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43070U - 冲击钻的换档机构以及冲击钻 - Google Patents
冲击钻的换档机构以及冲击钻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543070U CN219543070U CN202320748215.6U CN202320748215U CN219543070U CN 219543070 U CN219543070 U CN 219543070U CN 202320748215 U CN202320748215 U CN 202320748215U CN 219543070 U CN219543070 U CN 21954307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witching
- ratchet wheel
- step surface
- washer
- stat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冲击钻的换档机构,包括内壳体,收容在内壳体中的主轴,依次套设于主轴上的静棘轮、动棘轮和切换支架,所述静棘轮和所述动棘轮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切换支架通过切换垫片连接至切换环,静棘轮和动棘轮分别具有相对的第一齿面和第二齿面,静棘轮的另一端面为切换面;所述切换面包括高度依次增加的第一台阶面、第二台阶面和第三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第二台阶面由一斜面连接;在切换环的驱动下带动切换支架转动,切换支架与切换面配合使静棘轮沿轴向运动,实现静棘轮与动棘轮的啮合与脱离。该冲击钻的换档结构比较简单,且功能稳定有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冲击钻,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锁螺丝、冲击和钻孔功能的冲击钻。
背景技术
目前的冲击钻通常具有三种工作模式,分别为起拧螺丝档、钻孔档和冲击档。冲击钻包括一种换档机构以实现这三种功能的切换使用。现有技术中的换档装置结构非常复杂,使成本较高,且切换档位时结构不够稳定,不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冲击钻的换档机构,该换挡机构结构简单,功能稳定有效。
该冲击钻的换挡机构,包括:
内壳体,所述内壳体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收容主轴、静棘轮和动棘轮;所述静棘轮和所述动棘轮套设于所述主轴上;
所述动棘轮包括所述第一齿面,所述动棘轮能够跟随所述主轴一同转动;
所述静棘轮包括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形成与所述第一齿面相对的第二齿面,所述第二端面形成切换面;所述切换面包括高度依次增加的第一台阶面、第二台阶面和第三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第二台阶面由一斜面连接;
切换支架,套设于所述主轴,并与所述静棘轮的切换面相配合;
切换环,套设于所述内壳体外并可旋转;
切换垫片,连接所述切换支架与所述切换环,能够在所述切换环的驱动下带动所述切换支架相对所述内壳体旋转,使所述切换支架在所述静棘轮的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第二台阶面之间转换,以驱动所述静棘轮沿轴向运动;
第一弹簧,设置于所述静棘轮和所述动棘轮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切换环的内壁具有至少一个卡槽,所述切换垫片呈圆环,所述切换垫片的外周具有与所述卡槽配合的第一凸起,所述切换垫片的内周具有凹槽,所述切换支架包括与所述切换垫片的凹槽相配合的第一支脚,使所述切换支架能够跟随所述切换垫片转动,所述切换支架还包括与所述静棘轮的切换面相配合的第二支脚。
进一步地,所述切换支架的第二支脚位于所述静棘轮的第一台阶面时,所述静棘轮与所述动棘轮脱离,所述第二支脚位于所述静棘轮的第二台阶面时,所述静棘轮与所述动棘轮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静棘轮的第二台阶面和第三台阶面之间具有侧壁,所述侧壁用于抵挡所述第二支脚以限制所述切换支架的旋转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静棘轮还包括至少一个安装部,所述安装部沿径向突出,所述内壳体的内壁具有第一长槽,所述第一长槽配置为容纳所述安装部,所述静棘轮安装于所述内壳体且可沿所述第一长槽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内壳体的外周包括沿周圈设置的环形槽,所述切换垫片套设于所述环形槽内,所述内壳体还包括开放部,所述切换支架的第一支脚从所述开放部伸出与所述切换垫片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
扭力罩,
钢珠垫片,套设于所述内壳体的环形槽内,所述切换垫片压住所述钢珠垫片;
内齿圈,所述内齿圈与所述钢珠垫片相对的端面具有数个凸起,所述钢珠垫片和所述内齿圈之间具有数个钢珠;
弹簧座,套设于所述内壳体外;
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抵压于所述切换垫片和弹簧座。
