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90517Y - 一种充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0990517Y CN200990517Y CN 200620145431 CN200620145431U CN200990517Y CN 200990517 Y CN200990517 Y CN 200990517Y CN 200620145431 CN200620145431 CN 200620145431 CN 200620145431 U CN200620145431 U CN 200620145431U CN 200990517 Y CN200990517 Y CN 200990517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ule
- charger
- boosting
- current
- seri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18095 Ni-MH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18477 Ni—MH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充电器,包括:限流、降压模块,直流升压模块,输出限流模块,电流检测模块,可充电电池,其中,上述电流检测模块与直流升压模块串接后并联在该可充电电池的两端,上述直流升压模块的一端与该可充电电池的正极串接,所述输出限流模块连接在该直流升压模块和电流检测模块之间,其中:该充电器还包括与上述直流升压模块另一端连接的接口模块,上述限流、降压模块连接在该接口模块与可充电电池的正极之间,该接口模块与该电流检测模块串接,能够根据利用计算机USB接口或其他直流输入端子进行蓄电来为移动终端或数码产品进行充电或内置可充电电池充电的可移动便携充电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电器,尤其涉及一种可以利用USB接口进行蓄电来为移动终端或数码产品进行充电或内置可充电电池充电的可移动便携充电器。
背景技术
传统对移动终端或数码产品进行充电的可移动便携式充电器,多数需要另外配置充电器来为其内置的可充电电池进行蓄电,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03265521.5公开了一种多用途便携电源,该装置包括:一个可充放电的电池;用于显示上述电池的剩余电量的显示电路,由电压检测芯片和发光二极管串联后并联在电池的正、负电极之间;用于上述电池过充过放保护的保护电路,由电压电流保护芯片和场效应管组成,当电压电流保护芯片的输入端电压高于4.25伏时,电压电流保护芯片的过充保护输出端给出一个高频信号,驱动场效应管的栅极,使驱动场效应管处于判断状态,充电电流被切断;当电压电流保护芯片的输入端低于2.3伏时,电压电流保护芯片的过放输出端给出一个高频信号,驱动场效应管,使场效应管处于关断状态,放电电路被切断;用于对电池的输出电压进行升压的升压电路,由升压芯片、电感、场效应管和电阻构成的电路网络组成,保护电路输出端与升压电路相联,升压芯片的外部场效应管栅极驱动端与场效应管的栅极相联,电阻的一端与升压芯片的电压反馈输入端相联,电感与电场效应管和电阻串联,在升压芯片、电感和电场效应管的作用下,产生交流电,交流电的振动频率与电阻反馈给升压芯片的反馈电压有关;用于对升压芯片输出的交流电压进行整流、滤波的整流滤波电路,由二极管和电容组成,二极管的正极端与上述升压电路中电感的低电压端相联,对产生的交流电进行整流,电容组成滤波电路,并联在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经电容滤波后,在使用接口输出直流电流;用于对电池充电的充电端接口,充电端接口接在保护电路与升压电路之间,该种多用途便携电源还需要另外配置充电器来为其内置的可充电电池进行蓄电,无法直接利用计算机通用串行总线架构USB接口或其他直流输入端子进行充电,较为麻烦。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利用计算机USB接口或其他直流输入端子进行蓄电来为移动终端或数码产品进行充电或内置可充电电池充电的可移动便携充电器。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充电器,主要包括:限流、降压模块,直流升压模块,输出限流模块,电流检测模块,可充电电池,其中,上述电流检测模块与直流升压模块串接后并联在该可充电电池的两端,上述直流升压模块的一端与该可充电电池的正极串接,所述输出限流模块连接在该直流升压模块和电流检测模块之间,其中:该充电器还包括与上述直流升压模块另一端连接的接口模块,上述限流、降压模块连接在该接口模块与可充电电池的正极之间,该接口模块与该电流检测模块串接。
