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34581U - 一种包膜装置及包膜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包膜装置及包膜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34581U
CN219534581U CN202320171590.9U CN202320171590U CN219534581U CN 219534581 U CN219534581 U CN 219534581U CN 202320171590 U CN202320171590 U CN 202320171590U CN 219534581 U CN219534581 U CN 2195345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battery cell
bracket
seat
protective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7159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7159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345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345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34581U/zh
Priority to PCT/CN2024/076123 priority patent/WO2024165008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膜装置及包膜设备。该包膜装置包括:支撑机构,具有用于支撑电芯的第一支撑面,且第一支撑面与电芯之间设置有保护膜;及包膜机构,具有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分别位于第一支撑面在第一预设方向上的两侧,且用于与第一支撑面共同支撑保护膜;其中,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分别用于与电芯在第一预设方向上的两侧表面抵接,并由电芯的底部滚动至电芯的顶部。如此,利用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沿电芯表面滚动的方式将保护膜包覆在电芯表面上,无需带动电芯翻转,且结构简单,大大降低了所需占用的空间,避免出现包膜空间不足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包膜装置及包膜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制造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包膜装置及包膜设备。
背景技术
在动力电池生产的过程中,为了对电芯的表面进行保护,需要在电芯的表面包裹保护膜。该保护膜可以采用麦拉膜(又称迈拉膜,英文名称为Mylar),具有表面平整性高、透明度好和机械柔韧性强的特性。
传统地,往往采用带动电芯翻转的方式将保护膜包覆在电芯各个侧面上。然而,带动电芯翻转的翻转机构结构复杂,并且对于尺寸较大的电芯,例如刀片电池的电芯,在翻转的过程中所需占用的空间较大,容易出现翻转包膜空间不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采用带动电芯翻转的方式进行包膜,翻转机构结构复杂,在翻转的过程中所需占用的空间较大,容易出现翻转包膜空间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改善上述缺陷的包膜装置及包膜设备。
一种包膜装置,包括:
支撑机构,具有用于支撑电芯的第一支撑面,且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电芯之间设置有保护膜;及
包膜机构,具有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在第一预设方向上的两侧,且用于与所述第一支撑面共同支撑所述保护膜;
其中,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分别用于与所述电芯在所述第一预设方向上的两侧表面抵接,且可受控地由所述电芯的底部滚动至所述电芯的顶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第二支撑面和第三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面位于所述第一滚轮背离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所述第三支撑面位于所述第二滚轮背离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三支撑面、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用于共同支撑所述保护膜,且所述第二支撑面和所述第三支撑面能够吸附所述保护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还可受控地彼此靠近或远离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包膜机构还包括运动组件,所述运动组件包括第一升降座、第一运动座、第二运动座、第一弹性件及撑开驱动件;
所述第一升降座可升降地连接在所述支撑机构上,所述第一运动座和所述第二运动座均沿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可移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一升降座上,所述第一滚轮安装在所述第一运动座上,所述第二滚轮安装在所述第二运动座上;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在所述第一运动座与所述第二运动座之间,以在所述第一弹性件提供的弹力作用下,使得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具有彼此靠近的运动趋势;所述撑开驱动件连接在所述第一运动座与所述第二运动座之间,用于提供驱使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彼此远离的驱动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运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安装块,所述第一滚轮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块安装在所述第一运动座上;
所述第一安装块的顶面和/或所述第一运动座的顶面共同形成用于支撑所述保护膜的第四支撑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块具有作为其底面的第一抚平面;
所述第一滚轮滚动至所述电芯的顶部时,所述第一抚平面与所述电芯的顶面贴合,以对所述电芯的顶面上的所述保护膜进行抚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运动组件还包括第二安装块,所述第二滚轮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块安装在所述第二运动座上;
所述第二安装块的顶面和/或所述第二运动座的顶面共同形成用于支撑所述保护膜的第五支撑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块具有作为其底面的第二抚平面;
