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90960U - 一种预应力实心桩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预应力实心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90960U
CN219490960U CN202320823050.4U CN202320823050U CN219490960U CN 219490960 U CN219490960 U CN 219490960U CN 202320823050 U CN202320823050 U CN 202320823050U CN 219490960 U CN219490960 U CN 2194909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pile
pile body
tip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2305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知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cheng Desig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cheng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cheng Desig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cheng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2305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909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909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909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应力实心桩装置,包括桩尖单元、第一桩体单元、连接单元、浇筑单元、监测单元和盖板单元。其中,桩尖单元竖直设置,其顶端设置有第一桩体单元,且桩尖单元通过连接单元与桩尖单元相连接;浇筑单元设置于第一桩体单元的空腔结构内和桩尖单元的空腔结构内;监测单元间隔设置于桩尖单元的顶端和第一桩体单元的顶端;盖板单元设置于第一桩体单元的顶端。本实用新型通过浇筑单元与桩尖单元之间的配合,向浇筑单元的内腔进行注浆,以增大桩尖单元的底端与土地的接触面积,提高桩尖单元插入土地中后的稳定性;通过桩尖单元与桩体单元的侧壁,观测方桩插入地面的深度;通过监测单元,进而观测方桩是否竖直插入地面。

Description

一种预应力实心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建材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应力实心桩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建筑结构的上部荷载逐步增加、荷载形式也因此变得复杂多样,故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通过合理地使用桩基础,以控制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进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与安全性能。
其中,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具有竖向承载力高、桩身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高、桩身混凝土抗裂性能好和沉桩中耐击打的特点。如在工厂进行制作,限于运输条件,过长的桩体不便于运输;如在现场进行灌注,对施工环境有一定的要求,且施工工期较长,且受施工现场影响操作不便。
针对上述问题,现有办法为采用分节预制,在地面上预制,制作质量容易保证,承载能力高,耐久性好。其中,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12052718U,名称为一种预应力实心方桩。该预应力实心方桩包括桩身,桩身由多个桩节组成,每两个相邻的桩节之间使用连接机构固定连接,桩身内还设置有混凝土连接柱和钢筋笼,混凝土连接柱和钢筋笼均贯穿所有桩节与每个桩节固定连接,最下端的桩节下方固定安装有桩尖,该预应力实心方桩,使用多个桩节进行堆叠的方式来进行调整桩身的长度,这样就能够在施工时根据施工的长度需要来进行桩身长度的设置,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使用连接机构来对两个桩节之间进行固定,在对两个桩节进行堆叠拼装时,只需要将左右两个连接机构的插接块进行对接就能够方便快速的将两个桩节进行连接,提高了桩节之间的连接速度。
但上述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无法直观地观测桩身是否竖直插入地面,且在插入过程中无法及时发现桩身是否发生歪斜以及桩身插入地面的深度。此外,该结构仅解决预制工期长、运输困难的问题,并未提高桩身插入土地中后的稳定性。即方桩插入土地后,为进一步对方桩与其接触的土体进行进一连接固定,因而造成方桩的承载能力降低,耐久性较差等问题。
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方桩插入土地中后的稳定性较差、无法观测方桩是否竖直插入地面、无法观测桩身插入地面的深度等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预应力实心桩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方桩插入土地中后的稳定性较差、无法观测方桩是否竖直插入地面、无法观测桩身插入地面的深度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预应力实心桩装置,包括桩尖单元、第一桩体单元、连接单元、浇筑单元、监测单元和盖板单元,其中:
所述桩尖单元竖直设置,其中部设置有空腔结构,用于插入土地;
所述第一桩体单元设置于所述桩尖单元的顶端,且其底端与所述桩尖单元的顶端可拆卸连接,其中部设置有空腔结构;
所述连接单元分别与所述桩尖单元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连接所述桩尖单元和所述第一桩体单元;
所述浇筑单元的中上部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的空腔结构内,其中下部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桩尖单元的空腔结构内,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桩体单元的空腔结构和所述桩尖单元的空腔结构;
所述监测单元分别间隔地设置于所述桩尖单元的顶端的侧壁和所述第一桩体单元顶端的侧壁,用于监测所述桩尖单元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是否竖直插入地面;
所述盖板单元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的顶端,用于密封所述第一桩体单元的顶端。
