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81650U - 水汽分离装置和龙头 - Google Patents

水汽分离装置和龙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81650U
CN219481650U CN202320418956.8U CN202320418956U CN219481650U CN 219481650 U CN219481650 U CN 219481650U CN 202320418956 U CN202320418956 U CN 202320418956U CN 219481650 U CN219481650 U CN 2194816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steam
outlet
inlet
vap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1895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por Kitchen and Bathroom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por Kitchen and Bathroom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por Kitchen and Bathroom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por Kitchen and Bathroom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1895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816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816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816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ng Particles In Gases By Inerti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汽分离装置和龙头。水汽分离装置内设有水汽分离腔,腔壁上置有常温水进水口、热水进水口和出水口,腔内设有排汽柱,排汽柱的进汽口高于出汽口且高于出水口,出汽口设置在出水口的外周侧。本装置为两进一出的结构。相较于两进两出的水汽分离盒,该装置减少了一个出水管路,简化了分离腔的结构;利于装置的小型化设计;还可适用于空间较小的场合,提高了装置的通用性。当进水量较大,出水口来不及排水时,水可以进入进汽口内继而经出汽口排出装置。进汽口还可相当于溢流口便于快速地排放腔内的水。进汽口高于出水口可避免在非溢流状况下水倒灌至进汽口的现象。用户可大体在一个部位接取溢流水和由出水口流出的水。

Description

水汽分离装置和龙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路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水汽分离装置和龙头。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厨卫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人们希望在龙头、饮水机等产品的出水口即能接取到温水,也能接取到热水。
温度较高的热水中通常夹杂着大量的水蒸气。为了避免此现象,现有的龙头、饮水机的出水口通常设置有水汽分离盒。水汽分离盒可以将热水中的大部分水蒸气与热水分离开。分离出的水蒸气通过排汽通道排出,热水由热水出水口排出。
但是现有的水汽分离盒大多采用两进两出的方式,结构复杂,体积较大,用户体验感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水汽分离装置。水汽分离装置内设置有水汽分离腔,水汽分离腔的腔壁上设置有常温水进水口、热水进水口和出水口,水汽分离腔内设置有排汽柱,排汽柱具有与水汽分离腔连通的进汽口和与外部连通的出汽口,进汽口高于出汽口且高于出水口,出汽口设置在出水口的外周侧。
本申请的水汽分离装置为两进一出的结构。常温水可以由常温水进水口进入水汽分离腔,再由出水口排出。热水可以由热水进水口进入水汽分离腔,水蒸气与热水分离后,分离后的热水由出水口排出,分离出的水蒸气经进汽口进入排汽柱,通过出汽口排出水汽分离腔。两进一出的水汽分离装置,相较于两进两出的水汽分离盒,减少了一个出水管路,可以简化水汽分离腔的结构;也可利于水汽分离装置的小型化设计;使其还可适用于空间较小的场合,提高了水汽分离装置的通用性。进汽口高于出汽口,并且高于出水口。当进入水汽分离装置的水量较大,出水口来不及排水时,水可以进入进汽口内继而经出汽口排出水汽分离装置。进汽口可以相当于溢流口,有助于快速地疏散排放水汽分离腔内的水。进汽口高于出水口还可避免在非溢流的状况下水倒灌至进汽口的现象。由出汽口排出的水位于由出水口排出水的外周侧,便于用户在大体一个部位接取溢流水和由出水口流出的水。
