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50681U - 一种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50681U
CN219550681U CN202320280525.XU CN202320280525U CN219550681U CN 219550681 U CN219550681 U CN 219550681U CN 202320280525 U CN202320280525 U CN 202320280525U CN 219550681 U CN219550681 U CN 2195506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heat exchange
column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8052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殷乐
李英舒
王晓刚
刘宏宝
任效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8052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506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506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506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壳和下壳。上壳呈竖直柱状,上壳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换热气流的第一出风口。下壳处于上壳的下方,下壳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第二非换热气流的第三出风口。第三出风口位于第一出风口的下方,且靠近第一出风口。第三出风口至少可向斜上方送风,以使来自第三出风口的第二非换热气流与来自第一出风口的换热气流汇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能够解决冷风直吹人的问题且增大送风量,为用户带来更加舒适的送风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的普及,用户对送风的舒适性和健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空调柜机送风量一定,冷风直吹人,空调病是用户使用空调的最大问题。传统柜机送风方案中,由于风量与噪声相互矛盾,最大出风量被限制在一定范围,而空调吹出的冷风温度较低,直吹到人后,会引起身体不适,影响用户体验。传统解决冷风直吹人的方案主要是出风口处的气流带动出风口处的室内空气混合出风,虽然可达到冷热出风混合效果,但引风量较少,混合作用不是太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空调器,能够解决冷风直吹人的问题且增大送风量,为用户带来更加舒适的送风体验。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
上壳,所述上壳呈竖直柱状,所述上壳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换热气流的第一出风口;
下壳,所述下壳处于所述上壳的下方,所述下壳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第二非换热气流的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三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下方,且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三出风口至少配置成将所述第二非换热气流导向上方并与所述换热气流汇流。
可选地,所述下壳的周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出风口连通的第三进风口;所述下壳内设置有第二非换热风机,所述第二非换热风机使气流从所述第三进风口进入所述下壳,后从所述第三出风口流出;所述第二非换热风机为轴流风机。
可选地,所述上壳包括:
第一出风柱,所述第一出风柱呈竖直柱状,所述第一出风柱前侧开设有所述第一出风口;
第二出风柱,所述第二出风柱呈竖直柱状,所述第二出风柱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第一非换热气流的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柱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柱的横向一侧;所述第二出风口至少可向朝向所述第一出风柱且朝向前方的斜前方进行送风,以使来自第二出风口的第一非换热气流与来自所述第一出风口的换热气流汇流。
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柱的周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出风柱内设置有换热器和换热风机,所述换热风机使气流从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一出风柱,与所述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形成换热气流,后从所述第一出风口流出;所述换热风机为贯流风机;
所述第二出风柱的周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出风柱内设置有第一非换热风机,所述第一非换热风机使气流从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出风柱,后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出;所述第一非换热风机为贯流风机。
可选地,所述第二出风柱的下端还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四进风口;
所述下壳的周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四进风口连通的新风进口,所述下壳内设置有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促使新风从所述新风进口经所述第四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出风柱;所述第二进风口处设置有第一风门,所述第四进风口处设置有第二风门或所述新风进口处设置有第三风门。
可选地,所述第二出风柱与所述第一出风柱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出风柱与所述第一出风柱之间构成引风间隔。
可选地,所述第二出风口处设置有用于横向导风的第一导风板;
所述第三出风口处设置有用于上下导风的第二导风板;
所述第一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三导风板配置成改变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面积,进而改变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风速。
可选地,所述第三导风板包括横向相邻设置的大导风板和小导风板,所述大导风板靠近所述第二出风柱;
所述大导风板和所述小导风板均可转动地设置,以使所述第三导风板至少具有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
