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91867U - Ct成像系统及ct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Ct成像系统及ct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91867U
CN219391867U CN202223532327.2U CN202223532327U CN219391867U CN 219391867 U CN219391867 U CN 219391867U CN 202223532327 U CN202223532327 U CN 202223532327U CN 219391867 U CN219391867 U CN 2193918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imaging system
shielding box
support
wea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3232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志强
张丽
李亮
洪明志
王子楠
夏勇杰
常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Nuc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Nuc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Nuc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2353232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918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918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918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CT成像系统及CT检测装置,CT成像系统包括:连接平板、发射器、探测器、电器件和屏蔽盒。其中,连接平板为环形且具有旋转轴线。屏蔽盒为环形,屏蔽盒内形成有朝向旋转轴线敞口的环形屏蔽腔,屏蔽盒在远离旋转轴线的径向外侧设有入射口和出射口。发射器和探测器分别通过强支架安装在连接平板上,且位于屏蔽盒的径向外侧,发射器的发射端朝向入射口设置,探测器的接收端朝向出射口设置。电器件环绕屏蔽盒分布,电器件通过弱支架安装在连接平板上。本申请的CT成像系统能够实现整体的轻量化。

Description

CT成像系统及CT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辐射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CT成像系统及CT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CT成像系统中,支撑架和安装支架分别制造和组装,其装配工艺繁杂,设备装配精度影响因素较多,其动态性能不易保证,对CT成像系统的移动稳定性和成像质量均有影响。在另一些方案中,连接平板和安装支架采用一体式整铸形成,其在装配流程上有所简化,但此方案建立在较在高水平的铸造工艺和复合加工工艺之上,考虑目前行业内发展速度加快,产品版本迭代节奏加快,整铸方案成本过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CT成像系统,所述CT成像系统能够实现整体的轻量化。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CT成像系统的CT检测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CT成像系统,包括:连接平板,所述连接平板为环形且具有旋转轴线;屏蔽盒,所述屏蔽盒为环形,所述屏蔽盒内形成有朝向所述旋转轴线敞口的环形屏蔽腔,所述屏蔽盒在远离所述旋转轴线的径向外侧设有入射口和出射口;发射器和探测器,所述发射器和所述探测器分别通过强支架安装在所述连接平板上,且位于所述屏蔽盒的径向外侧,所述发射器的发射端朝向所述入射口设置,所述探测器的接收端朝向所述出射口设置;电器件,环绕所述屏蔽盒分布,所述电器件通过弱支架安装在所述连接平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CT成像系统,通过强支架保证发射器与探测器在连接平板上的稳固连接,保证CT成像系统的成像效果。同时,通过弱支架实现电器件和屏蔽盒在连接平板上的连接,减小连接结构的重量,有利于CT成像系统整体的轻量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弱支架包括:第一弱支架,所述电器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弱支架上;第二弱支架,所述第二弱支架为环绕所述旋转轴线间隔分布的多个,所述屏蔽盒连接在多个所述第二弱支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屏蔽盒为钣金件,所述屏蔽盒上设有多个连接耳,部分所述连接耳通过紧固件连接在所述第二弱支架上,部分所述连接耳通过紧固件连接在所述电器件、所述强支架的至少一个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强支架包括支撑连接所述发射器的第一强支架,所述第一强支架包括:第一平撑板,所述第一平撑板紧贴在所述连接平板上;第一立板,所述第一立板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平撑板的远离所述旋转轴线的一侧,所述第一立板焊接在所述第一平撑板上,所述第一立板正对所述射入口设有第一开口;两个第一耳板,所述两个第一耳板位于所述第一平撑板的相对两端,每个所述第一耳板均焊接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板、所述第一平撑板上;所述发射器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板上,且所述发射器位于所述第一立板的远离所述屏蔽盒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立板上设有多个连接螺纹孔,所述发射器通过螺纹件固定在所述多个连接螺纹孔处;所述强支架还包括支撑辅板,所述发射器位于所述支撑辅板和所述第一立板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屏蔽盒上设有间隔分布的至少两个出射口;所述入射口和所述出射口相对所述旋转轴线的夹角至少为120度;每个所述出射口处对应设有一所述探测器;所述强支架包括与所述探测器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二强支架。