进一步地,所述桩尖单元包括桩尖元件、第一连接元件、第一腔元件、第二腔元件和第一刻度元件,其中:
所述桩尖元件竖着设置,其顶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的底端,且其顶端侧壁嵌设有所述监测单元;
所述第一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桩尖元件的顶端,通过所述连接单元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一腔元件设置于所述桩尖元件的中部,其顶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相连通,且与所述浇筑单元的中下部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二腔元件开设于所述桩尖元件的中部的底端,位于所述第一腔元件的下游,且与所述第一腔元件相连通;
所述第一刻度元件设置于所述桩尖元件的侧壁,用于显示所述桩尖元件插入土地的深度。
进一步地,所述桩尖单元还包括若干导流元件,其中:
若干所述导流元件间隔地设置于所述桩尖元件的底端,且其中部与所述第二腔元件的底端相连通,用于辅助所述桩尖元件插入土地。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桩体单元包括第一桩体元件、第二连接元件、第三腔元件和第二刻度元件,其中:
所述第一桩体元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桩尖单元的顶端,且其顶端侧壁嵌设有所述监测单元;
所述第二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元件的底端,通过所述连接单元与所述桩尖单元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三腔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元件的中部,其底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相连通,且与所述浇筑单元的中上部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二刻度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元件的侧壁,用于显示所述第一桩体元件插入土地的深度。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单元包括第三连接元件、第四连接元件和第五连接元件,其中:
所述第三连接元件分别与所述桩尖单元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连接所述桩尖单元和所述第一桩体单元;
所述第四连接元件分别与所述桩尖单元、所述第三连接元件进行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五连接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所述第三连接元件进行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浇筑单元包括管元件和若干孔元件,其中:
所述管元件的中上部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的空腔结构内,其中下部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桩尖单元的空腔结构内,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桩体单元的空腔结构和所述桩尖单元的空腔结构;
若干所述孔元件间隔地开设于所述管元件的侧壁,用于将所述管元件的内腔分别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的空腔结构、所述桩尖单元的空腔结构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监测单元包括若干第一监测元件和若干第二监测元件,其中:
若干所述第一监测元件分别间隔地设置于所述桩尖单元的顶端的侧壁,用于监测所述桩尖单元是否竖直插入地面;
若干所述第二监测元件分别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的顶端的侧壁,用于监测所述第一桩体单元是否竖直插入地面。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单元包括盖板元件,其中:
所述盖板元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的顶端,用于密封所述第一桩体单元的顶端。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桩体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桩体单元的底端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的顶端通过所述连接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其顶端与所述盖板单元可拆卸连接,其内部设置有与所述浇筑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的空腔结构,其顶端的侧壁设置有所述监测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桩体单元还包括第六连接元件,其中:
所述第六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元件的顶端,通过所述连接单元与所述第二桩体单元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监测单元还包括若干第三监测元件,其中:
若干所述第三监测元件分别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桩体单元的顶端的侧壁,用于监测所述第二桩体单元是否竖直插入地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桩体单元包括第二桩体元件、第七连接元件、第四腔元件和第三刻度元件,其中:
所述第二桩体元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的顶端,且其顶端侧壁嵌设有所述监测单元;
所述第七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桩体元件的底端,通过所述连接单元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四腔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桩体元件的中部,其底端与所述第七连接元件相连通,且与所述浇筑单元的中上部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三刻度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桩体元件的侧壁,用于显示所述第二桩体元件插入土地的深度。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实心桩装置,通过浇筑单元与桩尖单元之间的配合,向浇筑单元的内腔进行注浆,以增大桩尖单元的底端与土地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桩尖单元插入土地中后的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实心桩装置,通过桩尖单元与第一桩体单元的侧壁,有效观测桩尖单元与第一桩体单元插入地面的深度;
