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76884U - 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76884U
CN219576884U CN202321137852.6U CN202321137852U CN219576884U CN 219576884 U CN219576884 U CN 219576884U CN 202321137852 U CN202321137852 U CN 202321137852U CN 219576884 U CN219576884 U CN 2195768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heat dissipation
inverter
heat
s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3785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海军
胡志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mpere Times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mpere Times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mpere Times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mpere Times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3785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768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768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768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逆变器,包括外壳、风扇、两个散热器和发热器件,外壳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上固定有驱动板,两个散热器固定于驱动板,每一散热器的散热片上设有多个散热条;两个散热器间隔相对,且两个散热器之间形成第一散热通道,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与两个散热器之间形成第二散热通道,第二散热通道与第一散热通道连通;发热器件设于第一散热通道、第二散热通道以及两个散热器;风扇固定于第一侧板,且朝向第二散热通道,第一侧板设有第一通风孔,沿第一方向,风扇的正投影与第一通风孔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第二侧板设有第二通风孔;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逆变器利于逆变器的散热。

Description

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逆变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逆变器。
背景技术
逆变器是一种把直流电能转变成交流电的设备,由逆变桥、控制逻辑和滤波电路组成。逆变器内的发热器件较多,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热量,如果不能及时将热量散发出去,会影响逆变器的使用寿命。现有技术中,逆变器中通常设有散热器,散热器上通常设有多个散热片,但受限于逆变器体积大小,散热片的数量有限,从而使散热器的散热效果有限,难以进一步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逆变器,可以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利于逆变器的散热。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逆变器,包括外壳、风扇、两个散热器和发热器件,所述外壳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底板,且沿着第一方向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侧板上固定有驱动板,两个所述散热器固定于所述驱动板背向所述底板的表面,每一所述散热器设有多个散热片,每一所述散热片上设有多个散热条;
沿着第二方向,两个所述散热器间隔相对,且两个所述散热器之间形成第一散热通道,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与两个所述散热器之间形成第二散热通道,所述第二散热通道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连通;所述发热器件设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所述第二散热通道以及两个所述散热器;
所述风扇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板,且朝向所述第二散热通道,所述第一侧板设有第一通风孔,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风扇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通风孔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二侧板设有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散热片凸设于每个所述散热器朝向所述第一散热通道的表面,且沿所述散热器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片之间的缝隙沿所述第一散热通道的长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散热条凸设于每个所述散热片朝向所述缝隙的表面。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板,所述逆变器还包括两个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发热器件包括多个第一器件,多个所述第一器件固定于两个所述散热板,两个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散热板,且位于所述缝隙中,所述控制器固定于所述驱动板,且电连接所述风扇和两个所述温度传感器。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第一器件与所述散热板的表面之间设有导热片。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还包括顶板,沿所述逆变器高度方向,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相对设置,每个所述散热器背向所述驱动板的表面固定于所述顶板,每个所述散热器背向所述驱动板的表面与所述顶板之间设有导热垫。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器件包括第二器件,所述第二器件设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器件包括第三器件,所述第三器件设于所述第二散热通道。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扇的数量为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每个所述风扇至少部分朝向所述第二散热通道。