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53561U - 一种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及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及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53561U
CN219553561U CN202320361574.6U CN202320361574U CN219553561U CN 219553561 U CN219553561 U CN 219553561U CN 202320361574 U CN202320361574 U CN 202320361574U CN 219553561 U CN219553561 U CN 2195535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reaker
movable contact
contact
extinguishing chamber
ar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6157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敖志宁
于贻鹏
张颖
全嘉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6157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535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535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535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50Systems or methods supporting the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or management, involving a certain degree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load-side end user applications
    • Y04S10/52Outage or fault management, e.g. fault detection or location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及断路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包括:转轴、第一灭弧室、第二灭弧室、第一静触头、第二静触头和动触头;动触头转动连接于转轴,第一灭弧室至少部分位于转轴的左侧,第二灭弧室至少部分位于转轴的下侧;第一静触头设置有第一静触点,第二静触头设置有第二静触点,动触头设置有第一动触点和第二动触点,且第一动触点与第一静触点和第一灭弧室均对应配合,第二动触点与第二静触点和第二灭弧室均对应配合。由于断路器长度大于高度,使灭弧室的空间能够较大,能够放置更多的灭弧栅片,有效提高了灭弧能力。第一动触点与第二动触点随转轴同步转动,使断路器交直流通用。

Description

一种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及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及断路器。
背景技术
在电路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短路现象,电流将成倍增加。因此,当流经断路器电流超过正常要求时,具有双断点的断路器有更快的动作时间与更好的灭弧能力。
现有技术的旋转双断点断路器,两组动静触头呈对称分布,两个动触头的夹角为180度,两个灭弧室分别位于高度方向上,即分别位于转轴的左右两侧,受产品高度的限制,灭弧室空间较小,灭弧能力提升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及断路器,以解决现有技术的双断点断路器中两个灭弧室呈对称分布,且分别位于转轴的左右两侧即高度方向上,受产品高度的限制,灭弧室空间较小,灭弧能力提升有限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包括:转轴、第一灭弧室、第二灭弧室、第一静触头、第二静触头和动触头;
所述动触头转动连接于所述转轴,所述第一灭弧室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转轴的左侧,所述第二灭弧室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转轴的下侧,且所述转轴和所述第一灭弧室在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转轴和所述第二灭弧室在高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所述第一静触头设置有第一静触点,所述第二静触头设置有第二静触点,所述动触头设置有第一动触点和第二动触点,且所述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第一静触点和所述第一灭弧室均对应配合,所述第二动触点与所述第二静触点和所述第二灭弧室均对应配合。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动触头包括设置于断路器同一腔体内的第一动触臂和第二动触臂,且所述第一动触臂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动触点,所述第二动触臂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动触点;
