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95772A - 一种高效热泵烘干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热泵烘干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95772A
CN111895772A CN202010923235.3A CN202010923235A CN111895772A CN 111895772 A CN111895772 A CN 111895772A CN 202010923235 A CN202010923235 A CN 202010923235A CN 111895772 A CN111895772 A CN 1118957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ir
heat
duct
dry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2323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092323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95772A/zh
Publication of CN1118957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95772A/zh
Priority to US16/953,082 priority patent/US11788791B2/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3/00Heating arrangements
    • F26B23/10Heating arrangements using tubes or passages containing heated fluids, e.g. acting as radiative elements; Closed-loop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01Drying-air generating units, e.g. movable, independent of drying enclosure
    • F26B21/002Drying-air generating units, e.g. movable, independent of drying enclosure heating the drying air indirectly, i.e. using a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6/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 F25B6/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arranged in se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2Heat pumps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14Collecting or removing condensed and defrost water; Drip tr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2Circulating air or gases in closed cycles, e.g. wholly within the drying enclo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6Controlling, e.g. regulating, parameters of gas supply
    • F26B21/08Humid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6Controlling, e.g. regulating, parameters of gas supply
    • F26B21/08Humidity
    • F26B21/086Humidity by condensing the moisture in the drying medium, which may be recycled, e.g. using a heat pump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6Controlling, e.g. regulating, parameters of gas supply
    • F26B21/10Temperature;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6Controlling, e.g. regulating, parameters of gas supply
    • F26B21/12Velocity of flow; Quantity of flow, e.g. by varying fan speed, by modifying cross flow are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3/00Heating arrangements
    • F26B23/001Heating arrangements using waste heat
    • F26B23/002Heating arrangements using waste heat recovered from dryer exhaust ga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效热泵烘干系统,涉及热泵烘干领域。该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包括回风风道、第一送风风道、第二送风风道、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节流结构,第一换热器包括位于第一送风风道内的第一换热部分和位于第二送风风道内的第二换热部分,第一换热部分与第二换热部分连接,第一换热器的进口设置于第一换热部分,第一换热器的出口设置于第二换热部分;第二换热器安装于第一送风风道内,并使空气依次经过第二换热器和第一换热部分;压缩机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第一换热器与节流结构连接,节流结构与第二换热器连接,第二换热器与压缩机连接。本发明实施例能够提高热泵烘干系统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热泵烘干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泵烘干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高效热泵烘干系统。
背景技术
常规的除湿型热泵烘干系统被处理的空间经过蒸发器后为了提高除湿量,往往会降低风量,再经过冷凝器,会导致被处理空气的温差大流量小,使得冷凝温度很高,从而制冷循环的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能够提高热泵烘干系统的效率。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包括回风风道、第一送风风道、第二送风风道、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和节流结构;所述回风风道分别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和所述第二送风风道连通,以使所述回风风道内的空气流向所述第一送风风道和所述第二送风风道;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内的第一换热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二送风风道内的第二换热部分,所述第一换热部分与所述第二换热部分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进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部分,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部分;所述第二换热器安装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内,并使空气依次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换热部分;所述第一风机安装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内,所述第二风机安装于所述第二送风风道内;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节流结构的一端连接,所述节流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一接水盘和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接水盘安装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方,所述第一排水管与所述第一接水盘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盘内的水排出至风道外。