所述第二滚轮滚动至所述电芯的顶部时,所述第二抚平面与所述电芯的顶面贴合,以对所述电芯的顶面上的所述保护膜进行抚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面能够吸附所述保护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包膜装置还包括均设置在所述支撑机构上的第一定位机构和第二定位机构,所述第一定位机构和所述第二定位机构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在第二预设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二预设方向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相交;
所述第一定位机构具有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定位机构具有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可受控地彼此靠近或远离,以沿所述第二预设方向夹紧或松开所述电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机构还具有第一压紧部,所述第一定位机构被构造为当所述第一夹持部靠近所述第二夹持部移动时,所述第一压紧部作下降运动,以将所述电芯压紧在所述第一支撑面上;当所述第一夹持部远离所述第二夹持部移动时,所述第一压紧部作上升运动,以与所述电芯分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机构包括第二升降座、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升降座相对所述支撑机构可受控地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一支架可升降地连接在所述支撑机构上,且与所述第二升降座连接,所述第一压紧部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架上;
所述第二支架沿所述第二预设方向可移动地连接在所述支撑机构上,所述第一夹持部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二弹性件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支撑机构之间,使得所述第二支架具有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靠近所述第二夹持部移动的运动趋势;
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二升降座的其中一者具有第一随动部,其中另一者具有第一楔形部;所述第一随动部与所述第一楔形部抵接配合,以将所述第二升降座的上升运动转化成所述第二支架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远离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机构还具有第二压紧部,所述第二定位机构被构造为当所述第二夹持部靠近所述第一夹持部移动时,所述第二压紧部作下降运动,以将所述电芯压紧在所述第一支撑面上;当所述第二夹持部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部移动时,所述第二压紧部作上升运动,以与所述电芯分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机构包括第三升降座、第三支架、第四支架及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升降座相对所述支撑机构可受控地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三支架可升降地连接在所述支撑机构上,且与所述第三升降座连接,所述第二压紧部安装在所述第三支架上;
所述第四支架沿所述第二预设方向可移动地连接在所述支撑机构上,所述第二夹持部安装在所述第四支架上;所述第三弹性件连接在所述第四支架与所述支撑机构之间,使得所述第四支架具有带动所述第二夹持部靠近所述第一夹持部移动的运动趋势;
所述第四支架和所述第三升降座的其中一者具有第二随动部,其中另一者具有第二楔形部;所述第二随动部与所述第二楔形部抵接配合,以将所述第三升降座的上升运动转化成所述第四支架带动所述第二夹持部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部的运动。
一种包膜设备,包括贴胶装置及如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包膜装置;所述保护膜的两端分别被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滚压至所述电芯顶面时,所述贴胶装置用于粘贴胶带,以将所述保护膜的两端粘贴固定在所述电芯的顶面。
上述包膜装置及包膜设备,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首先,将保护膜铺设在第一支撑面、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上。然后,将待包膜的电芯置于第一支撑面上。再然后,控制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上升,使得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分别沿电芯在第一预设方向上的侧面滚动,直至到达电芯的顶部,进而使得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将保护膜滚压至电芯在第一预设方向上的两侧表面以及电芯的顶面上,也就是说,此时保护膜包覆在电芯的底面、顶面以及在第一预设方向上的两侧表面上。
如此,利用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沿电芯表面滚动的方式将保护膜包覆在电芯表面上,无需带动电芯翻转,且结构简单,大大降低了所需占用的空间,避免出现包膜空间不足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包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包膜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包膜装置的仰视图(省略了第一升降座);
图4为图1所示的包膜装置的仰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包膜装置的第一滚轮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第一滚轮的装配结构的侧视图;
图7至图8为包膜装置在上料工位的动作演示图;
图9、图11和图13为包膜装置在包膜工位的动作演示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包膜装置的侧视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包膜装置的侧视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包膜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膜装置,包括支撑机构10和包膜机构20。该支撑机构10具有用于支撑电芯A2(见图7)的第一支撑面11,且第一支撑面11与电芯A2之间设置有保护膜A1(见图7)。包膜机构20具有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该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分别位于第一支撑面11在第一预设方向X1上的两侧,且用于与第一支撑面11共同支撑保护膜A1。也就是说,先将保护膜A1铺设在第一支撑面11、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上,再将电芯A2置于第一支撑面11上。
