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27700U - 一种公路工程隧道明洞综合排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公路工程隧道明洞综合排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27700U
CN219527700U CN202320484887.0U CN202320484887U CN219527700U CN 219527700 U CN219527700 U CN 219527700U CN 202320484887 U CN202320484887 U CN 202320484887U CN 219527700 U CN219527700 U CN 2195277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age
open cut
tunnel
cut tunnel
sid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8488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育聪
石洪超
沙英超
姚琨君
李涛
雷立本
罗刚
苏春生
郭建强
何十美
华子健
刘基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Bridge Engineering Bureau Group Co Ltd
Fif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Bridge Engineering Burea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Bridge Engineering Bureau Group Co Ltd
Fif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Bridge Engineering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Bridge Engineering Bureau Group Co Ltd, Fif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Bridge Engineering Bureau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Bridge Engineering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8488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277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277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277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公路工程隧道明洞综合排水系统,包括设置在明洞两侧下部的水平碎石排水垫层,水平排水垫层内埋设有纵向排水管,明洞两侧的边坡设置有若干道竖直排水垫层,明洞洞身上部铺设有若干环向排水管,每根所述环向排水管两端与明洞两侧埋设在水平排水垫层内的纵向排水管相连通;明洞两侧的边坡内填充有泡沫混凝土回填体,明洞洞身上部还铺设有覆盖全部环向排水管和泡沫混凝土回填体的无纺土工布层。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当下隧道排水系统中防为主排为辅、排水结构不系统、不适用于渗水严重明洞的问题,从明洞回填材料出发,形成一套完善的、防排兼顾的新型隧道防排水系统,特别的适用于渗水严重条件下的明洞防排水,适宜广泛推广应用。

Description

一种公路工程隧道明洞综合排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公路工程隧道明洞综合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明洞指的是用明挖法修建的隧道。常用于地质不良路段或埋深较浅的隧道。明洞的结构类型,根据地形、地质、回填土状况而定,通常由顶部结构和边墙组成。公路工程明洞回填时,通常是在下部填充低标号混凝土或片石混凝土,上部则填充杂填土。明洞的防排水措施,一般在顶部铺设粘土隔水层,洞身铺设防水材料,施工缝处涂抹防水胶泥,底部设置排水盲管。
现有明洞防排水设施的构造如下,回填土顶部设置粘土隔水层,防止降雨或地表汇水深入明洞回填土中;明洞两侧5~7m高度范围内填筑片石混凝土或低标号混凝土;洞身环向铺设土工布和防水板,施工缝上涂抹防水胶泥;明洞两侧回填物底部设置纵向的砂砾盲沟。整套防排水体系以防为主排为辅,在洞身围岩渗水严重的段落防水设施难免“百密一疏”,造成洞内渗漏水。另外,明洞回填材料施工慢且防渗性能差,尤其是片石混凝土或低标号混凝土防水性能差,无法有效阻止渗水;其底部排水盲管与防水设施结合不紧密,且由于排水盲管设置在明洞的最底部,无法有效的排出明洞顶部的下渗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排代防,防排结合,措施合理,适用性广的公路工程隧道明洞综合排水系统。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公路工程隧道明洞综合排水系统,包括设置在明洞两侧下部的水平排水垫层 ,所述水平排水垫层内埋设有纵向排水管,明洞两侧的边坡设置有若干道竖直排水垫层,明洞洞身上部铺设有若干环向排水管,每根所述环向排水管两端与明洞两侧埋设在水平排水垫层内的纵向排水管相连通;明洞两侧的边坡内填充有泡沫混凝土回填体,明洞洞身上部还铺设有覆盖全部环向排水管和泡沫混凝土回填体的无纺土工布层。
本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通过环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与竖向排水垫层、水平排水垫层有机的结合,组成了完善的排水系统,竖向排水垫层、水平排水垫层是这一套排水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结构设计巧妙,便于施工,同时竖向排水垫层、水平排水垫层的加入使得排水系统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可最大限度的收集洞周渗水,又减少了环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之间的连接结构,替代了传统的双通、三通等连接件,减少了整套排水系统失效的可能性,增大了容错率。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水平排水垫层由袋装碎石水平铺设而成,所述竖直排水垫层由袋装碎石沿明洞两侧的边坡堆砌而成。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竖直排水垫层等间距分布在明洞两侧的边坡,相邻竖直排水垫层之间的间距为4~8m。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竖直排水垫层的宽度为40~80cm。