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80523U - 一种医疗设备及其供电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医疗设备及其供电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80523U
CN215580523U CN202122295604.1U CN202122295604U CN215580523U CN 215580523 U CN215580523 U CN 215580523U CN 202122295604 U CN202122295604 U CN 202122295604U CN 215580523 U CN215580523 U CN 2155805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voltage
battery
pin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9560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冬平
牟显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Prunus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Prunus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Prunus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Prunus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9560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805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805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805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医疗设备及其供电管理系统,该供电管理系统包括设有第一截止电路的市电供电线路;设有充电管理电路和第二截止电路的电池供电线路;所述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截止电路的正极相连后用于接入市电,所述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出端用于与电池的正极连接,从而在接入市电时为所述电池充电;所述第二截止电路的正极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截止电路的负极与所述第一截止电路的负极相连后用于与负载连接。该供电管理系统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良好地实现市电供电和电池供电之间的切换。

Description

一种医疗设备及其供电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疗设备及其供电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医疗设备的供电稳定对于其自身性能和工作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市电供电的不确定性,当市电断开供电时,医疗设备无法工作,甚至会因为瞬间失电而导致设备故障,危及病人生命安全。
目前,医疗设备上配备有备用电源,当市电断开后会通过备用电源对医疗设备进行供电,如何迅速并良好地衔接市电和备用电源之间的切换,降低电源切换对医疗设备的工作影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实现市电与电池供电之间切换的供电管理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供电管理系统,包括:
设有第一截止电路的市电供电线路;
设有充电管理电路和第二截止电路的电池供电线路;
所述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截止电路的正极相连后用于接入市电,所述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出端用于与电池的正极连接,从而在接入市电时为所述电池充电;
所述第二截止电路的正极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截止电路的负极与所述第一截止电路的负极相连后用于与负载连接;
当所述供电管理系统接入市电时,所述第一截止电路导通且其负极电压大于所述电池充电完成时所述充电管理电路输出端的最高电压,使得所述第二截止电路截止,所述市电为所述负载供电并为所述电池充电;
当所述供电管理系统未接入市电时,所述第一截止电路截止,所述第二截止电路导通,使得所述电池为负载供电。
在某些实施例方式中,所述充电管理电路包括充电管理芯片、RC充电电路和下拉电路;
所述充电管理芯片包括输入引脚、使能引脚、电压检测引脚和输出引脚;
所述输入引脚和所述RC充电电路的输入端分别用于接入市电,所述RC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使能引脚连接,当所述供电管理系统开始接入市电时,所述RC充电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由低电平逐渐增大;
