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46812U - 一种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46812U
CN219546812U CN202320110046.3U CN202320110046U CN219546812U CN 219546812 U CN219546812 U CN 219546812U CN 202320110046 U CN202320110046 U CN 202320110046U CN 219546812 U CN219546812 U CN 2195468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nd
water
pool
pool body
micr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1004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国楷
张丹
张名豪
王宇飞
汪志强
周新
钟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Dafa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Dafa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Dafa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Dafa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1004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468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468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468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沿水流方向顺序设置的第一水塘、垂直流湿地以及第二水塘;所述第一水塘和第二水塘内部具有预设高度的水体,且第二水塘的水面标高低于第一水塘的水面标高;所述垂直流湿地设置一个或多个,单个垂直流湿地包括下行池体和上行池体,所述下行池体和上行池体内填充有填料,下行池体的底部与上行池体的底部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将传统的微污染水体的净化流程以及构筑物位置的布置进行了改进,将垂直流湿地直接与水塘结构进行结合,在水质净化以及提升生境结构多样性的同时还能够节省占地面积,对于用地紧张的区域来说,具有非常强的实用价值和应用意义。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污染水体的水生态修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技术中,对微污染水体常采用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技术需要构建大量的土建构筑物,结构生硬,占地面积大,而且在构建的过程中,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使湿地生境的破碎化,这种破碎化与人工化使水生生物多样性锐减,尤其是在经济条件不足、土地资源有限和人为干扰等条件的制约下,如何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是全世界面临的生态难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技术朝向生态修复方向靠拢,按照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对生态破坏的区域进行人工恢复,生态修复后的区域能够具备破坏前的生境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针对水体的生态修复,其目的是修理恢复水体原有的生物多样性、连续性,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同时起到保护水环境的目的,使水生态系统转入良性循环,达到经济和生态同步发展。水生态修复主要作用是通过保护、种植、养殖、繁殖适宜在水中生长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改善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消除或减轻水体污染,同时也能增加景观效果。
通常讲的水生生物包括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底栖动物、浮游动物以及微生物等,每个种类下属均具有多个品种,根据每个种类的共性的特征,水生植物适合的生长环境包括用于植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水体,水体需要具备较高的透明度,还包括用于植物扎根的土壤;水生动物适合的生长环境包括水质良好的水体、能够躲避天敌的遮蔽体以及产卵场所;底栖动物适合的生长环境包括能够藏身的底泥、食物来源(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产卵场所;浮游动物适合的生长环境包括具备一定营养物质的水质以及附着物;微生物适合的生长环境包括附着物等。
