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46402U - 一种扯废线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扯废线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46402U
CN219546402U CN202320830153.3U CN202320830153U CN219546402U CN 219546402 U CN219546402 U CN 219546402U CN 202320830153 U CN202320830153 U CN 202320830153U CN 219546402 U CN219546402 U CN 2195464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ly connected
angle plate
hinge
right angle
mechanism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3015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报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 Peng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2083015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464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464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464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82Recycling of waste of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equipment [WEEE]

Landscapes

  • Binders And Loading Units For Sheaves (AREA)
  • Guides For Winding Or Rewinding, Or Guide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扯废线机构,包括横管和直角板,所述直角板的弯折处开设有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管的一端通过滚珠轴承转动连接在直角板的竖直部一侧,所述横管的管壁上固定有转盘,所述转盘的一侧连接有卷绕机构,所述卷绕机构能改变卷绕直径用于收卷后拆卸下废线,所述直角板的竖直部一侧连接有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与转盘相连。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快速的卷绕拉扯废线,且拉扯后形成的线圈方便取下,省去了人工拉扯的操作,方便用户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扯废线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线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扯废线机构。
背景技术
电线是在生活用电中主要传输电能的五金配件之一,一般常见的电线为铝线和铜线,由于这两种金属均属于生活中常见的有色金属,且在生产生活中的消耗较大,因此特别具有回收再利用的价值,现已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回收加工产业链,而此类废线的回收量较大的地方则是在待拆除的楼宇内,或是由于用电不当导致“烧线”的室内,出于安全考虑则是更换整条导线管内的电线,由于建筑物内的电线多采用“暗线”铺设,因此需要手动将废弃导线扯出,或是使用类似于卷扬机的收卷设备进行收卷,采用收卷方式扯出的电线比较规则,方便在后续回收时将包覆的绝缘皮取出掉,而人工扯出的废线则相对容易散乱,但是也完全不影响回收利用。
目前,电力驱动的卷绕设备虽然可以拉扯收卷废线,但是所形成的废线线圈缠绕在卷轴上比较紧,不方便拆卸下废线线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卷绕拉扯废线时,所形成的废线线圈缠绕在卷轴上比较紧,不方便拆卸下废线线圈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扯废线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扯废线机构,包括横管和直角板,所述直角板的弯折处开设有开口,所述横管的一端通过滚珠轴承转动连接在直角板的竖直部一侧,所述横管的管壁上固定有转盘,所述转盘的一侧连接有卷绕机构,所述卷绕机构能改变卷绕直径用于收卷后拆卸下废线;
所述直角板的竖直部一侧连接有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与转盘相连。
优选的,所述卷绕机构包括多个横杆,多分所述横杆均与横管平行且围绕横管呈环形分布,所述横杆的一端均通过销钉转动连接有第一铰接件,所述第一铰接件与转盘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横杆的一端设有铰接部,且铰接部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有支撑臂,所述支撑臂远离横杆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二铰接件;
所述横管的管壁上连接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与支撑臂的一端相连接使支撑臂撑起横杆与横管平行。
优选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两个圆板,两个所述圆板之间通过滚动轴承转动连接有丝杆,且丝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钮,所述丝杆的杆壁上连接有内螺纹套,所述内螺纹套的侧壁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横管的内壁接触,所述横管的管壁上对称开设有多个条形孔,多个所述条形孔内均套接有弯杆,所述弯杆的一端与凸起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横管的管壁上套接有环形板,所述环形板的一侧与弯杆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环形板的边缘处通过缺口与第二铰接件的侧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铰接件和第二铰接件均设有止挡部,所述第一铰接件通过止挡部限制横杆摆动至与转盘垂直,所述第二铰接件通过止挡部限制支撑臂摆动至与环形板平行。
优选的,所述第二铰接件的止挡部一侧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的槽口处开设有卡口。