示例性地,排汽柱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排汽柱的进汽口中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不同高度处。如此设置,多个排汽柱可以提高水汽分离装置排汽的速度;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通过多个排汽柱的进汽口中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不同高度处的设置,可以使得排汽柱同时具有溢流和排汽的功能,优化了水汽分离装置的性能。
示例性地,多个排汽柱中的最高排汽柱的进汽口到水汽分离腔的腔顶壁的间距在3mm-5mm之间。如此设置,将最高排汽柱的进汽口到水汽分离腔的顶壁的间距设置在3~5mm之间,可以使得最高排汽柱的进汽口尽可能处于高位,上升至较高位置的水蒸气可以通过最高排汽柱的进汽口进入排汽柱,从而排出水汽分离装置。这样,水汽分离腔内不会形成积存水蒸气的死角,几乎所有的水蒸气均可通过排汽柱排出。再者,将最高排汽柱的进汽口到水汽分离腔的顶壁的间距设置在3~5mm之间,即使制造装配过程中存在误差,这样,仍能保证排汽功能的实现;而且,此结构可以使得加工制造的成本较低。
示例性地,位于不同高度处的进汽口之间的高度差为多个排汽柱中的最高排汽柱的高度的1/3至1/2。如此设置,位于不同高度处的进汽口之间的高度差为多个排汽柱中的最高排汽柱的高度的1/3至1/2,可以实现排汽和溢流之间的平衡,可以使得排汽柱可以最优化地兼顾和实现排汽和溢流的功能。可以适合更多常用的使用场景。
示例性地,沿着与出水口的贯通方向垂直的方向,排汽柱与出水口相邻接。如此,从出汽口溢流出来的水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与出水口流出来的水大体汇合为一股,出水效果更好,避免形成分散的多股水柱。排汽柱沿垂直于出水方向的方向与出水口相邻接,如此布置,排汽柱的轴线可以与出水口的轴线平行,方便模具成型。
示例性地,出水口的边缘向下延伸有出水管,排汽柱的与出水口相邻接的侧壁与出水管的侧壁共面。如此,环形侧墙可以聚拢从出汽口排出的水蒸气,避免水蒸气向四周喷射。当出汽口作为溢流口的时候,环形侧墙也可以对溢流出的水起到导向作用,形成向下的水流,防止溢流水从出汽口出来后飞溅。另外,还可进一步使溢流出的水与出水管流出的水更加贴合成一股,更方便用户一并接取溢流水和由出水管流出的水。
示例性地,出水口的边缘向下延伸有出水管,出水管的外周侧包围有环形侧墙,环形侧墙与出水管间隔开形成环形间隙,出汽口连通至环形间隙。如此,环形侧墙可以聚拢从出汽口排出的水蒸气,避免水蒸气向四周喷射。当出汽口作为溢流口的时候,环形侧墙也可以对溢流出的水起到导向作用,形成向下的水流,防止溢流水从出汽口出来后飞溅。另外,还可进一步使溢流出的水与出水管流出的水更加贴合成一股,更方便用户一并接取溢流水和由出水管流出的水。
示例性地,环形侧墙的底部低于出水管的底部。如此设置,水从出水管流出后,会在环形侧墙所包围的区域内继续流动一段距离,环形侧墙相当于外围边界或者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出水管,可以进一步地约束由出水管流出的水,防止此部分水向四周喷溅。
示例性地,常温水进水口和热水进水口彼此间隔地设置在水汽分离腔的侧腔壁上,水汽分离腔内设置有防倒流挡板,防倒流挡板分隔在常温水进水口和热水进水口之间。如此设置,当常温水由常温水进水口进入水汽分离腔后,防倒流挡板可以起到阻隔作用,避免常温水在水汽分离腔内流至热水进水口的位置,进而避免了常温水由热水进水口倒流出去的现象。尤其当常温水的流量通常较大,所起的防倒流效果尤显重要。当然,防倒流挡板也可避免热水在水汽分离腔内流至常温水进水口,从而通过常温水进水口倒流出去的现象。即,防倒流挡板可以同时引导常温水和热水分别流向水汽分离腔内部。
示例性地,水汽分离腔的腔底壁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向下凹陷以形成凹陷部和台阶部,常温水进水口和热水进水口设置在水汽分离腔的与另一部分连接的腔侧壁上,出水口设置在凹陷部内,防倒流挡板设置在台阶部上。如此设置,常温水进水口和热水进水口的位置均高于台阶部,而台阶部又高于凹陷部,故在重力作用下,常温水和热水可以从对应的进水口流向出水口,无需增加额外的动力装置。而且,通过设置凹陷部和台阶部,可以利用了出水口和常温进水口及热水进水口的空间位置,不用占用过多的空间,在此基础上稍加扩展即可形成水汽分离腔。防倒流挡板设置在台阶部上,可以使得从常温水进水口和热水进水口进来的水能在防倒流挡板的引导下流向凹陷部。
示例性地,防倒流挡板从腔侧壁朝向凹陷部延伸,且防倒流挡板与凹陷部的边缘之间的间隔小于或等于预定距离。如此,从常温水进水口和热水进水口进来的水在刚刚进入水汽分离腔内便可被防倒流挡板所阻挡,进而被引流至凹陷部的边缘。如果大于预定距离,即可以理解为防倒流挡板较短,此时,常温水越过防倒流挡板后,极有可能部分常温水会发生倒流的现象。通过设置小于或等于预定距离,相当于增长了防倒流挡板的长度,可以一直将常温水阻隔至几乎达到凹陷部的边缘,大大增强了防倒流的效果。
示例性地,水汽分离腔内设置有蒸汽分离板,蒸汽分离板的下边沿连接至水汽分离腔的腔底壁,蒸汽分离板具有迎水面,迎水面与热水进水口相对且彼此间隔,蒸汽分离板的上边沿高于热水进水口且低于水汽分离腔的腔顶壁。如此设置,热水由热水进水口进入后,撞上蒸汽分离板的迎水面,热水中汽泡被打散,由热水中分离出去。迎水面可以起到分离热水中的水蒸气的作用。蒸汽分离板的下边沿连接至水汽分离腔的腔底壁可以避免热水由下边沿流出;同时可以固定蒸汽分离板,避免蒸汽分离板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出现断裂、移位等问题。迎水面与热水进水口相对并且彼此间隔,可以使得热水能够撞击迎水面撞击从而分离出水蒸气,同时,间隔的空间可以为热水留出了流经的通路。蒸汽分离板的上边沿高于热水进水口,可以使得所有的热水从热水进水口进来后都能撞击到蒸汽分离板的迎水面上。蒸汽分离板的上边沿低于水汽分离腔的腔顶壁,可以利于水汽分离腔的腔顶壁正常的安装,避免在安装过程中出现互相干涉的状况。
