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99678U - 一种强紊流的超微细气泡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强紊流的超微细气泡发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99678U
CN219399678U CN202222021997.1U CN202222021997U CN219399678U CN 219399678 U CN219399678 U CN 219399678U CN 202222021997 U CN202222021997 U CN 202222021997U CN 219399678 U CN219399678 U CN 2193996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middleware
cavity
air
le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2199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荣麟
施晨
翁伟超
陈钰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Changj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terial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Changj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teri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Changj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teria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Changj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teri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2199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996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996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996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Aeration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Activated Polluted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超微细气泡发生器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强紊流的超微细气泡发生器,包括入口件、一级中间件、一级气腔和二级气腔,一级中间件的延伸方向上第二端连接有二级中间件,二级中间件的延伸方向上第二端连接有三级中间件,三级中间件的延伸方向上第二端连接有出口件,入口件连接有一级腔体件,出口件连接有二级腔体件,一级中间件的延伸方向上第一端开设有通气孔,经过气泡切割槽的切割可以将超微细气泡切割成细小的气泡,被切割后的气泡继续向右进入二级中间件内。该强紊流的超微细气泡发生器,通过设置有一级气腔、二级气腔、气泡切割槽、紊流槽和通气孔,使得气泡发生器发出的气泡直径足够小,能够满足使用的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强紊流的超微细气泡发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超微细气泡发生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强紊流的超微细气泡发生器。
背景技术
超微细气泡有着传质效率高、表面带负电荷、缩小破裂产生羟基自由基等特点,拥有可同时实现气浮、曝气、高级氧化功能的特性,因此在水处理领域有着诸多优势,比如:可以简化设备规模、降低能耗、以及处理难降解废水等,近年来备受研究者关注。产生超微细气泡有很多种方式,比如空化法、机械切割法、加压溶解法和回旋切割流法。其中回旋切割流法是水泵产生回旋水流,并向水流中射入空气,利用回旋水流的剪切力将气泡切割。优点是系统简单、为目前最主流的气泡发生方式。
现有的超微细气泡发生器的缺点是发生的气泡直径偏大,或者气泡直径小于50微米的气泡数量浓度不够,无法满足使用的需求,在使用时的效果不好,需要对此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强紊流的超微细气泡发生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强紊流的超微细气泡发生器,包括入口件、一级中间件、一级气腔和二级气腔,所述一级中间件的延伸方向上第二端连接有二级中间件,所述二级中间件的延伸方向上第二端连接有三级中间件,所述三级中间件的延伸方向上第二端连接有出口件,所述入口件连接有一级腔体件,所述出口件连接有二级腔体件,所述一级中间件的表面开设有气泡切割槽,所述一级中间件的延伸方向上第一端开设有通气孔,所述二级中间件,三级中间件的表面设有紊流槽。
