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12442U - 一种导光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导光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12442U
CN219512442U CN202320695275.6U CN202320695275U CN219512442U CN 219512442 U CN219512442 U CN 219512442U CN 202320695275 U CN202320695275 U CN 202320695275U CN 219512442 U CN219512442 U CN 2195124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guide
plate body
plate
gu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9527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祁亚洲
徐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TSD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TSD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TSD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TSD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9527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124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124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124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导光组件包括第一导光板、第二导光板和支撑结构,第一导光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一聚光结构,第一聚光结构设置在第一板体的出光侧上;第二导光板包括第二板体、若干第二聚光结构和第三聚光结构,第二聚光结构和第三聚光结构间隔设置在第二板体的出光侧上;支撑结构的一端与第一板体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板体连接。通过采用多层聚光结构,能够将光线聚合并减少光线间的干涉,提高光效和亮度。导光组件采用拱形凸起的聚光结构,能够使得光线在导光板上的传输更加均匀和稳定,避免出现光斑不均匀的情况。支撑结构能够调节第一导光板与第二导光板之间的间距,使得导光组件的光学性能更加精确和准确。

Description

一种导光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光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LED(Light Emitting Diode)显示设备是一种使用LED作为光源的显示设备,其具有低功耗、高亮度、长寿命、快速响应等优点,因此在室内外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目前市场上超薄和高色域的高端液晶显示大都采用MINI LED的背光模组方案,MINI LED背光模组都是把LED灯珠或者LED发光芯片直接SMD在基板上
现有结构提供了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一光源,用来产生光线,一反射片,用来反射该光源射出的光线,一导光板,用来导引该光源产生的光线以及该反射片反射的光线;以及一增光膜片,其包括多个球面微透镜,用来聚集该导光板射出的光线。
上述结构的背光模块,光线通过导光板和具有多个球面微透镜的增光膜片后,光线之间累积容易产生干涉,画面亮度不均匀,影响成像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结构的显示设备画面亮度不均匀。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光组件,包括第一导光板、第二导光板和支撑结构,所述第一导光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一聚光结构,所述第一聚光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的出光侧上,适于聚合光源发出的光线;所述第二导光板包括第二板体、若干第二聚光结构和第三聚光结构,所述第二聚光结构和第三聚光结构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板体的出光侧上,所述第二聚光结构和第三聚光结构适于对所述第一聚光结构发出的光线进行再聚合并减少光线间的干涉;所述支撑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所述支撑结构适于调节所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的间距;其中,所述第一聚光结构包括若干弧面透镜,所述第二聚光结构和第三聚光结构为尺寸相异的拱形凸起,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聚光结构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三聚光结构。
可选地,上述的导光组件,所述第一导光板还包括第四聚光结构,所述第四聚光结构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聚光结构与所述第一板体的连接处,并穿设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四聚光结构为由出光侧向入光侧方向收窄的杯体。
可选地,上述的导光组件,所述第四聚光结构具有容纳腔,所述第一聚光结构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并通过所述第四聚光结构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
可选地,上述的导光组件,所述第二聚光结构和第三聚光结构为一体成型的圆弧形凸起。
可选地,上述的导光组件,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一板体为一体结构。
可选地,上述的导光组件,所述第一导光板和/或所述第二导光板为一体成型的PC或PMMA板体。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权利要求所述的导光组件。
可选地,上述的背光模组,还包括基板、照射组件和缓冲件;所述照射组件设置在所述基板上,并与第四聚光结构的入光侧连接,所述基板适于连接所述照射组件与外接供能设备,所述缓冲件设置在所述基板上,适于连接所述基板与第一板体。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包括权利要求所述的背光模组。