示例性地,蒸汽分离板的第一侧边沿连接至水汽分离腔的腔侧壁,蒸汽分离板的与第一侧边沿相对的第二侧边沿与水汽分离腔的腔侧壁间隔开形成水流通道。如此设置,第一边沿与腔侧壁的连接可以加固蒸汽分离板与水汽分离腔的连接,避免蒸汽分离板在后续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水流冲击,出现断裂、移位等问题。再者,热水可以通过间隔空间流至该水流通道,进而顺利流至凹陷部,便于热水快速的流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龙头。龙头包括热水管路、常温水管路和前述任一项的水汽分离装置,热水管路连接至热水进水口,常温水管路连接至常温水进水口。因为水汽分离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所以包含了水汽分离装置的龙头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此处不做赘述。
在实用新型内容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水汽分离装置的轴测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水汽分离装置的爆炸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水汽分离装置的另一轴测图(未示出腔顶壁);
图4为图1所示的水汽分离装置的仰视图;
图5为图1示出的水汽分厘卡装置的俯视图;
图6为图5中A-A的剖视图;
图7为图3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的俯视图;
图8为图7中B-B的剖视图;
图9为图3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的俯视图;以及
图10为图9中C-C的剖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水汽分离装置;101、常温水进水口;102、热水进水口;103、出水口;200、水汽分离腔;210、腔底壁;220、腔侧壁;230、腔顶壁;240、凹陷部;250、台阶部;300、排汽柱;301、进汽口;302、出汽口;400、出水管;500、环形侧墙;501、环形间隙;600、防倒流挡板;700、蒸汽分离板;701、水流通道;710、迎水面;720、下边沿;730、上边沿;740、第一侧边沿;750、第二侧边沿。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提供了大量的细节以便能够彻底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如下描述仅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样的细节而得以实施。此外,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细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水汽分离装置。水汽分离装置可以应用到龙头、饮水机、净水机等家用厨卫产品,也可应用到工业产品上。下文将以水汽分离装置应用到龙头为例进行描述。如图1和图2所示,水汽分离装置10内可以设置有水汽分离腔200。水汽分离腔200的腔壁上可以设置有常温水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3。常温水进水口101可以大体呈圆形,也可为其它形状,此处不做限定。常温进水口可以为与外部供水连通的接口。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常温进水口可以连通龙头的冷水出水口103。此时,常温水可以经冷水出水口103进入常温水进水口101继而进入水汽分离腔200,再由出水口103排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出水口103直径可以为3-6mm。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出水口103可以竖直向下设置,也可以与竖直线具有一定的夹角,此处不做限定。下文将以出水口103竖直向下为例进行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水汽分离腔200的腔壁上还可以设置有热水进水口102。热水进水口102可以大体呈圆形,也可为其它形状,此处不做限定。热水进水口102可以为与外部供水连通的接口。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热水进水口102可以连通龙头的加热水出水口103。热水可以经龙头的加热水出水口103进入热水进水口102继而进入水汽分离腔200。当龙头仅有一个龙头出水口103时,龙头出水口103可以通过三通类管件分别连通常温水进水口101和热水进水口102。