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纵向排水管与环向排水管均为直径为100mm的HDPE双壁波纹排水管;所述纵向排水管与环向排水管上部排布有若干等间距的通孔,所述通孔间距为12~18cm,通孔的直径为0.8~1.2cm;所述纵向排水管与环向排水管外部均还套设有滤水层。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滤水层的材质为无纺土工布。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洞身上部铺设的所述环向排水管等间距分布,相邻环向排水管之间的间距为6m。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明洞底部两侧还设置有混凝土底座,所述水平排水垫层置于混凝土底座上部。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泡沫混凝土回填体的高度为5~7m,泡沫混凝土回填体的材质为FC5.0泡沫混凝土。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将环向、纵向排水管与竖向、水平排水垫层结合,替代了传统的双通、三通等连接件,减少了整套排水系统失效的可能性,增大了容错率;
(2)本实用新型兼容并蓄,碎石排水系统可最大限度的收集洞周排水,环向、纵向排水管可提供高效的排水路径,其以主防为辅,以排代防,防排结合,措施合理,适用性广;
(3)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当下隧道排水系统中防为主排为辅、排水结构不系统、不适用于渗水严重明洞的问题,从明洞回填材料出发,形成一套完善的、防排兼顾的新型隧道防排水系统,特别的适用于渗水严重条件下的明洞防排水,适宜广泛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为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A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A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明洞,2—水平排水垫层,3—纵向排水管,4—竖直排水垫层,5—环向排水管,6—泡沫混凝土回填体,7—无纺土工布层,8—混凝土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主要结构,如图1~3所示,包括设置在明洞1两侧下部的水平排水垫层2,所述水平排水垫层2内埋设有纵向排水管3,明洞1两侧的边坡设置有若干道竖直排水垫层4,明洞1洞身上部铺设有若干环向排水管5,每根所述环向排水管5两端与明洞1两侧埋设在水平排水垫层2内的纵向排水管3相连通;明洞1两侧的边坡内填充有泡沫混凝土回填体6,明洞1洞身上部还铺设有覆盖全部环向排水管5和泡沫混凝土回填体6的无纺土工布层7。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S1:在明洞1两侧底部铺设水平排水垫层2;
步骤S2:向水平排水垫层2中埋设纵向排水管3;
步骤S3:在明洞边坡两侧码砌若干道竖向排水垫层4;
步骤S4:在明洞洞身上部铺设若干环向排水管5,并使环向排水管5两端与明洞1两侧埋设在水平排水垫层2内的纵向排水管3相连通;
步骤S5:在明洞两侧填筑泡沫混凝土回填体6;
步骤S6:在明洞2洞身上部铺设有覆盖全部环向排水管5和泡沫混凝土回填体6的无纺土工布层7;
S7:在无纺土工布层7上层完成明洞1洞顶土的回填,完成明洞的回填。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限定了水平排水垫层2与竖直排水垫层4的组成,所述水平排水垫层2由袋装碎石水平铺设而成,所述竖直排水垫层4由袋装碎石沿明洞1两侧的边坡堆砌而成。通过袋装碎石构成水平排水垫层2与竖直排水垫层4,一方面袋装碎石不影响排水,另一方面袋装碎石容易塑型,可以较好的形成水平排水垫层2与竖直排水垫层4。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限定竖直排水垫层4在明洞1两侧的边坡排布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竖直排水垫层4等间距分布在明洞1两侧的边坡,相邻竖直排水垫层4之间的间距为4~8m。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限定竖直排水垫层4的宽度,所述竖直排水垫层4的宽度为40~80cm。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限定纵向排水管3与环向排水管5的结构和参数,所述纵向排水管3与环向排水管5均为直径为100mm的HDPE双壁波纹排水管;所述纵向排水管3与环向排水管5上部排布有若干等间距的通孔,所述通孔间距为12~18cm,通孔的直径为0.8~1.2cm;所述纵向排水管3与环向排水管5外部均还套设有滤水层。通孔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完成积水的排水过程,另外增设滤水层避免填土堵塞纵向排水管3与环向排水管5上的通孔。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限定滤水层的材质,所述滤水层的材质为无纺土工布。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7: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限定环向排水管5在洞身上部铺设的方式,如图3所示,洞身上部铺设的所述环向排水管5等间距分布,相邻环向排水管5之间的间距为6m。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8: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增设混凝土底座8,如图1,图2所示,所述明洞1底部两侧还设置有混凝土底座8,所述水平排水垫层2置于混凝土底座8上部。混凝土底座8的设置是为了给水平排水垫层8提供有利支撑,避免发生沉降。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9: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限定泡沫混凝土回填体6的结构和材质,所述泡沫混凝土回填体6的高度为5~7m,泡沫混凝土回填体6的材质为FC5.0泡沫混凝土。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公路工程隧道明洞综合排水系统结构,例如排水管和无纺土工布层7等部件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都是现有技术,且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就不再进行详细描述。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9)

