CN219578968U - 夹持工具 - Google Patents
夹持工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578968U CN219578968U CN202321270856.1U CN202321270856U CN219578968U CN 219578968 U CN219578968 U CN 219578968U CN 202321270856 U CN202321270856 U CN 202321270856U CN 219578968 U CN219578968 U CN 21957896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amping
- protrusion
- slide rail
- wall
-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夹持工具,包括:第一夹持臂,由近及远依次包括第一连接段、第一滑轨以及第一夹持段;第二夹持臂,由近及远依次包括第二连接段、第二滑轨以及第二夹持段;所述第二连接段近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近端弹性连接,所述第二滑轨与所述第一滑轨呈角度布置,所述第一夹持段远端以及所述第二夹持段远端为自由端;调节滑块,套设于所述第一滑轨和所述第二滑轨,所述调节滑块轴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夹持段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夹持段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变大或变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持工具能够降低夹持的操作难度且提升操作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夹持工具。
背景技术
脑深部电刺激术是一种治疗功能性神经疾病的手段,由植入人体的脑深部电刺激器(临床常称为“脑起搏器”)来实现。脑深部电刺激器一般包括脉冲发生器、延伸导线和设有电极的电极导线。其中,脉冲发生器植入皮下用来产生电脉冲刺激信号,电极导线的一端通过延伸导线与脉冲发生器电连接,另一端的电极植入患者脑内在脑部靶点核团放电,通过刺激信号抑制引起疾病症状的异常神经信号,从而使患者得到治疗。因此,电极植入位置的准确性是该治疗术成功的关键。如果电极有移位则需要重新手术,这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和经济上的压力,所以电极的固定也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而通常情况下,通过在颅骨上设置电极导线固定装置将电极导线固定住即可保证电极植入位置的稳定。
现有技术中,电极导线的固定装置包括植入颅骨的底座以及可拆卸地置入底座的电极导线夹,电极导线夹夹紧电极导线或释放电极导线,而植入颅骨的底座则对电极导线夹起固定作用。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通常使用夹持工具,例如镊子,对电极导线夹置入、拆出底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医生需要持续用力捏紧镊子,长时间的用力难免导致手部颤抖,从而难以对准电极导线夹和底座,增加了操作难度、降低了操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持工具,该种夹持工具能够降低夹持的操作难度且提升操作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夹持工具,包括:第一夹持臂,由近及远依次包括第一连接段、第一滑轨以及第一夹持段;第二夹持臂,由近及远依次包括第二连接段、第二滑轨以及第二夹持段;所述第二连接段近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近端弹性连接,所述第二滑轨与所述第一滑轨呈角度布置,所述第一夹持段远端以及所述第二夹持段远端为自由端;调节滑块,套设于所述第一滑轨和所述第二滑轨,且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作用于所述第一滑轨的侧壁,所述第二凸起作用于所述第二滑轨的侧壁,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滑轨上所述第二凸起所作用的所述侧壁与所述第一滑轨上所述第一凸起所作用的所述侧壁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不相同,以使所述调节滑块轴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夹持段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夹持段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变大或变小。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将第二连接段与所述第一连接段弹性连接,使得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而相互靠近或远离,通过将第二滑轨与第一滑轨呈角度布置,使得两个滑轨之间的间距沿着轴向发生变化,由于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调节滑块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之间的距离至少小于第二滑轨上所述第二凸起所作用的侧壁与第一滑轨上所述第一凸起所作用的侧壁之间的间距,从而当调节滑块沿轴向移动时,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会作用于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而使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在外力作用下相互靠近、远离,进而使第一夹持段和第二夹持段相互靠近、远离以实现夹持动作。整个夹持过程中,利用调节滑块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施加对两个夹持臂的作用力,替代了手动操作,从而避免手部长时间用力导致的颤抖、以及由于颤抖而带来的难以对准的问题,降低了夹持的操作难度且提升了操作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轨上所述第一凸起所作用的侧壁为所述第一滑轨远离所述第二滑轨的一侧的外壁,所述第二滑轨上所述第二凸起所作用的所述侧壁为所述第二滑轨远离所述第一滑轨的一侧的外壁,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滑轨的所述外壁抵接,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二滑轨的所述外壁抵接,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小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滑轨的所述外壁与所述第一滑轨的所述外壁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以使所述调节滑块轴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夹持段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夹持段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变小。