如图2和图6所示,水汽分离腔200内还可以设置有排汽柱300。排汽柱300具有进汽口301和出汽口302。进汽口301可以连通水汽分离腔200。出汽口302可以与外部连通。排汽柱300的形状多种多样,例如,排汽柱300的横截面可以大体呈圆环、椭圆环、方环等各种形状,此处不做限定。排汽柱300的外形可以为等径、变径、阶梯形等,此处也不做限定。进汽口301可以位于排汽柱300的顶面,也可以位于排汽柱300的侧面等。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排汽柱300的侧面可以设置有多个进汽口。热水可以由热水进水口102进入水汽分离腔200,此时的热水中夹杂有大量的水蒸气。如图6所示,该热水经过水汽分离腔200将水蒸气与热水分离后,分离后的热水由出水口103排出。分离出的水蒸气经进汽口301进入排汽柱300,通过出汽口302排出水汽分离腔200。这样,本申请的水汽分离装置10为两进一出的结构,相较于两进两出的水汽分离盒,水汽分离腔200可以设置的较简单,体积也可以小型化;还可以适用于空间较小的场合。
通常情况下,水蒸气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会向上运动。如图6所示,本申请的进汽口301高于出汽口302。进汽口301位于水汽分离腔200内。也就是说,分离出的所有水蒸气在水汽分离腔200内都会由下向上运动。当水蒸气上升到进汽口301的位置,水蒸气可以进入进汽口301,在源源不断的水蒸气的推动下,所继而由出汽口302排出水汽分离装置10。如果进汽口301低于出汽口302,部分分离出的水蒸气向上运动,在水汽分离腔200的顶部极易形成积存水蒸气的死角,无法排出分离出的全部水蒸气。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进汽口301可以高于出水口103。这样,当水流较大,出水口103会积存部分水,水在水汽分离腔200内逐渐积存,当积存的高度到达进汽口301的位置时,水可以进入进汽口301内继而经出汽口302排出水汽分离装置10。也就是说,此时,进汽口301可以相当于溢流口,有助于快速地疏散排放水汽分离腔200内的水。进汽口301高于出水口103还可避免在非溢流的状况下水倒灌至进汽口301的现象。
出汽口302可以设置在出水口103的外周侧。当溢流水经进汽口301进入排汽通道最后由出汽口302排出,此时,由出汽口302排出的水位于由出水口103排出水的外周侧,便于用户在大体一个部位接取溢流水和由出水口103流出的水。
本申请的水汽分离装置10为两进一出的结构。常温水可以由常温水进水口101进入水汽分离腔200,再由出水口103排出。热水可以由热水进水口102进入水汽分离腔200,水蒸气与热水分离后,分离后的热水由出水口103排出,分离出的水蒸气经进汽口301进入排汽柱300,通过出汽口302排出水汽分离腔200。两进一出的水汽分离装置10,相较于两进两出的水汽分离盒,减少了一个出水管路,可以简化水汽分离腔200的结构;也可利于水汽分离装置10的小型化设计;使其还可适用于空间较小的场合,提高了水汽分离装置10的通用性。进汽口301高于出汽口302,并且高于出水口103。当进入水汽分离装置10的水量较大,出水口103来不及排水时,水可以进入进汽口301内继而经出汽口302排出水汽分离装置10。进汽口301可以相当于溢流口,有助于快速地疏散排放水汽分离腔200内的水。进汽口301高于出水口103还可避免在非溢流的状况下水倒灌至进汽口301的现象。由出汽口302排出的水位于由出水口103排出水的外周侧,便于用户在大体一个部位接取溢流水和由出水口103流出的水。
示例性地,如图6所示,水汽分离装置10的排汽柱300的数量可以是多个。例如,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多个排汽柱300的进汽口301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不同高度处。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排汽柱30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此时,这两个排汽柱300的进汽口301的高度不同,一高一低。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排汽柱的数量可以为三个,此时,其中两个排汽柱的进汽口的高度不同,例如,第一进汽口与第二进汽口的高度不同,第三进汽口的高度可以与第一进汽口相同或者与第二进汽口相同。在又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排汽柱的数量可以为三个,此时,三个排汽柱的进汽口的高度可以均不同,例如,第一进汽口处于最高处,第二进汽口处于中间高度,第三进汽口的高度最低。在使用过程中,随着龙头的开度不同,进入水汽分离装置10的水量也会随之不同,出水口103可能出现积水的现象,当积水越过处于低处的进汽口301时,水可以溢流至低处的进汽口301,从而通过排汽柱300的出汽口302流出去。此时,水汽分离腔200内分离出的水蒸气仍可以由通过处于较高位置的进汽口301进入排汽柱300,最后通过处于较高位置的进汽口301所在的排汽柱300的出汽口302排出。此时,处于低处位置的进汽口301相当于溢流口,高处位置的进汽口301仍是作为进汽的入口。在另一种情况下,随着龙头的出水温度的不同,进入水汽分离装置10的热水中所夹杂的水蒸气的含量不同。当龙头的出水温度极高时,进入水汽分离装置10的热水中所夹杂的水蒸气的也较多,此时,多个排汽柱300可以加速排放分离出的水蒸气,避免水蒸气积存在水汽分离装置10内造成较大的气压而影响水进入水汽分离装置10的速度,也通过快速排汽降低了水汽分离腔200内的压力,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如此设置,多个排汽柱300可以提高水汽分离装置10排汽的速度;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通过多个排汽柱300的进汽口301中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不同高度处的设置,可以使得排汽柱300同时具有溢流和排汽的功能,优化了水汽分离装置10的性能。