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分别用于与电芯A2在第一预设方向X1上的两侧表面抵接,且可受控地由电芯A2的底部滚动至电芯A2的顶部,以使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将保护膜A1滚压至电芯A2在第一预设方向X1上的两侧表面以及电芯A2的顶面上。
上述包膜装置,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首先,将保护膜A1铺设在第一支撑面11、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上。然后,将待包膜的电芯A2置于第一支撑面11上。再然后,控制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上升,使得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分别沿电芯A2在第一预设方向X1上的侧面滚动,直至到达电芯A2的顶部,进而使得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将保护膜A1滚压至电芯A2在第一预设方向X1上的两侧表面以及电芯A2的顶面上,也就是说,此时保护膜A1包覆在电芯A2的底面、顶面以及在第一预设方向X1上的两侧表面上。
如此,利用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沿电芯A2表面滚动的方式将保护膜A1包覆在电芯A2表面上,无需带动电芯A2翻转,且结构简单,大大降低了所需占用的空间,避免出现包膜空间不足的问题。
具体到实施例中,支撑机构10还包括第二支撑面12和第三支撑面13。该第二支撑面12位于第一滚轮21a背离第一支撑面11的一侧,第三支撑面13位于第二滚轮21b背离第一支撑面11的一侧。该第一支撑面11、第二支撑面12、第三支撑面13、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用于共同支撑保护膜A1,且第二支撑面12和第三支撑面13能够吸附保护膜A1。如此,在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进行包膜之前,首先将保护膜A1铺设在第一支撑面11、第二支撑面12、第三支撑面13、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上,再将待包膜的电芯A2置于第一支撑面11上。再然后,控制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上升,使得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将保护膜A1滚压在电芯A2在第一预设方向X1上的两侧表面上。当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滚动至电芯A2的顶部时,保护膜A1包覆在电芯A2的底面、顶面和在第一预设方向X1上的两侧表面上。并且,在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沿电芯A2的表面滚动的过程中,第二支撑面12和第三支撑面13能够吸附保护膜A1,使得保护膜A1处于拉直状态,避免保护膜A1产生褶皱或位置偏移,有利于提高包膜精度和包膜质量。可选地,第二支撑面12和第三支撑面13可采用真空吸附的方式对保护膜A1进行吸附。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面11也能够吸附保护膜A1,从而有利于确保保护膜A1保持平整,避免产生褶皱或位置偏移。可选地,第一支撑面11可采用真空吸附的方式对保护膜A1进行吸附。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还可受控地彼此靠近或远离。如此,当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分别沿电芯A2在第一预设方向X1的方向上的两侧表面滚动至电芯A2的顶部时,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彼此靠近移动,以将保护膜A1滚压至电芯A2的顶面上。然后,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彼此远离移动,直至第一滚轮21a与第二滚轮21b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电芯A2在第一预设方向X1上的宽度尺寸。再然后,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下降,直至返回至初始位置。
具体到实施例中,支撑机构10包括安装板14、主吸板11a、第一从吸板12a及第二从吸板13a。主吸板11a固定连接在安装板14的顶面上,且该主吸板11a的顶面即为上述第一支撑面11。第一从吸板12a和第二从吸板13a均固定连接在安装板14的顶面上,且位于主吸板11a在第一预设方向X1上的两侧。该第一从吸板12a的顶面即为上述第二支撑面12,该第二从吸板13a的顶面即为上述第三支撑面13。第一滚轮21a位于主吸板11a与第一从吸板12a之间,第二滚轮21b位于主吸板11a与第二从吸板13a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从吸板12a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从吸板12a沿与第一预设方向X1相交的第二预设方向X2间隔布设。由于设置两个第一从吸板12a,因此利用两个第一从吸板12a上的第二支撑面12共同吸附保护膜A1。可选地,第二预设方向X2与第一预设方向X1垂直。
第二从吸板13a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从吸板13a沿第二预设方向X2间隔布设。由于设置两个第二从吸板13a,因此利用两个第二从吸板13a上的第三支撑面13共同吸附保护膜A1。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能够对保护膜A1进行更好的支撑,避免保护膜A1产生褶皱,并且能够确保容纳第一滚轮21a,主吸板11a与第一从吸板12a之间的间距应略大于第一滚轮21a的直径。同理,为了能够对保护膜A1进行更好的支撑,避免保护膜A1产生褶皱,并且能够确保容纳第二滚轮21b,主吸板11a与第二从吸板13a之间的间距应略大于第二滚轮21b的直径。
还需要说明的是,主吸板11a在第一预设方向X1上的宽度尺寸与电芯A2在第一预设方向X1上的宽度尺寸相差较大时,一方面影响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的上下滚动;另一方面会导致电芯A2的底面与侧面的交接处的保护膜A1产生褶皱。为了确保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能够顺畅的上下滚动,并且确保电芯A2的底面与侧面的交接处的包膜质量,主吸板11a在第一预设方向X1上的宽度尺寸与电芯A2在第一预设方向X1上的宽度尺寸应该相等或二者的差值在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该误差范围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定,在此不作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包膜机构20还包括运动组件(图未标),该运动组件包括第一升降座24、第一运动座22a、第二运动座22b、第一弹性件28及撑开驱动件(图未示)。第一升降座24可升降地连接在支撑机构10的安装板14上。第一运动座22a和第二运动座22b均沿第一预设方向X1可移动地连接在第一升降座24上,使得第一运动座22a和第二运动座22b均能够跟随第一升降座24一同上升或下降,并且也能够沿第一预设方向X1彼此靠近或远离。第一滚轮21a安装在第一运动座22a上,第二滚轮21b安装在第二运动座22b上。第一弹性件28连接在第一运动座22a与第二运动座22b之间,以在第一弹性件28提供的弹力作用下,使得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具有彼此靠近的运动趋势,使得在跟随第一升降座24上升的过程中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分别与电芯A2在第一预设方向X1上的两侧表面抵接,进而使得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将保护膜A1滚压在电芯A2的表面上。撑开驱动件连接在第一运动座22a与第二运动座22b之间,用于提供驱使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彼此远离的驱动力。可选地,撑开驱动件可以是气缸。