进一步地,所述切换垫片的内周还包括第二凸起,所述内壳体的外壁具有第二长槽,所述第二长槽配置为容纳所述切换垫片的第二凸起,使所述切换垫片可沿所述第二长槽轴向移动,所述钢珠能够克服所述第二弹簧越过所述内齿圈的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内壳体还包括压块,所述压块用于抵压所述第二凸起,以限制所述切换垫片沿轴向移动,所述钢珠被限制在所述内齿圈与所述钢珠垫片之间。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冲击钻,包括如上所述的冲击钻的换档机构。
有益效果:
该冲击钻的换档结构比较简单,且功能稳定有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冲击钻换档机构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冲击钻换挡机构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壳体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切换环装配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静棘轮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静棘轮和切换支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齿圈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例。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除非另作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持冲击钻。手持冲击钻包括三种模式,分别为锁螺丝、钻孔和冲击模式。冲击钻包括电机和换档机构100,电机用于驱动主轴转动,主轴用于驱动工作头工作。换档机构100用于在三种模式下进行选择切换。
结合图1所示,该冲击钻的换档机构100,包括内壳体2,所述内壳体2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收容主轴1,所述主轴1上依次套设有动棘轮3、静棘轮4和切换支架5。
所述动棘轮3包括所述第一齿面31,所述动棘轮3能够跟随所述主轴1一同转动;
结合图5所示,所述静棘轮4包括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形成与所述第一齿面31相对的第二齿面41。所述第二端面形成切换面42。所述切换面42包括高度依次增加的第一台阶面421、第二台阶面422和第三台阶面423,所述第一台阶面421和所述第二台阶面422由一斜面424连接。
具体的,所述静棘轮4的第二端面形成第一台阶面421,在第二端面上沿轴向延伸出至少一个突起420,该突起420形成第二台阶面422和第三台阶面423,第二台阶面422和第三台阶面423之间优选采用垂直的侧壁425相连接。
优选的,静棘轮4上包括4个等距离分布的突起420。
所述静棘轮4还包括至少一个安装部43,所述安装部43自边缘沿径向向外突出。如图4所示,所述内壳体2的内壁具有第一长槽21,所述第一长槽21配置为容纳所述安装部43以将所述静棘轮4安装于所述内壳体2,且所述静棘轮4的安装部43可沿所述第一长槽21沿轴向移动。
结合图3和4所示,所述内壳体2外套设有切换环71。所述切换支架5与所述切换环71通过切换垫片6连接。转动所述切换环71能够带动切换垫片6和所述切换支架5相对所述内壳体2旋转。切换支架5与所述静棘轮4的切换面42相配合,使所述切换支架5在所述静棘轮4的所述第一台阶面421和所述第二台阶面422之间转换,以驱动所述静棘轮4沿轴向运动。
具体的,所述切换环71的内壁具有至少一个卡槽711。所述切换垫片6呈圆环,所述切换垫片6的外周具有与所述卡槽711相配合的第一凸起61,所述切换垫片6的内周具有凹槽62。所述切换垫片6的第一凸起61伸入至所述切换环71的卡槽711,使切换垫片6与切换环71同步转动。
结合图4所示,所述切换支架5包括与所述切换垫片6的凹槽62相配合的第一支脚51,使所述切换支架5能够跟随所述切换垫片6转动。如图3所示,所述内壳体2还包括开放部20,所述切换支架5的第一支脚51从所述开放部20伸出与所述切换垫片6连接。
结合图6所示,所述切换支架5还包括与所述静棘轮4的切换面42相配合的第二支脚52。当切换支架5的第二支脚52位于所述静棘轮4的第一台阶面421时,所述静棘轮4与所述动棘轮3脱离,冲击钻只能实现工作头的旋转,无法实现冲击作用。当切换支架5的第二支脚52位于所述静棘轮4的第二台阶面422时,所述静棘轮4靠近所述动棘轮3并且第一齿面31和第二齿面41啮合,使得冲击钻既能实现工作头的旋转也能实现冲击作用,即可在冲击模式下工作。
优选的,静棘轮4上的第二台阶面422和第三台阶面423之间的侧壁425用于抵挡切换支架5的第二支脚52,以限制切换支架5的旋转角度。
在所述静棘轮4和所述动棘轮3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弹簧11,第一弹簧11用于静棘轮4的复位。
结合图1和2所示,该换档机构还包括扭力罩72、钢珠垫片8、内齿圈9、弹簧座10和第二弹簧12。所述钢珠垫片8和弹簧座10套设在内壳体2外,内齿圈9容纳在内壳体2中。所述扭力罩72套设在所述弹簧座10的外部,所述扭力罩72相比切换环71更靠近冲击钻的前端。扭力罩72设置有内螺纹721,该弹簧座具有外螺纹101,该内螺纹721与弹簧座10的外螺纹101配接,使扭力罩72和弹簧座10之间形成螺旋连接。弹簧座10只能作轴向运动,在弹簧座10和切换垫片6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12。因此在转动扭力罩72时能够调节作用在切换垫片6上的压力,从而能够调节扭力。
结合图7所示,所述内齿圈9与所述钢珠垫片8相对的端面具有数个凸起91,所述钢珠垫片8和所述内齿圈9之间具有数个钢珠92。具体的,相邻两个凸起91之间有一个钢珠92。