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风孔的数量为两个,沿所述第二方向,两个所述第一通风孔并列设置,且两个所述第一通风孔处分别设有第一防护栏,每个所述第一通风孔分别与每个所述风扇相对。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侧板的四角位置设有所述第二通风孔,每个所述第二通风孔与所述第二散热通道连通,每个所述第二通风孔处分别设有第二防护栏。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逆变器还包括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所述驱动板上设有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所述第一侧板上设有正极接线柱和负极接线柱,所述第一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组件与所述正极接线柱,所述第二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组件与所述负极接线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逆变器中设有两个散热器,每个散热器上设有多个散热片,且每个散热片上设置多个散热条,可以增大每个散热片的散热面积,进而提高每个散热片的散热效果,从而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此外,两个散热器之间形成第一散热通道,两个散热器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之前形成第二散热通道,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连通,且风扇正对第二散热通道,将发热器件分散设置于第一散热通道、第二散热通道和两个散热器上,可以提高对发热器件的散热效率,利于逆变器的散热。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数值控制风扇的启停,也可以避免风扇持续开启,降低了逆变器的损耗,提高了逆变器的能量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逆变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逆变器的第一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逆变器的第二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逆变器的电路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电路模块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逆变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为方便描述,定义图1所示逆变器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逆变器的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逆变器的高度方向为Z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两相互垂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所提及的“上”、“下”等方位用词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所示方位进行的描述,以朝向Z轴正方向为“上”,以朝向Z轴负方向为“下”,其并不形成对逆变器于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限定。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逆变器100包括外壳30、风扇20和电路模块10。外壳30中设有容纳腔,电路模块10和风扇20容纳于外壳30的容纳腔中,且电路模块10和风扇20均固定于外壳30。
请结合参阅图2和图3,外壳30包括顶板31、底板32、第一侧板33和第二侧板34。顶板31和底板32大致为“C”字型。顶板31和底板32沿外壳30高度方向(Z轴方向)相对设置,顶板31和底板32连接形成两端开口的中空体,两端开口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第一侧板33和第二侧板34连接于顶板31和底板32之间,且分别封堵两个开口。第一侧板33和第二侧板34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顶板31、底板32、第一侧板33和第二侧板34合围形成外壳30的容纳腔。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逆变器100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逆变器100的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Y轴方向),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方向为逆变器100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为逆变器100的长度方向。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第一侧板33包括第一板331和第一安装板332。第一板331为矩形板体。第一板331包括第一面3311和第二面3312,第一面3311和第二面3312沿第一板331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一板331上设有两个输入通孔,两个输入通孔分别位于第一板331沿宽度方向的两端,且沿第一板331厚度方向分别贯穿第一面3311和第二面3312。第一板331还设有第一通风孔3313,沿第一板331宽度方向,第一通风孔3313位于两个输入通孔之间;沿第一板331厚度方向,第一通风孔3313贯穿第一面3311和第二面3312。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风孔3313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第一板331宽度方向并列设置;第一通风孔3313的形状为圆形。第一通风孔3313处还设有第一防护栏3314,用于防止异物通过第一通风孔3313。第一板331上还设有多个固定孔,用于通过螺丝固定安装风扇20。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通风孔3313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第一通风孔3313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具体可以根据使用需求确定。
第一安装板332凸设于第一板331的第一面3311一侧,第一安装板332远离第一板331延伸,且与第一板331呈夹角设置。第一安装板332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沿第一安装板332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一安装板332上设有第一安装孔3321和第一安装槽3322,用于使逆变器100安装固定。第一安装孔3321贯穿第一安装板332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安装槽3322凹设于第一安装板332背向第一板331的侧面,且沿第一安装板332厚度方向贯穿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3321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第一安装板332宽度方向并列设置。第一安装槽3322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第一安装板332宽度方向并列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安装孔3321和第一安装槽3322的具体位置和数量可以根据逆变器100的实际安装情况确定。