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滑轨的所述外壁与所述第一滑轨的所述外壁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由近及远距离变小,且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等于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二滑轨的远端与所述第一滑轨的远端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起以及所述第二凸起均为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的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滑轨的所述外壁以及第二滑轨的所述外壁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滑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之间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滑轨朝向所述第二滑轨的一侧的内壁抵接,所述限位块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滑轨朝向所述第一滑轨的一侧的内壁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块为圆柱状限位块,所述圆柱状限位块的外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一滑轨以及所述第二滑轨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臂上还设有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轨靠近所述第一夹持段的一侧并用于与所述第一凸起抵接,以限制所述调节滑块继续朝靠近所述第一夹持段的方向滑动;和/或者,所述第二夹持臂上还设有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面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轨靠近所述第二夹持段的一侧并用于与所述第二凸起抵接,以限制所述调节滑块继续朝靠近所述第二夹持段的方向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臂上还设有第一夹紧槽,所述第一夹紧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轨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侧并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凸起;和/或者,所述第二夹持臂上还设有第二夹紧槽,所述第二夹紧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轨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侧并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或者所述第二夹持臂上还设有镂空结构,所述镂空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段以及所述第一夹持段中的至少一者上、所述第二连接段以及所述第二夹持段中的至少一者上。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滑块包括调节滑盖和调节滑槽,所述调节滑槽呈“U”形,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设置于所述调节滑槽上,且所述调节滑盖与所述调节滑块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段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弹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轨上所述第一凸起所作用的侧壁为所述第一滑轨靠近所述第二滑轨的一侧的内壁,所述第二滑轨上所述第二凸起所作用的所述侧壁为所述第二滑轨靠近所述第一滑轨的一侧的内壁,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滑轨的所述内壁抵接,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二滑轨的所述内壁抵接,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大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滑轨的所述内壁与所述第一滑轨的所述内壁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以使所述调节滑块轴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夹持段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夹持段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变大。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持工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夹持工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夹持工具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持工具的使用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开设”、“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经过临床实践和研究发现,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使用镊子对电极导线夹进行夹持,以将电极导线夹组装入、拆出(植入颅骨的)底座时,医生需要通过手指持续用力捏紧镊子,长时间的用力难免导致手部颤抖,从而难以对准电极导线夹和底座,增加了操作难度、降低了操作效率。