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76670U - 一种移动电源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76670U
CN219576670U CN202320320577.5U CN202320320577U CN219576670U CN 219576670 U CN219576670 U CN 219576670U CN 202320320577 U CN202320320577 U CN 202320320577U CN 219576670 U CN219576670 U CN 2195766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interface
transistor
control circuit
wireless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2057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鹏
潘雪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Synergy Group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Synergy Group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Synergy Group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Synergy Group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2057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766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766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766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新公开一种移动电源。该电源包括:供电电池组、至少一个无线充电模块、至少一个有线充放电模块及主控模块;至少一个无线充电模块包括无线充电电路及至少一个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供电电池组通过无线充电电路与各无线充电控制电路的电源端电连;各无线充电控制电路的脉冲输出端与各发射线圈电连;主控模块与各无线充电控制电路的通讯端电连;有线充放电模块包括功率转换模块及接口控制电路;供电电池组通过各功率转换模块与各接口控制电路的电源端一一对应电连;各接口控制电路的接口端与各接口可插拔连接;主控模块与各接口控制电路的接口端及各接口控制电路的控制端电连;主控模块与各功率转换模块的通讯端及待供电设备的通讯端电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电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电能传输技术,使人们在电气化生活中摆脱了电线的束缚。无线充电器作为无线电能传输的一种设备,是指利用电磁波感应原理进行充电的设备,原理类似于变压器:在发送和接收端各有一个线圈,发送端线圈连接有线电源产生电磁信号,接收端线圈感应发送端的电磁信号从而产生电流给电池充电。随着各种小型移动便携设备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如何能对其进行快速便捷、方便的充电,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充电需求也就成为问题之一;然而,目前市场上的无线充电移动电源仅能提供单一无线设备进行充电功能,对无线充电设备数量及不同充电需求缺乏兼容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新提供了一种移动电源,以实现为不同供电设备无线供电,并通过多个不同接口实现多路双向充放电过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电源。该移动电源包括:供电电池组、至少一个无线充电模块、至少一个有线充放电模块及主控模块;
至少一个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包括无线充电电路及至少一个无线充电控制电路;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与所述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一一对应;所述供电电池组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各所述无线充电控制电路的电源端电连接;各所述无线充电控制电路的脉冲输出端与各发射线圈电连接;所述主控模块与各所述无线充电控制电路的通讯端及待供电设备的通讯端电连接;
至少一个所述有线充放电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功率转换模块及至少一个接口控制电路;所述有线充放电模块、所述功率转换模块及所述接口控制电路一一对应;所述供电电池组通过各所述功率转换模块与各所述接口控制电路的电源端一一对应电连接;各所述接口控制电路的接口端与各接口可插拔连接;所述主控模块与各所述接口控制电路的接口端及各所述接口控制电路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主控模块与各所述功率转换模块的通讯端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供电电池组通过无线充电电路与各无线充电控制电路的电源端电连接;各无线充电控制电路的脉冲输出端与各发射线圈电连接;主控模块与各无线充电控制电路的通讯端及待供电设备的通讯端电连接;如此当主控模块匹配到各待供电设备通讯协议时,控制各无线充电控制电路工作,以使各无线充电电路为不同供电设备无线供电;还通过供电电池组与各所述功率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各接口控制电路的接口端与各接口可插拔连接;主控模块与各接口控制电路的接口端及各接口控制电路的控制端电连接;主控模块与各功率转换模块的通讯端电连接,如此