第一侧板33上还设有输入接线柱333。输入接线柱333包括正极接线柱3331和负极接线柱3332,正极接线柱3331和负极接线柱3332分别穿设于两个输入通孔,且固定于第一板331。正极接线柱3331的第一端位于第一板331的第一面3311一侧,第二端位于第一板331的第二面3312一侧。负极接线柱3332的第一端位于第一板331的第一面3311一侧,第二端位于第一板331的第二面3312一侧。正极接线柱3331和负极接线柱3332用于将外部直流电压输入逆变器100,正极接线柱3331的第一端和负极接线柱3332的第一端用于连接外部直流电源,正极接线柱3331的第二端和负极接线柱3332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电路模块10。本实施例中,正极接线柱3331和负极接线柱3332的材质均为铜,铜的导电率较高,有利于减少逆变器100损耗,同时减少逆变器100的内部热量。
如图2,本实施例中,风扇20固定于第一侧板33,具体是固定于第一板331的第二面3312,沿第一板331厚度方向,风扇20的正投影与第一通风孔3313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风扇20用于对逆变器100内部进行风冷散热。本实施例中,风扇20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第一板331宽度方向并列设置。每个风扇20分别对应一个第一通风孔3313,沿第一板331厚度方向,每个风扇20的正投影与对应的第一通风孔3313的正投影完全重叠,即每个第一通风孔3313分别与每个风扇20相对。需要说明的是,风扇20外部还可以设有风扇架,用于将风扇20固定于外壳30。
请结合参阅图2和图4,第二侧板34包括第二板341和第二安装板342。第二板341为矩形板体。第二板341包括第三面3411和第四面3412,第三面3411和第四面3412沿第二板341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二板341上还设有第二通风孔3413,沿第二板341厚度方向,第二通风孔3413贯穿第三面3411和第四面3412。本实施例中,第二通风孔3413的数量为四个,且分别位于第二板341的四角位置;第二通风孔3413的形状为矩形。第二通风孔3413处还设有第二防护栏3414,用于防止异物通过第二通风孔3413。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通风孔3413的数量也可以为其他数量;第二通风孔3413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具体可以根据使用需求确定。
第二安装板342凸设于第二板341的第四面3412一侧,第二安装板342远离第二板341延伸,并与第二板341呈夹角设置。第二安装板342包括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沿第二安装板342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二安装板342上设有第二安装孔3421和第二安装槽3422,用于使逆变器100安装固定。第二安装孔3421贯穿第二安装板342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第二安装槽3422凹设于第二安装板342背向第二板341的侧面,且沿第二安装板342厚度方向贯穿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孔3421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第二安装板342宽度方向并列设置。第二安装槽3422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第二安装板342宽度方向并列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安装孔3421和第二安装槽3422的具体位置和数量可以根据逆变器100的实际安装情况确定。
第二侧板34还设有两个连接口343和接地线接口345,两个连接口343和接地线接口345均与电路模块10电连接。两个连接口343用于将逆变器100的交流电压输出到外部用电装置;接地线接口345用于将逆变器100接地。第二侧板34还设有控制开关346和数码管显示屏347,控制开关346和数码管显示屏347均与电路模块10电连接。控制开关346用于控制逆变器100的开启和关闭,避免通过拔插头等不便捷的操作对逆变器100断电;数码管显示屏347可以显示逆变器100的实时工作负载以及逆变器100的故障代码等。两个连接口343、接地线接口345、控制开关346和数码管显示屏347均设于第二板341。
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6,电路模块10包括驱动板11和两个散热器12。两个散热器12均固定于驱动板11表面。
驱动板11为矩形板体。驱动板11包括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沿驱动板11厚度方向相对设置。驱动板11设有四个导电端子113和两个连接片114,四个导电端子113固定于驱动板11的第一表面111,且位于驱动板11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四个导电端子113两两分布于驱动板11沿宽度方向的两侧,且位于同一侧的两个导电端子113相邻设置形成一个导电组件。两个导电组件分别通过两个连接片114与正极接线柱3331、负极接线柱3332连接。其中,两个导电组件分为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两个连接片114分为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第一连接片连接第一导电组件和正极接线柱3331,第二连接片连接第二导电组件和负极接线柱3332。本实施例中,两个连接片114的材质为铜,即,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的材质均为铜,铜的导电率较高,有利于减少逆变器100损耗,同时减少逆变器100的内部热量。需要说明的是,驱动板11上的导电端子113的数量不限于为四个,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还可以是多个;连接片114的数量也不限于两个,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确定。
散热器12包括散热器本体121和多个散热片122。散热器本体121整体大致呈T形结构。散热器本体121包括第一散热板123和第二散热板124。第一散热板123和第二散热板124大致为矩形板体。第一散热板123包括第三表面1231和第四表面1232,第三表面1231和第四表面1232沿第一散热板123厚度方向相对设置。其中,第三表面1231上设有导热垫125。第二散热板124凸设于第一散热板123的第四表面1232,且向远离第一散热板123的方向延伸,第二散热板124与第一散热板123呈夹角设置。第二散热板124包括第五表面1241和第六表面1242,第五表面1241和第六表面1242沿第二散热板124厚度方向相对设置。其中,第五表面1241包括第一子面1241a和第二子面1241b。沿散热器12高度方向,第一子面1241a和第二子面1241b并列设置,第一子面1241a靠近第一散热板123一侧,第二子面1241b远离第一散热板123一侧。第一子面1241a用于设置散热片122,第二子面1241b用于固定第一器件。本实施例中,第二散热板124与第一散热板123之间的夹角为90°。
