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06236U - 通风垫装置以及座椅 - Google Patents

通风垫装置以及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06236U
CN219406236U CN202222913652.7U CN202222913652U CN219406236U CN 219406236 U CN219406236 U CN 219406236U CN 202222913652 U CN202222913652 U CN 202222913652U CN 219406236 U CN219406236 U CN 2194062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space
ventilation
pad device
ventilation pad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1365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多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Yizhi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Yizhi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Yizhi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Yizhi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1365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062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062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062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通风垫装置以及座椅。通风垫装置包括外套、分隔件以及气流产生组件,外套设有容纳腔以及与容纳腔连通的多个气孔。分隔件包括板体以及设置于板体的连通部,分隔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容纳腔内,以使板体将容纳腔分隔成第一流体空间以及第二流体空间,连通部用于连通第一流体空间以及第二流体空间。气流产生组件设置于容纳腔内,气流产生组件通过连通部分别与第一流体空间以及第二流体空间连通。其中,部分气孔与第一流体空间连通,部分气孔与第二流体空间连通。该通风垫装置以及座椅安装简单方便,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通风垫装置以及座椅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交通工具的内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风垫装置以及座椅。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汽车、船、火车、高铁、飞机等代步设备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等带来诸多便利,在人们出行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乘坐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在相关技术中,大部分代步设备的座椅未配备通风透气功能,需要额外安装具有通风透气功能的通风垫装置,以提高乘坐舒适性。但传统的通风垫装置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安装的过程比较繁琐、不方便,不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风垫装置以及座椅,安装简单方便,用户体验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风垫装置,包括外套、分隔件以及气流产生组件,外套设有容纳腔以及与容纳腔连通的多个气孔;分隔件包括板体以及设置于板体的连通部,分隔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容纳腔内,以使板体将容纳腔分隔成第一流体空间以及第二流体空间,连通部用于连通第一流体空间以及第二流体空间。气流产生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气流产生组件安设于分隔件,气流产生组件包括第一通气部以及第二通气部,第一通气部与第二通气部之间至少一者为进气部,另一者为出气部,进气部通过连通部与第一流体空间连通,出气部与第二流体空间连通。其中,部分气孔与第一流体空间连通,部分气孔与第二流体空间连通。通风垫装置还包括具有透气孔的缓冲垫,缓冲垫设置于外套与分隔件之间,且缓冲垫设置于第一流体空间和第二流体空间中的至少一者。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通风垫装置使用时,用户坐在外套上,并靠近第一流体空间。启动气流产生组件,产生扰动气流,该扰动气流通过连通部,在第一流体空间与第二流体空间形成流动,以使第一流体空间内产生负压力,进而使得与第一流体空间连通的气孔产生吸气作用,使得外套的表面形成吸气效果,进而可以加速用户与外套之间的气流流速,有利于提高外套与用户之间散热效果,实现座椅通风效果,解决用户坐着时其背部和/或臀部散热不及时的问题,提高用户久坐的舒适性。或者,用户坐在外套上,并靠近第二流体空间。启动气流产生组件,产生扰动气流,该扰动气流通过连通部,在第一流体空间与第二流体空间形成流动,以使第二流体空间内产生正压力,进而使得与第二流体空间连通的气孔产生吹风作用,使得外套的表面形成吹风效果,进而可以加速用户与外套之间的气流流速,有利于提高外套与用户之间散热效果,实现座椅通风效果,解决用户坐着时其背部和/或臀部散热不及时的问题,提高久坐舒适性。而通风垫装置安装的过程中,无需对座椅进行结构改造,安装简单方便。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座椅,包括座椅本体以及上述的通风垫装置;通风垫装置安装于座椅本体上。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座椅采用了上述通风垫装置,利用通风垫装置能够加速座椅本体附近的空气流通速度,有利于提高座椅本体与用户之间的散热效果,从而能够提高座椅的舒适性。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代步设备,包括上述的通风垫装置或上述的座椅。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代步工具采用了上述通风垫装置或座椅,提高座椅本体与用户之间的散热效果,进而可以提高代步设备的乘坐舒适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代步设备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通风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A-A的半剖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2示出的通风垫装置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分隔件与气流产生组件在第一板面的装配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的分隔件与气流产生组件在第二板面的装配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气流产生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通风垫装置去除了外套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通风垫装置的拆除电池后的结构图。
