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54824U - 电压转换设备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压转换设备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54824U
CN219554824U CN202221285104.8U CN202221285104U CN219554824U CN 219554824 U CN219554824 U CN 219554824U CN 202221285104 U CN202221285104 U CN 202221285104U CN 219554824 U CN219554824 U CN 2195548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circuit
capacitor
pin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8510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嘉宁
黄明辉
沈勇
甄子杰
赵莉
赵一帆
陈云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2128510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548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548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548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压转换设备及电子设备,该电压转换设备包括:第一降压电路,分别与多个输入接线端子中的第一输入接线端子和多个输出接线端子中的第一输出接线端子连接,用于将通过第一输入接线端子输入的原始电压转换为第一目标电压;第二降压电路,与第一输入接线端子连接,用于将原始电压转换为第二目标电压;第三降压电路,分别与第一输入接线端子和多个输出接线端子中的第二输出接线端子连接,用于将原始电压转换为第三目标电压;多个输出接线端子还包括第三输出接线端子,与第一输入接线端子连接,用于将原始电压输入至第四设备进行供电。本申请解决了目前的PCB的结构单一,功能较少,而且设备间的导线连接比较繁琐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电压转换设备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压转换设备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主要起到支撑和连接各个电子元器件的作用,是电子元器件的载体。近几年,随着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等产业的发展,PCB行业也快速发展起来。并且随着半导体设计和制造技术的日益发展,PCB也朝着超薄、高密度、多层数、高性能等方向发展。PCB作为电子工业中最基础和最活跃的产业之一,广泛应用在消费电子、计算机、通信、医疗设备等领域,小到电子手表、计算器,大到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都有PCB的应用。目前的控制板多采用PCB基板和电子元器件组成,而PCB基板上的设备间的导线连接比较繁琐。
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压转换设备及电子设备,以至少解决目前的控制板多采用PCB基板和电子元器件组成,而PCB基板上的设备间的导线连接比较繁琐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压转换设备,包括:第一降压电路、第二降压电路、第三降压电路、多个输入接线端子、多个输出接线端子以及多个连接器,其中,第一降压电路,分别与多个输入接线端子中的第一输入接线端子和多个输出接线端子中的第一输出接线端子连接,用于将通过第一输入接线端子输入的原始电压转换为第一目标电压,并通过第一输出接线端子输出第一目标电压,第一目标电压用于为第一设备供电;第二降压电路,与第一输入接线端子连接,用于将原始电压转换为第二目标电压,并通过多个连接器中的第一连接器输出第二目标电压,第二目标电压用于为第二设备供电;第三降压电路,分别与第一输入接线端子和多个输出接线端子中的第二输出接线端子连接,用于将原始电压转换为第三目标电压,并通过第二输出接线端子输出第三目标电压,第三目标电压用于为第三设备供电;多个输出接线端子还包括第三输出接线端子,与第一输入接线端子连接,用于将原始电压输入至第四设备进行供电。
可选地,第一降压电路,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降压芯片、第一二极管以及第一电感,其中,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分别与第一降压芯片的输入端并联连接,其中,第一电容用于储能,第二电容用于滤除电路中的高频信号,第一降压芯片用于将原始电压转换为第一目标电压;第一降压芯片的输出端与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一电感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接地,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并联后与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其中,第三电容用于滤波,第四电容用于滤除电路中的高频信号,第一降压芯片通过第一电感调节第一降压芯片的输出端的实际输出电压,以使实际输出电压与第一目标电压的差值位于预设范围内;第一降压芯片的使能端、地端接地;第一降压芯片的反馈端与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用于监测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出电压。