示例性地,如图6所示,多个排汽柱300中的最高排汽柱300的进汽口301到水汽分离腔200的腔顶壁230的间距在3~5mm之间。即使部分水蒸气上升速度较快,未通过较低处的进汽口301排出;该部分水蒸气在快速上升的过程中被水汽分离腔200的腔顶壁230阻挡,从而处于几乎紧靠水汽分离腔200的腔顶壁230的位置,那么,该部分水蒸气也可进入最高排汽柱300的进汽口301,从而通过最高排汽柱300排出水汽分离装置10。如此设置,将最高排汽柱300的进汽口301到水汽分离腔200的腔顶壁230的间距设置在3~5mm之间,可以使得最高排汽柱300的进汽口301尽可能处于高位,上升至较高位置的水蒸气可以通过最高排汽柱300的进汽口301进入排汽柱300,从而排出水汽分离装置10。这样,水汽分离腔200内不会形成积存水蒸气的死角,几乎所有的水蒸气均可通过排汽柱300排出。再者,将最高排汽柱300的进汽口301到水汽分离腔200的腔顶壁230的间距设置在3~5mm之间,即使制造装配过程中存在误差,这样,仍能保证排汽功能的实现;而且,此结构可以使得加工制造的成本较低。
示例性地,位于不同高度处的进汽口301之间的高度差为多个排汽柱300中的最高排汽柱300的高度的1/3至1/2。在具有两个排汽柱300的实施例中,此时,于低处的排汽柱300的进汽口301与位于高处的排汽柱300的进汽口301两者之间的高度差为h,最高排汽柱300的高度为H,也就是说,1/3H≤h≤1/2H。如此设置,当h<1/3H时,如果出水口103发生积水,随着积水的增多,积水液面会率先抵达位于低处的进汽口301后,部分水从低处的进汽口301溢流出;而两个进汽口301的高度差较小,缓冲空间较少,此时,如果水量特别大的情况下,积水液面有可能仍会向上冲,继而迅速地抵达处于高处的进汽口301也从高处的进汽口301溢流出,从而使得高处的进汽口301无法起到排汽的作用,也就是所有的排汽柱300的出汽口302全部变为溢流口,导致无法排汽。当h>1/2H时,相当于位于低处的进汽口301位置较低,使得低处的进汽口301与出水口103之间的缓冲空间过小,导致溢流的缓冲空间较小,水量稍微大一点,出水口103稍微积存一点水,便有可能使得部分水由位于低处的进汽口301溢流出去,使得低处溢流口无法排汽,导致实际起排汽功能的排汽柱300数量过少,同时,使得水汽分离装置10极易发生溢流的现象。如此设置,位于不同高度处的进汽口301之间的高度差为多个排汽柱300中的最高排汽柱300的高度的1/3至1/2,可以实现排汽和溢流之间的平衡,可以使得排汽柱300可以最优化地兼顾和实现排汽和溢流的功能。可以适合更多常用的使用场景。
示例性地,如图4所示,沿着与出水口103的贯通方向垂直的方向,排汽柱300与出水口103相邻接。需要说明的是,出水口103的贯通方向与出水口103的出水方向一致。排汽柱300可以与出水口103相邻接。如此,从出汽口302溢流出来的水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与出水口103流出来的水大体汇合为一股,出水效果更好,避免形成分散的多股水柱。排汽柱300沿垂直于出水方向的方向与出水口103相邻接,如此布置,排汽柱300的轴线可以与出水口103的轴线平行,方便模具成型。
示例性地,如图4和图6所示,出水口103的边缘可以向下延伸有出水管400。出水管400可以为直管或弯管,此处不做限定。排汽柱300的与出水口103相邻接的侧壁可以与出水管400的侧壁共面。如此设置,出水管400可以对从出水口103流出来的水进行导流,使其形成向下的水流,防止水从出水口103出来后四散喷溅。排汽柱300的与出水口103相邻接的侧壁与出水管400的侧壁共面,可以使得排汽柱300所用物料更少,结构更简单,溢流水流经时不易发生堵塞现象;排汽柱300与出水口103对应部分的空间可以更大;另外,还可以简化模具设计,降低模具制造成本。
示例性地,如图6所示,出水管400的外周侧可以包围有环形侧墙50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环形侧墙500可以具有与出水管400大体相同的形状。例如,出水管400为圆管,环形侧墙500可以大体呈圆环。当然,环形侧墙500也可以具有与出水管400不一致的形状,此处不做限定。不论环形侧墙500的形状如何,环形侧墙500可以与出水管400间隔开形成环形间隙501。出汽口302可以连通至环形间隙501。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环形侧墙500与出水管400形成的环形间隙501里,除与出汽口302连通的部分以外,其余部位也可以填充为实体,同样不影响功能的实现。如此,环形侧墙500可以聚拢从出汽口302排出的水蒸气,避免水蒸气向四周喷射。当出汽口302作为溢流口的时候,环形侧墙500也可以对溢流出的水起到导向作用,形成向下的水流,防止溢流水从出汽口302出来后飞溅。另外,还可进一步使溢流出的水与出水管400流出的水更加贴合成一股,更方便用户一并接取溢流水和由出水管400流出的水。
示例性地,如图6所示,环形侧墙500的底部可以低于出水管400的底部。如此设置,水从出水管400流出后,会在环形侧墙500所包围的区域内继续流动一段距离,环形侧墙500相当于外围边界或者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出水管400,可以进一步地约束由出水管400流出的水,防止此部分水向四周喷溅。