图13为另一实施例中所示的通风垫装置去除了外套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15为图13所示的C区别的放大示意图。
图16为另一实施例中所示的通风垫装置去除了外套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通风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通风垫装置进行吸气模式下进行散热的示意图。
图19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通风垫装置进行吹风模式下进行散热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移动平台;20、座椅;21、座椅本体;21a、承压部;21b、倚靠部;22、通风垫装置;100、外套;110、气孔;120、容纳腔;121、第一流体空间;122、第二流体空间;130、正面;140、背面;101、第一进出口;102、容纳空间;103、第二进出口;200、分隔件;210、板体;211、第一板面;212、第二板面;220、连通部;221、通孔;222、安装体;223、第一镂空孔;230、第一支撑部;231、第一空腔;232、第一开口;240、第二支撑部;241、第二空腔;242、第二开口;250、导流凹部;260、安装部;270、加强筋;280、连接部;290、支撑部件;300、气流产生组件;310、第一通气部;320、第二通气部;330、蜗壳;400、缓冲垫;410、透气孔;500、固定组件;600、电池;700、按摩组件;800、发热件;900、控制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目前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汽车、船、火车、高铁、飞机等代步设备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等带来诸多便利,在人们出行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乘坐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在相关技术中,大部分代步设备的座椅未配备通风透气功能,导致座椅没有通风循环装置,当用户或乘客乘坐时,因为臀部和背部处的空气难以流通,乘坐时间长了以后就会感到臀部和背部又潮又热。这种现象在炎热的夏季更加明显,即使车内开了空调也难以得到有效的缓解。为了提高乘坐舒适性,用户会通过额外安装具有通风透气功能的通风垫装置,以提高乘坐舒适性。
而通风垫装置的种类繁多,品牌繁多,使得可供消费者选择通风垫装置也很多,如何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成了通风垫装置厂家越来越重视的问题。传统的通风垫装置安装过程中,部分通气部件需要从座椅中承压部和倚靠部的连接处的空隙中穿插过去,以保证通风效果。但这类通风垫装置的安装的过程比较繁琐、不方便,不利于提高用户体验。特别是当座椅的承压部和倚靠部连接处的空隙较窄或不存在空隙时,往往需要先对汽车座椅进行结构改造才能顺利完成安装,安装过程更加繁琐。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通风垫装置,该通风垫装置可以应用于座椅上,以解决人们坐着时其背部和/或臀部散热不及时的问题。并且,该通风垫装置具有安装使用过程快捷,无需对座椅进行结构改造,安装简单方便,易于用户操作,体验好。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通风垫装置,下面结合附图进行阐述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22包括外套100、分隔件200以及气流产生组件300,外套100设有容纳腔120以及与容纳腔120连通的多个气孔110;分隔件200包括板体210以及设置于板体210的连通部220,分隔件200的至少部分设置于容纳腔120内,以使板体210将容纳腔120分隔成第一流体空间121以及第二流体空间122,连通部220用于连通第一流体空间121以及第二流体空间122;气流产生组件300设置于容纳腔120内,气流产生组件300通过连通部220分别与第一流体空间121以及第二流体空间122连通。其中,部分气孔110与第一流体空间121连通,部分气孔110与第二流体空间122连通。
该通风垫装置22使用时,用户坐在外套100上,并靠近第一流体空间121。启动气流产生组件300,产生扰动气流,该扰动气流通过连通部220,在第一流体空间121与第二流体空间122形成流动,以使第一流体空间121内产生负压力,进而使得与第一流体空间121连通的气孔110产生吸气作用,使得外套100的表面形成吸气效果,进而可以加速用户与外套100之间的气流流速,有利于提高外套100与用户之间散热效果,实现吸气效果,解决用户坐着时其背部和/或臀部散热不及时的问题,提高用户久坐的舒适性。或者,用户坐在外套100上,并靠近第二流体空间122。启动气流产生组件300,产生扰动气流,该扰动气流通过连通部220,在第一流体空间121与第二流体空间122形成流动,以使第二流体空间122内产生正压力,进而使得与第二流体空间122连通的气孔110产生吹风作用,使得外套100的表面形成吹风效果,进而可以加速用户与外套100之间的气流流速,有利于提高外套100与用户之间散热效果,实现吹风效果,解决用户坐着时其背部和/或臀部散热不及时的问题,提高久坐舒适性。而通风垫装置22安装的过程中,无需对座椅20进行结构改造,安装简单方便。而且,该通风垫装置22应用于座器上时,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利用外套100的不同面来实现吸气效果或吹风效果。
此外,除了连通部220,板体210其他部分无法连通第一流体空间121以及第二流体空间122,有利于使得气流产生组件300能够带动流体空间内更大范围的气体进行流动,提高通风垫装置22的散热效率。
可以理解地,上述通风垫装置22安装于座椅20的过程中,利用分隔件200与外套100配合形成流体空间,进而无需从座椅20中承压部21a和倚靠部21b的连接处的空隙中穿插过去,来保证通风效果,在提高安装便利性的同时,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不会受到承压部21a与倚靠部21b的角度调整影响。而且该通风垫装置22的安装也不会影响承压部21a与倚靠部21b之间的角度调整,体验更佳。
需要说明的是,通风垫装置22包括但不限于应用于代步设备的座椅20、办公室座椅20或者钓鱼座椅20等座椅20上,进一步还包括应用于钓鱼座箱等座器上。
可以理解地,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下,用户久坐时,承载用户臀部的座器(例如座椅20或座箱)与用户的臀部或者臀部以及部分大腿之间因散热不及时会产生闷热感,甚至会出汗而造成用户的臀部或者臀部以及生殖部潮湿不舒服的问题。而利用上述的通风垫装置22,将通风垫装置22设置于座器与用户之间,使得用户的臀部或者臀部以及部分大腿与外套100接触。启动气流产生组件300,可以产生扰动气流进行主动散热,及时带走用户的臀部以及部分大腿产生的热量,保持用户的臀部或者臀部以及部分大腿凉爽感,提高用户久坐舒适性。
如图2以及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22包括坐垫装置。如此,该坐垫装置可以应用乘坐场景时,利用本申请的坐垫装置,能够解决座椅20与用户之间紧密接触而导致用户的臀部或者臀部以及部分大腿散热不及时,而产生闷热感,甚至会出汗而造成用户的臀部以及生殖部潮湿不舒服的问题,保持用户臀部或者臀部以及部分大腿的凉爽感,提高用户乘坐舒适性。