所述第一动触臂与所述第二动触臂通过软联结连接,且所述第一动触臂与所述第二动触臂均转动连接于所述转轴。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动触臂设置为斥力触头,且通过短路电流斥开,所述第二动触臂设置为非斥力触头,且通过所述转轴带动分断。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斥开脱扣机构,所述断路器包括牵引杆,所述第一动触臂通过短路电流斥开时,通过所述斥开脱扣机构驱动所述牵引杆转动,使操作机构脱扣,从而使所述转轴转动,带动所述第二动触臂分断。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断路器还包括杠杆,所述斥开脱扣机构包括触头支架、打击杆和限位扭簧;
所述打击杆转动连接于所述杠杆,且通过所述限位扭簧限制相对于所述杠杆的转动角度,所述打击杆具有主动端和从动端,所述牵引杆设置有打击部,所述触头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动触臂上;
当所述杠杆推至合闸位置时,所述主动端与所述触头支架相对应配合,所述从动端与所述打击部相对应配合,且所述第一动触臂能够通过斥开驱动所述主动端转动,所述从动端通过转动击打所述打击部以使所述牵引杆转动;
当所述杠杆拉至分闸位置时,所述主动端与所述触头支架脱离相对应配合,所述从动端与所述打击部脱离相对应配合。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斥开防跌落机构,且所述斥开防跌落机构用于使所述第一动触臂斥开后保持斥开状态。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斥开防跌落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转轴上的扭簧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动触臂上的限位轴;
所述扭簧的一端设置有相对弯折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限位轴通过所述第一动触臂相对于所述转轴转动,选择性的与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或与所述第二抵接部抵接,且所述第一抵接部为所述第一动触点提供斥开转动方向相反的力矩,所述第二抵接部为所述第一动触点提供斥开转动方向相同的力矩。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静触头为可斥开结构,和/或,所述第二静触头为可斥开结构。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静触头和所述第二静触头均为柔性铜排,且所述第一静触头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一静触点,所述第二静触头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二静触点。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沿所述转轴的转动方向,所述第一动触点的接触点与所述第一动触点转动中心的连线和所述第二动触点的接触点与所述第二动触点的转动中心的连线之间形成有夹角,且所述夹角为锐角或钝角。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灭弧室内设置有呈▍形、匚形或『形排布的灭弧栅片;
和/或,所述第二灭弧室内设置有呈▂形或﹄形排布的灭弧栅片。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灭弧室内的灭弧栅片呈▍形排布,所述第二灭弧室内的灭弧栅片呈﹄形排布。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灭弧室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灭弧室的长度。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断路器的基座上的安装腔,所述第二灭弧室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且沿所述基座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灭弧室的长度配置为所述安装腔的长度的40%-95%之间。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调节挡块,所述调节挡块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且将所述安装腔分割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调节挡块通过调节在所述安装腔内的位置,以改变所述第一腔体的长度,所述第二灭弧室适配的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的多个档位插槽,所述调节挡块选择性的插设于任意所述档位插槽,以改变所述第一腔体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包括所述的断路器双断点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及断路器所具有的技术优势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包括:转轴、第一灭弧室、第二灭弧室、第一静触头、第二静触头和动触头;动触头转动连接于转轴,第一灭弧室至少部分位于转轴的左侧,第二灭弧室至少部分位于转轴的下侧,且转轴和第一灭弧室在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转轴和第二灭弧室在高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第一静触头设置有第一静触点,第二静触头设置有第二静触点,动触头设置有第一动触点和第二动触点,且第一动触点与第一静触点和第一灭弧室均对应配合,第二动触点与第二静触点和第二灭弧室均对应配合。