那么,要增加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就需要在净化水质的同时构建不同种类的多缝隙或多孔隙的结构,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避难、觅食、产卵等生境场所,进而解决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条件下,采用生态修复方式对微污染水质净化过程中,难以构建丰富的水生生物的生境结构,进而造成水生生物多样性不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以解决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条件下,采用生态修复方式对微污染水质净化过程中,难以构建丰富的水生生物的生境结构,进而造成水生生物多样性不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将传统的微污染水体的净化流程以及构筑物位置的布置进行了改进,将垂直流湿地直接与水塘结构进行结合,在水质净化以及提升生境结构多样性的同时还能够节省占地面积,对于用地紧张的区域来说,具有非常强的实用价值和应用意义。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沿水流方向顺序设置的第一水塘、垂直流湿地以及第二水塘;
所述第一水塘和第二水塘内部具有预设高度的水体,且第二水塘的水面标高低于第一水塘的水面标高;
所述垂直流湿地设置一个或多个,单个垂直流湿地包括下行池体和上行池体,所述下行池体和上行池体为顶部开放的非封闭池体,所述下行池体和上行池体内填充有填料,下行池体的底部与上行池体的底部相连通;
所述下行池体位于第一水塘塘底的下方,第一水塘内的水通过第一水塘塘底渗入下行池体中;所述上行池体位于第二水塘塘底的下方,上行池体内的水通过第二水塘塘底渗入第二水塘内。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在运行时,待深度净化的来水进入第一水塘中并在第一水塘内进行蓄积,第一水塘中的水经过第一水塘塘底向下渗入下行池体中,经过下行池体内的填料后,流至下行池体底部,由于下行池体内水面比上行池体内的水面高,在水压的作用下,水流方向从下行池体内流入上行池体内,并且由上行池体的底部向上流动,同时由于第二水塘的水面标高也较第一水塘的水面高度低,上行池体内的水在经过上行池体的填料后,会通过第二水塘塘底渗入第二水塘内,并在第二水塘内进行蓄积,当第二水塘内的水达到排放口时,第二水塘内的水即通过排放口排出。
优选的,下行池体底部通过导流管与上行池体底部相连通,所述导流管在下行池体底部的部分为穿孔花管,所述穿孔朝向来水方向;所述导流管在上行池体底部的部分为穿孔花管,所述穿孔朝向下行池体底部。
导流管能够对下行池体的水进行收集,收集入导流管后,在导流管中进行汇流,最后流入上行池体底部,上行池体内的穿孔花管能够进行均匀的布水。
优选的,所述垂直流湿地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垂直流湿地中的各个下行池体均位于第一水塘塘底的下方,并且均匀分布;对应的各个上行池体均匀分布于第二水塘塘底的下方,单个垂直流湿地中的下行池体的底部与上行池体的底部通过导流管相连通。
针对待深度净化的水量较大,同时单个垂直流湿地的占地面积不能过大的技术问题,多个垂直流湿地同时运行,以实现分担单个垂直流湿地的水力负荷并同时进行水质净化的功能,提高水质净化效率。
优选的,所述第一水塘或第二水塘内有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底栖动物、浮游动物、微生物的其中一种或多种组合。
优选的,所述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
优选的,所述填料为土壤、砂、砾石、沸石、石灰石、页岩、塑料、碎石、火山石、蛭石、陶粒、多孔陶瓷等其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水塘和第二水塘塘底并未与下行水池和上行水池接触的塘底区域,具有防渗层,所述防渗层优选黏土层,所述防渗层的渗透系数不大于10~8m/s。
优选的,所述位于下行水池和上行水池内部的导流管上还设置有通气管,位于下行水池和上行水池内部的通气管管壁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小孔,所述通气管分别向第一水塘和第二水塘的水面方向延伸,且穿出水面出露于空气中,所述通气管与排水管道的管径相同。
设置通气管即可以将池体内部产生的有害气体,例如H2S,及时的通过管道排出至大气中,而且不经过水塘内的水体,以减小对整个系统的影响。
优选的,所述下行水池和上行水池底部还分别设置有排泥设施和反冲洗设施。
用于对垂直流湿地进行底部排泥和反冲洗,防止垂直流湿地内部堵塞。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水塘与垂直流湿地进行结合,利用垂直流湿地中的填料作为水生生物生境构建的质量较高的介质形式,形成了多孔隙的生境结构,能够实现水生生物栖息或躲避或产卵或觅食等多种生境功能,同时并没有增加复杂的构筑物,在实施时较为方便,降低了设计难度和施工难度,对水生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实用新型将传统的微污染水体的净化流程以及构筑物位置的布置进行了改进,将垂直流湿地直接与水塘结构进行结合,在水质净化以及提升生境结构多样性的同时还能够节省占地面积,对于用地紧张的区域来说,具有非常强的实用价值和应用意义。
