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37479U - 一种烟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烟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37479U
CN219537479U CN202320264555.1U CN202320264555U CN219537479U CN 219537479 U CN219537479 U CN 219537479U CN 202320264555 U CN202320264555 U CN 202320264555U CN 219537479 U CN219537479 U CN 2195374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smoking article
heat
tube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6455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家太
周胜文
林云燕
李雪
刘光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6455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37479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07801 priority patent/WO2024045920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374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374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烟具,包括加热组件和隔热组件,加热组件包括加热管和加热件,加热管具有供雾化颗粒置入的容置腔,加热管侧壁开设有多个与容置腔连通的通孔,加热件套设在加热管外侧,加热件在通电时能够发热而加热容置腔内的雾化颗粒;隔热组件套设在加热组件外侧,隔热组件与加热件围合形成密闭空间。本实用新型的烟具能通过接触式加热、热气流加热、辐射加热三种加热方式,同时对雾化颗粒进行加热,实现将碳材料加热件设在加热管外而避免碳材料容易脱落的问题的同时,增强烟具采用碳材料进行周向加热方式的加热效果,并且节省烟具的能耗而提高传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烟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具加热装置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热不燃烧烟具。
背景技术
加热不燃烧电子烟被认为是烟草行业的革命性产品,具有无明火、无烟灰、无二手烟味、减害90%的特点,还具备90%传统香烟的口感。现有加热不燃烧电子烟具常用的加热方式主要包括针插入式的中间加热方式和在发热杯上设置发热线路提供热源的周向加热方式。
其中,周向加热方式的加热面积较中间加热方式的大,尤其在对细烟支时周向加热方式比中间加热方式具有更好的加热效果。周向加热方式采用电阻丝进行加热会出现烟支内部加热不够透彻的问题,现有技术通常采用碳材料作为发热层进行加热,以图在热传递的同时进行热辐射,从而解决内部加热不彻底问题,但是采用碳材料进行加热一般需要在载体上进行缠绕或者采用喷涂的形式附在载体上,当碳材料在载体内层时,容易出现在烟支来回拔插时会脱落的问题,而当碳材料在载体外层时,会出现载体影响热传递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烟具,以实现将碳材料设置在载体外层防止脱落问题的同时,增强碳材料加热效果而解决载体影响热传递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烟具,所述烟具包括:
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管和加热件,所述加热管具有供雾化颗粒置入的容置腔,所述加热管侧壁开设有多个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通孔,所述加热件套设在所述加热管外侧,所述加热件在通电时能够发热而加热所述容置腔内的雾化颗粒;
隔热组件,所述隔热组件套设在所述加热组件外侧,所述隔热组件与所述加热件围合形成密闭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加热管的外周面间隔均匀设置,并沿所述加热管轴向间隔均匀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件和所述加热管间隔设置并形成加热腔,所述加热腔和所述通孔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腔内设有螺旋结构,所述螺旋结构将所述加热腔分隔形成螺旋导流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件为碳涂层并覆盖于所述加热管的外侧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烟具还包括反射层,所述反射层设在所述隔热组件外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隔热组件包括隔热件和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于所述隔热件和所述加热管之间,所述隔热件、所述密封件与所述加热件围合形成所述密闭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隔热