多个散热片122分布于散热器本体121的第一子面1241a和第六表面1242。其中,部分散热片122凸设于散热器12的第一子面1241a,且向远离第一子面1241a的方向延伸;该部分散热片122与第一子面1241a呈夹角设置,且沿散热器12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另外部分散热片122凸设于散热器12的第六表面1242,且向远离第六表面1242的方向延伸;该部分散热片122与第六表面1242呈夹角设置,且沿散热器12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沿逆变器100高度方向,相邻两个散热片122之间形成缝隙。本实施例中,凸设于第六表面1242的多个散热片中,靠近第一散热板123的部分散热片122沿散热器12宽度方向的尺寸为L1,远离第一散热板123的部分散热片122沿散热器12宽度方向的尺寸为L2,L2小于L1,用于给电路模块10上的发热器件让位。凸设于第一子面1241a的每个散热片122与第一子面1241a的夹角为90°,凸设于第六表面1242的每个散热片122与第六表面1242的夹角为90°。需要说明的是,除第二散热板124外,第一散热板123的侧面也可以凸设有散热片122。
具体的,每个散热片122表面凸设有多个散热条1221。多个散热条1221凸设于散热片122沿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即,多个散热条1221凸设于每个散热片122朝向缝隙的表面。多个散热条1221沿散热片12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沿散热片122宽度方向间隔设置。通过在每个散热片122上设置多个散热条1221,可以增大每个散热片122的散热面积,进而提高每个散热片122的散热效果,从而提高散热器12的散热效率。
如图5,两个散热器12分别固定于驱动板11,且沿驱动板11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具体的,每个散热器12的第二散热板124背向第一散热板123的表面固定于驱动板11。两个散热器12的第六表面1242相对设置,且均朝向驱动板11中间位置。
请继续参阅图2,电路模块10固定于外壳30,具体的,沿逆变器100高度方向,驱动板11位于外壳30中靠近底板32的一侧,且驱动板11平行于底板32(允许存在一定的工艺公差)。驱动板11的第一表面111朝向顶板31,第二表面112朝向底板32。驱动板11固定于第一侧板33。具体的,两个连接片114分别连接正极接线柱3331、负极接线柱3332。
两个散热器12固定于驱动板11背向底板32的表面,且两个散热器12背向驱动板11的表面固定于顶板31,具体是两个散热器12的第三表面1231固定于顶板31。两个散热器12的第三表面1231和顶板31之间设有导热垫125,两个散热器12的热量能够通过导热垫125快速传递至顶板31,进而散发至外部,提高散热器12的散热效率。
沿第二方向,两个散热器12间隔相对,且两个散热器12之间形成第一散热通道;每个散热器12的第六表面1242朝向第一散热通道,凸设于第六表面1242的多个散热片122朝向第一散热通道。沿逆变器100高度方向,相邻两个散热片122之间的缝隙沿第一散热通道长度方向延伸。沿第一方向,第一侧板33和第二侧板34分别位于驱动板11的相对两侧,第一侧板33、第二侧板34与两个散热器12之间形成第二散热通道,第二通风孔3413与第二散热通道连通。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连通。
沿第二方向,两个风扇20并列设置。沿第一方向,两个风扇20朝向第二散热通道,具体的,沿第一方向,每个风扇20至少部分朝向第二散热通道。当风扇20开启时,空气从第一侧板33的第一通风孔3313进入逆变器100,经过两个散热器12之间,再由第二侧板34的第二通风孔3413排出逆变器100。
电路模块10还包括两个温度传感器13、发热器件和控制器。其中,发热器件包括多个第一器件、多个第二器件和多个第三器件。多个第一器件固定于两个散热器12,多个第二器件和多个第三器件均固定于驱动板11。
本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13固定于散热器12表面,且通过信号线连接于驱动板11上的控制器。控制器电连接风扇20和温度传感器13。温度传感器13用于检测散热器12的温度,并将检测值传输给控制器,再由控制器控制风扇20开启或关闭。本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13的数量为两个。每个温度传感器13分别对应安装于一个散热器12。具体的,每个温度传感器13设置于第二散热板124的第五表面1241的第一子面1241a,具体是位于相邻两个散热片122之间的缝隙中。在其他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13也可以设置于第二散热板124的第五表面1241的第二子面1241b、第二散热板124的第六表面1242或者第一散热板123。
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第一器件均匀分布于两个散热器12的第二子面1241b,第一器件与两个散热器12的第二散热板124的第二子面1241b之间设有绝缘的导热片(图未示)。具体的,第一器件包括多个功率管141。一方面,导热片可以起到绝缘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将多个第一器件的热量经过导热片快速传导至散热器12。
第二器件设于第一散热通道,第二器件具体包括变压器143、电感142和电容144。第三器件设于第二散热通道,第三器件具体包括电感142和电容144。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变压器14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变压器143均位于第一散热通道。电感142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位于第一散热通道,另外一个位于第二散热通道。电容144的数量为八个,其中三个位于第一散热通道,另外五个位于第二散热通道。需要说明的是,变压器143、电感142、电容144的数量不限于本实施例中所列举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器件分别固定于两个散热器12的第二子面1241b,两个散热器12可以直接对多个第一器件进行散热。两个散热器12的散热片122上设有多个散热条1221,增大了散热片122的散热面积,提高了散热器12的散热效果。两个散热器12上均设有温度传感器13,温度传感器13检测到散热器12的温度并将检测值传输给控制器。当控制器检测到任意一个温度传感器13的温度超过预设值,则控制两个风扇20同时开启,对逆变器100内部进行风冷散热,确保逆变器100内部不会过热,保证逆变器100内部元器件的正常使用。当控制器检测到两个温度传感器13的温度均低于预设值,则控制两个风扇20同时关闭。由于风扇20只在散热器12温度过高时开启,避免风扇20持续开启,降低了逆变器100的损耗,提高了逆变器100的能量利用率。
此外,多个第二器件和多个第三器件位于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内,当风扇开启时,可以使逆变器100中流通的空气将多个发热器件的热量带出逆变器100外壳,从而提高逆变器100的散热效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1)