1.一种公路工程隧道明洞综合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明洞(1)两侧下部的水平排水垫层(2) ,所述水平排水垫层(2)内埋设有纵向排水管(3),明洞(1)两侧的边坡设置有若干道竖直排水垫层(4),明洞(1)洞身上部铺设有若干环向排水管(5),每根所述环向排水管(5)两端与明洞(1)两侧埋设在水平排水垫层(2)内的纵向排水管(3)相连通;明洞(1)两侧的边坡内填充有泡沫混凝土回填体(6),明洞(1)洞身上部还铺设有覆盖全部环向排水管(5)和泡沫混凝土回填体(6)的无纺土工布层(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工程隧道明洞综合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排水垫层(2)由袋装碎石水平铺设而成,所述竖直排水垫层(4)由袋装碎石沿明洞(1)两侧的边坡堆砌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公路工程隧道明洞综合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排水垫层(4)等间距分布在明洞(1)两侧的边坡,相邻竖直排水垫层(4)之间的间距为4~8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公路工程隧道明洞综合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排水垫层(4)的宽度为40~80c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公路工程隧道明洞综合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排水管(3)与环向排水管(5)均为直径为100mm的HDPE双壁波纹排水管;所述纵向排水管(3)与环向排水管(5)上部排布有若干等间距的通孔,所述通孔间距为12~18cm,通孔的直径为0.8~1.2cm;所述纵向排水管(3)与环向排水管(5)外部均还套设有滤水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公路工程隧道明洞综合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层的材质为无纺土工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公路工程隧道明洞综合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洞身上部铺设的所述环向排水管(5)等间距分布,相邻环向排水管(5)之间的间距为6m。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公路工程隧道明洞综合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明洞(1)底部两侧还设置有混凝土底座(8),所述水平排水垫层(2)置于混凝土底座(8)上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公路工程隧道明洞综合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泡沫混凝土回填体(6)的高度为5~7m,泡沫混凝土回填体(6)的材质为FC5.0泡沫混凝土。
CN202320484887.0U 2023-03-14 2023-03-14 一种公路工程隧道明洞综合排水系统 Active CN2195277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84887.0U CN219527700U (zh) 2023-03-14 2023-03-14 一种公路工程隧道明洞综合排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84887.0U CN219527700U (zh) 2023-03-14 2023-03-14 一种公路工程隧道明洞综合排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27700U true CN219527700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583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84887.0U Active CN219527700U (zh) 2023-03-14 2023-03-14 一种公路工程隧道明洞综合排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277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10441B (zh) 防止寒区公路水损破坏的立体排水路基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01835198U (zh) 一种用于高地下水位的排水路基
CN111335100A (zh) 适用于沿海地区的堤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3498721U (zh) 一种防止寒区公路水损破坏的立体排水路基结构
CN202247720U (zh) 高速铁路路堑基床排水结构
CN109826065B (zh) 一种高填方路基防护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08060655A (zh) 一种三面环山一面冲沟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的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CN113502836A (zh) 排水土工格栅及支护结构和方法
CN219527700U (zh) 一种公路工程隧道明洞综合排水系统
CN111827152A (zh) 一种包边路基的内部排水结构及其实施方法
CN111648199A (zh) 一种城市改扩建道路中央分隔带防排水结构系统
CN212223491U (zh) 一种临河路基结构
CN212895900U (zh) 一种重力式u型桥台台后排水结构
CN211596801U (zh) 一种防水护面墙结构
CN211547128U (zh) 一种用于高速公路路基上的加固结构
CN211228563U (zh) 一种装配式地下水排渗盲沟排水系统
CN109403356B (zh) 一种边坡支护结构
CN220318282U (zh) 一种软土地区灰土路基结构
CN216379625U (zh) 一种毛石重力式挡墙结构
CN114508013B (zh) 多雨地区花岗岩残积土半填半挖路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3267356U (zh) 一种建于高含水量粉土上方的路基
CN220746470U (zh) 一种膨胀土坡地公路地基结构及一种膨胀土坡地公路
CN220520995U (zh) 一种透水砖铺装结构
CN211646050U (zh) 一种卸荷型地下盲沟
CN220099942U (zh) 一种炭质岩区挖方路基斜坡软土处治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