可选地,上述的显示设备,还包括外壳组件和光学膜片,所述外壳组件包括上盖和散热背板,所述上盖和散热背板共同围合成安装腔,所述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安装腔具有一开口,所述开口方向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朝向相同;所述光学膜片设置在第二导光板上,并与支撑结构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光组件,包括第一导光板、第二导光板和支撑结构,第一导光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一聚光结构,第一聚光结构设置在第一板体的出光侧上,适于聚合光源发出的光线;第二导光板包括第二板体、若干第二聚光结构和第三聚光结构,第二聚光结构和第三聚光结构间隔设置在第二板体的出光侧上,第二聚光结构和第三聚光结构适于对第一聚光结构发出的光线进行再聚合并减少光线间的干涉;支撑结构的一端与第一板体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板体连接,支撑结构适于调节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的间距;其中,第一聚光结构包括若干弧面透镜,第二聚光结构和第三聚光结构为尺寸相异的拱形凸起,相邻的两个第二聚光结构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聚光结构。
此结构的导光组件,第一聚光结构为阵列设置在第一板体上的弧面透镜,第二聚光结构和第三聚光结构平行设置在第二导光板上,两个第三聚光结构之间设置两个第二聚光结构。通过采用多层聚光结构,能够将光线聚合并减少光线间的干涉,提高光效和亮度。导光组件采用拱形凸起的聚光结构,能够使得光线在导光板上的传输更加均匀和稳定,避免出现光斑不均匀的情况。导光组件的支撑结构能够调节第一导光板与第二导光板之间的间距,使得导光组件的光学性能更加精确和准确。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光组件,第一导光板还包括第四聚光结构,第四聚光结构对应设置在第一聚光结构与第一板体的连接处,并穿设第一板体,第四聚光结构为由出光侧向入光侧方向收窄的杯体。
此结构的导光组件,第四聚光结构采用杯体设计,能够将光线从出光侧向入光侧方向收窄,使得光线的传输更加集中和聚焦,提高光效和亮度。第四聚光结构位于第一聚光结构与第一板体的连接处,并穿设第一板体,能够有效地减少光线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和漏光,提高光学传输效率。第四聚光结构与第一聚光结构的组合设计,能够使得光线在导光板上的传输更加均匀和稳定,避免出现光斑不均匀的情况。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还包括基板、照射组件和缓冲件;照射组件设置在基板上,并与第四聚光结构的入光侧连接,基板适于连接照射组件与外接供能设备,缓冲件设置在基板上,适于连接基板与第一板体。
此结构的背光模组,基板用于连接照射组件和外接供能设备。基板可以采用金属、塑料等材质制造,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照射组件用于提供光源。照射组件设置在基板上,并与第四聚光结构的入光侧连接,通过第四聚光结构将光线导入导光板。缓冲件用于连接基板和第一板体,起到缓冲和固定的作用。缓冲件具有缓冲和吸震作用,能够保护导光板和照射组件不受外部冲击和振动的影响。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设备,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的导光组件和背光模组,因此具有上述结构的任一项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导光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导光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设备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导光板;11-第一板体;12-第一聚光结构;13-第四聚光结构;
2-第二导光板;21-第二板体;22-第二聚光结构;23-第三聚光结构;
3-支撑结构;
4-基板;
5-照射组件;
6-外壳组件;61-上盖;62-散热背板;
7-光学膜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组件,包括第一导光板1、第二导光板2和支撑结构3,第一导光板1包括第一板体11和第一聚光结构12,第一聚光结构12设置在第一板体11的出光侧上,适于聚合光源发出的光线;第二导光板2包括第二板体21、若干第二聚光结构22和第三聚光结构23,第二聚光结构22和第三聚光结构23间隔设置在第二板体21的出光侧上,第二聚光结构22和第三聚光结构23适于对第一聚光结构12发出的光线进行再聚合并减少光线间的干涉;支撑结构3的一端与第一板体1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板体21连接,支撑结构3适于调节第一板体11与第二板体21之间的间距;其中,第一聚光结构12包括若干弧面透镜,第二聚光结构22和第三聚光结构23为尺寸相异的拱形凸起,相邻的两个第二聚光结构22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聚光结构23。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聚光结构12为阵列设置在第一板体11上的弧面透镜,第二聚光结构22和第三聚光结构23平行设置在第二导光板2上,两个第三聚光结构23之间设置两个第二聚光结构22。通过采用多层聚光结构,能够将光线聚合并减少光线间的干涉,提高光效和亮度。导光组件采用拱形凸起的聚光结构,能够使得光线在导光板上的传输更加均匀和稳定,避免出现光斑不均匀的情况。导光组件的支撑结构3能够调节第一导光板1与第二导光板2之间的间距,使得导光组件的光学性能更加精确和准确。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导光组件,第一导光板1还包括第四聚光结构13,第四聚光结构13对应设置在第一聚光结构12与第一板体11的连接处,并穿设第一板体11,第四聚光结构13为由出光侧向入光侧方向收窄的杯体。第四聚光结构13采用杯体设计,能够将光线从出光侧向入光侧方向收窄,使得光线的传输更加集中和聚焦,提高光效和亮度。第四聚光结构13位于第一聚光结构12与第一板体11的连接处,并穿设第一板体11,能够有效地减少光线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和漏光,提高光学传输效率。第四聚光结构13与第一聚光结构12的组合设计,能够使得光线在导光板上的传输更加均匀和稳定,避免出现光斑不均匀的情况。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导光组件,第四聚光结构13具有容纳腔,第一聚光结构12设置在容纳腔内,并通过第四聚光结构13与第一板体11连接。通过在第四聚光结构13中设置容纳腔,能够方便地将第一聚光结构12安装在其中,并通过第四聚光结构13与第一板体11连接,更加方便组装和维护。通过在第四聚光结构13中设置容纳腔,能够有效地减少光线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和漏光,提高光学传输效率。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导光组件,第二聚光结构22和第三聚光结构23为一体成型的圆弧形凸起。一体成型的设计能够简化制造流程,减少加工和组装的复杂度,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圆弧形凸起的设计能够使得光线在导光板上的传输更加均匀和稳定,避免出现光斑不均匀的情况。一体成型的圆弧形凸起能够使得光线的传输更加稳定和可靠,提高光学传输效率,同时减少光线损失和漏光。