当主控模块匹配到各待供电设备通讯协议时,并当检测到接口控制电路的接口端有接口插入时,控制各接口控制电路工作,并调节功率转换模块输出一定的功率信号,如此通过多个不同接口实现多路双向充放电过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模块的具体电路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移动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有线充放电模块的具体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电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移动电源包括:供电电池组10、至少一个无线充电模块20、至少一个有线充放电模块30及主控模块40;至少一个无线充电模块20包括无线充电电路21及至少一个无线充电控制电路22;无线充电模块20与无线充电控制电路22一一对应;供电电池组10与无线充电电路21的输入端电连接,无线充电电路21的输出端与各无线充电控制电路22的电源端电连接;各无线充电控制电路22的脉冲输出端与各发射线圈电连接;主控模块40与各无线充电控制电路22的通讯端及待供电设备的通讯端电连接;
至少一个有线充放电模块30包括至少一个功率转换模块301及至少一个接口控制电路302;有线充放电模块30、功率转换模块301及接口控制电路302一一对应;供电电池组10通过各功率转换模块301与各接口控制电路302的电源端一一对应电连接;主控模块40与各接口控制电路302的接口端及各接口控制电路302的控制端电连接;主控模块40与各功率转换模块301的通讯端电连接。
该移动电源的无线充电功能原理为:当主控模块40匹配到各待供电设备通讯协议时,主控模块40与无线充电控制电路22建立通讯协议,供电电池组10通过无线充电电路21输出一定的稳定电压至各无线充电控制电路22,主控模块40并根据通讯协议控制各无线充电控制电路22调节输出不同的功率信号至各发射线圈,以使发射线圈辐射出不同的能量至各待供电设备;其中,各无线充电控制电路22通过一无线充电电路21与供电电池组10电连接,这样可以简化电路设计。
该移动电源的有线充放电原理为:当主控模块40检测到各接口控制电路302的接口端连接的接口处有待供电设备连接时,主控模块40控制各接口控制电路302导通工作;同时主控模块40与各功率转换模块301建立通讯协议,主控模块40控制各功率转换模块301调节输出一定的功率信号,如此通过多个不同接口实现多路双向充放电过程。可以理解的是,当各接口控制电路302的各接口端连接的各接口处同时有待供电设备时,可以同时实现各接口端的双向充放电;其中,各接口控制电路的设计个数可根据用户的选择设计,这里对接口控制电路的个数不作具体的限定。
可选的,图2是本实新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电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移动电源还包括温度检测模块50;温度检测模块50与主控模块40电连接。
其中,温度检测模块50可以实时检测供电电池组10的温度;在无线充电过程中,主控模块40根据供电电池组10的温度调节无线充电控制电路22的脉冲输出端输出的脉冲信号;示例性的,若温度检测模块50检测当前供电电池组10的温度较高,主控模块40则调节无线充电控制电路22的脉冲输出端输出的脉冲信号,使得无线充电控制电路22降低输出的功率信号,保证供电电池组10的供电安全性。在有线充放电过程中,主控模块40还根据供电电池组10的温度调节功率转换模块301的输出功率;或者根据供电电池组10的温度控制各接口控制电路302断开工作;示例性的,当温度检测模块50检测当前供电电池组10的温度较高,调节功率转换模块301的输出功率,使得功率转换模块301降低输出的功率信号,或者直接控制各接口控制电路302断开工作,保证有线充放电过程的充放电安全性。
可选的,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模块的具体电路图,如图3所示,无线充电电路21包括无线充电芯片U1、充电单元211及第一反馈电路212;无线充电芯片U1的电源端IN为无线充电电路21的输入端;无线充电芯片U1的电源端IN与供电电池组10电连接,无线充电芯片U1的输出端BS与充电单元211的输入端电连接;无线充电芯片U1的反馈端FB与第一反馈电路212的输出端电连接;充电单元211的输出端与第一反馈电路212的输入端电连接;充电单元211的输出端为无线充电电路21的输出端。
其中,无线充电芯片U1通过其输出端驱动充电单元211充电,具体的,参照图3,充电单元211可以包括电感L、电容C1及电容C2;同时第一反馈电路212将充电单元211采集到的电压反馈给无线充电芯片U1,达到稳定电压输出的效果,具体的,继续参照图3,第一反馈电路212可以由电容C3、电阻R1及电阻R3构成。
可选的,参照图3,无线充电控制电路22包括无线充电控制芯片U2、电流采集电路221及第二反馈电路222;电流采集电路221的输入端为无线充电控制电路22的电源端,电流采集电路221的输入端与充电单元211的输出端电连接;电流采集电路221的输出端与无线充电控制芯片U2的电源端PVIN1、PVIN2电连接;无线充电芯片U2的脉冲输出端SW1、SW2与发射线圈的输入端电连接,无线充电芯片U2的脉冲输出端SW1、SW2为无线充电控制电路22的脉冲输出端;无线充电芯片U2的反馈端FB与第二反馈电路222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二反馈电路222的输入端与发射线圈的输出端电连接。
其中,电流采集电路221采集无线充电电路21输出的电流信号,电流采集电路221可以包括采集电阻R3,并将该电流信号输入至无线充电控制芯片U2的电源端PVIN1、PVIN2,无线充电控制芯片U2启动工作;无线充电芯片U2通过其通讯端SCL和SDA与主控模块40建立通讯联系,无线充电芯片U2根据主控模块40的控制指令通过其输出端SW1、SW2输出一定的脉冲信号,脉冲信号为发射线圈充电,发射线圈存储能量,从而辐射能量至待供电设备,实现无线充电的目的。
第二反馈电路222可以包括二极管D1、电阻R7、电阻R6及电容C4;第二反馈电路222将发射线圈充电电压反馈至无线充电控制芯片U2的反馈端FB以达到电压稳定输出的闭环控制的目的;另外,该无线充电电压控制芯片U2还包括电阻R4及电阻R5,可以通过电阻R4及电阻R5将采集的电流信号输入至无线充电控制芯片U2内的CSN端及CSP端,无线充电控制芯片U2可以判断输入的电流是否有过流的情况,达到保护的目的;该无线充电控制芯片U2还包括电阻R8及发光二极管D11,通过电阻R8及发光二极管D11可以显示无线充电的状态。
