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10981U - 一种变形缝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变形缝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10981U
CN219410981U CN202320362866.1U CN202320362866U CN219410981U CN 219410981 U CN219410981 U CN 219410981U CN 202320362866 U CN202320362866 U CN 202320362866U CN 219410981 U CN219410981 U CN 2194109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formation joint
layer
waterproof layer
waterproof
joint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6286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惠菁
钟献荣
陈杰超
王维俊
邓韵言
郭进军
陈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6286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109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109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109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形缝系统,包括覆土层、混凝土层、第一挡墙、盲沟、第一防水层、变形缝组件,变形缝组件包括变形缝本体、第二防水层、第三防水层、第一压紧件和密封膏,使用时,水体进入混凝土后,通过第一防水层形成第一层防水防止水体流入变形缝本体内,形成对变形缝本体的第一层防水保护,穿过第一防水层的雨水在第二防水层、第三防水层的作用下避免雨水流入变形缝本体,从而起到对变形缝本体的第二层防水保护,并在第一压紧件的作用下使得第二防水层从变形缝本体向盲沟具有一定弧度,水体向变形缝组件和第一挡墙之间的间隙流动,使得水体流入盲沟内,形成对变形缝本体的第一层排水保护,因此具有更强的防水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变形缝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形缝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更好的集约利用土地,拓展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城市界面,增强轨道交通事业自身造血机能,全国近年结合轨道交通车辆基地上盖和周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方兴未艾。而在变形缝系统的上盖项目中,下方区域均设有大量高压电气维修设备,对防水要求严格,漏水将对轨、路运营产生不利影响,且上盖项目盖板面积规模巨大,变形缝跨度大,所处环境多为覆土之下及多振动环境,防水困难。因此需要对变形缝的防水性能进行进一步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更强防水性的变形缝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变形缝系统,包括覆土层、混凝土层、第一挡墙、盲沟、第一防水层、变形缝组件,所述混凝土层设于所述覆土层的下方,所述混凝土层设于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挡墙之间,所述混凝土层开设有设于第一防水道,所述第一防水层设于所述第一防水道内,所述变形缝组件设于所述第一防水道的下方,若干个所述盲沟均开设于所述变形缝组件和所述第一挡墙之间;
所述变形缝组件包括变形缝本体、第二防水层、第三防水层、第一压紧件和密封膏,所述密封膏设于所述变形缝本体内,所述第二防水层跨越所述变形缝本体且设于所述密封膏的上方,所述第三防水层铺设于所述第二防水层远离所述密封膏的一侧,所述第一压紧件设于所述密封膏的上方且设于所述第二防水层和所述第三防水层之间。
可选的,所述混凝土层的外侧设有第一坡体,所述第一坡体从所述变形缝组件所在竖直面向两侧向下延伸,且坡度为3%。
可选的,所述变形缝组件还包括底板和聚苯乙烯泡沫件,所述底板固定于所述变形缝本体内且设于远离所述混凝土层的一端,所述聚苯乙烯泡沫件填充于所述密封膏和所述底板之间。
可选的,所述变形缝组件还包括截水槽和第一排水管,所述截水槽固定于所述混凝土层的下方且设于所述底板的下方,所述第一排水管与所述截水槽的底部连通。
可选的,所述截水槽的底部设有第二斜坡,所述第二斜坡从两侧向所述排水管向下延伸,且所述第二斜坡的坡度为1%。