可选地,第二降压电路,包括: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二降压芯片、第二二极管以及第二电感、其中,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分别与第二降压芯片的输入端并联连接,其中,第三电容用于储能,第四电容用于滤除电路中的高频信号,第二降压芯片用于将原始电压转换为第二目标电压;第二降压芯片的输出端与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接地,第五电容和第六电容并联连接后与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其中,第五电容用于滤波,第六电容用于滤除电路中的高频信号,第二降压芯片通过第二电感调节第二降压芯片的输出端的实际输出电压,以使实际输出电压与第一目标电压的差值位于预设范围内。
可选地,第二降压电路还包括:第七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三极管以及第二连接器,其中,第二连接器的第一引脚与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连接器的第三引脚与第一设备中多个数据传输端的第一数据传输端连接,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引脚和第二连接器的第四引脚连接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七电容的第一端连接,其中,第一三极管与第七电容并联,第七电容的第二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集接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降压芯片的输入端以及第二降压芯片的使能端连接,其中,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降压芯片的输入端串联第二电阻,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地间串联第三电阻;第二连接器的第一引脚与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引脚通过跳线帽连接,使第二连接器的第一引脚与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引脚间导通;第二连接器的第三引脚与第二连接器的第四引脚通过跳线帽连接,使第二连接器的第三引脚与第二连接器的第四引脚间导通;第二降压芯片的地端接地,第二降压芯片的反馈端与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用于监测第二降压电路输出的实际电压。
可选地,电压转换设备中第二连接器的第一引脚与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连接器的第一引脚与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引脚通过跳线帽连接,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引脚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当第一降压电路正常工作时,三极管导通;第二连接器的第三引脚与第一设备的第一数据传输端连接,第二连接器的第三引脚与第二连接器的第四引脚可以通过跳线帽连接,第二连接器的第四引脚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通过第一设备控制第一三极管导通。
可选地,电压转换设备还包括:第一串口电路及第二串口电路,其中,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通过第一串口电路进行数据传输,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通过第二串口电路进行数据传输。
可选地,第一串口电路和第二串口电路,包括电平转换芯片,用于实现信号对调。
可选地,第三降压电路与第一降压电路结构相同。
可选地,电压转换设备还包括监测电路,监测电路包括:指示灯,指示灯与待监测的电路串联连接,用于指示待监测的电路的运行状态。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任意上述电压转换设备、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第三设备以及第四设备,其中,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第三设备以及第四设备分别与电压转换设备连接,电压转换设备,用于将原始电压转换为多个目标电压,并将多个目标电压分别输入至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第三设备以及第四设备进行供电。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压转换设备及电子设备,包括:第一降压电路、第二降压电路、第三降压电路、多个输入接线端子、多个输出接线端子以及多个连接器,其中,第一降压电路,分别与多个输入接线端子中的第一输入接线端子和多个输出接线端子中的第一输出接线端子连接,用于将通过第一输入接线端子输入的原始电压转换为第一目标电压,并通过第一输出接线端子输出第一目标电压,第一目标电压用于为第一设备供电;第二降压电路,与第一输入接线端子连接,用于将原始电压转换为第二目标电压,并通过多个连接器中的第一连接器输出第二目标电压,第二目标电压用于为第二设备供电;第三降压电路,分别与第一输入接线端子和多个输出接线端子中的第二输出接线端子连接,用于将原始电压转换为第三目标电压,并通过第二输出接线端子输出第三目标电压,第三目标电压用于为第三设备供电;多个输出接线端子还包括第三输出接线端子,与第一输入接线端子连接,用于将原始电压输入至第四设备进行供电,通过提供三个降压电路降压输出输入的直流电压以及利用一个接线端子直接输出输入的直流电压,可对三种电压的四个设备进行供电,达到了减少电压转换设备外部接线的目的,从而实现了降低电压转换设备中电路复杂程度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目前的控制板多采用PCB基板和电子元器件组成,而PCB基板上的设备间的导线连接比较繁琐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电压转换设备的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第一降压电路原理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第二降压电路原理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第一串口电路原理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第二串口电路原理