所述下拉电路的控制端用于接收所述电池在充电时发送的电压控制信号,所述下拉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使能引脚连接,所述下拉电路的第二端接地,所述下拉电路在其控制端接收到所述电压控制信号时导通并拉低所述使能引脚接收到的电压,使得所述使能引脚处于低电平;
所述充电管理芯片用于在所述输入引脚接入市电且所述使能引脚处于低电平时处于工作状态;
所述电压检测引脚用于检测所述电池的电压,当所述充电管理芯片处于工作状态时,当所述电压检测引脚的检测值达到第一设定阈值,所述输出引脚开始为所述电池充电,当所述电压检测引脚的检测值达到第二设定阈值时,所述输出引脚停止为所述电池充电。
在某些实施例方式中,所述RC充电电路包括分压电阻和充电电容,所述分压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充电电容的一端相连后与所述使能引脚连接,所述分压电阻的另一端用于接入市电,所述充电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在某些实施例方式中,所述下拉电路包括晶体管,所述晶体管包括控制极、第一极和第二极,所述晶体管的控制极用于接收所述电池在充电时发送的所述电压控制信号,所述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使能引脚连接,所述晶体管的第二极接地,所述晶体管在其控制极接收到所述电压控制信号时导通。
在某些实施例方式中,还包括电流检测电路;
所述充电管理芯片还包括电流检测引脚,所述输出引脚用于通过所述电流检测电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电压检测引脚和所述电流检测引脚分别与所述电流检测电路的两端连接,所述电流检测引脚用于检测所述输出引脚对所述电池的充电电流并反馈至所述充电管理芯片使其控制所述输出引脚的充电电流。
在某些实施例方式中,所述电流检测电路包括电流检测电阻,所述电流检测电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输出引脚和所述电流检测引脚连接,所述电流检测电阻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电池和所述电压检测引脚连接。
在某些实施例方式中,所述第一截止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用于与所述负载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截止电路包括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用于与所述负载连接。
在某些实施例方式中,所述电池供电线路包括至少一个,各所述电池供电线路均具有对应的电池,至少一个所述电池供电线路分别与所述市电供电线路并联。
在某些实施例方式中,还包括第一输出电路和/或第二输出电路;
所述市电供电线路和所述电池供电线路还分别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输出电路和/或所述第二输出电路与所述负载连接;
所述第一输出电路包括第一稳压电路,所述第一稳压电路用于对来自所述市电供电线路或所述电池供电线路输出的电压进行整流并输出第一目标电压;
所述第二输出电路包括调压电路和第二稳压电路,所述调压电路用于调整所述市电供电线路或所述电池供电线路输出的电压,所述第二稳压电路用于对所述调压电路输出的电压进行整流并输出第二目标电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医疗设备,包括上述供电管理系统。
上述实施例中的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在市电接入时,市电为负载供电并为电池充电,而在市电消失时,又可以很好地切换为电池为负载供电,从而能很好地实现市电和备用电池之间的切换。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实施例的供电管理系统示意图;
图2为一种实施例的充电管理电路的示意图;
图3为另一种实施例的供电管理系统示意图;
图4为一种实施例的第一稳压电路的示意图;
图5为一种实施例的调压电路的示意图;
图6为一种实施例的第二稳压电路的示意图
10a、市电供电线路;10b、电池供电线路;
100a、第一截止电路;100b、第二截止电路;
200、充电管理电路;
210、RC充电电路;220、下拉电路;230、电流检测电路;
300、开关;
400、第一输出电路;
410、第一稳压电路;
500、第二输出电路;
510、第二稳压电路;520、调压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操作步骤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组成和/或顺序。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本申请中所称的晶体管为三端子晶体管,其三个端子为控制极、第一极和第二极。晶体管可以为双极型晶体管或场效应晶体管等。例如当晶体管为双极型晶体管时,其控制极是指双极型晶体管的基极,第一极可以为双极型晶体管的集电极或发射极,对应的第二极可以为双极型晶体管的发射极或集电极;当晶体管为场效应晶体管时,其控制极是指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第一极可以为场效应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对应的第二极可以为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
本申请中所称的截止电路具有正极和负极,当截止电路的正极电压高于负极电压时,该截止电路导通,而当该截止电路的负极电压高于正极电压时,该截止电路就截止。
本申请中所称的接入市电,指的是与用于将市电转换为直流电的交直流转换模块连接,并接收该交直流转换模块将市电转换后输出的电压。
