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54055U - 取暖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取暖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54055U
CN219454055U CN202320386373.1U CN202320386373U CN219454055U CN 219454055 U CN219454055 U CN 219454055U CN 202320386373 U CN202320386373 U CN 202320386373U CN 219454055 U CN219454055 U CN 2194540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channel
exchanging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8637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春斌
李万昌
康勇
沈业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Melkat Intelligent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Melkat Intelligent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Melkat Intelligent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Melkat Intelligent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8637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540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540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540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取暖设备,包括壳体、混流风机、加热件、换向组件以及分隔件,混流风机、加热件、换向组件以及分隔件均设置于壳体的腔体中,壳体上设置有与腔体连通的进风口、换风出风口以及暖风出风口;混流风机靠近进风口设置;位于混流风机远离进风口一侧的腔体,包括并行设置的换风通道和暖风通道,换风通道和暖风通道通过分隔件进行分隔;暖风通道中安装有加热件;换向组件与壳体转动连接,并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换向组件设置在分隔件和换风出风口之间,且换向组件的连接端连接于远离换风出风口的壳体上;暖风通道与暖风出风口相连通。本申请提供的取暖设备,具有结构紧凑,并且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大、出风量多的优点。

Description

取暖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取暖设备。
背景技术
取暖设备常用于厨房或卫浴,使用时,取暖设备能够向厨房或卫浴的室内空间输入暖气,调节厨房或卫浴的室内环境的温度。
现有技术中,取暖设备常常安装在厨房或卫浴的吊顶上,同时,取暖设备的出风口与厨房或卫浴的室内空间相连通。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取暖设备的占用体积大,并且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小、出风量少。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取暖设备,具有结构紧凑,并且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大、出风量多的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一种取暖设备,包括壳体、混流风机、加热件、换向组件以及分隔件,混流风机、加热件、换向组件以及分隔件均设置于壳体的腔体中,壳体上设置有与腔体连通的进风口、换风出风口以及暖风出风口;混流风机靠近进风口设置;
位于混流风机远离进风口一侧的腔体,包括并行设置的换风通道和暖风通道,换风通道和暖风通道通过分隔件进行分隔;暖风通道中安装有加热件;换向组件与壳体转动连接,并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换向组件设置在分隔件和换风出风口之间,且换向组件的连接端连接于远离换风出风口的壳体上;暖风通道与暖风出风口相连通;
当处于第一状态时,换向组件封挡进风口与暖风出风口的连通,换风通道与换风出风口相连通,气流经混流风机进入换风通道,并由换风出风口流出壳体;
当处于第二状态时,换向组件封挡进风口与换风出风口的连通,换风通道与暖风通道相连通,气流经混流风机依次进入换风通道和暖风通道,在暖风通道中经加热件加热后,由暖风出风口流出壳体。
本申请提供的取暖设备,通过切换换向组件的工作状态,使得取暖设备进入换风模式或者暖风模式,满足用户需求。本申请提供的取暖设备的零部件少,结构紧凑,占用体积小;由于采用了混流风机,使得换风出风口和暖风出风口处的出风风速和出风量得到增大,出风更加顺畅。另外,由于换向组件设置在分隔件和换风出风口之间,且换向组件的连接端连接于远离换风出风口的壳体上;从而,换向组件不会对换风出风口形成遮挡,进一步保证了换风出风口的出风顺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换向组件包括动力件和转动件,动力件与转动件相连并带动转动件转动;当换向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转动件被配置为封挡进风口与暖风出风口的连通;当换向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转动件被配置为封挡进风口与换风出风口的连通。
这样,通过动力件带动转动件转动,使得转动件处于不同的封挡位置,从而能够切换换向组件的工作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动件与动力件相连的一端为连接端,沿壳体的延伸方向,连接端连接于分隔件和换风出风口之间的壳体上。
这样,通过转动件的连接端连接于壳体上,便能实现换向组件与壳体的连接,简化连接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动件远离动力件的一端为搭接端,搭接端与分隔件或壳体搭接;当搭接端与分隔件搭接时,换向组件处于第一状态;当搭接端与壳体搭接,换向组件处于第二状态。