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第二强支架包括:第二平撑板,所述第二平撑板紧贴在所述连接平板上;第二立板,所述第二立板垂直且焊接连接在所述第二平撑板上;第二耳板,所述第二耳板位于所述第二立板的远离所述屏蔽盒的一侧,所述第二耳板与所述第二平撑板、所述第二立板均焊接连接;所述探测器连接在所述第二立板上。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平板为铸造件,所述强支架为焊接件或铸造件,所述弱支架为钣金件。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屏蔽盒的内周壁为圆形,所述连接平板为圆环形,所述屏蔽盒的内周壁与所述连接平板同轴设置;所述屏蔽盒的内径小于所述连接平板的内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CT检测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有轴承安装孔;
滑环轴承,所述滑环轴承布置在所述轴承安装孔中;CT成像系统,所述CT成像系统为上述实施例的所述的CT成像系统,其中的所述连接平板连接在所述滑环轴承上以相对所述支撑架可旋转;检测通道,所述检测通道安装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检测通道穿设所述屏蔽盒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CT检测装置,通过采用上述实施例的CT成像系统,CT成像系统中部分部件采用弱支架连接,在保证成像效果的同时,能够实现CT成像系统整体的轻量化,提高CT成像系统相对支撑架转动时的稳定性,提高CT检测装置整体的稳定性以及检测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CT成像系统的一个方向的立体视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CT成像系统的主视图;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CT成像系统的另一方向的立体视图;
图4是图3中A处所示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CT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CT检测装置1000、
CT成像系统100、
连接平板11、安装孔111、
第一强支架12、第一平撑板121、第一立板122、第一耳板123、支撑辅板124、连接螺纹孔125、
第二强支架13、第二平撑板131、第二立板132、第二耳板133、
弱支架14、第一弱支架141、第二弱支架142、
发射器15、探测器16、电器件17、
屏蔽盒18、屏蔽腔180、入射口181、出射口182、连接耳183、
支撑架200、检测通道3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厚度”、“上”、“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CT成像系统100及CT检测装置1000。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CT成像系统100,包括:连接平板11、发射器15、探测器16、电器件17和屏蔽盒18。
其中,连接平板11为环形且具有旋转轴线。屏蔽盒18为环形,屏蔽盒18内形成有朝向旋转轴线敞口的环形屏蔽腔180,屏蔽盒18在远离旋转轴线的径向外侧设有入射口181和出射口182。发射器15和探测器16分别通过强支架安装在连接平板11上,且位于屏蔽盒18的径向外侧,发射器15的发射端朝向入射口181设置,探测器16的接收端朝向出射口182设置。电器件17环绕屏蔽盒18分布,电器件17通过弱支架14安装在连接平板11上。
需要说明的是,强支架的结构强度高于弱支架14,相应的,强支架的重量也大于弱支架14。
可以理解的是,CT成像系统100通过探测器16接收发射器15产生的射线以实现CT成像,探测器16或发射器15中的任一个产生偏移,均可能导致探测器16接收到的射线信号产生误差,影响CT成像的清晰度。
由此,发射器15和探测器16通过强支架固定安装在连接平板11上,能够保证发射器15以及探测器16与连接平板11之间的连接强度,减少或避免发射器15和探测器16相对连接平板11产生偏移,保证探测器16接受射线的准确度,保证CT成像的清晰度。
而电器件17和屏蔽盒18产生相对连接平板11的抖动或少量偏移不会对其自身功能产生影响,也不会对CT成像产生影响。因此,电器件17和屏蔽盒18在连接平板11上的连接强度需求低于发射器15和探测器16。
由此,电器件17和屏蔽盒18通过弱支架14固定在连接平板11上,能够满足电器件17和屏蔽盒18的固定需求,而由于弱支架14的重量较轻,有利于CT成像系统100整体的轻量化,减少CT成像系统100转动或移动时的阻力,提高CT成像系统100工作的稳定性。
本申请的CT成像系统100,通过强支架保证发射器15与探测器16在连接平板11上的稳固连接,保证CT成像系统100的成像效果。同时,通过弱支架14实现电器件17和屏蔽盒18在连接平板11上的连接,减小连接结构的重量,有利于CT成像系统100整体的轻量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弱支架14包括:第一弱支架141和第二弱支架142。其中,电器件17固定连接在第一弱支架141上,第二弱支架142为环绕旋转轴线间隔分布的多个,屏蔽盒18连接在多个第二弱支架142上。