本实用新型通过水塘和垂直流湿地的组合,延长了水力停留时间,能够达到高效水质净化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率范围为:BOD5去除率为50~90%,COD去除率为60~80%,SS去除率为50~80%,NH3-N去除率为50~75%,TP去除率为60~80%,对于微污染水体来说,具有良好的水质净化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使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导流管A区和B区大样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通气管C区大样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水塘;11、第一水塘塘底;2、第二水塘;21、第二水塘塘底;31、下行池体;32、上行池体;4、填料;5、导流管;51、通气管;6、水生植物;61、种植土;62、土工布;7、防渗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条件下,采用生态修复方式对微污染水质净化过程中,难以构建丰富的水生生物的生境结构,进而造成水生生物多样性不足的技术问题。
如图1所示,基于以上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沿水流方向顺序设置的第一水塘1、垂直流湿地以及第二水塘2;
所述第一水塘1和第二水塘2内部具有预设高度的水体,且第二水塘2的水面标高低于第一水塘1的水面标高;
所述垂直流湿地设置一个或多个,单个垂直流湿地包括下行池体31和上行池体32,所述下行池体31和上行池体32为顶部开放的非封闭池体,所述下行池体31和上行池体32内填充有填料4,下行池体31的底部与上行池体32的底部相连通;
所述下行池体31位于第一水塘塘底11的下方,第一水塘1内的水通过第一水塘塘底11渗入下行池体31中;所述上行池体32位于第二水塘塘底21的下方,上行池体32内的水通过第二水塘塘底21渗入第二水塘2内。
本实用新型适合布置于河口处或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处,用于深度净化河流汇流之前的来水或者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本实用新型的进水水质需要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具体水质要求如下表1所示。
表1《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在运行时,待深度净化的来水进入第一水塘1中并在第一水塘1内进行蓄积,第一水塘1中的水经过第一水塘塘底11向下渗入下行池体31中,经过下行池体31内的填料4后,流至下行池体31底部,由于下行池体31内水面比上行池体32内的水面高,在水压的作用下,水流方向从下行池体31内流入上行池体32内,并且由上行池体32的底部向上流动,同时由于第二水塘2的水面标高也较第一水塘1的水面高度低,上行池体32内的水在经过上行池体32的填料4后,会通过第二水塘塘底21渗入第二水塘2内,并在第二水塘2内进行蓄积,当第二水塘2内的水达到排放口时,第二水塘2内的水即通过排放口排出。
作为优选,如图1和图2所示,下行池体31底部通过导流管5与上行池体32底部相连通,所述导流管5在下行池体31底部的部分为穿孔花管,所述穿孔朝向来水方向,能够进行水流的收集,收集入导流管5后,在导流管5中进行汇流,最后流入上行池体32底部,所述导流管5在上行池体32底部的部分也为穿孔花管,所述穿孔朝向下行池体31底部,这样设置是为了进入上行池体32的水能够具有均匀的布水。
具体的,所述导流管5的材质为PVC(聚氯乙烯)、UPVC(硬聚氯乙烯)、钢管中的一种,优选UPVC。
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水塘1和第二水塘2的水深范围是0.5~2.0m,所述下行池体31与上行池体32的池壁优选钢筋混凝土结构或者砖混结构,且池体呈长方体,所述下行池体31与上行池体32的长宽比范围小于3:1,高度范围为0.4m~1.6m;下行池体31或上行池体32的占地面积宜小于1500m2;所述下行池体31和上行池体32的水力坡度范围为0.5%~1%;所述下行池体31与上行池体32内水体的停留时间为1~3天。
作为优选,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位于下行水池和上行水池内部的导流管5上还设置有通气管51,位于下行水池和上行水池内部的通气管51管壁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小孔,所述通气管51分别向第一水塘1和第二水塘2的水面方向延伸,且穿出水面出露于空气中,所述通气管51与排水管道的管径相同。
由于下行水池和上行水池内,尤其是底部容易处于厌氧状态,如果水体中有机物负荷较大时,水池内填料4上容易附着厌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时会产生气体,如H2S等,如果气体一直在池体内无法及时排出,则容易造成池体开裂或者推动填料4溢出至上部水塘中,而且,H2S气体为有害气体,生物有害性较强,如果浓度较大,产生量较多,直接溢出至水塘中,可能会对水塘内水生生物或者微生物的生存产生较大的影响。设置通气管51即可以将池体内部产生的气体及时的通过管道排出至大气中,而且不经过水塘内的水体,以减小对整个系统的影响。