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第三降压电路原理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电源指示灯电路原理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输入接线端子、输出接线端子以及排针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直流(Direct-Current,DC)转换电路即DC-DC转换电路,是一种能够将输入的直流电压转换为稳定的输出直流电压的电压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一共有三种:升压型DC-DC转换电路、降压型DC-DC转换电路和升降压型DC-DC转换电路,目前的控制板多采用PCB基板和电子元器件组成,而PCB的结构单一,功能较少,而且设备间的导线连接比较繁琐,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包含DC-DC降压电路的电压转换设备,通过输入接线端子、输出接线端子、连接器实现电路与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实现了有效减少了设备间的导线连接,减少成本,降低电路复杂程度的技术效果。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电压转换设备的结构图,包括:第一降压电路100、第二降压电路102、第三降压电路104、多个输入接线端子、多个输出接线端子以及多个连接器,其中,
第一降压电路100,分别与多个输入接线端子中的第一输入接线端子106和多个输出接线端子中的第一输出接线端子108连接,用于将通过第一输入接线端子106输入的原始电压转换为第一目标电压,并通过第一输出接线端子108输出第一目标电压,第一目标电压用于为第一设备供电;
第二降压电路102,与第一输入接线端子106连接,用于将原始电压转换为第二目标电压,并通过多个连接器中的第一连接器110输出第二目标电压,第二目标电压用于为第二设备供电;
第三降压电路104,分别与第一输入接线端子106和多个输出接线端子中的第二输出接线端子112连接,用于将原始电压转换为第三目标电压,并通过第二输出接线端子112输出第三目标电压,第三目标电压用于为第三设备供电;
多个输出接线端子还包括第三输出接线端子114,与第一输入接线端子106连接,用于将原始电压输入至第四设备进行供电。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降压电路100、第二降压电路102选用DC24V-DC5V电路,将输入的24V直流电压转换为稳定的5V直流电压输出;第三降压电路104选用DC24V-DC12V电路,将输入的24V直流电压转换为稳定的12V直流电压输出。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可选的实施例,第一降压电路,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降压芯片、第一二极管以及第一电感,其中,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分别与第一降压芯片的输入端并联连接,第一电容用于储能,第二电容用于滤除电路中的高频信号,第一降压芯片用于将原始电压转换为第一目标电压;第一降压芯片的输出端与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一电感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接地,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并联后与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其中,第三电容用于滤波,第四电容用于滤除电路中的高频信号,第一降压芯片通过第一电感调节第一降压芯片的输出端的实际输出电压,以使实际输出电压与第一目标电压的差值位于预设范围内;第一降压芯片的使能端、地端接地;第一降压芯片的反馈端与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用于监测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出电压。
在本申请的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降压电路选用330uF的电解电容C2,1000uF的电解电容C4,100nF的退耦电容C3,C7,LM2596HVS-5.0降压芯片U5,二极管D2,33uH的电感L1构成。降压芯片U5包括接输入电压的引脚1(VIN),输出电压的引脚2(OUTPUT),接地端(GND)的引脚3、引脚6,反馈端的引脚4(FB)和使能端的引脚5(ON/OFF),在本申请可选的实施例中,降压芯片U5低电平工作。降压芯片U5是个开关电源,内部是PWM调制,而输入是稳定的DC24V电源,降压芯片打开瞬间需要的能量比关闭瞬间需要更多能量,因此增加了电解电容C2,电解电容C2起到储能的作用,退耦电容C3起去除高频信号干扰的作用。输入的DC24V电压经电解电容C2,退耦电容C3与引脚1相连,引脚2输出的是DC5V开关脉冲电压,当有电流输出时,电感L1上的电流由0开始上升(左正右负),当输出为0时,电感L1上的磁能装换为电能(右正左负),由二极管D2为其提供续流通道;输出电压大小由引脚4反馈,如果电压微高于DC5V,通过反馈,引脚2输出的脉冲宽度就减小,电感L1上的平均电流减小使电压不明显上升,如果电压微低于DC5V,通过反馈,引脚2输出的脉冲宽度就增大,电感L1上的平均电流增大,使电压不明显下降,这样就不管负载的大或小、输出电压都能保持在接近DC5V,但此时的DC5V电压波纹非常大,电解电容C4起滤波的作用,退耦电容C7起去除高频信号干扰作用。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第一降压电路的原理图。
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第二降压电路,包括: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二降压芯片、第二二极管以及第二电感、其中,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分别与第二降压芯片的输入端并联连接,其中,第三电容用于储能,第四电容用于滤除电路中的高频信号,第二降压芯片用于将原始电压转换为第二目标电压;第二降压芯片的输出端与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接地,第五电容和第六电容并联连接后与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其中,第五电容用于滤波,第六电容用于滤除电路中的高频信号,第二降压芯片通过第二电感调节第二降压芯片的输出端的实际输出电压,以使实际输出电压与第一目标电压的差值位于预设范围内。