(3)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实心桩装置,通过间隔设置监测单元,进而观测桩尖单元与第一桩体单元是否竖直插入地面,便于工作人员及时调整,以保证桩尖单元与第一桩体单元竖直插入地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实心桩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实心桩装置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桩尖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桩尖单元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桩体单元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桩体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浇筑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监测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盖板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实心桩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实心桩装置的局部结构的断面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桩体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
10、桩尖单元;11、桩尖元件;12、第一连接元件;13、第一腔元件;14、第二腔元件;15、第一刻度元件;16、导流元件;
20、第一桩体单元;21、第一桩体元件;22、第二连接元件;23、第三腔元件;24、第二刻度元件;25、第六连接元件;
30、连接单元;31、第三连接元件;32、第四连接元件;33、第五连接元件;
40、浇筑单元;41、管元件;42、孔元件;
50、监测单元;51、第一监测元件;52、第二监测元件;53、第三监测元件;
60、盖板单元;61、盖板元件;
70、第二桩体单元;71、第二桩体元件;72、第七连接元件;73、第四腔元件;74、第三刻度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2所示,一种预应力实心桩装置,包括桩尖单元10、第一桩体单元20、连接单元30、浇筑单元40、监测单元50和盖板单元60。其中,桩尖单元10竖直设置,其中部设置有空腔结构,用于插入土地;第一桩体单元20设置于桩尖单元10的顶端,且其底端与桩尖单元10的顶端可拆卸连接,其中部设置有空腔结构;连接单元30分别与桩尖单元10与第一桩体单元20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连接桩尖单元10和第一桩体单元20;浇筑单元40的中上部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桩体单元20的空腔结构内,其中下部可拆卸地设置于桩尖单元10的空腔结构内,用于连通第一桩体单元20的空腔结构和桩尖单元10的空腔结构;监测单元50分别间隔地设置于桩尖单元10的顶端的侧壁和第一桩体单元20的顶端的侧壁,用于监测桩尖单元10与第一桩体单元20是否竖直插入地面;盖板单元60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桩体单元20的顶端,用于密封第一桩体单元20的顶端。
其中,通过连接单元30将桩尖单元10与第一桩体单元20进行连接,而后将浇筑单元40依次插入桩尖单元10与第一桩体单元20,向浇筑单元40的内腔进行注浆,以增大桩尖单元10的底端与土地的接触面积,进而解决方桩插入土地中后的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待注浆完毕后,用过盖板单元60对第一桩体单元20的顶端进行密封;通过监测单元50直观地观测桩尖单元10与第一桩体单元20是否竖直插入地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向浇筑单元40的内腔注入的为混凝土料浆。
如图3~4所示,桩尖单元10包括桩尖元件11、第一连接元件12、第一腔元件13、第二腔元件14和第一刻度元件15。其中,桩尖元件11竖着设置,其顶端设置于第一桩体单元20的底端,且其顶端侧壁嵌设有监测单元50;第一连接元件12设置于桩尖元件11的顶端,通过连接单元30与第一桩体单元20可拆卸连接;第一腔元件13设置于桩尖元件11的中部,其顶端与第一连接元件12相连通,且与浇筑单元40的中下部可拆卸连接;第二腔元件14开设于桩尖元件11的中部的底端,位于第一腔元件13的下游,且与第一腔元件13相连通;第一刻度元件15设置于桩尖元件11的侧壁,用于显示桩尖元件11插入土地的深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桩尖元件11为一体成型结构,且其内置钢筋笼。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桩尖元件11的上端的断面为矩形,桩尖元件11的下端包括但不限于方锥结构、圆锥结构。
进一步地,桩尖元件11的上端的侧壁边缘进行圆角处理,以增加侧壁与土地的接触面积。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桩尖元件11包括桩尖和若干第一固定槽。其中,桩尖竖直设置,若干第一固定槽水平间隔地设置于桩尖的顶端侧壁,用于设置监测单元50。
一般地,第一固定槽至少为两个。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槽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桩尖相邻的两侧侧壁。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槽为四个,分别设置于桩尖的每一侧侧壁。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12包括第一连接槽和第一连接孔。其中,第一连接槽设置桩尖元件11的顶端,且位于嵌设于桩尖元件11的监测单元50的上方;第一连接孔水平设置于桩尖元件11的顶端,且位于第一连接槽的中部,第一连接孔的朝向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槽的断面为圆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孔的断面包括但不限于半圆形、矩形。
第一腔元件13与第一连接元件12连通,第一腔元件13的内径(宽度)小于第一连接元件12的内径(宽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元件13为第一浇筑管道,其断面为圆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腔元件14为第二浇筑管道,其进浆口为一个,且与第一腔元件13的底端相连通,其出浆口为若干,分别延伸至桩尖元件11底端的外侧壁。