作为优选,针对待深度净化的水量较大,同时单个垂直流湿地的占地面积不能过大的情况,对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进行优化,如图4所示,设置多个垂直流湿地,以实现分担单个垂直流湿地的水力负荷并同时进行水质净化的功能,具体为,所述多个垂直流湿地中的各个下行池体31均位于第一水塘塘底11的下方,并且均匀分布;对应的各个上行池体32均匀分布于第二水塘塘底21的下方,单个垂直流湿地中的下行池体31的底部与上行池体32的底部通过导流管5相连通。
作为填料4的优选方案,所述填料4为土壤、砂、砾石、沸石、石灰石、页岩、塑料、碎石、火山石、蛭石、陶粒、多孔陶瓷等其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在下行池体31和上行池体32建成未运行时,下行池体31和上行池体32内部所填的填料4孔隙率为35%~40%。
所述填料4是用于提供湿地植物与微生物生长并对污染物起过滤、吸收作用的填充材料,填料4对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来说,具备非常重要的水生生物生境营造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的下行池体31和上行池体32内填充的填料4与第一水塘塘底11和第二水塘塘底21直接接触,填料4本身为多孔隙结构,所述多孔隙结构是一种良好的生境结构,是水生动物(例如鱼类、螺类、虾类等)休憩、筑巢、繁殖、躲避、觅食的绝佳场所。填料4的颗粒小,孔隙多,具有非常大的比表面积,非常适合微生物的附着和生存,是天然的净化厂,对水质的净化有非常大的帮助。
作为优选,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水塘和第二水塘塘底并未与下行水池和上行水池接触的塘底区域,具有防渗层7,所述防渗层7优选黏土层,所述防渗层7的渗透系数不大于10~8m/s。
作为优选,所述下行水池和上行水池底部还分别设置有排泥设施和反冲洗设施,用于对垂直流湿地进行底部排泥和反冲洗,防止垂直流湿地内部堵塞。
作为所述排泥设施的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排泥设施为排泥管,所述排泥管的管口处安装有阀门,所述阀门常闭,在排泥时打开。
作为所述反冲洗设施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反冲洗设施包括设置于下行水池和上行水池底部的反冲洗管道,所述反冲洗管道的末端连接有反冲洗水泵,所述反冲洗水泵的水源采用清水水源,所述反冲洗水泵开启后,用清水对垂直流湿地进行反冲洗,防止垂直流湿地内部填料4堵塞。
作为优选,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水塘1或第二水塘2内种植有水生植物6,所述水生植物6包括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或挺水植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所述沉水植物为水鳖科水蕴藻属、水鳖科苦草属、小二仙草科狐尾藻属、眼子菜科眼子菜属等水生植物6的一种或几种组合,种植密度为20~40丛/m2;所述浮水植物为大薸、菱角、凤眼莲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浮水植物的种植密度为3~9株/m2;所述挺水植物为芦苇、蒲苇、莲、荷花、水芹、水葱、茭白、香蒲、千屈菜、菖蒲、风车草、灯芯草的一种或几种组合,挺水植物的种植密度为9~25株/m2。
具体实施时,水生植物6的种植密度可根据植物种类与工程的要求调整。
水生植物6中的沉水植物或挺水植物可以直接种植于下行水池和上行水池的填料4内,浮水植物能够直接漂浮在水面上生存,浮水植物的根系悬浮于水体之中,这样水生植物6发达的根系能够为水体内的生物提供良好的躲避、栖息、觅食、产卵等生境场所,而且水生植物6在生长的过程中能够对水质进行净化,进而达到净化水质并丰富水生生物生境类型多样性的技术效果。
作为优选,以上所述的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无需土壤即能够具有较好的长势,但是一些品种的沉水植物在没有土壤基底的水塘塘底,并不会具有良好的长势,因此,为了使沉水植物的生长条件更加的优化,所述第一水塘塘底11或第二水塘塘底21铺设有种植土61,所述种植土61的厚度为15~20cm,种植土61优选素土或素土和细砂的混合物,渗透系数范围为0.025cm/h~0.35cm/h。
基于以上关于塘底具有种植土61的情况,由于下行水池和上行水池内的填料4具有一定的孔隙率,那么就有可能存在种植土61流失的情况,如果种植土61流失的话,有可能会造成垂直流湿地的堵塞,无法实现垂直流湿地的净化功能,为了降低这种情况出现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在种植土61与垂直流湿地内填料4接触的区域铺设一层土工布62,所述土工布62的规格为50~200g/m2。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水塘1或第二水塘2内投放有底栖动物,底栖动物包括螺类、贝类和虾类,其中,螺类为环棱螺、萝卜螺其中的一种或两种组合,投放密度为10~50g/m2;贝类为河蚌、珍珠蚌其中的一种或两种组合,投放密度为20~80g/m2;虾类为黑壳虾、沼虾、青虾、花腰虾其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投放密度为15~120g/m2。