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15032U - 除湿加湿新风机组 - Google Patents

除湿加湿新风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15032U
CN219415032U CN202320414007.2U CN202320414007U CN219415032U CN 219415032 U CN219415032 U CN 219415032U CN 202320414007 U CN202320414007 U CN 202320414007U CN 219415032 U CN219415032 U CN 2194150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communicated
module
fresh air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1400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可
李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en Lvjia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en Lvjia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en Lvjia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en Lvjia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1400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150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150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150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除湿加湿新风机组,包括:外机,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压缩机与冷凝器连通;调温模块,其连通有新风口、回风口、多个送风口、冷凝器以及压缩机;调湿模块,其与多个送风口和调温模块连通,调湿模块与压缩机连通,能够对调温后的空气进行加湿或干燥,避免空气出现过于干燥或者潮湿的情况出现。

Description

除湿加湿新风机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除湿加湿新风机组。
背景技术
新风机组是提供新鲜空气的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工作原理是在室外抽取新鲜的空气经过除尘、除湿(或加湿)、降温(或升温)等处理后,通过风机送到室内,在进入室内空间时替换室内原有的空气。
现有的新风机组包括调温模块,与调温模块连通的新风口、回风口、多个送风口以及外机,外机包括压缩机,与压缩机之间通过管道连通的冷凝器,冷凝器与调温模块连通,当新风机组处于夏季模式时,压缩机将制冷剂压缩后输送至冷凝器中进行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进入调温模块对流经调温模块中的空气进行降温,从而实现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制冷,同时新风从新风口流入,经调温模块降温后,通过送风口进入室内,室内原有的空气通过回风口出去;当新风机组处于冬季模式时,通过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通过冷凝器直接进入调温模块,对调温模块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空气的流向则与夏季模式相同。
新风机组经过调温模块进行降温时,会出现降温过低,导致空气过于潮湿;经过调温模块进行升温时,会出现升温较高,导致空气过于干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除湿加湿新风机组,能够对调温后的空气进行加湿或干燥,避免空气出现过于干燥或者潮湿的情况出现。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除湿加湿新风机组,包括:
外机,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冷凝器连通;
调温模块,其连通有新风口、回风口、多个送风口、所述冷凝器以及所述压缩机;
调湿模块,其与所述多个送风口和所述调温模块连通,所述调湿模块与所述压缩机连通。
优选的是,所述外机还包括四通阀,所述四通阀包括d、e、s、c四个接管;
所述压缩机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四通阀的d接管连接,所述压缩机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四通阀的s接管连接;
所述冷凝器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四通阀的c接管连接,所述冷凝器通过第四管道与所述调温模块连通;
所述调温模块通过第五管道与所述四通阀的e接管连接;
所述调湿模块通过第六管道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同时所述调湿模块通过第七管道与所述第五管道连通。
优选的是,所述调湿模块包括:
板式换热器,其第一进液端通过所述第六管道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第一出液端通过所述第七管道与所述第五管道连通;
调湿通道,其内设有第八管道,所述第八管道的一端与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二进液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二出液端连通;
调湿件,其设于所述调湿通道内,所述调湿件包括:
溶液槽,其位于所述调湿通道的底部,所述第八管道包括第一分管和第二分管,所述第一分管的一端贯穿所述溶液槽的侧壁与所述溶液槽的内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二进液端连通,所述第二分管的一端贯穿所述溶液槽的远离所述第一分管的侧壁与所述溶液槽的内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二出液端连通;
喷头,其设于所述调湿通道的顶部,且朝向所述溶液槽喷水,所述喷头通过管道连通至所述溶液槽内;
补水件,其与所述第八管道连通,向所述第八管道内输送水分。