优选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内齿环,所述内齿环与转盘同轴心固定连接,所述内齿环的内侧啮合有主动齿轮,所述直角板的竖直部一侧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一端与主动齿轮的一侧同轴心固定连接,所述内齿环啮合有多个齿轮轴,多个所述齿轮轴均通过滚针轴承转动连接在直角板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直角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电机防护架,所述直角板的竖直部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手扶杆,所述电机防护架的伸出臂固定在两个手扶杆之间。
优选的,所述直角板的水平部一侧通过铰接座转动连接有支撑杆,且支撑杆为倒置的V形结构,所述支撑杆的弯折处设有拨叉,所述拨叉的一端开设有与横管管壁相配合的卡槽。
优选的,所述环形板的一侧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固定连接有磁环。
优选的,所述直角板的水平部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防滑胶垫,所述直角板的弯折处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扯废线机构,具备以下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用于卷绕导线的卷绕机构具有改变直径的功能,且在改变直径的同时还可以快速的夹持固定废线的端头,并且在直角板上设置的防滑胶垫与墙壁接触可以保护墙壁,避免挤坏墙壁,此外通过电机直接驱动卷绕机构,省去人力拉扯的操作,且高空施工时的安全性高;
此外在卷绕机构上的导线卷绕至一定圈数后,通过调节卷绕机构的调节组件改变卷绕机构的直径,使卷绕机构的直径小于线圈的内侧直径,进而可以实现自动脱离,避免因线圈卷绕过紧难以取下,方便用户使用。
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快速的卷绕拉扯废线,且拉扯后形成的线圈方便取下,省去了人工拉扯的操作,方便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扯废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扯废线机构中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扯废线机构的环形板和横管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扯废线机构中环形板和第二铰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扯废线机构中横管和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扯废线机构中支撑杆和拨叉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扯废线机构的卷绕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扯废线机构中图1的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扯废线机构竖直放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直角板;2、横杆;3、支撑杆;4、环形板;5、支撑臂;6、横管;7、转盘;8、手扶杆;9、电机;10、内齿环;11、齿轮轴;12、主动齿轮;13、磁环;14、旋钮;15、丝杆;16、凸起部;17、弯杆;18、内螺纹套;19、圆板;20、第二铰接件;21、弧形槽;22、卡口;23、拨叉;24、第一铰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参照图1-9,一种扯废线机构,包括横管6和直角板1,直角板1的弯折处开设有开口,横管6的一端通过滚珠轴承转动连接在直角板1的竖直部一侧,横管6的管壁上固定有转盘7,转盘7的一侧连接有卷绕机构,卷绕机构能改变卷绕直径用于收卷后拆卸下废线;
直角板1的竖直部一侧连接有传动组件,传动组件与转盘7相连,传动组件包括内齿环10,内齿环10与转盘7同轴心固定连接,内齿环10的内侧啮合有主动齿轮12,直角板1的竖直部一侧固定连接有电机9,电机9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传动轴,传动轴的一端与主动齿轮12的一侧同轴心固定连接,内齿环10啮合有多个齿轮轴11,多个齿轮轴11均通过滚针轴承转动连接在直角板1的一侧,直角板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电机防护架,直角板1的竖直部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手扶杆8,电机防护架的伸出臂固定在两个手扶杆8之间。
直角板1的水平部一侧通过铰接座转动连接有支撑杆3,且支撑杆3为倒置的V形结构,支撑杆3的弯折处设有拨叉23,拨叉23的一端开设有与横管6管壁相配合的卡槽,直角板1的水平部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防滑胶垫,直角板1的弯折处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块。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将待收卷的废线一端固定在卷绕机构上,然后将直角板1贴合在墙壁上,并使防滑胶垫与墙壁接触,然后启动电机9带动主动齿轮12使内齿环10旋转,内齿环10旋转带动转盘7旋转,转盘7旋转带动卷绕机构收卷废线,进而实现收卷废旧的导线,且无需使用人力拉扯,特别适用于更换离地面较高处的导线,在卷绕机构上的导线卷绕至一定圈数后,将拨叉23和支撑杆3从横管6上拨开,然后调节卷绕机构的调节组件改变卷绕机构的直径,使卷绕机构的直径小于线圈的内侧直径,进而可以实现自动脱离,避免因线圈卷绕过紧难以取下,方便用户使用。
实施例2:基于实施例1但有所不同的是;
参照图1-6,卷绕机构包括多个横杆2,多分横杆2均与横管6平行且围绕横管6呈环形分布,横杆2的一端均通过销钉转动连接有第一铰接件24,第一铰接件24与转盘7的一侧固定连接,横杆2的一端设有铰接部,且铰接部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有支撑臂5,支撑臂5远离横杆2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二铰接件20;
横管6的管壁上连接有调节组件,调节组件与支撑臂5的一端相连接使支撑臂5撑起横杆2与横管6平行,调节组件包括两个圆板19,两个圆板19之间通过滚动轴承转动连接有丝杆15,且丝杆1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钮14,丝杆15的杆壁上连接有内螺纹套18,内螺纹套18的侧壁设有凸起部16,凸起部16与横管6的内壁接触,横管6的管壁上对称开设有多个条形孔,多个条形孔内均套接有弯杆17,弯杆17的一端与凸起部16的一侧固定连接,横管6的管壁上套接有环形板4,环形板4的一侧与弯杆17的一端固定连接,环形板4的边缘处通过缺口与第二铰接件20的侧壁固定连接,环形板4的一侧开设有环形槽,环形槽内固定连接有磁环13;
第一铰接件24和第二铰接件20均设有止挡部,第一铰接件24通过止挡部限制横杆2摆动至与转盘7垂直,第二铰接件20通过止挡部限制支撑臂5摆动至与环形板4平行,第二铰接件20的止挡部一侧设有弧形槽21,弧形槽21的槽口处开设有卡口22。
本实用新型中设有的卷绕机构,在卷绕线圈前,用手转动旋钮14使丝杆15旋转,丝杆15旋转时带动内螺纹管18使弯杆17移动,弯杆17移动时带动环形板4使第二铰接件20移动,第二铰接件20移动时带动支撑臂5移动,由于横杆2的限位作用,此时支撑臂5围绕转轴摆动,由于第一铰接件24通过止挡部限制横杆2摆动至与转盘7垂直,第二铰接件20通过止挡部限制支撑臂5摆动至与环形板4平行,因此可以快速将横杆2调整至与横管6平行的状态;