上述的充电器,其中:所述的接口模块为USB串行总线架构接口模块。
上述的充电器,其中:所述的直流升压模块包括升压芯片、电感、场效应管和第三电阻、第八电阻构成,其中,该升压芯片与可充电电池的正极连接,电感与升压芯片连接,第八电阻的一端与升压芯片的电压反馈输入端相联,电感与场效应管和第三电阻串联,升压芯片的外部场效应管栅极驱动端与场效应管的栅极相连。
上述的充电器,其中:所述该充电器还包括一个串接在直流升压模块和接口模块之间的整流、滤波支路。
上述的充电器,其中:所述的整流、滤波支路由二极管和与其串接的电容组成,二极管的正极端与上述升压电路中电感的低电压端相联,对产生的电流进行整流,电容与接口模块串接。
上述的充电器,其中:该充电器还包括一个串接在电流检测模块和直流升压模块之间的便携手电筒控制电路模块。
上述的充电器,其中:所述的便携手电筒控制电路模块包括微动开关和与其顺序串接限流电阻和发光二极管组成,微动开关与二极管连接,发光二极管与可充电电池的负极连接。
本实用新型充电器采用与接口电路与直流升压模块连接,能够根据利用计算机USB接口或其他直流输入端子进行蓄电来为移动终端或数码产品进行充电或内置可充电电池充电的可移动便携充电器。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较佳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本实用新型充电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方框图;图2本实用新型充电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具体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一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充电器,主要包括:限流、降压模块,直流升压模块,输出限流模块,电流检测模块,可充电电池,其中,上述电流检测模块与直流升压模块串接后并联在该可充电电池的两端,上述直流升压模块的一端与该可充电电池的正极串接,所述输出限流模块连接在该直流升压模块和电流检测模块之间,其中:该充电器还包括与上述直流升压模块另一端连接的接口模块,上述限流、降压模块连接在该接口模块与可充电电池的正极之间,该接口模块与该电流检测模块串接;所述的接口模块为USB串行总线架构接口模块,所述该充电器还包括一个串接在直流升压模块和接口模块之间的整流、滤波支路,该充电器还包括一个串接在电流检测模块和直流升压模块之间的便携手电筒控制电路模块。
如图2至所示,所述的充电器,其中:所述的直流升压模块包括升压芯片U2、电感L1、场效应管U3和第三电阻R3、第八电阻R8构成,其中,该升压芯片U2与可充电电池的正极连接,电感L1与升压芯片U2连接,第八电阻R8的一端与升压芯片U2的电压反馈输入端相联,电感D1与场效应管U3和第三电阻R3串联,升压芯片U2的外部场效应管栅极驱动端与场效应管U3的栅极相联;充电线路由SW2,D3,R21构成,SW2为USB或其他形式的直流输入端子,电压经SW2输入后,D3与R21构成降压限流电路,将充电电流限制在100~150mA左右,小电流对五号(AA)镍氢电池充电。
上述的充电器,其中:所述的整流、滤波支路由二极管D1和与其串接的电容C7组成,二极管D1的正极端与上述升压电路中电感L1的低电压端相联,对产生的电流进行整流,电容C7与接口模块串接。
上述的充电器,其中:所述的便携手电筒控制电路模块包括微动开关SW1和与其顺序串接限流电阻R22和发光二极管LED组成,微动开关SW1与二极管D1连接,发光二极管LED与可充电电池的负极连接。
本充电工作时,当接入单节五号(AA)电池后,升压芯片U2得电工作,在场效应管U3的栅极产生振荡信号,场效应管U3为N沟道场效应管,在得到振荡信号后进行开关操作,在L1电感上形成交流信号,经过二极管D1,电容C7整流滤波后得到直流输出电压;电阻R3,R8分压后反馈给升压芯片U2,升压芯片U2根据反馈电压调整输出振荡信号以调整交流电压大小,从而稳定输出电压。
当输出端接负载后,电流经电阻R17检测电阻输入比较器U4进行比较将结果返回升压芯片U2,同样升压芯片U2得到反馈后调整输出振荡信号,控制场效应管U3的开关,得到稳定的输出电流;当开关SW1闭合时,经电阻R22限流为20mA左右,发光二极管LED点亮,达到照明目的。
当充电端口(USB或其他输入形式的端口)有电压输入时,经降压二极管D3,限流电阻R21降压限流后,将充电电流限制在100~150mA左右,使得小电流对五号(AA)镍氢电池充电.电阻R21选用大功率电阻,降压二极管D3型号采用为1N4007.过高电流会产生电池和降压器件的发热,为避免发热及对电池造成损害,本品采用小电流充电以保护电池及电路器件.