可选的,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电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至少一个有线充放电模块30包括第一有线充放电单元31、第二有线放电单元32及第三有线充放电单元33;第一有线充放电单元31包括第一功率转换模块311、第一接口控制电路312及第二接口控制电路313;供电电池组10通过第一功率转换模块311与第一接口控制电路312的电源端及第二接口控制电路313的电源端电连接;第二有线放电单元32包括第二功率转换模块321及第三接口控制电路322;供电电池组10通过第二功率转换模块321与第三接口控制电路322的电源端电连接;第三有线充放电单元33包括第三功率转换模块331及第四接口控制电路332;供电电池组10通过第三功率转换模块331与第四接口控制电路332的电源端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口控制电路312及第二接口控制电路313均与第一功率转换模块311电连接,这样可以简化电路设计;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接口控制电路312的接口端及第二接口控制电路313的接口端处的接口处均接入待供电设备时,由于共用第一功率转换模块311,则仅可以实现其中一接口端的双向充放电。
可选的,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有线充放电模块的具体电路图,如图5所示,第一接口控制电路312包括:DC接口、第一隔离单元及第一保护晶体管Q;第一隔离单元包括第一晶体管Q1、第二晶体管Q2、第一电阻R9及第二电阻R10;DC接口的输出端为第一接口控制电路312的接口端;DC接口的输出端与第一晶体管Q1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晶体管Q1的第二端与第二晶体管Q2的第二端及第一电阻R9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晶体管Q1的控制端与第二晶体管Q2的控制端、第一电阻R9的第二端及第二电阻R10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电阻R10的第二端与第一保护晶体管Q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晶体管Q2的第一端为第一接口控制电路312的电源端,第二晶体管Q2的第一端与第一功率转换模块311电连接;第一保护晶体管Q的第二端接地;第一保护晶体管Q的控制端为第一接口控制电路312的控制端;
第一接口控制电路312还包括:第一保护电路;第一保护电路包括瞬态二极管D’及单向二极管D12;DC接口的输出端与瞬态二极管D’的第一端电连接,瞬态二极管D’的第二端接地;单向二极管D12的第一端与第一晶体管Q1的第二端电连接,单向二极管D12的第二端与第一晶体管Q1的控制端电连接。
其中,当第一接口控制电路312的DC接口有待供电设备接入时,主控模块40检测到DC接口的输出端A电压为高,当第一接口控制电路312的DC接口没有待供电设备接入时,主控模块40检测到DC接口的输出端A电压为低(DC接口的输出端A处还连接有电阻R12及电阻R13,电阻R12及电阻R13可保证DC接口的输出端A处在连接待供电设备时保持高电平)。当主控模块40检测到DC接口的输出端A电压为低时,向第一接口控制电路312的控制端B输入低电平,第一保护晶体管Q截止,第一电阻R9及第二电阻R10不构成分压电路,第一电阻R9两端电压差为0,第一晶体管Q1及第二晶体管Q2截止,此时电流既不能从DC接口流向第一功率转换模块311,也不能从第一功率转换模块311流向DC接口,达成双向截止的效果。
当控制端B输入高电平,第一保护晶体管Q导通,第一电阻R11及第二电阻R12构成分压电路,第一电阻R9两端电压差不为0,第一晶体管Q1及第二晶体管Q2导通,此时电流既能从DC接口流向第一功率转换模块311,也能从第一功率转换模块311流向DC接口,达成双向导通的效果。另外,单相二极管D12为稳压二极管,防止第一电阻R9两端电压差过高击穿第一晶体管Q1及第二晶体管Q2。由于DC接口处可能出现的电压较高,瞬态二极管D’为TVS瞬态抑制二极管,可以起到避免被静电等瞬间高压击穿的作用。
继续参照图5,第二接口控制电路313包括:USB-C1接口端及第二隔离单元;第二隔离单元包括第三晶体管Q3、第四晶体管Q4;USB-C1接口的输出端为第二接口控制电路313的接口端;USB-C1接口端的输出端与第三晶体管Q3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三晶体管Q3的第二端与第四晶体管Q4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三晶体管Q3的控制端与第四晶体管Q4的控制端电连接,且为第二接口控制电路313的控制端;第四晶体管Q4的第一端为第二接口控制电路312的电源端,第四晶体管Q4的第一端与第一功率转换模块311电连接。
同样地,当第二接口控制电路313的USB-C1有待供电设备接入时,主控模块40检测到USB-C1接口的输出端A电压为高,则向第二接口控制电路313的控制端B输入高电平,第三晶体管Q3及第四晶体管Q4导通(第二接口控制电路313还包括电阻R14及R15,可以在控制端B输入高电平时保证第三晶体管Q3及第四晶体管Q4一直处于导通状态),此时电流既能从USB-C1接口流向第三功率转换模块311,也能从第三功率转换模块311流向USB-C1接口,达成双向导通的效果。由于USB-C1接口处可能出现的电压较低,因此该接口控制电路中无需设置瞬态二极管D’,该接口控制电路设计简单。
可选的,参照图5,第三接口控制电路322包括:USB-A接口、第三隔离单元;第三隔离单元包括第五晶体管Q5及第六晶体管Q6;USB-A的输出端为第三接口控制电路的接口端;USB-A接口端的输出端与第五晶体管Q5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五晶体管Q5的第二端与第六晶体管Q6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五晶体管Q5的控制端与第六晶体管Q6的控制端电连接,且为第三接口控制电路322的控制端;且为第三接口控制电路322的控制端;第六晶体管Q6的第一端为第三接口控制电路的电源端,第六晶体管Q6的第一端为第三接口控制电路322的电源端,第六晶体管Q6的第一端与第二功率转换模块321电连接;