示例性地,如图7所示,常温水进水口101和热水进水口102可以彼此间隔地设置在水汽分离腔200的侧腔壁上。为了便于操作人员在同一位置安装水汽分离装置10,也为了减小水汽分离装置10的整体尺寸,通常情况下,常温进水口和热水进水口102设置在水汽分离腔200的同一侧腔壁上。当然,常温进水口和热水进水口102也可以设置在水汽分离腔200的不同的侧腔壁上,此处不做限定。水汽分离腔200内可以设置有防倒流挡板600。防倒流挡板600可以大体呈平板或弯板等,此处不做限定。防倒流挡板600可以分隔在常温水进水口101和热水进水口102之间。如此设置,当常温水由常温水进水口101进入水汽分离腔200后,防倒流挡板600可以起到阻隔作用,避免常温水在水汽分离腔200内流至热水进水口102的位置,进而避免了常温水由热水进水口102倒流出去的现象。尤其当常温水的流量通常较大,所起的防倒流效果尤显重要。当然,防倒流挡板600也可避免热水在水汽分离腔200内流至常温水进水口101,从而通过常温水进水口101倒流出去的现象。即,防倒流挡板600可以同时引导常温水和热水分别流向水汽分离腔200内部。
示例性地,如图7和图8所示,水汽分离腔200的腔底壁210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可以向下凹陷,进而形成凹陷部240和台阶部250。出水口103可以设置在凹陷部240内。因为常温水进水口101和热水进水口102可以彼此间隔地设置在水汽分离腔200的侧腔壁上,腔底壁210位于侧腔壁的下方,这样,常温水和/或热水分别从对应的进水口进入水汽分离腔200后,在重力的作用下,均可自然流向腔底壁210的凹陷部240,再从凹陷部240进入出水口103随后流出。即便没有水压,水汽分离腔200内的水也可以完全流出,不会存水。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腔底壁210也可以采用带坡度的设计,即靠近台阶部250的位置处的腔底壁210处于较高位置,然后靠近出水口103位置的腔底部的位置逐渐降低。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腔底壁210也可大体呈倒锥形结构的设计,腔底壁210的出水口103处位于最低点。防倒流挡板600可以设置在台阶上。这样,防倒流挡板600可以对由各自常温进水口进入水汽分离腔200内的常温水起到防倒流作用;并且可以将水从台阶部250引流至凹陷部240。如此设置,常温水进水口101和热水进水口102的位置均高于台阶部250,而台阶部250又高于凹陷部240,故在重力作用下,常温水和热水可以从对应的进水口流向出水口103,无需增加额外的动力装置。而且,通过设置凹陷部240和台阶部250,可以利用了出水口103和常温进水口及热水进水口102的空间位置,不用占用过多的空间,在此基础上稍加扩展即可形成水汽分离腔200。防倒流挡板600设置在台阶部250上,可以使得从常温水进水口101和热水进水口102进来的水能在防倒流挡板600的引导下流向凹陷部240。
示例性地,如图7所示,防倒流挡板600可以从腔侧壁220朝向凹陷部240延伸。防倒流挡板600与凹陷部240的边缘之间的间隔小于或等于预定距离。如此,从常温水进水口101和热水进水口102进来的水在刚刚进入水汽分离腔200内便可被防倒流挡板600所阻挡,进而被引流至凹陷部240的边缘。如果大于预定距离,即可以理解为防倒流挡板600较短,此时,常温水越过防倒流挡板600后,极有可能部分常温水会发生倒流的现象。通过设置小于或等于预定距离,相当于增长了防倒流挡板600的长度,可以一直将常温水阻隔至几乎达到凹陷部240的边缘,大大增强了防倒流的效果。
示例性地,如图2和图9所示,水汽分离腔200内可以设置有蒸汽分离板700。蒸汽分离板700可以大体呈平板或弯板,此处不做限定。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蒸汽分离板700可以位于靠近热水进水口102的位置。蒸汽分离板700的下边沿720可以连接至水汽分离腔200的腔底壁210。蒸汽分离板700具有迎水面710。迎水面710可以为平面或者弧面,此处不做限定。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迎水面710为平面,并且,迎水面710可以垂直于热水进水口102的中心线。迎水面710与热水进水口102可以相对并且彼此间隔。蒸汽分离板700的上边沿730可以高于热水进水口102,并且低于水汽分离腔200的腔顶壁230。如此设置,热水由热水进水口102进入后,撞上蒸汽分离板700的迎水面710,热水中汽泡被打散,由热水中分离出去。迎水面710可以起到分离热水中的水蒸气的作用。蒸汽分离板700的下边沿720连接至水汽分离腔200的腔底壁210可以避免热水由下边沿720流出;同时可以固定蒸汽分离板700,避免蒸汽分离板700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出现断裂、移位等问题。迎水面710与热水进水口102相对并且彼此间隔,可以使得热水能够撞击迎水面710撞击从而分离出水蒸气,同时,间隔的空间可以为热水留出了流经的通路。蒸汽分离板700的上边沿730高于热水进水口102,可以使得所有的热水从热水进水口102进来后都能撞击到蒸汽分离板700的迎水面710上。蒸汽分离板700的上边沿730低于水汽分离腔200的腔顶壁230,可以利于水汽分离腔200的腔顶壁230正常的安装,避免在安装过程中出现互相干涉的状况。