可选的,所述变形缝组件还包括反坎,所述反坎包括平面部和凸起部,所述变形缝本体开设于所述凸起部,所述第二防水层铺设于所述凸起部。
可选的,所述盲沟内设有雨水斗和第二排水管,所述盲沟开设于所述平面部,所述雨水斗装设于所述盲沟内,所述第二排水管与所述雨水斗远离所述混凝土层的一端连通。
可选的,所述盲沟与所述第一挡墙、所述凸起部之间的距离至少为30mm。
可选的,位于所述凸起部同一侧的若干个所述盲沟之间沿所述第一挡墙的延伸方向所在方向依次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盲沟之间的距离至少为30m。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变形缝系统,使用时,水体落在覆土层,混凝土层将覆土层与变形缝本体分离防止大量土壤中的水分与变形缝本体直接接触,并通过第一防水层形成第一层防水防止水体流入变形缝本体内,形成对变形缝本体的第一层防水保护,穿过第一防水层的雨水在第二防水层、第三防水层的作用下避免雨水流入变形缝本体,从而起到对变形缝本体的第二层防水保护,并在第一压紧件的作用下使得第二防水层从变形缝本体向盲沟具有一定弧度,水体向变形缝组件和第一挡墙之间的间隙流动,使得水体流入盲沟内,形成对变形缝本体的第一层排水保护,在两层防水保护和一层排水保护的作用下具有更强的防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变形缝系统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变形缝系统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变形缝系统,
1、混凝土层,11、第一坡体,
2、第一挡墙,
3、盲沟,31、雨水斗,32、第二排水管,
4、第一防水层,
5、变形缝组件,51、变形缝本体,52、第二防水层,53、第三防水层,54、第一压紧件,55、密封膏,56、底板,57、聚苯乙烯泡沫件,58、截水槽,581、第二斜坡,59、第一排水管,510、反坎,
6、覆土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变形缝系统100,包括混凝土层1、第一挡墙2、盲沟3、第一防水层4、变形缝组件5和覆土层6,混凝土层1设于覆土层6的下方,混凝土层1设于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挡墙2之间,混凝土层1开设有设于第一防水道,第一防水层4设于第一防水道内,变形缝组件5设于第一防水道的下方,若干个盲沟3均开设于变形缝组件5和第一挡墙2之间。变形缝组件5包括变形缝本体51、第二防水层52、第三防水层53、第一压紧件54和密封膏55,密封膏55设于变形缝本体51内,第二防水层52跨越变形缝本体51且设于密封膏55的上方,第三防水层53铺设于第二防水层52远离密封膏55的一侧,第一压紧件54设于密封膏55的上方且设于第二防水层52和第三防水层53之间。使用时,水体落在覆土层6,混凝土层1将覆土层6与变形缝本体51分离防止大量土壤中的水分与变形缝本体51直接接触,并通过第一防水层4形成第一层防水防止水体流入变形缝本体51内,形成对变形缝本体51的第一层防水保护,穿过第一防水层4的雨水在第二防水层52、第三防水层53的作用下避免雨水流入变形缝本体51,从而起到对变形缝本体51的第二层防水保护,并在第一压紧件54的作用下使得第二防水层52从变形缝本体51向盲沟3具有一定弧度,水体向变形缝组件5和第一挡墙2之间的间隙流动,使得水体流入盲沟3内,形成对变形缝本体51的第一层排水保护,在两层防水保护和一层排水保护的作用下具有更强的防水效果。
较佳的,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混凝土层1的外侧设有第一坡体11,第一坡体11从变形缝组件5所在竖直面向两侧向下延伸,且坡度为3%。通过第一坡体11使得水体向两侧流动排出,形成对变形缝本体51的第二层排水保护。
较佳的,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变形缝组件5还包括底板56和聚苯乙烯泡沫件57,底板56固定于变形缝本体51内且设于远离混凝土层1的一端,聚苯乙烯泡沫件57填充于密封膏55和底板56之间。通过聚苯乙烯泡沫件57填充变形缝本体51,使得变形缝本体51具有一定强度和弹性,同时聚苯乙烯的吸水性较低,可以防止水体存留在变形缝本体51内,对变形缝本体51造成变形坍塌。
较佳的,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变形缝组件5还包括截水槽58和第一排水管59,截水槽58固定于混凝土层1的下方且设于底板56的下方,第一排水管59与截水槽58的底部连通。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截水槽58的底部设有第二斜坡581,第二斜坡581从两侧向排水管向下延伸,且第二斜坡581的坡度为1%。可以通过截水槽58收集并通过第二斜坡581流向第一排水管59,并通过第一排水管59排出,避免水体在变形缝本体51内堆积,造成变形缝本体51的坍塌,从而形成对变形缝本体51的第三层排水保护。