基于以上的发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夹持工具,包括第一夹持臂,由近及远依次包括第一连接段、第一滑轨以及第一夹持段;第二夹持臂,由近及远依次包括第二连接段、第二滑轨以及第二夹持段;所述第二连接段近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近端弹性连接,所述第二滑轨与所述第一滑轨呈角度布置,所述第一夹持段远端以及所述第二夹持段远端为自由端;调节滑块,套设于所述第一滑轨和所述第二滑轨,且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作用于所述第一滑轨的侧壁,所述第二凸起作用于所述第二滑轨的侧壁,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滑轨上所述第二凸起所作用的所述侧壁与所述第一滑轨上所述第一凸起所作用的侧壁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不相同,以使所述调节滑块轴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夹持段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夹持段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变大或变小。
以下以夹持工具夹持电极导线夹为例,做进一步解释说明。但本领域人员应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夹持工具不局限用于夹持电极导线夹,还可以用于其他的使用场景,例如夹持输液管等。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夹持工具10,如图1及图2所示,该夹持工具10包括:第一夹持臂11,第一夹持臂11由近及远依次包括第一连接段111、第一滑轨112以及第一夹持段113;第二夹持臂12,第二夹持臂12由近及远依次包括第二连接段121、第二滑轨122以及第二夹持段123;所述第二连接段121的近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111的近端弹性连接,所述第二滑轨122与所述第一滑轨112呈角度布置,所述第一夹持段113的远端以及所述第二夹持段123的远端为自由端;调节滑块13,套设于所述第一滑轨112和所述第二滑轨122,且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所述第一凸起131作用于所述第一滑轨112的侧壁,所述第二凸起132作用于所述第二滑轨122的侧壁,所述第一凸起131和所述第二凸起132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滑轨122上的所述第二凸起132所作用的所述侧壁与所述第一滑轨112上的所述第一凸起131所作用的所述侧壁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不相同,以使所述调节滑块13轴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夹持段113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夹持段123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变大或变小。
通过将第二滑轨122与第一滑轨112呈角度布置,使得两个滑轨之间的间距沿着轴向发生变化,由于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调节滑块13的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之间的距离与至少部分第二滑轨122的侧壁与第一滑轨112的侧壁间距不相同,从而当调节滑块13沿轴向移动时,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会作用于第一滑轨112和第二滑轨122,而使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在外力作用下相互靠近或远离,进而使第一夹持段113和第二夹持段123相互靠近或远离以实现夹持动作;所述夹持工具10通过将第二连接段121与所述第一连接段111弹性连接,使得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能够在自动恢复形状或具有恢复形状的趋势,以实现释放动作。在整个夹持过程中,利用调节滑块13的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施加对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的作用力,替代了手动操作,从而避免手部长时间用力导致的颤抖,以及由于颤抖而带来的难以对准的问题,降低了夹持的操作难度且提升了操作效率。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轨112上所述第一凸起131所作用的侧壁为所述第一滑轨112远离所述第二滑轨122的一侧的外壁1120,所述第二滑轨122上所述第二凸起132所作用的所述侧壁为所述第二滑轨122远离所述第一滑轨112的一侧的外壁1220,所述第一凸起131与所述第一滑轨112的所述外壁1120抵接,所述第二凸起132与所述第二滑轨122的所述外壁1220抵接,所述第一凸起131和所述第二凸起132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小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滑轨122的所述外壁1220与所述第一滑轨112的所述外壁1120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以使所述调节滑块13在轴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夹持段113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夹持段123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变小。
如图1所示,夹持工具10具有自图1所示图面的左上方延伸向右下方的虚拟轴线OO',夹持工具10包括在轴线OO'方向(下称轴向)上相对设置的近端101(图1所示图面的左上方)和远端102(图1所示图面的右下方)。第一夹持臂11自近端至远端(下称由近及远)依次包括第一连接段111、第一滑轨112以及第一夹持段113。相应地,第二夹持臂12由近及远依次包括第二连接段121、第二滑轨122以及第二夹持段123。