由于断路器长度大于高度,第一灭弧室至少部分位于转轴的左侧,第二灭弧室至少部分位于转轴的下侧,即第一灭弧室至少部分位于高度方向上,第二灭弧室至少部分位于长度方向上,使灭弧室的空间能够较大,能够放置更多的灭弧栅片,有效提高了灭弧能力。同时动触头安装在转轴上,在断路器分闸或脱扣时,第一动触点与第二动触点随转轴同步转动,使第一动触点与第一静触点之间和第二动触点与第二静触点之间同步断开,进而使断路器交直流通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断路器,包括上述断路器双断点结构,由此,其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包括上述断路器双断点结构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此处不做详细阐述。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体式动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静触头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体式动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合闸时斥开防跌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斥开时斥开防跌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合闸时斥开脱扣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斥开时斥开脱扣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闸时斥开脱扣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动触臂和第二动触臂一体成型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合闸时从动端与打击部相对应配合时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闸时从动端与打击部脱离相对应配合时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斥开时从动端击打打击部时的示意图。
图标:1-基座;2-软联结;3-第一动触臂;4-第二动触臂;5-第一静触头;6-第二静触头;7-转轴;8-弹簧片;9-第一灭弧室;10-第二灭弧室;11-扭簧;12-第一连接轴;13-限位轴;14-触头支架;15-杠杆;16-打击杆;17-限位扭簧;18-牵引杆;19-上连杆;20-下连杆;21-主动端;22-从动端;23-打击部;24-第一抵接部;25-第二抵接部;26-第一动触点;27-第一静触点;28-第二动触点;29-第二静触点;30-第二连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具体结构如图1-图12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包括:转轴7、第一灭弧室9、第二灭弧室10、第一静触头5、第二静触头6和动触头;所述动触头转动连接于所述转轴7,所述第一灭弧室9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转轴7的左侧,所述第二灭弧室10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转轴7的下侧,且转轴7和第一灭弧室9在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转轴7和第二灭弧室10在高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第一静触头5设置有第一静触点27,所述第二静触头6设置有第二静触点29,所述动触头设置有第一动触点26和第二动触点28,且所述第一动触点26与所述第一静触点27和所述第一灭弧室9均对应配合,所述第二动触点28与所述第二静触点29和所述第二灭弧室10均对应配合。
本实施例中,断路器在放置到水平面上,且正面朝上,背面朝下,杠杆15推动合闸的方向为左,杠杆15推动分闸的方向为右,转轴7的转动轴线方向为前后,断路器的长度为左端至右端的距离,断路器的高度为上端至下端的距离,即正面至背面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由于断路器长度大于高度,第一灭弧室9至少部分位于转轴7的左侧,第二灭弧室10至少部分位于转轴7的下侧,即第一灭弧室9至少部分位于高度方向上,第二灭弧室10至少部分位于长度方向上,且转轴7和第一灭弧室9在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转轴7和第二灭弧室10在高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使灭弧室的空间能够较大,能够放置更多的灭弧栅片,有效提高了灭弧能力。同时动触头安装在转轴7上,在断路器分闸或脱扣时,第一动触点26与第二动触点28随转轴7同步转动,使第一动触点26与第一静触点27之间和第二动触点28与第二静触点29之间同步断开,进而使断路器交直流通用。因此,无论分断短路电流或者直流临界电流,均可使灭弧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且做到了交直流通用。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动触头包括设置于断路器同一腔体内的第一动触臂3和第二动触臂4,且所述第一动触臂3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动触点26,所述第二动触臂4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动触点28;所述第一动触臂3与所述第二动触臂4通过软联结2连接,且所述第一动触臂3与所述第二动触臂4均转动连接于所述转轴7。
