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92571U - 一种串联式换热器及液冷换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串联式换热器及液冷换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92571U
CN219392571U CN202222860397.4U CN202222860397U CN219392571U CN 219392571 U CN219392571 U CN 219392571U CN 202222860397 U CN202222860397 U CN 202222860397U CN 219392571 U CN219392571 U CN 2193925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medium
refrigerant
tube
exchange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6039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鹏
宋景亮
郭双江
吴正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wning Data Infrastructure Innov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wning Data Infrastructure Innov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wning Data Infrastructure Innov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wning Data Infrastructure Innov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6039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925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925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925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串联式换热器及液冷换热系统,所述串联式换热器包括:外壳;相互串联连通的至少两级换热元件,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换热介质管路系统,依次贯穿各级所述换热元件;冷媒介质管路系统,分别接入各级换热元件,并至少与末级换热元件连通;通过冷媒介质管路系统分别向各级换热元件通入冷媒介质与换热介质管路系统中的换热介质进行换热,各级换热元件换热后的冷媒介质至少在进入末级换热元件之前进行混合,混合后的冷媒介质经由末级换热元件进行换热后排出。本实用新型的串联式换热器将不同物理状态的冷媒介质经过换热器换热后得到具有相同出液温度的冷媒介质。

Description

一种串联式换热器及液冷换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服务器液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串联式换热器及液冷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提供信息服务或者数据服务的服务器越来越大型化,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服务器大型化所带来的设备散热挑战,液冷系统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大型服务器上,液冷是通过液体代替空气,把服务器的CPU、内存等IT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带走,液体传导热能效果更好,是空气的25倍,温度传递效果更快、更优,能够实现IT设备高效制冷。同时,由于液体的比热容大,在吸收大量热量后自身温度不会产生明显的变化,故而能够稳定CPU温度。即使服务器遇到突发操作,运行功率激增也不会引起CPU内部温度大幅升高,保障CPU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超频工作不会出现过热故障。
现有的液冷系统中一般采用冷媒介质在服务器和换热器之间循环,从而达到服务器的高效换热的目的,但是,由于服务器中的发热器件较多,且类型不同,在冷媒介质在与不同类型的发热器件换热后的物理状态会有所不同(主要是气液混合中气态占比),因此,与不同类型的发热器件换热后的冷媒介质有些通过一级换热即可重新利用,有些则可能通过二级甚至更多级的换热才行,不管怎样最终通过换热器都要得到相同出液温度的冷媒介质重新进行循环换热。
因此,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将不同物理状态的冷媒介质经过换热器换热后得到具有相同出液温度的冷媒介质?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串联式换热器,实现两个或者多个冷媒介质经过本实用新型的串联式换热器的不同换热过程,最终具有相同出液温度,具体地,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串联式换热器,包括:
外壳;
相互串联连通的至少两级换热元件,设置在所述外壳内;
换热介质管路系统,依次贯穿各级所述换热元件;
冷媒介质管路系统,分别接入各级换热元件,并至少与末级换热元件连通;
通过冷媒介质管路系统分别向各级换热元件通入冷媒介质与换热介质管路系统中的换热介质进行换热,各级换热元件换热后的冷媒介质至少在进入末级换热元件之前进行混合,混合后的冷媒介质经由末级换热元件进行换热后排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方式,所述换热元件包括:
一级换热元件;
末级换热元件,所述外壳内部位于所述一级换热元件与末级换热元件之间具有连通区,所述一级换热元件的内部介质通道和末级换热元件的内部介质通道通过连通区相互串联连通;
所述冷媒介质管路系统包括:
第一冷媒介质进管,设置在外壳上与所述一级换热元件的内部介质通道连通,用于向一级换热元件的内部介质通道通入冷媒介质;
及第二冷媒介质进管,设置在外壳上与外壳内的连通区相通,用于向末级换热元件的内部介质通道通入冷媒介质;
所述换热介质管路系统包括:
换热介质进管,设置在外壳上与所述末级换热元件的外部介质通道连通;
连通管路,设置在所述连通区内连通所述一级换热元件的外部介质通道与末级换热元件的外部介质通道;
换热介质出管,设置在所述外壳上与所述一级换热元件的外部介质通道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方式,所述一级换热元件包括第一换热管和位于第一换热管两端的第一导流管,所述的末级换热元件包括第二换热管和位于第二换热管两端的第二导流管,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近连通区端的第一导流管的内部介质通道与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近连通区端的第二导流管的内部介质通道通过所述连通区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方式,所述连通管路的两端分别插入近连通区端的第一导流管内与第一导流管的外部介质通道连通、近连通区端的第二导流管的内部与第二导流管的外部介质通道连通,所述连通管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流管、第二导流管密封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方式,所述末级换热元件设置在外壳的下部,所述一级换热元件设置在外壳的上部;
所述换热介质进管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底部端盖上,与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下端的第一导流管的外部介质通道连通;所述换热介质进管与所述第一导流管密封连通;
所述换热介质出管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上部上,与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管上端的第二导流管的外部介质通道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方式,所述外壳内具有介质进入区,所述介质进入区与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远连通区端的第二导流管的内部介质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冷媒介质进管设置在所述外壳上,与所述介质进入区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方式,所述外壳内具有介质排出区,所述介质排出区与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远连通区端的第一导流管的内部介质通道连通,所述混合冷媒介质出管设置在所述外壳上与所述介质排出区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换热管包括位于中心的第一绕管换热中心筒和环绕在第一绕管换热中心筒外周的第一换热绕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包括位于中心的第二绕管换热中心筒和环绕在第二绕管换热中心筒外周的第二换热绕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方式,所述换热介质进管内通入低温的换热介质,所述第一冷媒介质进管内通入具有第一温度或者第一物理状态的第一冷媒介质,所述第二冷媒介质进管内通入具有第二温度或者第二物理状态的第二冷媒介质;所述的第一冷媒介质依次经过末级换热元件、一级换热元件与换热介质换热,所述第二冷媒介质经过一级换热元件与换热介质换热,换热后的第一冷媒介质与第二冷媒介质进行混合由混合冷媒介质出管排出。
本实用新型同时提供一种液冷换热系统,包括多级负载、储液器和所述的串联式换热器,所述串联式换热器的各级换热元件分别通过冷媒介质管路系统与各级负载至少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储液器与所述串联式换热器的换热介质管路系统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串联式换热器,通过在壳体内串联两级甚至更多级的换热元件,根据冷媒介质的换热级数需求接入对应的冷媒介质进管,实现了通过同一个串联式换热器可以满足多种冷媒介质的换热需求,各冷媒介质通过不同级数的换热元件的换热过程虽然不同,但是最终的出液温度都是一样的。本实用新型的串联式换热器解决了将不同物理状态的冷媒介质经过换热器换热后得到具有相同出液温度的冷媒介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液冷换热系统,多级负载均连接至同一串联式换热器内进行冷媒介质的热量交换,实现冷媒介质的循环利用,本实施例的液冷换热系统,管路连接更加简单,集成化程度更高,便于进行模块化的管理和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串联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液冷换热系统的系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因此,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和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类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一种串联式换热器,包括:
外壳35;
相互串联连通的至少两级换热元件,设置在所述外壳内;
换热介质管路系统,依次贯穿各级所述换热元件;
冷媒介质管路系统,分别接入各级换热元件,并至少与末级换热元件连通;
通过冷媒介质管路系统分别向各级换热元件通入冷媒介质与换热介质管路系统中的换热介质进行换热,各级换热元件换热后的冷媒介质至少在进入末级换热元件之前进行混合,混合后的冷媒介质经由末级换热元件进行换热后排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串联式换热器,通过换热介质管路系统通入换热介质,换热介质依次通过串联的多级换热元件的外部介质通道,由外壳35的底部向上部流动;通过冷媒介质管路系统向各级换热元件的内部介质通道通入冷媒介质,冷媒介质与换热介质进行热量交换后进行混合,混合后的冷媒介质经由末级换热元件进行换热后排出液温度相同的液体冷媒介质。本实施例的串联式换热器可以满足多种不同物理状态或者不同温度的冷媒介质的换热要求,换热后的冷媒介质具有相同的温度,可以经由同一入口路径服务器液冷系统进行循环换热。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串联式换热器解决了将不同物理状态的冷媒介质经过换热器换热后得到具有相同出液温度的冷媒介质的技术问题。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串联式换热器应用于服务器液冷系统,可以使得液冷系统的管路连接更加简单,集成化程度更高,便于进行模块化的管理和维护。
作为本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所述换热元件包括:
所述换热元件包括:
一级换热元件;
末级换热元件,所述外壳内部位于所述一级换热元件与末级换热元件之间具有连通区36,所述一级换热元件的内部介质通道和末级换热元件的内部介质通道通过连通区相互串联连通;
所述冷媒介质管路系统包括:
第一冷媒介质进管11,设置在外壳35上与所述一级换热元件的内部介质通道连通,用于向一级换热元件的内部介质通道通入冷媒介质;
及第二冷媒介质进管12,设置在外壳35上与外壳35内的连通区36相通,用于向末级换热元件的内部介质通道通入冷媒介质;
所述换热介质管路系统包括:
换热介质进管21,设置在外壳35上与所述末级换热元件的外部介质通道连通;
连通管路37,设置在所述连通区36内连通所述一级换热元件的外部介质通道与末级换热元件的外部介质通道;
换热介质出管22,设置在所述外壳35上与所述一级换热元件的外部介质通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串联式换热器,通过换热介质进管21通入换热介质,换热介质依次通过串联的一级换热元件和末级换热元件的外部介质通道;通过第一冷媒介质进管11通入第一冷媒介质,第一冷媒介质通过末级换热元件的内部介质通道与换热介质进行热量交换后进入到连通区36,通过第二冷媒介质进管12通入第二冷媒介质,第二冷媒介质进入到连通区36与第一冷媒介质进行混合后通过一级换热元件的内部介质通道与换热介质进行热量交换,最后由所述混合冷媒介质出管13排出出液温度相同的液体冷媒介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冷媒介质进管11通入的第一冷媒介质和第二冷媒介质进管12通入的第二冷媒介质,可以是采用易于进行分离的两种不同的冷媒介质;也可以是采用同一种冷媒介质,但是第一冷媒介质中的气液态冷媒介质比例与第二冷媒介质中的气液态冷媒介质比例不同,第一冷媒介质中气态冷媒介质占比更多,这样第一冷媒介质需要先经过至少一个末级换热元件进行换热之后,再与第二冷媒介质混合通过一级换热元件换热,才能得到出液温度相同的液体冷媒介质。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串联式换热器,通过在壳体35内串联两级甚至更多级的换热元件,根据冷媒介质的换热级数需求接入对应的冷媒介质进管,实现了通过同一个串联式换热器可以满足多种冷媒介质的换热需求,各冷媒介质通过不同级数的换热元件的换热过程虽然不同,但是各冷媒介质在一级换热元件之前进行混合,混合后再通过末级换热元件进行换热,这样,混合后第一冷媒介质、第二冷媒介质最终的出液温度都是一样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串联式换热器解决了将不同物理状态的冷媒介质经过换热器换热后得到具有相同出液温度的冷媒介质的技术问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一种串联式换热器,所述一级换热元件包括第一换热管32和位于第一换热管32两端的第一导流管38,所述的末级换热元件包括第二换热管31和位于第二换热管31两端的第二导流管39,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32的近连通区端的第一导流管38的内部介质通道与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管31的近连通区端的第二导流管39的内部介质通道通过所述连通区36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导流管38和第二导流管39,均具有将进入第一换热管32和第二换热管31内的冷媒介质进行均布引导以及汇集经过第一换热管32和第二换热管31换热后的冷媒介质,实现了冷媒介质的均匀分布,提升换热的充分性,换热效果更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一种串联式换热器为了实现由换热介质进管21流入的换热介质在串联的一级换热元件和末级换热元件内保持密封性流通,本实施例所述连通管路37的两端分别插入近连通区端的第一导流管38内与第一导流管38的外部介质通道连通、近连通区端的第二导流管39的内部与第二导流管39的外部介质通道连通,所述连通管路37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流管38、第二导流管39密封连接。
