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90603U -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90603U
CN219390603U CN202223440729.XU CN202223440729U CN219390603U CN 219390603 U CN219390603 U CN 219390603U CN 202223440729 U CN202223440729 U CN 202223440729U CN 219390603 U CN219390603 U CN 2193906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heat
header
r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4072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佳奇
李艳星
金欢
刘玉宝
杨静
阿图罗·里奥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nfoss AS
Original Assignee
Danfoss 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nfoss AS filed Critical Danfoss AS
Priority to CN20222344072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906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906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906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该换热器包括:在换热器的同一侧设置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以及多个换热管,每一个换热管包括:两个端部,两个端部分别是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连接并流体连通;以及多个换热部,所述多个换热部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分别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相连并流体连通,在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多个换热管的端部包括至少一对相邻设置的第一端部和/或至少一对相邻设置的第二端部。由此提高了换热性能。

Description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一种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诸如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器包括两个集流管,连接在两个集流管之间的诸如扁管的换热管,以及设置在换热管之间的翅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由此提高换热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在换热器的同一侧设置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以及多个换热管,每一个换热管包括:两个端部,两个端部分别是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连接并流体连通;以及多个换热部,所述多个换热部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分别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相连并流体连通,在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多个换热管的端部包括至少一对相邻设置的第一端部和/或至少一对相邻设置的第二端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多个换热管的端部中的除了分别位于两侧的最外侧的两个端部之外,其它端部包括至少一对相邻设置的第一端部和/或至少一对相邻设置的第二端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多个换热管的换热部大致平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每一个换热管还包括连接多个换热部的连接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多个换热管的端部中的除了分别位于两侧的最外侧的两个端部之外,其它端部包括交替排列的第一端部组和第二端部组,第一端部组由两个第一端部组成,第二端部组由两个第二端部组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多个换热管的端部中的除了分别位于两侧的最外侧的两个端部之外,其它端部由交替排列的第一端部组和第二端部组组成,第一端部组由两个第一端部组成,第二端部组由两个第二端部组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在换热器的第一范围内,每一个换热管的多个换热部还包括与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分别相连的第三换热部和第四换热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在换热器的不同于第一范围的第二范围内,每一个换热管的多个换热部由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组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在换热器的第一范围内的每一个换热管的换热部的数量大于在换热器的不同于第一范围的第二范围内的每一个换热管的换热部的数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假设在换热器的第一范围内的换热管的数量为NL,并且在换热器的不同于第一范围的第二范围内的换热管的数量为NS,则3*NS≤2*NL。