以上所述之具体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范围,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包括并不限于本具体实施方式,凡依照本实用新型之形状、结构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充电器,主要包括:限流、降压模块,直流升压模块,输出限流模块,电流检测模块,可充电电池,其中,上述电流检测模块与直流升压模块串接后并联在该可充电电池的两端,上述直流升压模块的一端与该可充电电池的正极串接,所述输出限流模块连接在该直流升压模块和电流检测模块之间,其特征在于:该充电器还包括与上述直流升压模块另一端连接的接口模块,上述限流、降压模块连接在该接口模块与可充电电池的正极之间,该接口模块与该电流检测模块串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口模块为USB串行总线架构接口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流升压模块包括升压芯片、电感、场效应管和第三电阻、第八电阻构成,其中,该升压芯片与可充电电池的正极连接,电感与升压芯片连接,第八电阻的一端与升压芯片的电压反馈输入端相联,电感与场效应管和第三电阻串联,升压芯片的外部场效应管栅极驱动端与场效应管的栅极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该充电器还包括一个串接在直流升压模块和接口模块之间的整流、滤波支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整流、滤波支路包括二极管和与其串接的电容,其中,二极管的正极端与上述升压电路中电感的低电压端相联,对产生的电流进行整流,电容与接口模块串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该充电器还包括一个串接在电流检测模块和直流升压模块之间的便携手电筒控制电路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便携手电筒控制电路模块包括微动开关和与其顺序串接限流电阻和发光二极管组成,微动开关与二极管连接,发光二极管与可充电电池的负极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620145431 CN200990517Y (zh) | 2006-12-29 | 2006-12-29 | 一种充电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620145431 CN200990517Y (zh) | 2006-12-29 | 2006-12-29 | 一种充电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0990517Y true CN200990517Y (zh) | 2007-12-12 |
Family
ID=38941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620145431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0990517Y (zh) | 2006-12-29 | 2006-12-29 | 一种充电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0990517Y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85368A (zh) * | 2011-05-12 | 2011-09-14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充电器 |
CN102955067A (zh) * | 2012-10-24 | 2013-03-06 | 深圳市沛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移动电源放电电流检测方法及系统 |
-
2006
- 2006-12-29 CN CN 200620145431 patent/CN200990517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85368A (zh) * | 2011-05-12 | 2011-09-14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充电器 |
CN102955067A (zh) * | 2012-10-24 | 2013-03-06 | 深圳市沛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移动电源放电电流检测方法及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348192A (zh) | 一种电子烟usb充电器 | |
CN202696242U (zh) | 一种快充移动电源 | |
CN102882260A (zh) | 一种带温度检测的锂电池充电控制方法及其充电器 | |
CN103138352B (zh) | 一种便携式太阳能路由器 | |
CN204012830U (zh) | 移动电源 | |
CN203243071U (zh) | 一种电源充放电电路及移动电源 | |
CN201219206Y (zh) | 多功能便携式能量存储器 | |
CN201054376Y (zh) | 手机保护套充电器 | |
CN200990517Y (zh) | 一种充电器 | |
CN204377094U (zh) | 一种带移动电源和外放音响底座的蓝牙耳机 | |
CN104426220A (zh) | 一种调压电路 | |
CN201750171U (zh) | 一种新型旅游应急充电器 | |
CN201733113U (zh) | 一种便携式移动电源 | |
CN2174006Y (zh) | 多功能充电装置 | |
CN204349545U (zh) | 快速充电移动电源 | |
CN203289156U (zh) | 新型手机移动电源 | |
CN203135515U (zh) | 一种便携式太阳能路由器 | |
CN201523467U (zh) | 一种利用usb口对内外充放电电路及太阳能野营灯电路 | |
CN205174054U (zh) | 一种手电筒充电宝 | |
CN204967352U (zh) | 移动电源 | |
CN204597576U (zh) | 使用各型电池的usb应急电源 | |
CN211655760U (zh) | 一种基于硬件控制的锂电池动态充放电管理电路 | |
CN204465042U (zh) | 一种便携式太阳能电源装置 | |
CN108832706A (zh) | 一种太阳能手机充电装置 | |
CN210297548U (zh) | 兼容pd充电器的锂电池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212 Termination date: 20121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