如此,在进行包膜的过程中,首先,第一升降座24带动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上升,使得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将保护膜A1滚压至电芯A2在第一预设方向X1上的两侧表面。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随着第一升降座24继续上升至电芯A2顶部时,在第一弹性件28的弹力作用下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沿电芯A2的顶面滚动而彼此靠近,以将保护膜A1滚压在电芯A2的顶面上。然后,在撑开驱动件的驱动作用下,第一滚轮21a与第二滚轮21b克服第一弹性件28的弹力而彼此远离,直至第一滚轮21a与第二滚轮21b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电芯A2在第一预设方向X1上的宽度,使得第一升降座24能够顺利的带动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下降,直至第一滚轮21a回到主吸板11a和第一从吸板12a之间,第二滚轮21b回到主吸板11a和第二从吸板13a之间。
进一步地,安装板14上开设有第一开口141和第二开口142,该第一开口141和第二开口142分别位于主吸板11a在第一预设方向X1的两侧。第一升降座24可升降地连接在安装板14的底部。第一运动座22a的一端沿第一预设方向X1可移动地连接在第一升降座24上,第一运动座22a的另一端贯穿该第一开口141,并安装有第一滚轮21a。第二运动座22b的一端沿第一预设方向X1可移动地连接在第一升降座24上,第二运动座22b的另一端贯穿该第二开口142,并安装有第二滚轮21b。可选地,第一开口141位于两个第一从吸板12a之间,有利于使得第一滚轮21a布置在主吸板11a与第一从吸板12a之间。第二开口142位于两个第二从吸板13a之间,有利于使得第二滚轮21b布置在主吸板11a与第二从吸板13a之间。
可选地,运动组件还包括导向柱25及复位弹性件26,导向柱25固定连接在安装板14的底部,且导向柱25的轴线与竖直方向平行。第一升降座24上开设有供导向柱25贯穿设置的导向孔(图未示),使得第一升降座24能够在驱动力的作用下沿导向柱25的轴向自由移动,即利用导向柱25对第一升降座24的上升和下降运动进行导向。复位弹性件26抵接在第一升降座24与安装板14之间,使得当驱动第一升降座24上升的驱动力消失时,第一升降座24能够在复位弹性件26的弹力作用下下降至初始位置(即复位)。可选地,该复位弹性件26可以是复位弹簧,该复位弹簧套设在导向柱25上,且两端分别与第一升降座24和安装板14抵接。
请参见图3及图4所示,可选地,第一升降座24上设置有沿第一预设方向X1纵长延伸的第一滑轨241。第一运动座22a上设置有第一滑块223a,第二运动座22b上设置有第二滑块223b。该第一滑块223a和第二滑块223b均滑动连接在第一滑轨241上,从而利用第一滑块223a和第二滑块223b沿第一滑轨241的移动分别对第一运动座22a和第二运动座22b沿第一预设方向X1彼此靠近或远离进行导向。
请参见图5及图6所示,具体到实施例中,运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安装块23a,第一滚轮21a通过该第一安装块23a安装在第一运动座22a上。该第一安装块23a的顶面和/或第一运动座22a的顶面共同形成用于支撑保护膜A1的第四支撑面231a,从而利用第四支撑面231a支撑位于两个第一从吸板12a之间的保护膜A1,避免两个第一从吸板12a之间的保护膜A1产生褶皱。进一步地,第四支撑面231a上设置有包胶层,利用包胶层与保护膜A1接触,从而避免金属材质的第一安装块23a和第一运动座22a直接与保护膜A1接触。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块23a具有作为其底面的第一抚平面233a。第一滚轮21a沿电芯A2的侧面滚动至电芯A2的顶部时,第一抚平面233a与电芯A2的顶面相贴合,以对电芯A2的顶面上的保护膜A1进行抚平,避免包覆在电芯A2顶面上的保护膜A1产生褶皱。进一步地,第一抚平面233a上设置有包胶层,利用包胶层与保护膜A1接触,从而避免金属材质的第一安装块23a直接与保护膜A1接触。
请参见图12所示,具体到实施例中,运动组件还包括第二安装块23b,第二滚轮21b通过该第二安装块23b安装在第二运动座22b上。该第二安装块23b的顶面和/或第二运动座22b的顶面共同形成用于支撑保护膜A1的第五支撑面231b,从而利用第五支撑面231b支撑位于两个第二从吸板13a之间的保护膜A1,避免两个第二从吸板13a之间的保护膜A1产生褶皱。进一步地,第五支撑面231b上设置有包胶层,利用包胶层与保护膜A1接触,从而避免金属材质的第二安装块23b和第二运动座22b直接与保护膜A1接触。
进一步地,第二安装块23b具有作为其底面的第二抚平面233b。第二滚轮21b沿电芯A2的侧面滚动至电芯A2的顶部时,第二抚平面233b与电芯A2的顶面相贴合,以对电芯A2的顶面上的保护膜A1进行抚平,避免包覆在电芯A2顶面上的保护膜A1产生褶皱。进一步地,第二抚平面233b上设置有包胶层,利用包胶层与保护膜A1接触,从而避免金属材质的第二安装块23b直接与保护膜A1接触。
具体到实施例中,包膜装置还包括压条60,该压条60可置于电芯A2的顶面的中部,从而将电芯A2压紧在第一支撑面11上,避免在进行包膜时电芯A2产生晃动或位置偏移。如此,当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滚动至电芯A2的顶面时,压条60位于第一滚轮21a与第二滚轮21b之间。
请参见图3及图4所示,进一步地,第一运动座22a和第二运动座22b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块221a和第二限位块221b。第一升降座24上开设有供第一限位块221a穿设的第一限位槽和供第二限位块221b穿设的第二限位槽。第一运动座22a和第二运动座22b彼此靠近移动时,带动第一限位块221a和第二限位块221b分别沿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移动一定距离直至被限位,以对第一运动座22a和第二运动座22b彼此靠近移动的极限位置进行限定,使得第一运动座22a和第二运动座22b分别带动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彼此靠近至极限位置时,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不与二者之间的压条60发生碰撞。
请参见图1所示,具体到实施例中,包膜机构20还包括安装在安装板14上的第一升降驱动机构27,该第一升降驱动机构27与第一升降座24驱动连接,以驱动第一升降座24上升或下降。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升降驱动机构27可采用气缸、电缸、电机丝杠副等驱动机构,只要能够实现驱动第一升降座24相对安装板14上升或下降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请参见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包膜装置还包括均设置在支撑机构10的安装板14上的第一定位机构30和第二定位机构40。第一定位机构30和第二定位机构40分别位于第一支撑面11在第二预设方向X2上的两侧,用于将电芯A2固定在第一支撑面11上,避免包膜装置在转移的过程中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产生位移或掉落。