和/或,该坐垫装置可以应用办公场景时,利用本申请的坐垫装置,能够解决座椅20与用户之间紧密接触而导致用户的臀部或者臀部以及部分大腿散热不及时,而产生闷热感,甚至会出汗而造成用户的臀部以及生殖部潮湿不舒服的问题,保持用户臀部或者臀部以及部分大腿的凉爽感,提高用户办公舒适性。
和/或,该坐垫装置可以应用垂钓场景时,利用本申请的坐垫装置,能够解决座椅20或座箱与用户之间紧密接触而导致用户的臀部或者臀部以及部分大腿散热不及时,而产生闷热感,甚至会出汗而造成用户的臀部以及生殖部潮湿不舒服的问题,保持用户臀部或者臀部以及部分大腿的凉爽感,提高用户垂钓舒适性。
此外,可以理解地,因为男性睾丸对高温敏感,阴囊温度只要上升1℃或2℃就会抑制精子生成。因此,利用本申请的坐垫装置,保持用户生殖部位的凉爽该,有利于保护用户的生殖功能,提升男性精子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外套100的内壁与分割件配合形成流体空间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通过分隔件200设有凹部,利用凹部形成流体空间。或者外套100的内壁与分隔件200之间设有支撑部件290,利用支撑部件290支撑起流体空间,使得用户坐在通风垫装置22上,仍可以通过加速流体空间内气流流动速度来提高通风垫装置22的散热效率,提高用户久坐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连通部220”的具体结构可以有多种,能够实现第一流体空间121与第二流体空间122的连通即可,包括但不限于缺口、通孔221、镂空孔、通道等等。
一示例中,连通部220能够容纳气流产生组件300的部分结构。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5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气流产生组件300的部分与连通部220连接配合,以使气流产生组件300安设于分隔件200。如此,利用连通部220还可以实现对气流产生组件300的定位或初步固定,便于将气流产生组件300固定在分隔件200上。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5以及图6至图9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气流产生组件300安设于分隔件200,气流产生组件300包括第一通气部310以及第二通气部320,第一通气部310与第二通气部320之间至少一者为进气部,另一者为出气部,进气部通过连通部220与第一流体空间121连通,出气部与第二流体空间122连通。如此,气流产生组件300的第一通气部310与第二通气部320并与对应的第一流体空间121或第二流体空间122连通,使得进气部通过连通部220与第一流体空间121连通,使得第一流体空间121内的气体会被进气部吸入气流产生组件300内,并通过出气部输送至第二流体空间122连通,进而使得第一流体空间121内气体与第二流体空间122内的气体产生流动,进而可以提高保护套的散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5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板体210包括第一板面211以及与第一板面211相对设置的第二板面212,分隔件200的至少部分设置于容纳腔120内,以使第一板面211与外套100相配合在容纳腔120内形成第一流体空间121,第二板面212与外套100相配合在容纳腔120内形成第二流体空间122,连通部220包括贯穿第一板面211与第二板面212的通孔221。如此,利用通孔221贯穿第一板面211以及第二板面212,使得连通部220连通第一流体空间121以及第二流通空间设置,便于气流产生组件300通过通孔221分别与第一流体空间121以及第二流体空间122连通。
结合前述的进气部的实施例,气流产生组件300安设于第二流体空间122,且其进气部通过通孔221与第一流体空间121连通,而其出气部设置于第二流体空间122,并与第二流体空间122连通。
在上述第一板面211的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部分气孔110与第一板面211相对设置,并与第一流体空间121连通;部分气孔110与第二板面212相对设置,并与第二流体空间122连通。如此,气流产生组件300启动后,外套100的正对第一板面211的表面具有吸气效果和外套100正对第二板面212的表面具有吹风效果,而用户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具有吸气效果的表面作为接触面使用,或者选择具有吹风效果的表面作为接触面使用。
在上述第一板面211的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5至图8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分隔件200包括间隔设置于第一板面211的多个第一支撑部230以及间隔设置于第二板面212的多个第二支撑部240,第一支撑部230与外套100相抵,以使第一板面211与外套100相配合在容纳腔120内形成第一流体空间121,第二支撑部240与外套100相抵,以使第二板面212与外套100相配合在容纳腔120内形成第二流体空间122。如此,利用通过在第一板面211设置第一支撑部230,用户坐在外套100或背靠外套100的过程中,第一支撑部230可以支撑外套100,使得第一板面211与外套100相配合在容纳腔120内仍然可以形成第一流体空间121,而第一流体空间121可以通过气孔110与用户的身体接触,并与外部气体连通;第二支撑部240可以支撑分隔件200,使得第二板面212与外套100相配合在容纳腔120内形成第二流体空间122,而第二流体空间122可以通过气孔110与座椅20接触,并可与外部气体连通。进而启动气流产生组件300,可以利用外部气体与第一流体空间121以及第二流体空间122进行热量交换,提高通风垫装置22的散热效率,能够保持用户身体的凉爽感,提高用户的坐姿舒适性。
此外,第一支撑部230与第二支撑部240均无法连通第一流体空间121以及第二流体空间122,有利于使得气流产生组件300能够带动流体空间内更大范围的气体进行流动,提高通风垫装置22的散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部230与第二支撑部240与板体210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粘接固定、一体成型固定、卡扣固定等等。
进一步地,如图5至图8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230内设有与第一流体空间121不连通的第一空腔231,第一空腔231包括设置于第二板面212的第一开口232。如此,通过设置第一空腔231以及第一开口232,便于第一支撑部230与板体210一体成型固定,有利于减少装配工序,提高通风垫装置22的组装效率。此外,通过第一空腔231以及第一开口232的设置,有利于节省材料。
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22还包括插销(未示出);插销插入第一开口232中,并凸出设置第二板面212,以使插销的部分与第二支撑部240间隔设置。如此,利用插销与第一开口232的配合,将插销固定在第二板面212,并利用插销来支撑外套100,有利于支撑面积,提高与用户接触的面积,进而有利于提高用户的坐姿舒适性。而且由于插销的部分与第二支撑部240间隔设置,使得该插销的设置不会影响第二流体空间122内的气体流道。
在上述第一板面211的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5至图8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240内设有与第二流体空间122不连通的第二空腔241,第二空腔241包括设置于第一板面211的第二开口242。如此,通过设置第二空腔241以及第二开口242,便于第二支撑部240与板体210一体成型固定,有利于减少装配工序,提高通风垫装置22的组装效率。此外,通过第二空腔241以及第二开口242的设置,有利于节省材料。