本实施例所述外壳35内具有介质进入区40,所述介质进入区40与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管31的远连通区端的第二导流管39的内部介质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冷媒介质进管11设置在所述外壳35上,与所述介质进入区40连通。
本实施例所述外壳35内具有介质排出区41,所述介质排出区41与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32的远连通区端的第一导流管38的内部介质通道连通,所述混合冷媒介质出管13设置在所述外壳35上与所述介质排出区41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管32包括位于中心的第一绕管换热中心筒34和环绕在第一绕管换热中心筒34外周的第一换热绕管;所述第二换热管31包括位于中心的第二绕管换热中心筒33和环绕在第二绕管换热中心筒33外周的第二换热绕管。其中,所述第一绕管换热中心筒34和第二绕管换热中心筒33的两端均封闭。
具体地,本实施例所述换热介质进管21内通入低温的换热介质,所述第一冷媒介质进管11内通入具有第一温度或者第一物理状态的第一冷媒介质,所述第二冷媒介质进管12内通入具有第二温度或者第二物理状态的第二冷媒介质;所述的第一冷媒介质依次经过末级换热元件、一级换热元件与换热介质换热,所述第二冷媒介质经过一级换热元件与换热介质换热,换热后的第一冷媒介质与第二冷媒介质进行混合由混合冷媒介质出管排出。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第一冷媒介质的第一温度高于第二冷媒介质的第二温度,或者,第一冷媒介质中气态占比大于第二冷媒介质中气态占比,这样,第一冷媒介质需要的换热量更多,因此,第一冷媒介质依次经过串联的末级换热元件、一级换热元件进行两级换热,而第二冷媒介质只需要经过一级换热元件进行一级换热。而且,本实施例的第一冷媒介质、第二冷媒介质在经过一级换热元件换热前先在连通区36进行混合,混合后的第一冷媒介质、第二冷媒介质也会进行热量交换,进行温度均衡,提升高温度冷媒介质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冷媒介质与第二冷媒介质为同一种冷媒介质,所述第一冷媒介质为气态冷媒介质,所述第二冷媒介质为气液混合态冷媒介质;或者第一冷媒介质和第二冷媒介质均为气液混合态冷媒介质,但是第一冷媒介质中气态冷媒介质的占比高于第二冷媒介质中气态冷媒介质的占比。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换热介质为冷水,第一冷媒介质和第二冷媒介质为冷媒介质,冷媒介质是一种容易吸热变成气体,又容易放热变成液体的物质,液体冷媒与服务器进行换热后变成气液混合态冷媒或者气态冷媒,气液混合态冷媒或者气态冷媒通过与本实施例的串联散热器进行换热后变为液态冷媒返回服务器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实现冷媒介质的循环利用。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级换热元件与末级换热元件以上下串联的方式设置在外壳35内部,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一级换热元件,设置在外壳35内的下部;
末级换热元件,设置在外壳35内的上部;
所述连通区36为外壳35内部位于所述一级换热元件与末级换热元件之间的区域,所述连通区36连通所述一级换热元件与末级换热元件的内部介质通道;
第一冷媒介质进管11,设置在所述外壳35的上部;
第二冷媒介质进管12,设置在所述外壳35上设置与连通区相通;
混合冷媒介质出管13,设置在所述外壳35的底部,用于第一冷媒介质与第二冷媒介质混合流出;
换热介质进管21,设置在所述外壳35的底部;
连通管路37,设置在所述连通区36内连通所述一级换热元件的外部介质通道与末级换热元件的外部介质通道;
换热介质出管22,设置在所述外壳35的上部。
本实施例的串联式换热器,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32上端的第一导流管部38的内部介质通道与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管部31下端的第一导流管39的内部介质通道通过所述连通区36连通。
本实施例所述连通管路37的两端分别插入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32上端的第一导流管38内与第一导流管38的外部介质通道连通、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管31部下端的第二导流管39的内部与第二导流管39的外部介质通道连通,所述连通管路37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流管38、第二导流管39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所述换热介质进管21设置在所述外壳35的底部端盖上,与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32下端的第一导流管38的外部介质通道连通;所述换热介质进管21与所述第一导流管38密封连通。
本实施例所述的介质进入区40与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管31上端的第二导流管39的内部介质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冷媒介质进管11设置在所述外壳35的上部端盖上,与所述介质进入区40连通。具体地,所述第一冷媒介质进管11设置在所述外壳35的上部端盖的中心位置处。
本实施例所述的介质排出区41与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32下端的第一导流管38的内部介质通道连通,所述混合冷媒介质出管13设置在所述外壳35的下部端盖上,与所述介质排出区41连通。