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多个换热管的端部中的除了分别位于两侧的最外侧的两个端部之外,其它端部包括在换热器的第一范围内交替排列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以及在换热器的不同于第一范围的第二范围内交替排列的第一端部组和第二端部组,第一端部组由两个第一端部组成,第二端部组由两个第二端部组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换热器配置为在使用中穿过换热器的第一范围的风的风速大于穿过换热器的第二范围的风的风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换热器的第一范围是换热器的中间部分,而换热器的第二范围是换热器的第一范围两侧的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与换热管的换热部所在的平面垂直的方向观看时,所述换热器具有三角形或梯形的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换热器配置成在使用中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大致水平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翅片,所述翅片设置在相邻的换热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的所述同一侧是在换热部的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直接相连的部分的延伸方向上的同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每一个所述换热管是一体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观看时,每一个换热管的多个换热部大致呈V形、N形、L形或沿着矩形延伸的非闭合线形成的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包括上述的换热器。
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提高了换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透视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换热器的主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从一侧观看的示意透视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换热器的从另一侧观看的示意透视图;
图6是图4中所示的换热器的示意主视图;
图7是图4中所示的换热器的示意后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从一侧观看的示意透视图;
图9是图8中所示的换热器的从另一侧观看的示意透视图;
图10是图8中所示的换热器的示意主视图;
图11是图8中所示的换热器的示意后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例的换热器的示意俯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另一个变形例的换热器的示意俯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又一个变形例的换热器的示意俯视图;以及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再一个变形例的换热器的示意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换热器。具体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作为蒸发器的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换热器、膨胀阀等。
如图1至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诸如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器100包括:在换热器100的同一侧设置的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以及多个诸如扁管的换热管2。每一个换热管2包括:两个端部20,两个端部20分别是第一端部20A和第二端部20B,所述第一端部20A和第二端部20B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连接并流体连通;以及多个换热部22,所述多个换热部22包括第一换热部22A和第二换热部22B,第一换热部22A和第二换热部22B分别与第一端部20A和第二端部20B相连并流体连通,在第一集流管11或第二集流管12的长度方向AD上,所述多个换热管2的端部20包括至少一对相邻设置的第一端部20A和/或至少一对相邻设置的第二端部20B。例如,所述多个换热管2的端部20中的除了分别位于两侧(即图1至图11中的上下两侧)的最外侧的两个端部20R之外,其它端部20包括至少一对相邻设置的第一端部20A和/或至少一对相邻设置的第二端部20B。相邻设置的端部20之间没有其它端部20。所述换热器100的所述同一侧可以是在换热部22的与第一端部20A和第二端部20B直接相连的部分的延伸方向上的同一侧。换热器100还包括:翅片3,所述翅片3设置在相邻的换热部22之间或与换热部22交替排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换热部22可以是直管段。换热管2沿着第一集流管11或第二集流管12的长度方向AD排列。所述多个换热管2的换热部22可以大致平行或相邻的换热部22可以大致平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可以大致平行、成一定角度或并排设置,或由一个管通过纵向隔板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15,每一个换热管2还包括连接多个换热部22的连接部23。换热管2可以是一体的并且换热管2的连接部23可以通过折弯形成。连接部23也可以是单独的部件,通过焊接将换热部22连接在一起。连接部23可以具有大致U形的形状。第一端部20A相对于第一换热部22A的中心线偏移。第二端部20B也可以相对于第二换热部22B的中心线偏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11,在第一集流管11或第二集流管12的长度方向AD上,所述多个换热管2的端部20中的除了分别位于两侧的最外侧的两个端部20R之外,其它端部20包括交替排列的第一端部组和第二端部组,第一端部组由两个第一端部20A组成,第二端部组由两个第二端部20B组成。