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蒸汽分离板700的第一侧边沿740可以连接至水汽分离腔200的腔侧壁220。蒸汽分离板700的与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沿750可以与水汽分离腔200的腔侧壁220间隔开,形成水流通道701。如此设置,第一边沿与腔侧壁220的连接可以加固蒸汽分离板700与水汽分离腔200的连接,避免蒸汽分离板700在后续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水流冲击,出现断裂、移位等问题。再者,热水可以通过间隔空间流至该水流通道701,进而顺利流至凹陷部240,便于热水快速的流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龙头。龙头可以包括热水管路、常温水管路和前述任一项的水汽分离装置10。热水管路可以连接至热水进水口102。常温水管路连接至常温水进水口101。因为水汽分离装置10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所以包含了水汽分离装置10的龙头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此处不做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区域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部件或特征与其他部件或特征的区域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区域相对术语不但包含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还包括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部件被整体倒置,则部件“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上方”或“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之上”的将包括部件“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之下”的情况。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此外,这些部件或特征也可以其他不同角度来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其他角度),本文意在包含所有这些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3)

1.一种水汽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汽分离装置内设置有水汽分离腔,所述水汽分离腔的腔壁上设置有常温水进水口、热水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水汽分离腔内设置有排汽柱,所述排汽柱具有与所述水汽分离腔连通的进汽口和与外部连通的出汽口,所述进汽口高于所述出汽口且高于所述出水口,所述出汽口设置在所述出水口的外周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汽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汽柱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排汽柱的进汽口中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不同高度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汽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排汽柱中的最高排汽柱的进汽口到所述水汽分离腔的腔顶壁的间距在3mm-5mm之间;和/或
位于不同高度处的进汽口之间的高度差为多个所述排汽柱中的最高排汽柱的高度的1/3至1/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汽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沿着与所述出水口的贯通方向垂直的方向,所述排汽柱与所述出水口相邻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汽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的边缘向下延伸有出水管,所述排汽柱的与所述出水口相邻接的侧壁与所述出水管的侧壁共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汽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的边缘向下延伸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外周侧包围有环形侧墙,所述环形侧墙与所述出水管间隔开形成环形间隙,所述出汽口连通至所述环形间隙。