可以理解的是,射线被约束在屏蔽盒18内,为了保证射线的检测效果,屏蔽盒18具有较大的体积。
由此,屏蔽盒18通过多个第二弱支架142固定在连接平板11上,能够提高屏蔽盒18连接在连接平板11上的稳固性。同时,电器件17通过第一弱支架141单独固定在连接平板11上,使电器件17与屏蔽盒、发射器15以及探测器16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连接关系,从而电器件17产生的晃动或震动不会直接传递至屏蔽盒、发射器15以及探测器16上,从而减小或避免电器件17晃动或震动对CT检测结果的影响。
进一步地,屏蔽盒18为钣金件,屏蔽盒18上设有多个连接耳183,部分连接耳183通过紧固件连接在第二弱支架142上,部分连接耳183通过紧固件连接在电器件17、强支架的至少一个上。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屏蔽盒18的体积较大,容易出现屏蔽盒18与弱支架14、电器件17或强支架重叠的情况,此时,弱支架14、电器件17和强支架均固定在连接平板11上,通过将连接耳183直接连接于弱支架14、电器件17或强支架,也能够实现屏蔽盒18在连接平板11上的固定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强支架包括支撑连接发射器15的第一强支架12,第一强支架12包括:第一平撑板121、第一立板122和两个第一耳板123。
其中,第一平撑板121紧贴在连接平板11上,第一平撑板121和连接平板11之间的接触面较大,使连接平板11能够对第一平撑板121提供稳定的支撑,第一平撑板121不易变形。
第一立板122垂直设置于第一平撑板121的远离旋转轴线的一侧,第一立板122焊接在第一平撑板121上,第一立板122正对射入口设有第一开口。
两个第一耳板123位于第一平撑板121的相对两端,每个第一耳板123均焊接连接5在第一立板122、第一平撑板121上,在这样的结构下,第一耳板123对第一立板122
提供沿连接平板11径向的支撑。
发射器15连接在第一立板122上,且发射器15位于第一立板122的远离屏蔽盒18的一侧,发射器15产生的射线能够通过第一开口穿过第一立板122。
由此,第一平撑板121为第一立板122提供稳定的支撑,且两个第一耳板123同时0连接第一平撑板121和第一立板122,在第一平撑板121的相对两端形成三角形的支撑
结构,使第一立板122在沿连接平板11的径向上具有较好的承力能力,能够减少或避免第一立板122产生晃动,从而第二立板132对发射器15提供沿连接平板11径向的稳定支撑力,能够减少或避免发射器15产生晃动,保证发射器15在连接平板11上的稳固,从而提高CT成像的清晰度。
5进一步地,第一立板122上设有多个连接螺纹孔125,发射器15通过螺纹件固定在
多个连接螺纹孔125处,第一立板122能够对发射器15提供沿连接平板11径向向内以及向外的支撑力,使发射器15与第一立板122稳固连接。
同时,强支架还包括支撑辅板124,发射器15位于支撑辅板124和第一立板122之间,支撑辅板124能够对发射器15提供沿连接平板11的径向向内的支撑力。
0由此,支撑辅板124与第一立板122同时对发射器15提供支撑,使发射器15更稳
固的固定在连接平板1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屏蔽盒18上设有间隔分布的至少两个出射口182。入射口181和出射口182相对旋转轴线的夹角至少为120度,使射线的照射路径
能够充分穿透经过屏蔽腔180的待测物体。每个出射口182处对应设有一探测器16。强5支架包括与探测器16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二强支架13。
由此,屏蔽盒18能够对射线形成阻挡,避免射线照射至CT成像系统100的外部环境,而出射口182与探测器16对应设置,使探测器16接收到的射线为从出射口182射出的射线,减少或避免探测器16收到屏蔽盒18外的射线的干扰,从而提高CT成像系统100检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0同时,设置多个探测器16能够减小CT成像的误差,且每个探测器16均通过一个第
二强支架13独立固定在连接平板11上,使探测器16之间不存在连接关系,保证探测器16之间的固定互不影响,从而提高每一个探测器16在连接平板11上连接的稳固性。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每个第二强支架13包括:第二平撑板131、第二立板132和第二耳板133。
其中,第二平撑板131紧贴在连接平板11上,第二平撑板131和连接平板11之间的接触面较大,使连接平板11能够对第二平撑板131提供稳定的支撑,第二平撑板131不易变形。
第二立板132垂直且焊接连接在第二平撑板131上。
第二耳板133位于第二立板132的远离屏蔽盒18的一侧,第二耳板133与第二平撑板131、第二立板132均焊接连接,在这样的结构下,第二耳板133对第二立板132提供沿连接平板11径向的支撑
由此,第二平撑板131为第二立板132提供稳定的支撑,且第二耳板133同时连接第二平撑板131和第二立板132,在第二平撑板131与第二立板132之间形成三角形的支撑结构,使第二立板132在沿连接平板11的径向上具有较好的承力能力,能够减少或避免第二立板132产生晃动。而探测器16连接在第二立板132上,第二立板132对探测器16提供沿连接平板11径向的支撑力,能够减少或避免探测器16产生晃动,保证探测器16在连接平板11上的稳固,从而提高CT成像的清晰度。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连接平板11为铸造件,强支架为焊接件或铸造件,弱支架14为钣金件。
可以理解的是,焊接件和铸造件的结构具有较大的厚度,其结构强度较高,但其重量较大。相对的,钣金件的厚度通常较小,使其具有较小的重量,但其结构强度低于焊接件和铸造件。
由此,在强支架和弱支架14两者中,强支架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和较大的质量,弱支架14具有较低的结构强度和较小的质量。
