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08839U - 模块建筑连接节点及模块化建筑 - Google Patents

模块建筑连接节点及模块化建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08839U
CN219508839U CN202223576314.5U CN202223576314U CN219508839U CN 219508839 U CN219508839 U CN 219508839U CN 202223576314 U CN202223576314 U CN 202223576314U CN 219508839 U CN219508839 U CN 2195088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fixedly connected
column
stiffening
side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7631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文豪
金鉴
贺晓
刘广红
程序
张乐
姜晓君
耿国胤
李华
王凯
仝双明
李俊伟
吴江风
石俊晓
胡孝俊
张琪
海继良
安冬
朱鹏飞
张德科
禹光
韩宝权
刘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ing and Consulting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ing and Consulting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ing and Consulting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7631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088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088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088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模块建筑连接节点及模块化建筑,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能够解决模块化建筑载荷能力差的问题。该模块建筑连接节点:与第一柱体和第一梁体连接的第一抗拉连接部;与第一柱体和第一抗拉连接部的底部连接且设置第一安装孔的第一抗拉连接板;与第二柱体和第二梁体连接的第二抗拉连接部;与第二柱体和第二抗拉连接部的顶部连接的且有第二安装孔的第二抗拉连接板;在第一抗拉连接板与第二抗拉连接板间且设置定位凸起对和第三安装孔的安装定位板;第一柱体和第二梁体所属的建筑模块位于第二柱体和第二梁体所属的建筑模块的上方;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通过定位凸起对定位、第一、第二和第三安装孔固定。本申请实施例用于固定相邻楼层的建筑模块。

Description

模块建筑连接节点及模块化建筑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块建筑连接节点及模块化建筑。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模块化建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现有技术中的连接模块化建筑的方式包括:方式A、通过焊接盖板将上下左右模块连接,且水平方向通过插入节点板的摩擦力及螺栓群受剪,竖向通过螺栓与十字节点板受剪。但是方式2需要通过焊接将上下左右模块连接,不适用于不能动火焊接的应用场景且焊接使模块不具备可拆卸性;且连接上下模块的柱端钢板刚度较低。方式B、水平连接依靠上部模块的重力插入自锁角件,由长杆螺栓、盖板、中间板形成的螺栓群受剪;竖向连接由长杆螺栓、盖板、中间板形成的螺栓群受拉;但是方式3需要在梁翼缘上开有多处螺栓孔,削弱梁的刚度。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完成安装的模块化建筑载荷能力较差,且无法无损拆卸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模块建筑连接节点及模块化建筑,能够解决完成安装的模块化建筑载荷能力较差,且无法无损拆卸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模块建筑连接节点,包括:第一抗拉连接部,位于第一柱体和第一梁体之间,且分别与第一柱体和第一梁体固定连接;第一抗拉连接板,与第一柱体和第一抗拉连接部的底部固定连接,且第一抗拉连接板上设置有位于第一抗拉连接部与第一柱体之间的第一安装孔;第二抗拉连接部,位于第二柱体和第二梁体之间,且分别与第二柱体和第二梁体固定连接;第二抗拉连接板,与第二柱体和第二抗拉连接部的顶部固定连接,且第二抗拉连接板上设置有位于第二抗拉连接部与第二柱体之间的第二安装孔;安装定位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抗拉连接板与所述第二抗拉连接板之间,所述安装定位板上设置有垂直于所述安装定位板的定位凸起对和第三安装孔;其中,第一柱体和第二梁体所属的建筑模块位于第二柱体和第二梁体所属的建筑模块的上方;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通过定位凸起对定位,并通过穿过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的固定件固定连接。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块建筑连接节点,一方面,由于可以在上层建筑模块的底端和下层建筑模块的顶端设置抗拉连接结构(包括抗拉连接板和抗拉连接部),因此可以确保完成安装的模块化建筑具有较强的载荷承受力,且无需再梁体和柱体上开安装孔,可以进一步提高完成安装的模块化建筑的载荷承受力;另一方面,由于上下层建筑模块的竖向连接通过位于节点内部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安装孔实现,因此可以确保上下层建筑模块的无损拆卸;又一方面,由于第一、第二和第三安装孔位于节点内部,因此无需在上下层建筑模块的墙体上打孔,更无需封堵孔洞,从而可以简化模块化建筑的安装工序。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抗拉连接部包括平行于第一柱体的多个第一加劲板;