第一定位机构30具有第一夹持部31,第二定位机构40具有第二夹持部41。第一夹持部31和第二夹持部41可受控地彼此靠近或远离,以沿第二预设方向X2夹紧或松开电芯A2。如此,当需要转移包膜装置时,控制第一夹持部31与第二夹持部41彼此靠近,直至夹紧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当包膜装置转移到位后,控制第一夹持部31与第二夹持部41彼此远离,从而松开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以便于对该电芯A2进行包膜。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一定位机构30还具有第一压紧部32,第一定位机构30被构造为在第一夹持部31靠近第二夹持部41移动时,第一压紧部32作下降运动,以将电芯A2压紧在第一支撑面11上;在第一夹持部31远离第二夹持部41移动时,第一压紧部32作上升运动,以与电芯A2分离。当需要转移包膜装置时,控制第一夹持部31与第二夹持部41彼此靠近,直至夹紧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与此同时,第一压紧部32作下降运动,直至将电芯A2压紧在第一支撑面11上。当包膜装置转移到位后,控制第一夹持部31与第二夹持部41彼此远离,从而松开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与此同时,第一压紧部32作上升运动,从而与电芯A2分离。
进一步地,第一定位机构30包括第二升降座36、第一支架37、第二支架33及第二弹性件35。第二升降座36相对支撑机构10可受控地上升或下降。第一支架37可升降地连接在支撑机构10的安装板14上,且与第二升降座36固定连接。第一压紧部32安装在第一支架37上,使得第一支架37和第一支架37上的第一压紧部32能够跟随第二升降座36一同升降,以压紧或松开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
第二支架33沿第二预设方向X2可移动地连接在支撑机构10的安装板14上。第一夹持部31安装在该第二支架33上,以随该第二支架33一同沿第二预设方向X2移动。第二弹性件35连接在第二支架33与支撑机构10的安装板14之间,以在第二弹性件35提供的弹力作用下,使得第二支架33具有带动第一夹持部31靠近第二夹持部41移动的运动趋势。第二支架33和第二升降座36的其中一者具有第一随动部34,其中另一者具有第一楔形部361。第一随动部34与第一楔形部361抵接配合,以将第二升降座36的上升运动转化成第二支架33带动第一夹持部31远离第二夹持部41的运动。
如此,当需要固定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时,控制第二升降座36下降,从而通过第一支架37带动第一压紧部32压紧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与此同时,第二支架33在第二弹性件35的弹力作用下带动第一夹持部31靠近第二夹持部41移动,直至夹紧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当需要松开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时,控制第二升降座36上升,从而通过第一支架37带动第一压紧部32与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分离,从而松开电芯A2。与此同时,由于第一随动部34与第一楔形部361抵接配合,使得第二升降座36上升时第一随动部34沿第一楔形部361移动,进而驱使第二支架33克服第二弹性件35的弹力而朝向远离第二夹持部41的方向移动,即第二支架33带动第一夹持部31远离第二夹持部41,从而松开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
进一步地,第一随动部34为滚轮,第一楔形部361具有相对第二预设方向X2倾斜的第一导向斜面362。第一随动部34抵接在该第一导向斜面362上,在第二升降座36上升时第一随动部34沿第一导向斜面362向下坡方向滚动,使得第二支架33克服第二弹性件35的弹力远离第二夹持部41移动,从而带动第一夹持部31远离第二夹持部41移动;当第二升降座36下降时,第一随动部34沿第一导向斜面362向上坡方向滚动,使得第二支架33在第二弹性件35的弹力作用下靠近第二夹持部41移动,从而带动第一夹持部31靠近第二夹持部41移动。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一定位机构30还包括安装在安装板14上的第二升降驱动机构363,该第二升降驱动机构363与第二升降座36驱动连接,以驱动第二升降座36上升或下降。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二升降驱动机构363可采用气缸、电缸或电机丝杠副等驱动机构,只要能够实现驱动第二升降座36相对安装板14上升或下降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一定位机构30还包括第一转动驱动件38及第一摆臂39。该第一转动驱动件38安装在第一支架37上。第一摆臂39的一端连接在第一转动驱动件38的驱动端,第一压紧部32安装在第一摆臂39的另一端。该第一转动驱动件38能够驱动第一摆臂39摆动,使得第一摆臂39带动第一压紧部32到达或退出电芯A2的上方。如此,当需要利用第一压紧部32压紧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时,首先,第一转动驱动件38驱动第一摆臂39摆动,直至第一摆臂39带动第一压紧部32摆动到达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的上方。然后,第二升降座36带动第一压紧部32下降,直至第一压紧部32压紧电芯A2的顶部,即将电芯A2压紧在第一支撑面11上。当不需要利用第一压紧部32压紧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时,首先,第二升降座36带动第一压紧部32上升,使得第一压紧部32与电芯A2分离。然后,第一转动驱动件38驱动第一摆臂39摆动,直至第一摆臂39带动第一压紧部32摆动离开电芯A2的上方,使得第一压紧部32不会对电芯A2的下料动作造成干涉。可选地,该第一转动驱动件38可以采用旋转气缸。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驱动件38也可采用旋转升降气缸,利用该旋转升降气缸能够驱动第一压紧部32同时进行摆动动作和升降动作。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二定位机构40还具有第二压紧部42,第二定位机构40被构造为在第二夹持部41靠近第一夹持部31移动时,第二压紧部42作下降运动,以将电芯A2压紧在第一支撑面11上;在第二夹持部41远离第一夹持部31移动时,第二压紧部42作上升运动,以与电芯A2分离。
如此,当需要转移包膜装置时,控制第一夹持部31与第二夹持部41彼此靠近,直至夹紧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与此同时,第一压紧部32和第二压紧部42作下降运动,直至将电芯A2压紧在第一支撑面11上。当包膜装置转移到位后,控制第一夹持部31与第二夹持部41彼此远离,从而松开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与此同时,第一压紧部32和第二压紧部42作上升运动,从而与电芯A2分离。
进一步地,第二定位机构40包括第三升降座46、第三支架47、第四支架43及第三弹性件45。第三升降座46相对支撑机构10的安装板14可受控地上升或下降。第三支架47可升降地连接在支撑机构10的安装板14上,且与第三升降座46固定连接。第二压紧部42安装在第三支架47上,使得第三支架47和第三支架47上的第二压紧部42能够跟随第三升降座46一同升降,以压紧或松开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