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水塘1或第二水塘2内投放有浮游动物,浮游动物为枝角类浮游动物,投放密度为10~50只/m2。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水塘1或第二水塘2内投放有鱼类,鱼类为青鱼、鲢鱼、鳙鱼、乌鳢其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单物种投放密度为5~50g/m2。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水塘1或第二水塘2内接种有净水微生物,净水微生物为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酵母菌、乳酸菌、脱氮球菌、硝化菌其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单品种微生物干粉制剂投放密度为0.1~5g/m3。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水塘和垂直流湿地的组合,延长了水力停留时间,能够达到高效水质净化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率范围为:BOD5去除率为50~90%,COD去除率为60~80%,SS去除率为50~80%,NH3-N去除率为50~75%,TP去除率为60~80%,对于微污染水体来说,具有良好的水质净化作用。
本实用新型将水塘与垂直流湿地进行结合,利用垂直流湿地中的填料作为水生生物生境构建的质量较高的介质形式,形成了多孔隙的生境结构,能够实现水生生物栖息或躲避或产卵或觅食等多种生境功能,同时并没有增加复杂的构筑物,在实施时较为方便,降低了设计难度和施工难度,对水生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水塘中还能够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能够为水生动物、底栖动物以及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躲避、附着的环境,同时水生植物还具有强大的净水功能,对于微污染水来说,能够起到较强的净水作用,同时,由于水生植物本身具备的观赏性,在净化水质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景观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传统的微污染水体的净化流程以及构筑物位置的布置进行了改进,将垂直流湿地直接与水塘结构进行结合,还能够节省占地面积,对于用地紧张的区域来说,具有非常强的实用价值和应用意义。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将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应用于雨水花园中,包括沿水流方向顺序设置的第一水塘1、垂直流湿地以及第二水塘2;所述第一水塘1和第二水塘2内水深分别为1.0m和0.5m,且第二水塘2的水面标高低于第一水塘1的水面标高;所述垂直流湿地设置一个,包括下行池体31和上行池体32,所述下行池体31和上行池体32为方形池体,且不具有顶板,在上行池体32和下行池体31中填充粒径不同的砾石,形成大小不一的多孔隙结构,为底栖生物提供多样化的微生境;下行池体31的底部与上行池体32的底部通过PVC导流管5相连通。
所述第一水塘和第二水塘塘底并未与下行水池和上行水池接触的塘底区域,具有防渗层7,所述防渗层7为黏土层。
根据地形,将第一水塘1和下行池体31布置在地势较高处,将第二水塘2和上行池体32布置在地势较低处,所述下行池体31位于第一水塘塘底11的下方,第一水塘1内的水通过第一水塘塘底11渗入下行池体31中;所述上行池体32位于第二水塘塘底21的下方,上行池体32内的水通过第二水塘塘底21渗入第二水塘2内;第一水塘塘底11铺设有15cm种植土61,在第一水塘1种植沉水植物,第二水塘2的塘底没有铺设种植土61,在第二水塘2内种植挺水植物;这样能够提供丰富的生境结构,同时增加观赏性,所用沉水植物的品种为黑藻,种植密度为20丛/m2,所用挺水植物的品种为菖蒲,种植密度为10株/m2。
第一水塘1主要汇集周边雨水径流,水流经第一水塘1进入下行池体31,再经过PVC导流管5,由上行池体32汇入第二水塘2,第二水塘2中水面达到出水口标高后,由出水口流出,雨水花园中面源污染经系统处理,可达到净化污染的效果,COD去除率为65%。
由于系统组合了种植有沉水植物的水塘与垂直流湿地,相较于分离的种植有沉水植物的水塘或垂直流湿地,可在相同的面积条件下,达到更佳的污染净化效果。
雨水花园给青蛙、蜻蜓、底栖动物等水生生物或两栖类提供栖息生境,沉水植物塘和垂直流湿地提供的复杂微生境结构可满足丰富多样的生物生存。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将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应用于公路雨水收集口处,收集公路面源污染。
包括沿水流方向顺序设置的第一水塘1、垂直流湿地以及第二水塘2;所述第一水塘1和第二水塘2内水深为1.5m,且第二水塘2的水面标高低于第一水塘1的水面标高;所述垂直流湿地设置一个,包括下行池体31和上行池体32,所述下行池体31和上行池体32为方形池体,且不具有顶板,在上行池体32和下行池体31中填充粒径不同的砂石,砂石粒径为3~5cm,孔隙率为35%,砂石表面能够附着微生物且还能够形成多孔隙结构,在净化水质的同时,能够为底栖生物提供多样化的微生境;下行池体31的底部与上行池体32的底部通过PVC导流管5相连通。