在本申请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降压电路与第一降压电路的作用相同,都是将原始电压转换为适合所连接设备的电压为其供电,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要求先给第一设备供电,再给第二设备供电,因此,第二降压电路中还包括一个控制电路,用于控制第二降压电路的工作。
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第二降压电路还包括:第七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三极管以及第二连接器,其中,第二连接器的第一引脚与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连接器的第三引脚与第一设备中多个数据传输端的第一数据传输端连接,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引脚和第二连接器的第四引脚连接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七电容的第一端连接,其中,第一三极管与第七电容并联,第七电容的第二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集接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降压芯片的输入端以及第二降压芯片的使能端连接,其中,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降压芯片的输入端串联第二电阻,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地间串联第三电阻;第二连接器的第一引脚与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引脚通过跳线帽连接,使第二连接器的第一引脚与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引脚间导通;第二连接器的第三引脚与第二连接器的第四引脚通过跳线帽连接,使第二连接器的第三引脚与第二连接器的第四引脚间导通;第二降压芯片的地端接地,第二降压芯片的反馈端与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用于监测第二降压电路输出的实际电压。
在本申请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降压电路选用330uF的电解电容C8,1000uF的电解电容C10,100nF的退耦电容C9,C11,C13,LM2596HVS-5.0降压芯片U6,二极管D7,33uH的电感L2,100K的电阻R16、20K的电阻R17、4.7K的电阻R18,三极管Q1和H3排针。使用跳线帽将排针H3的引脚1和引脚2进行连接,引脚1连接着第一降压电路输出端口,引脚2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当第一降压电路输出的5V直流电压让第一设备开始正常工作时,三极管Q1导通,开启第二降压电路的降压芯片引脚5的使能端,让第二设备开始充电,实现先给第一设备供电再给第二设备供电的目标;还有一种方式是使用跳线帽将排针H3的引脚3和引脚4连接,而第一设备和2*20排针相连,引脚3再与2*20排针相连,引脚4与三极管Q1的基级相连,由第一设备进行程序上的配置控制三极管Q1的导通来控制启动第二设备的第二降压电路的降压芯片引脚5的使能端(ON/OFF),让第二设备开始充电,实现先给第一设备供电再给第二设备供电的目标,防止同时给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供电时出现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第二降压电路原理图。
根据本申请又一个可选的实施例,第二连接器的第一引脚与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连接器的第一引脚与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引脚通过跳线帽连接,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引脚与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当第一降压电路正常工作时,三极管导通;第二连接器的第三引脚与第一设备的第一数据传输端连接,第二连接器的第三引脚与第二连接器的第四引脚可以通过跳线帽连接,第二连接器的第四引脚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通过第一设备控制第一三极管导通。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第二降压电路设置了两种方式控制三极管Q1来控制第二设备使能的开启:
第一种方式是使用跳线帽将排针H3的引脚1和引脚2进行连接,引脚1连接着第一降压电路输出端口,引脚2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当第一降压电路输出的5V直流电压让第一设备开始正常工作时,三极管Q1导通,开启第二降压电路的降压芯片U6引脚5的使能端,给第二设备开始充电,实现先给第一设备供电再给第二设备供电的目的。
第二种方式是使用跳线帽将排针H3的引脚3和引脚4连接,而第一设备和2*20排针相连,引脚3再与2*20排针相连,引脚4与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一设备中写有控制三极管导通的程序,由第一设备进行程序上的配置控制三极管Q1的导通来控制启动第二降压电路的降压芯片U6引脚5的使能端,给第二设备开始充电,实现先给第一设备供电再给第二设备供电的目的,