进一步地,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22还包括插销(未示出);插销插入第二开口242中,并凸出设置第一板面211,以使插销的部分与第一支撑部230间隔设置形成第二流体间隙。如此,利用插销与第二开口242的配合,将插销固定在第一板面211,并利用插销来支撑外套100,有利于支撑面积,提高与用户接触的面积,进而有利于提高用户的坐姿舒适性。而且由于插销的部分与第一支撑部230间隔设置,使得该插销的设置不会影响第一流体空间121内的气体流道。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部230与第二支撑部240的具体结构,包括凸起、凸条等凸部结构。利用凸部结构,便于在保护套的侧面形成流体间隙。当凸部结构的自由端与座椅本体21接触或与用户的身体接触时,流体空间内气流可以从凸部结构之间的侧面缝隙中流入或流出,有利于保证气流流通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气流产生组件300的部分与第一板面211和/或第二板面212固定连接。
如图5至图8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连通部220包括固设于第一板面211的安装体222,气流产生组件300的部分设置于通孔221中,并固设于安装体222上,安装体222设有与通孔221连通的第一镂空孔223。如此,气流产生组件300可以利用安装体222来进行定位或初步固定,便于将气流产生组件300固定在板体210上,提高组装效率。
可选地,如图5以及图7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安装体222凸出第一板面211设置。如此,利用凸出的安装体222可以与外套100相抵,进而使得安装体222也可以支撑外套100,有利于保持第一流体空间121的空间大小。此外,安装体222凸出第一板面211形成容纳空间,进而可以充分利用第一流体空间121以及第二流体空间122来容纳气体产生组件,使得通风垫装置22可以做得更薄,有利于节约成本。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5以及图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22还包括具体透气孔410的缓冲垫400,缓冲垫400设置于外套100与分隔件200之间,且缓冲垫400设置于第一流体空间121和第二流体空间122中的至少一者。如此,利用缓冲垫400可以进一步提高通风垫装置22缓冲吸能作用,提高用户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缓冲垫400可以固设于保护套的内侧壁上,也可以夹设于分隔件200与保护套之间。
该缓冲垫400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弹性网材、海绵垫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气流产生组件300固定于板体21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螺接固定、粘接固定、卡扣固定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气流产生组件30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轴流风扇或者离心风扇或者其他可以产生散热气流的设备,在此不做过多限制。
如图7至图9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气流产生组件300包括离心风扇,离心风扇固设于板体210上,且离心风扇包括第一通气部310以及第二通气部320,第一通气部310与第二通气部320之间至少一者为进气部,另一者为出气部,进气部通过通孔221与第一流体空间121连通,出气部与第二流体空间122。如此,利用离心风扇能在更小的空间占用下输出更大的风量,提升通风垫装置22散热效果。此外,气流产生组件300的第一通气部310与第二通气部320并与对应的第一流体空间121或第二流体空间122连通,使得进气部通过连通部220与第一流体空间121连通,使得第一流体空间121内的气体会被进气部吸入气流产生组件300内,并通过出气部输送至第二流体空间122连通,进而使得第一流体空间121内气体与第二流体空间122内的气体产生流动,进而可以提高保护套的散热效率。
一示例中,气流产生组件300为涡轮风扇。如此,利用涡轮风扇抗紊流能力强,能够形成稳定的散热气流,有利于提高承压部21a的散热能力。
进一步地,如图7至图9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离心风扇包括蜗壳330,蜗壳330固设于板体210,并与板体210相配合密封通孔221,进气部设置于蜗壳330,并通过通孔221与第一流体空间121连通。如此,可以节约密封成本,充分利用蜗壳330的封闭特性与板体210相配合,使得进气部通过通孔221与第一流体空间121连通,出气部设置于第二流体空间122,并与第二流体空间122连通,进而使得气流产生组件300安装方便。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板体210包括导流凹部250,出气部与导流凹部250连通。如此,利用导流凹部250对离心风扇的出来的气体进行导向,以减少紊流,提高通风垫装置22的散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0所示,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22还包括固定组件500,用于将通风垫装置22固定于座椅20。如此,利用固定组件500可以将外套100可靠地固定在座椅本体21上,更好地与座椅本体21相贴靠。
固定组件50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绑带组件、魔术贴、绑绳、插扣组件、弹力绳、柔性绳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吸风模式下,外套100的正面130可以认为是贴靠用户身体的一面(也即吸气面),而外套100的背面140可以认为是贴靠座椅20的一面(也即吹气面)。
如图2、图10以及图16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22包括坐垫装置和背垫装置中一种。如此,该通风垫装置22可以更加用户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提高用户的可选择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0所示,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22包括两个,其中一个为坐垫装置,另一个为背垫装置。如此,该通风垫装置22可以更加分别制造,并为用户提供坐垫通风以及背垫通风。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分隔件200包括多个加强筋270,多个加强筋270沿分隔件200的边框间隔设置。如此,利用加强筋270可以加强分隔件200的强度,提高通风垫装置22的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分隔件200的边框与外套100的内壁紧密配合。如此,可以进一步分隔第一流体空间121与第二流体空间122,使得第一流体空间121与第二流体空间122的气体尽量通过连通部220进行流通,充分利用气流产生组件300的功率,进一步提高通风垫装置22的散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通风垫装置22可以内置电池600(如图11所示,),也可以外接电池600(移动充电宝等)或供电电源(汽车电源或电网电源)或者,既可以使用内置电池600,也可以外接电池600或供电电源。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22还包括电源线(未示出),电源线的一端与气流产生组件300电连接,另一端伸出外套100设置。如此,利用电源线可以与外接电池600或供电电源电连接,为通风垫装置22提供电能和/或为通风垫装置22内的电池600充电。