所述下行池体31位于第一水塘塘底11的下方,第一水塘1内的水通过第一水塘塘底11渗入下行池体31中;所述上行池体32位于第二水塘塘底21的下方,上行池体32内的水通过第二水塘塘底21渗入第二水塘2内;第一水塘1内和第二水塘2的塘底与均铺设有20cm种植土61,在第一水塘1和第二水塘2中种植沉水植物,所用沉水植物的品种为耐污品种,选择苦草和黑藻混种,种植密度为20丛/m2,混种比例为苦草:黑藻=5:1。
所述第一水塘1和第二水塘塘底21并未与下行水池和上行水池接触的塘底区域,具有防渗层7,所述防渗层7为黏土层。
所述下行水池和上行水池底部还设置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的管口处安装有阀门,所述阀门常闭,在排泥时打开。
公路面源污染经系统中高净化能力的沉水植物塘和垂直流湿地处理后,水质有明显提升,COD去除率为80%。同时沉水植物和垂直流湿地提供的复杂多样的生境结构可为由公路分割形成的破碎化生境中的水生生物提供“踏脚石”,成为其避难场所。
实施例3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将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应用于污水处理厂出水的深度净化,包括沿水流方向顺序设置的第一水塘1、多个垂直流湿地以及第二水塘2;所述第一水塘1和第二水塘2内水深分别为2.0m和1.0m,且第二水塘2的水面标高低于第一水塘1的水面标高;所述垂直流湿地设置多个,单个垂直流湿地包括一个下行池体31和一个上行池体32,所述下行池体31和上行池体32为方形池体,且不具有顶板,在上行池体32中填充粒径为5~8cm的火山石,孔隙率为40%,在下行池体31中填充粒径为1~2cm的细砂,孔隙率为35%,下行池体31的底部与上行池体32的底部通过UPVC导流管5相连通。
位于下行水池和上行水池内部的导流管5上均设置有通气管51,位于下行水池和上行水池内部的通气管51管壁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小孔,所述通气管51分别向第一水塘1和第二水塘2的水面方向延伸,且穿出水面出露于空气中,所述通气管51与排水管道的管径相同。
所述第一水塘1和第二水塘塘底21并未与下行水池和上行水池接触的塘底区域,具有防渗层7,所述防渗层7为黏土层。
所述多个垂直流湿地中的各个下行池体31均位于第一水塘塘底的下方,并且均匀分布,第一水塘1内的水通过第一水塘塘底渗入下行池体31中;对应的各个上行池体32均匀分布于第二水塘塘底的下方,上行池体32内的水通过第二水塘塘底渗入第二水塘2内。
第一水塘1内和第二水塘2的塘底与均铺设有20cm种植土61,在第一水塘1中种植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所用沉水植物的品种为黑藻,种植密度为40丛/m2,浮水植物的品种为大薸,种植密度为3株/m2;在第二水塘2内种植挺水植物,所用挺水植物的品种为香蒲,种植密度为25株/m2。
在种植土61与垂直流湿地内填料4接触的区域铺设一层土工布62,所述土工布62的规格为100g/m2。
在第一水塘1还接种有净水微生物,净水微生物品种为芽孢杆菌和硝化菌的组合,投放密度为1g/m3;在第一水塘1中还投放有鱼类,鱼类品种为鲢鱼和鳙鱼的组合,单物种投放密度为10g/m2。
在第二水塘2中投放有底栖动物,底栖动物品种为螺类,投放密度为30g/m2。
所述下行水池和上行水池底部还设置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的管口处安装有阀门,所述阀门常闭,在排泥时打开;在排泥管的管道上还伸出有支管管路,所述支管管路的末端连接有水泵,所述水泵的水源采用清水水源,所述水泵用于对垂直流湿地进行反冲洗,防止垂直流湿地内部填料4堵塞。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一些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水流方向顺序设置的第一水塘、垂直流湿地以及第二水塘;
所述第一水塘和第二水塘内部具有预设高度的水体,且第二水塘的水面标高低于第一水塘的水面标高;
所述垂直流湿地设置一个或多个,单个垂直流湿地包括下行池体和上行池体,所述下行池体和上行池体为顶部开放的非封闭池体,所述下行池体和上行池体内填充有填料,下行池体的底部与上行池体的底部相连通;
所述下行池体位于第一水塘塘底的下方,第一水塘内的水通过第一水塘塘底渗入下行池体中;所述上行池体位于第二水塘塘底的下方,上行池体内的水通过第二水塘塘底渗入第二水塘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下行池体底部通过导流管与上行池体底部相连通,所述导流管在下行池体底部的部分为穿孔花管,所述穿孔朝向来水方向;所述导流管在上行池体底部的部分为穿孔花管,所述穿孔朝向下行池体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流湿地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垂直流湿地中的各个下行池体均位于第一水塘塘底的下方,并且均匀分布;对应的各个上行池体均匀分布于第二水塘塘底的下方,单个垂直流湿地中的下行池体的底部与上行池体的底部通过导流管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塘或第二水塘内有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底栖动物、浮游动物、微生物的其中一种或多种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塘和第二水塘塘底并未与下行水池和上行水池接触的塘底区域,具有防渗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层为黏土层,所述防渗层的渗透系数不大于10~8m/s。