换句话说,第一端部组由两个相邻的第一端部20A组成,第二端部组由两个相邻第二端部20B组成。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参见图1至图7,在第一集流管11或第二集流管12的长度方向AD上,所述多个换热管2的端部20中的除了分别位于两侧的最外侧的两个端部20R之外,其它端部20由交替排列的第一端部组和第二端部组组成,第一端部组由两个第一端部20A组成,第二端部组由两个第二端部20B组成。换句话说,第一端部组由两个相邻的第一端部20A组成,第二端部组由两个相邻第二端部20B组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见图4至图7,在第一集流管11或第二集流管12的长度方向AD上,在换热器100的第一范围R1内的每一个换热管2的换热部22的数量大于在换热器100的不同于第一范围R1的第二范围R2内的每一个换热管2的换热部22的数量。在图6、图7中,第二范围R2由范围R21和范围R22组成。例如,在第一集流管11或第二集流管12的长度方向AD上,在换热器100的第一范围R1内,每一个换热管2的多个换热部22还包括与第一换热部22A和第二换热部22B分别相连的第三换热部22C和第四换热部22D。在第一集流管11或第二集流管12的长度方向AD上,在换热器100的不同于第一范围R1的第二范围R2内,每一个换热管2的多个换热部22由第一换热部22A和第二换热部22B组成。例如,换热管2的换热部22的数量可以是2、4、6、8、10或更多,两种换热管2的换热部22的数量可以相差2、4、6、8或更多。此外,根据安装环境,两种换热管2的换热部22的长度也可以不同。或者也可以采用三种、四种或更多种换热部22数量不同的换热管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见图4至图7,在第一集流管11或第二集流管12的长度方向AD上,假设在换热器100的第一范围R1内的换热管2的数量为NL,并且在换热器100的不同于第一范围R1的第二范围R2内的换热管2的数量为NS,则3*NS≤2*NL。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见图8至图11,在第一集流管11或第二集流管12的长度方向AD上,所述多个换热管2的端部20中的除了分别位于两侧的最外侧的两个端部20R之外,其它端部20包括在换热器100的第一范围R1内交替排列的第一端部20A和第二端部20B以及在换热器100的不同于第一范围R1的第二范围R2内交替排列的第一端部组和第二端部组,第一端部组由两个第一端部20A组成,第二端部组由两个第二端部20B组成。换句话说,第一端部组由两个相邻的第一端部20A组成,第二端部组由两个相邻第二端部20B组成。在图10、图11中,第二范围R2由范围R21和范围R22组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见图8至图11,假设穿过换热器100的风的风速沿着第一集流管11或第二集流管12的长度方向AD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沿第一集流管11或第二集流管12的长度方向AD,在风速较小的两侧的范围R21和R22所构成的第二范围R2内,第一端部组和第二端部组交替排列,第一端部组由两个第一端部20A组成,第二端部组由两个第二端部20B组成。由此,在第二范围R2内降低热桥效应以增强换热效果。在第一集流管11或第二集流管12的长度方向AD上的中心区域,即在第一范围R1内,第一端部20A和第二端部20B交替排列。由此,尽管在第一范围R1内会存在热桥效应,但是可以有效加强整个换热器的出风温度的均匀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见图4至图11,所述换热器100配置为在使用中穿过换热器100的第一范围R1的风的风速大于穿过换热器100的第二范围R2的风的风速。例如,在第一集流管11或第二集流管12的长度方向AD上,换热器100的第一范围R1是换热器100的中间部分,而换热器100的第二范围R2是换热器100的第一范围R1两侧的部分,即范围R21和范围R22。在图6、图7、图10、图11中,第二范围R2由范围R21和范围R22组成。
参见图4至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穿过换热器100的沿第一集流管11或第二集流管12的长度方向AD的风的风速的分布,在第一集流管11或第二集流管12的长度方向AD上设置不同长度的换热管,例如,换热部22的数量不同而换热部22的长度相同的换热管,从而合理利用风场,提高换热效率。例如,穿过换热器100的风的风速沿着第一集流管11或第二集流管12的长度方向AD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根据风的风速的分布,在第一集流管11或第二集流管12的长度方向AD上设置不同长度的换热管,例如,换热部22的数量不同而换热部22的长度相同的换热管,以增强换热效果。换热管2的总长度是两个端部20、多个换热部22和连接部23的长度的总和。在该示例中,参见图6、图7,在第一集流管11或第二集流管12的长度方向AD上,位于两侧(图4至图7中的上侧和下侧)的风的风速较低,因此在两侧,即在范围R21和范围R22构成的第二范围R2内,分别设置N1和N3根较短的换热管2,即换热部22的数量较少的换热管2,而在中间区域的风的风速较高,因此,在中间区域,即在第一范围R1内,设置N2根较长的换热管2,即换热部22的数量较多的换热管2,并且3(N1+N3)≤2*N2。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图4至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两种换热管2分别包括2个换热部22和4个换热部22,然而,两种换热管2可以分别包括任何数量的换热部22,例如,换热管2的换热部22的数量可以是2、4、6、8、10或更多,两种换热管2的换热部22的数量可以相差2、4、6、8或更多。此外,根据安装环境,两种换热管2的换热部22的长度也可以不同。或者也可以采用三种、四种或更多种换热部22数量不同的换热管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见图2至图3,在与换热管2的换热部22所在的平面垂直的方向观看时,所述换热器100具有三角形或梯形的形状。所述换热器100配置成在使用中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大致水平设置。