此外,连接平板11采用铸造件,能够保证连接平板11的结构强度,从而保证弱支架14和强支架在连接平板11上连接的稳固性。弱支架14采用钣金件,使弱支架14在连接平板11上的装配难度较低,能够降低电器件17和屏蔽盒18在连接平板11上的安装难度。而第一强支架12和第二强支架13可采用标准化的铸造件,能够降低铸造成本。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屏蔽盒18的内周壁为圆形,连接平板11为圆环形,屏蔽盒18的内周壁与连接平板11同轴设置,屏蔽盒18的内径小于连接平板11的内径。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平板11的环形内部用于通过待检测物体。由此,设置屏蔽盒18的内径小于连接平板11的内径,使屏蔽盒18能够阻挡待测物体与连接平板11之间的间隙,提高屏蔽盒18对射线的屏蔽效果。
同时,屏蔽盒18的内周壁形状对应连接平板11的内周设置,使屏蔽盒18内周壁环绕的区域具有较大空间,使屏蔽盒18内能够通过更大的待测物体。
如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CT检测装置1000,包括:支撑架200、滑环轴承(图中未示出)、CT成像系统100和检测通道300。
其中,支撑架200上设有轴承安装孔。滑环轴承布置在轴承安装孔中。CT成像系统100为上述实施例的CT成像系统100,其中的连接平板11连接在滑环轴承上以相对支撑架200可旋转。检测通道300,检测通道300安装在支撑架200上,检测通道300穿设屏蔽盒18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平板11带动CT成像系统100相对支撑架200旋转,使CT成像系统100能够对待测物体进行不同角度的CT成像,而在CT成像系统100的旋转过程中,连接平板11上的重量会对CT成像系统100的旋转产生影响。
本申请的CT检测装置1000,通过采用上述实施例的CT成像系统100,CT成像系统100中部分部件采用弱支架14连接,在保证成像效果的同时,能够实现CT成像系统100整体的轻量化,提高CT成像系统100相对支撑架200转动时的稳定性,提高CT检测装置1000整体的稳定性以及检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CT成像系统100及CT检测装置10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CT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平板(11),所述连接平板(11)为环形且具有旋转轴线;
屏蔽盒(18),所述屏蔽盒(18)为环形,所述屏蔽盒(18)内形成有朝向所述旋转轴线敞口的环形屏蔽腔(180),所述屏蔽盒(18)在远离所述旋转轴线的径向外侧设有入射口(181)和出射口(182);
发射器(15)和探测器(16),所述发射器(15)和所述探测器(16)分别通过强支架安装在所述连接平板(11)上,且位于所述屏蔽盒(18)的径向外侧,所述发射器(15)的发射端朝向所述入射口(181)设置,所述探测器(16)的接收端朝向所述出射口(182)设置;
电器件(17),环绕所述屏蔽盒(18)分布,所述电器件(17)通过弱支架(14)安装在所述连接平板(1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T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弱支架(14)包括:
第一弱支架(141),所述电器件(17)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弱支架(141)上;第二弱支架(142),所述第二弱支架(142)为环绕所述旋转轴线间隔分布的多个,所述屏蔽盒(18)连接在多个所述第二弱支架(14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CT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盒(18)为钣金件,所述屏蔽盒(18)上设有多个连接耳(183),部分所述连接耳(183)通过紧固件连接在所述第二弱支架(142)上,部分所述连接耳(183)通过紧固件连接在所述电器件(17)、所述强支架的至少一个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T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强支架包括支撑连接所述发射器(15)的第一强支架(12),所述第一强支架(12)包括:
第一平撑板(121),所述第一平撑板(121)紧贴在所述连接平板(11)上;
第一立板(122),所述第一立板(122)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平撑板(121)的远离所述旋转轴线的一侧,所述第一立板(122)焊接在所述第一平撑板(121)上,所述第一立板(122)正对所述入射口(181)设有第一开口;
两个第一耳板(123),所述两个第一耳板(123)位于所述第一平撑板(121)的相对两端,每个所述第一耳板(123)均焊接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板(122)、所述第一平撑板(121)上;
所述发射器(15)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板(122)上,且所述发射器(15)位于所述第一立板(122)的远离所述屏蔽盒(18)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CT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板(122)上设有多个连接螺纹孔(125),所述发射器(15)通过螺纹件固定在所述多个连接螺纹孔(125)处;
所述强支架还包括支撑辅板(124),所述发射器(15)位于所述支撑辅板(124)和所述第一立板(12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T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盒(18)上设有间隔分布的至少两个出射口(182);