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送风风道和所述第二送风风道之间设置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和所述第二送风风道连通。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风阀调节件,所述风阀调节件安装于所述通风口,用于调节所述通风口的风量。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风机位于所述通风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且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通风口和所述第二换热部分之间,或者位于所述第二换热部分的下游;或者,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通风口远离所述第二换热部分的一侧,且所述第一风机位于所述通风口和所述第一换热部分之间,或者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部分的下游。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换热部分和第四换热部分;所述第三换热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内,所述第四换热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送风风道内,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进口设置于所述第四换热部分,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三换热部分;所述第一风机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部分和所述第三换热部分之间,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第二换热部分和所述第四换热部分之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管流程,每一根所述换热管流程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连接,所述换热管流程包括多根换热管,且所述多根换热管连续连接,所述多个换热管流程包括至少一个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到所述第二送风风道的所述换热管流程。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两个换热器和与所述两个换热器连接的连通管路,所述两个换热器中的一个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内,为所述第一换热部分,另一个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第二送风风道内,为所述第二换热部分。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换热器上设置有风道分界板,所述第一换热部分和所述第二换热部分分别位于所述风道分界板的两侧,所述第一送风风道和所述第二送风风道之间具有分隔板,所述风道分界板与所述分隔板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移动机构,所述第一送风风道和所述第二送风风道之间具有分隔板,所述移动机构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或所述分隔板传动连接,用于使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分隔板相对运动,以调节所述第一换热部分和所述第二换热部分分别在第一送风风道、第二送风风道的换热面积的不同比例。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三换热器和第三风机,所述第三换热器位于所述回风风道、所述第一送风风道和所述第二送风风道外,所述第三换热器的进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节流结构连接,所述第三风机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相邻,用于对所述第三换热器换热。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一接水盘和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接水盘安装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方,所述第一排水管与所述第一接水盘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盘内的水引流至所述第三换热器。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四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器位于所述回风风道、所述第一送风风道和所述第二送风风道外,所述第四换热器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和所述节流结构连接,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用于使冷媒与外部冷源换热。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五换热器,所述第五换热器位于所述回风风道、所述第一送风风道和所述第二送风风道外,所述第五换热器的进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五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节流结构连接;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水泵、第二接水盘、第二排水管和第五风机,所述第二接水盘安装于所述第五换热器的下方,所述第二排水管与所述第二接水盘连接,所述水泵与所述第二接水盘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二接水盘内的水喷淋至所述第五换热器的表面,所述第五风机用于使空气流经所述第五换热器的表面。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一接水盘和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接水盘安装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方,所述第一排水管与所述第一接水盘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盘内的水引流至所述第二接水盘或者水泵前的管路。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一接水盘、第一排水管和第六换热器,所述第六换热器位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内并靠近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以使所述空气依次经过所述第六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接水盘安装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六换热器的下方,所述第一排水管与所述第一接水盘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盘内的水引流至风道外。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三换热器和第三风机,所述第三换热器位于所述回风风道、所述第一送风风道和所述第二送风风道外,所述第三换热器的进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节流结构连接,所述第三风机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相邻,用于对所述第三换热器换热。