由此,本实施例上述的上下串联换热元件的串联式换热器,换热介质由壳体35的底部进入,由上部排出,即按照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流动,第一冷媒介质与第二冷媒介质分别在壳体35内由上往下流通,这样换热介质与所述第一冷媒介质、第二冷媒介质形成对冲式换热,换热效率更高。应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以一级换热元件和末级换热元件进行串联的两级串联换热器为例进行解释说明,但是基于本实施例的发明构思的多级串联散热器均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所要求的保护技术方案的简单变形,应当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所保护。
参见图2所示,本实施例同时提供一种液冷换热系统,包括多级负载、储液器300和上述的串联式换热器100,所述串联式换热器100的各级换热元件分别通过冷媒介质管路系统与各级负载至少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储液器300与所述串联式换热器100的换热介质管路系统连通。
以两级负载和两级串联式换热器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液冷换热系统的负载包括第一负载201和第二负载202,所述第一负载201通过第一冷媒介质管路401连接串联式换热器100的第一冷媒介质进管11;第二负载202通过第二冷媒介质管路402连接串联式换热器100的第二冷媒介质进管12。本实施例的储液器300内储放换热介质,储液器300通过第一管路501与串联式换热器100的换热介质出管22连接,储液器300通过第二管路502与串联式换热器100的换热介质进管21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液冷换热系统,多级负载均连接至同一串联式换热器内进行冷媒介质的热量交换,实现冷媒介质的循环利用,本实施例的液冷换热系统,管路连接更加简单,集成化程度更高,便于进行模块化的管理和维护。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因此任何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串联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
相互串联连通的至少两级换热元件,设置在所述外壳内;
换热介质管路系统,依次贯穿各级所述换热元件;
冷媒介质管路系统,分别接入各级换热元件,并至少与末级换热元件连通;
通过冷媒介质管路系统分别向各级换热元件通入冷媒介质与换热介质管路系统中的换热介质进行换热,各级换热元件换热后的冷媒介质至少在进入末级换热元件之前进行混合,混合后的冷媒介质经由末级换热元件进行换热后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串联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元件包括:
一级换热元件;
末级换热元件,所述外壳内部位于所述一级换热元件与末级换热元件之间具有连通区,所述一级换热元件的内部介质通道和末级换热元件的内部介质通道通过连通区相互串联连通;
所述冷媒介质管路系统包括:
第一冷媒介质进管,设置在外壳上与所述一级换热元件的内部介质通道连通,用于向一级换热元件的内部介质通道通入冷媒介质;
及第二冷媒介质进管,设置在外壳上与外壳内的连通区相通,用于向末级换热元件的内部介质通道通入冷媒介质;
所述换热介质管路系统包括:
换热介质进管,设置在外壳上与所述末级换热元件的外部介质通道连通;
连通管路,设置在所述连通区内连通所述一级换热元件的外部介质通道与末级换热元件的外部介质通道;
换热介质出管,设置在所述外壳上与所述一级换热元件的外部介质通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串联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换热元件包括第一换热管和位于第一换热管两端的第一导流管,所述的末级换热元件包括第二换热管和位于第二换热管两端的第二导流管,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近连通区端的第一导流管的内部介质通道与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近连通区端的第二导流管的内部介质通道通过所述连通区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串联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路的两端分别插入近连通区端的第一导流管内与第一导流管的外部介质通道连通、近连通区端的第二导流管的内部与第二导流管的外部介质通道连通,所述连通管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流管、第二导流管密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串联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级换热元件设置在外壳的下部,所述一级换热元件设置在外壳的上部;
所述换热介质进管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底部端盖上,与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下端的第一导流管的外部介质通道连通;所述换热介质进管与所述第一导流管密封连通;