其中,软联结2即软导体,可以是铜线编织而成的导体,也可以是多层铜箔层叠构成的导体,第一动触臂3与第二动触臂4通过软联结2连接后,使第一动触臂3与第二动触臂4能够相互独立相对于转轴7转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动触臂3和第二动触臂4分体设置且通过软联结2连接,第一动触臂3和第二动触臂4均设置在断路器的同一腔体内,并共用同一个转轴7,第一动触臂3和第二动触臂4均能够相对于转轴7转动,且第一动触臂3和第二动触臂4能够相互独立相对于转轴7转动。当短路电流通过时电动力将第一动触臂3快速斥开,提升限流能力,然后脱扣器使操作机构脱扣后带动转轴7转动,从而带动第二动触臂4转动实现分断。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第一动触臂3设置为斥力触头,且通过短路电流斥开,第二动触臂4设置为非斥力触头,且通过转轴7带动分断。在分断短路电流时,第一动触臂3先斥开,第二动触臂4由操作机构带动转轴7转动从而断开。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第一动触臂3和第二动触臂4可以一体成型形成一个整体的动触头,此时,动触头转动连接于转轴7,动触头通过一个第二连接轴30连接于转轴7,动触头的转动中心为第二连接轴30,动触头整体能够绕转动中心相对于转轴7转动。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斥开脱扣机构,断路器包括牵引杆18,第一动触臂3通过短路电流斥开时,通过斥开脱扣机构驱动牵引杆18转动,使操作机构脱扣,从而使转轴7转动,带动第二动触臂4分断。当短路电流通过时,电动力使第一动触臂3快速斥开,第一动触臂3通过斥开脱扣机构带动牵引杆18完成脱扣,相比于通过后备保护脱扣动作更快。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断路器还包括杠杆15,杠杆15上可安装操作手柄(图中未示出)以方便推动杠杆15。斥开脱扣机构包括触头支架14、打击杆16和限位扭簧17;打击杆16转动连接于杠杆15,且通过限位扭簧17限制相对于杠杆15的转动角度,打击杆16具有主动端21和从动端22,牵引杆18设置有打击部23,触头支架14设置于第一动触臂3上;当杠杆15推至合闸位置时,主动端21与触头支架14相对应配合,从动端22与打击部23相对应配合,为短路电流时,第一动触臂3通过斥开脱扣机构带动牵引杆18脱扣做好准备,短路电流通过时第一动触臂3通过斥开驱动主动端21转动,从动端22通过转动击打打击部23以使牵引杆18转动,进而使操作机构脱扣;当杠杆15拉至分闸位置时,主动端21与触头支架14脱离相对应配合,从动端22与打击部23脱离相对应配合。
本实施例中,断路器还包括基座1、上连杆19、下连杆20、跳扣和锁扣,基座1将第一灭弧室9和第二灭弧室10隔离,防止击穿。跳扣(图中未示出)一端固定且可转动,转动点在上连杆19的左侧。在再扣和合闸状态下,跳扣的另一端被锁扣(图中未示出)扣住,跳扣不能转动。上连杆19一端与下连杆20相连,另一端可转动的连接在跳扣的中部。限位扭簧17设置于打击杆16的转动轴线处,且一端连接于打击杆16,另一端连接于杠杆15,通过限位扭簧17将打击杆16限制在一个位置,当打击杆16转动并驱动牵引杆18翻转脱扣后,限位扭簧17提供的反向扭力能够使转动杆恢复到转动前的位置,以备下次使用。结构简单,限位效果和复位效果好。
当短路电流通过时,第一动触臂3斥开,由于主动端21与触头支架14对应,从动端22与打击部23相对应,触头支架14推动打击杆16的主动端21使其旋转,打击杆16的从动端22打击牵引杆18的打击部23,牵引杆18翻转使锁扣转动,使锁扣不再锁住跳扣,使操作机构解锁脱扣。分闸时,杠杆15转动,打击杆16同时运动,打击杆16的从动端22与牵引杆18的打击部23失去相对应配合关系,分闸不会使操作机构解锁脱扣。
本实施例中,打击杆16与杠杆15的转动连接点位于杠杆15远离转轴7的一侧,转动方便且方便从动端22与牵引杆18的打击部23配合。
触头支架14上设置有第一平面,第一平面用于驱动主动端21转动。打击杆16的主动端21与第一平面配合,结构简单且通过第一平面推动打击杆16的主动端21进行转动的效果好。
打击部23设置有第二平面,第二平面用于与从动端22相对应配合。打击杆16的从动端22与第二平面配合打击,结构简单且打击杆16的从动端22击打第二平面驱动牵引杆18翻转脱扣的效果稳定。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斥开防跌落机构,且斥开防跌落机构用于使第一动触臂3斥开后保持斥开状态。即斥开防跌落机构可以使第一动触臂3在斥开后保持打开状态防止第一动触臂3跌落与第一静触头5发生熔焊。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斥开防跌落机构包括设置于转轴7上的扭簧11和设置于第一动触臂3上的限位轴13;扭簧11的一端设置有相对弯折的第一抵接部24和第二抵接部25,限位轴13通过第一动触臂3相对于转轴7转动,选择性的与第一抵接部24抵接或与第二抵接部25抵接,且第一抵接部24为第一动触点26提供斥开转动方向相反的力矩,在第一动触点26与第一静触点27接通时提供第一动触点26与第一静触点27接触时的压力,第二抵接部25为第一动触点26提供斥开转动方向相同的力矩,在第一动触点26斥开时使第一动触点26保持在斥开位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动触臂3和第二动触臂4各通过一个第一连接轴12连接于转轴7,第一动触臂3的转动中心为第一连接轴12,扭簧11连接在转轴7上。当断路器合闸时,第一动触臂3上的限位轴13位于扭簧11一端折弯处右侧的第一抵接部24处,此时第一动触臂3与第一静触头5配合的一端受扭簧11向下的力,为第一动触臂3提供压力。当断路器分断短路电流时,第一动触臂3绕第一连接轴12向上转动斥开,限位轴13将扭簧11下压,同时限位轴13的位置改变至扭簧11折弯处左侧的第二抵接部25处,第二抵接部25为第一动触点26提供斥开转动方向相同的力矩,在第一动触臂3斥开时使第一动触臂3保持在斥开位置,防止第一动触臂3跌落,当脱扣器使操作机构脱扣后带动转轴7转动,从而带动第一动触臂3转动,使第一动触臂3受断路器的壳体(图中未示出)限位而复位,即回到与第一抵接部24接触。