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电压转换设备还包括:第一串口电路及第二串口电路,其中,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通过第一串口电路进行数据传输,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通过第二串口电路进行数据传输。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第一串口电路原理图,如图4所示,第一串口电路选用非极性电容C5,10个电阻R1,R2,R6,R9~R14,R85,两个LED灯LED4、LED5,四个瞬态抑制二极管D3~D6,和排针H2。LED4和LED5,都放在数据传输的线路上,一个放在数据发送线路上,另外一个放在数据接收线路上,当电路工作时,就可以通过观察LED灯来观察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是否正常;瞬态抑制二极管D3~D6一端分别接在第一串口电路输出端与2*12排针的连线上,一端都接地,可以吸收静电,起保护电路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选用的第一设备与第一串口电路是将第一设备的数据发送端与电平转换芯片的接收器输出端连接,将第一设备的数据接收端与电平转换芯片驱动器输入端连接,来实现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数据的传输的。在本申请其它可选的实施例中,可能选用其它的连接方式,因此,第一串口电路设置了排针H2来实现信号的对调,H2排针的引脚1和引脚2用跳线帽连接,引脚3和引脚4用跳线帽连接,当信号需要对调的时候,把引脚1和引脚2,引脚3与引脚4的跳线帽去除,然后用跳线帽将引脚5与引脚6连接起来,引脚7与引脚8连接起来,就实现的信号对调的要求。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第二串口电路原理图,如图5所示,第二串口电路由5个非极性电容C6、C35、C37、C38、C79,四个电阻R3、R4、R7、R8,两个LED灯,LED2和LED3,两个用并联方式连接的瞬态抑制二极管TV1和排针H1组成。第二串口电路中LED灯、瞬态抑制二极管TV1、H1排针的作用与第一串口电路中LED灯、瞬态抑制二极管、H1排针的作用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第一串口电路和第二串口电路,包括电平转换芯片,用于将逻辑电平信号转换为差分信号。
第一设备通过一个2*20的排针与第一串口电路连接,第一串口电路连接一个2*12的排针并通过2*12的排针与第二设备连接,实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第一设备还通过2*20的排针与第二串口电路连接,第二串口电路与第二串口电路接线端子连接并通过第二串口电路接线端子与第三设备连接,实现第一设备和第三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电路中采用TTL电平信号进行数据传输,大多数情况下采用并行传输的方式,而终端设备通常采用差分信号传输,电平转换芯片可以将电路中的TTL电平信号转换为差分信号,确保终端设备正常工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可选的实施例,第三降压电路与第一降压电路结构相同。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第三降压电路原理图,如图6所示,第三降压电路由电解电容C16,退耦电容C15、C17,LM2596S降压芯片U7,二极管D8,电感L3构成。降压电路工作原理与第一降压电路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上述电压转换设备还包括监测电路,监测电路包括:指示灯,指示灯与待监测的电路串联连接,用于指示待监测的电路的运行状态。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共有三处设置了检测电路,分别在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设置了DC5V的电源指示灯来监测第一降压电路是否输出DC5V电压,在第一串口电路的数据传输端、第二串口电路的数据传输端设置LED灯来检测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是否正常。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电源指示灯电路原理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图,如图8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电压转换设备80、第一设备82、第二设备84、第三设备86以及第四设备88,其中,电压转换设备80,包括上述任意一种电压转换设备;第一设备82、第二设备84、第三设备86以及第四设备88分别与电压转换设备80连接,电压转换设备80,用于将原始电压转换为多个目标电压,并将多个目标电压分别输入至第一设备82、第二设备84、第三设备86以及第四设备88进行供电。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包括DC-DC三个降压电路,分别是DC24V/DC5V的第一降压电路,DC24V/DC5V的第二降压电路,DC24V/DC12V的第三降压电路,可对三种电压的四个设备进行供电,本实施例中提供的2*20排针,2*12排针和多个接线端子来对外部设备进行连接,减少了设备之间的外部接线,使整体结构更加精简,降低成本。
通过DC24V输入接线端子接入DC24V电压,分别输入给第一降压电路,第二降压电路和第三降压电路,第一降压电路输出电压给第一设备充电,第二降压电路输出电压给第二设备充电,第三降压电路输出电压给第三设备充电,DC24V输出接线端子给第四设备充电,第一设备和2*20排针外部连接,并通过2*20排针连接一散热接线端子,用于连接第一设备的散热风扇为第一设备散热,防止因使用过程中设备因温度过高损坏;第二设备和2*12排针用排线外部连接,第一设备输出3V3电压给第一串口电路和第二串口电路,并通过第一串口电路,2*12排针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通过第二串口电路以及第二串口电路接线端子与第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第三设备再通过2*12排针的接线端子,2*12排针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第一设备通过2*20排针的接线端子与第四设备进行数据传输;通过排针与接线端子将多个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了减少外部接线,减少成本,降低电路复杂程度的技术效果。