各第一加劲板的第一侧边与第一柱体固定连接,各第一加劲板的第二侧边与第一抗拉连接板固定连接;部分第一加劲板的第三侧边与第一梁体的腹板固定连接,第一加劲板的第一侧边与第一加劲板的第二侧边相邻;
其中,第一加劲板的第一侧边的长度大于第一梁体的高度。
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各第一抗拉连接部还包括平行于第一柱体的多个第一横隔板,且多个第一横隔板与多个第一加劲板垂直;
各第一横隔板设置在2个相邻的第一加劲板之间,且各第一横隔板的第一侧边与第一抗拉连接板固定连接,各第一横隔板相对的第二侧边和第三侧边分别与一个第一加劲板固定连接。
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2个相邻的第一加劲板之间设置一个第一传力板;
各第一传力板与第一抗拉连接板平行,且位于第一抗拉连接板上方;
各第一传力板相邻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分别与一个第一加劲板固定连接,各第一传力板的第三侧边与一个第一横隔板固定连接,各第一传力板的第四侧边与第一梁体的上翼缘固定连接。
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抗拉连接部包括平行于第二柱体的多个第二加劲板;
各第二加劲板的第一侧边与第二柱体固定连接,各第二加劲板的第二侧边与第二抗拉连接板固定连接;部分第二加劲板的第三侧边与第二梁体的腹板固定连接,第二加劲板的第一侧边与第二加劲板的第二侧边相邻;
其中,第二加劲板的第一侧边的长度大于第二梁体的高度。
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抗拉连接部还包括平行于第二柱体的多个第二横隔板,且多个第二横隔板与多个第二加劲板垂直;
各第二横隔板设置在2个相邻的第二加劲板之间,且各第二横隔板的第一侧边与第二抗拉连接板固定连接,各第二横隔板相对的第二侧边和第三侧边分别与一个第二加劲板固定连接。
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2个相邻的第二加劲板之间设置一个第二传力板;
各第二传力板与第二抗拉连接板平行,且位于第二抗拉连接板下方;
各第二传力板相邻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分别与一个第二加劲板固定连接,各第二传力板的第三侧边与一个第二横隔板固定连接,各第二传力板的第四侧边与第二梁体的下翼缘固定连接。
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模块建筑连接节点还包括竖向设置的抗剪连接板,抗剪连接板上设置有第四安装孔;所述抗剪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梁体和所述第三梁体之间,所述第三梁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柱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梁体的上方;所述抗剪连接板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一柱体固定连接,所述抗剪连接板相邻的第二侧边和第三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梁体和所述第三梁体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梁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柱体上,且所述第二梁体位于所述第一梁体的上方。
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模块建筑连接节点还包括抗剪连接部;抗剪连接部包括:竖向加劲板、横向加劲板;各竖向加劲板的第一侧边与抗剪连接板固定连接,竖向加劲板相对的第二侧边和第三侧边分别与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固定连接,且不同竖向加劲板相互平行;各横向加劲板的第一侧边与抗剪连接板固定连接,各横向加劲板相对的第二侧边和第三侧边分别与一个竖向加劲板固定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模块化建筑,该模块化建筑包括如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坑的实现方式中所描述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芯片还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模块化建筑的连接构造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现有技术中模块化建筑的连接构造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现有技术中模块化建筑的连接构造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为现有技术中模块化建筑的连接构造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5为现有技术中模块化建筑的连接构造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的结构示意图之七。
其中,图6至图12中的附图标记分别为:
100、模块建筑连接节点;101、第一抗拉连接部;102、第一柱体;103、第一梁体;104、第一抗拉连接板;105、第一安装孔;106、第二抗拉连接部;107、第二柱体;108、第二梁体;109、第二抗拉连接板;110、第二安装孔;111、安装定位板;112、定位凸起对;113、第三安装孔;114、第一加劲板;115、第一梁体的腹板;116、第一横隔板;117、第一传力板;118、第一梁体的上翼缘;119、第二加劲板;120、第二梁体的腹板;121、第二横隔板;122、第二传力板;123、第二梁体的下翼缘;124、抗剪连接板;125、第四安装孔;126、第三梁体;127、抗剪连接部;128、竖向加劲板;129、横向加劲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及模块化建筑进行详细地描述。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本申请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或者用于区别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处理,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
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所提到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其他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模块化建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连接模块化建筑的方法随之诞生。下面对现有技术中连接模块化建筑的连接构造进行示例性地说明。
示例1: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连接构造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中的(a)为模块建筑与连接构造组装完成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的(b)为连接构造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的(c)为图1中的(a)所示的圆圈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可以看出,水平连接通过十字节点板连接梁腹板与翼缘的螺栓群受剪,竖向连接通过十字节点板连接梁腹板与翼缘的螺栓群受剪及受拉。该连接构造存在如下不足和局限性:1、十字节点板构造复杂,由于有凸起的火箭榫及节点板的竖板,对其自身及模块结构的加工精度要求极高。2、连接构造仅适用于模块梁构件是开口截面的情况。3、连接的螺栓位于上下模块梁的内部,一般情况下模块的楼板及地板事先做好,如果需要实现连接,需要在模块连接部位的楼板及地板上开洞,模块连接之后再将孔洞封堵,洞口构造复杂,封堵洞口增加额外工作量,成本较高。
示例2: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连接构造与建筑模块组装的流程示意图;可以看出,该连接构造与该连接构造水平连接通过插入节点板的摩擦力及螺栓群受剪,竖向通过螺栓与十字节点板连接。该连接构造存在如下不足和局限性:1、通过焊接盖板将上下左右模块连接,不适用于不能动火焊接的应用场景且焊接使模块不具备可拆卸性,如拆卸则需切割焊缝会对模块结构产生破坏。2、连接上下模块的柱端钢板刚度难以保证,该部位有竖向及水平两个方向的螺栓,在柱子截面的有限空间内能布置的螺栓数量少,因此适用于荷载较小的建筑。3、该连接构造不适用于中部节点。4、该连接构造切掉了模块角部柱端的部分钢板,模块梁柱节点域刚度很低,模块在运输及吊装过程极易出现变形,甚至会影响结构强度于安全性。
示例3:图3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又一种连接构造的结构示意图,水平连接依靠上部模块的重力插入自锁角件,由长杆螺栓、盖板、中间板形成的螺栓群受剪。竖向连接由长杆螺栓、盖板、中间板形成的螺栓群受拉。该连接构造存在如下不足和局限性:1、自锁角件及模块的加工精度要求高,精度低将给安装带来极大麻烦,甚至安装不了。2、如果梁截面很大,需要很长的螺栓,但长螺栓难以获得、成本高,且在梁翼缘上开有多处螺栓孔,削弱梁的刚度。3、连接部位位于墙内,如果墙需要实现做好,则需要在墙上预留孔洞,模块连接之后再将孔洞封堵,封堵洞口增加额外工作量,成本较高。
示例4:为保证模块化建筑的快速连接、安全使用,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集装箱模块化组合房屋技术规程》CECS334推荐角件连接构造(图4)、垫件连接构造(图5)两种形式。具体的,如图4所示,图4中的(a)为角件连接构造与建筑模块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中的(b)和(c)为角件连接构造的焊接连接的示意图,图4中的(d)和(e)为角件连接构造的螺栓连接的示意图;图4中的标号为:l—竖垫板突出角件10mm;2—连接垫板;3—上箱底角件;4—隔音胶垫;5—双头锥;6—连续钢板;7—下箱顶角件;8—高强度螺栓;9—现场调整垫板;10—连接盒。
如图5所示为垫件连接构造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5中的(a)为短柱垫件连接构造的结构示意图,图5中的(b)为H型钢垫件连接构造的结构示意图,图5中的标号为:l—加劲板;2—底角件;3—顶角件;4—方管短柱;5—方管顶梁;6—高强螺栓。
可以看出,图4和图5所示的连接构造存在如下不足和局限性:1、两种连接形式均需要焊接,不适用于不能动火焊接的应用场景且使模块不具备可拆卸性,如拆卸则需切割焊缝会对模块结构产生破坏。2、垫件增加了现场连接安装的操作空间,但也增大了建筑高度,增加了外立面的成本。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完成安装的模块化建筑载荷能力较差,且无法无损拆卸的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完成安装的模块化建筑载荷能力较差,且无法无损拆卸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模块建筑连接节点,包括:第一抗拉连接部,位于第一柱体和第一梁体之间,且分别与第一柱体和第一梁体固定连接;第一抗拉连接板,与第一柱体和第一抗拉连接部的底部固定连接,且第一抗拉连接板上设置有位于第一抗拉连接部与第一柱体之间的第一安装孔;第二抗拉连接部,位于第二柱体和第二梁体之间,且分别与第二柱体和第二梁体固定连接;第二抗拉连接板,与第二柱体和第二抗拉连接部的顶部固定连接,且第二抗拉连接板上设置有位于第二抗拉连接部与第二柱体之间的第二安装孔;安装定位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抗拉连接板与所述第二抗拉连接板之间,所述安装定位板上设置有垂直于所述安装定位板的定位凸起对和第三安装孔;其中,第一柱体和第二梁体所属的建筑模块位于第二柱体和第二梁体所属的建筑模块的上方;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通过定位凸起对定位,并通过穿过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的固定件固定连接。