所述内壳体2的外周包括沿周圈设置的环形槽23。所述钢珠垫片8和切换垫片6套设于所述环形槽23内,且所述切换垫片6压住所述钢珠垫片8。
结合图3和4所示,所述内壳体2的外壁具有第二长槽22。所述切换垫片6的内周还包括第二凸起63。所述第二凸起63能够沿所述第二长槽22移动,使所述切换垫片6可相对所述内壳体2沿轴向移动。
所述内壳体2还包括压块24,所述压块24用于抵压所述第二凸起63,以限制所述切换垫片6沿轴向移动。
当切换垫片6的第二凸起63位于所述内壳体2的第二长槽22时,所述钢珠能够克服所述第二弹簧12的作用力越过所述内齿圈9的凸起91。在钢珠越过内齿圈9的凸起91时,钢珠顶住钢珠垫片8沿轴向移动,钢珠垫片8又推动切换垫片6沿轴向移动。此时所述切换垫片6未被限制沿轴向方向上的运动,因此能够实现对扭力的调节。
当切换垫片6的第二凸起63位于所述内壳体2的压块24下方时,所述切换垫片6被限制沿轴向运动,因此钢珠无法推动钢珠垫片8进而再推动切换垫片6沿轴向运动,因此所述钢珠被限制在所述内齿圈9与所述钢珠垫片8之间,无法调节扭力。
旋转切换环71时,所述切换环71带动切换垫片6同步转动,切换垫片6带动切换支架5同步转动。当冲击钻处于锁螺丝模式时,所述切换支架5的第二支脚52位于所述静棘轮4的第一台阶面421,所述静棘轮4与所述动棘轮3脱离,冲击钻只能实现工作头的旋转,无法实现冲击作用。同时,所述切换垫片6的第二凸起63位于所述内壳体2的第二长槽22中,所述钢珠能够推动钢珠垫片8运动,进而推动切换垫片6沿轴向移动,因此能够旋转扭力罩72,以调节第二弹簧12作用于切换垫片6的压力,从而能够调节扭力大小。
当冲击钻处于钻孔模式时,所述切换支架5的第二支脚52位于所述静棘轮4的第一台阶面421,所述静棘轮4与所述动棘轮3脱离,冲击钻只能实现工作头的旋转,无法实现冲击作用。同时,所述切换垫片6的第二凸起63位于所述内壳体2的压块24的下方,所述切换垫片6被限制在内壳体2上,所述钢珠无法越过内齿圈9的凸起,此时无法旋转扭力罩72,且冲击钻以最大扭力输出。
当冲击钻处于冲击模式时,切换支架5的第二支脚52位于所述静棘轮4的第二台阶面422,所述静棘轮4靠近所述动棘轮3并且第一齿面31和第二齿面41啮合,使得冲击钻既能实现工作头的旋转也能实现冲击作用。同时,所述切换垫片6的第二凸起63位于所述内壳体2的压块24的下方,所述切换垫片6被限制在内壳体2上,所述钢珠无法越过内齿圈9的凸起91,此时无法旋转扭力罩72,且冲击钻以最大扭力输出。
该冲击钻的换档结构比较简单,且功能稳定有效。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冲击钻的换档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壳体,所述内壳体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收容主轴、静棘轮和动棘轮;所述静棘轮和所述动棘轮套设于所述主轴上;
所述动棘轮包括第一齿面,所述动棘轮能够跟随所述主轴一同转动;
所述静棘轮包括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形成与所述第一齿面相对的第二齿面,所述第二端面形成切换面;所述切换面包括高度依次增加的第一台阶面、第二台阶面和第三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第二台阶面由一斜面连接;
切换支架,套设于所述主轴,并与所述静棘轮的切换面相配合;
切换环,套设于所述内壳体外并可旋转;
切换垫片,连接所述切换支架与所述切换环,能够在所述切换环的驱动下带动所述切换支架相对所述内壳体旋转,使所述切换支架在所述静棘轮的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第二台阶面之间转换,以驱动所述静棘轮沿轴向运动;
第一弹簧,设置于所述静棘轮和所述动棘轮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钻的换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环的内壁具有至少一个卡槽,所述切换垫片呈圆环,所述切换垫片的外周具有与所述卡槽配合的第一凸起,所述切换垫片的内周具有凹槽,所述切换支架包括与所述切换垫片的凹槽相配合的第一支脚,使所述切换支架能够跟随所述切换垫片转动,所述切换支架还包括与所述静棘轮的切换面相配合的第二支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钻的换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支架的第二支脚位于所述静棘轮的第一台阶面时,所述静棘轮与所述动棘轮脱离,所述第二支脚位于所述静棘轮的第二台阶面时,所述静棘轮与所述动棘轮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钻的换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棘轮的第二台阶面和第三台阶面之间具有侧壁,所述侧壁用于抵挡所述第二支脚以限制所述切换支架的旋转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钻的换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棘轮还包括至少一个安装部,所述安装部沿径向突出,所述内壳体的内壁具有第一长槽,所述第一长槽配置为容纳所述安装部,所述静棘轮安装于所述内壳体且可沿所述第一长槽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钻的换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的外周包括沿周圈设置的环形槽,所述切换垫片套设于所述环形槽内,所述内壳体还包括开放部,所述切换支架的第一支脚从所述开放部伸出与所述切换垫片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钻的换档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扭力罩,