本实施例不仅局限于此,斥开防跌落机构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结构,只要满足第一动触臂3斥开后保持稳定位置即可。
斥开防跌落机构和斥开脱扣机构的作用:第一动触臂3在短路电流时快速斥开是利用短路电流所产生的电动力作为推动触头快速动作的力。电动力有两种,一种是触头之间所产生的电动斥力,一种是平行导体间所产生的斥力。当两者之和大于触头压力时,触头即被电动力所斥开。触头斥开后,电弧即出现,利用电弧电阻的迅速增加,限制短路电流上升。但是由于操作机构由脱扣器脱扣的速度慢于第一动触臂3的斥开速度,如果在第二动触臂4因操作机构脱扣而断开前,第一动触臂3由于电动力减小而跌落,使电路重新接通,第一动触臂3的第一动触点26就会发生熔焊,熔焊后,第一动触点26和对应的第一静触点27焊在一起,第一动触臂3不会斥开,失去限流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斥开防跌落机构和/或斥开脱扣机构来避免这种问题。
通过斥开防跌落机构,可以使第一动触臂3斥开后就保持在斥开位置,实现了限流的目的。通过斥开脱扣机构,可以使第一动触臂3在斥开时,带动斥开脱扣机构使操作机构脱扣,缩短了脱扣机构的动作时间,同时也防止了第一动触臂3跌落。
短路电流为大电流,第一动触臂3响应短路电流而斥开,由第一动触臂3和第二动触臂4一起完成大电流分断。对于交流和直流电弧都适用。
直流临界电流为小电流,由于直流电弧电流不过零,所以相比交流电弧,直流电弧较难熄灭。在分断直流临界电流时,现有技术中第一动触臂3由于电动力不足而不斥开,单靠第二动触臂4难以完成直流临界电流分断。本申请第一动触臂3和第一动触臂3共用一根转轴7,在分闸或脱扣时第一动触臂3和第一动触臂3同时断开,做到了交直流通用。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第一静触头5为可斥开结构,使第一动触点26与其接触时超程增加,分断短路电流时增加斥开距离,提高可靠性和限流效果;和/或,第二静触头6为可斥开结构,使第二动触点28与其接触时超程增加,分断短路电流时增加斥开距离,提高可靠性和限流效果。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第一静触头5和第二静触头6均为柔性铜排,且第一静触头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静触点27,第二静触头6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静触点29。
具体的,柔性铜排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导电铜片,柔性铜排的两端通过压紧工艺压紧使其成为整体,以第一静触头5为例说明,柔性铜排一端压紧的部位设置有第一静触点27,另一端压紧的部位用于定位在断路器上,由于两端压紧的部位之间的部分具有一定柔性形成柔性连接部,在合闸时,能够为第一动触点26提高超程,当分断短路电流时,使第一静触点27在受到电动力时能够斥开,增加第一动触点26与第一静触点27之间的开距,结构简单、工艺简单、提高限流效果。
优选的,柔性铜排呈弯折状,且两端的压紧部分平行,柔性铜排折弯处的内部设置有弹簧片8,弹簧片8可为第一静触点27提供朝向第一动触点26方向的压力,提升接触可靠性,同时柔性铜排斥开后通过弹簧片8能够恢复形态。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沿转轴7的转动方向,第一动触点26的接触点与第一动触点26转动中心的连线和第二动触点28的接触点与第二动触点28的转动中心的连线之间形成有夹角,且夹角为锐角或钝角。
本实施例中,第一动触点26和第二动触点28在周向上非180°和90°结构,使第一动触点26与第一灭弧室9配合灭弧的效果更好,和使第二动触点28与第二灭弧室10配合灭弧的效果更好。
本实施例优选的,夹角大于45°且小于135°,进一步的,夹角为106°。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第一灭弧室9内设置有呈▍形、匚形或『形排布的灭弧栅片;第二灭弧室10内设置有呈▂形或﹄形排布的灭弧栅片。结构简单且灭弧效果好。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第一灭弧室9内的灭弧栅片呈▍形排布,第二灭弧室10内的灭弧栅片呈﹄形排布。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第二灭弧室10的长度大于第一灭弧室9的长度。能够有效提高第二动触点28处的灭弧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第一灭弧室9的长度为左右方向上的距离,第二灭弧室10的长度为上下方向的距离。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设置于断路器的基座1上的安装腔,第二灭弧室10设置于安装腔内,且沿基座1的长度方向,第二灭弧室10的长度配置为安装腔的长度的40%-95%之间。
本实施例中,第二灭弧室10的长度与断路器的分断能力匹配,即分断能力大时,第二灭弧室10可选择长灭弧室,分断能力小时,第二灭弧室10可选择短灭弧室。其中,在同等电流下,交流时栅片数量相对较少,直流时栅片较多,且不管交直流,分断能力高,则栅片多,实现了交直流通用。
还包括调节挡块,所述调节挡块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且将所述安装腔分割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调节挡块通过调节在所述安装腔内的位置,以改变所述第一腔体的长度,所述第二灭弧室10适配的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
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的多个档位插槽,所述调节挡块选择性的插设于任意所述档位插槽,以改变所述第一腔体的长度。
