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13209U - 储能系统 - Google Patents

储能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13209U
CN219513209U CN202320792964.9U CN202320792964U CN219513209U CN 219513209 U CN219513209 U CN 219513209U CN 202320792964 U CN202320792964 U CN 202320792964U CN 219513209 U CN219513209 U CN 2195132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pipe
cavity
energy storage
storage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9296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川燕
朱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verything Funeng (Shenzhen)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Everything Xinneng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verything Xinneng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Everything Xinneng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9296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132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132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132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储能系统。包括: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壳体和电芯,所述电芯收容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液孔和出液孔;及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供液管和回液管,所述供液管的管腔与所述进液孔连通并用于向所述壳体内通入电绝缘的冷却液以浸没所述电芯,所述回液管的管腔与所述出液孔连通并将吸热后的冷却液从所述壳体内抽出。鉴于冷却液将对电芯起到浸没作用,可以提高冷却液与电芯的接触面积,使得电芯均匀散热,提高电芯的温度分布一致性,从而提高冷却装置电池包的冷却作用,最终提高储能系统的散热却效果。

Description

储能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光电和风电具有间歇性与不稳定性的特点,为实现电网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需要开发储能系统以对电能进行存储。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对储能系统的电芯进行冷却,对于传统的储能系统,通常存在冷却效果以及电芯温度一致性欠佳的缺陷,进而影响储能系统的安全性甚至发生热失控风险。
发明内容
本申请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储能系统的散热效果以及如何提高电芯温度一致性、安全性问题。
一种储能系统,包括:
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壳体和电芯,所述电芯收容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液孔和出液孔;及
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供液管和回液管,所述供液管的管腔与所述进液孔连通并用于向所述壳体内通入电绝缘的冷却液以浸没所述电芯,所述回液管的管腔与所述出液孔连通并将吸热后的冷却液从所述壳体内抽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外壳以及位于所述外壳内的第一均流板和第二均流板,所述第一均流板与所述壳体围成分液腔,所述第二均流板与所述壳体围成集液腔,所述第一均流板和所述第二均流板之间形成用于收容所述电芯的容置腔;所述进液孔设置在所述外壳上并连通所述分液腔,所述出液孔设置在所述外壳并连通所述集液腔;所述第一均流板上开设有连通所述分液腔和所述容置腔的多个第一均流孔,所述第二均流板上开设有连通所述集液腔和所述容置腔的多个第二均流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多个支撑条,多个所述支撑条位于所述容置腔内并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均流板上,所述电芯承载在所述支撑条上并与所述第一均流板和所述第二均流板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分液管和集液管,所述分液管位于所述分液腔内且管腔连通所述进液孔,所述集液管位于所述集液管内且管腔连通所述出液孔,所述分液管包括开设有连通所述分液腔的多个分液孔的第一分液段,所述集液管包括开设有连通所述集液腔的多个集液孔的第一集液段,所述第一分液段和所述第一集液段在所述第一均流板上的正投影间隔设定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呈长方体状并具有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所述进液孔和所述出液孔均开设在所述第一外表面上,所述第一分液段和所述第一集液段均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分液段靠近所述第一外表面设置,所述第一集液段靠近所述第二外表面设置,所述分液管还包括管腔连通所述进液孔的第二分液段,所述第二分液段连接所述第一分液段并沿