其中,第二腔元件14的进浆口内径(宽度)小于第一腔元件13的内径(宽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出浆口的数量包括但不限于2个、3个、4个。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出浆口为2个,呈对称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出浆口为3个,呈等角度间隔分布。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出浆口的断面为圆形,进浆口的断面为圆形,且进浆口的直径大于出浆口的直径,以便于料浆通过进浆口流转至若干出浆口,进而使料浆经由桩尖元件11的底端侧壁与土地相接触,以增大桩尖单元10的底端与土地的接触面积,进而解决方桩插入土地中后的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刻度元件15为刻度标识,观测桩尖元件11插入地面的深度。具体地,第一刻度元件15包括若干刻度线,若干刻度线等间距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桩尖单元10还包括若干导流元件16。其中,若干导流元件16间隔地设置于桩尖元件11的底端,且其中部与第二腔元件14的底端相连通,用于辅助桩尖元件11插入土地。
若干导流元件16对第二腔元件14流出的料浆进行导流,以增大料浆与土地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桩尖元件11插入土地中后的稳定性。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元件16的断面为“V”型。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元件16与对应的出浆口相连通。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元件16为导流槽。
如图5~6所示,第一桩体单元20包括第一桩体元件21、第二连接元件22、第三腔元件23和第二刻度元件24。其中,第一桩体元件21可拆卸地设置于桩尖单元10的顶端,且其顶端侧壁嵌设有监测单元50;第二连接元件22设置于第一桩体元件21的底端,通过连接单元30与桩尖单元10可拆卸连接;第三腔元件23设置于第一桩体元件21的中部,其底端与第二连接元件22相连通,且与浇筑单元40的中上部可拆卸连接;第二刻度元件24设置于第一桩体元件21的侧壁,用于显示第一桩体元件21插入土地的深度。
具体地,第一桩体元件21可拆卸地设置于桩尖元件11的顶端。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桩体元件21为一体成型结构,且其内置钢筋笼。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桩体元件21的断面为矩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桩体元件21包括第一桩体和若干第二固定槽。其中,第一桩体竖直设置,若干第二固定槽水平间隔地设置于第一桩体的顶端侧壁,用于设置监测单元50。
一般地,第二固定槽至少为两个。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槽的数量等于第一固定槽的数量,即第二固定槽与第一固定槽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第二固定槽与对应的第一固定槽在竖直方向上对齐。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槽为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一桩体相邻的两侧侧壁。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槽为四个,分别设置于第一桩体的每一侧侧壁。
进一步地,第一桩体元件21的侧壁边缘进行圆角处理,以增加侧壁与土地的接触面积。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元件22包括第二连接槽和第二连接孔。其中,第二连接槽设置于第一桩体元件21的底端;第二连接孔设置于第一桩体元件21的底端,且位于第二连接槽的中部,第二连接孔的朝向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呈“十”字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槽的断面为圆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孔的断面包括但不限于半圆形、矩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腔元件23为第三浇筑管道,其断面为圆形,竖直穿设于第一桩体元件21的中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腔元件23的直径与第一腔元件13的直径相同。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刻度元件24与第一刻度元件15同侧分布。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刻度元件24为刻度标识,观测第一桩体元件21插入地面的深度。具体地,第二刻度元件24包括若干刻度线,若干刻度线等间距间隔设置。
如图7~8所示,连接单元30包括第三连接元件31、第四连接元件32和第五连接元件33。其中,第三连接元件31分别与桩尖单元10与第一桩体单元20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连接桩尖单元10和第一桩体单元20;第四连接元件32分别与桩尖单元10、第三连接元件31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五连接元件33分别与第一桩体单元20、第三连接元件31进行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第三连接元件31分别与第一连接元件12与第二连接元件22进行可拆卸连接;第四连接元件32分别与第一连接元件12、第三连接元件31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五连接元件33分别与第二连接元件22、第三连接元件31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元件31包括第一连接块、第一浇筑孔、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其中,第一连接块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槽、第二连接槽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一浇筑孔竖直穿设于第一连接块的中部,且其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一腔元件13、第三腔元件23相连通;第三连接孔间隔地设置于第一连接块的中上部,并穿设于第一浇筑孔,分别与对应的第二连接孔相对齐连通,且第五连接元件33分别与第二连接孔、第三连接孔可拆卸连接;第四连接孔间隔地设置于第一连接块的中下部,并穿设于第一浇筑孔,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连接孔相对齐连通,且第四连接元件32分别与第一连接孔、第四连接孔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连接元件32包括第一杆和第一过孔。其中,第一杆分别与第一连接孔、第四连接孔可拆卸连接;第一过孔设置于第一杆中部,且与浇筑单元40的外壁滑动连接,即通过浇筑单元40与第一过孔之间的连接,以限位对第一杆进行限位,以防止第四连接元件32脱离桩尖单元10。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五连接元件33包括第二杆和第二过孔。其中,第二杆分别与第二连接孔、第三连接孔可拆卸连接;第二过孔设置于第二杆中部,且与浇筑单元40的外壁滑动连接,即通过浇筑单元40与第二过孔之间的连接,以限位对第二杆进行限位,以防止第五连接元件33脱离第一桩体单元20。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将第一连接块分别与第一连接槽、第二连接槽进行可拆卸连接;将第一杆依次与第一连接孔、第四连接孔可拆卸连接,将第二杆依次与第二连接孔、第三连接孔可拆卸连接;将浇筑单元40依次穿设于第三腔元件23、第一浇筑孔、第二过孔、第一浇筑孔、第一过孔、第一浇筑孔、及第一腔元件13。