第四支架43沿第二预设方向X2可移动地连接在支撑机构10的安装板14上。第二夹持部41安装在该第四支架43上,以随该第四支架43一同沿第二预设方向X2移动。第三弹性件45连接在第四支架43与支撑机构10的安装板14之间,以在第三弹性件45提供的弹力作用下,使得第四支架43具有带动第二夹持部41靠近第一夹持部31移动的运动趋势。第四支架43和第三升降座46的其中一者具有第二随动部44,其中另一者具有第二楔形部461。第二随动部44与第二楔形部461抵接配合,以将第三升降座46的上升运动转化成第四支架43带动第二夹持部41远离第一夹持部31的运动。
如此,当需要固定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时,控制第三升降座46下降,从而通过第三支架47带动第二压紧部42压紧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与此同时,第四支架43在第三弹性件45的弹力作用下带动第二夹持部41靠近第一夹持部31移动,直至夹紧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当需要松开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时,控制第三升降座46上升,从而通过第三支架47带动第二压紧部42与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分离,从而松开电芯A2。与此同时,由于第二随动部44与第二楔形部461抵接配合,使得第三升降座46上升时第二随动部44沿第二楔形移动,进而驱使第四支架43克服第三弹性件45的弹力而朝向远离第一夹持部31的方向移动,即第四支架43带动第二夹持部41远离第一夹持部31移动,从而松开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
进一步地,第二随动部44为滚轮,第二楔形部461具有相对第二预设方向X2倾斜的第二导向斜面462。第二随动部44抵接在该第二导向斜面462上,在第三升降座46上升时第二随动部44沿第二导向斜面462向下坡方向滚动,使得第四支架43克服第三弹性件45的弹力远离第一夹持部31移动,从而带动第二夹持部41远离第一夹持部31移动;当第三升降座46下降时,第二随动部44沿第二导向斜面462向上坡方向滚动,使得第四支架43在第三弹性件45的弹力作用下靠近第一夹持部31移动,从而带动第二夹持部41靠近第一夹持部31移动。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二定位机构40还包括安装在安装板14上的第三升降驱动机构463,该第三升降驱动机构463与第三升降座46驱动连接,以驱动第三升降座46上升或下降。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三升降驱动机构463可采用气缸、电缸或电机丝杠副等驱动机构,只要能够实现驱动第三升降座46相对安装板14上升或下降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二定位机构40还包括第二转动驱动件48及第二摆臂49。该第二转动驱动件48安装在第三支架47上。第二摆臂49的一端连接在第二转动驱动件48的驱动端,第二压紧部42安装在第二摆臂49的另一端。该第二转动驱动件48能够驱动第二摆臂49摆动,使得第二摆臂49带动第二压紧部42到达或退出电芯A2的上方。
如此,当需要利用第二压紧部42压紧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时,首先,第二转动驱动件48驱动第二摆臂49摆动,直至第二摆臂49带动第二压紧部42摆动达到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的上方。然后,第三升降座46带动第二压紧部42下降,直至第二压紧部42压紧电芯A2的顶部,即将电芯A2压紧在第一支撑面11上。当不需要利用第二压紧部42压紧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时,首先,第三升降座46带动第二压紧部42上升,使得第二压紧部42与电芯A2分离。然后,第二转动驱动件48驱动第二摆臂49摆动,直至第二摆臂49带动第二压紧部42摆动离开电芯A2的上方,使得第二压紧部42不会对电芯A2的下料动作造成干涉。可选地,该第二转动驱动件48可以采用旋转气缸。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转动驱动件48也可采用旋转升降气缸,利用该旋转升降气缸能够驱动第二压紧部42同时进行摆动动作和升降动作。
基于上述包膜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膜设备。该包膜设备包括贴胶装置及如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包膜装置。保护膜A1分别被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滚压至电芯A2顶面时,贴胶装置用于将胶带A3粘贴至该保护膜A1的两端部之间,从而避免保护膜A1从电芯A2上脱落。
具体地,包膜设备具有上料工位、包膜工位、贴胶工位和下料工位。包膜装置在上料工位、包膜工位、贴胶工位和下料工位之间转移。包膜设备还包括布置在上料工位的上料装置以及布置在下料工位的下料装置,贴胶装置布置在该贴胶工位。
当包膜装置转移至上料工位时,上料装置将保护膜A1和电芯A2上料至包膜装置上,即将保护膜A1铺设在第一支撑面11、第二支撑面12、第三支撑面13、第四支撑面231a、第五支撑面231b、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上,使得第一支撑面11、第二支撑面12和第三支撑面13对保护膜A1进行吸附固定。并且,将电芯A2上料至第一支撑面11上。
当包膜装置转移至包膜工位时,在第一升降座24的带动下,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沿电芯A2在第一预设方向X1上的两侧表面向上滚动,直至滚动到达电芯A2的顶部,使得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将保护膜A1滚压至电芯A2在第一预设方向X1上的两侧表面和顶面上。
当包膜装置转移至贴胶工位时,贴胶装置将胶带A3粘贴至电芯A2顶面上的保护膜A1的两端部之间。然后,撑开驱动件驱动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彼此远离,然后在第一升降座24的带动下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下降至初始位置。
当包膜装置转移至下料工位时,下料装置将第一支撑面11上的电芯A2进行下料,此时保护膜A1已经包裹在该电芯A2上。
下面结构图7至图14对包膜作业过程进行说明:
包膜装置转移至上料工位:首先,上料装置将保护膜A1铺设在第一支撑面11、第二支撑面12、第三支撑面13、第四支撑面231a、第五支撑面231b、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上,使得第一支撑面11、第二支撑面12和第三支撑面13对保护膜A1进行吸附固定。然后,上料装置将待包膜的电芯A2上料至第一支撑面11上。再然后,第一转动驱动件38和第二转动驱动件48分别驱动第一摆臂39和第二摆臂49摆动,直至第一压紧部32和第二压紧部42均摆动至电芯A2的上方。再然后,第二升降座36和第三升降座46下降,直至第一压紧部32和第二压紧部42均压紧电芯A2的顶部,同时,第一夹持部31和第二夹持部41彼此靠近而夹紧电芯A2。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转动驱动件38和第二转动驱动件48采用旋转升降气缸时,第一压紧部32和第二压紧部42的摆动和下压动作可同步进行。