参照图5,第四接口控制电路332包括:USB-C2接口、第四隔离单元;第四隔离单元包括第七晶体管Q7及第八晶体管Q8;USB-C2的输出端为第四接口控制电路332的接口端;USB-C2的输出端与第七晶体管Q7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七晶体管Q7的第二端与第八晶体管Q8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七晶体管Q7的控制端与第八晶体管Q8的控制端电连接,且为第四接口控制电路332的控制端;第八晶体管Q8的第一端为第四接口控制电路332的电源端,与第三功率转换模块331电连接。
其中,第三接口控制电路322及第四接口控制电路332均与第二接口控制电路313电路设计原理类似,这里不再赘述。第三接口控制电路322及第四接口控制电路332的接口端接口类型分别为区别于DC接口及USB-C1接口类型的USB-A及USB-C2接口类型。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接口控制电路322还包括电阻R16及R17,可以在其控制端B输入高电平时保证第五晶体管Q3及第六晶体管Q4一直处于导通状态;第四接口控制电路332还包括电阻R18及R19,可以在其控制端B输入高电平时保证第七晶体管Q7及第八晶体管Q8一直处于导通状态。
可选的,继续参照图5,第一功率转换模块311包括第一功率转换芯片U3、功率调节单元3111、第二保护电路3112及第三反馈电路3113;第一功率转换芯片U3的电源端VBAT与供电电池组10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功率转换芯片U3的输出端与功率调节单元3111的控制端电连接;功率调节单元3111的输入端与供电电池组10电连接;功率调节单元3111的输出端通过第二保护电路3112与第一接口控制电路312的电源端电连接;第一功率转换芯片U3的反馈端FB与第三反馈电路3113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三反馈电路3113的输入端与功率调节单元3111的输出端电连接。
其中,功率调节单元3111为BUCK-BOOST电路,可以实现电压的升降;第二保护电路3112包括电容C5、电阻R20及保护晶体管Q1’;第三反馈电路3113包括分压电阻R21及分压电阻R22,当保护晶体管Q1’的控制端输入高电平时,保护晶体管Q’导通,电容C5中残留的电荷可以通过电阻R20释放掉,防止残留电荷破坏用户设备。功率调节单元3111调节后的电压经过分压电阻R21及分压电阻R22反馈至第一功率转换芯片U3,形成反馈环,达到稳压效果。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功率转换芯片U3还包括通讯端SDA和SCL,主控模块通过通讯端SDA和SCL控制功率调节单元调节输出的电压和功率信号,或者主控模块通过通讯端SDA和SCL控制功率调节单元3111停止输出功率信号以控制充放电功率大小及是否充放电。
可选的,参照图5,第二功率转换模块321包括第二功率转换芯片U4、降压型功率调节单元3211、第三保护电路3212及第四反馈电路3213;第二功率转换芯片U4的电源端与供电电池组10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二功率转换芯片U4的输出端与降压型功率调节单元3211的控制端电连接;降压型功率调节单元3211的输入端与供电电池组电连接;降压型功率调节单元3211的输出端通过第三保护电路3212与第三接口控制电路322的电源端电连接;第二功率转换芯片U4的反馈端与第四反馈电路3213的输出端电连接;第四反馈电路3213的输入端与降压型功率调节单元3211的输出端电连接。
其中,第三接口控制电路322的接口端的接口类型为USB-A接口类型,由于USB-A接口使用的电压较低,采用降压型功率调节单元3211,降压型功率调节单元3211可以为BUCK电路,可以满足该USB-A接口的充放电安全性;第三保护电路3212也可包括电容C6、电阻R23及保护晶体管Q2’,其工作原理与第二保护电路3113一样,起到保护用电设备的作用;第四反馈电路3213也包括分压电阻R24及分压电阻R25,其工作原理与第三反馈电路一样,起到稳压的作用。另外,第三功率转换模块331与第四接口控制电路332电连接,第三功率转换模块331内部构成基本与第一功率转换模块311相同,第四接口控制电路332的内部构成基本与第三接口控制电路322相同,其原理也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参照图4,DC接口与适配器电连接。
其中,上述实施例中供电电池组10是持续处于有电状态,供电电池组10处于不接电工作模式;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当供电电池组10处于无电状态时,则可以通过将适配器与DC接口电连接,以通过第一接口控制电路312及第一功率转换模块311向供电电池组10供电,供电电池组10处于接电的工作模式。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电池组、至少一个无线充电模块、至少一个有线充放电模块及主控模块;
至少一个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包括无线充电电路及至少一个无线充电控制电路;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与所述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一一对应;所述供电电池组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各所述无线充电控制电路的电源端电连接;各所述无线充电控制电路的脉冲输出端与各发射线圈电连接;所述主控模块与各所述无线充电控制电路的通讯端及待供电设备的通讯端电连接;
至少一个所述有线充放电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功率转换模块及至少一个接口控制电路;所述有线充放电模块、所述功率转换模块及所述接口控制电路一一对应;所述供电电池组通过各所述功率转换模块与各所述接口控制电路的电源端一一对应电连接;各所述接口控制电路的接口端与各接口可插拔连接;所述主控模块与各所述接口控制电路的接口端及各所述接口控制电路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主控模块与各所述功率转换模块的通讯端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检测模块;所述温度检测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包括无线充电芯片、充电单元及第一反馈电路;