该电源线设有第一电连接部280。第一电连接部28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电插头、Type-A接头、Type-B接头、Type-C接头、Lightning接头等电接头;或者Type-A接口、Type-B接口、Type-C接口、Lightning接口等电接口。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22还包括电连接部280,电连接部280与气流产生组件300电连接,且电连接部280的部分设置于外套100的外侧。如此,利用该电连接部280可以与外接电池600或供电电源电连接,为通风垫装置22提供电能和/或为通风垫装置22内的电池600充电。
电连接部28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电插头、Type-A接头、Type-B接头、Type-C接头、Lightning接头等电接头;或者Type-A接口、Type-B接口、Type-C接口、Lightning接口等电接口。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22还包括电池600,电池600用于为气流产生组件300供电。如此,利用电池600可以提高通风垫装置22的使用灵活性,不受供电网络的限制,且携带方便。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7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外套100设有可打开或关闭的第一进出口101,分隔件200通过第一进出口101插入容纳腔120内。如此,分隔件200可以通过第一进出口101进出容纳腔120,方便用户进行组装或维护。
需要说明的是,可打开或关闭的第一进出口101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实现,例如,利用拉链实现第一进出口101的打开或关闭;或者,利用魔术贴实现第一进出口101的打开或关闭;或者,利用纽扣来实现第一进出口101的打开或关闭。
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22还包括电池600,电池600能够为气流产生组件300供电。如此,通风垫装置可以通过电池进行供电,使用场景更加灵活,不受供电电源的限制。
进一步地,如图11、图12以及图17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分隔件200设有安装部260,电池600与安装部260可拆卸连接。如此,打开第一进出口101,可以实现电池600的安装或者拆卸;完成电池600的安装或拆卸后,可以再次关闭第一进出口101,使得外套100容纳腔120的关闭。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部26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绑带、可重复粘接的粘胶、卡扣结构、螺接结构、夹块结构或者磁吸固定。
一些实施例中,安装部260包括至少两个夹块(未示出),至少两个夹块配合松开电池600或夹固电池600。如此,利用至少两个夹块的配合,可以适应不同体积大小的电池600的夹固或松开。用户可以将自身已经拥有的电池600(例如充电宝)通过至少两个夹块固定在分隔件200上。
一示例中,安装部260包括弹性复位件,用于夹块朝夹固电池600的方向自动复位;夹块可相对于分隔件200滑动。
一些实施例中,安装部260包括能够容纳电池600电池盒(未示出),电池盒可打开或关闭。如此,利用可打开或关闭的电池盒来安装电池600,易于实施。
可选地,电池盒与气流产生组件电连接。电池盒能够容纳2号电池、5号电池、7号电池等中的至少一种。
一些实施例中,安装部包括固设于分隔件的磁吸件以及与磁吸件磁吸配合的被磁吸件,被磁吸件与电池固定连接。如此,被磁吸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固定在电池上,例如粘接或卡接等,然后利用被磁吸件与磁吸件的配合即可实现电池与安装部的可拆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磁吸件固设于分隔件上的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二次注塑成型,或者粘接固定等等。磁吸件包括磁铁等能产生磁吸力的构件。被磁吸件包括铁等能够被磁力吸引的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22还包括电池,外套100设有容纳电池的容纳空间102,容纳空间102设有可打开或关闭的第二进出口103,电池通过第二进出口103进出容纳空间102。如此,如此,电池可以通过第二进出口103进出容纳空间102,方便用户组装电池或者取下电池进行充电等。
需要说明的是,容纳空间102可以内置于容纳腔120内,也可以外置于容纳腔120的外部。容纳空间102可以多个多种手段实现,例如,口袋布、硅胶套等等。
一些实施例中,外套100通过打孔皮革缝制形成,容纳空间102通过口袋布缝制于皮革上,第一进出口101以及第二开口103分别通过拉链缝合实现打开或关闭。
进一步地,外套100的内侧粘设有缓冲垫400。
需要说明的是,可打开或关闭的第二进出口103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实现,例如,利用拉链实现第二进出口103的打开或关闭;或者,利用魔术贴实现第二进出口103的打开或关闭;或者,利用纽扣来实现第二进出口103的打开或关闭。
在上述分隔件200的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22还可以包括感应开关(未示出),感应开关与气流产生组件300通信连接。该感应开关可以设置在分隔件200上或者连接于外套100。当用户坐下外套100时,感应开关触发气流产生组件300开始工作。当用户离开外套100时,感应开关触发气流产生组件300停止工作。用户无需手动开启或关闭气流产生组件300,减轻了用户的操作步骤,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感应开关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红外感应开关、压力感应开关等等,能够感应到有物体坐在外套100上即可。
在上述分隔件200的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22还包括按摩组件700,按摩组件700安设于分隔件200。如此,利用按摩组件700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按摩功能。
例如,当用户坐下通风垫装置22时,可以根据需求手动打开按摩组件700的工作开关,使其进行工作以缓解身体疲劳。或者,分隔件200上也可以设置智能感应器,该智能感应器可以自行监测用户的疲劳状态。当监测到用户处于疲劳状态时可以自动提醒用户停止驾驶或者自动开启按摩组件700为用户缓解疲劳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按摩组件70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不限于震动马达、按摩马达、可动按摩球等。