较佳的,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变形缝组件5还包括反坎510,反坎510包括平面部和凸起部,变形缝本体51开设于凸起部,第二防水层52铺设于凸起部。变形缝受到外力时会向内侧形变,在凸起部和第二防水层52、第三防水层53、第一压紧件54的作用下可以使得水体向变形缝两侧流动,也可以避免变形缝两端的水体向变形缝倒流。
较佳的,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盲沟3内设有雨水斗31和第二排水管32,盲沟3开设于平面部,雨水斗31装设于盲沟3内,第二排水管32与雨水斗31远离混凝土层1的一端连通。水体流入盲沟3后,通过雨水斗31收集,并通过第二排水管32排出。
较佳的,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盲沟3与第一挡墙2、凸起部之间的距离至少为30mm。位于凸起部同一侧的若干个盲沟3之间沿第一挡墙2的延伸方向所在方向依次设置,且相邻的两个盲沟3之间的距离至少为30m。使得盲沟3与第一挡墙2、凸起部之间具有充足的强度,避免变形缝形变的过程中造成将受力传递到盲沟3,形成盲沟3的坍塌。
本实施例的变形缝系统100,在使用时,对变形缝本体形成了“两防水三排水”的保护:
凝土层1将覆土层6与变形缝本体51分离防止大量土壤中的水分与变形缝本体51直接接触,并通过第一防水层4形成第一层防水防止水体流入变形缝本体51内,形成对变形缝本体51的第一层防水保护。
穿过第一防水层4的雨水在第二防水层52、第三防水层53的作用下避免雨水流入变形缝本体51,从而起到对变形缝本体51的第二层防水保护。
第一压紧件54的作用下使得第二防水层52从变形缝本体51向盲沟3具有一定弧度,水体向变形缝组件5和第一挡墙2之间的间隙流动,使得水体流入盲沟3内,形成对变形缝本体51的第一层排水保护。
通过第一坡体11使得水体向两侧流动排出,形成对变形缝本体51的第二层排水保护。
通过截水槽58收集并通过第二斜坡581流向第一排水管59,并通过第一排水管59排出,从而形成对变形缝本体51的第三层排水保护。
本实施例的变形缝系统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使用时,水体落在覆土层6,混凝土层1将覆土层6与变形缝本体51分离防止大量土壤中的水分与变形缝本体51直接接触,并通过第一防水层4形成第一层防水防止水体流入变形缝本体51内,形成对变形缝本体51的第一层防水保护,穿过第一防水层4的雨水在第二防水层52、第三防水层53的作用下避免雨水流入变形缝本体51,从而起到对变形缝本体51的第二层防水保护,并在第一压紧件54的作用下使得第二防水层52从变形缝本体51向盲沟3具有一定弧度,水体向变形缝组件5和第一挡墙2之间的间隙流动,使得水体流入盲沟3内,形成对变形缝本体51的第一层排水保护,在两层防水保护和一层排水保护的作用下具有更强的防水效果。
二、通过第一坡体11使得水体向两侧流动排出,形成对变形缝本体51的第二层排水保护。
三、截水槽58的底部设有第二斜坡581,第二斜坡581从两侧向排水管向下延伸,且第二斜坡581的坡度为1%。可以通过截水槽58收集并通过第二斜坡581流向排水管,并通过排水管排出,避免水体在变形缝本体51内堆积,造成变形缝本体51的坍塌,从而形成对变形缝本体51的第三层排水保护。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变形缝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覆土层、混凝土层、第一挡墙、盲沟、第一防水层、变形缝组件,所述混凝土层设于所述覆土层的下方,所述混凝土层设于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挡墙之间,所述混凝土层开设有设于第一防水道,所述第一防水层设于所述第一防水道内,所述变形缝组件设于所述第一防水道的下方,若干个所述盲沟均开设于所述变形缝组件和所述第一挡墙之间;
所述变形缝组件包括变形缝本体、第二防水层、第三防水层、第一压紧件和密封膏,所述密封膏设于所述变形缝本体内,所述第二防水层跨越所述变形缝本体且设于所述密封膏的上方,所述第三防水层铺设于所述第二防水层远离所述密封膏的一侧,所述第一压紧件设于所述密封膏的上方且设于所述第二防水层和所述第三防水层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层的外侧设有第一坡体,所述第一坡体从所述变形缝组件所在竖直面向两侧向下延伸,且坡度为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缝组件还包括底板和聚苯乙烯泡沫件,所述底板固定于所述变形缝本体内且设于远离所述混凝土层的一端,所述聚苯乙烯泡沫件填充于所述密封膏和所述底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形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缝组件还包括截水槽和第一排水管,所述截水槽固定于所述混凝土层的下方且设于所述底板的下方,所述第一排水管与所述截水槽的底部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形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