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下行水池和上行水池内部的导流管上还设置有通气管,位于下行水池和上行水池内部的通气管管壁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小孔,所述通气管分别向第一水塘和第二水塘的水面方向延伸,且穿出水面出露于空气中,所述通气管与排水管道的管径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水池和上行水池底部还分别设置有排泥设施和反冲洗设施。
CN202320110046.3U 2023-01-18 2023-01-18 一种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 Active CN2195468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0046.3U CN219546812U (zh) 2023-01-18 2023-01-18 一种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0046.3U CN219546812U (zh) 2023-01-18 2023-01-18 一种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46812U true CN219546812U (zh) 2023-08-18

Family

ID=87707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10046.3U Active CN219546812U (zh) 2023-01-18 2023-01-18 一种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468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20103451A4 (en) Method for landscape water body regulation and ec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urban and peripheral high-water-table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s
WO2020114039A1 (zh) 田园景观型生态沟渠氮磷拦截系统及方法
CN101318718B (zh) 景观水环境仿生强化净化方法
CN109095617B (zh) 亚热带地区复合型人工湿地净化海水养殖用水的生态系统以及净化方法
CN102101736B (zh) 一种人工强化生态滤床污水处理系统及应用
CN110550829B (zh) 一种小城镇生活污水塔式生态净化一体化装置
US11760671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growth of blue algae in water area by utilizing eucalyptus
CN203618566U (zh) 一种水体净化高效循环养殖系统
CN104876402A (zh) 一种高污染河道生境重构工艺
KR20080007964A (ko) 수생초목을 이용한 오수의 자연고도 정화장치
CN209797586U (zh) 一种生态沉床系统
CN111592175A (zh) 一种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生态治理系统及治理方法
CN207845273U (zh) 河湖生态修复和水质保持系统
CN112158958A (zh) 一种强化污染物去除的海绵城市建设用人工雨水湿地系统
CN109607975B (zh) 一种修复超富营养水体和内源性污染的人工湿地构造
KR20000072363A (ko) 인공습지를 이용한 자연정화 촉진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0384757C (zh) 防治饮用水源地富营养化水华的方法
CN106587348B (zh) 一种人工湿地水体净化系统的施工方法
CN108996703A (zh) 一种黑臭水水土水循环生态修复系统
CN108793609A (zh) 城市雨水管理与处理的方法
CN210764850U (zh) 一种人工红树林湿地污水深层处理系统
CN210150807U (zh) 一种处理低污染水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构造
CN219546812U (zh) 一种用于微污染水体处理的生态修复系统
CN111547857A (zh) 一种综合处理丘陵地区农村雨污的生态系统
CN114409199B (zh) 一种人工湿地净化污水装置及其污水处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