此外,按摩组件700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固定在分隔件200上,包括但不限于螺接固定、卡扣固定、粘接固定、绑扎固定等等。
进一步地,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分隔件200还设有连接部280,连接部280用于安装按摩组件700。通过设置连接部280用于连接按摩组件700,能够提高按摩组件700的安装稳定性。
在上述分隔件200的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22还包括发热件800,设置于分隔件200上。如此,利用发热件800还可以提供发热功能,使得外套100具有加热功能,实现座椅20加热效果,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发热件80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电热条、电热带、电热块、电热管、电热丝等等。
一示例中,发热件800为电热条,安装在分隔件200的第二板面212上。当天气寒冷时,电热条可以对外套100的进行加热,以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可选地,电热条设置于第二板面212的凸起下方。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22还包括控制组件900,该控制组件900至少与气流产生组件300连接,用于控制气流产生组件300的开启或关闭。如此,利用控制组件900能够控制气流产生组件300的开闭。
可选地,控制组件900包括设置于外套100的操作扭。如此,方便用户通过操作扭来控制气流产生组件300的打开或关闭。
需要说明的是,操作扭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按钮、旋钮、触摸板等等。
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该控制组件900还包括还用于控制气流产生组件300的调速等。
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组件900还用于控制发热件800的开闭和/或按摩组件700的开闭。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组件90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电控板、运动控制卡、开关微控板等,能够实现上述功能即可。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22还包括防滑垫,防滑垫设置于外套100与座椅本体21之间。如此,利用防滑垫可以增加通风垫装置22与座椅20的摩擦力,使得通风垫装置22安装后,不会轻易发生移动。
防滑垫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通过设置于防滑凸起或防滑纹路的柔性件构成。该柔性垫包括橡胶、硅胶、塑胶布、帆布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气流产生组件30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风扇和风机,还包括利用电机带动扰动件(扇叶等)产生散热气流的其他变形结构,如负压发生器、正压发生器、电动充气泵、小型空气压缩机等。
需要说明的是,外套100的具有结构材质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皮革、棉布、防漏布等中至少一种形成。利用采用防漏水布或防漏气布制造时,其正面130和背面140打孔形成气孔110即可。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外套100通过具有通孔221的皮革形成容纳腔120。如此,利用皮革可以提供通风垫装置22的外观美观,并可以起到保护座椅20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该皮革的具体结构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人造皮革、动物皮革等。防漏气布的具体结构亦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塑胶布、帆布等。
第一流体空间121通过连通部220和气流产生组件300与第二流体空间122连通,其余部分尽量不连通,以提高散热效率。一些实施例中,分隔件200的边缘与外套100的内侧壁紧密配合。如此,可以减少第一流体空间121与第二流体空间122内气体通过分隔件200的边缘与外套100的内侧壁进行流通,尽可能使第一流体空间121通过连通部220和气流产生组件300与第二流体空间122连通,提高散热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连通部220具有通孔,分隔件200的其余部分不透气。如此,可以使得气体尽可能向分隔件200的周向进行扩散,提高通风垫装置22的散热面积以及散热效率。
如图13以及图15所示,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22还包括支撑部件290,支撑部件290设置于分隔件200与外套100之间,以使外套100的内壁与板体之间形成第一流体空间121和第二流体空间122。如此,将支撑部件290设置于分隔件200与外套100之间,利用支撑部件290支撑起第一流体空间121和第二流体空间122,使得用户坐在通风垫装置22上,可以利用支撑部件290来支撑用户,并利用仍可以通过加速流体空间内气流流动速度来提高通风垫装置22的散热效率,提高用户久坐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该支撑部件290可以固定于分隔件200上;或者也可以固定在外套100上;或者还可以部分支撑件设置于分隔件200上,部分支撑件设置于外套100上。
此外,支撑部件290的具体结构,包括凸起、凸条、第一支撑部230、第二支撑部240等凸部结构。利用凸部结构,便于在保护套的侧面形成流体间隙。当凸部结构的自由端与座椅本体21接触或与用户的身体接触时,流体空间内气流可以从凸部结构之间的侧面缝隙中流入或流出,有利于保证气流流通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气流产生组件300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1个、2个、3个、4个、5个、6个、7个、8个、9个、12个、16个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支撑部230”可以为“分隔件200的一部分”,即“第一支撑部230”与“分隔件200的其他部分,如第二支撑部240”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分隔件200的其他部分,如第二支撑部240”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第一支撑部230”可以独立制造,再与“分隔件200的其他部分,如第二支撑部240”组合成一个整体。
等同的,“某体”、“某部”可以为对应“构件”的一部分,即“某体”、“某部”与该“构件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构件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某体”、“某部”可以独立制造,再与“构件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本申请对上述“某体”、“某部”的表达,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申请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特征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为是本申请等同的技术方案。