图10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多个输入接线端子、输出接线端子以及排针的电路原理图。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技术内容,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其中,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可以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单元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以上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压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降压电路、第二降压电路、第三降压电路、多个输入接线端子、多个输出接线端子以及多个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降压电路,分别与所述多个输入接线端子中的第一输入接线端子和所述多个输出接线端子中的第一输出接线端子连接,用于将通过所述第一输入接线端子输入的原始电压转换为第一目标电压,并通过所述第一输出接线端子输出所述第一目标电压,所述第一目标电压用于为第一设备供电;
所述第二降压电路,与所述第一输入接线端子连接,用于将所述原始电压转换为第二目标电压,并通过所述多个连接器中的第一连接器输出所述第二目标电压,所述第二目标电压用于为第二设备供电;
所述第三降压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入接线端子和所述多个输出接线端子中的第二输出接线端子连接,用于将所述原始电压转换为第三目标电压,并通过所述第二输出接线端子输出所述第三目标电压,所述第三目标电压用于为第三设备供电;
所述多个输出接线端子还包括第三输出接线端子,与所述第一输入接线端子连接,用于将所述原始电压输入至第四设备进行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降压电路,包括:
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降压芯片、第一二极管以及第一电感,其中,
所述第一电容、所述第二电容分别与所述第一降压芯片的输入端并联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电容用于储能,所述第二电容用于滤除电路中的高频信号,所述第一降压芯片用于将所述原始电压转换为所述第一目标电压;
所述第一降压芯片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接地,所述第三电容和所述第四电容并联后与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其中,所述第三电容用于滤波,所述第四电容用于滤除电路中的高频信号,所述第一降压芯片通过所述第一电感调节所述第一降压芯片的输出端的实际输出电压,以使所述实际输出电压与所述第一目标电压的差值位于预设范围内;
所述第一降压芯片的使能端、地端接地;所述第一降压芯片的反馈端与所述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用于监测所述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出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降压电路,包括:
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二降压芯片、第二二极管以及第二电感、其中,
所述第三电容,所述第四电容分别与所述第二降压芯片的输入端并联连接,其中,所述第三电容用于储能,所述第四电容用于滤除电路中的高频信号,所述第二降压芯片用于将所述原始电压转换为所述第二目标电压;
所述第二降压芯片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和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接地,所述第五电容和所述第六电容并联连接后与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其中,所述第五电容用于滤波,所述第六电容用于滤除电路中的高频信号,所述第二降压芯片通过所述第二电感调节所述第二降压芯片的输出端的实际输出电压,以使所述实际输出电压与所述第一目标电压的差值位于预设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压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降压电路还包括:第七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三极管以及第二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第一设备中多个数据传输端的第一数据传输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引脚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四引脚连接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三极管与所述第七电容并联,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集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降压芯片的输入端以及所述第二降压芯片的使能端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降压芯片的输入端串联所述第二电阻,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地间串联所述第三电阻;
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引脚通过跳线帽连接,使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引脚间导通;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四引脚通过跳线帽连接,使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四引脚间导通;