优选的是,所述补水件位于所述调湿通道内,所述补水件包括:
喷水管,其侧壁贯穿设有多个喷水孔,所述喷水管的一端连通有进水管,另一端密封;
集水盘,其位于所述喷水管的下方,用于收集所述喷水管喷出的水,所述集水盘贯穿设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与所述第八管道连通。
优选的是,还包括湿度检测模块,其设于所述多个送风口和所述调湿模块之间,所述湿度检测模块分别与所述调湿模块和所述多个送风口连通。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管道、第六管道、第七管道和第八管道均通过相应的阀门调节。
优选的是,还包括初中效过滤器,其设于所述调温模块和所述新风口之间,所述初中效过滤器分别与所述调温模块、所述新风口以及所述回风口连通。
优选的是,
所述调温模块包括第一箱体,所述第一箱体的一侧与所述新风口和所述回风口连通,另一侧与所述多个送风口连通;
所述第一箱体内设有第一蛇形管,所述蛇形管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管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五管道连通。
优选的是,所述多个送风口的数量为三个。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当新风机组处于夏季模式的时候,需要对空气进行降温,降温后的空气进入调湿模块进行干燥,经过干燥的空气通过送风口进入室内,避免了降温过低,导致空气过于潮湿的情况出现;当新风机组处于冬季模式的时候,需要对空气进行升温,升温后的空气进入调湿模块进行加湿,经过加湿的空气通过送风口进入室内,避免了升温过程中,出现空气过于干燥的情况出现。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除湿加湿新风机组冬季运行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局部A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除湿加湿新风机组夏季运行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补水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调湿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压缩机1、冷凝器2、调温模块3、新风口4、回风口5、送风口6、第一管道7、第二管道8、第三管道9、第四管道10、第五管道11、第六管道12、第七管道13、板式换热器14、调湿通道15、第八管道16、喷水管17、集水盘18、湿度检测模块19、初中效过滤器20、稀溶液罐21、浓溶液罐22、四通阀23、溶液槽24、喷头25、第一分管26、第二分管2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除湿加湿新风机组,包括:
外机,其包括压缩机1、冷凝器2,所述压缩机1与所述冷凝器2连通;
调温模块3,其连通有新风口4、回风口5、多个送风口6、所述冷凝器2以及所述压缩机1;
调湿模块,其与所述多个送风口6和所述调温模块3连通,所述调湿模块与所述压缩机1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各送风口6独立调节,同时也不具体限制多个送风口6的数量,本申请也不限制调温模块3和调湿模块的具体结构,只要是调温模块3能够对空气进行加热,调湿模块能够对从调温模块3过来的新风进行调湿。使用过程中,新风机组开启夏季模式的时候,压缩机1将制冷剂压缩后输送至冷凝器2中进行冷凝,冷凝后制冷剂进入调温模块3中与空气换热,从而实现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制冷,同时新风从新风口4流入,经调温模块3降温后,经由调湿模块对降温后的新风进行适度的干燥,使进入室内的送风温度恒定且干燥;新风机组开启冬季模式的时候,调湿模块对空气进行调湿,使进入室内的送风温度恒定且湿润。
使用过程中,当新风机组处于夏季模式的时候,需要对空气进行降温,降温后的空气进入调湿模块进行干燥,经过干燥的空气通过送风口6进入室内,避免了降温过低,导致空气过于潮湿的情况出现;当新风机组处于冬季模式的时候,需要对空气进行升温,升温后的空气进入调湿模块进行加湿,经过加湿的空气通过送风口6进入室内,避免了升温过程中,出现空气过于干燥的情况出现。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外机还包括四通阀23,所述四通阀23包括d、e、s、c四个接管;所述压缩机1通过第一管道7与所述四通阀23的d接管连接,所述压缩机1通过第二管道8与所述四通阀23的s接管连接;所述冷凝器2通过第三管道9与所述四通阀23的c接管连接,所述冷凝器2通过第四管道10与所述调温模块3连通;所述调温模块3通过第五管道11与所述四通阀23的e接管连接;所述调湿模块通过第六管道12与所述第一管道7连通,同时所述调湿模块通过第七管道13与所述第五管道11连通,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四通阀23的应用为现有的四通阀23的应用原理,四通阀23在制冷设备中是不可或缺的部件,其中,如图1和2所示,第一管道7上设有调节阀6,第六管道12通过调节阀6与第一管道7连通,调节阀6能够通过比例调节控制第六管道12和第一管道7连通比例,第六管道12上设有模式切换阀5、第七管道13上设有模式切换阀4用于控制相应的管道是否开通。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调湿模块包括:
板式换热器14,其进液端通过所述第六管道12与所述第一管道7连通,出液端通过所述第七管道13与所述第五管道11连通;
调湿通道15,其内设有第八管道16,所述第八管道16的一端与所述板式换热器14的第二进液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板式换热器14的第二出液端连通;
调湿件,其设于所述调湿通道15内,所述调湿件包括:
溶液槽24,其位于所述调湿通道15的底部,所述第八管道16包括第一分管和第二分管,所述第一分管26的一端贯穿所述溶液槽24的侧壁与所述溶液槽24的内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板式换热器14的第二进液端连通,所述第二分管27的一端贯穿所述溶液槽24的远离所述第一分管26的侧壁与所述溶液槽24的内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板式换热器14的第二出液端连通;
喷头25,其设于所述调湿通道15的顶部,且朝向所述溶液槽24喷水,所述喷头25通过管道连通至所述溶液槽24内;