参照图3以及图4,并结合图18所示,该通风垫装置22使用时,用户坐在外套100上,并靠近第一流体空间121。启动气流产生组件300,产生扰动气流,该扰动气流通过连通部220,在第一流体空间121与第二流体空间122形成流动,以使第一流体空间121内产生负压力,进而使得与第一流体空间121连通的气孔110产生吸气作用,使得外套100的表面形成吸气效果,进而可以加速用户与外套100之间的气流流速,有利于提高外套100与用户之间散热效果,实现吸气效果,解决用户坐着时其背部和/或臀部散热不及时的问题,提高用户久坐的舒适性。
或者,参照图3以及图4,并结合图19所示,用户坐在外套100上,并靠近第二流体空间122。启动气流产生组件300,产生扰动气流,该扰动气流通过连通部220,在第一流体空间121与第二流体空间122形成流动,以使第二流体空间122内产生正压力,进而使得与第二流体空间122连通的气孔110产生吹风作用,使得外套100的表面形成吹风效果,进而可以加速用户与外套100之间的气流流速,有利于提高外套100与用户之间散热效果,实现吹风效果,解决用户坐着时其背部和/或臀部散热不及时的问题,提高久坐舒适性。而通风垫装置22安装的过程中,无需对座椅20进行结构改造,安装简单方便。
如此,结合图18以及图19所示,该通风垫装置22应用于座器上时,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利用外套100的不同面来实现吸气效果或吹风效果。
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座椅,包括座椅本体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通风垫装置;通风垫装置安装于座椅本体上。
该座椅采用了上述通风垫装置,利用通风垫装置能够加速座椅本体附近的空气流通速度,有利于提高座椅本体与用户之间的散热效果,从而能够提高座椅的舒适性。
座椅本体包括承压部及倚靠部,通风垫装置安设于承压部和倚靠部中的至少一者。
此外,可以理解地,上述通风垫装置安装于座椅的过程中,相关通气部件无需从座椅中承压部和倚靠部的连接处的空隙中穿插过去,来保证通风效果,在提高安装便利性的同时,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不会受到承压部与倚靠部的角度调整影响。而且该通风垫装置的安装也不会影响承压部与倚靠部之间的角度调整,体验更佳。
一些实施例中,承压部用于支撑用户的臀部和部分大腿,倚靠部用于支撑用户的背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座椅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应用于各种代步设备上的座椅,例如汽车、卡车、高铁、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座椅;居家办公生活中的座椅,例如办公椅、沙发、按摩椅、休闲椅等;甚至还可以是用于室外活动的座椅,例如沙滩椅、钓鱼椅等,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如图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代步设备,包括移动平台以及设置于移动平台上的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通风垫装置或者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座椅。
该代步工具采用了上述通风垫装置或座椅,提高座椅本体与用户之间的散热效果,进而可以提高代步设备的乘坐舒适性。
该移动平台包括汽车、船、地铁、火车、高铁、飞机等设有座椅的出行设备。
可选地,移动平台为汽车。如此,利用任一实施例的通风垫装置或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座椅,能够提高座椅的舒适性,进而可以提高代步设备的乘坐舒适性,提高用户体验。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地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进一步地,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连接”另一个元件,二者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方式的固定,也可以不可拆卸连接的固定,如套接、卡接、一体成型固定、焊接等,在传统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再累赘。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通风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套,设有容纳腔以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多个气孔;
分隔件,包括板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板体的连通部,所述分隔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以使所述板体将所述容纳腔分隔成第一流体空间以及第二流体空间,所述连通部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体空间以及所述第二流体空间;以及
气流产生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气流产生组件安设于所述分隔件,所述气流产生组件包括第一通气部以及第二通气部,所述第一通气部与所述第二通气部之间至少一者为进气部,另一者为出气部,所述进气部通过所述连通部与所述第一流体空间连通,所述出气部与所述第二流体空间连通;
其中,部分所述气孔与所述第一流体空间连通,部分所述气孔与所述第二流体空间连通;
所述通风垫装置还包括具有透气孔的缓冲垫,所述缓冲垫设置于所述外套与所述分隔件之间,且所述缓冲垫设置于所述第一流体空间和所述第二流体空间中的至少一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产生组件的部分与所述连通部连接配合,以使所述气流产生组件安设于所述分隔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包括第一板面以及与所述第一板面相对设置的第二板面,所述第一板面与所述外套相配合在所述容纳腔内形成所述第一流体空间,所述第二板面与所述外套相配合在所述容纳腔内形成所述第二流体空间,所述连通部包括贯穿所述第一板面与所述第二板面的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板面的多个第一支撑部以及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板面的多个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外套相抵,以使所述第一板面与所述外套相配合在所述容纳腔内形成第一流体空间,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外套相抵,以使所述第二板面与所述外套相配合在所述容纳腔内形成第二流体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内设有与所述第一流体空间不连通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板面的第一开口;和/或,所述第二支撑部内设有与所述第二流体空间不连通的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板面的第二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