如图9所示,浇筑单元40包括管元件41和若干孔元件42。其中,管元件41的中上部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桩体单元20的空腔结构内,其中下部可拆卸地设置于桩尖单元10的空腔结构内,用于连通第一桩体单元20的空腔结构和桩尖单元10的空腔结构;若干孔元件42间隔地开设于管元件41的侧壁,用于将管元件41的内腔分别与第一桩体单元20的空腔结构、桩尖单元10的空腔结构相连通。
具体地,管元件41的中上部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腔元件13内,其中部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三连接元件31内,其中下部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三腔元件23内。
更具体地,管元件41的中部依次穿设于第三腔元件23、第一浇筑孔、第二过孔、第一浇筑孔、第一过孔、第一浇筑孔、及第一腔元件13。
其中,管元件41竖直设置,其侧壁依次与第三腔元件23、第二过孔、第一浇筑孔、第一过孔、第一腔元件13滑动连接。
在进行注浆的过程中,料浆在注入管元件41的内腔过程中,部分料浆通过若干孔元件42与第三腔元件23、第三连接元件31、第一腔元件13相接触,进而加固管元件41与第三腔元件23、第三连接元件31、第一腔元件13之间的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管元件41顶部与第一桩体元件21的顶部相齐平,以便第一桩体元件21的顶部与盖板单元60进行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管元件41为浇筑管,用于连通第三腔元件23与第一腔元件13,且对连接单元30进行限位,为稳固桩尖单元10与第一桩体单元20之间的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孔元件42等间距地分布在管元件41的侧壁。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孔元件42的直径小于管元件41的内径。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孔元件42的断面为圆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孔元件42为镂空孔。
如图10所示,监测单元50包括若干第一监测元件51和若干第二监测元件52。其中,若干第一监测元件51分别间隔地设置于桩尖单元10的顶端的侧壁,用于监测桩尖单元10是否竖直插入地面;若干第二监测元件52分别间隔地设置于第一桩体单元20的顶端的侧壁,用于监测第一桩体单元20是否竖直插入地面。
具体地,若干第一监测元件51分别间隔地设置于桩尖元件11的顶端的侧壁;若干第二监测元件52分别间隔地设置于第一桩体元件21的顶端的侧壁。
更具体地,第一监测元件51设置于对应的第一固定槽内,若干第二监测元件52设置于对应的第二固定槽内。
一般地,第一监测元件51至少为两个。其中,第一监测元件51的数量与第一固定槽的数量相同,即第一监测元件51与第一固定槽一一对应。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监测元件51为两个,分别设置于对应的第一固定槽,位于桩尖元件11的相邻两侧侧壁。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监测元件51为四个,分别设置于对应的第一固定槽,位于桩尖元件11的每一侧侧壁。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监测元件51为水平仪。
优选地,第一监测元件51为气泡水平仪。
一般地,第二监测元件52至少为两个。其中,第二监测元件52的数量与第二固定槽的数量相同,即第二监测元件52与第二固定槽一一对应。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监测元件52为两个,分别设置于对应的第二固定槽,位于第一桩体元件21的相邻两侧侧壁。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监测元件52为四个,分别设置于对应的第二固定槽,位于第一桩体元件21的每一侧侧壁。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监测元件52为水平仪。
优选地,第二监测元件52为气泡水平仪。
如图11所示,盖板单元60包括盖板元件61。其中,盖板元件61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桩体单元20的顶端,用于密封第一桩体单元20的顶端。
具体地,盖板元件61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桩体元件21的顶端。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盖板元件61通过连接螺栓与第一桩体元件21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盖板元件61为密封盖板。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通过第三连接元件31将桩尖元件11的顶端与第一桩体元件21的底端进行可拆卸连接;
将管元件41依次穿设于第三腔元件23、第三连接元件31和第一腔元件13;
将盖板元件61与第一桩体元件21顶端进行可拆卸连接;
将桩尖元件11插入指定位置,且在第一监测元件51和第一刻度元件15的辅助下观测桩尖元件11是否竖直插入地面以及插入地面的深度;
而后第一桩体元件21跟随桩尖元件11插入土地,且在第二监测元件52和第二刻度元件24的辅助下观测第一桩体元件21是否竖直插入地面以及插入地面的深度;
待第一桩体元件21与桩尖元件11插至指定位置后,拆卸盖板元件61;
向管元件41的内腔注入料浆;
料浆通过管元件41流转至第一腔元件13,再经由第一腔元件13流转至若干第二腔元件14,以使料浆经由桩尖元件11的底端侧壁及导流元件16与土地相接触;
期间,部分料浆通过若干孔元件42与第三腔元件23、第三连接元件31、第一腔元件13相接触,进而加固管元件41与第三腔元件23、第三连接元件31、第一腔元件13之间的连接;
静置一段时间,待料浆凝固后,将盖板元件61与第一桩体元件21顶端进行可拆卸连接,以密封第一桩体元件21的顶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浇筑单元与桩尖单元之间的配合,向浇筑单元的内腔进行注浆,以增大桩尖单元的底端与土地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桩尖单元插入土地中后的稳定性;通过桩尖单元与第一桩体单元的侧壁,有效观测桩尖单元与第一桩体单元插入地面的深度;通过间隔设置监测单元,进而观测桩尖单元与第一桩体单元是否竖直插入地面,便于工作人员及时调整,以保证桩尖单元与第一桩体单元竖直插入地面。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的一个变形实施例。