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五换热器,所述第五换热器位于所述回风风道、所述第一送风风道和所述第二送风风道外,所述第五换热器的进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五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节流结构连接;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水泵、第二接水盘、第二排水管和第五风机,所述第二接水盘安装于所述第五换热器的下方,所述第二排水管与所述第二接水盘连接,所述水泵与所述第二排水管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二接水盘内的水引流至所述第六换热器,所述第五风机用于使空气流经所述第五换热器的表面并气化所述表面上至少部分的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连通阀,所述连通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排水管路,用于使所述第二排水管路内的水引流至所述第六换热器或所述第五换热器。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回风风道、所述第一送风风道和所述第二送风风道中的至少一者内设置有风阀,所述风阀用于调节风量。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高效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烘干区域,回风风道通过风道与烘干区域连通,第一送风风道通过风道与烘干区域的物料进料口连通,回风风道通过风道与烘干区域的出料口连通,第二送风风道与烘干区域的进出料口之间连通。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高效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调节风阀,第二送风风道与烘干区域通过风道连通,调节风阀安装于风道,并用于控制风道在烘干区域的出风位置。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送风风道与烘干区域之间的风道包括多个子风道,调节风阀与多个子风道配合,用于使多个子风道中的一个或多个连通,从而控制风道在烘干区域的出风位置。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送风风道与所述烘干区域之间的风道包括多个子风道,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对应地设置于所述多个子风道内的调节风阀,所述调节风阀与所述多个子风道配合,用于使所述多个子风道中的一个或多个连通,从而控制所述风道在所述烘干区域的出风位置。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调节机构,所述第二送风风道通过风道与所述烘干区域连通,所述第二送风风道和所述烘干区域之间的风道与所述烘干区域活动连接,所述调节机构与所述第二送风风道和所述烘干区域之间的风道传动连接,用于调节所述第二送风风道和所述烘干区域之间的风道与所述烘干区域的连接位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该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包括回风风道、第一送风风道、第二送风风道、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和节流结构。其中,第一换热器包括位于第一送风风道内的第一换热部分和位于第二送风风道内的第二换热部分,第一换热部分与第二换热部分连接,第一换热器的进口设置于第一换热部分,第一换热器的出口设置于第二换热部分;第二换热器安装于第一送风风道内,并使空气依次经过第二换热器和第一换热部分;第一风机安装于第一送风风道内,第二风机安装于第二送风风道内。通过已经被除湿后空气,与第一换热器的进口排气温度段换热,通过与排气换热,充分利用显热,可以在冷凝温度更低的情况下,达到更高的送风温度,从而提升热泵烘干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通风口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形式的具有通风口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另一形式的第二换热器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第一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另一第一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有第三换热器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另一形式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有第四换热器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具有第五换热器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具有第六换热器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具有第三换热器和第六换热器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具有第五换热器和第六换热器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具有第五换热器和第六换热器的另一高效热泵烘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高效热泵烘干系统与烘干区域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1-回风风道;102-第一送风风道;103-第二送风风道;104-压缩机;105-第一换热器;1051-第一换热部分;1052-第二换热部分;1053-风道分界板;1054-连通管路;106-第二换热器;107-第一风机;108-第二风机;109-节流结构;110-第一接水盘;111-第一排水管;112-通风口;113-风阀调节件;114-第三换热器;115-第三风机;116-第四换热器;117-第五换热器;118-水泵;119-第二接水盘;120-第二排水管;121-第五风机;122-第六换热器;123-连通阀;124-播水装置;126-烘干区域;127-调节风阀;128-子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该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可以用于对物品进行烘干处理,比如与烘房配合,实现物品的烘干。该物品可以为各种农产品、药材或者污泥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包括回风风道101、第一送风风道102、第二送风风道103、压缩机104、第一换热器105、第二换热器106、第一风机107、第二风机108和节流结构109,回风风道101分别与第一送风风道102和第二送风风道103连通,回风风道101、第一送风风道102和第二送风风道103分别用于与烘干区域126(参见图15)连接;第一换热器105包括位于第一送风风道102内的第一换热部分1051和位于第二送风风道103内的第二换热部分1052,第一换热部分1051与第二换热部分1052连接,第一换热器105的进口设置于第一换热部分1051,第一换热器105的出口设置于第二换热部分1052;第二换热器106安装于第一送风风道102内,并使空气依次经过第二换热器106和第一换热部分1051;第一风机107安装于第一送风风道102内,第二风机108安装于第二送风风道103内;压缩机104的排气口与第一换热器105的进口连接,第一换热器105的出口与节流结构109的一端连接,节流结构109的另一端与第二换热器106的进口连接,第二换热器106的出口与压缩机104的吸气口连接。
应当理解的是,在热泵烘干系统的压缩制冷循环中,冷凝温度越低,系统越节能,即优化冷凝器可以提高系统能效,但如何优化冷凝器提高系统能效一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钻研攻克的重点困难。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05是作为制冷循环的冷凝器,该第一换热器105包括第一换热部分1051和第二换热部分1052,系统的回风空气一部分经过第一送风风道102,并可以通过第二换热器106换热。第二换热器106可以把空气中的部分水分冷凝。进一步地,在经过第二换热器106换热后,该部分空气再经过第一换热器105的第一换热部分1051进行换热,以利用排温高的特点来实现送风较高的送风温度。经过第一换热器105的第一换热部分1051的空气,可以充分利用制冷剂显热部分的热量,特别是显热部分排温高的特征。