组件还包括隔热套件,所述隔热套件套设在所述隔热件外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管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体的底部,所述加热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体外周面,并在通电时加热所述第二管体内部放置的雾化颗粒,所述第一管体内径小于所述第二管体内径,所述第一管体用于使气体进入所述第二管体内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烟具还包括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烟具外的空气能够通过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容置腔,将所述容置腔产生的烟气携带出烟具外;其中,所述进气口包括多个穿设孔,所述多个穿设孔设于所述烟具底部,并绕所述加热管的中心轴线的周向呈同心圆分布。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烟具,通过将采用碳材料制成的加热件设在加热管外,能够避免碳材料设置在加热管内被雾化颗粒频繁剐蹭而导致容易脱落的问题。加热件对加热管进行通电加热,加热管被加热后能对容置腔内的雾化颗粒进行接触式加热;并且,加热管设有多个与容置腔连通的通孔,因此加热件在对加热件和加热管之间的空气加热后,空气能穿过通孔进入容置腔对其内的雾化颗粒进行气流加热;同时,当加热件采用碳材料制成时,加热件还能通过辐射加热的方式对对容置腔内的雾化颗粒进行辐射加热。故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烟具能通过加热管的接触式加热、加热件对空气加热形成热气流的气流加热、以及采用碳材料作为加热件而产生的辐射加热这三种加热方式,同时对容置腔内放置的雾化颗粒进行加热,有效地增强了烟具对雾化颗粒的加热效果。此外,通过设置隔热组件与包括加热件和加热管的加热件围合形成密闭空间,能够有效防止加热件产生的热量向外围的流失,从而节省烟具的能耗而提高传热效率。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烟具,能够实现将碳材料加热件设在加热管外而避免碳材料容易脱落问题的同时,增强烟具采用碳材料对雾化颗粒进行周向加热方式的加热效果,并且节省烟具的能耗而提高传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烟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纵向剖视平面示意图。
图3为图1去掉外壳的侧壁和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去掉隔热套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去掉隔热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去掉反射层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去掉加热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去掉密封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加热件和密封件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处于上方的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底座的仰视平面示意图。
图中:
烟具1、进气口101、开口102、支撑件103;
加热管10、通孔1001、容置腔1002、第一管体11、第二管体12;
加热件20、导线21;
隔热件31、密闭空间311、密封件32、槽口321、隔热套件33;
反射层40;
外壳50、盖板51、底座52;
电极板60、电池7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涉及的上、下、左、右、前、后、顶、底等(如果存在)方位词是以附图中的结构位于图中的位置以及结构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烟具1,烟具1包括:
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包括加热管10和加热件20,加热管10具有供雾化颗粒置入的容置腔1002,加热管10侧壁开设有多个与容置腔1002连通的通孔1001,加热件20套设在加热管10外侧,加热件20采用碳材料制成并在通电时能够发热而加热容置腔1002内的雾化颗粒;
隔热组件,隔热组件套设在加热组件外侧,隔热组件与加热件20围合形成密闭空间311。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件20通电后对加热管10进行接触加热,加热管10被加热后再对容置腔1002放置的雾化颗粒进行接触加热。同时加热件20也能对加热件20和加热管10之间的空气进行加热,空气被加热后形成热气流穿过通孔1001对容置腔1002放置的雾化颗粒进行气流加热。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加热件20优选采用碳材料制成,因此加热件20还能对容置腔1002放置的雾化颗粒进行辐射加热。通过接触加热、气流加热以及辐射加热这三种加热方式同时对进行对容置腔1002放置的雾化颗粒进行加热,能够有效增强烟具1采用碳材料对雾化颗粒进行周向加热方式的加热效果。
同时,因为本实施例中采用碳材料制成加热件20是设在加热管10外的,因而能够避免碳材料设置在加热管10内部的容置腔时,碳材料被容置腔的雾化颗粒频繁剐蹭而导致容易脱落问题。