这样,只需通过动力件带动转动件转动,使得转动件的搭接端与分隔件或壳体搭接,便能调节换向组件的工作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第二挡块靠近分隔件设置;当换向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转动件抵接于第一挡块,当换向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转动件抵接于第二挡块。
这样,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的存在,能够限制转动件的进一步转动,使得转动件处于限定的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混流风机的外周壁与壳体的内周壁相贴合。
这样,二者相贴合时,能够减少二者之间的缝隙,使得取暖设备的结构更加紧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暖风通道具有连通口,分隔件与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连通口,连通口位于分隔件的靠近换风出风口的一侧;换向组件靠近连通口设置;当处于第一状态时,换向组件封挡连通口,进风口与换风出风口相连通;当处于第二状态时,换向组件打开连通口,进风口与暖风出风口相连通。
这样,换向组件通过封挡或打开连通口,便能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从而实现进风口与换风出风口或暖风出风口的连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隔件具有相接端和自由端,相接端靠近混流风机并与壳体的内壁相连,自由端朝远离混流风机延伸,并与壳体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形成连通口。
这样,分隔件具有相接端和自由端,通过分隔件和壳体的内壁的相互配合便能形成连通口,连通口的结构简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隔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隔板段和第二隔板段,第一隔板段远离第二隔板段的一端为自由端,第二隔板段远离第一隔板段的一端为相接端。
这样,第一隔板段和第二隔板段相互连接形成的分隔件,与壳体的内壁相互配合,便能形成具有连通功能的连通口。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控制件,控制件与混流风机、加热件以及换向组件电性连接。
这样,控制件能够对混流风机、加热件以及换向组件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便于对暖风设备的调节。
本申请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发明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的换向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的换向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的气流路径的第一种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的换向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的气流路径的第二种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的换向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的换向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的气流路径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混流风机的内部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 110-腔体;
111-换风通道; 112-暖风通道;
120-进风口; 130-换风出风口;
140-暖风出风口; 200-混流风机;
210-外壳; 220-叶轮;
230-导流件; 231-导叶;
2311-第一导流部; 2312-第二导流部;
300-加热件; 400-换向组件;
410-动力件; 420-转动件;
500-分隔件; 510-第一隔板段;
520-第二隔板段; 600-过滤网;
700-第一挡块; 800-第二挡块;
900-连通口。
具体实施方式
取暖设备常用于厨房或卫浴,并安装在厨房或卫浴的吊顶上,工作时,取暖设备的出风口与厨房或卫浴的室内空间相连通,并能够向室内空间输入暖气,调节厨房或卫浴的室内环境的温度。目前的取暖设备以电为能源进行加热供暖最为常见,利用风扇产生的风流携带发热体所产生的热量进入室内空间中,从而起到取暖作用。
例如,现有技术中的取暖设备,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上的面板,在壳体和面板围成的中空腔体内设置风扇和加热件等,在壳体上还设有彼此间隔开的出风口和入风口。取暖设备工作时,室内温度较低的风流从进风口进入取暖器内部后,经过加热的温度较高的风流由出风口再次流入室内,从而形成循环以达到为室内环境供暖的效果。
然而,现有技术中所提供的取暖设备,占用体积大,安装时需要预留较大安装空间;另外,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小、风量少。
基于上述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取暖设备,取暖设备的换向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换向组件封挡进风口与暖风出风口的连通,换风通道与换风出风口相连通,气流经混流风机进入换风通道,并由换风出风口流出壳体;此时,取暖设备处于换风模式。当换向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换向组件封挡进风口与换风出风口的连通,换风通道与暖风通道相连通,气流经混流风机依次进入换风通道和暖风通道,在暖风通道中经加热件加热后,由暖风出风口流出壳体;此时,取暖设备处于暖风模式。从而,通过切换换向组件的工作状态,使得取暖设备进入换风模式或者暖风模式,满足用户需求。本申请提供的取暖设备的零部件少,结构紧凑,占用体积小;由于采用了混流风机,使得换风出风口和暖风出风口处的出风风速和出风量得到增大,出风更加顺畅。另外,由于换向组件设置在分隔件和换风出风口之间,且换向组件的连接端连接于远离换风出风口的壳体上;从而,换向组件不会对换风出风口形成遮挡,进一步保证了换风出风口的出风顺畅。