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集液管还包括管腔连通所述出液孔的第二集液段,所述第二集液段连接所述第一集液段并沿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分液连接器和集液连接器,所述分液连接器包括自闭式分液插座和分液插头,所述自闭式分液插座设置在所述进液孔中,所述分液插头与所述分液管的端部连接并穿设在所述自闭式分液插座中以所述供液管连接;所述集液连接器包括自闭式集液插座和集液插头,所述自闭式集液插座设置在所述出液孔中,所述集液插头与所述集液管的端部连接并穿设在所述自闭式集液插座中以所述回液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储能系统工作的过程中,所述集液腔位于所述分液腔的上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包的数量为多个,不同所述电池包中所述进液孔和所述出液孔的液体压力差大致相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相互连接的储液罐和排气管,所述储液罐的储液腔连通所述回液管的管腔,所述储液罐的储液腔用于存储冷却液,所述排气管的管腔连通所述储液罐的储液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换热器、输入管和输出管,所述供液管和所述回液管与所述换热器的一侧连接,所述输入管和所述输出管与所述换热器的另一侧连接,所述输入管用于将水或乙二醇水溶液输入至所述换热器,所述输出管用于将吸热后的水或乙二醇水溶液从所述换热器输出。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效果是:鉴于冷却液将对电芯起到浸没作用,可以提高冷却液与电芯的接触面积,使得电芯均匀散热,提高电芯的温度分布一致性,从而提高冷却装置电池包的冷却作用,最终提高储能系统的散热却效果,同时降低储能系统发生热失控的风险,提高储能系统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系统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储能系统中电池包去除顶板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储能系统中电池包去除第一侧板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储能系统中电池包去除第二侧板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储能系统中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储能系统中包括第一均流板与分流管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储能系统中分流管的第一分流段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储能系统中包括第二均流板与集流管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储能系统中集流管的第一集流段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所示储能系统中控制中心与各元件的连接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储能系统10包括电池包11和冷却装置12,冷却装置12用于对电池包11进行散热以达到冷却处理的目的。
参阅图3、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包11包括壳体100和电芯200,电芯200收容壳体100内,同一壳体100内可以设置多个电芯200,多个电芯200可以在壳体100内呈矩阵式排列。壳体100包括外壳110、第一均流板120、第二均流板130和支撑条140,外壳110可以大致为长方体,外壳110包括顶板111、底板112、第一侧板113和第二侧板114,顶板111和底板112沿外壳11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高度方向也即Z轴方向,第一侧板1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侧板113沿外壳1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长度方向也即Y轴方向,两个第二侧板114沿外壳1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宽度方向也即X轴方向。顶板111可以与第一侧板113和第二侧板114可拆卸连接,通过顶板111的拆卸,可以方便整个电池包11的维护与安装。其中一个第一侧板113的外表面记为第一外表面1131,另外一个第一侧板113的外表面记为第二外表面1132,显然,第一外表面1131和第二外表面1132两者沿外壳1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外表面1131上可以同时开设进液孔151和出液孔152。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壳110还可以为圆柱形等,第一外表面1131和第二外表面1132两者中的其中一者开设进液孔151且另外一者开设出液孔152。
参阅图3、图4、图6和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均流板120和第二均流板130两者的结构可以大致相同,即两者均为矩形板状结构。第一均流板120收容在外壳110内,第一均流板120与外壳110围成分液腔161,进液孔151连通分液腔161。第二均流板130收容在外壳110内,第二均流板130与外壳110围成集液腔162,出液孔152连通集液腔162。第一均流板120和第二均流板130之间形成容置腔163,电芯200收容在容置腔163中。第一均流板120上开设有第一均流孔121,第一均流孔121连通容置腔163和分液腔161,第一均流孔12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均流孔121可以呈矩阵式分布在第一均流板120上,第一均流孔121可以理解为第一均流板120上的网孔。第二均流板130上开设有第二均流孔131,第二均流孔131连通容置腔163和集液腔162,第二均流孔13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均流孔131可以呈矩阵式分布在第二均流板130上,第二均流孔131可以理解为第二均流板130上的网孔。