所述无线充电芯片的电源端为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的输入端;所述无线充电芯片的电源端与所述供电电池组电连接,所述无线充电芯片的输出端与所述充电单元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无线充电芯片的反馈端与所述第一反馈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充电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反馈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充电单元的输出端为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的输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控制电路包括无线充电控制芯片、电流采集电路及第二反馈电路;
所述电流采集电路的输入端为所述无线充电控制电路的电源端,所述电流采集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充电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电流采集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无线充电控制芯片的电源端电连接;所述无线充电芯片的脉冲输出端与所述发射线圈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无线充电芯片的脉冲输出端为所述无线充电控制电路的脉冲输出端;所述无线充电芯片的反馈端与所述第二反馈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反馈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发射线圈的输出端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有线充放电模块包括第一有线充放电单元、第二有线放电单元及第三有线充放电单元;
所述第一有线充放电单元包括第一功率转换模块、第一接口控制电路及第二接口控制电路;所述供电电池组通过所述第一功率转换模块与所述第一接口控制电路的电源端及所述第二接口控制电路的电源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有线放电单元包括第二功率转换模块及第三接口控制电路;所述供电电池组通过所述第二功率转换模块与所述第三接口控制电路的电源端电连接;
所述第三有线充放电单元包括第三功率转换模块及第四接口控制电路;所述供电电池组通过所述第三功率转换模块与所述第四接口控制电路的电源端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控制电路包括:DC接口、第一隔离单元及第一保护晶体管;所述第一隔离单元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一电阻及第二电阻;
所述DC接口的输出端为所述第一接口控制电路的接口端;所述DC接口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与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及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保护晶体管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一接口控制电路的电源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功率转换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保护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保护晶体管的控制端为所述第一接口控制电路的控制端;
所述第一接口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保护电路;所述第一保护电路包括瞬态二极管及单向二极管;所述DC接口的输出端与所述瞬态二极管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瞬态二极管的第二端接地;所述单向二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单向二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接口控制电路包括:USB-C1接口端及第二隔离单元;所述第二隔离单元包括第三晶体管、第四晶体管;
所述USB-C1接口的输出端为所述第二接口控制电路的接口端;所述USB-C1接口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二端与第四晶体管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电连接,且为所述第二接口控制电路的控制端;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二接口控制电路的电源端,所述第四晶体管与所述第一功率转换模块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接口控制电路包括:USB-A接口及第三隔离单元;所述第三隔离单元包括第五晶体管及第六晶体管;
所述USB-A的输出端为所述第三接口控制电路的接口端;所述USB-A接口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二端与第六晶体管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电连接,且为所述第三接口控制电路的控制端;所述第六晶体管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三接口控制电路的电源端,所述第六晶体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功率转换模块电连接;