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汽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侧墙的底部低于所述出水管的底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汽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常温水进水口和所述热水进水口彼此间隔地设置在所述水汽分离腔的侧腔壁上,所述水汽分离腔内设置有防倒流挡板,所述防倒流挡板分隔在所述常温水进水口和所述热水进水口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汽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汽分离腔的腔底壁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向下凹陷以形成凹陷部和台阶部,所述常温水进水口和所述热水进水口设置在所述水汽分离腔的与所述另一部分连接的腔侧壁上,所述出水口设置在所述凹陷部内,所述防倒流挡板设置在所述台阶部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汽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倒流挡板从所述腔侧壁朝向所述凹陷部延伸,且所述防倒流挡板与所述凹陷部的边缘之间的间隔小于或等于预定距离。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汽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汽分离腔内设置有蒸汽分离板,所述蒸汽分离板的下边沿连接至所述水汽分离腔的腔底壁,所述蒸汽分离板具有迎水面,所述迎水面与热水进水口相对且彼此间隔,所述蒸汽分离板的上边沿高于所述热水进水口且低于所述水汽分离腔的腔顶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水汽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分离板的第一侧边沿连接至所述水汽分离腔的腔侧壁,所述蒸汽分离板的与所述第一侧边沿相对的第二侧边沿与所述水汽分离腔的腔侧壁间隔开形成水流通道。
13.一种龙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水管路、常温水管路和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水汽分离装置,所述热水管路连接至所述热水进水口,所述常温水管路连接至所述常温水进水口。
CN202320418956.8U 2023-02-28 2023-02-28 水汽分离装置和龙头 Active CN2194816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18956.8U CN219481650U (zh) 2023-02-28 2023-02-28 水汽分离装置和龙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18956.8U CN219481650U (zh) 2023-02-28 2023-02-28 水汽分离装置和龙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81650U true CN219481650U (zh) 2023-08-08

Family

ID=875135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18956.8U Active CN219481650U (zh) 2023-02-28 2023-02-28 水汽分离装置和龙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816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76812B2 (en) Gas liquid centrifugal separator
US20150122630A1 (en) Liquid dispensing device
CN104771075B (zh) 咖啡机的防滴漏结构及应用有该防滴漏结构的咖啡机
JP2593309B2 (ja) 液体用浮遊選鉱容器
CN219481650U (zh) 水汽分离装置和龙头
CN111851707B (zh) 高落差小管径工况的双入流口对流式消能跌水井
CN203101251U (zh) 一种浊度流通池
CN210095492U (zh) 饮水机及其水汽分离出水嘴
CN103464085A (zh) 泡罩塔板
KR20090071657A (ko) 축압 주수 탱크 및 플로우 댐퍼의 제조 방법
NO164580B (no) Soeyle for kontakt gass/vaeske.
CN104939685A (zh) 饮水机加热器出水装置
JP2002239304A (ja) 海水放水路の発泡防止構造
CN102535587B (zh) 一种起泡器
CN219139975U (zh) 一种水龙头
CN214017148U (zh) 一种具有水汽分离功能的出水嘴
CN216628238U (zh) 水龙头结构及饮水机
CN215305024U (zh) 一种汽水分离装置及饮水机
CN219629368U (zh) 一种水汽分离出水嘴及饮水装置
CN219147351U (zh) 一种大流量溢水合流盒
CN217855062U (zh) 气水分离装置
CN217153090U (zh) 出水组件、加热龙头和净水机
CN209629485U (zh) 一种水汽分离装置
CN212226401U (zh) 螺旋溜水器及进水管
CN219102369U (zh) 水嘴组件及具有其的净水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