进一步,第一连接段111的近端与第二连接段121的近端弹性连接,从而使得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形成类似镊子的结构,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能够在外力的压持作用下发生形变而相互靠近,以进行夹持动作,并能够在外力释放之后相互远离而恢复原状,以释放被夹持的器件。具体地,参见图1,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均为聚合物材料,例如聚酰亚胺(PI)、聚甲醛(POM)、聚酰胺(PA)、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等。夹持工具10还包括位于近端的手柄14,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从手柄14向远端延伸,并且两者间隔设置。如此,第一连接段111的近端与第二连接段121的近端弹性连接通过第一连接段111、第二连接段121的材料以及结构来实现。当然,在一些其他可行实施例中,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的材质可以为生物相容性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镍钛合金等。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夹持工具10也可以通过其他结构设计实现第一连接段111的端部与第二连接段121的端部的弹性连接。例如,夹持工具10可以包括有能够形变的弹性件(图未示),例如扭簧,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段111的近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段121的近端连接,从而在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不再受到外力压持时,通过弹性件(例如扭簧)的形变能力实现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之间恢复原状。
进一步,第一滑轨112与第二滑轨122呈角度布置,也就是说,第一滑轨112和第二滑轨122互不平行,从而第一滑轨112和第二滑轨122之间的间距沿着轴向发生变化。具体地,第一滑轨112包括位于远离第二滑轨122一侧的外壁1120,第二滑轨122包括位于远离第一滑轨112一侧的外壁1220,由于第一滑轨112和第二滑轨122互不平行,外壁1120和外壁1220亦不平行,致使外壁1120和外壁1220之间的间距(垂直于轴向方向上的距离)沿轴向变化。
进一步,调节滑块13套设在第一滑轨112和第二滑轨122上,用以改变第一夹持段113的自由端以及第二夹持段123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具体而言,调节滑块13呈中空状,以套设在第一滑轨112和第二滑轨122上。调节滑块1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分别设置在调节滑块13与第一滑轨112、第二滑轨122相对的侧壁上。由此,第一凸起131与第一滑轨112远离第二滑轨122的一侧的外壁1120抵接,第二凸起132与第二滑轨122远离第一滑轨112的一侧的外壁1220抵接。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小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滑轨122的所述外壁1220与所述第一滑轨112的外壁1120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换言之,在轴线方向上的至少存在一个位置,该位置处的外壁1120和外壁1220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之间的距离。
由于外壁1120和外壁1220之间的间距沿轴向变化,且在部分位置的间距大于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之间的间距,从而:
当调节滑块13轴向移动至上述位置时,间距较小的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会从外侧向内挤压第一滑轨112和第二滑轨122,如此以来,弹性连接的第一连接段111与第二连接段121会发生形变而相互靠近,进而第一滑轨112和第二滑轨122也会带动第一夹持段113的自由端以及第二夹持段123的自由端相互靠近,如此实现夹持动作;
当调节滑块13移离上述位置时,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会释放对第一滑轨112和第二滑轨122的挤压作用。如此以来,弹性连接的第一连接段111与第二连接段121会回复原来形状而相互远离,进而第一滑轨112和第二滑轨122也会带动第一夹持段113的自由端以及第二夹持段123的自由端相互远离,如此实现与夹持动作相反的,释放被夹器件的操作。
优选地,在实现夹持动作的过程中,为了使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之间的间距能够逐渐变化,可以令外壁1120和外壁1220之间的间距沿轴向逐渐变化(递增或递减),从而当调节滑块13沿轴向移动时,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之间的间距能够逐渐缩小或增加,进而使得第一夹持段113的端部以及第二夹持段123的端部能够逐渐靠近或远离,便于掌控。
例如,在图2所示的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二滑轨122的外壁1220与第一滑轨112的外壁1120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由近及远距离变小,且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等于在自然状态(也即未受外力作用的状态)下第二滑轨122的远端与第一滑轨112的远端(图2所示图面的右端)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如此一来,将调节滑块13由远及近移动时,会因第一滑轨112的外壁1120与第二滑轨122的外壁1220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大而挤压第一滑轨112和第二滑轨122,使得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相互靠近而实现夹持操作;将调节滑块13由近及远移动时,会因第一滑轨112的外壁1120与第二滑轨122的外壁1220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小而释放第一滑轨112和第二滑轨122,使得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相互远离而实现释放操作。
可以理解的是,在调节滑块13的移动过程中,由于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抵接第一滑轨112外壁1120和第二滑轨122的外壁1220滑动,为了减小摩擦、使滑动顺畅,第一凸起131可以设置为弧形凸起,且弧形凸起的弧面与第一滑轨112的外壁1120抵接;当然,第二凸起132也可以设置为弧形凸起,且弧形凸起的弧面与第二滑轨122的外壁1220抵接。在一个更具体的可行实施例中,弧形凸起可以为半圆凸起。
进一步,第一夹持段113的远端以及第二夹持段123的远端均为自由端,用于与待夹持的器件接触。当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在外力的压持作用下发生形变而相互靠近时,第一夹持段113的自由端以及第二夹持段123的自由端相互靠近以夹起待夹持的器件。例如,器件为电极导线夹。
优选地,在一个可行实施例中,调节滑块13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凸起131与第二凸起132之间的限位块133,限位块133的一侧与第一滑轨112朝向第二滑轨122的一侧的内壁1122抵接,另一侧与第二滑轨122朝向第一滑轨112的一侧的内壁1222抵接。