本申请中所称的负载,指的是医疗设备中需要使用电能的装置/设备/元件等。
请参照图1所示的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电管理系统,包括市电供电线路10a和电池供电线路10b,从整体布局来看,市电供电线路10a和电池供电线路10b两者并联后用于串联在市电(图1中左侧)和负载(图1中右侧)之间。
市电供电线路10a上设有第一截止电路100a,电池供电线路10b上设有充电管理电路200和第二截止电路100b,充电管理电路200的输入端与第一截止电路100a的正极相连后用于接入市电(图1中左侧),充电管理电路200的输出端用于与电池的正极连接,从而在接入市电时为电池充电,此外,充电管理电路200的输出端还与第二截止电路100b的正极连接,而第二截止电路100b的负极则与第一截止电路100a的负极相连后用于与负载连接(图1中右侧)。
下面说明图1所示的电路的工作原理,当供电管理系统接入市电时,在市电作用下,第一截止电路100a的正极电压大于负极电压,因此第一截止电路100a导通,而第一截止电路100a的负极电压被设置为大于电池充电完成时充电管理电路200输出端的最高电压,也就是说,当供电管理系统接入市电时,市电通过市电供电线路10a为负载供电,同时,市电可以通过充电管理电路200为电池充电,在电池充电的过程中,第二截止电路100b的正极电压也逐渐增大,但是无论怎么增大也不会高于第一截止电路100a的负极电压(也就是第二截止电路100b的负极电压),因此第二截止电路100b处于截止状态。当供电管理系统未接入市电时,易于理解的是,第一截止电路100a截止,第二截止电路100b导通,使得电池为负载供电。
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电路结构简单,并且可以实现在市电接入时,市电为负载供电并为电池充电,而在市电消失时,又可以很好地切换为电池为负载供电,从而能很好地实现市电和备用电池之间的切换。
上述电路结构中的充电管理电路200以及截止电路可以采用现有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构,下面进行举例说明。
一些实施例中,充电管理电路200如图2所示,其包括充电管理芯片U1、RC充电电路210、下拉电路220以及其他一些电子元件。
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MP26123型号的芯片作为充电管理芯片U1,该充电管理芯片U1包括输入引脚VIN、输入引脚VCC、使能引脚EN、电压检测引脚BATT和输出引脚SW。
输入引脚VIN、输入引脚VCC和RC充电电路210的输入端分别用于接入市电,市电可以为该充电管理芯片U1提供工作电压。此外,RC充电电路210的输出端与使能引脚EN连接,当供电管理系统开始接入市电时,RC充电电路210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由低电平逐渐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RC充电电路210的结构如图2所示,其包括分压电阻R11和充电电容C11,分压电阻R11的一端与充电电容C11的一端相连后与使能引脚EN连接,分压电阻R11的另一端用于接入市电,充电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当供电管理系统开始接入市电,例如医疗设备的电线插上插座,则充电电容C11与使能引脚EN连接的一端电压逐渐升高,即RC充电电路210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由低电平逐渐增大。
下拉电路220的控制端(与图2中的VBAT2引脚连接)用于接收电池有电时发送的电压控制信号,下拉电路220的第一端与使能引脚EN连接,下拉电路220的第二端接地,下拉电路220在其控制端接收到电压控制信号时导通并拉低使能引脚EN接收到的电压,使得使能引脚EN处于低电平。上述电压控制信号指的是电池向控制端发送高于设定值的信号而非电池不发出任何信号,例如,当电池处于低电量时向控制端发送低电平信号,那么控制端此时处于未接收到电压控制信号的状态,随着电池电量的上升,电池向控制端发送的信号的电压也逐渐上升,当该信号高于设定值时,控制端就处于接收到电压控制信号的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拉电路220包括如图2所示的晶体管Q以及必要的电子元件。晶体管Q包括控制极、第一极和第二极,晶体管Q的控制极用于接收电池在有电时发送的电压控制信号,晶体管Q的第一极与使能引脚EN连接,晶体管Q的第二极接地,晶体管Q在其控制极接收到电压控制信号时导通。
充电管理芯片U1用于在输入引脚VCC接入市电且使能引脚EN处于低电平时处于工作状态。
电压检测引脚BATT用于检测电池的电压,当充电管理芯片U1处于工作状态时,且电压检测引脚BATT的检测值达到第一设定阈值,输出引脚SW开始为电池充电(引脚VBAT2与电池的正极连接),例如,检测到的电压值低于某个最低限的电压值时,就为电池开始充电,而当电压检测引脚BATT的检测值达到第二设定阈值时,输出引脚SW停止为电池充电,例如,当检测到的电压值达到某个最高限的电压值时,就停止为电池充电,从而避免对电池过充电。
下面说明充电管理芯片U1如何管理充电过程。
首先,供电管理系统接入市电,输入引脚VIN、输入引脚VCC有电压输入。接下来分为两种情况。
在第一种情形中,电池由于过放电等情况进入了欠压保护,在该种状态下电池不会向下拉电路220发送电压控制信号,但是由于RC充电电路210的存在,使能引脚EN会先收到低电平的使能信号,使得充电管理芯片U1进入工作状态,充电管理芯片U1通过输出引脚SW激活电池,电池会发送电压控制信号给充电管理芯片U1的电压检测引脚BATT。进入工作状态的充电管理芯片U1开始通过电压检测引脚BATT检测电池的电压,易于理解的是,当电池在无法发送电压控制信号状态下,电压检测引脚BATT的检测值可以达到第一设定阈值,故充电管理芯片U1通过输出引脚SW为电池充电。