具体的,安装腔内设置有调节挡块,调节挡块将安装腔分割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二灭弧室10设置于第一腔体内,通过改变调节挡块在安装腔内的位置,能够调节第一腔体的长度,使第一腔体与选用的第二灭弧室10适配,结构简单,调节方便。
其中,可以通过在安装腔内设置多个档位插槽,通过调节挡块插设在不同的插槽中以改变调节挡块在安装腔内的位置,从而能够调节第一腔体的长度;也可以通过在安装腔内设置档位滑槽,调节挡块滑动设置于档位滑槽,通过滑动调节挡块处在不同档位以改变调节挡块在安装腔内的位置,从而能够调节第一腔体的长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包括上述断路器双断点结构,由此,该断路器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包括上述断路器双断点结构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轴(7)、第一灭弧室(9)、第二灭弧室(10)、第一静触头(5)、第二静触头(6)和动触头;
所述动触头转动连接于所述转轴(7),所述第一灭弧室(9)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转轴(7)的左侧,所述第二灭弧室(10)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转轴(7)的下侧,且所述转轴(7)和所述第一灭弧室(9)在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转轴(7)和所述第二灭弧室(10)在高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所述第一静触头(5)设置有第一静触点(27),所述第二静触头(6)设置有第二静触点(29),所述动触头设置有第一动触点(26)和第二动触点(28),且所述第一动触点(26)与所述第一静触点(27)和所述第一灭弧室(9)均对应配合,所述第二动触点(28)与所述第二静触点(29)和所述第二灭弧室(10)均对应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包括设置于断路器同一腔体内的第一动触臂(3)和第二动触臂(4),且所述第一动触臂(3)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动触点(26),所述第二动触臂(4)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动触点(28);
所述第一动触臂(3)与所述第二动触臂(4)通过软联结(2)连接,且所述第一动触臂(3)与所述第二动触臂(4)均转动连接于所述转轴(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触臂(3)设置为斥力触头,且通过短路电流斥开,所述第二动触臂(4)设置为非斥力触头,且通过所述转轴(7)带动分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斥开脱扣机构,所述断路器包括牵引杆(18),所述第一动触臂(3)通过短路电流斥开时,通过所述斥开脱扣机构驱动所述牵引杆(18)转动,使操作机构脱扣,从而使所述转轴(7)转动,带动第二动触臂(4)分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还包括杠杆(15),所述斥开脱扣机构包括触头支架(14)、打击杆(16)和限位扭簧(17);
所述打击杆(16)转动连接于所述杠杆(15),且通过所述限位扭簧(17)限制相对于所述杠杆(15)的转动角度,所述打击杆(16)具有主动端(21)和从动端(22),所述牵引杆(18)设置有打击部(23),所述触头支架(14)设置于所述第一动触臂(3)上;
当所述杠杆(15)推至合闸位置时,所述主动端(21)与所述触头支架(14)相对应配合,所述从动端(22)与所述打击部(23)相对应配合,且所述第一动触臂(3)能够通过斥开驱动所述主动端(21)转动,所述从动端(22)通过转动击打所述打击部(23)以使所述牵引杆(18)转动;
当所述杠杆(15)拉至分闸位置时,所述主动端(21)与所述触头支架(14)脱离相对应配合,所述从动端(22)与所述打击部(23)脱离相对应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斥开防跌落机构,且所述斥开防跌落机构用于使所述第一动触臂(3)斥开后保持斥开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斥开防跌落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转轴(7)上的扭簧(11)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动触臂(3)上的限位轴(13);
所述扭簧(11)的一端设置有相对弯折的第一抵接部(24)和第二抵接部(25),所述限位轴(13)通过所述第一动触臂(3)相对于所述转轴(7)转动,选择性的与所述第一抵接部(24)抵接或与所述第二抵接部(25)抵接,且所述第一抵接部(24)为所述第一动触点(26)提供斥开转动方向相反的力矩,所述第二抵接部(25)为所述第一动触点(26)提供斥开转动方向相同的力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触头(5)为可斥开结构,和/或,所述第二静触头(6)为可斥开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触头(5)和所述第二静触头(6)均为柔性铜排,且所述第一静触头(5)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一静触点(27),所述第二静触头(6)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二静触点(29)。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转轴(7)的转动方向,所述第一动触点(26)的接触点与所述第一动触点(26)转动中心的连线和所述第二动触点(28)的接触点与所述第二动触点(28)的转动中心的连线之间形成有夹角,且所述夹角为锐角或钝角。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灭弧室(9)内设置有呈▍形、匚形或『形排布的灭弧栅片;