所述入射口(181)和所述出射口(182)相对所述旋转轴线的夹角至少为120度;
每个所述出射口(182)处对应设有一所述探测器(16);
所述强支架包括与所述探测器(16)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二强支架(1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CT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强支架(13)包括:
第二平撑板(131),所述第二平撑板(131)紧贴在所述连接平板(11)上;
第二立板(132),所述第二立板(132)垂直且焊接连接在所述第二平撑板(131)上;
第二耳板(133),所述第二耳板(133)位于所述第二立板(132)的远离所述屏蔽盒(18)的一侧,所述第二耳板(133)与所述第二平撑板(131)、所述第二立板(132)均焊接连接;
所述探测器(16)连接在所述第二立板(132)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CT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平板(11)为铸造件,所述强支架为焊接件或铸造件,所述弱支架(14)为钣金件。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CT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盒(18)的内周壁为圆形,所述连接平板(11)为圆环形,所述屏蔽盒(18)的内周壁与所述连接平板(11)同轴设置;
所述屏蔽盒(18)的内径小于所述连接平板(11)的内径。
10.一种CT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架(200),所述支撑架(200)上设有轴承安装孔;
滑环轴承,所述滑环轴承布置在所述轴承安装孔中;
CT成像系统(100),所述CT成像系统(100)为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CT成像系统(100),其中的所述连接平板(11)连接在所述滑环轴承上以相对所述支撑架(200)可旋转;
检测通道(300),所述检测通道(300)安装在所述支撑架(200)上,所述检测通道(300)穿设所述屏蔽盒(18)设置。
CN202223532327.2U 2022-12-28 2022-12-28 Ct成像系统及ct检测装置 Active CN2193918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32327.2U CN219391867U (zh) 2022-12-28 2022-12-28 Ct成像系统及ct检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32327.2U CN219391867U (zh) 2022-12-28 2022-12-28 Ct成像系统及ct检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91867U true CN219391867U (zh) 2023-07-21

Family

ID=87165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32327.2U Active CN219391867U (zh) 2022-12-28 2022-12-28 Ct成像系统及ct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918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63329A (zh) * 2022-12-28 2023-09-19 清华大学 Ct成像系统及ct检测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63329A (zh) * 2022-12-28 2023-09-19 清华大学 Ct成像系统及ct检测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391867U (zh) Ct成像系统及ct检测装置
US20220037758A1 (en) Antenna clamping device
CN106483554B (zh) 检测系统
CN112684489B (zh) 重离子束流实时监测装置及辐照试验系统
CN109342762A (zh) 基于计算机控制的风速风向检测装置
EP3964788A1 (en) Eddy current sensor for rotary shaft, and rotary shaft apparatus
KR20160146640A (ko) Ct 검출기용 패키지 디자인
CN116763329A (zh) Ct成像系统及ct检测装置
CN107981880B (zh) 一种ct机及其旋转体
JPH05133989A (ja) 電磁耐性試験装置
CN102103091A (zh) 探测器装置及具有该探测器装置的ct检查系统
CN106646585B (zh) 准单能x射线标定平台
CN214954055U (zh) 雷达测试装置
JP7280383B2 (ja) 電磁遮蔽室
CN210860426U (zh) 摄像头支架组件
CN219657707U (zh) 一种电磁辐射检测设备安装支架
CN209640185U (zh) 一种检测用ccd模组
CN208140046U (zh) 基于机器视觉的煤气柜活塞扭转量的测量装置
CN205620541U (zh) 一种可水平调节方位的雷达
CN218297089U (zh) 三维位移检测装置
CN215952780U (zh) 一种小光斑的光束质量测量分析装置
CN102103092A (zh) 探测器装置及具有该探测器装置的ct检查系统
CN212788514U (zh) 一种x光球管调节机构及x光机
CN218068018U (zh) 转轴转速测量装置及转动系统
CN219557339U (zh) X射线拍摄架台以及x射线诊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