包膜装置转移至包膜工位:首先,第二升降座36和第三升降座46上升,使得第一压紧部32和第二压紧部42均与电芯A2分离,同时第一夹持部31和第二夹持部41彼此远离而松开电芯A2。并且,第一转动驱动件38和第二转动驱动件48分别驱动第一摆臂39和第二摆臂49摆动,直至分别带动第一压紧部32和第二压紧部42离开电芯A2的上方。然后,将压条60置于电芯A2上表面,利用压条60将电芯A2压紧在第一支撑面11上。再然后,在第一升降座24的带动下,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分别沿电芯A2在第一预设方向X1上的两侧表面向上滚动,直至到达电芯A2的顶部(保护膜A1的两端部在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的带动下分别与第二支撑面12和第三支撑面13分离之前,第二支撑面12和第三支撑面13保持对保护膜A1的吸附,使得保护膜A1保持平直且张紧的状态,避免产生褶皱或位置偏移),使得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将保护膜A1滚压至电芯A2在第一预设方向X1上的两侧表面上。当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到达电芯A2的顶部时,在第一弹性件28和撑开驱动件的共同作用下,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沿电芯A2的顶面以预设速度彼此靠近滚动,以将保护膜A1的两端部分别滚压在电芯A2的顶面。与此同时,第一安装块23a的第一抚平面233a和第二安装块23b的第二抚平面233b均与电芯A2的顶面贴合,以对电芯A2的顶面上的保护膜A1进行抚平,避免保护膜A1产生褶皱。
包膜装置转移至贴胶工位:首先,将电芯A2顶面的压条60撤下。然后,贴胶装置将胶带A3粘贴在电芯A2顶面和保护膜A1的两端部上,以将保护膜A1的两端部粘贴固定在电芯A2的顶面上。再然后,撑开驱动件驱动第一运动座22a和第二运动座22b彼此远离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彼此远离移动,直至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之间的间距等于或略大于电芯A2的在第一预设方向X1上的宽度尺寸。再然后,在第一升降座24的带动下第一滚轮21a和第二滚轮21b下降,直至第一滚轮21a返回至主吸板11a和第一从吸板12a之间,第二滚轮21b返回至主吸板11a和第二从吸板13a之间。作为一种示例,贴胶装置可以采用滚胶的方式进行贴胶,以避免贴胶过程中胶带A3产生褶皱。
包膜装置转移至下料工位:利用下料装置对第一支撑面11上的包膜完成的电芯A2进行下料。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包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机构,具有用于支撑电芯的第一支撑面,且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电芯之间设置有保护膜;及
包膜机构,具有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在第一预设方向上的两侧,且用于与所述第一支撑面共同支撑所述保护膜;
其中,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分别用于与所述电芯在所述第一预设方向上的两侧表面抵接,且可受控地由所述电芯的底部滚动至所述电芯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第二支撑面和第三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面位于所述第一滚轮背离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所述第三支撑面位于所述第二滚轮背离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三支撑面、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用于共同支撑所述保护膜,且所述第二支撑面和所述第三支撑面能够吸附所述保护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还可受控地彼此靠近或远离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包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膜机构还包括运动组件,所述运动组件包括第一升降座、第一运动座、第二运动座、第一弹性件及撑开驱动件;
所述第一升降座可升降地连接在所述支撑机构上,所述第一运动座和所述第二运动座均沿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可移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一升降座上,所述第一滚轮安装在所述第一运动座上,所述第二滚轮安装在所述第二运动座上;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在所述第一运动座与所述第二运动座之间,使得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具有彼此靠近的运动趋势;所述撑开驱动件连接在所述第一运动座与所述第二运动座之间,用于提供驱使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彼此远离的驱动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包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安装块,所述第一滚轮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块安装在所述第一运动座上;
所述第一安装块的顶面和/或所述第一运动座的顶面共同形成用于支撑所述保护膜的第四支撑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包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块具有作为其底面的第一抚平面;
所述第一滚轮滚动至所述电芯的顶部时,所述第一抚平面与所述电芯的顶面贴合,以对所述电芯的顶面上的所述保护膜进行抚平。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包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组件还包括第二安装块,所述第二滚轮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块安装在所述第二运动座上;
所述第二安装块的顶面和/或所述第二运动座的顶面共同形成用于支撑所述保护膜的第五支撑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包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块具有作为其底面的第二抚平面;
所述第二滚轮滚动至所述电芯的顶部时,所述第二抚平面与所述电芯的顶面贴合,以对所述电芯的顶面上的所述保护膜进行抚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面能够吸附所述保护膜。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包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膜装置还包括均设置在所述支撑机构上的第一定位机构和第二定位机构;所述第一定位机构和所述第二定位机构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在第二预设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二预设方向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相交;