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以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以下结合图1至图7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图4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取暖设备,包括壳体100、混流风机200、加热件300、换向组件400以及分隔件500,混流风机200、加热件300、换向组件400以及分隔件500均设置于壳体100的腔体110中,壳体100的腔体110,能够用来安装混流风机200、加热件300、换向组件400以及分隔件500,并形成保护。壳体100上设置有与腔体110连通的进风口120、换风出风口130以及暖风出风口140;进风口120和暖风出风口140与室内环境相连通,而换风出风口130与室外环境相连通。混流风机200靠近进风口120设置,进风口120位于混流风机200的一侧,而换风出风口130和暖风出风口140位于混流风机200的另一侧;从进风口120进入的气流,能够进入混流风机200中,并从混流风机200远离进风口120的一侧流出。
位于混流风机200远离进风口120一侧的腔体110,包括并行设置的换风通道111和暖风通道112,换风通道111和暖风通道112通过分隔件500进行分隔,暖风通道112与暖风出风口140相连通;而暖风通道112中安装有加热件300,加热件300能够对暖风通道112中的气流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气流能够从暖风出风口140流出。另外,换向组件400与壳体100转动连接,并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具体的,换向组件400设置在分隔件500和换风出风口130之间,且换向组件400的连接端连接于远离换风出风口130的壳体100上,换向组件400的连接端远离换风出风口130,从而,当气流从换风出风口130流出时,换向组件400不会对气流形成阻挡,保证气流的顺畅流出。
如图2和图3所示,当换向组件400处于第一状态时,换向组件400封挡进风口120与暖风出风口140的连通,换风通道111与换风出风口130相连通,气流经混流风机200进入换风通道111,并由换风出风口130流出壳体100。换风出风口130与外部环境相连通,取暖设备能够将室内环境的空气输送至外部环境,此时,取暖设备处于换风模式。
如图5所示,当换向组件400处于第二状态时,换向组件400封挡进风口120与换风出风口130的连通,换风通道111与暖风通道112相连通,气流经混流风机200依次进入换风通道111和暖风通道112,在暖风通道112中经加热件300加热后,由暖风出风口140流出壳体100。暖风出风口140与室内环境相连通,取暖设备能够将室内环境的空气进行加热,然后重新输送至室内环境中,从而提升室内环境的温度,此时,取暖设备处于暖风模式。
从而,通过切换换向组件400的工作状态,能够使得取暖设备进入换风模式或者暖风模式。本申请提供的取暖设备的组成零部件少,而混流风机200安装在壳体100中,使得取暖设备的结构紧凑,占用体积小。另外,由于取暖设备采用了混流风机200,混流风机200的出风风速和出风量大,使得换风出风口130和暖风出风口140处的出风风速和出风量得到增大,出风更加顺畅。
如图6和图7所示,混流风机200包括外壳210、叶轮220和导流件230,叶轮220设置于外壳210内,导流件230设置于叶轮220的出风侧。可以理解的是,叶轮220可以转动设置在外壳210内部,并且外壳210内通过旋转驱动空气流动,导流件230可以对叶轮220产生的气流进行引导,以实现动静压转换,提高出风的顺畅性,提高叶轮220的出风效率。其中,导流件230包括导叶231,导叶231包括第一导流部2311和第二导流部2312,第一导流部2311和第二导流部2312沿混流风机200的出风方向连接,第一导流部2311相对于第一方向呈弧线形延伸,第二导流部2312相对于第二方向呈弧线形延伸。
其中,第一导流部2311和第二导流部2312的表面均可以为曲面,第一导流部2311在第一方向的投影呈弧形,第二导流部2312在第二方向的投影呈弧形,在气流从叶轮220流动至导叶231时,气流先经过第一导流部2311,再经过第二导流部2312,从而实现气流的平滑输出。第一方向为图7中的X方向,第二方向为图7中Y方向。具体的,第一方向可以为叶轮220的旋转轴向,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即X方向为叶轮220的旋转轴向,Y方向为叶轮220的旋转径向,X方向与Y方向垂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换向组件400包括动力件410和转动件420,动力件410与转动件420相连并带动转动件420转动;具体的,动力件410可以为电机,转动件420可以为转动板。当换向组件400处于第一状态时,转动件420被配置为封挡进风口120与暖风出风口140的连通,换风通道111与换风出风口130相连通,气流经混流风机200进入换风通道111,并由换风出风口130流出壳体100。当换向组件400处于第二状态时,转动件420被配置为封挡进风口120与换风出风口130的连通,换风通道111与暖风通道112相连通,气流经混流风机200依次进入换风通道111和暖风通道112,在暖风通道112中经加热件300加热后,由暖风出风口140流出壳体100。
如此设置,通过动力件410带动转动件420转动,使得转动件420处于不同的封挡位置,从而能够切换换向组件400的工作状态。
具体的,如图1所示,转动件420与动力件410相连的一端为连接端,沿壳体100的延伸方向,连接端连接于分隔件500和换风出风口130之间的壳体100上。如此设置,通过转动件420的连接端连接于壳体100上,便能实现换向组件400与壳体100的连接,简化连接结构。具体的,转动件420的连接端可以转动连接在壳体100上,动力件410带动转动件420相对于壳体100转动。
进一步的,转动件420远离动力件410的一端为搭接端,搭接端与分隔件500或壳体100搭接。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当搭接端与分隔件500搭接时,换向组件400处于第一状态,转动件420与分隔件500相配合,封挡进风口120与暖风出风口140的连通,换风通道111与换风出风口130相连通,气流经混流风机200进入换风通道111,并由换风出风口130流出壳体100。如图5所示,当搭接端与壳体100搭接,换向组件400处于第二状态,转动件420与壳体100相配合,封挡进风口120与换风出风口130的连通,换风通道111与暖风通道112相连通,气流经混流风机200依次进入换风通道111和暖风通道112,在暖风通道112中经加热件300加热后,由暖风出风口140流出壳体100。
如此设置,只需通过动力件410带动转动件420转动,使得转动件420的搭接端与分隔件500或壳体100搭接,便能调节换向组件400的工作状态。