限于运输条件,工厂预制桩,应分节预制,然后在打桩过程中予以接长。因此,在桩体的所需工作长度过长时,为了便于运输,将桩体进行分节预制,即将桩体分节为至少两段。
优选地,接头不宜超过3个,即桩体不宜超过2个,即桩体分节为两段。
如图12所示,预应力实心桩装置还包括第二桩体单元70。其中,第二桩体单元70的底端与第一桩体单元20的顶端通过连接单元30进行可拆卸连接,其顶端与盖板单元60可拆卸连接,其内部设置有与浇筑单元40进行可拆卸连接的空腔结构,其顶端的侧壁设置有监测单元50。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预应力实心桩装置分节预制,且拆分为3段,依次为桩尖单元10、第一桩体单元20和第二桩体单元70,且桩尖单元10与第一桩体单元20之间通过一连接单元30进行连接,第一桩体单元20与第二桩体单元70之间通过一连接单元30进行连接。
如图13所示,第一桩体单元20还包括第六连接元件25。其中,第六连接元件25设置于第一桩体元件21的顶端,连接单元30与第二桩体单元70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第六连接元件25与第三连接元件31进行拆卸连接,且第四连接元件32分别与第六连接元件25与第三连接元件31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六连接元件25包括第三连接槽和第五连接孔。其中,第三连接槽设置于第一桩体元件21的顶端;第五连接孔设置于第一桩体元件21的顶端,且位于第三连接槽的中部,第五连接孔的朝向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设置。
具体地,第三连接槽与第三腔元件23的顶端相连通,且与第三连接元件31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五连接孔与第四连接元件32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槽的断面为圆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五连接孔的断面包括但不限于半圆形、矩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六连接元件25与第二连接元件22呈对称设置。
如图13所示,监测单元50还包括若干第三监测元件53。其中,若干第三监测元件53分别间隔地设置于第二桩体单元70的顶端的侧壁,用于监测第二桩体单元70是否竖直插入地面。
一般地,第三监测元件53至少为两个。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监测元件53为两个,位于第二桩体单元70的顶端的相邻两侧侧壁。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监测元件53为四个,位于第二桩体单元70的顶端的每一侧侧壁。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监测元件53为水平仪。
优选地,第三监测元件53为气泡水平仪。
如图13~图14所示,第二桩体单元70包括第二桩体元件71、第七连接元件72、第四腔元件73和第三刻度元件74。其中,第二桩体元件71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桩体单元20的顶端,且其顶端侧壁嵌设有监测单元50;第七连接元件72设置于第二桩体元件71的底端,通过连接单元30与第一桩体单元20可拆卸连接;第四腔元件73设置于第二桩体元件71的中部,其底端与第七连接元件72相连通,且与浇筑单元40的中上部可拆卸连接;第三刻度元件74设置于第二桩体元件71的侧壁,用于显示第二桩体元件71插入土地的深度。
具体地,第二桩体元件71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桩体元件21的顶端,其顶端侧壁嵌设有若干第三监测元件53;第七连接元件72与第三连接元件31进行可拆卸连接,且第五连接元件33分别与第七连接元件72与第三连接元件31进行可拆卸连接;第四腔元件73与管元件41的中上部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桩体元件71为一体成型结构,且其内置钢筋笼。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桩体元件71的断面为矩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桩体元件71包括第二桩体和若干第三固定槽。其中,第二桩体竖直设置,若干第三固定槽水平间隔地设置于第二桩体的顶端侧壁,用于设置监测单元50。
一般地,第三固定槽至少为两个。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固定槽的数量等于第二固定槽的数量,即第三固定槽与第二固定槽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第三固定槽与对应的第二固定槽在竖直方向上对齐。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固定槽为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二桩体相邻的两侧侧壁。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固定槽为四个,分别设置于第二桩体的每一侧侧壁。
其中,第三监测元件53的数量与第三固定槽的数量相同,即第三监测元件53与第三固定槽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第二桩体元件71的侧壁边缘进行圆角处理,以增加侧壁与土地的接触面积。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七连接元件72包括第四连接槽和第六连接孔。其中,第四连接槽设置第二桩体元件71的底端;第六连接孔设置于第二桩体元件71的底端,且位于第四连接槽的中部,第六连接孔的朝向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设置。
具体地,第四连接槽与第四腔元件73的底端相连通,且与第三连接元件31可拆卸连接;第六连接孔与第五连接元件33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第五连接孔与第六连接孔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呈“十”字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连接槽的断面为圆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六连接孔的断面包括但不限于半圆形、矩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腔元件73为第四浇筑管道,其断面为圆形,竖直穿设于第二桩体元件71的中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腔元件73的直径与第三腔元件23的直径相同。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刻度元件74与第二刻度元件24同侧分布。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刻度元件74为刻度标识,观测第二桩体元件71插入地面的深度。具体地,第三刻度元件74包括若干刻度线,若干刻度线等间距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通过将桩体进行分节,以便长度较长的桩体进行运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预应力实心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桩尖单元(10)、第一桩体单元(20)、连接单元(30)、浇筑单元(40)、监测单元(50)和盖板单元(60),其中:
所述桩尖单元(10)竖直设置,其中部设置有空腔结构,用于插入土地;
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设置于所述桩尖单元(10)的顶端,且其底端与所述桩尖单元(10)的顶端可拆卸连接,其中部设置有空腔结构;
所述连接单元(30)分别与所述桩尖单元(10)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连接所述桩尖单元(10)和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
所述浇筑单元(40)的中上部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的空腔结构内,其中下部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桩尖单元(10)的空腔结构内,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的空腔结构和所述桩尖单元(10)的空腔结构;
所述监测单元(50)分别间隔地设置于所述桩尖单元(10)的顶端的侧壁和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的顶端的侧壁,用于监测所述桩尖单元(10)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是否竖直插入地面;
所述盖板单元(60)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的顶端,用于密封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的顶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实心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尖单元(10)包括桩尖元件(11)、第一连接元件(12)、第一腔元件(13)、第二腔元件(14)和第一刻度元件(15),其中:
所述桩尖元件(11)竖着设置,其顶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的底端,且其顶端侧壁嵌设有所述监测单元(50);
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2)设置于所述桩尖元件(11)的顶端,通过所述连接单元(30)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一腔元件(13)设置于所述桩尖元件(11)的中部,其顶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2)相连通,且与所述浇筑单元(40)的中下部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二腔元件(14)开设于所述桩尖元件(11)的中部的底端,位于所述第一腔元件(13)的下游,且与所述第一腔元件(13)相连通;
所述第一刻度元件(15)设置于所述桩尖元件(11)的侧壁,用于显示所述桩尖元件(11)插入土地的深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应力实心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尖单元(10)还包括若干导流元件(16),其中:
若干所述导流元件(16)间隔地设置于所述桩尖元件(11)的底端,且其中部与所述第二腔元件(14)的底端相连通,用于辅助所述桩尖元件(11)插入土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实心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包括第一桩体元件(21)、第二连接元件(22)、第三腔元件(23)和第二刻度元件(24),其中:
所述第一桩体元件(21)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桩尖单元(10)的顶端,且其顶端侧壁嵌设有所述监测单元(50);
所述第二连接元件(22)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元件(21)的底端,通过所述连接单元(30)与所述桩尖单元(10)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三腔元件(23)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元件(21)的中部,其底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22)相连通,且与所述浇筑单元(40)的中上部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二刻度元件(24)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元件(21)的侧壁,用于显示所述第一桩体元件(21)插入土地的深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实心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单元(30)包括第三连接元件(31)、第四连接元件(32)和第五连接元件(33),其中:
所述第三连接元件(31)分别与所述桩尖单元(10)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连接所述桩尖单元(10)和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
所述第四连接元件(32)分别与所述桩尖单元(10)、所述第三连接元件(31)进行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五连接元件(33)分别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所述第三连接元件(31)进行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实心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浇筑单元(40)包括管元件(41)和若干孔元件(42),其中:
所述管元件(41)的中上部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的空腔结构内,其中下部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桩尖单元(10)的空腔结构内,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的空腔结构和所述桩尖单元(10)的空腔结构;