当所述第三导风板处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大导风板和所述小导风板均沿前后方向竖直设置;当所述第三导风板处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大导风板沿前后方向竖直设置,所述小导风板横向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出风柱沿横向的宽度与所述第一出风柱沿横向的宽度之比小于1/2;所述第二出风柱沿前后方向的纵深尺寸与所述第一出风柱沿前后方向的纵深尺寸之比大于1/2;所述第二出风柱处于所述第一出风柱的前半部分的横向一侧。
可选地,所述轴流风机设置于所述下壳的前部且靠近所述第三出风口处;
所述第一非换热气流为新风、室内风或者新风与室内风的混合风;
所述第三进风口设置于所述下壳的周壁的后部;
所述第三进风口处设置有进风格栅;
所述第三出风口的形状为圆形、正方形或长方形。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中,来自第三出风口的第二非换热气流朝向上方吹出,且与来自第一出风口的换热气流汇流,使得第一出风口吹出的冷风被向上托举,实现冷风上扬的效果,防止冷风直吹人。且第三出风口吹风使得出风量增加,房间换热速度显著加快,并且冷热出风充分混合,凉而不冷自然风的效果明显,改善用户风感体验,提升送风舒适度。同时,来自第三出风口的气流还可加快室内空气循环。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第三出风口朝向斜上方吹风示意性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性后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性前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性截面剖视图,其中第三导风板处于第一预设位置;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性截面剖视图,其中第三导风板处于第二预设位置;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性截面剖视图,其中第三导风板处于第一预设位置;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下壳的示意性截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也即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当某个特征“包括或者包含”某个或某些其涵盖的特征时,除非另外特别地描述,这指示不排除其它特征和可以进一步包括其它特征。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耦合”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也即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或“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1所示,并参考图2至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100,包括上壳和下壳130。上壳呈竖直柱状,上壳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换热气流的第一出风口111。下壳130处于上壳的下方,下壳130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第二非换热气流的第三出风口131。第三出风口131位于第一出风口111的下方,且靠近第一出风口111。第三出风口131至少配置成将第二非换热气流导向上方并与换热气流汇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中,来自第三出风口131的第二非换热气流朝向上方吹出,且与来自第一出风口111的换热气流汇流,使得第一出风口111吹出的冷风被向上托举,实现冷风上扬的效果,防止冷风直吹人。且第三出风口131吹风使得出风量增加,房间换热速度显著加快,并且冷热出风充分混合,凉而不冷自然风的效果明显,改善用户风感体验,提升送风舒适度。同时,来自第三出风口131的气流还可加快室内空气循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下壳130的周壁上设置有与第三出风口131连通的第三进风口132。例如,第三进风口132设置于下壳130的周壁的后部。第三进风口132处设置有进风格栅。第三出风口131的形状为圆形、正方形或长方形。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三出风口131的形状为圆形。下壳130内设置有第二非换热风机133,第二非换热风机133使气流从第三进风口132进入下壳130,后从第三出风口131流出。第二非换热风机133为轴流风机。如图8所示,轴流风机设置于下壳130的前部且靠近第三出风口131处。轴流风机的出风量大,出风速度较高,使得从第三出风口131吹出的斜上方的气流能够对第一出风口111吹出的冷风的托举效果更好,进而冷风上扬的效果更明显。并且轴流风机还具有占用空间小的优点,使得其不占用下壳130太多的空间,节省了下壳130的使用空间。同时轴流风机还具有设计简单,使用方便,维护简单,出错率小等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上壳包括第一出风柱110和第二出风柱120。第一出风柱110呈竖直柱状,第一出风柱110前侧开设有第一出风口111。第二出风柱120呈竖直柱状,第二出风柱120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第一非换热气流的第二出风口121。第二出风柱120设置于第一出风柱110的横向一侧。第二出风口121至少可向朝向第一出风柱110且朝向前方的斜前方进行送风,以使来自第二出风口121的第一非换热气流与来自第一出风口111的换热气流汇流。
本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121出风使得空调器100的总出风量进一步增加,而且第二出风口121的第一非换热气流与第一出风口111的换热气流混合,进一步提高气流凉而不冷的用户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出风柱110的周壁上设置有与第一出风口111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13。第一出风柱110内设置有换热器114和换热风机115,换热风机115使气流从第一进风口113进入第一出风柱110,与换热器114进行热交换后形成换热气流,后从第一出风口111流出。换热风机115为贯流风机。贯流风机具有出风范围广,出风距离远,气流无紊流,出风均匀等优点,能够满足室内快速换热的需求。并且换热风机115的形状与呈竖直柱状的第一出风柱110相适应。