在收卷完后导线后,所形成的线圈紧密的缠绕在卷绕机构上,此时难以取下,因此在收卷完成之后可通过反向转动旋钮14使调节组件带动横杆2恢复至如图7所示的姿态,此时横杆2处于倾斜状态,使得收卷机构由筒状转变为圆台状,因此可以时收卷装置与线圈内侧脱离,方便取下收卷完成的废线;
此外为了方便取下线圈,在固定废线的端头时,可选取一端导线作为引线,将引线的端头按照如图4中虚线部分所示的方式放置在弧形槽21内,然后将引线弯折并卡入卡口22内,因此在支撑臂5摆动至与环形板4平行的状态时能够自动夹紧引线,且支撑臂5摆动至倾斜状态时,自动松开引线,且在所拉扯的废线长度较长时,可以直接夹持导线的端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扯废线机构,包括横管(6)和直角板(1),所述直角板(1)的弯折处开设有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管(6)的一端通过滚珠轴承转动连接在直角板(1)的竖直部一侧,所述横管(6)的管壁上固定有转盘(7),所述转盘(7)的一侧连接有卷绕机构,所述卷绕机构能改变卷绕直径用于收卷后拆卸下废线;
所述直角板(1)的竖直部一侧连接有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与转盘(7)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扯废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机构包括多个横杆(2),多分所述横杆(2)均与横管(6)平行且围绕横管(6)呈环形分布,所述横杆(2)的一端均通过销钉转动连接有第一铰接件(24),所述第一铰接件(24)与转盘(7)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横杆(2)的一端设有铰接部,且铰接部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有支撑臂(5),所述支撑臂(5)远离横杆(2)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二铰接件(20);
所述横管(6)的管壁上连接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与支撑臂(5)的一端相连接使支撑臂(5)撑起横杆(2)与横管(6)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扯废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两个圆板(19),两个所述圆板(19)之间通过滚动轴承转动连接有丝杆(15),且丝杆(1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钮(14),所述丝杆(15)的杆壁上连接有内螺纹套(18),所述内螺纹套(18)的侧壁设有凸起部(16),所述凸起部(16)与横管(6)的内壁接触,所述横管(6)的管壁上对称开设有多个条形孔,多个所述条形孔内均套接有弯杆(17),所述弯杆(17)的一端与凸起部(16)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横管(6)的管壁上套接有环形板(4),所述环形板(4)的一侧与弯杆(17)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环形板(4)的边缘处通过缺口与第二铰接件(20)的侧壁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扯废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件(24)和第二铰接件(20)均设有止挡部,所述第一铰接件(24)通过止挡部限制横杆(2)摆动至与转盘(7)垂直,所述第二铰接件(20)通过止挡部限制支撑臂(5)摆动至与环形板(4)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扯废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铰接件(20)的止挡部一侧设有弧形槽(21),所述弧形槽(21)的槽口处开设有卡口(2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扯废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内齿环(10),所述内齿环(10)与转盘(7)同轴心固定连接,所述内齿环(10)的内侧啮合有主动齿轮(12),所述直角板(1)的竖直部一侧固定连接有电机(9),所述电机(9)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一端与主动齿轮(12)的一侧同轴心固定连接,所述内齿环(10)啮合有多个齿轮轴(11),多个所述齿轮轴(11)均通过滚针轴承转动连接在直角板(1)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扯废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角板(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电机防护架,所述直角板(1)的竖直部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手扶杆(8),所述电机防护架的伸出臂固定在两个手扶杆(8)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扯废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角板(1)的水平部一侧通过铰接座转动连接有支撑杆(3),且支撑杆(3)为倒置的V形结构,所述支撑杆(3)的弯折处设有拨叉(23),所述拨叉(23)的一端开设有与横管(6)管壁相配合的卡槽。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扯废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板(4)的一侧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固定连接有磁环(1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扯废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角板(1)的水平部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防滑胶垫,所述直角板(1)的弯折处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块。
CN202320830153.3U 2023-04-13 2023-04-13 一种扯废线机构 Active CN2195464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30153.3U CN219546402U (zh) 2023-04-13 2023-04-13 一种扯废线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30153.3U CN219546402U (zh) 2023-04-13 2023-04-13 一种扯废线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46402U true CN219546402U (zh) 2023-08-18