1.一种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风扇、两个散热器和发热器件,所述外壳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底板,且沿着第一方向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侧板上固定有驱动板,两个所述散热器固定于所述驱动板背向所述底板的表面,每一所述散热器设有多个散热片,每一所述散热片上设有多个散热条;
沿着第二方向,两个所述散热器间隔相对,且两个所述散热器之间形成第一散热通道,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与两个所述散热器之间形成第二散热通道,所述第二散热通道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连通;所述发热器件设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所述第二散热通道以及两个所述散热器;
所述风扇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板,且朝向所述第二散热通道,所述第一侧板设有第一通风孔,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风扇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通风孔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二侧板设有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散热片凸设于每个所述散热器朝向所述第一散热通道的表面,且沿所述散热器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片之间的缝隙沿所述第一散热通道的长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散热条凸设于每个所述散热片朝向所述缝隙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板,所述逆变器还包括两个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发热器件包括多个第一器件,多个所述第一器件固定于两个所述散热板,两个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散热器,且位于所述缝隙中,所述控制器固定于所述驱动板,且电连接所述风扇和两个所述温度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器件与所述散热板的表面之间设有导热片。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顶板,沿所述逆变器高度方向,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相对设置,每个所述散热器背向所述驱动板的表面固定于所述顶板,每个所述散热器背向所述驱动板的表面与所述顶板之间设有导热垫。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器件包括第二器件,所述第二器件设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器件包括第三器件,所述第三器件设于所述第二散热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的数量为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每个所述风扇至少部分朝向所述第二散热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孔的数量为两个,沿所述第二方向,两个所述第一通风孔并列设置,且两个所述第一通风孔处分别设有第一防护栏,每个所述第一通风孔分别与每个所述风扇相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的四角位置设有所述第二通风孔,每个所述第二通风孔与所述第二散热通道连通,每个所述第二通风孔处分别设有第二防护栏。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还包括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所述驱动板上设有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所述第一侧板上设有正极接线柱和负极接线柱,所述第一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组件与所述正极接线柱,所述第二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组件与所述负极接线柱。
CN202321137852.6U 2023-05-11 2023-05-11 逆变器 Active CN2195768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37852.6U CN219576884U (zh) 2023-05-11 2023-05-11 逆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37852.6U CN219576884U (zh) 2023-05-11 2023-05-11 逆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76884U true CN219576884U (zh) 2023-08-22

Family

ID=87656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37852.6U Active CN219576884U (zh) 2023-05-11 2023-05-11 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768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3062955C (en) Power cabinet,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system and container
EP3160029B1 (en) Inverter
CN111800986A (zh) 一种基于分立器件的电机控制器
CN201788963U (zh) 铜制水冷散热器
CN206894479U (zh) 一种高频大功率节能电源的电极共水冷结构
US10696184B2 (en) Onboard charger heat dissipation
CN107786070B (zh) 智能功率模块、电机控制器和车辆
CN101296602A (zh) 循环水冷和风冷散热装置
CN219576884U (zh) 逆变器
WO2024045981A1 (zh) 一种功率设备及光伏系统
CN213125826U (zh) 一种高效散热型变频器
CN112701880A (zh) 一种功率电源的电容器模块绝缘散热方式
CN207968305U (zh) 一种新型变频电源装置
CN207743846U (zh) 变频器
CN219536674U (zh) 一种水冷双输出结构碳化硅开关电源
CN108123614B (zh) 一种功率模块
CN111740565A (zh) 一种级联逆变器一体式水冷装置
CN219998208U (zh) 一种逆变器用功率倍增模块
CN220156912U (zh) 一种散热结构和逆变器
CN212518768U (zh) 一种用于开关电源的风冷机箱
CN216218453U (zh) 一种高压直流电源的散热系统
CN219019296U (zh) 一种新型电源管理终端
CN219322844U (zh) 控制箱及用电器
CN217563985U (zh) 一种散热组件以及储能电源
CN216752596U (zh) 一种具有线路保护的电气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