水槽的底部设有第二斜坡,所述第二斜坡从两侧向所述排水管向下延伸,且所述第二斜坡的坡度为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缝组件还包括反坎,所述反坎包括平面部和凸起部,所述变形缝本体开设于所述凸起部,所述第二防水层铺设于所述凸起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形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盲沟内设有雨水斗和第二排水管,所述盲沟开设于所述平面部,所述雨水斗装设于所述盲沟内,所述第二排水管与所述雨水斗远离所述混凝土层的一端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形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盲沟与所述第一挡墙、所述凸起部之间的距离至少为30mm。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形缝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凸起部同一侧的若干个所述盲沟之间沿所述第一挡墙的延伸方向所在方向依次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盲沟之间的距离至少为30m。
CN202320362866.1U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变形缝系统 Active CN2194109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62866.1U CN219410981U (zh)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变形缝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62866.1U CN219410981U (zh)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变形缝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10981U true CN219410981U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06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62866.1U Active CN219410981U (zh)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变形缝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109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410981U (zh) 一种变形缝系统
CN112323856A (zh) 一种站隧合建无柱地铁车站换乘节点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2383373B (zh) 应用于平坡的高架桥梁隐形雨水收集系统及其设置方法
CN103397662A (zh) 综合管廊结构
CN203393742U (zh) 综合管廊结构
JP2022062682A (ja) フロアフレーム
CN213329112U (zh) 一种基于bim的桥梁接头电缆通用工作井
CN210658405U (zh) 离壁排水结构
CN212452767U (zh) 一种地下通道下穿迁改后箱涵的结构体系
CN210342156U (zh) 一种城轨车辆段上盖排水结构
CN212506439U (zh) 一种采用组合式钢边橡胶止水带的防水结构
CN209261073U (zh) 一种不易漏雨的活动房屋
CN210857185U (zh) 一种地下连续墙预埋工字钢接头
CN208996229U (zh) 一种预制外挂墙板上下口防水连接结构
CN110259488B (zh) 一种后嵌入式盾构隧道弹性密封垫、密封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09292883U (zh) 一种防水的桥梁伸缩缝结构
CN219886951U (zh) 道路变形缝部位防水装置
CN206559012U (zh) 一种多功能装配式防水电缆沟
CN108589797B (zh) 一种地下结构与墩柱分离式节点防水系统
CN212642757U (zh) 一种可用于富水地区的装配式仰拱
CN106337373A (zh) 斜穿既有线架空顶进箱涵的施工方法及其应用的管节结构
CN217734391U (zh) 一种防漏水变形缝结构
CN203096607U (zh) 大桥排水沟
CN110104005A (zh) 一种外走廊机车用防雨活动地板结构
CN209786760U (zh) 一种电缆沟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