此外,通过设置隔热组件与包括加热件20围合形成密闭空间311,能够有效防止加热件20产生的热量向外围的流失,从而节省烟具的能耗而提高传热效率。
其中,碳材料优选石墨、碳纤维、炭黑、石墨烯、碳晶须等材料。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烟具1主要用于对雾化颗粒进行加热雾化,其中雾化颗粒主要指能够在经加热后雾化呈微小颗粒并经人吸食而作用于口咽部、气道和肺部的物料,包括烟丝、烟支等烟草材料、草本材料,药用材料或者其他可加热产生气溶胶的材料。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加热管10包括第一管体11和第二管体12,第一管体11设置在第二管体12的底部,加热件20设置在第二管体12外周面,并在通电时加热第二管体12内部放置的雾化颗粒,第一管体11内径小于第二管体12内径,第一管体11用于使气体进入第二管体12内部。
具体地,通过将第一管体11内径设置得小于第二管体12内径,当将烟支插入到第二管体12时,因为第一管体11内径较小,所以第一管体11和第二管体12之间就形成台面限制烟支进入到第一管体11内,同时加热件20是设置在第二管体12外周面的,将烟支限制第二管体12内能确保烟支处于良好的加热位置。同时因为第二管体12内径大于第一管体11内径,也有利于空气从第一管体11进入到第二管体12内部。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图11和图12所示,烟具1还包括进气口101,进气口101与容置腔1002连通,烟具1外的空气能够通过进气口101进入加热管10内部,将加热管10内部产生的烟气携带出烟具1外;其中,进气口101包括多个穿设孔,多个穿设孔设于烟具1底部,并绕加热管10的中心轴线的周向呈同心圆分布。
具体地,进气口101设置在烟具1底部,由多个穿设孔组成,并且多个穿设孔绕加热管10的中心轴线的周向呈同心圆分布,这样设置能够使空气从进气口101更均衡地进入加热管10内,再将加热管10内部产生的烟气携带出烟具1外。其中,穿设孔的形状优选设置为圆形、正方形等。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考虑诸如点阵间隔分布等分布设置以使空气均衡地从进气口101进入。
此外,如图2、图11和图12所示,烟具1还包括外壳50、电极板60、电池70,外壳50将加热组件、隔热组件、电极板60、电池70都包裹在内,其中外壳50包括盖板51和底座52,盖板51设有开口102供出气和供雾化颗粒放入容置腔1002,底座52上设有进气口101和用于支撑隔热组件和加热组件的支撑件103,通过导线21将电池70、电极板60与加热件20连接以对加热件20进行通电。
其中,烟具1的外壳50优选采用ABS等塑料或者陶瓷制成,以起到较好的隔热作用而防止烟具1外部烫手。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电池70供电,并经电极板60、导线21对加热件20进行通电,加热件20通电后对加热管10的第二管体12加热,第二管体12在容置腔1002内的雾化颗粒进行直接接触式加热,同时加热件20对加热件20和第二管体12间的空气加热以对容置腔1002内的雾化颗粒进行气流加热,并且加热件20因采用碳材料能够产生热辐射对对容置腔1002内的雾化颗粒进行辐射加热,容置腔1002内的雾化颗粒经加热后后产生烟气,同时空气沿进气口101从底部进入加热管10的第一管体11内部,空气进入第一管体11内部后,再穿过第一管体11上升至第二管体12内部,然后携带第二管体12内部产生的烟气上升,最后从开口102流出。
其中,加热管10优选为玻璃管或石英管等由透明材质制成的管,以便于对碳材料产生的向外围传递的辐射进行反射后,再穿过加热管10对容置腔1002内的雾化颗粒进行辐射加热。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图7和图8所示,多个通孔1001沿加热管10的外周面间隔均匀设置,并沿加热管10轴向间隔均匀设置。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多个通孔1001设置得沿加热管10的外周面间隔均匀分布,并沿加热管10轴向间隔均匀分布,有利于热气流均匀地通过通孔1001进入加热管10内部的容置腔1002,从而实现对容置腔1002内部的雾化颗粒均匀加热。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加热件20和加热管10间隔设置并形成加热腔,加热腔和通孔1001连通。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加热件20和加热管10间隔设置,使加热件20和加热管10之间的间隙形成加热腔,同时使加热腔与通孔1001连通,从而使空气能经通孔1001进入加热腔被加热件20包围加热,能够增强对空气的加热效果,进而增强空气形成热气流后经通孔1001进入容置腔1002内对雾化颗粒的气流加热效果。
进一步地,加热腔内设有螺旋结构,螺旋结构将加热腔分隔形成螺旋导流通道。
具体地,通过在加热腔内设置螺旋结构,以将加热腔分隔形成螺旋导流通道,螺旋导流通道能够延长空气在加热腔流通的时间,从而增强空气被加热的效果,进而增强空气被加热后对容置腔1002内对雾化颗粒的加热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螺旋结构也作为导热件对空气进行传热,进一步增强对空气的加热效果。其中,螺旋结构和加热件20优选为一体设置。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加热件20为碳涂层并覆盖于加热管10的外侧壁。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加热件20为碳涂层,并将碳涂层覆盖于加热管10的外侧壁,通过将碳涂层覆盖于加热管10的外侧壁,能够避免碳涂层覆盖在加热管10的内侧壁时,因常有烟支等雾化颗粒置入加热管10而导致碳涂层容易脱落的问题。同时,碳涂层能够产生热辐射,也能增强加热效果,解决因碳涂层覆盖在加热管10的外侧壁而导致加热效果不够好的问题。