所述第一定位机构具有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定位机构具有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可受控地彼此靠近或远离,以沿所述第二预设方向夹紧或松开所述电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包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机构还具有第一压紧部,所述第一定位机构被构造为当所述第一夹持部靠近所述第二夹持部移动时,所述第一压紧部作下降运动,以将所述电芯压紧在所述第一支撑面上;当所述第一夹持部远离所述第二夹持部移动时,所述第一压紧部作上升运动,以与所述电芯分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包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机构包括第二升降座、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升降座相对所述支撑机构可受控地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一支架可升降地连接在所述支撑机构上,且与所述第二升降座连接,所述第一压紧部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架上;
所述第二支架沿所述第二预设方向可移动地连接在所述支撑机构上,所述第一夹持部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二弹性件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支撑机构之间,使得所述第二支架具有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靠近所述第二夹持部移动的运动趋势;
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二升降座的其中一者具有第一随动部,其中另一者具有第一楔形部;所述第一随动部与所述第一楔形部抵接配合,以将所述第二升降座的上升运动转化成所述第二支架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远离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运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包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机构还具有第二压紧部,所述第二定位机构被构造为当所述第二夹持部靠近所述第一夹持部移动时,所述第二压紧部作下降运动,以将所述电芯压紧在所述第一支撑面上;当所述第二夹持部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部移动时,所述第二压紧部作上升运动,以与所述电芯分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包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机构包括第三升降座、第三支架、第四支架及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升降座相对所述支撑机构可受控地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三支架可升降地连接在所述支撑机构上,且与所述第三升降座连接,所述第二压紧部安装在所述第三支架上;
所述第四支架沿所述第二预设方向可移动地连接在所述支撑机构上,所述第二夹持部安装在所述第四支架上;所述第三弹性件连接在所述第四支架与所述支撑机构之间,使得所述第四支架具有带动所述第二夹持部靠近所述第一夹持部移动的运动趋势;
所述第四支架和所述第三升降座的其中一者具有第二随动部,其中另一者具有第二楔形部;所述第二随动部与所述第二楔形部抵接配合,以将所述第三升降座的上升运动转化成所述第四支架带动所述第二夹持部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部的运动。
15.一种包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贴胶装置及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包膜装置;所述保护膜的两端分别被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滚压至所述电芯顶面时,所述贴胶装置用于粘贴胶带,以将所述保护膜的两端粘贴固定在所述电芯的顶面。
CN202320171590.9U 2023-02-09 2023-02-09 一种包膜装置及包膜设备 Active CN2195345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71590.9U CN219534581U (zh) 2023-02-09 2023-02-09 一种包膜装置及包膜设备
PCT/CN2024/076123 WO2024165008A1 (zh) 2023-02-09 2024-02-05 包膜装置及包膜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71590.9U CN219534581U (zh) 2023-02-09 2023-02-09 一种包膜装置及包膜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34581U true CN219534581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583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71590.9U Active CN219534581U (zh) 2023-02-09 2023-02-09 一种包膜装置及包膜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345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374268A (zh) 一种包膜装置及包膜设备
CN114678305B (zh) 一种晶圆片覆膜装置及晶圆裂片装置
CN109367867B (zh) 自动化包膜装置
CN115402568B (zh) 贴膜设备
CN217426837U (zh) 一种包膜装置
CN116495287A (zh) 胶带封盒装置
CN211295274U (zh)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自动贴膜机
CN115548412A (zh) 一种锂电池贴胶装置及其贴胶方法
CN219534581U (zh) 一种包膜装置及包膜设备
CN113772383A (zh) 双面贴膜设备及方法
CN116080142A (zh) 用于折叠盒的设备
CN218548512U (zh) 一种电芯包膜固定机构
CN216546936U (zh) 一种自动贴膜机压膜机构
CN218311571U (zh) 一种焊接设备
CN115043140B (zh) 贴胶设备
CN217114479U (zh) 一种滚贴贴胶机构及电池贴胶机
CN111359842B (zh) 一种玻璃摆料点胶uv机
CN209766579U (zh) 一种翻折贴胶机构
CN211102388U (zh) 定位装置及焊接设备
CN210830025U (zh) 一种自动贴脚垫设备
CN110436181B (zh) 锂电池卷芯测试转移设备
WO2024165008A1 (zh) 包膜装置及包膜设备
CN111430740A (zh) 包胶装置
CN113301722A (zh) 一种fpc上料机
CN112259922A (zh) 一种锂电池包极耳贴胶机的贴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