所述换热介质出管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上部上,与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管上端的第二导流管的外部介质通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串联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具有介质进入区,所述介质进入区与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远连通区端的第二导流管的内部介质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冷媒介质进管设置在所述外壳上,与所述介质进入区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3或6所述的一种串联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具有介质排出区,所述介质排出区与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远连通区端的第一导流管的内部介质通道连通,混合冷媒介质出管设置在所述外壳上与所述介质排出区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串联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包括位于中心的第一绕管换热中心筒和环绕在第一绕管换热中心筒外周的第一换热绕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包括位于中心的第二绕管换热中心筒和环绕在第二绕管换热中心筒外周的第二换热绕管。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串联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介质进管内通入低温的换热介质,所述第一冷媒介质进管内通入具有第一温度或者第一物理状态的第一冷媒介质,所述第二冷媒介质进管内通入具有第二温度或者第二物理状态的第二冷媒介质;所述的第一冷媒介质依次经过末级换热元件、一级换热元件与换热介质换热,所述第二冷媒介质经过一级换热元件与换热介质换热,换热后的第一冷媒介质与第二冷媒介质进行混合由混合冷媒介质出管排出。
10.一种液冷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级负载、储液器和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串联式换热器,所述串联式换热器的各级换热元件分别通过冷媒介质管路系统与各级负载至少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储液器与所述串联式换热器的换热介质管路系统连通。
CN202222860397.4U 2022-10-28 2022-10-28 一种串联式换热器及液冷换热系统 Active CN2193925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60397.4U CN219392571U (zh) 2022-10-28 2022-10-28 一种串联式换热器及液冷换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60397.4U CN219392571U (zh) 2022-10-28 2022-10-28 一种串联式换热器及液冷换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92571U true CN219392571U (zh) 2023-07-21

Family

ID=87165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60397.4U Active CN219392571U (zh) 2022-10-28 2022-10-28 一种串联式换热器及液冷换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925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04989B (zh) 带有液冷系统的服务器机柜
JP4033402B2 (ja) 熱交換器
CN217270716U (zh) 液驱式氢气压缩机缸套组冷却结构
CN111457763A (zh) 用于变物性流体冷却的毛细管换热器
TW202021186A (zh) 電池模組及其液態冷卻裝置
CN115621616A (zh) 一种储能电站的热管理机组
CN219392571U (zh) 一种串联式换热器及液冷换热系统
CN113703550A (zh) 一种混合式液冷装置
CN116780025A (zh) 储能热管理系统及储能设备
CN214625115U (zh) 一种换热装置及燃料电池系统
CN215293533U (zh) 一种自动变速箱冷却系统
CN212274702U (zh) 用于变物性流体冷却的毛细管换热器
CN221429390U (zh) 制冷系统及数据中心
CN113939138A (zh) 散热装置和通信设备
CN217037819U (zh) 一种散热设备
CN210321306U (zh) 一种换热器及电力电子设备
CN218888885U (zh) 液冷数据中心的热回收系统
CN221228104U (zh) 一种液冷储能系统和储能系统
CN221099423U (zh) 换热器、换热装置和车辆
CN118274651B (zh) 适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多介质集成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21228066U (zh) 一种散热结构及功率变换器
CN218827405U (zh) 一种储能电站的热管理机组
CN218632216U (zh) 一种电池包双循环冷却装置、系统和电池包
CN104121117B (zh) 排气再循环冷却器、系统和其方法
CN219776416U (zh) 一种多通道换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