若干所述孔元件(42)间隔地开设于所述管元件(41)的侧壁,用于将所述管元件(41)的内腔分别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的空腔结构、所述桩尖单元(10)的空腔结构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实心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单元(50)包括若干第一监测元件(51)和若干第二监测元件(52),其中:
若干所述第一监测元件(51)分别间隔地设置于所述桩尖单元(10)的顶端的侧壁,用于监测所述桩尖单元(10)是否竖直插入地面;
若干所述第二监测元件(52)分别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的顶端的侧壁,用于监测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是否竖直插入地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实心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单元(60)包括盖板元件(61),其中:
所述盖板元件(61)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的顶端,用于密封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的顶端。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预应力实心桩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桩体单元(70),其中:
所述第二桩体单元(70)的底端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的顶端通过所述连接单元(30)进行可拆卸连接,其顶端与所述盖板单元(60)可拆卸连接,其内部设置有与所述浇筑单元(40)进行可拆卸连接的空腔结构,其顶端的侧壁设置有所述监测单元(5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预应力实心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还包括第六连接元件(25),其中:
所述第六连接元件(25)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的顶端,通过所述连接单元(30)与所述第二桩体单元(70)可拆卸连接;和/或
所述监测单元(50)还包括若干第三监测元件(53),其中:
若干所述第三监测元件(53)分别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桩体单元(70)的顶端的侧壁,用于监测所述第二桩体单元(70)是否竖直插入地面;和/或
所述第二桩体单元(70)包括第二桩体元件(71)、第七连接元件(72)、第四腔元件(73)和第三刻度元件(74),其中:
所述第二桩体元件(71)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的顶端,且其顶端侧壁嵌设有所述监测单元(50);
所述第七连接元件(72)设置于所述第二桩体元件(71)的底端,通过所述连接单元(30)与所述第一桩体单元(20)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四腔元件(73)设置于所述第二桩体元件(71)的中部,其底端与所述第七连接元件(72)相连通,且与所述浇筑单元(40)的中上部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三刻度元件(74)设置于所述第二桩体元件(71)的侧壁,用于显示所述第二桩体元件(71)插入土地的深度。
CN202320823050.4U 2023-04-14 2023-04-14 一种预应力实心桩装置 Active CN2194909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23050.4U CN219490960U (zh) 2023-04-14 2023-04-14 一种预应力实心桩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23050.4U CN219490960U (zh) 2023-04-14 2023-04-14 一种预应力实心桩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90960U true CN219490960U (zh) 2023-08-08

Family

ID=87476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23050.4U Active CN219490960U (zh) 2023-04-14 2023-04-14 一种预应力实心桩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909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163913U (zh) 一种非对称双排桩-锚杆组合支护结构
CN103572755A (zh) 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桩
CN111576403B (zh) 一种使用phc管桩的接桩结构及承台锚固结构
CN219490960U (zh) 一种预应力实心桩装置
CN112302007B (zh) 一种用于桩基础的承桩架及施工方法
CN203080510U (zh) 套销式桩接头
KR100714920B1 (ko) 콘크리트 파일의 조인트캡
CN211200815U (zh) 一种u形套箍竖向连接的装配式rc剪力墙结构
CN111519642A (zh) 一种桩基础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3559419U (zh) 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桩
KR20060099889A (ko) 고압분사 그라우팅에 의한 차수벽의 구조 및 시공방법
CN203373753U (zh) 基坑桩锚护壁混凝土锚索冠梁结构
CN209891225U (zh) 一种预制沉井管片
CN204780943U (zh) 一种h型预制混凝土桩及基坑支护装置
CN112160325A (zh) 增强预应力管桩刚度的复合支护结构
CN111719553B (zh) 软弱地层中具有补强结构的复合管桩
CN215926039U (zh) 一种采用套筒连接的装配式板式基础
CN212358404U (zh) 一种下穿既有桩基建筑物的隧道支护结构
CN114215528B (zh) 连拱隧道加固组合中隔墙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6518128U (zh) 连拱隧道中隔墙加固组合结构
CN213773319U (zh) 围护结构用墙桩桩间注浆材料施工方法的围护墙
CN214330696U (zh) 一种用于隧道电缆槽倾斜处治的构造
CN219343228U (zh) 后设腹杆梁的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
CN220868197U (zh) 一种预制管桩的扩大桩尖
CN215562531U (zh) 一种新型钢导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