第二出风柱120的周壁上设置有与第二出风口121连通的第二进风口123。第二出风柱120内设置有第一非换热风机124,第一非换热风机124使气流从第二进风口123进入第二出风柱120,后从第二出风口121流出。第一非换热风机124为贯流风机,使得第一非换热风机124的形状与呈竖直柱状的第二出风柱120相适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出风柱120的下端还开设有与第二出风口121连通的第四进风口。下壳130的周壁上设置有与第四进风口连通的新风进口,下壳130内设置有新风风机,新风风机促使新风从新风进口经第四进风口进入第二出风柱120。第二进风口123处设置有第一风门,第一风门可控制第二进风口123的开闭,进而控制室内气流是否进入第二出风柱120内。第四进风口处设置有第二风门,第二风门可控制第四进风口的开闭,进而控制新风气流是否进入第二出风柱120内。或者,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新风进口处设置有第三风门,第三风门可控制新风进口的开闭,进而控制新风气流是否进入第二出风柱120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至7所示,第二出风柱120与第一出风柱110间隔设置,第二出风柱120与第一出风柱110之间构成引风间隔140。当第二出风柱120和/或第一出风柱110出风时,负压带动引风间隔140内的空气向前流动,以增大空调器100的出风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至7所示,第二出风口121处设置有用于横向导风的第一导风板122。通过第一导风板122的横向摆动,控制第二出风口121的出风角度。例如,第一导风板122可使得来自第二出风口121的气流吹向第一出风口111处,以使第一非换热气流与换热气流混合。在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第二出风柱120可绕其轴线转动地设置,以控制第二出风口121的出风角度。
第三出风口131处设置有用于上下导风的第二导风板。通过第二导风板的上下摆动,控制第三出风口131的出风角度。例如,第二导风板可使得来自第三出风口131的气流吹向第一出风口111处,以使第二非换热气流与换热气流混合。
第一出风口111处设置有第三导风板,第三导风板配置成改变第一出风口111的出风面积,进而改变第一出风口111的出风风速。在第一出风口111的出风风量不变时,第一出风口111的出风面积增大,则出风压力减小,进而第一出风口111的出风风速降低,反之,第一出风口111的出风面积减小,则出风压力增大,进而第一出风口111的出风风速增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第三导风板包括横向相邻设置的大导风板1121和小导风板1122,大导风板1121靠近第二出风柱120。大导风板1121和小导风板1122均可转动地设置,以使第三导风板至少具有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如图5和图7所示,当第三导风板处于第一预设位置时,大导风板1121和小导风板1122均沿前后方向竖直设置。此时,第一出风口111的出风面积最大,则出风风速较低。如图6所示,当第三导风板处于第二预设位置时,大导风板1121沿前后方向竖直设置,小导风板1122横向设置。此时,由于小导风板1122遮挡部分第一出风口111,第一出风口111的出风面积减小,在第一出风口111的出风量不变的情况下,第一出风口111的风速增大。例如,第一出风口111的出风量为1300m3/h至1500m3/h,优选地,第一出风口111的出风量为1400m3/h。第三导风板处于第一预设位置时,第一出风口111的出风速度为3.3m/s至4.3m/s,优选地,出风速度为3.8m/s。第三导风板处于第二预设位置时,第一出风口111的出风速度为5.9m/s至6.9m/s,优选地,出风速度为6.4m/s。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出风柱120内无需设置换热器114,可将第二出风柱120设计地更细,使其明显细于第一出风柱110,这种不对称的设计既恰好满足了混风需要,又使空调器100的外观更加新颖独特,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例如,可使第二出风柱120沿横向的宽度与第一出风柱110沿横向的宽度之比小于1/2。第二出风柱120沿前后方向的纵深尺寸与第一出风柱110沿前后方向的纵深尺寸之比大于1/2,以形成双柱差异化的外观。可使第二出风口121与第一出风口111的前后位置平齐或者基本平齐,例如使两者的前后距离不超过5cm,以便第一非换热气流与换热气流更好地混合。第一出风口111、第二出风口121可为从上至下延伸的整体的竖条状,或者也可由竖向排列的多个子出风口组成的断续状的竖条状。第二出风柱120处于第一出风柱110的前半部分的横向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非换热气流为新风、室内风或者新风与室内风的混合风。当第一非换热气流为新风时,使得第二出风口121吹出的新风,能够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有利于用户健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00还包括功能模块,功能模块设置于下壳130内。功能模块配置成用于输送气体、处理流经其的气体或向气流中加入物质,功能模块与第二出风柱120配合,以至少在第二出风柱120内形成气流。例如功能模块为加湿装置、加氧装置或新风装置、净化装置等,使得气流为加湿气流、加氧气流、或新风气流或净化处理后的气流等。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壳,所述上壳呈竖直柱状,所述上壳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换热气流的第一出风口;
下壳,所述下壳处于所述上壳的下方,所述下壳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第二非换热气流的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三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下方,且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三出风口至少配置成将所述第二非换热气流导向上方并与所述换热气流汇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壳的周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出风口连通的第三进风口;所述下壳内设置有第二非换热风机,所述第二非换热风机使气流从所述第三进风口进入所述下壳,后从所述第三出风口流出;所述第二非换热风机为轴流风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包括:
第一出风柱,所述第一出风柱呈竖直柱状,所述第一出风柱前侧开设有所述第一出风口;
第二出风柱,所述第二出风柱呈竖直柱状,所述第二出风柱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第一非换热气流的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柱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柱的横向一侧;所述第二出风口至少可向朝向所述第一出风柱且朝向前方的斜前方进行送风,以使来自第二出风口的第一非换热气流与来自所述第一出风口的换热气流汇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风柱的周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出风柱内设置有换热器和换热风机,所述换热风机使气流从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一出风柱,与所述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形成换热气流,后从所述第一出风口流出;所述换热风机为贯流风机;