包括多个加强筋,多个加强筋沿所述分隔件的边框间隔设置;和/或,所述分隔件的边框与所述外套的内壁紧密配合;和/或,所述通风垫装置还包括电源线,所述电源线的一端与所述气流产生组件电连接,另一端伸出所述外套设置;和/或,所述通风垫装置还包括电连接部,所述电连接部与所述气流产生组件电连接,且所述电连接部的部分设置于所述外套的外侧;和/或,所述通风垫装置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用于为所述气流产生组件供电;和/或,所述通风垫装置还包括防滑垫,所述防滑垫设置于所述外套与座椅本体之间;和/或,所述通风垫装置还包括固定组件,用于将所述通风垫装置固定于所述座椅;和/或,所述通风垫装置还包括按摩组件,所述按摩组件安设于所述分隔件;和/或,所述通风垫装置还包括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至少与所述气流产生组件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气流产生组件的开启或关闭;所述通风垫装置还包括发热件,设置于分隔件上;和/或,所述连通部具有通孔,所述分隔件的其余部分不透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设有可打开或关闭的第一进出口,所述分隔件通过所述第一进出口插入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通风垫装置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至少能够为所述气流产生组件供电;所述分隔件设有安装部,所述电池与所述安装部可拆卸连接;或者,所述电池可拆卸设置于外套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风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包括至少两个夹块,至少两个夹块配合松开所述电池或夹固所述电池;或者,所述安装部包括能够容纳电池的电池盒,所述电池盒可打开或关闭;或者,所述安装部包括固设于所述分隔件的磁吸件,所电池设有与所述磁吸件磁吸配合的被磁吸件;或者,所述外套设有容纳所述电池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设有可打开或关闭的第二进出口,所述电池通过所述第二进出口进出所述容纳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通风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垫装置包括坐垫装置和背垫装置中一种;或者,所述通风垫装置包括两个,其中一个为坐垫装置,另一个为背垫装置。
10.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本体以及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通风垫装置;所述通风垫装置安装于所述座椅本体上。
CN202222913652.7U 2022-02-24 2022-02-24 通风垫装置以及座椅 Active CN2194062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13652.7U CN219406236U (zh) 2022-02-24 2022-02-24 通风垫装置以及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87645.5U CN217753544U (zh) 2022-02-24 2022-02-24 通风垫装置、座椅及代步设备
CN202222913652.7U CN219406236U (zh) 2022-02-24 2022-02-24 通风垫装置以及座椅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87645.5U Division CN217753544U (zh) 2022-02-24 2022-02-24 通风垫装置、座椅及代步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06236U true CN219406236U (zh) 2023-07-25

Family

ID=8386965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13652.7U Active CN219406236U (zh) 2022-02-24 2022-02-24 通风垫装置以及座椅
CN202220387645.5U Active CN217753544U (zh) 2022-02-24 2022-02-24 通风垫装置、座椅及代步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87645.5U Active CN217753544U (zh) 2022-02-24 2022-02-24 通风垫装置、座椅及代步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19406236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53544U (zh) 2022-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692952A (en) Air-conditioned seat cushion
US8556337B1 (en) Thermal cooling/heating seat/backrest cover
US5597200A (en) Variable temperature seat
US5382075A (en) Chair seat with a ventilation device
US8276986B2 (en) Seat pad that promotes cooling and ventilation
US20070107440A1 (en) Air flow device incorporated into seat for a vehicle
US20060087160A1 (en)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fluid through a vehicle seat
US20050086739A1 (en) Ventilation mattress
BR112012002588B1 (pt) Estrutura de refrigeração para partes elétricas de alta voltagem de um veículo
US20100295339A1 (en) Air-conditioned seat cushion
CN206119553U (zh) 一种具有风扇散热功能的背垫背包
KR102115532B1 (ko) 의자용 통풍시트
KR20180082034A (ko) 강제통풍 기능이 구비된 휴대용 좌대
CN219406236U (zh) 通风垫装置以及座椅
WO2024021931A1 (zh) 椅背通风设备及安全座椅
KR100822451B1 (ko) 다용도 의자
CN217170519U (zh) 承压垫、通风垫装置、座椅以及代步设备
CN204915378U (zh) 一种简易型车用通风坐垫
JP2003034167A (ja) 幼児用補助装置
CN216969448U (zh) 通风垫装置、座椅及代步设备
US20050073183A1 (en) Cover for massaging members on an elastic chair
CN214928818U (zh) 汽车座椅用多功能通风系统
CN201346045Y (zh) 座垫改良结构
CN211390892U (zh) 一种汽车自动降温装置
CN201001547Y (zh) 通风座靠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