另外,壳体100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挡块700和第二挡块800,第二挡块800靠近分隔件500设置;如图1所示,当换向组件400处于第一状态时,转动件420抵接于第一挡块700;转动件420抵接于第一挡块700的同时,转动件420的搭接端与分隔件500搭接。如图4所示,当换向组件400处于第二状态时,转动件420抵接于第二挡块800;转动件420抵接于第二挡块800的同时,转动件420的搭接端与壳体100搭接。转动件420在第一挡块700和第二挡块800之间转动。
如此设置,第一挡块700和第二挡块800的存在,能够限制转动件420的进一步转动,使得转动件420处于限定的位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混流风机200的外周壁与壳体100的内周壁相贴合。如此设置,二者相贴合时,能够减少二者之间的缝隙,使得取暖设备的结构更加紧凑。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暖风通道112具有连通口900,分隔件500与壳体100的内壁之间形成连通口900,连通口900位于分隔件500的靠近换风出风口130的一侧;换向组件400靠近连通口900设置。如图2和图3所示,当处于第一状态时,换向组件400封挡连通口900,进风口120与换风出风口130相连通。如图5所示,当处于第二状态时,换向组件400打开连通口900,进风口120与暖风出风口140相连通。
如此设置,换向组件400通过封挡或打开连通口900,便能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从而实现进风口120与换风出风口130或暖风出风口140的连通。
具体的,如图4所示,分隔件500具有相接端和自由端,相接端靠近混流风机200并与壳体100的内壁相连,自由端朝远离混流风机200延伸,并与壳体100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形成连通口900。如此设置,分隔件500具有相接端和自由端,通过分隔件500和壳体100的内壁的相互配合便能形成连通口900,连通口900的结构简单。
具体的,如图4所示,分隔件50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隔板段510和第二隔板段520,第一隔板段510远离第二隔板段520的一端为自由端,第二隔板段520远离第一隔板段510的一端为相接端。第二隔板段520与壳体100的内壁相连,第二隔板段520与壳体100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
如此设置,第一隔板段510和第二隔板段520相互连接形成的分隔件500,与壳体100的内壁相互配合,便能形成具有连通功能的连通口900。
另外,第二隔板段520与壳体100的内壁形成夹角,第二隔板段520相对于与壳体100的内壁倾斜设置,从而,倾斜设置的第二隔板段520能够起到引导风流的作用。壳体100可以为细长件,壳体100沿同一方向延伸。第一隔板段510的延伸方向可以平行于壳体100的延伸方向。分隔件500可以为分隔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件,控制件与混流风机200、加热件300以及换向组件400电性连接。如此设置,控制件能够对混流风机200、加热件300以及换向组件400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便于对暖风设备的调节。具体的,控制件可以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进风口120与换风出风口130分别位于相对的壳体100的壳壁上,进风口120的进风风向与换风出风口130的出风风向平行。或如图3所示,进风口120与换风出风口130分别位于相邻的壳壁上,进风口120的进风风向与换风出风口130的出风风向交叉;具体的,进风口120的进风风向与换风出风口130的出风风向可以相互垂直。如此设置,能够根据实际的安装情况,选择进风口120的进风风向与换风出风口130的出风风向,从而满足实际的安装需求。进风口120处可以设有过滤网60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加热件300围设于暖风出风口140的至少部分外周,从而保证加热件300对气流的加热效果;另外,加热件300可以具有加热丝。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可以应用于家庭的卫生间、客厅、厨房等空间,也可以应用于教室、办公场所、商场等其他室内空间,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取暖设备可以安装于室内的吊顶,以悬吊的方式与吊板配合安装,该取暖设备具有的工作模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暖风模式、换风模式或者同时进行暖风模式以及换风模式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混流风机、加热件、换向组件以及分隔件,所述混流风机、所述加热件、所述换向组件以及所述分隔件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腔体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进风口、换风出风口以及暖风出风口;所述混流风机靠近所述进风口设置;
位于所述混流风机远离所述进风口一侧的所述腔体,包括并行设置的换风通道和暖风通道,所述换风通道和所述暖风通道通过所述分隔件进行分隔;所述暖风通道中安装有所述加热件;所述换向组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并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换向组件设置在所述分隔件和所述换风出风口之间,且所述换向组件的连接端连接于远离所述换风出风口的所述壳体上;所述暖风通道与所述暖风出风口相连通;
当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换向组件封挡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暖风出风口的连通,所述换风通道与所述换风出风口相连通,气流经所述混流风机进入所述换风通道,并由所述换风出风口流出所述壳体;
当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换向组件封挡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换风出风口的连通,所述换风通道与所述暖风通道相连通,气流经所述混流风机依次进入所述换风通道和所述暖风通道,在所述暖风通道中经所述加热件加热后,由所述暖风出风口流出所述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组件包括动力件和转动件,所述动力件与所述转动件相连并带动所述转动件转动;