优选的,气体由一级气腔进入二级气腔时通过的通气孔并非指向轴心,而是带有15°至75°的偏斜,目的是让二级气腔中的气体在腔体中旋转起来再进入中间水流时形成气液回旋流,使得气泡在水流的切割下变得更为细碎。
优选的,所述二级中间件和三级中间件设有紊流槽,当水流经过时水路宽窄突变形成更多漩涡,使紊流程度加剧,通过回旋涡流切碎气泡。
优选的,所述一级中间件与二级中间件端面配合,在一级中间件与二级中间件之间留有进气缝,进气缝的缝隙大小为0.5mm至2mm。
优选的,所述二级中间件与三级中间件配合组成文丘里进气结构,利用水流内压远小于一级气腔内的气压,实现气体自吸进入水流。
优选的,经过了入口件的水流内压远小于大气压,因此一级和二级气腔内的气体会自动被吸入进水流,形成气泡。
优选的,所述一级腔体件和二级中间件之间形成一级气腔,所述二级腔体件和三级中间件之间形成二级气腔,由于一级气腔进入二级气腔时通过的通气孔带有15°至75°的偏斜,让二级气腔中的气体在腔体中旋转起来再进入中间水流时形成气液回旋流,使得气泡在水流的切割下变得更为细碎,将气泡破碎为小直径的气泡,使得气泡发生器发出的气泡直径足够小,能够满足使用的需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强紊流的超微细气泡发生器,通过设置有一级气腔、二级气腔、气泡切割槽和通气孔,在使用时,水流通过入口件进入气泡发生器的内部,由于入口件的外径和内径的差值大,使得水的流速增加,内压减小,甚至局部真空,将原本溶解于水中的气体分钟析出,形成超微细气泡,超微细气泡向右移动,经过气泡切割槽的切割被初步切割成细小的气泡,被切割后的气泡继续向右进入二级中间件内,由于一级气腔进入二级气腔时通过的通气孔带有15°至75°的偏斜,让二级气腔中的气体在腔体中旋转起来再进入中间水流时形成气液回旋流,使得气泡在水流的切割下变得更为细碎。水流通过紊流槽时,产生更多漩涡流,加剧紊流程度,将气泡破碎为小直径的气泡,使得气泡发生器发出的气泡直径足够小,能够满足使用的需求。
2、该强紊流的超微细气泡发生器,无需高压泵或者离心泵,普通水泵即可实现功能,初期投资低,功耗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二级气腔和紊流槽立体正视截取结构示意图。
图中:1、入口件;2、一级中间件;3、二级中间件;4、三级中间件;5、出口件;6、一级腔体件;7、二级腔体件;8、一级气腔;9、二级气腔;10、气泡切割槽;11、通气孔;12、紊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强紊流的超微细气泡发生器,包括入口件1、一级中间件2、一级气腔8和二级气腔9,一级中间件2的延伸方向上第二端连接有二级中间件3,二级中间件3的延伸方向上第二端连接有三级中间件4,三级中间件4的延伸方向上第二端连接有出口件5,三级中间件4的顶部连接有一级腔体件6,三级中间件4的顶部连接有二级腔体件7,二级中间件3的表面开设有气泡切割槽10,一级中间件2的延伸方向上第一端开设有通气孔11,二级中间件3,三级中间件4的表面设有紊流槽12,通过设置有气泡切割槽10和通气孔11,经过气泡切割槽10的切割可以将超微细气泡切割成细小的气泡,被切割后的气泡继续向右进入二级中间件3内,气体由一级气腔8进入二级气腔9时通过的通气孔11并非指向轴心,而是带有15°至75°的偏斜,目的是让二级气腔9中的气体在腔体中旋转起来再进入中间水流时形成气液回旋流,使得气泡在水流的切割下变得更为细碎,二级中间件和三级中间件设有紊流槽,当水流经过时水路宽窄突变形成更多漩涡,使紊流程度加剧,通过回旋涡流切碎气泡,一级中间件2与二级中间件3端面配合,在一级中间件2与二级中间件3之间留有进气缝,进气缝的缝隙大小为0.5mm至2mm,二级中间件3与三级中间件4配合组成文丘里进气结构,利用水流内压远小于一级气腔8内的气压,实现气体自吸进入水流,经过了入口件1的水流内压远小于大气压,因此一级和二级气腔9内的气体会自动被吸入进水流,形成气泡,一级腔体件6和二级中间件3之间形成一级气腔8,二级腔体件7和三级中间件4之间形成二级气腔9,由于一级气腔8进入二级气腔9时通过的通气孔11带有15°至75°的偏斜,让二级气腔9中的气体在腔体中旋转起来再进入中间水流时形成气液回旋流,使得气泡在水流的切割下变得更为细碎,将气泡破碎为小直径的气泡,使得气泡发生器发出的气泡直径足够小,能够满足使用的需求。
在使用时,水流通过入口件1进入气泡发生器的内部,由于入口件1的外径和内径的差值大,使得水的流速增加,内压减小,甚至局部真空,将原本溶解于水中的气体分钟析出,形成超微细气泡,超微细气泡向右移动,经过气泡切割槽10的切割被初步切割成细小的气泡,被切割后的气泡继续向右进入二级中间件3内,由于一级气腔8进入二级气腔9时通过的通气孔11带有15°至75°的偏斜,让二级气腔9中的气体在腔体中旋转起来再进入中间水流时形成气液回旋流,使得气泡在水流的切割下变得更为细碎,水流通过紊流槽时,产生更多漩涡流,加剧紊流程度,将气泡破碎为小直径的气泡,使得气泡发生器发出的气泡直径足够小,能够满足使用的需求。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7)