所述第二降压芯片的地端接地,所述第二降压芯片的反馈端与所述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用于监测所述第二降压电路输出的实际电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压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引脚通过跳线帽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当所述第一降压电路正常工作时,三极管导通;
第二连接器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数据传输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四引脚可以通过跳线帽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四引脚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通过所述第一设备控制所述第一三极管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转换设备还包括:第一串口电路及第二串口电路,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通过所述第一串口电路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三设备通过所述第二串口电路进行数据传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压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串口电路和所述第二串口电路,包括电平转换芯片,用于将逻辑电平信号转换为差分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降压电路与所述第一降压电路结构相同。
9.根据权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转换设备还包括监测电路,所述监测电路包括:指示灯,所述指示灯与待监测的电路串联连接,用于指示所述待监测的电路的运行状态。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压转换设备、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第三设备以及第四设备,其中,
所述电压转换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压转换设备;
所述第一设备、所述第二设备、所述第三设备以及所述第四设备分别与所述电压转换设备连接,所述电压转换设备,用于将原始电压转换为多个目标电压,并将所述多个目标电压分别输入至所述第一设备、所述第二设备、所述第三设备以及所述第四设备进行供电。
CN202221285104.8U 2022-05-26 2022-05-26 电压转换设备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95548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85104.8U CN219554824U (zh) 2022-05-26 2022-05-26 电压转换设备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85104.8U CN219554824U (zh) 2022-05-26 2022-05-26 电压转换设备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54824U true CN219554824U (zh) 2023-08-18

Family

ID=87702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85104.8U Active CN219554824U (zh) 2022-05-26 2022-05-26 电压转换设备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548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36703B2 (en) Architecture for power plant comprising clusters of power-generation devices
US11804973B2 (en) Apparatus and systems for providing DC power using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20200035134A1 (en) Apparatus having a flexible led display module and a method of employing same
CN101854033A (zh) 一种配电模块和配电盒
CN219554824U (zh) 电压转换设备及电子设备
WO2021163933A1 (zh) 一种电源转换装置及电源系统
CN2472370Y (zh) 固定在主机外且具有扩充接头的装置
CN207853467U (zh) 一种基于防反接电路的车用抛负载防护电路
CN212486848U (zh) 一种用于恒流电源的开路和短路故障反馈电路
CN100544176C (zh) 多输出电压的电源供应器
CN111478584A (zh) 一种新型的水下电源系统
CN216905395U (zh) 云控制多路智能灯控系统
CN212231335U (zh) 一种新型的水下电源系统
CN201213181Y (zh) 一种电源连接器
CN220022226U (zh) Led显示屏的供电系统和led显示屏
CN211827021U (zh) 新能源汽车vcu的功能测试负载板
CN217115088U (zh) 一种便携式的多接头电源稳压电线
CN215682953U (zh) 一种通用型以太网插箱
CN217387928U (zh) 储能柜
CN221081780U (zh) 一种led显示屏及其箱体
CN218570244U (zh) Lin通信模块及其汽车
CN110149751B (zh) 一种光源控制系统
CN2775946Y (zh) 网络多级组合供电装置
CN210807295U (zh) 一种poe供电装置
CN212435381U (zh) 一种充电电路及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