其中,碳涂层为采用碳材料制成的涂层,也可以为碳材料与金属的合金混和的涂层,例如石墨合金。具体地,碳涂层优选采用喷涂工艺覆盖在加热管10的侧壁。
在一实施例中,烟具1还包括反射层40,反射层40设在隔热组件外侧。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反射层40是覆盖在隔热组件内侧壁,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将反射层40覆盖隔热组件的内侧壁。通过将反射层40设置在隔热组件外侧,能够将优选采用碳材料制成的加热件20向外围散发的辐射反射回容置腔1002的雾化颗粒,从而对容置腔1002的雾化颗粒进行加热,进一步减少热量散失和增强对容置腔1002的雾化颗粒的加热效果。
其中,反射层40优选为由铝或银制成的薄膜或者涂层。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隔热组件包括隔热件31和密封件32,密封件32设于隔热件31和加热管10之间,隔热件31、密封件32与加热件20围合形成密闭空间311。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隔热组件并非一体设置,而是包括隔热件31和密封件32,并使隔热件31、密封件32与加热件20围合形成密闭空间311。将隔热组件分为隔热件31和密封件32,便于隔热组件装配和拆卸,同时如图9、10所示,可在密封件32外开设槽口321供导线21穿过,以使引线将加热件20和电池70连通。
其中,隔热件31优选采用玻璃、石英等透明材质制成,从而利于设置反射层40对碳材料加热件20产生的辐射进行反射。密封件32优选采用硅胶、氟橡胶、PEK、陶瓷等密封和隔热性能较好的材质。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隔热组件还包括隔热套件33,隔热套件33套设在隔热件31外侧。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隔热套件33套设套设在隔热件31外侧,能够进一步增强烟具1的隔热效果,减少热量散失并避免烟具1外部烫手。
其中,隔热套件33优选为硅酸铝保温棉,岩棉,云母,真空管。本实施例中,隔热套件33为圆筒状,并优选在其外侧表面设置具有由多个顺次连接的菱形凸块,且多个菱形凸块沿隔热套件33的轴向间隔设置作为其成型模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烟具1,通过将采用碳材料制成的加热件20设在加热管10外,能够避免碳材料设置在加热管10内被雾化颗粒频繁剐蹭而导致容易脱落的问题。加热件20对加热管10进行通电加热,加热管10被加热后能对容置腔1002内的雾化颗粒进行接触式加热;并且,加热管10设有多个与容置腔1002连通的通孔1001,因此加热件20在对加热件20和加热管10之间的空气加热后,空气能穿过通孔1001进入容置腔1002对其内的雾化颗粒进行气流加热;同时,因为加热件20采用碳材料制成,因此加热件20还能通过辐射加热的方式对对容置腔1002内的雾化颗粒进行辐射加热。故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烟具1能通过加热管10的接触式加热、加热件20对空气加热形成热气流的气流加热、以及采用碳材料作为加热件20而产生的辐射加热这三种加热方式,同时对容置腔1002内放置的雾化颗粒进行加热,有效地增强了烟具1对雾化颗粒的加热效果。此外,通过设置隔热组件与加热件20围合形成密闭空间311,能够有效防止加热件20产生的热量向外围流失,从而节省烟具1的能耗而提高传热效率。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烟具,能够实现将碳材料加热件20设在加热管10外而避免碳材料容易脱落问题的同时,增强烟具1采用碳材料对雾化颗粒进行周向加热方式的加热效果,并且节省烟具1的能耗而提高传热效率。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烟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具包括:
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管和加热件,所述加热管具有供雾化颗粒置入的容置腔,所述加热管侧壁开设有多个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通孔,所述加热件套设在所述加热管外侧,所述加热件在通电时能够发热而加热所述容置腔内的雾化颗粒;
隔热组件,所述隔热组件套设在所述加热组件外侧,所述隔热组件与所述加热件围合形成密闭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具,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加热管的外周面间隔均匀设置,并沿所述加热管轴向间隔均匀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和所述加热管间隔设置并形成加热腔,所述加热腔和所述通孔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烟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腔内设有螺旋结构,所述螺旋结构将所述加热腔分隔形成螺旋导流通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为碳涂层并覆盖于所述加热管的外侧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具还包括反射层,所述反射层设在所述隔热组件外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组