通过该方案,一方面,由于可以在上层建筑模块的底端和下层建筑模块的顶端设置抗拉连接结构(包括抗拉连接板和抗拉连接部),因此可以确保完成安装的模块化建筑具有较强的载荷承受力,且无需再梁体和柱体上开安装孔,可以进一步提高完成安装的模块化建筑的载荷承受力;另一方面,由于上下层建筑模块的竖向连接通过位于节点内部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安装孔实现,因此可以确保上下层建筑模块的无损拆卸;又一方面,由于第一、第二和第三安装孔位于节点内部,因此无需在上下层建筑模块的墙体上打孔,更无需封堵孔洞,从而可以简化模块化建筑的安装工序。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的模块建筑连接节点为中柱连接节点时,还具有以下效果:1、不采用焊接而通过螺栓实现模块中部8柱16梁部位的连接,达到可拆卸且不损伤结构的目的;2、实现相邻的柱子连接,并实现相邻柱子的共同工作,达到1+1>2的效果。3、连接部位不需要在墙板及楼地板开洞来获得安装螺栓的操作空间。
如图6和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块建筑连接节点100的结构示意图,该模块建筑连接节点100可以包括:第一抗拉连接部101、第一抗拉连接板104、第二抗拉连接部106、第二抗拉连接板109以及安装定位板111。
其中,第一抗拉连接部101位于第一柱体102和第一梁体103之间,且分别与第一柱体102和第一梁体103固定连接;第一抗拉连接板104与第一柱体102和第一抗拉连接部101的底部固定连接,且第一抗拉连接板104上设置有位于第一抗拉连接部101与第一柱体102之间的第一安装孔105;第二抗拉连接部106,位于第二柱体107和第二梁体108之间,且分别与第二柱体107和第二梁体108固定连接;第二抗拉连接板109与第二柱体107和第二抗拉连接部106的顶部固定连接,且第二抗拉连接板109上设置有位于第二抗拉连接部106与第二柱体107之间的第二安装孔110;安装定位板111,设置在第一抗拉连接板104与第二抗拉连接板109之间,安装定位板111上设置有垂直于安装定位板111的定位凸起对112和第三安装孔113。
其中,第一柱体102和第二梁体108所属的建筑模块位于第二柱体107和第二梁体108所属的建筑模块的上方;第一柱体102和第二柱体107通过定位凸起对112定位,并通过穿过第一安装孔105、第二安装孔110和第三安装孔113的固定件固定连接。
具体而言,第一抗拉连接部101可以与第一柱体102和第一梁体103焊接,第一抗拉连接板104顶面与第一抗拉连接部101的底部和第一柱体102的底部焊接;第二抗拉连接部106可以与第二柱体107和第二梁体108焊接,第二抗拉连接板109的底面与第二抗拉连接部106的顶部和第一柱体102的顶部焊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抗拉连接部101和第一抗拉连接板104的组合结构可以称为第一抗拉连接结构;第二抗拉连接部106和第二抗拉连接板109的组合结构可以称为第二抗拉连接结构。
可选地,第一梁体103是安装在第一柱体102上的梁体,第二梁体108是安装在第二柱体107上的梁体。
可选地,第一梁体103和第二梁体108的数量为2个,且2个第一梁体103垂直,2个第二梁体108也垂直。
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第一梁体103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柱体102上的底梁和桁架下弦梁;第二梁体108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二柱体107上的顶梁。
或者第二梁体108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二柱体107上的顶梁和桁架上弦梁。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柱体,如第一柱体102和第二柱体107可以为钢管柱,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梁体可以为钢管梁。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柱体102的底部和第二柱体107的顶部均设置有供定位凸起插入的插入腔。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顶部”、“底部”、“上方”、“下方”是按照图6和图7所示为例进行示意的。
为了便于描述,下述实施例中将第一主体和第一梁体103所在建筑模块称为第一建筑模块;下述实施例中将第二主体和第二梁体108所在建筑模块称为第二建筑模块。可以看出,第一抗拉连接结构设置在第一建筑模块上,第二抗拉连接结构设置在第二建筑模块上。
第一建筑模块可以称为上层建筑模块,第二建筑模块可以称为下层建筑模块。
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第一建筑模块和第二建筑模块的数量,即第一建筑模块的数量可以为1个,也可以为多个;第二建筑模块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其中,第一建筑模块的数量与第二建筑模块的数量可以相同。第一建筑模块的数量可以为1个、2个、3个或4个。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建筑模块连接节点可以为建筑中柱连接节点,也可以为建筑侧边连接节点,如位于边缘的上下建筑模块之间的连接节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105、第二安装孔110和第三安装孔113的数量均为多个,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105、第二安装孔110和第三安装孔113的轴线平行或对齐。