如此设置,限位块133可以在被挤压的第一滑轨112和第二滑轨122之间,对二者进行限位。位于第一滑轨112和第二滑轨122内侧的限位块133与位于第一滑轨112和第二滑轨122外侧的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可以相互配合以夹紧第一滑轨112和第二滑轨122,从而保持调节滑块13在滑动中不偏离轴线方向,确保调节滑块13的顺畅滑动。具体的,该限位块133可以是具有光滑接触面,以降低限位块与第一滑轨112和第二滑轨122之间的摩擦力。例如,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限位块133为圆柱状,圆柱状限位块133的外侧壁分别与第一滑轨112以及第二滑轨122抵接,从而通过圆柱外侧壁的曲面降低摩擦力,提升调节滑块13在移动过程中的顺畅度。
优选地,调节滑块13可以是便于制造和组装的分体结构。具体的,参见图3,在一个可行实施例中,调节滑块13包括相互分离的调节滑盖134和调节滑槽135,调节滑盖134与调节滑槽135可拆卸连接(例如通过卡扣实现可拆卸连接)。在组装调节滑块13时,可以将相互分离的调节滑盖134与调节滑槽135从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上、下两侧(图3所示图面的上侧和下侧)进行扣合,并使第一滑轨112和第二滑轨122位于相互扣合的调节滑盖134与调节滑槽135之间。具体的,所述调节滑槽135呈“U”形,调节滑盖134基本上呈盖状,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设置于调节滑槽135的侧壁上。调节滑块13具有限位块133的情形下,限位块133可以设置于调节滑槽135的底壁上。
进一步,在调节滑块13沿轴向移动而到达第一滑轨112和第二滑轨122的近端而实现夹持操作时,如果能够对调节滑块13进行固位,使调节滑块13保持在近端位置而持续对第一滑轨112和第二滑轨122进行挤压,则可以解放双手,使得夹持操作更加便捷。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夹持臂11上还设有第一夹紧槽1124,第一夹紧槽1124设置在第一滑轨112近端的外壁上并用于容纳第一凸起131;第二夹持臂12上还设有第二夹紧槽1224,第二夹紧槽1224设置在第二滑轨122近端的外壁上并用于容纳第二凸起132。如此以来,当调节滑块13沿轴向移动而到达第一滑轨112和第二滑轨122的近端实现夹持操作时,第一凸起131会滑入第一夹紧槽1124,第二凸起132会滑入第二夹紧槽1224,此时若松开用于拨动调节滑块13轴向移动的手指,因为第一夹紧槽1124、第二夹紧槽1224对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32的限位作用,调节滑块13会被固持在该位置而持续挤压第一滑轨112和第二滑轨122。如此,夹持工具10持续保持在夹持器件的状态。在一个可行实施例中,第一夹紧槽1124和第二夹紧槽1224可以为半圆形槽。
可以理解,在夹持工具10的夹紧槽结构设计中,并不局限于同时在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上设置夹紧槽。在一个替代性实施例中,也可以仅仅在第一夹持臂11上设置夹紧槽(即第一夹紧槽1124),从而仅利用第一夹紧槽1124对第一凸起131的限位作用,使调节滑块13固持在第一滑轨112和第二滑轨122的近端,实现持续夹持操作的状态。可以理解,在另一个替代性实施例中,也可以仅仅在第二夹持臂12上设置夹紧槽(即第二夹紧槽1224),从而仅利用第二夹紧槽1224对第二凸起132的限位作用,使调节滑块13固持在第一滑轨112和第二滑轨122的近端,实现持续夹持操作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调节滑块13沿轴向移动而到达第一滑轨112和第二滑轨122的远端时,如果能够对调节滑块13进行限位,阻止调节滑块13继续朝靠近第一夹持段113和第二夹持段123移动,则可以避免调节滑块13从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脱落。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夹持臂11上还设有第一限位面1126,第一限位面1126设置在第一滑轨112远端的外壁上并用于与第一凸起131抵接,以限制调节滑块13继续朝靠近第一夹持段113的方向滑动;同时,第二夹持臂12上还设有第二限位面1226,第二限位面1226设置在第二滑轨122远端的外壁上并用于与第二凸起132抵接,以限制调节滑块13继续朝靠近第二夹持段123的方向滑动。
当然,在夹持工具10的限位面结构设计中,并不局限于同时在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上设置限位面。在一个替代性实施例中,也可以仅仅在第一夹持臂11上设置限位面1126(即第一限位面1126),从而仅利用第一限位面1126对第一凸起131的限位作用,避免调节滑块13从第一夹持臂11脱落。可以理解,在另一个替代性实施例中,也可以仅仅在第二夹持臂12上设置限位面1226(即第二限位面1226),从而仅利用第二限位面1226对第二凸起132的限位作用,避免调节滑块13从第二夹持臂12脱落。
此外,由于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频繁形变,有可能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超出疲劳极限而发生断裂。因此,可以在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镂空结构,以在形变时分散应力、避免发生断裂;而且在注塑过程中尽量使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的壁厚均匀,避免不同的壁厚中过厚的壁厚在注塑冷却时产生缩水现象。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夹持臂11的镂空结构设置在第一连接段111以及第一夹持段113中的至少一者上,第二夹持臂12的镂空结构设置在第二连接段121以及第二夹持段123中的至少一者上。
图4展示了利用夹持工具10对电极导线夹20进行夹持操作的示意图。电极导线夹20具有两个夹持孔,夹持工具的第一夹持段113的自由端与第二夹持段123的自由端与之匹配,以用于插入电极导线夹20的两个夹持孔内对电极导线夹20进行夹持。当调节滑块13位于远端时,第一夹持段113的自由端与第二夹持段123的自由端插入电极导线夹20的两个夹持孔内,然后调节滑块13移动至近端,第一夹持段113的自由端与第二夹持段123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变小以夹持住电极导线夹20,从而方便后续经由夹持工具10将电极导线夹20置入底座30或从底座30中移除。