1.一种强紊流的超微细气泡发生器,包括入口件(1)、一级中间件(2)、一级气腔(8)和二级气腔(9),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中间件(2)的延伸方向上第二端连接有二级中间件(3),所述二级中间件(3)的延伸方向上第二端连接有三级中间件(4),所述三级中间件(4)的延伸方向上第二端连接有出口件(5),所述入口件(1)连接有一级腔体件(6),所述出口件(5)连接有二级腔体件(7),所述一级中间件(2)的表面开设有气泡切割槽(10),所述一级中间件(2)的延伸方向上第一端开设有通气孔(11),所述二级中间件(3),三级中间件(4)的表面设有紊流槽(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紊流的超微细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气体由一级气腔(8)进入二级气腔(9)时通过的通气孔(11)并非指向轴心,而是带有15°至75°的偏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紊流的超微细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中间件(3)与三级中间件(4)设有紊流槽(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紊流的超微细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中间件(2)与二级中间件(3)端面配合,在一级中间件(2)与二级中间件(3)之间留有进气缝,进气缝的缝隙大小为0.5mm至2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紊流的超微细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中间件(3)与三级中间件(4)配合组成文丘里进气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紊流的超微细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经过了入口件(1)的水流内压远小于大气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紊流的超微细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腔体件(6)和二级中间件(3)之间形成一级气腔(8),所述二级腔体件(7)和三级中间件(4)之间形成二级气腔(9)。
CN202222021997.1U 2022-08-02 2022-08-02 一种强紊流的超微细气泡发生器 Active CN2193996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21997.1U CN219399678U (zh) 2022-08-02 2022-08-02 一种强紊流的超微细气泡发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21997.1U CN219399678U (zh) 2022-08-02 2022-08-02 一种强紊流的超微细气泡发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99678U true CN219399678U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390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21997.1U Active CN219399678U (zh) 2022-08-02 2022-08-02 一种强紊流的超微细气泡发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996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69749B1 (ja) 微細気泡生成装置
KR101829734B1 (ko) 서브 나노 마이크로 버블 발생장치
JP4636420B2 (ja) 微細気泡発生装置
CN110479127A (zh) 一种微纳米泡发生装置及生成微纳米泡的方法
KR101829732B1 (ko) 나노 마이크로 버블 발생장치
CN109529738A (zh) 一种旋流空化装置
CN208911853U (zh) 一种微气泡获得装置
CN108939970B (zh) 一种微气泡获得装置
CN109157993B (zh) 一种微纳气泡产生器及产生方法
CN111348740A (zh) 基于文丘里管空化效应的曝气系统
CN112246115A (zh) 一种纳米气泡和微米气泡梯度发生器
KR100938899B1 (ko) 마이크로버블 노즐
CN110891674A (zh) 微气泡产生设备和微气泡产生方法,以及具有该微气泡产生设备的淋浴装置和油水分离装置
CN219399678U (zh) 一种强紊流的超微细气泡发生器
JP2007111616A (ja) 微細気泡発生装置
GB2590275A (en) Progressive perforation-type pulverizing and refining structure
CN110998087B (zh) 涡流发生器
JP5599597B2 (ja) 気液溶解タンク
CN116119846B (zh) 一种大豆蛋白废水处理好氧段所用的旋流曝气装置
WO2020164370A9 (zh) 一种高效能污水处理喷射器
KR100854687B1 (ko) 미세 기포 발생 장치
CN113926330B (zh) 一种微纳米气泡发生器
CN111450719B (zh) 一种复合文丘里式微气泡发生装置
CN114477428A (zh) 一种高浓污水处理用伞状射流式曝气系统
CN212017422U (zh) 一种微小气泡发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