参阅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条14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条140位于容置腔163内并固定在第一均流板120上,多个支撑条140可以间隔设置在第一均流板120上。电芯200则承载在支撑条140上,通过支撑条140的承载作用,使得电芯200与第一均流板120和第二均流板130均保持一定的间距。
参阅图1、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装置12包括供液管310、回液管320和液泵330,供液管310的管腔与进液孔151连通,回液管320的管腔与出液孔152连通,液泵330设置在回液管320上,可以通过向供液管310中通入冷却液,冷却液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能和防火性能。在液泵330的抽吸作用下,进入供液管310中的冷却液将首先进液孔151进入至分液腔161中,然后再通过第一均流孔121进入至容置腔163中,接着通过第二均流孔131进入至集液腔162中,最后从出液孔152进入至回液管320以流出壳体100。因此,温度较低的冷却液从供液管310进入至容置腔163中,冷却液将对电芯200起到浸没作用并吸收电芯200的热量,吸收热量后的冷却液最终从出液管排出壳体100,从而实现冷却液对电池包11的散热和冷却功能。
鉴于冷却液将对电芯200起到浸没作用,可以提高冷却液与电芯200的接触面积,使得电芯200均匀散热,提高电芯200的温度分布一致性,从而提高冷却装置12对电池包11的散热作用,最终提高储能系统10的冷却效果,并降低储能系统10发生热失控的风险,提高储能系统10的安全性。由支撑条140的承载作用,使得电芯200与第一均流板120和第二均流板130均保持一定的间距,如此使得几乎整个电芯200的表面将均与冷却液接触,进一步提高冷却液与电芯200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储能系统10的冷却效果。
参阅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储能系统10工作的过程中,集液腔162可以位于分液腔161的上方,出液孔152可以位于进液孔151的上方。鉴于冷却液温度升高时,冷却液的密度降低,位于分液腔161中的冷却液温度较低而密封较高,位于容置腔163中的冷却液温度较高而密封较低,如此使得温度较高的冷却液将浮在温度较低的冷却液的上方,确保冷却液吸收热量后能顺利通过集液腔162以进入至回液管320中,即保证冷却液在壳体100内单向流动,防止出现温度较高的冷却液和温度较低的冷却液相互混合的现象,使得温度较高的冷却液快速进入至回液管320内,从而提高电池包11和整个储能系统10的散热效率。
参阅图3、图4、图6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装置12还包括分液管400、集液管500、分液连接器610和集液连接器620。分液管400可以包括第一分液段410和第二分液段420,第一分液段410和第二分液段420两者弯折连接,例如第一分液段410和第二分液段420可以相互垂直连接,第一分液段410可以沿外壳110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分液段420可以沿外壳110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分液段410上开设有多个分液孔411,第二分液段420上则并未开设有分液孔411。多个分液孔411沿第一分液段41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分液孔411连通分液腔161和第一分液段410的管腔,使得分液管400中的冷却液可以通过分液孔411进入至分液腔161。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液连接器610包括分液插头611和自闭式分液插座,自闭式分液插座可以设置在进液孔151,分液插头611与第二分液段420的一端连接并穿设在自闭式分液插座中,使得分液插头611能够与供液管310连接,供液管310中的冷却液可以通过分液插头611进入至第二分液段420中。当分液插头611从自闭式分液插座中拔出时,自闭式分液插座将自动关闭,使得分液腔161中的液体无法通过进液孔151流出。
参阅图3、图4、图8和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液管500可以包括第一集液510段和第二集液段520,第一集液510段和第二集液段520两者弯折连接,例如第一集液510段和第二集液段520可以相互垂直连接,第一集液510段可以沿外壳110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集液段520可以沿外壳110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集液510段上开设有多个集液孔511,第二集液段520上则并未开设有集液孔511。多个集液孔511沿第一集液510段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集液孔511连通集液腔162和第一集液510段的管腔,使得集液管500中的冷却液可以通过集液孔511进入至集液腔162。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液连接器620包括集液插头621和自闭式集液插座,自闭式集液插座可以设置在出液孔152,集液插头621与第二集液段520的一端连接并穿设在自闭式集液插座中,使得集液插头621能够与回液管320连接,第二集液段520中以吸收热量的冷却液通过通过集液插头621进入至回液管320中。当集液插头621从自闭式集液插座中拔出时,自闭式集液插座将自动关闭,使得集液腔162中的液体无法通过出液孔152流出。
参阅图4、图6和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液段410和第一集液510段在第一均流板120上的正投影间隔设定距离,例如第一分液段410靠近第一外表面1131设置,第一集液510段靠近第二外表面1132设置,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分液段410和第一集液510段两者沿外壳110的长度方向错位设置。通过第一分液段410和第一集液510段两者错位设置,使得从第一分液段410的分液孔411中流出的冷却液能覆盖整个容置腔163,防止出现冷却液仅浸没部分电芯200后即进入集液孔511的情形,确保冷却液对容置腔163中的全部电芯200形成浸没作用,提高储能系统10的冷却效果。