本实施例提供的导光组件,支撑结构3与第一板体11为一体结构。支撑结构3与第一板体11为一体结构,能够提高导光板的整体机械强度和稳定性,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变形或损坏的情况。支撑结构3与第一板体11为一体结构,能够减少组装工序和组件数量,方便制造和维护,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施例提供的导光组件,第一导光板1和/或第二导光板2为一体成型的PC或PMMA板体。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光板1和第二导光板2均为一体成型的PC或PMMA板体。PC或PMMA材质具有优异的透光性,能够提高光学传输效率和亮度,使得导光效果更加明显。PC或PMMA材质具有优良的耐热性和耐腐蚀性,能够在高温或恶劣环境下长时间稳定运行,延长使用寿命。一体成型的设计能够简化制造流程,减少加工和组装的复杂度,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PC或PMMA材质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和成型性,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切割、钻孔、折弯等加工和成型,满足各种复杂形状的需求。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权利要求的导光组件。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还包括基板4、照射组件5和缓冲件;照射组件5设置在基板4上,并与第四聚光结构13的入光侧连接,基板4适于连接照射组件5与外接供能设备,缓冲件设置在基板4上,适于连接基板4与第一板体11。基板4用于连接照射组件5和外接供能设备。基板4可以采用金属、塑料等材质制造,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基板4上还可以设置电路板等组件,实现对照射组件5的控制和驱动。照射组件5用于提供光源。照射组件5为LED灯珠,通过基板4连接外接供能设备,提供所需的电力。照射组件5设置在基板4上,并与第四聚光结构13的入光侧连接,通过第四聚光结构13将光线导入导光板。缓冲件用于连接基板4和第一板体11,起到缓冲和固定的作用。缓冲件可以采用橡胶、泡沫塑料等材质制造,具有缓冲和吸震作用,能够保护导光板和照射组件5不受外部冲击和振动的影响。
实施例3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包括权利要求的背光模组。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还包括外壳组件6和光学膜片7,外壳组件6包括上盖61和散热背板62,上盖61和散热背板62共同围合成安装腔,背光模组设置在安装腔内,安装腔具有一开口,开口方向与背光模组的出光侧朝向相同;光学膜片7设置在第二导光板2上,并与支撑结构3连接。外壳组件6用于保护显示设备和固定各组件。上盖61可以采用金属、塑料等材质制造,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散热背板62采用导热性良好的金属材料制造,对于背光模组较大的发热量具有很好的散热效果。外壳组件6具有安装腔,用于安装背光模组和其他组件。安装腔具有一开口,开口方向与背光模组的出光侧朝向相同,方便将光线引导出来。光学膜片7用于增强显示效果。光学膜片7可以采用增透膜、偏振膜等材质制造,通过反射、折射等光学原理,调节光线的传输和分布,增强显示效果。光学膜片7设置在第二导光板2上,能够将光线导出,并起到保护和美观的作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包括导光组件和背光模组,具有以下优点:
高透光性和导光均匀性:导光组件采用一体成型的PC或PMMA材质制造第一导光板1和第二导光板2,具有高透光性和导光均匀性,能够提高光学传输效率和亮度,使得导光效果更加明显。
显示效果佳: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采用导光组件和背光模组,能够提供高亮度和均匀的背光效果,同时采用光学膜片7等组件,能够增强显示效果,使得显示画面更加清晰和鲜明。
低功耗和长寿命:通过设置第一导光板1和第二导光板2,LED灯珠产生的光线能够以更大角度进行扩散,从而可以加大LED灯珠之间的距离以及减少LED灯珠的使用数量,进而能够降低整机功率,节约能源和提高散热效果,以延长使用寿命。
结构简单和易制造:本实施例提供的导光组件和背光模组采用简单的结构设计和易制造的制造工艺,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和制造难度,同时也便于维护和维修。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导光板(1),所述第一导光板(1)包括第一板体(11)和第一聚光结构(12),所述第一聚光结构(12)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11)的出光侧上,适于聚合光源发出的光线;
第二导光板(2),所述第二导光板(2)包括第二板体(21)、若干第二聚光结构(22)和第三聚光结构(23),所述第二聚光结构(22)和第三聚光结构(23)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板体(21)的出光侧上,所述第二聚光结构(22)和第三聚光结构(23)适于对所述第一聚光结构(12)发出的光线进行再聚合并减少光线间的干涉;
支撑结构(3),所述支撑结构(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板体(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板体(21)连接,所述支撑结构(3)适于调节所述第一板体(11)与第二板体(21)之间的间距;