件包括隔热件和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于所述隔热件和所述加热管之间,所述隔热件、所述密封件与所述加热件围合形成所述密闭空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烟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组件还包括隔热套件,所述隔热套件套设在所述隔热件的外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体的底部,所述加热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体外周面,并在通电时加热所述第二管体内部放置的雾化颗粒,所述第一管体内径小于所述第二管体内径,所述第一管体用于使气体进入所述第二管体内部。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烟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具还包括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烟具外的空气能够通过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容置腔,将所述容置腔产生的烟气携带出烟具外;其中,所述进气口包括多个穿设孔,所述多个穿设孔设于所述烟具底部,并绕所述加热管的中心轴线的周向呈同心圆分布。
CN202320264555.1U 2022-08-30 2023-02-15 一种烟具 Active CN2195374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64555.1U CN219537479U (zh) 2023-02-15 2023-02-15 一种烟具
PCT/CN2023/107801 WO2024045920A1 (zh) 2022-08-30 2023-07-18 加热不燃烧烟具及气溶胶生成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64555.1U CN219537479U (zh) 2023-02-15 2023-02-15 一种烟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37479U true CN219537479U (zh) 2023-08-18

Family

ID=87702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64555.1U Active CN219537479U (zh) 2022-08-30 2023-02-15 一种烟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374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883411T3 (es) Dispositivo de suministro de aerosol que incluye un atomizador calentado de forma inalámbrica y método relacionado
KR102592020B1 (ko) 인덕션 기반의 에어로졸 전달 디바이스
CN108025149B (zh) 使用辐射加热的气溶胶递送设备
US9861132B2 (en)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having same
WO2015043132A1 (zh) 电子烟
US20210168911A1 (en) Induction heated susceptor and aerosol delivery device
US9572373B2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BR112020003274A2 (pt) elemento de transporte de líquido microtexturizado para dispositivo de entrega de aerossol
CN211910544U (zh)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BR112020011374A2 (pt) conversor de retorno reverso quase-ressonante para um dispositivo de entrega de aerossol baseado em indução
WO2013110211A1 (zh) 一种电子仿真烟及其雾化器
CN206197033U (zh) 一种电子烟雾化芯以及电子烟
CN210353180U (zh) 一种微波天线及电子烟
TWI664922B (zh) 加熱裝置
CN211910542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机构
CN217089623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06197032U (zh) 一种电子烟雾化芯以及电子烟
CN107969735A (zh) 电子雾化器
CN219537479U (zh) 一种烟具
CN207754539U (zh) 一种双加热低温电子烟
WO2020083047A1 (zh) 烟弹及电子烟
CN206182355U (zh) 电子烟及其雾化器
CN205492633U (zh) 一种带有玻璃杯发热件的电子烟雾化器及电子烟
WO2022161029A1 (zh) 具有外壳的一体式雾化芯
CN219537477U (zh) 一种烟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