可选地,第一安装孔105、第二安装孔110和第三安装孔113可以为螺栓孔。上述固定件可以为螺栓。
即第一安装孔105、第二安装孔110和第三安装孔113内设置有螺纹。
可选地,定位凸起对112的数量与抗拉连接部或抗拉连接板的数量相同。
安装定位板111的形状由连接节点处第一柱体102的俯视图或仰视图确定。
下面分别对第一连接结构、第二连接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一、针对第一连接结构
可选地,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抗拉连接部101可以包括平行于第一柱体102的多个第一加劲板114。各第一加劲板114的第一侧边与第一柱体102固定连接,各第一加劲板114的第二侧边与第一抗拉连接板104固定连接;部分第一加劲板114的第三侧边与第一梁体的腹板116115固定连接,第一加劲板114的第一侧边与第一加劲板114的第二侧边相邻;其中,第一加劲板114的第一侧边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梁体103的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平行于第一柱体102的多个第一加劲板114”是指:各第一加劲板114与第一柱体102的轴线平行。
“第一加劲板114的第一侧边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梁体103的高度”具体可以为:第一加劲板114的第一侧边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梁体的腹板116115的高度。
可以看出,如图7所示,第一加劲板114在第一柱体102上的设置面与该第一柱体102上的2个第一梁体103在的第一柱体102上的设置面相同。
可选地,“部分第一加劲板114”至少可以包括2个第一加劲板114。即每个第一梁体的腹板116115至少与2个第一加劲板114的第三侧边焊接。
可选地第一加劲板114可以为梯形,梯形的长底与第一柱体102连接,梯形的短底与第一梁体的腹板116115连接。
如此,由于在第一梁体103和第一柱体102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劲板114,且第一加劲板114与第一柱体102的连接尺寸大于与第一梁体103的高度,第一加劲板114与第一柱体102的连接尺寸大于与第一梁体103的连接尺寸,因此可以使得第一梁体103与第一柱体102之间的惯性矩大于第一梁体103直接与第一柱体102连接时的惯性矩,从可以提高建筑连接节点的刚度。
可选地,如图8和图10所示,第一抗拉连接部101还包括平行于第一柱体102的多个第一横隔板,且多个第一横隔板与多个第一加劲板114垂直;各第一横隔板设置在2个相邻的第一加劲板114之间,且各第一横隔板的第一侧边与第一抗拉连接板104固定连接,各第一横隔板相对的第二侧边和第三侧边分别与一个第一加劲板114固定连接。
可以看出,通过第一横隔板将第一加劲板114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可以实现力在多个加劲板之间的传递,进而避免力在第一梁体的腹板116115集中。
如此,由于相邻第一加劲板114之间设置第一横隔板,因此可以使惯力传递更加流畅,避免力集中,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从可以提高建筑连接节点的刚度。
可选地,如图8和图10所示,每2个相邻的第一加劲板114之间设置一个第一传力板117;各第一传力板117与第一抗拉连接板104平行,且位于第一抗拉连接板104上方;各第一传力板117相邻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分别与一个第一加劲板114固定连接,各第一传力板117的第三侧边与一个第一横隔板固定连接,各第一传力板117的第四侧边与第一梁体的上翼缘118固定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传力板117将第一上翼缘的拉力和压力均匀传递给其两侧的第一加劲板114。
可以理解,第一加劲板114高度大于第一梁体103的截面的高度,由2块第一加劲板114与第一梁体103也称为钢管梁的腹板焊接、第一传力板117及抗拉连接板所组成的与第一梁体103焊接的截面,其惯性矩大于钢管梁惯性矩,保证连接节点刚度不小于钢管梁刚度。
如此,由于在第一梁体的上翼缘118处设置与第一加劲板114、第一横隔板连接的传力板,因此可以通过第一传力板117将第一梁体103上翼缘的惯性力传递至相邻的第一加劲板114或横板,从而避免力在第一梁体103的端部的集中,进而增加连接节点的惯性矩。
二、针对第二抗拉连接结构
可选地,如图9和图11所示,第二抗拉连接部106包括平行于第二柱体107的多个第二加劲板119;各第二加劲板119的第一侧边与第二柱体107固定连接,各第二加劲板119的第二侧边与第二抗拉连接板109固定连接;部分第二加劲板119的第三侧边与第二梁体的腹板120固定连接,第二加劲板119的第一侧边与第二加劲板119的第二侧边相邻;其中,第二加劲板119的第一侧边的长度大于第二梁体108的高度。
如此,由于在第二梁体108和第二柱体107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劲板119,且第二加劲板119与第二柱体107的连接尺寸大于与第二梁体108的连接尺寸,因此可以使得第二梁体108与第二柱体107之间的惯性矩大于第二梁体108直接与第二柱体107连接时的惯性矩,从可以提高建筑连接节点的刚度。
可选地,结合图6,如图11所示,第二抗拉连接部106还包括平行于第二柱体107的多个第二横隔板121,且多个第二横隔板121与多个第二加劲板119垂直;各第二横隔板121设置在2个相邻的第二加劲板119之间,且各第二横隔板121的第一侧边与第二抗拉连接板109固定连接,各第二横隔板121相对的第二侧边和第三侧边分别与一个第二加劲板119固定连接。
如此,由于相邻第二加劲板119之间设置第二横隔板121,因此可以使惯力传递更加流畅,避免力集中,从而可以进二步提高从可以提高建筑连接节点的刚度。
可选地,结合图6,如图11所示,每2个相邻的第二加劲板119之间设置一个第二传力板122;各第二传力板122与第二抗拉连接板109平行,且位于第二抗拉连接板109下方;各第二传力板122相邻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分别与一个第二加劲板119固定连接,各第二传力板122的第三侧边与一个第二横隔板121固定连接,各第二传力板122的第四侧边与第二梁体的下翼缘123固定连接。