在为电池进行充电的过程中RC充电电路210输出端的电压逐渐增大,但是由于电池已经处于充电状态具有了电能,相当于从欠压保护的状态被激活,故电池开始向下拉电路220发送电压控制信号,在下拉电路220的作用下使能引脚EN处于低电平,充电管理芯片U1就不会脱离工作状态,从而继续为电池进行充电,直到充电管理芯片U1检测到电池的电压已经达到第二设定阈值,此时停止为电池充电,从而完成整个充电过程。
在第二种情形中,电池本身具有一定电量,故电池本身可以向下拉电路220发送电压控制信号,当供电管理系统接入市电后,在下拉电路220的作用下使能引脚EN处的电压被拉低,充电管理芯片U1进入工作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的充电管理芯片U1的工作过程与第一种情形类似,在此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管理电路200还包括电流检测电路230,而充电管理芯片U1还包括电流检测引脚CSP,电压检测引脚BATT和电流检测引脚CSP分别与电流检测电路230的两端连接,例如在图2中,电流检测电路230包括电流检测电阻R19,电流检测引脚CSP用于检测输出引脚SW对电池的充电电流并反馈至充电管理芯片U1使其控制输出引脚SW的充电电流。
上述电流检测电路230以及电流检测引脚CSP的作用在于,通过检测充电电流从而以合适的充电模式为电池进行充电,充电模式包括但不限于涓流模式、恒压模式和恒流模式等,从而更好地对电池的充电进行管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电池供电线路10b包括至少一个,各所述电池供电线路10b均具有对应的电池,至少一个电池供电线路10b分别与所述市电供电线路10a并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截止电路100a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与充电管理电路200的输入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用于与负载连接,而第二截止电路100b则包括第二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与充电管理电路200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用于与负载连接,上述截止电路结构简单且所需的电子元件少,成本也较低。下面进一步说明在图3中供电管理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
在图3中,市电输入为220V,市电经过交流电直流电转换模块后变为15V的直流电分别输入市电供电线路10a和电池供电线路10b。在市电供电线路10a中经过第一二极管D1后下降为14.3V,即第一二极管D1的右端约为14.3V,而15V的直流电供给充电管理电路200为电池充电,当电池充满后充电管理电路200的输出端的电压约为12.6V,也就是说,第二二极管D2的左端的最高电压为12.6V,而第二二极管D2的右端电压与第一二极管D1的右端电压相等,因此第二二极管D2处于截止状态,充电管理电路200不会向负载输出电压,而即便电池充满也不会向负载供电。
当市电断开时,此时市电供电线路10a和电池供电线路10b的左端无输入,由于二极管自身的性质,第一二极管D1左端的电压不会骤降而是逐渐降低,而第一二极管D1右端的电压也随之逐渐降低,第二二极管D2右端的电压也逐渐降低,直到低于第二二极管D2左端的电压时,第二二极管D2导通,电池为负载供电。
由上述描述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市电断开时,供电管理系统能够平稳地将供电电源切换为电池,从而提升了切换过程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供电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输出电路400和第二输出电路500,市电供电线路10a和电池供电线路10b并联后通过一开关300分别与第一输出电路400以及第二输出电路500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市电供电线路10a和电池供电线路10b并联后也可以只与其中一个输出电路连接。
第一输出电路400包括第一稳压电路410,第一稳压电路410用于对来自市电供电线路10a或电池供电线路10b输出的电压进行整流并输出第一目标电压,例如,负载需要5V的工作电压,则第一稳压电路410可以将接收到电压降低并稳定在5V提供给负载。第一稳压电路410可以采用现有或未来可能出现的稳压电路的结构。图4所示为第一稳压电路410的一种结构,其包括第一稳压芯片U2、第一调节电阻R21、第二调节电阻R22以及实现稳压电路功能的其他电子元件。
在图4中,可以采用型号为TPS54531型号的芯片作为第一稳压芯片U2,该第一稳压芯片U2的输入引脚VIN与开关300连接,用于在开关300闭合时接收市电供电线路10a或电池供电线路10b提供的电压,其输出引脚用于与负载连接,其可以通过改变第一调节电阻R21和第二调节电阻R22的电阻比改变输出的第一目标电压的大小。
第二输出电路500包括调压电路520和第二稳压电路510,调压电路520用于调整市电供电线路10a或电池供电线路10b输出的电压,第二稳压电路510用于对调压电路520输出的电压进行整流并输出第二目标电压,调压电路520可以调低或调高接收到的电压。例如,第二目标电压为12V,当接收到市电提供的14.6V的电压后,调压电路520可以将该电压调低为13V的电压后输出给第二稳压电路510,而如果接收到电池提供的12.6V的电压后,调压电路520可以将该电压调高为13V的电压输出给第二稳压电路510,而后第二稳压电路510将接收到的电压稳定在12V后供给负载。调压电路520和第二稳压电路510可以采用现有或未来可能出现的电路结构。如图5所示为一种调压电路520的结构,该调压电路520包括升压芯片U3、第三调节电阻31、第四调节电阻R32、电感L32以及其他电子元件。