其中,所述第一聚光结构(12)包括若干弧面透镜,所述第二聚光结构(22)和第三聚光结构(23)为尺寸相异的拱形凸起,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聚光结构(22)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三聚光结构(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板(1)还包括第四聚光结构(13),所述第四聚光结构(13)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聚光结构(12)与所述第一板体(11)的连接处,并穿设所述第一板体(11),所述第四聚光结构(13)为由出光侧向入光侧方向收窄的杯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聚光结构(13)具有容纳腔,所述第一聚光结构(12)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并通过所述第四聚光结构(13)与所述第一板体(1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聚光结构(22)和第三聚光结构(23)为一体成型的圆弧形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3)与所述第一板体(11)为一体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板(1)和/或所述第二导光板(2)为一体成型的PC或PMMA板体。
7.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板(4)、照射组件(5)和缓冲件;
所述照射组件(5)设置在所述基板(4)上,并与第四聚光结构(13)的入光侧连接,所述基板(4)适于连接所述照射组件(5)与外接供能设备,所述缓冲件设置在所述基板(4)上,适于连接所述基板(4)与第一板体(11)。
9.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7-8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壳组件(6)和光学膜片(7),所述外壳组件(6)包括上盖(61)和散热背板(62),所述上盖(61)和散热背板(62)共同围合成安装腔,所述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安装腔具有一开口,所述开口方向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朝向相同;
所述光学膜片(7)设置在第二导光板(2)上,并与支撑结构(3)连接。
CN202320695275.6U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导光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Active CN2195124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95275.6U CN219512442U (zh)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导光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95275.6U CN219512442U (zh)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导光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12442U true CN219512442U (zh) 2023-08-11

Family

ID=87547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95275.6U Active CN219512442U (zh)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导光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124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171676A1 (en) Backlight module
US7637647B2 (en) Back light module
US8994896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070189032A1 (en) Backlight system
KR101131152B1 (ko) 엘이디 광확산렌즈, 이를 이용한 확산렌즈 시트, 및 이를 구비한 등기구
KR101291477B1 (ko) 엘이디용 조명렌즈 및 이를 이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에 적용되는 조명장치
US20100246176A1 (en) Fresnel led lens and led assembly thereof
US20120268946A1 (en) Lens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US20110222294A1 (en) Side emitting LED module
EP1965122A1 (en) High power 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illumination apparatus
JP2008053660A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
CN102549327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KR20100081732A (ko) 발광 장치
US20120218479A1 (en) Light source unit base material,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KR101661900B1 (ko) 양면 조명용 led 렌즈와 led 모듈 및 이를 이용한 led 양면 조명장치
US20130120689A1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219512442U (zh) 一种导光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US20120224107A1 (en) Backlight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20080259609A1 (en) Led lamp assembly
CN219872037U (zh) 一种mini led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120066455A (ko) 플래쉬용 발광다이오드 패키지
JP3129980U (ja)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の光源構造
CN219871841U (zh) 一种导光组件、mini led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210364149A1 (en) Light-reflective-type profile surface for light diffusion and concentration, and surface-emitting lighting and light concentration apparatus using same
CN219320618U (zh) 一种mini led模组结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