如此,由于在第二梁体的下翼缘123处设置与第二加劲板119、第二横隔板121连接的传力板,因此可以通过第二传力板122将第二梁体108上翼缘的惯性力传递至相邻的第二加劲板119或横板,从而避免力在第二梁体108的端部的集中,进而增加连接节点的惯性矩。
对于第二连接结构的其他描述,参见上述实施例中对第一连接结构的相关描述,为了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如图6、图7、图9及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立体提供的模块建筑连接节点100还可以包括竖向设置的抗剪连接板124,抗剪连接板124上设置有第四安装孔125。抗剪连接板124位于第一梁体103和第三梁体126之间,第三梁体126设置在第一柱体102上,且位于第一梁体103的上方;抗剪连接板124的第一侧边与第一柱体102固定连接,抗剪连接板124相邻的第二侧边和第三侧边分别与第一梁体103和第三梁体126固定连接。
其中,第二梁体108设置在第一柱体102上,且第二梁体108位于第一梁体103的上方。
可选地,“竖向设置”是指:平行于第一柱体102。
可以看出,抗剪连接板124是平行于第一梁体103和第三梁体126的。
可选地,抗剪连接板124通过焊接与第一梁体103、第三梁体126和第一柱体102连接。
可选地,抗剪连接板124平行于建筑模块的侧墙设置,如紧贴侧墙设置。
可选地,第四安装孔125可以为螺栓孔。
可选地,第四安装孔125的数量为多个。
可选地,第四安装孔125用于在水平方向上相邻的建筑模块进行连接。具体的,可以通过穿过第四安装孔125的螺栓实现水平方向上相邻的建筑模块固定。
换句话说,抗剪连接板124上的第四安装孔125可以将位于同一楼层的相邻建筑模块连接起来,使同一楼层相邻建筑模块同一连接节点处的所有柱子连接为一个整体,提高组合柱子的刚度。
可选地,相同第一柱体102上设置的抗剪连接板124的数量为该第一柱体102上设置的第一梁体103的倍数。
如第一柱体102上设置垂直设置2个第一梁体103,各第一梁体103对应N个抗剪连接板124,该N个抗剪连接版平行,N为正整数,如N为1、2、3。
可选地,可以根据模块化建筑抵抗水平荷载的需要,通过改变抗剪连接板124上第四螺栓孔的数量,来获得模块建筑整体不同的抗侧刚度,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仅需要改变抗剪连接部127螺栓连接的数量就能获得模块建筑整体不同的抗侧刚度,进一步提高了模块的标准化程度。
如此,由于可以在第一梁体103和第三梁体126之间设置竖向的抗剪连接板124,因此使得作用在第一梁体103拉力和剪切力能够通过抗剪连接板124传递给第三梁体126,从而可以提高连接节点的抗扭转程度。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提高建筑连接件点的力承受能力,如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还可以包括:抗剪连接部127。抗剪连接部127包括:竖向加劲板128、横向加劲板129。各竖向加劲板128的第一侧边与抗剪连接板124固定连接,竖向加劲板128相对的第二侧边和第三侧边分别与第一梁体103和第二梁体108固定连接,且不同竖向加劲板128相互平行;各横向加劲板129的第一侧边与抗剪连接板124固定连接,各横向加劲板129相对的第二侧边和第三侧边分别与一个竖向加劲板128固定连接。
如此,抗剪连接部127能够增加第一梁体103和第三梁体126之间的连接面积,并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梁体103和第二梁体108的抗扭程度,从而条提高连接节点的抗扭转程度。
进一步地,由于竖向加劲板128、横向加劲板129和抗剪连接板124之间相互垂直,因此可以便于通过抗剪连接板124和抗剪连接部127将各个方向的力进行传递,从而可以确保连接节点的载荷承受力。
可选地,抗剪连接部127在垂直于抗剪连接板124方向上的尺寸等于建筑模块的侧墙的厚度。
可选地,若第二柱体107上设置有位于第二梁体108下方的第四梁体,则可以在第二梁体108与第四梁体之间也设置抗剪连接板124和抗剪连接部127。设置方式参见上述相关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模块化建筑,该模块化建筑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
可选地,该模块化建筑还可以包括侧墙、顶板、地板等。
可选地,模块化建筑由至少两个位于不同楼层建筑模块组合而成。
如此,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块化建筑中,由于可以在上层建筑模块的底端和下层建筑模块的顶端设置抗拉连接结构(包括抗拉连接板和抗拉连接部),因此可以确保完成安装的模块化建筑具有较强的载荷承受力,且无需再梁体和柱体上开安装孔,可以进一步提高完成安装的模块化建筑的载荷承受力;另一方面,由于上下层建筑模块的竖向连接通过位于节点内部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安装孔实现,因此可以确保上下层建筑模块的无损拆卸;又一方面,由于第一、第二和第三安装孔位于节点内部,因此无需在上下层建筑模块的墙体上打孔,更无需封堵孔洞,从而可以简化模块化建筑的安装工序。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模块建筑连接节点(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抗拉连接部(101),位于第一柱体(102)和第一梁体(103)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柱体(102)和所述第一梁体(103)固定连接;
第一抗拉连接板(104),与所述第一柱体(102)和所述第一抗拉连接部(101)的底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抗拉连接板(104)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抗拉连接部(101)与所述第一柱体(102)之间的第一安装孔(105);