当所述换向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转动件被配置为封挡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暖风出风口的连通;当所述换向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转动件被配置为封挡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换风出风口的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与所述动力件相连的一端为所述连接端,沿所述壳体的延伸方向,所述连接端连接于所述分隔件和所述换风出风口之间的所述壳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远离所述动力件的一端为搭接端,所述搭接端与所述分隔件或所述壳体搭接;当所述搭接端与所述分隔件搭接时,所述换向组件处于第一状态;当所述搭接端与所述壳体搭接,所述换向组件处于第二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所述第二挡块靠近所述分隔件设置;当所述换向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转动件抵接于所述第一挡块,当所述换向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转动件抵接于所述第二挡块。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流风机的外周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周壁相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暖风通道具有连通口,所述分隔件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连通口,所述连通口位于所述分隔件的靠近所述换风出风口的一侧;所述换向组件靠近所述连通口设置;
当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换向组件封挡所述连通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换风出风口相连通;当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换向组件打开所述连通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暖风出风口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具有相接端和自由端,所述相接端靠近所述混流风机并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相连,所述自由端朝远离所述混流风机延伸,并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所述连通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隔板段和第二隔板段,所述第一隔板段远离所述第二隔板段的一端为所述自由端,所述第二隔板段远离所述第一隔板段的一端为所述相接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件,所述控制件与所述混流风机、所述加热件以及所述换向组件电性连接。
CN202320386373.1U 2023-02-28 2023-02-28 取暖设备 Active CN2194540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86373.1U CN219454055U (zh) 2023-02-28 2023-02-28 取暖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86373.1U CN219454055U (zh) 2023-02-28 2023-02-28 取暖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54055U true CN219454055U (zh) 2023-08-01

Family

ID=87410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86373.1U Active CN219454055U (zh) 2023-02-28 2023-02-28 取暖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540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70972A (zh) 通过一个风门切换风向的具有新风功能的双风机取暖器
CN105065327A (zh) 一种蜗壳组件、风机、空调器及一种风机换向的控制方法
CN113357811B (zh) 进风结构、新风装置及空调
WO2022242114A1 (zh) 进风结构、新风装置及空调
CN107131148A (zh) 贯流风轮、贯流风机及送风装置
CN219454055U (zh) 取暖设备
KR100855711B1 (ko) 환기장치용 댐퍼 제어장치
CN111981577B (zh) 新风机及空气调节设备
CN112377981B (zh) 风暖设备
KR20140125523A (ko) 터보팬 및 이를 사용한 천정형 공기조화기
CN219454056U (zh) 取暖设备
CN113007799A (zh) 新风装置、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9454058U (zh) 取暖设备
CN110454423A (zh) 冷暖风扇
CN216924548U (zh) 风管机
CN114484842A (zh) 空气调节设备及其涡环发生装置
CN203501371U (zh) 换气装置
KR100331817B1 (ko) 천장형 에어컨
CN215949942U (zh) 风机和家用电器
CN212841815U (zh) 一种新型离心式风暖换气机
CN21592983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20205899U (zh) 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0749007B (zh) 一种吊扇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213713549U (zh) 由风门切换气流流向的取暖器
CN216522431U (zh) 一种静压涡轮风暖换气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