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型号为TPS55340PWP的芯片作为升压芯片U3,该升压芯片U3的输入引脚VIN和使能引脚EN分别与开关300连接,而该升压芯片U3的第一开关引脚SW-1和第二开关引脚SW-2会阶段性地导通和断开,从而在电感L32上叠加电能,叠加的电能经过整流二极管D31的整流后,再经过电容C62、C63、C64、C65和C66的滤波输出,从而向外输出第二目标电压,该第二目标电压的大小可以通过改变第三调节电阻31和第四调节电阻R32之间的电阻比而改变。
如图6所示为第二稳压电路510的一种结构,其包括第二稳压芯片U4、第五调节电阻R41、第六调节电阻R42以及其他实现稳压功能必要的电子元件。
在图6中,可以采用型号为TPS7A4501KTIR的芯片作为第二稳压芯片U4,该第二稳压芯片U4的输入引脚IN与调压电路520的输出端连接,该第二稳压芯片U4的输出引脚OUT则用于与负载连接,该第二稳压电路510可以通过改变第五调节电阻R41和第六调节电阻R42之间的电阻比来改变输出的第二目标电压。
上述实施例的供电管理系统结构简单且成本低,并且可以很好地实现市电与电池供电之间的切换,此外,在市电供电与电池供电切换的过程中,也可以降低对医疗设备的工作影响。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Claims (10)

1.一种供电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有第一截止电路的市电供电线路;
设有充电管理电路和第二截止电路的电池供电线路;
所述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截止电路的正极相连后用于接入市电,所述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出端用于与电池的正极连接,从而在接入市电时为所述电池充电;
所述第二截止电路的正极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截止电路的负极与所述第一截止电路的负极相连后用于与负载连接;
当所述供电管理系统接入市电时,所述第一截止电路导通且其负极电压大于所述电池充电完成时所述充电管理电路输出端的最高电压,使得所述第二截止电路截止,所述市电为所述负载供电并为所述电池充电;
当所述供电管理系统未接入市电时,所述第一截止电路截止,所述第二截止电路导通,使得所述电池为负载供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包括充电管理芯片、RC充电电路和下拉电路;
所述充电管理芯片包括输入引脚、使能引脚、电压检测引脚和输出引脚;
所述输入引脚和所述RC充电电路的输入端分别用于接入市电,所述RC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使能引脚连接,当所述供电管理系统开始接入市电时,所述RC充电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由低电平逐渐增大;
所述下拉电路的控制端用于接收所述电池有电时发送的电压控制信号,所述下拉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使能引脚连接,所述下拉电路的第二端接地,所述下拉电路在其控制端接收到所述电压控制信号时导通并拉低所述使能引脚接收到的电压,使得所述使能引脚处于低电平;
所述充电管理芯片用于在所述输入引脚接入市电且所述使能引脚处于低电平时处于工作状态;
所述电压检测引脚用于检测所述电池的电压,当所述充电管理芯片处于工作状态时,当所述电压检测引脚的检测值达到第一设定阈值,所述输出引脚开始为所述电池充电,当所述电压检测引脚的检测值达到第二设定阈值时,所述输出引脚停止为所述电池充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RC充电电路包括分压电阻和充电电容,所述分压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充电电容的一端相连后与所述使能引脚连接,所述分压电阻的另一端用于接入市电,所述充电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拉电路包括晶体管,所述晶体管包括控制极、第一极和第二极,所述晶体管的控制极用于接收所述电池在有电时发送的所述电压控制信号,所述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使能引脚连接,所述晶体管的第二极接地,所述晶体管在其控制极接收到所述电压控制信号时导通。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流检测电路;
所述充电管理芯片还包括电流检测引脚,所述输出引脚用于通过所述电流检测电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电压检测引脚和所述电流检测引脚分别与所述电流检测电路的两端连接,所述电流检测引脚用于检测所述输出引脚对所述电池的充电电流并反馈至所述充电管理芯片使其控制所述输出引脚的充电电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电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检测电路包括电流检测电阻,所述电流检测电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输出引脚和所述电流检测引脚连接,所述电流检测电阻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电池和所述电压检测引脚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截止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用于与所述负载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截止电路包括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用于与所述负载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供电线路包括至少一个,各所述电池供电线路均具有对应的电池,至少一个所述电池供电线路分别与所述市电供电线路并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输出电路和/或第二输出电路;