第二抗拉连接部(106),位于第二柱体(107)和第二梁体(108)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二柱体(107)和所述第二梁体(108)固定连接;
第二抗拉连接板(109),与所述第二柱体(107)和所述第二抗拉连接部(106)的顶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抗拉连接板(109)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二抗拉连接部(106)与所述第二柱体(107)之间的第二安装孔(110);
安装定位板(111),设置在所述第一抗拉连接板(104)与所述第二抗拉连接板(109)之间,所述安装定位板(111)上设置有垂直于所述安装定位板(111)的定位凸起对(112)和第三安装孔(113);
其中,所述第一柱体(102)和所述第二梁体(108)所属的建筑模块位于所述第二柱体(107)和所述第二梁体(108)所属的建筑模块的上方;
所述第一柱体(102)和所述第二柱体(107)通过所述定位凸起对(112)定位,并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105)、所述第二安装孔(110)和所述第三安装孔(113)的固定件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建筑连接节点(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拉连接部(101)包括平行于所述第一柱体(102)的多个第一加劲板(114);
各所述第一加劲板(114)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一柱体(102)固定连接,各所述第一加劲板(114)的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一抗拉连接板(104)固定连接;部分所述第一加劲板(114)的第三侧边与所述第一梁体的腹板(116)(11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劲板(114)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一加劲板(114)的第二侧边相邻;
其中,所述第一加劲板(114)的第一侧边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梁体(103)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建筑连接节点(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拉连接部(101)还包括平行于所述第一柱体(102)的多个第一横隔板,且所述多个第一横隔板与所述多个第一加劲板(114)垂直;
各所述第一横隔板设置在2个相邻的所述第一加劲板(114)之间,且各所述第一横隔板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一抗拉连接板(104)固定连接,各所述第一横隔板相对的第二侧边和第三侧边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一加劲板(114)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块建筑连接节点(100),其特征在于,每2个相邻的所述第一加劲板(114)之间设置一个第一传力板(117);
各所述第一传力板(117)与所述第一抗拉连接板(104)平行,且位于所述第一抗拉连接板(104)上方;
各所述第一传力板(117)相邻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一加劲板(114)固定连接,各所述第一传力板(117)的第三侧边与一个所述第一横隔板固定连接,各所述第一传力板(117)的第四侧边与所述第一梁体的上翼缘(118)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建筑连接节点(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抗拉连接部(106)包括平行于所述第二柱体(107)的多个第二加劲板(119);
各所述第二加劲板(119)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柱体(107)固定连接,各所述第二加劲板(119)的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二抗拉连接板(109)固定连接;部分所述第二加劲板(119)的第三侧边与所述第二梁体的腹板(12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劲板(119)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加劲板(119)的第二侧边相邻;
其中,所述第二加劲板(119)的第一侧边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梁体(108)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块建筑连接节点(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抗拉连接部(106)还包括平行于所述第二柱体(107)的多个第二横隔板(121),且所述多个第二横隔板(121)与所述多个第二加劲板(119)垂直;
各所述第二横隔板(121)设置在2个相邻的所述第二加劲板(119)之间,且各所述第二横隔板(121)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抗拉连接板(109)固定连接,各所述第二横隔板(121)相对的第二侧边和第三侧边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二加劲板(119)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块建筑连接节点(100),其特征在于,每2个相邻的所述第二加劲板(119)之间设置一个第二传力板(122);
各所述第二传力板(122)与所述第二抗拉连接板(109)平行,且位于所述第二抗拉连接板(109)下方;