优选地,采用逆流换热,可以使送风温度与排气温度接近,使得送风温度更高。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设定第一换热部分1051的较低的风量,更高的排风,可以调节到高出风的状态,同时,可以形成较低的相对湿度的空气。
同时,回风的另外一部分流动至第二送风风道103,并经过第一换热器105的第二换热部分1052,可以更多利用冷凝器的冷凝热,实现降低冷凝温度的目的;对于热泵烘干过程来说,冷凝温度越低、越节能,本发明实施例能够在较低冷凝温度情况下,获得高温度、低相对湿度的送风,从而使得热泵烘干更高效、节能。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上述的第一风机107和第二风机108,其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送风风道102和第二送风风道103内;但是,并不仅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他的送风装置实现将回风风道101的空气分别引流至第一送风风道102和第二送风风道10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通过已经被除湿后空气,与第一换热器105的进口排气温度段换热,通过与排气换热,充分利用显热,可以在冷凝温度更低的情况下,达到更高的送风温度,从而提升热泵烘干的效率。
进一步地,该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可以包括第一接水盘110和第一排水管111,第一接水盘110安装于第二换热器106的下方,第一排水管111与第一接水盘110连接,用于将第一接水盘110内的水排出至风道外。
应当理解的是,该第一接水盘110用于承接第二换热器106产生的冷凝水,再通过第一排水管111将该冷凝水排出风道外。当然,也可以在第一接水盘110内设置泵,用于将水泵118出第一接水盘110。
请参阅图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送风风道102和第二送风风道103之间设置有通风口112,通风口112与第一送风风道102和第二送风风道103连通。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可以让流经第二换热器106的一部分空气通过通风口112导入到第二送风风道103,从而减小流经第一换热部分1051的风量,进一步提升第一送风风道102的送风温度、以及降低第一送风风道102的送风相对湿度;同时,也可以让第二送风风道103的空气通过通风口112导入到第一送风风道102,与经过第二换热器106的空气混合后再流经第一换热部分1051,达到调节第一送风风道102送风温度和送风的相对湿度的目的。
应当理解的是,可以在通风口112上设置风阀调节件113。即该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风阀调节件113,风阀调节件113安装于通风口112,用于调节通风口112的风量。也就是说,可以通过风阀调节件113的开度,调节通风口112的风量,从而满足不同使用需求。同时,该风阀调节件113也可以调节通风方向,即可以使空气从第一送风风道102到第二送风风道103,也可以使空气从第二送风风道103到第一送风风道102。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一风机107位于通风口112和第二换热器106之间,且第二风机108位于通风口112和第二换热部分1052之间,或者位于所述第二换热部分1052的下游;或者,如图3所示,第二风机108位于通风口112远离第二换热部分1052的一侧,且第一风机107位于通风口112和第一换热部分1051之间,或者位于第一换热部分1051的下游。
需要指出的是,在“第一风机107位于通风口112和第二换热器106之间,且第二风机108位于通风口112和第二换热部分1052之间”时,空气可以从第一风机107的出口进入到通风口112;在“第一风机107位于通风口112和第一换热部分1051之间,且第二风机108位于通风口112远离第二换热部分1052的一侧”时,空气可以从第二风机108的出口进入通风口112,此时,相对上述从第一风机107的出口进入到通风口112的方案来说,气体的流向大体相反。同时,该方案也可以与设置风阀调节件113的方案组合,以通过调节风阀127控制第一送风风道102和第二送风风道103是否连通。
请参阅图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二换热器106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换热部分和第四换热部分;第三换热部分位于第一送风风道102内,第四换热部分位于第二送风风道103内,第二换热器106的进口设置于第四换热部分,第二换热器106的出口设置于第三换热部分;第一风机107位于第一换热部分1051和第三换热部分之间,第二风机108位于第二换热部分1052和第四换热部分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高经过第二换热器106的除水量和除水效率,需要调节流经第二换热器106的风量。在如图4所示的方案中,可以调节经过第三换热部分和第四换热部分的风量,达到调节第一送风风道102出口和第二送风风道103出口的不同的送风温度和送风相对湿度要求,也可以提高第二换热器106的蒸发器温度,实现更加高效运行的效果。
可选地,上述的第二换热器106和第一换热器105可以采用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设置。
请参阅图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换热器105包括多个换热管流程,每一根换热管流程与第一换热器105的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连接,换热管流程包括多根换热管,且多根换热管连续连接,多个换热管流程包括至少一个从第一送风风道102到第二送风风道103的换热管流程,从而使冷媒在多个流程内分配均匀,避免两相(气态和液态)的冷媒分配的不均问题。
进一步地,第二换热器106的多个换热管流程均从第一送风风道102延伸至第二送风风道103,从而达到更好的分配效果。
请参阅图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换热器105包括两个换热器和与两个换热器连接的连通管路1054,两个换热器中的一个换热器位于第一送风风道102内,为第一换热部分1051,另一个换热器位于第二送风风道103内,为第二换热部分1052。
也就是说,对于第一换热器105来说,其可以通过两个换热器组合而成(如图6所示),这两个换热器分别为上述的第一换热部分1051和第二换热部分1052;当然,第一换热器105也可以如图5所示,该第一换热器105的多个换热管流程中至少一个换热管流程从第一送风风道102到第二送风风道103。优选地,多个换热管流程均从第一送风风道102到第二送风风道103,以提升第一换热器105的换热效率,进一步提升热泵烘干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换热器106包括第三换热部分和第四换热部分时,其也可以采用与第一换热器105的第一换热部分1051和第二换热部分1052类似的结构设置,即可以通过两个换热器的结构形式,或者采用多个换热管流程中至少一个换热管流程从第一送风风道102延伸到第二送风风道103的结构形式。可选地,对于有多个换热管流程的方案来说,所有的换热管流程均从第一送风风道102延伸到第二送风风道103。
可选地,第一换热器105上设置有风道分界板1053(参见图5),第一换热部分1051和第二换热部分1052分别位于风道分界板1053的两侧,第一送风风道102和第二送风风道103之间具有分隔板,风道分界板1053与分隔板连接。
同样地,第二换热器106的第三换热部分和第四换热部分也可以设置分界板,用于与风道的分隔板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可以包括移动机构,第一送风风道102和第二送风风道103之间具有分隔板,移动机构与第一换热器105或分隔板传动连接,用于使第一换热器105与分隔板相对运动,以调节第一换热部分1051和第二换热部分1052分别在第一送风风道102、第二送风风道103的换热面积的不同比例。
可选地,该移动机构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该移动机构可以为液压泵、电机等结构形式。本发明实施例对于移动机构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
同样地,对于第二换热器106的第三换热部分和第四换热部分来说,也可以通过移动机构进行调整其在第一送风风道102和第二送风风道103的比例。
请参阅图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三换热器114和第三风机115,第三换热器114位于回风风道101、第一送风风道102和第二送风风道103外,第三换热器114的进口与第一换热器105的出口连接,第三换热器114的出口与节流结构109连接,第三风机115与第三换热器114相邻,用于对第三换热器114换热。