所述市电供电线路和所述电池供电线路还分别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输出电路和/或所述第二输出电路与所述负载连接;
所述第一输出电路包括第一稳压电路,所述第一稳压电路用于对来自所述市电供电线路或所述电池供电线路输出的电压进行整流并输出第一目标电压;
所述第二输出电路包括调压电路和第二稳压电路,所述调压电路用于调整所述市电供电线路或所述电池供电线路输出的电压,所述第二稳压电路用于对所述调压电路输出的电压进行整流并输出第二目标电压。
10.一种医疗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电管理系统。
CN202122295604.1U 2021-09-18 2021-09-18 一种医疗设备及其供电管理系统 Active CN2155805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95604.1U CN215580523U (zh) 2021-09-18 2021-09-18 一种医疗设备及其供电管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95604.1U CN215580523U (zh) 2021-09-18 2021-09-18 一种医疗设备及其供电管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80523U true CN215580523U (zh) 2022-01-18

Family

ID=79851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95604.1U Active CN215580523U (zh) 2021-09-18 2021-09-18 一种医疗设备及其供电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805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90770B2 (en) Isolated power converter with output voltage protection
US9906145B2 (en) Power converter with load switch fault protection
US5781422A (en)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with AC and DC power inputs
US7017055B1 (en) Hub that can supply power actively
US9373977B1 (en) Battery backup system for uninterrupted power supply
CN107196380B (zh) 一种机器人电源管理系统及机器人
US9825478B2 (en) Method for supplying power to a load within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09905042B (zh) 一种电源设备及其电源电路
TW201236308A (en) Battery charger for use with low voltage energy harvesting device
CN103607009A (zh) 一种带自动保护功能的充放电电路
US8384356B2 (en) Self contained power source
US5872445A (en) Power supply device having low internal power consumption and electronic appliances using said power supply device
CN108199461B (zh) 一种具有充电功能的交直流转换电路
CN215580523U (zh) 一种医疗设备及其供电管理系统
WO2022217721A1 (zh) 智慧电池
CN210273531U (zh) 充电电路、充电设备及终端
CN113241813A (zh) 智能负载识别电路、方法及光伏发电系统
CN112803794A (zh) 电源适配器、供电系统及供电方法
WO2017099768A1 (en) Short circuit protection for data interface charging
KR101477239B1 (ko) 출력단 단락 시 고장을 예방하는 보조 배터리 장치
CN213693214U (zh) 电子钱包供电电路和电子钱包
CN219287201U (zh) 一种家用储能系统的交直流供电装置
CN219204172U (zh) 供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CN220382764U (zh) 用于断路器控制器的电源供电电路以及包含其的断路器
CN213484578U (zh) 掉电保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