参阅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装置12还包括储液罐710和排气管720,储液罐710和排气管720两者相互连接,储液罐710的储液腔连通回液管320的管腔,排气管720的管腔连通储液罐710的储液腔,储液罐710的储液腔用于存储冷却液。当通过供液管310向外壳110内通过冷却液时,外壳110内的气体将排出而进入至回液管320,由于气体的密封相对冷却液的密封较低,故进入至回液管320中的气体将透过储液腔中的冷却液而进入至排气管720,最终通过排气管720排出至外界。并且,在容置腔163内的电芯200因热失控而产生可燃气体的情况下,可燃气体也可以进入至回液管320,并透过储液腔中的冷却液而通过排气管720排除至外界。如此一方面可以防止外壳110内因集聚过多的可燃气体而导致压力增大,避免过大的压力打开外壳110上的安全阀而导致冷却液通过安全阀流出外壳110,确保储能系统10具有良好的冷却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外壳110内的可燃气体因燃烧而引发爆炸的风险,从而提高储能系统10的安全性。显然,鉴于储液腔中存储有冷却液,冷却液将起到很好的封堵作用,防止外界的空气通过排气管720和储液腔以进入至回液管320并最终进入至外壳110内。
参阅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装置12还包括换热器830、输入管810和输出管820,供液管310和回液管320与换热器830的一侧连接,回液管320中吸热后的冷却液经过换热器830吸热后在进入至供液管310,使得供液管310将温度较低的冷却液重新输入至外壳110内,以便冷却液在供液管310和回液管320之间循环利用。鉴于冷却液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能和防火性能,可以防止外壳110内的电芯200之间产生短路,也防止冷却液燃烧而产生爆炸。输入管810和输出管820与换热器830的另一侧连接,输入管810用于将温度较低的水或乙二醇水溶液输入至换热器830,输出管820用于将吸热后的水或乙二醇水溶液从换热器830输出。显然,回液管320中冷却液释放的热量将被输入管810中的水或乙二醇水溶液吸收,最终使得热量通过输出管820排出。因此,通过设置起到中转作用的换热器830,使得不会对电芯200产生侵蚀和短路作用的冷却液在供液管310和回液管320中循环,从而对电池包11进行散热和冷却,而水或乙二醇水溶液将不会流经外壳110内,防止水或乙二醇水溶液因泄漏而对电芯200构成侵蚀和短路作用。当然,输入管810和输出管820远离换热器830的一端可以连接空调840,空调840可以对输入管810和输出管820中水或乙二醇水溶液的热量进行交换,从而实现水或乙二醇水溶液在输入管810和输出管820之间的循环利用。
参阅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装置12还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920、温度传感器930、电动控制阀940和控制中心910等。供液管310、回液管320、输入管810和输出管820上均可以设置压力传感器920和温度传感器930,从而对各个管道中的压力和温度进行适时监控。液泵330安装在回液管320靠近换热器830的位置处,液泵330对冷却液产生泵吸力,使得冷却液在供液管310和回液管320之间循环提供动力。电动控制阀940可以设置在回液管320靠近液泵330的入口处,电动控制阀940可以对回液管320的管路进行关闭或开启。控制中心910用于对压力传感器920、温度传感器930、液泵330和空调840等进行控制。
参阅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系统10包括多个电池包11,多个电池包11相互间隔设置,不同电池包11中进液孔151和出液孔152的液体压力差大致相等,保证了每个电池包11的冷却液流量一致,从而确保每个电池包11的散热效果基本一致。为了保证不同电池包11中进液孔151和出液孔152的液体压力差大致相等,可以在连接的过程中使得供液管310和回液管320同程式布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壳体和电芯,所述电芯收容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液孔和出液孔;及
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供液管和回液管,所述供液管的管腔与所述进液孔连通并用于向所述壳体内通入电绝缘的冷却液以浸没所述电芯,所述回液管的管腔与所述出液孔连通并将吸热后的冷却液从所述壳体内抽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外壳以及位于所述外壳内的第一均流板和第二均流板,所述第一均流板与所述壳体围成分液腔,所述第二均流板与所述壳体围成集液腔,所述第一均流板和所述第二均流板之间形成用于收容所述电芯的容置腔;所述进液孔设置在所述外壳上并连通所述分液腔,所述出液孔设置在所述外壳并连通所述集液腔;所述第一均流板上开设有连通所述分液腔和所述容置腔的多个第一均流孔,所述第二均流板上开设有连通所述集液腔和所述容置腔的多个第二均流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多个支撑条,多个所述支撑条位于所述容置腔内并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均流板上,所述电芯承载在所述支撑条上并与所述第一均流板和所述第二均流板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分液管和集液管,所述分液管位于所述分液腔内且管腔连通所述进液孔,所述集液管位于所述集液管内且管腔连通所述出液孔,所述分液管包括开设有连通所述分液腔的多个分液孔的第一分液段,所述集液管包括开设有连通所述集液腔的多个集液孔的第一集液段,所述第一分液段和所述第一集液段在所述第一均流板上的正投影间隔设定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呈长方体状并具有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所述进液孔和所述出液孔均开