需要说明的是,在送风风道、回风风道101以及被烘干区域126整体出现热量不平衡,或者,需要维持被烘干区域126的某温度,热泵烘干系统需要向外界散热;在如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三换热器114向外界换热,通过不同运行控制,可以达到维持被烘干区域126的温度或者调节被烘干区域126的温度。
请参阅图8,进一步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接水盘110和第一排水管111,第一接水盘110安装于第二换热器106的下方,第一排水管111与第一接水盘110连接,用于将第一接水盘110内的水引流至第三换热器114。
请参阅图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四换热器116,第四换热器116位于回风风道101、第一送风风道102和第二送风风道103外,第四换热器116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第一管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105的出口和节流结构109连接,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用于使冷媒与外部冷源换热。
该外部冷源可以为外部空气、水等物质;该第四换热器116的一个通路用于走冷媒,另一通路可以用于走外部冷源,从而实现冷媒与外部冷源换热。
请参阅图1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五换热器117,第五换热器117位于回风风道101、第一送风风道102和第二送风风道103外,第五换热器117的进口与第一换热器105的出口连接,第五换热器117的出口与节流结构109连接;该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水泵118、第二接水盘119、第二排水管120和第五风机121,第二接水盘119安装于第五换热器117的下方,第二排水管120与第二接水盘119连接,水泵118与第二接水盘119连接,用于将第二接水盘119内的水喷淋至第五换热器117的表面,第五风机121用于使空气流经第五换热器117的表面并气化表面上的至少部分的水。
需要说明的是,在如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制冷剂流经第五换热器117的内侧,被其外表面的喷淋水冷却,由于第五风机121驱动空气流经第五换热器117的外表面,可以促进水的气化,通过水的气化潜热大量带走第五换热器117内侧制冷剂的热量。通过在第五换热器117表面喷淋水的方式,利用水气化潜热的方式提高换热效率,减少换热面积,从而减少该第五换热器117的内容积,减少在不同工况下,制冷系统运行过程中,冷媒变化对系统稳定性运行带来的影响。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接水盘110和第一排水管111,第一接水盘110安装于第二换热器106的下方,第一排水管111与第一接水盘110连接,用于将第一接水盘110内的水引流至第二接水盘119或者水泵118前的管路。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把风道内的空气冷凝下来的水导入到第二接水盘119或者水泵118前的管路,参与第五换热器117的换热工作,充分利用了冷凝水气化潜热和一部分的显热,属于对于该部分冷凝水的回收利用,提升了系统运行的综合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在该实施例中,该冷凝水的回收利用,足够第五换热器117的使用。
请参阅图1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接水盘110、第一排水管111和第六换热器122,第六换热器122位于第一送风风道102内并靠近第二换热器106设置,以使空气依次经过第六换热器122和第二换热器106,第一接水盘110安装于第二换热器106和第六换热器122的下方,第一排水管111与第一接水盘110连接,用于将第一接水盘110内的水引流至风道外。
请参阅图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三换热器114和第三风机115,第三换热器114位于回风风道101、第一送风风道102和第二送风风道103外,第三换热器114的进口与第一换热器105的出口连接,第三换热器114的出口与节流结构109连接,第三风机115与第三换热器114相邻,用于对第三换热器114换热。
请参阅图1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五换热器117,第五换热器117位于回风风道101、第一送风风道102和第二送风风道103外,第五换热器117的进口与第一换热器105的出口连接,第五换热器117的出口与节流结构109连接;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水泵118、第二接水盘119、第二排水管120和第五风机121,第二接水盘119安装于第五换热器117的下方,第二排水管120与第二接水盘119连接,水泵118与第二排水管120连接,用于将第二接水盘119内的水引流至第六换热器122,第五风机121用于使空气流经第五换热器117的表面并气化表面上至少部分的水。
在某些应用情况下,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五换热器117可以把一定的热量排出系统,另一方面,第五换热器117的表面的喷淋水可以用于作为第六换热器122的冷源,使第一送风风道102的空气进一步降温,实现从该空气中冷凝出更多水分;经过第六换热器122的水被加热后,通过播水装置124,喷淋至第五换热器117的表面,由于第五风机121驱动空气流经其表面,会促进水的气化,从而实现喷淋水降温和第五换热器117内侧制冷剂降温的目的。这样可以实现提高风道内的出水量,也可以调节送风温度,即可以间接调节烘房区域的温度。
请参阅图1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连通阀123,连通阀123设置于第二排水管120路,用于使第二排水管120路内的水引流至第六换热器122或第五换热器117。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回风风道101、第一送风风道102和第二送风风道103中的至少一者内设置有风阀,风阀用于调节风量。
通过调节风阀127开度情况,调节从第一送风风道102、第二送风风道103的风量,调节风量后可以调整送风风道出口的空气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以便满足不同应用工况下,对应不同状况下的送风状态的要求。本发明实施例对于风阀的具体结构不做要求。
请参阅图15,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烘干区域126,回风风道101通过风道与烘干区域126连通,第一送风风道102通过风道与烘干区域126的物料进料口连通,回风风道101通过风道与烘干区域126的出料口连通,第二送风风道103与烘干区域126的进出料口之间连通。
进一步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调节风阀127,第二送风风道103与烘干区域126通过风道连通,调节风阀127安装于风道,并用于控制风道在烘干区域126的出风位置。
更进一步地,第二送风风道103与烘干区域126之间的风道包括多个子风道128,调节风阀127与多个子风道128配合,用于使多个子风道128中的一个或多个连通,从而控制风道在烘干区域126的出风位置。此外,子风道128可以与烘干区域126连接于不同位置,调节风阀127可以选择性地使至少一个子风道128开启,从而实现对该子风道128所对应位置的烘干区域126出风。
进一步地,该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调节机构,该调节机构与风道传动连接,用于调节风道与烘干区域126的连接位置。进一步地,对于设置有多个子风道的方案来说,该调节机构与上述的多个子风道128中的至少一者传动连接,用于调节该子风道128与烘干区域126的连接位置,从而将气体引流至烘干区域126的对应位置,实现对不同位置、不同待烘干物的烘干处理。可选地,该调节机构可以为电机设备、液压设备、气动设备等。该调节机构可以自动地控制子风道与烘干区域的连接位置,从而便于用户使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通过已经被除湿后空气,与第一换热器105的进口排气温度段换热,通过与排气换热,充分利用显热,可以在冷凝温度更低的情况下,达到更高的送风温度,从而提升热泵烘干的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5)

1.一种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回风风道(101)、第一送风风道(102)、第二送风风道(103)、压缩机(104)、第一换热器(105)、第二换热器(106)和节流结构(109);