在一个替代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轨上所述第一凸起所作用的侧壁为所述第一滑轨靠近所述第二滑轨的一侧的内壁,所述第二滑轨上所述第二凸起所作用的所述侧壁为所述第二滑轨靠近所述第一滑轨的一侧的内壁,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滑轨的所述内壁抵接,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二滑轨的所述内壁抵接,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大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滑轨的所述内壁与所述第一滑轨的所述内壁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以使所述调节滑块轴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夹持段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夹持段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变大。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夹持工具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方式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的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2)
1.一种夹持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夹持臂,由近及远依次包括第一连接段、第一滑轨以及第一夹持段;
第二夹持臂,由近及远依次包括第二连接段、第二滑轨以及第二夹持段;
所述第二连接段近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近端弹性连接,所述第二滑轨与所述第一滑轨呈角度布置,所述第一夹持段远端以及所述第二夹持段远端为自由端;
调节滑块,套设于所述第一滑轨和所述第二滑轨,且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作用于所述第一滑轨的侧壁,所述第二凸起作用于所述第二滑轨的侧壁,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滑轨上所述第二凸起所作用的所述侧壁与所述第一滑轨上所述第一凸起所作用的所述侧壁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不相同,以使所述调节滑块轴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夹持段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夹持段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变大或变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轨上所述第一凸起所作用的侧壁为所述第一滑轨远离所述第二滑轨的一侧的外壁,所述第二滑轨上所述第二凸起所作用的所述侧壁为所述第二滑轨远离所述第一滑轨的一侧的外壁,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滑轨的所述外壁抵接,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二滑轨的所述外壁抵接,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小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滑轨的所述外壁与所述第一滑轨的所述外壁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以使所述调节滑块轴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夹持段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夹持段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变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轨的所述外壁与所述第一滑轨的所述外壁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由近及远距离变小,且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等于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二滑轨的远端与所述第一滑轨的远端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以及所述第二凸起均为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的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滑轨的所述外壁以及第二滑轨的所述外壁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滑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之间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滑轨朝向所述第二滑轨的一侧的内壁抵接,所述限位块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滑轨朝向所述第一滑轨的一侧的内壁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持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为圆柱状,所述圆柱状限位块的外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一滑轨以及所述第二滑轨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臂上还设有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轨靠近所述第一夹持段的一侧并用于与所述第一凸起抵接,以限制所述调节滑块继续朝靠近所述第一夹持段的方向滑动;
和/或者,所述第二夹持臂上还设有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面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轨靠近所述第二夹持段的一侧并用于与所述第二凸起抵接,以限制所述调节滑块继续朝靠近所述第二夹持段的方向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臂上还设有第一夹紧槽,所述第一夹紧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轨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侧并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凸起;