所述第四接口控制电路包括:USB-C2接口、第四隔离单元;所述第四隔离单元包括第七晶体管及第八晶体管;
所述USB-C2的输出端为所述第四接口控制电路的接口端;所述USB-C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七晶体管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七晶体管的第二端与第八晶体管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第八晶体管的控制端电连接,且为所述第四接口控制电路的控制端;所述第八晶体管的第一端为所述第四接口控制电路的电源端,与所述第三功率转换模块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率转换模块包括第一功率转换芯片、功率调节单元、第二保护电路及第三反馈电路;
所述第一功率转换芯片的电源端与所述供电电池组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功率转换芯片的输出端与所述功率调节单元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功率调节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供电电池组电连接;所述功率调节单元的输出端通过第二保护电路与所述第一接口控制电路的电源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功率转换芯片的反馈端与所述第三反馈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三反馈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功率调节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功率转换模块包括第二功率转换芯片、降压型功率调节单元、第三保护电路及第四反馈电路;
所述第二功率转换芯片的电源端与所述供电电池组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功率转换芯片的输出端与所述降压型功率调节单元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降压型功率调节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供电电池组电连接;所述降压型功率调节单元的输出端通过第三保护电路与所述第三接口控制电路的电源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功率转换芯片的反馈端与所述第四反馈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四反馈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降压型功率调节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DC接口与适配器电连接。
CN202320320577.5U 2023-02-22 2023-02-22 一种移动电源 Active CN2195766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20577.5U CN219576670U (zh) 2023-02-22 2023-02-22 一种移动电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20577.5U CN219576670U (zh) 2023-02-22 2023-02-22 一种移动电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76670U true CN219576670U (zh) 2023-08-22

Family

ID=876690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20577.5U Active CN219576670U (zh) 2023-02-22 2023-02-22 一种移动电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766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13711B1 (ko) 모바일 기기 충전기의 적응형 충전 전압 생성기
US10031568B2 (en) Tablet computer with a step-up circuit
CN101873082B (zh) 热感供电装置和移动终端
CN207625446U (zh) 开关电源电路
TWI633739B (zh) 具有調節迴路之電池充電系統及充電方法
CN103715744A (zh) 多功能移动电源
CN104753157A (zh) 基于TOPSwitch-GX系列集成芯片控制充电器
CN107846063A (zh) 一种基于法拉电容的智能仪器仪表保护系统
CN109245188B (zh) 一种充电装置及边充边放电源路径管理方法
CN111146847A (zh) 一种锂电池管理系统的充放电保护电路和锂电池管理系统
CN219576670U (zh) 一种移动电源
CN204992701U (zh) 一种移动电源快速充电装置
US11641126B2 (en) Battery charger system having a charge pump power stage
CN101398142A (zh) 应用于led的电源系统
CN2174006Y (zh) 多功能充电装置
CN112670775B (zh) 一种智能插座
CN211655760U (zh) 一种基于硬件控制的锂电池动态充放电管理电路
CN210350834U (zh) 适用于手持式云终端背夹无线充电电源电路
CN208596959U (zh) 一种动力电池的无线充电电路
CN1293480A (zh) 随系统负载改变充电电流的控制装置及方法
CN116760166B (zh) 一体式升降压灯具专用应急电源
CN200990517Y (zh) 一种充电器
CN214255804U (zh) 取电电路及其电子设备
CN215580523U (zh) 一种医疗设备及其供电管理系统
CN215378513U (zh) 一种便携式多路输出电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