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90185U - 一种阴极板导电棒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阴极板导电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90185U
CN219490185U CN202320272082.XU CN202320272082U CN219490185U CN 219490185 U CN219490185 U CN 219490185U CN 202320272082 U CN202320272082 U CN 202320272082U CN 219490185 U CN219490185 U CN 2194901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inless steel
conductive
steel sleeve
rod
conductive cop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7208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用
吴俊义
陈顺保
叶星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men Sanyou Technology Inc
Original Assignee
Sanmen Sanyou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men Sanyou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Sanmen Sanyou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CN20232027208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901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901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901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0Recycling

Landscapes

  • 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Met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阴极板导电棒,包括导电铜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导电铜棒过盈配合包裹导电铜棒的不锈钢套;自熔焊接在不锈钢套上的堵头;其中,不锈钢套与堵头结合处形成第一融合区,第一融合区是不锈钢套和堵头自熔形成的不锈钢熔合层。本实用新型阴极板导电棒的有益效果是,酸雾不会渗透进入不锈钢套与导电铜棒结合处,导电棒保持高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阴极板导电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有色金属冶炼装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阴极板导电棒。
背景技术
铜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有色金属,其延展性好,导热性和导电性高,因此在电缆和电气、电子元件是最常用的材料,也可用作建筑材料,可以组成众多种合金。合金机械性能优异,电阻率很低,铜也是耐用的金属,可以多次回收而无损其机械性能。由于不锈钢阴极板自身的显著优点,不锈钢阴极板在铜精炼企业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不锈钢阴极板的导电性及稳定性直接影响铜精炼企业的生产成本。在电铜生产过程中,酸雾对阴极板导电触点钢铜结合处产生腐蚀,导致不锈钢阴极板导电性能下降,电流效率降低,电铜生产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腐蚀严重的不锈钢阴极板甚至因导电性能显著下降而提前报废。
公开日为2014年12月10日,公开号为CN203999859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新型不锈钢阴极导电棒,包括棒体,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棒体两端的不锈钢封盖,所述棒体包括钢芯、包裹在所述钢芯外部的铜层和包裹在所述铜层外部的不锈钢层,在所述不锈钢层的底部上开有缺口使得所述铜层外露。
上述新型不锈钢阴极导电棒的缺点是:在电铜生产过程中,酸雾对阴极板导电触点钢铜结合处产生腐蚀,导致不锈钢阴极板导电性能下降,电流效率降低,电铜生产成本增加。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申请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阴极板导电棒所存在的酸雾对阴极板导电触点钢铜结合处产生腐蚀,导致不锈钢阴极板导电性能下降的问题,提供一种阴极板导电棒,具有酸雾不会渗透进入不锈钢套与导电铜棒结合处,导电棒保持高性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导电铜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导电铜棒过盈配合包裹导电铜棒的不锈钢套;自熔焊接在不锈钢套上的堵头;其中,不锈钢套与堵头结合处形成第一融合区;第一融合区是不锈钢套和堵头自熔形成的不锈钢熔合层。