Family

ID=87731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30153.3U Active CN219546402U (zh) 2023-04-13 2023-04-13 一种扯废线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464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381807U (zh) 一种快速卸线的便携型手动绕线机
CN211569782U (zh) 一种可自动卷线的新型集约式电源箱
CN114700732B (zh) 一种管道焊接打磨一体机
CN219546402U (zh) 一种扯废线机构
CN112278830A (zh) 一种桶装水放置设备
CN214003608U (zh) 一种多功能电力放线架
CN110227697B (zh) 一种镍基合金箔生产用电解槽的清理装置
CN111864503B (zh) 一种旋转式变电站高空快速接线器
CN111790940B (zh) 一种cv环生产加工用钢管切割装置
CN211396748U (zh) 一种便于轻型钢搭建移动支撑架
CN110391578B (zh) 一种加热式剥线机
CN201902659U (zh) 一种手动减速装置
CN205583534U (zh) 输电线带电作业异物拆除器
CN112830352A (zh) 一种便于夹紧电缆盘的电缆放线装置
CN221018453U (zh) 一种滤芯快速缠绕生产设备
CN214140812U (zh) 一种绝缘纸自动收卷机
CN216263241U (zh) 一种天线用加工用切线辅助装置
CN214275246U (zh) 一种新型计算机网络工程用监控装置
CN219394234U (zh) 一种穿线施工装置
CN217263607U (zh) 一种用于电力施工的电缆收放装置
CN113338698B (zh) 一种高压输电线路铁塔整体组立吊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14463825U (zh) 一种室内装修用安全梯
CN218118385U (zh) 便于拆装的联轴器
CN103253554B (zh) 一种移动式柔锁收放器
CN215594964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浇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418

Address after: No. 70 Zhangshuping Group, Qinglongzui Village, Baisha Town, Wanyuan City, Dazhou City, Sichuan Province, 635000

Patentee after: Chen Peng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28000 No. 2 Workshop, Guanyao Dalan Village, Shishan Town, Nanhai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former Fumin Ceramic Factory)

Patentee before: Chen Baojin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