钢珠垫片,套设于所述内壳体的环形槽内,所述切换垫片压住所述钢珠垫片;
内齿圈,所述内齿圈与所述钢珠垫片相对的端面具有数个凸起,所述钢珠垫片和所述内齿圈之间具有数个钢珠;
弹簧座,套设于所述内壳体外;
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抵压于所述切换垫片和弹簧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击钻的换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垫片的内周还包括第二凸起,所述内壳体的外壁具有第二长槽,所述第二长槽配置为容纳所述切换垫片的第二凸起,使所述切换垫片可沿所述第二长槽轴向移动,所述钢珠能够克服所述第二弹簧越过所述内齿圈的凸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冲击钻的换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还包括压块,所述压块用于抵压所述第二凸起,以限制所述切换垫片沿轴向移动,所述钢珠被限制在所述内齿圈与所述钢珠垫片之间。
10.一种冲击钻,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冲击钻的换档机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748215.6U CN219543070U (zh) | 2023-04-07 | 2023-04-07 | 冲击钻的换档机构以及冲击钻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748215.6U CN219543070U (zh) | 2023-04-07 | 2023-04-07 | 冲击钻的换档机构以及冲击钻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543070U true CN219543070U (zh) | 2023-08-18 |
Family
ID=877044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748215.6U Active CN219543070U (zh) | 2023-04-07 | 2023-04-07 | 冲击钻的换档机构以及冲击钻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543070U (zh) |
-
2023
- 2023-04-07 CN CN202320748215.6U patent/CN21954307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688406B1 (en) | Power tool having a function control mechanism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in one of rotary drive and hammering modes | |
US7124839B2 (en) | Impact driver having an external mechanism which operation mode can be selectively switched between impact and drill modes | |
US7494437B2 (en) | Impact power tool | |
US6134990A (en) | Ratcheting tool with improved gear wheel/pawl engagement | |
CN101360587B (zh) | 传动装置、尤其是用于手持式电动工具机的传动装置 | |
US20050173139A1 (en) | Impact driver | |
GB2454873A (en) | Power Hand Tool | |
US10639781B2 (en) | Power tool | |
US8882568B2 (en) | Impact absorbing mechanism of gear train | |
JPS58155178A (ja) | ハンマドリル | |
CN102476367A (zh) | 动力工具 | |
US20100326687A1 (en) | Handheld power tool | |
CN101422896A (zh) | 冲击钻 | |
CN219543070U (zh) | 冲击钻的换档机构以及冲击钻 | |
WO2006029574A1 (fr) | Outil a percer electrique | |
US6832500B1 (en) | Electric door lock | |
US5375665A (en) | Motorized driving tool | |
CN100534717C (zh) | 快速夹紧装置 | |
GB2418635A (en) | Drilling and percussion hammer with dome shaped bearing | |
CN221561227U (zh) | 电动工具 | |
CN217223711U (zh) | 一种电钻 | |
JP2000052223A (ja) | 携帯用研磨機 | |
CN216729702U (zh) | 冲击钻 | |
CN221561228U (zh) | 电动工具 | |
WO2024024682A1 (ja) | 作業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