所述回风风道(101)分别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102)和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连通,以使所述回风风道内的空气流向所述第一送风风道(102)和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
所述第一换热器(105)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102)内的第一换热部分(1051)和位于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内的第二换热部分(1052),所述第一换热部分(1051)与所述第二换热部分(1052)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105)的进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部分(1051),所述第一换热器(105)的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部分(1052);
所述第二换热器(106)安装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102)内,并使空气依次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106)和所述第一换热部分(1051);
所述压缩机(104)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05)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105)的出口与所述节流结构(109)的一端连接,所述节流结构(109)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06)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106)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104)的吸气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一风机(107)和第二风机(108),所述第一风机(107)安装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102)内,所述第二风机(108)安装于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内;
所述第一风机(107)用于将所述回风风道(101)内的空气导入所述第一送风风道(102),所述第二风机(108)用于将所述回风风道(101)内的空气导入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接水盘(110)和第一排水管(111),所述第一接水盘(110)安装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06)的下方,所述第一排水管(111)与所述第一接水盘(110)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盘(110)内的水排出至风道外。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102)和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之间设置有通风口(112),所述通风口(112)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102)和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风阀调节件(113),所述风阀调节件(113)安装于所述通风口(112),用于调节所述通风口(112)的风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一风机(107)和第二风机(108),所述第一风机(107)安装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102)内,所述第二风机(108)安装于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内;
所述第一风机(107)位于所述通风口(112)和所述第二换热器(106)之间,且所述第二风机(108)位于所述通风口(112)和所述第二换热部分(1052)之间,或者位于所述第二换热部分(1052)的下游;
或者,所述第二风机(108)位于所述通风口(112)远离所述第二换热部分(1052)的一侧,且所述第一风机(107)位于所述通风口(112)和所述第一换热部分(1051)之间,或者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部分(1051)的下游。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105)包括多个换热管流程,每一根所述换热管流程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05)的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连接,所述换热管流程包括多根换热管,且所述多根换热管连续连接;
所述多个换热管流程包括至少一个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102)到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的所述换热管流程;
或者,所述多个换热管流程均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102)延伸至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105)包括两个换热器和与所述两个换热器连接的连通管路(1054),所述两个换热器中的一个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102)内,为所述第一换热部分(1051),另一个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内,为所述第二换热部分(1052)。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105)上设置有风道分界板(1053),所述第一换热部分(1051)和所述第二换热部分(1052)分别位于所述风道分界板(1053)的两侧,所述第一送风风道(102)和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之间具有分隔板,所述风道分界板(1053)与所述分隔板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06)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换热部分和第四换热部分;
所述第三换热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102)内,所述第四换热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内,所述第二换热器(106)的进口设置于所述第四换热部分,所述第二换热器(106)的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三换热部分;
所述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一风机(107)和第二风机(108),所述第一风机(107)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部分(1051)和所述第三换热部分之间,所述第二风机(108)位于所述第二换热部分(1052)和所述第四换热部分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06)包括多个换热管流程,每一根所述换热管流程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06)的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连接,所述换热管流程包括多根换热管,且所述多根换热管连续连接;
所述多个换热管流程包括至少一个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102)到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的所述换热管流程;
或者,所述多个换热管流程均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102)延伸至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