补水件,其与所述第八管道16连通,向所述第八管道16内输送水分。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八管道16上设有稀溶液罐21和浓溶液罐22,稀溶液罐21靠近板式换热器14的第二进液端,浓溶液罐22靠近板式换热器14的第二出液端,具体的如图1和3所示,同时稀溶液罐21和浓溶液罐22内均设有浓度传感器。如图1所示,第八管道16上设有模式切换阀1、2、3和7,当新风机组开启夏季模式的时候,模式切换阀1、2、4、5开启,模式切换阀3、7关闭,经过压缩机1处理的冷凝剂通过第一管道7流入第六管道12,流入板式换热器14,最后从板式换热器14流入第七管道13,进入压缩机1中,此时,位于第八管道16上的双向泵启动,浓溶液自浓溶液罐22经第八管道16流入溶液槽24中,处于溶液槽24内的浓溶液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变成稀溶液,稀溶液自第八管道16进入稀溶液罐21,稀溶液罐21中混合溶液自稀溶液罐21,进入板式换热器14,由于板式换热器14里面有经过压缩机1处理后的具有热量的冷凝剂,所以稀溶液中的水分在加热的情况下进行了蒸发,又变成了浓溶液;当新风机组处于冬季模式的时候,模式切换阀3开启,模式切换阀7根据稀溶液罐21内的浓度传感器采集数值进行开启,并开启单向泵,使补水件中的溶液通过第八管道16流入稀溶液罐21中,模式切换阀1、2、4、5关闭,当稀溶液罐21内的浓度传感器采集数值的浓度含量高于预定值时,自稀溶液罐21经双向泵流经调湿件,对调湿通道15内的空气进行加湿,当稀溶液罐21内的浓度传感器采集数值的浓度含量低于预定值时,补水件开启,对稀溶液罐21进行补水。
其中,调湿件中的喷头25与溶液槽24之间通过管道连通,管道上设有阀门,当需要通过喷头25喷水对空气进行湿度调整的时候,阀门打开,从喷头25喷出的溶液最终还是会落回溶液槽24中。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补水件位于所述调湿通道15内,所述补水件包括:
喷水管17,其侧壁贯穿设有多个喷水孔,所述喷水管17的一端连通有进水管,另一端密封;
集水盘18,其位于所述喷水管17的下方,用于收集所述喷水管17喷出的水,所述集水盘18贯穿设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与所述第八管道16连通,补水件如图4所示,图中没有表示出进水管,进水管是用于给喷水管17补充水分的,其中,本申请并不限制多个喷水孔的具体数量,数量根据具体情况设定,同时模式切换阀7控制出水孔向第八管道16的送水量,即只有当第八管道16内的溶液的含水量少于一定的值时,模式切换阀7才会打开,补水件此时向调湿通道15内喷水的同时,向第八管道16内输送水分至需要的值。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湿度检测模块19,其设于所述多个送风口6和所述调湿模块之间,所述湿度检测模块19分别与所述调湿模块和所述多个送风口6连通,湿度检测模块19的具体结构并不做限制,其可以是检测通道,通道内设有湿度检测仪器、温度检测仪器,只要是能够起到使空气流过的时候,用于检测其温、湿度的作用即可。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管道7、第六管道12、第七管道13和第八管道16均通过相应的阀门调节,具体的开关阀在说明书附图中均有标记,其中,第一管道7通过相应的阀门比例调节,第六管道12、第七管道13和第八管道16均通过相应的阀门调节开或关。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初中效过滤器20,其设于所述调温模块3和所述新风口4之间,所述初中效过滤器20分别与所述调温模块3、所述新风口4以及所述回风口5连通,起到了对新风进行过滤的作用。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调温模块3包括第一箱体,所述第一箱体的一侧与所述新风口4和所述回风口5连通,另一侧与所述多个送风口6连通;
所述第一箱体内设有第一蛇形管,所述蛇形管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管道10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五管道11连通,夏季的时候,冷凝剂流入第一蛇形管内,由于冷凝剂温度低,可以将流经第一箱体内的空气进行降温,冬天的时候冷凝剂温度较高可以对流经第一箱体内的空气进行升温;
示例性地,本新型并不限制第一箱体与多个送风口6、新风口4和回风口5如何进行连通,其可以是第一箱体的两侧均贯穿设有穿孔,通过穿孔与对应设置连通。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多个送风口6的数量为三个,每个送风口6均相对独立送风。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除湿加湿新风机组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9)

1.除湿加湿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机,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冷凝器连通;
调温模块,其连通有新风口、回风口、多个送风口、所述冷凝器以及所述压缩机;
调湿模块,其与所述多个送风口和所述调温模块连通,所述调湿模块与所述压缩机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加湿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机还包括四通阀,所述四通阀包括d、e、s、c四个接管;
所述压缩机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四通阀的d接管连接,所述压缩机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四通阀的s接管连接;
所述冷凝器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四通阀的c接管连接,所述冷凝器通过第四管道与所述调温模块连通;
所述调温模块通过第五管道与所述四通阀的e接管连接;
所述调湿模块通过第六管道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同时所述调湿模块通过第七管道与所述第五管道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加湿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湿模块包括:
板式换热器,其进液端通过所述第六管道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出液端通过所述第七管道与所述第五管道连通;
调湿通道,其内设有第八管道,所述第八管道的一端与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二进液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二出液端连通;
调湿件,其设于所述调湿通道内,所述调湿件包括:
溶液槽,其位于所述调湿通道的底部,所述第八管道包括第一分管和第二分管,所述第一分管的一端贯穿所述溶液槽的侧壁与所述溶液槽的内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二进液端连通,所述第二分管的一端贯穿所述溶液槽的远离所述第一分管的侧壁与所述溶液槽的内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第二出液端连通;
喷头,其设于所述调湿通道的顶部,且朝向所述溶液槽喷水,所述喷头通过管道连通至所述溶液槽内;
补水件,其与所述第八管道连通,向所述第八管道内输送水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湿加湿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件位于所述调湿通道内,所述补水件包括:
喷水管,其侧壁贯穿设有多个喷水孔,所述喷水管的一端连通有进水管,另一端密封;
集水盘,其位于所述喷水管的下方,用于收集所述喷水管喷出的水,所述集水盘贯穿设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与所述第八管道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加湿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湿度检测模块,其设于所述多个送风口和所述调湿模块之间,所述湿度检测模块分别与所述调湿模块和所述多个送风口连通。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湿加湿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第六管道、第七管道和第八管道均通过相应的阀门调节。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湿加湿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初中效过滤器,其设于所述调温模块和所述新风口之间,所述初中效过滤器分别与所述调温模块、所述新风口以及所述回风口连通。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加湿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模块包括第一箱体,所述第一箱体的一侧与所述新风口和所述回风口连通,另一侧与所述多个送风口连通;
所述第一箱体内设有第一蛇形管,所述蛇形管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管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五管道连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加湿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送风口的数量为三个。
CN202320414007.2U 2023-03-06 2023-03-06 除湿加湿新风机组 Active CN2194150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14007.2U CN219415032U (zh) 2023-03-06 2023-03-06 除湿加湿新风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14007.2U CN219415032U (zh) 2023-03-06 2023-03-06 除湿加湿新风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15032U true CN219415032U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38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14007.2U Active CN219415032U (zh) 2023-03-06 2023-03-06 除湿加湿新风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150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77171B1 (en) Cooling and ventilation device
CN104329739B (zh) 立管间接、低温表冷与高压微雾相结合的自适应空调机组
KR101825873B1 (ko) 바이패스를 이용한 히트파이프 공기조화장치
CN205560989U (zh) 一种风管机及空调器
CN112128861A (zh) 一种新风湿度控制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6131345U (zh) 一种新型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
CN104613574B (zh) 基于能量梯级利用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CN109328669A (zh) 一种全能型粮仓低温恒湿调质机组
CN101900379A (zh) 具有室温调节功能的节能除湿机
CN113669805B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6369769A (zh) 一种新型的温湿度独立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
CN112413760B (zh) 车间温湿度监测自动调节设备
CN206755419U (zh) 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CN212777656U (zh) 一种新风湿度控制空调系统
CN219415032U (zh) 除湿加湿新风机组
CN113266913A (zh) 一种基于Ai智能的分户智能新风系统
CN111895772A (zh) 一种高效热泵烘干系统
CN209763409U (zh) 一种可冬夏季调温的新风机
CN208312601U (zh) 空调
CN215295203U (zh) 温湿度处理一体化空调系统
CN215571023U (zh) 一种基于Ai智能的分户智能新风系统
CN216346706U (zh) 用于调节湿度的装置、空调
CN212585078U (zh) 一种恒温恒湿的空调净化系统
CN111089353A (zh) 用于空调的湿度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09197612A (zh) 一种养猪场节能型环境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