各所述第二传力板(122)相邻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二加劲板(119)固定连接,各所述第二传力板(122)的第三侧边与一个所述第二横隔板(121)固定连接,各所述第二传力板(122)的第四侧边与所述第二梁体的下翼缘(123)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块建筑连接节点(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竖向设置的抗剪连接板(124),所述抗剪连接板(124)上设置有第四安装孔(125);
所述抗剪连接板(124)位于所述第一梁体(103)和第三梁体(126)之间,所述第三梁体(126)设置在所述第一柱体(102)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梁体(103)的上方;
所述抗剪连接板(124)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一柱体(102)固定连接,所述抗剪连接板(124)相邻的第二侧边和第三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梁体(103)和所述第三梁体(126)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梁体(108)设置在所述第一柱体(102)上,且所述第二梁体(108)位于所述第一梁体(103)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模块建筑连接节点(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抗剪连接部(127);
所述抗剪连接部(127)包括:竖向加劲板(128)、横向加劲板(129);
各所述竖向加劲板(128)的第一侧边与所述抗剪连接板(124)固定连接,所述竖向加劲板(128)相对的第二侧边和第三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梁体(103)和所述第二梁体(108)固定连接,且不同所述竖向加劲板(128)相互平行;
各所述横向加劲板(129)的第一侧边与所述抗剪连接板(124)固定连接,各所述横向加劲板(129)相对的第二侧边和第三侧边分别与一个所述竖向加劲板(128)固定连接。
10.一种模块化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中所述的模块建筑连接节点(100)。
CN202223576314.5U 2022-12-30 2022-12-30 模块建筑连接节点及模块化建筑 Active CN2195088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76314.5U CN219508839U (zh) 2022-12-30 2022-12-30 模块建筑连接节点及模块化建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76314.5U CN219508839U (zh) 2022-12-30 2022-12-30 模块建筑连接节点及模块化建筑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08839U true CN219508839U (zh) 2023-08-11

Family

ID=875499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76314.5U Active CN219508839U (zh) 2022-12-30 2022-12-30 模块建筑连接节点及模块化建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088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36561B (zh) 一种具有复位功能的插入式模块化钢结构连接节点
US7310920B2 (en) Two-way architectural structural system and modular support member
CN107489212B (zh) 免承重力防剪切屈曲钢板剪力墙
KR20120120233A (ko) 건축물 시공용 조립식 구조적 시스템
CN210459564U (zh) 一种钢结构连接节点
KR101031299B1 (ko) 모듈러 건축물의 일체 거동을 위한 단위유닛모듈의 접합구조 및 그 방법
CN215858280U (zh) 一种全栓接环槽式梁柱节点结构
CN107514076B (zh) 免承重力仅受剪力的钢板剪力墙
CN219508839U (zh) 模块建筑连接节点及模块化建筑
CN111997196B (zh) 组合式钢模块结构体系及其建造方法
KR20160075965A (ko) 브래킷을 이용한 모듈러 시스템 접합구조, 이에 의한 모듈러 시스템 시공방법 및 모듈러 시스템
CN214302358U (zh) 一种应用于模块化钢结构剪力墙暗柱与梁的节点连接装置
CN107327029B (zh) 一种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装配式空间节点
KR101632681B1 (ko) 결합플레이트를 이용한 모듈러 시스템 접합구조, 이에 의한 모듈러 시스템 시공방법 및 모듈러 시스템
CN111042323A (zh) 一种箱型钢管焊接组成的x型立面汇交节点及应用
CN219863352U (zh) 建筑连接结构及模块化建筑
JP5004434B2 (ja) スチールハウス
CN110700446A (zh) 一种带混合连接节点的装配式剪力墙
CN219528042U (zh) 一种装配式异形闭口型压型钢板组合剪力墙结构
CN216587004U (zh) 一种用于打包箱式的模块化钢结构房屋连接节点
CN212427513U (zh) 一种用于联肢模块化装配式钢结构的复合连接节点
CN214657820U (zh) 箱型梁柱连接结构
CN218091288U (zh) 装配式钢结构连接节点
CN217602230U (zh) 一种拼接式集装箱设备房
CN213653785U (zh) 一种新型装配加腋式梁柱刚接节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