12.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移动机构,所述第一送风风道(102)和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之间具有分隔板,所述移动机构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05)或所述分隔板传动连接,用于使所述第一换热器(105)与所述分隔板相对运动,以调节所述第一换热部分(1051)和所述第二换热部分(1052)分别在第一送风风道(102)、第二送风风道(103)的换热面积比例。
13.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中任一项所述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三换热器(114)和第三风机(115),所述第三换热器(114)位于所述回风风道(101)、所述第一送风风道(102)和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外,所述第三换热器(114)的进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05)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器(114)的出口与所述节流结构(109)连接,所述第三风机(115)用于对所述第三换热器(114)换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接水盘(110)和第一排水管(111),所述第一接水盘(110)安装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06)的下方,所述第一排水管(111)与所述第一接水盘(110)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盘(110)内的水引流至所述第三换热器(114)。
1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四换热器(116),所述第四换热器(116)位于所述回风风道(101)、所述第一送风风道(102)和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外,所述第四换热器(116)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05)的出口和所述节流结构(109)连接,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用于使冷媒与外部冷源换热。
1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五换热器(117),所述第五换热器(117)位于所述回风风道(101)、所述第一送风风道(102)和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外,所述第五换热器(117)的进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05)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五换热器(117)的出口与所述节流结构(109)连接;
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水泵(118)、第二接水盘(119)、第二排水管(120)、第五风机(121)和播水装置(124),所述第二接水盘(119)安装于所述第五换热器(117)的下方,所述第二排水管(120)分别与所述第二接水盘(119)和所述播水装置(124)连接,所述水泵(118)与所述第二接水盘(119)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二接水盘(119)内的水经所述第二排水管(120)和所述播水装置(124),并喷淋至所述第五换热器(117)的表面,所述第五风机(121)用于使空气流经所述第五换热器(117)的表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接水盘(110)和第一排水管(111),所述第一接水盘(110)安装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06)的下方,所述第一排水管(111)与所述第一接水盘(110)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盘(110)内的水引流至所述第二接水盘(119)或者所述水泵(118)前的管路。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接水盘(110)、第一排水管(111)和第六换热器(122),所述第六换热器(122)位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102)内并靠近所述第二换热器(106)设置,以使所述空气依次经过所述第六换热器(122)和所述第二换热器(106),所述第一接水盘(110)安装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06)和所述第六换热器(122)的下方,所述第一排水管(111)与所述第一接水盘(110)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盘(110)内的水引流至风道外。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三换热器(114)和第三风机(115),所述第三换热器(114)位于所述回风风道(101)、所述第一送风风道(102)和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外,所述第三换热器(114)的进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05)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器(114)的出口与所述节流结构(109)连接,所述第三风机(115)用于对所述第三换热器(114)换热。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第五换热器(117),所述第五换热器(117)位于所述回风风道(101)、所述第一送风风道(102)和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外,所述第五换热器(117)的进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05)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五换热器(117)的出口与所述节流结构(109)连接;
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水泵(118)、第二接水盘(119)、第二排水管(120)和第五风机(121),所述第二接水盘(119)安装于所述第五换热器(117)的下方,所述第二排水管(120)与所述第二接水盘(119)连接,所述水泵(118)与所述第二排水管(120)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二接水盘(119)内的水引流至所述第六换热器(122),所述第五风机(121)用于使空气流经所述第五换热器(117)的表面。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连通阀(123),所述连通阀(123)设置于所述第二排水管(120)路,用于使所述第二排水管(120)路内的水引流至所述第六换热器(122)或所述第五换热器(117)。
22.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风道(101)、所述第一送风风道(102)和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中的至少一者内设置有风阀,所述风阀用于调节风量。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烘干区域(126),所述第一送风风道(102)通过风道与所述烘干区域(126)的进料口连通,所述回风风道(101)通过风道与所述烘干区域(126)的出料口连通,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与所述烘干区域(126)的进出料口之间连通。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与所述烘干区域(126)之间的风道包括多个子风道(128),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对应地设置于所述多个子风道(128)内的调节风阀(127),所述调节风阀(127)与所述多个子风道(128)配合,用于使所述多个子风道(128)中的一个或多个连通,从而控制所述风道在所述烘干区域(126)的出风位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高效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热泵烘干系统(100)还包括调节机构,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通过风道与所述烘干区域(126)连通,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和所述烘干区域(126)之间的风道与所述烘干区域(126)活动连接,所述调节机构与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和所述烘干区域(126)之间的风道传动连接,用于调节所述第二送风风道(103)和所述烘干区域(126)之间的风道与所述烘干区域(126)的连接位置。