使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采用自熔焊接,不需要焊料,省去了材料成本;并且导电棒第一融合区和第二融合区是通过自熔焊接连接在一起的融合区,确保导电铜棒与不锈钢套结合牢固,酸雾不会渗透进入融合区,导电棒导电性能在寿命周期内不会明显下降。
不锈钢套与导电铜棒结合处形成第二融合区;所述第二融合区是不锈钢套与导电铜棒,自熔形成的不锈钢与铜的熔合层。作为优选,第二融合区为自熔之后清刷,不需要焊料。这样,第二融合区没有空隙,酸雾不会渗透进入第二融合区,使得导电棒保持高性能。
堵头是一边开口且边角为圆弧,另一边为等腰梯形的矩形盘,与不锈钢套相配合。作为优选,堵头与不锈钢套边缘形状一致,这样堵头可以与不锈钢套端部紧密配合,没有空隙,然后可以通过自融焊接形成第一融合区,酸雾不会渗透进入第一融合区,使得导电棒保持高性能。
导电铜棒被所述不锈钢套与堵头分隔为接触部与保护部。作为优选,保护部面积远大于接触部,保护部不但可以作为电流的载体,而且增强了导电棒的整体刚性,并且在导电铜棒与不锈钢套保证不会有缝隙,酸雾不会进入影响导电性能,保证了导电铜棒的高性能。
接触部位于导电铜棒端部底面,在导电铜棒两端对称分布,与所述不锈钢套一体形成。作为优选,接触部通过铣削加工所述不锈钢套形成,接触部是通过铣削加工不锈钢套将包裹的导电铜棒露出,保证不会有缝隙,酸雾不会进入影响导电性能,保证了导电铜棒的高性能。
导电棒截面为矩形结构,接触部为等腰梯形。作为优选,此矩形结构包括但不限于矩形、矩形带圆弧型或带圆弧角过渡的矩形结构。如此一来导电铜棒和不锈钢套可以更加紧密的配合,防止酸雾的渗透,保证导电铜棒的高导电性能。
本实用新型阴极板导电棒的有益效果是,酸雾不会渗透进入不锈钢套与导电铜棒结合处,导电棒保持高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阴极板导电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阴极板导电棒铣削加工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阴极板导电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阴极板导电棒所述的堵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 不锈钢套,2. 导电铜棒,3. 堵头,4. 第一融合区,5. 第二融合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应当注意,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只用于举例说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在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1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阴极板导电棒,包括导电铜棒2;还包括与导电铜棒过盈配合包裹导电铜棒的不锈钢套1;自熔焊接在不锈钢套上的堵头3;其中,不锈钢套与堵头结合处形成第一融合区4;不锈钢套与导电铜棒结合处形成第二融合区5;第一融合区是不锈钢套和堵头自熔形成的不锈钢熔合层;第二融合区是不锈钢套与导电铜棒自熔形成的不锈钢与铜的熔合层。
进一步,导电铜棒2被所述不锈钢套1与堵头3分隔为接触部与保护部。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阴极板导电棒不锈钢套与导电铜棒触点结合处采用自熔焊接,形成第一融合区4与第二融合区5,不需要焊料,作业效率高,且焊接后第一融合区与第二融合区只需清刷处理即可,焊接时间短,导电铜棒热影响区域小,其机械性能不受影响,第一融合区4与第二融合区5不会有缝隙,并且结合牢固,酸雾不会渗透进入融合区,导电棒导电性能在寿命周期内不会明显下降。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酸雾不会渗透进入不锈钢套1与导电铜棒2结合处,保证导电棒保持高性能。堵头3是一边开口且边角为圆弧,另一边为等腰梯形的矩形盘,与不锈钢套相配合。这样堵头可以与不锈钢套端部紧密配合,没有空隙,然后可以通过自融焊接形成第一融合区4。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堵头为不锈钢材料制成,两个圆弧角半径为4mm,等腰梯形腰角为45°,厚度为3.25mm。这样,堵头可以更好的与不锈钢套相配合,不会出现缝隙,保证了导电铜棒的高性能保持。
进一步,导电铜棒2被所述不锈钢套1与堵头3分隔为接触部与保护部,保护部不但可以作为电流的载体,而且增强了导电棒的整体刚性,并且在导电铜棒与不锈钢套保证不会有缝隙,酸雾不会进入影响导电性能,保证了导电铜棒的高性能。接触部位于导电铜棒端部,在导电铜棒两端对称分布,通过铣削加工所述不锈钢套形成。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导电棒为带有四个圆弧角过渡的矩形结构,两个上圆弧角半径为4mm,下圆弧角半径为10mm,铣削加工后,导电棒下圆弧铣削为腰角是45°的等腰梯形,表面无毛刺,无油且平整光洁,导电铜棒为铜材化学成分按照GBT5231-2001制作,导电棒成型后扭曲度小于0.5mm,直线度小于1/1000mm。如此一来导电铜棒性能强,并且铣削加工后不会有缝隙,酸雾不会渗透,保证导电铜棒的高导电性能。
进一步,导电棒截面为矩形结构。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导电棒的截面为一边为圆弧角,另一边为等腰梯形的矩形结构,整体长度为1300mm,两个圆弧角半径为4mm。如此一来导电铜棒2和不锈钢套1可以更加紧密的配合,防止酸雾的渗透,保证导电铜棒的高导电性能。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6)