所述第二出风柱的周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出风柱内设置有第一非换热风机,所述第一非换热风机使气流从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出风柱,后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出;所述第一非换热风机为贯流风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出风柱的下端还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四进风口;
所述下壳的周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四进风口连通的新风进口,所述下壳内设置有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促使新风从所述新风进口经所述第四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出风柱;所述第二进风口处设置有第一风门,所述第四进风口处设置有第二风门或所述新风进口处设置有第三风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出风柱与所述第一出风柱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出风柱与所述第一出风柱之间构成引风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出风口处设置有用于横向导风的第一导风板;
所述第三出风口处设置有用于上下导风的第二导风板;
所述第一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三导风板配置成改变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面积,进而改变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风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导风板包括横向相邻设置的大导风板和小导风板,所述大导风板靠近所述第二出风柱;
所述大导风板和所述小导风板均可转动地设置,以使所述第三导风板至少具有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
当所述第三导风板处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大导风板和所述小导风板均沿前后方向竖直设置;当所述第三导风板处于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大导风板沿前后方向竖直设置,所述小导风板横向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出风柱沿横向的宽度与所述第一出风柱沿横向的宽度之比小于1/2;所述第二出风柱沿前后方向的纵深尺寸与所述第一出风柱沿前后方向的纵深尺寸之比大于1/2;所述第二出风柱处于所述第一出风柱的前半部分的横向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流风机设置于所述下壳的前部且靠近所述第三出风口处;
所述第一非换热气流为新风、室内风或者新风与室内风的混合风;
所述第三进风口设置于所述下壳的周壁的后部;
所述第三进风口处设置有进风格栅;
所述第三出风口的形状为圆形、正方形或长方形。
CN202320280525.XU 2023-02-21 2023-02-21 一种空调器 Active CN2195506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80525.XU CN219550681U (zh) 2023-02-21 2023-02-21 一种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80525.XU CN219550681U (zh) 2023-02-21 2023-02-21 一种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50681U true CN219550681U (zh) 2023-08-18

Family

ID=87708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80525.XU Active CN219550681U (zh) 2023-02-21 2023-02-21 一种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506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018823U (zh) 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CN206037245U (zh) 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CN114060934B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WO2021223486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2431090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6018824U (zh) 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CN112113274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5698264A (zh) 具有引流结构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3864880A (zh) 壁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7747761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9550681U (zh) 一种空调器
CN206145790U (zh) 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CN218295968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03857569U (zh) 具有两个换热器的空调室内机
CN218119933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06683193U (zh) 基于科恩达效应的中央空调出风终端
CN220355549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9036856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4076352A (zh) 用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射流装置及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2035555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036854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0506971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2006190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53981U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空调内机
CN220205895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