和/或,所述第二灭弧室(10)内设置有呈▂形或﹄形的灭弧栅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灭弧室(9)内的灭弧栅片呈▍形排布,所述第二灭弧室(10)内的灭弧栅片呈﹄形排布。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灭弧室(10)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灭弧室(9)的长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断路器的基座(1)上的安装腔,所述第二灭弧室(10)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且沿所述基座(1)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灭弧室(10)的长度配置为所述安装腔的长度的40%-95%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挡块,所述调节挡块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且将所述安装腔分割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调节挡块通过调节在所述安装腔内的位置,以改变所述第一腔体的长度,所述第二灭弧室(10)适配的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的多个档位插槽,所述调节挡块选择性的插设于任意所述档位插槽,以改变所述第一腔体的长度。
17.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6任意一项所述的断路器双断点结构。
CN202320361574.6U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及断路器 Active CN2195535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61574.6U CN219553561U (zh)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及断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61574.6U CN219553561U (zh)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及断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53561U true CN219553561U (zh) 2023-08-18

Family

ID=87729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61574.6U Active CN219553561U (zh)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及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535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220934A (en) Current limiting circuit breaker with integral magnetic drive device housing and contact arm stop
CN100442421C (zh) 用于电路断路器的压力跳闸设备
EP1098343B1 (en) Circuit breaker rotary contact arm arrangement
US4229630A (en) Circuit breaker utilizing improved arc chambers
EP1442466B1 (en) Low-voltage circuit breaker
CN101170034A (zh) 小型断路器
CN219553561U (zh) 一种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及断路器
EP0923103B1 (en) Movable contact structure for a circuit breaker
CN102243953A (zh) 塑料外壳式低压断路器
CN201673872U (zh) 塑料外壳式低压断路器
GB2034119A (en) Circuit interrupter with high speed magnetic trip device
CN219677187U (zh) 一种断路器双断点结构及断路器
CN113078035A (zh) 一种高分断微型断路器
CN219553558U (zh) 一种断路器双断点机构及断路器
EP0208295A2 (en) Current limiting circuit breaker with arc commutating structure
CN219677170U (zh) 一种斥开脱扣机构及断路器
CN106571271B (zh) 一种联锁机构、具备该联锁机构的电控设备以及断路器
CN111834163A (zh) 一种断路器
CN215183813U (zh) 一种高分断微型断路器
JP3089278U (ja) 双接点型4極回路遮断器
CN216389237U (zh) 塑料外壳式断路器的分合闸机构
CN212587430U (zh) 一种具有防动触头分闸弹跳的锁扣装置的断路器机构
CN219286278U (zh) 一种电的双断点旋转式开关
CN215118815U (zh) 一种微型断路器的操作脱扣系统
CN216250610U (zh) 一种断路器的弹簧式隔离灭弧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