1.一种阴极板导电棒,包括导电铜棒(2);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与导电铜棒过盈配合包裹导电铜棒的不锈钢套(1);
自熔焊接在不锈钢套上的堵头(3);
其中,
不锈钢套与堵头结合处形成第一融合区(4);
所述第一融合区(4)是不锈钢套(1)和堵头(3)自熔形成的不锈钢熔合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极板导电棒,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锈钢套与导电铜棒结合处形成第二融合区(5);
所述第二融合区(5)是不锈钢套(1)与导电铜棒(2)自熔形成的不锈钢与铜的熔合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极板导电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堵头(3)是一边开口且边角为圆弧,另一边为等腰梯形的矩形盘,与不锈钢套(1)相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极板导电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铜棒(2)被所述不锈钢套(1)与堵头(3)分隔为接触部与保护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阴极板导电棒,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位于导电铜棒(2)端部底面,在导电铜棒两端对称分布,与所述不锈钢套(1)一体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阴极板导电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棒截面为矩形结构,所述接触部为等腰梯形。
CN202320272082.XU 2023-02-21 2023-02-21 一种阴极板导电棒 Active CN2194901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72082.XU CN219490185U (zh) 2023-02-21 2023-02-21 一种阴极板导电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72082.XU CN219490185U (zh) 2023-02-21 2023-02-21 一种阴极板导电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90185U true CN219490185U (zh) 2023-08-08

Family

ID=874843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72082.XU Active CN219490185U (zh) 2023-02-21 2023-02-21 一种阴极板导电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901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37551A1 (en) Joint of copper terminal and aluminium conductor and ultrasonic welding method thereof
JP4771970B2 (ja) 接続部品用導電材料
JP5025387B2 (ja) 接続部品用導電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8223885A1 (zh) 一种铜端子与铝导线的接头及其磁感应焊接方法
EP4131665A1 (en) Electric energy transmission connector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CN219490185U (zh) 一种阴极板导电棒
KR101616453B1 (ko) 전자 부품용 단자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 제조 방법에 의하여 얻어지는 전자 부품용 단자
US4015099A (en) Method of joining a copper contact button to the aluminum headbar of an electrode plate
CN109396623A (zh) 一种适用于空间用超薄铜层与导线连接的电阻焊接方法
JP2004335859A (ja) 電子部品用端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AU2002223700B2 (en) Method for joining a jacket part to a core part
CN106862691B (zh) 一种铜铝过渡连接端子锡焊方法
CN108723534B (zh) 一种电解铝阴极钢-铝熔钎焊焊接方法
JP6177394B1 (ja) 導体製造方法および導体
AU2002223700A1 (en) Method for joining a jacket part to a core part
CN111283286A (zh) 两种射频接头的装配方法和电子产品
JP6116740B1 (ja) 平編組線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S583349B2 (ja) アルミニウム端子
EA008523B1 (ru)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хорошей поверхности контакта на катодной несущей штанге и несущая штанга
KR20060054838A (ko) 티타늄 클래드 동 부스바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4330920A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agnetohydrodynamic electrodes
CN116053090B (zh) 一种断路器导体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3549971B (zh) 一种超导带材焊接接头及其强化处理方法
KR100729722B1 (ko) 은산화주석산화인듐 계 플레이트 접점의 용접부에서의 은접합 방법
JPH0156871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