和/或者,所述第二夹持臂上还设有第二夹紧槽,所述第二夹紧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轨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侧并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凸起。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夹持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或者所述第二夹持臂上还设有镂空结构,所述镂空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段以及所述第一夹持段中的至少一者上、所述第二连接段以及所述第二夹持段中的至少一者上。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夹持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滑块包括调节滑盖和调节滑槽,所述调节滑槽呈“U”形,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设置于所述调节滑槽上,且所述调节滑盖与所述调节滑块可拆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夹持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段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弹性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轨上所述第一凸起所作用的侧壁为所述第一滑轨靠近所述第二滑轨的一侧的内壁,所述第二滑轨上所述第二凸起所作用的所述侧壁为所述第二滑轨靠近所述第一滑轨的一侧的内壁,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滑轨的所述内壁抵接,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二滑轨的所述内壁抵接,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大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滑轨的所述内壁与所述第一滑轨的所述内壁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距离,以使所述调节滑块轴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夹持段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夹持段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变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270856.1U CN219578968U (zh) | 2023-05-23 | 2023-05-23 | 夹持工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270856.1U CN219578968U (zh) | 2023-05-23 | 2023-05-23 | 夹持工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578968U true CN219578968U (zh) | 2023-08-25 |
Family
ID=876893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270856.1U Active CN219578968U (zh) | 2023-05-23 | 2023-05-23 | 夹持工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578968U (zh) |
-
2023
- 2023-05-23 CN CN202321270856.1U patent/CN21957896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10169483A1 (en) | Jaw for clip applier | |
US6013052A (en) | Catheter and piston-type actuation device for use with same | |
US8301255B2 (en) | Retention assemblies for implantable electric stimul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 |
WO2006065641A2 (en) | Double headed tweezers | |
US11697018B2 (en) | Neural interface insertion and retraction tools | |
IE87065B1 (en) | End effector for electrosurgical instrument | |
CN219578968U (zh) | 夹持工具 | |
WO2010107648A1 (en) | Flexible connector for implantab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lead | |
CN104114108B (zh) | 手术夹具和施加该夹具的装置 | |
US20220387788A1 (en) | Neurological stimulation lead anchors and associated tools, and methods | |
US20090240258A1 (en) | Detachable handle for implantab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 |
TW202228810A (zh) | 導管 | |
CN114949604A (zh) | 一种骶神经刺激电极固定装置 | |
KR20190005092A (ko) | 유연 핑거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의료 기구 | |
US20210186597A1 (en) | Surgical electrode assembly | |
KR20220025711A (ko) | 생성물을 눈에 전기 천공하기 위한 바늘 삽입 장치 | |
CN220938110U (zh) | 输送装置及医疗系统 | |
WO2023277259A1 (ko) | 카테터 삽입장치 | |
WO2013042091A2 (en) | Cochlear electrode insertion tool | |
CN215780857U (zh) | 一种可调节的导管固定装置 | |
KR101723673B1 (ko) | 전기를 이용한 척추치료장치 | |
CN219147894U (zh) | 一种便于操作的双极电凝镊 | |
CN211834663U (zh) | 脊柱固定装置 | |
CN218979100U (zh) | 弧形镜下咬骨钳 | |
US11376047B2 (en) | Spinal correction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