设在所述第一外表面上,所述第一分液段和所述第一集液段均沿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分液段靠近所述第一外表面设置,所述第一集液段靠近所述第二外表面设置,所述分液管还包括管腔连通所述进液孔的第二分液段,所述第二分液段连接所述第一分液段并沿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集液管还包括管腔连通所述出液孔的第二集液段,所述第二集液段连接所述第一集液段并沿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分液连接器和集液连接器,所述分液连接器包括自闭式分液插座和分液插头,所述自闭式分液插座设置在所述进液孔中,所述分液插头与所述分液管的端部连接并穿设在所述自闭式分液插座中以所述供液管连接;所述集液连接器包括自闭式集液插座和集液插头,所述自闭式集液插座设置在所述出液孔中,所述集液插头与所述集液管的端部连接并穿设在所述自闭式集液插座中以所述回液管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储能系统工作的过程中,所述集液腔位于所述分液腔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的数量为多个,不同所述电池包中所述进液孔和所述出液孔的液体压力差大致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相互连接的储液罐和排气管,所述储液罐的储液腔连通所述回液管的管腔,所述储液罐的储液腔用于存储冷却液,所述排气管的管腔连通所述储液罐的储液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换热器、输入管和输出管,所述供液管和所述回液管与所述换热器的一侧连接,所述输入管和所述输出管与所述换热器的另一侧连接,所述输入管用于将水或乙二醇水溶液输入至所述换热器,所述输出管用于将吸热后的水或乙二醇水溶液从所述换热器输出。
CN202320792964.9U 2023-04-12 2023-04-12 储能系统 Active CN2195132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92964.9U CN219513209U (zh) 2023-04-12 2023-04-12 储能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92964.9U CN219513209U (zh) 2023-04-12 2023-04-12 储能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13209U true CN219513209U (zh) 2023-08-11

Family

ID=87526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92964.9U Active CN219513209U (zh) 2023-04-12 2023-04-12 储能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132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90022485A (ko) 배터리 시스템 내의 열폭주 가스를 관리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KR101179307B1 (ko) 에너지 저장장치 모듈
CN113437402B (zh) 电池模组、电池模组总成以及热交换装置
CN114464924A (zh) 一种浸润式冷却的动力电池包、浸润式冷却方法及车辆
CN210984776U (zh) 一种电池组件和具有其的电动汽车
CN114171835A (zh) 一种用于防止过热起火的锂电池系统
CN219513209U (zh) 储能系统
CN218996952U (zh) 储能系统
KR101362055B1 (ko) 연료 전지용 냉각장치
CN216648466U (zh) 锂电池系统
CN217468621U (zh) 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包和储能系统
CN213845040U (zh) 一种防爆电容器
CN115566316A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其温度控制方法
CN115377564A (zh) 电池模组冷却系统、电池箱及储能设备
CN211350834U (zh) 一种金属燃料电池结构
WO2022144657A1 (en)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CN216288701U (zh) 一种带冷却装置的壁挂式家庭储能系统
CN219959143U (zh) 电池包
CN220420735U (zh) 镶嵌式插接电池模组
CN220456556U (zh) 一种电池包及液冷系统
CN114464918B (zh) 一种电池包
CN213278262U (zh) 一种自动灭火电池模组、电池包
CN220569751U (zh) 一种储能系统液冷pack箱体
CN218996903U (zh) 储能系统
CN220544034U (zh) 电池簇和储能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01

Address after: 518000, No.309-K349, 3rd Floor, Port Building, Shipping Center, No. 59 Linhai Avenue, Nanshan Street,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Everything Funeng (Shenzhe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Room 201, building A, No. 1, Qian Wan Road,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Shenzhen, Guangdong (Shenzhen Qianhai business secretary Co., Ltd.)

Patentee before: Everything Xinneng (Shenzhen)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