CN202010923235.3A 2020-09-04 2020-09-04 一种高效热泵烘干系统 Pending CN11189577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23235.3A CN111895772A (zh) 2020-09-04 2020-09-04 一种高效热泵烘干系统
US16/953,082 US11788791B2 (en) 2020-09-04 2020-11-19 Heat pump dry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23235.3A CN111895772A (zh) 2020-09-04 2020-09-04 一种高效热泵烘干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95772A true CN111895772A (zh) 2020-11-06

Family

ID=73225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23235.3A Pending CN111895772A (zh) 2020-09-04 2020-09-04 一种高效热泵烘干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788791B2 (zh)
CN (1) CN11189577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33579A (zh) * 2021-01-22 2021-05-25 郑州大学 一种多模式热泵烤烟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20220074663A1 (en) * 2020-09-04 2022-03-10 Yong Zhang Heat Pump Dry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96588A (en) * 1970-12-07 1972-10-10 Ingersoll Rand Co Gas dry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4987748A (en) * 1986-03-19 1991-01-29 Camp Dresser & Mckee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4738120A (en) * 1987-09-21 1988-04-19 Lin Win Fong Refrigeration-type dehumidifying system with rotary dehumidifier
US5325676A (en) * 1992-08-24 1994-07-05 Milton Meckler Desiccant assisted multi-use air pre-conditioner unit with system heat recovery capability
US6711907B2 (en) * 2001-02-28 2004-03-30 Munters Corporation Desiccant refrigerant dehumidifier systems
GB0113205D0 (en) * 2001-05-31 2001-07-25 Wabco Automotive Uk Ltd Regeneration of air dryer
US7326277B1 (en) * 2004-04-14 2008-02-05 Uop Llc Brake air drying using low pressure desiccant wheel
US8640360B2 (en) * 2010-01-08 2014-02-04 Karcher North America, Inc. Integrated water damage restoration system, sensors therefor,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US10746177B2 (en) * 2014-12-31 2020-08-18 Ingersoll-Rand Industrial U.S., Inc. Compressor with a closed loop water cooling system
US10704189B2 (en) * 2017-08-25 2020-07-07 Whirlpool Corporation Laundry appliance having an ultrasonic drying mechanism
US10603627B2 (en) * 2018-01-17 2020-03-31 Ingersoll-Rand Industrial U.S., Inc. Hybrid low dew point compressed air dryer
CN111895772A (zh) * 2020-09-04 2020-11-06 张勇 一种高效热泵烘干系统
CN114251862A (zh) * 2020-09-24 2022-03-29 北京市京科伦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单级二氧化碳多联机冷热多功能中央空调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074663A1 (en) * 2020-09-04 2022-03-10 Yong Zhang Heat Pump Dryer
US11788791B2 (en) * 2020-09-04 2023-10-17 Yong Zhang Heat pump dryer
CN112833579A (zh) * 2021-01-22 2021-05-25 郑州大学 一种多模式热泵烤烟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833579B (zh) * 2021-01-22 2022-05-03 郑州大学 一种多模式热泵烤烟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788791B2 (en) 2023-10-17
US20220074663A1 (en) 2022-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04975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205980106U (zh) 封闭热通道‑全回风干空气能结合的数据中心用空调系统
CN103900174A (zh) 一种可处理新风的双温辐射热泵型房间空调器
CN110260432A (zh) 一种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0375404A (zh) 双蒸发温度的新风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1895772A (zh) 一种高效热泵烘干系统
CN202133046U (zh) 带新风预处理装置的溶液调湿空调机组
CN110360833A (zh) 一种变负荷除湿热泵烘干系统
CN107869928A (zh) 空气‑空气换热器及其制冷装置
CN105526638A (zh) 除湿机
KR100430278B1 (ko) 히트파이프를 적용한 에너지 절약형 폐열회수 공기조화기
CN212585436U (zh) 一种高效热泵烘干系统
CN112594788A (zh) 一种厨房空调结构及厨房空调器
US6272880B1 (en) Air conditioner
CN203785141U (zh) 一种可处理新风的双温辐射热泵型房间空调器
KR200375780Y1 (ko) 분리형 환기회수율 조절식 폐열회수겸용 냉난방 공기조화기
JP3614775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CN212457663U (zh) 一种热泵烘干装置
CN210425368U (zh) 双蒸发温度的新风空调
CN208998433U (zh) 一种整体式带热管热回收的除湿热泵烘干设备
CN208269705U (zh) 空气-空气换热器及其制冷装置
CN206831732U (zh) 用于向室内房间送风的水机部分和水机空调
CN108286761B (zh) 平面辐射空调机组
KR20210098023A (ko) 공기조화기
CN216205128U (zh) 用于烘干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