参见图2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可根据安装空间的尺寸,沿第一集流管11或第二集流管12的长度方向AD分别设置多根不同长度的换热管2,以契合过风面形状,充分利用安装空间,降低风阻,提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的总长度是两个端部20、多个换热部22和连接部23的长度的总和。在垂直于第一集流管11或第二集流管12的长度方向AD的方向上,在空间尺寸较大的区域中,换热管2的换热部22(例如,直管段)的长度较长,而在安装空间尺寸较小的区域中,的换热部22(例如,直管段)的长度较短。
参见图2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示例中,在安装空间为近似三角形的形状或梯形的形状的情况下,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水平设置于安装空间的底部,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上方的安装空间的高度尺寸,沿着第一集流管11或第二集流管12的长度方向AD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根据该安装空间的尺寸,沿第一集流管11或第二集流管12的长度方向AD设置多根不同长度的换热管2,换热管2的长度或换热部22的长度沿着第一集流管11或第二集流管12的长度方向AD从最短增加到最长,然后从最长减小到最短。由此契合安装空间的形状,充分利用安装空间,降低风阻,提高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见图12至图15,在第一集流管11或第二集流管12的长度方向AD上观看时,每一个换热管2的多个换热部22可以呈任何合适的形状,例如,除了换热部22具有上述的直线状形状之外,每一个换热管2的多个换热部22大致呈图12中所示的V形、图13中所示的N形、图14中所示的L形或图15中所示的沿着矩形延伸的非闭合线形成的形状。由此,换热器可根据安装空间的尺寸,呈现不同的形状,从而充分利用安装空间,提高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可以有效降低至少部分换热管之间的热桥效应,在合理利用安装空间的同时,增加了换热流程,提升换热器的整体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与同一个集流管相连的至少一对端部20相邻设置,可以使得相邻换热管的温差小,有效减小换热管之间的热桥效应,提升换热效果。此外,在穿过换热器100的风的风速较大的换热区域内的换热管具有更多的换热部,可以有效利用换热面积,提升换热效果。再者,依据安装空间,调整各换热管的换热部的长度以符合安装空间的形状,换热管的不同的折弯形式也可以适应不同的机组需求,可以拓宽换热器的应用环境。集流管设置在同侧,简化了管路连接,也减小了集流管占用的换热面积。
尽管描述了上述实施例,但是上述实施例以及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些特征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Claims (2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换热器的同一侧设置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以及
多个换热管,每一个换热管包括:
两个端部,两个端部分别是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连接并流体连通;以及
多个换热部,所述多个换热部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分别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相连并流体连通,在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多个换热管的端部包括至少一对相邻设置的第一端部和/或至少一对相邻设置的第二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换热管的端部中的除了分别位于两侧的最外侧的两个端部之外,其它端部包括至少一对相邻设置的第一端部和/或至少一对相邻设置的第二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换热管的换热部大致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每一个换热管还包括连接多个换热部的连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多个换热管的端部中的除了分别位于两侧的最外侧的两个端部之外,其它端部包括交替排列的第一端部组和第二端部组,第一端部组由两个第一端部组成,第二端部组由两个第二端部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多个换热管的端部中的除了分别位于两侧的最外侧的两个端部之外,其它端部由交替排列的第一端部组和第二端部组组成,第一端部组由两个第一端部组成,第二端部组由两个第二端部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在换热器的第一范围内,每一个换热管的多个换热部还包括与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分别相连的第三换热部和第四换热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在换热器的不同于第一范围的第二范围内,每一个换热管的多个换热部由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2、5、7和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在换热器的第一范围内的每一个换热管的换热部的数量大于在换热器的不同于第一范围的第二范围内的每一个换热管的换热部的数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2、5、7和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假设在换热器的第一范围内的换热管的数量为NL,并且在换热器的不同于第一范围的第二范围内的换热管的数量为NS,则3*NS≤2*NL。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多个换热管的端部中的除了分别位于两侧的最外侧的两个端部之外,其它端部包括在换热器的第一范围内交替排列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以及在换热器的不同于第一范围的第二范围内交替排列的第一端部组和第二端部组,第一端部组由两个第一端部组成,第二端部组由两个第二端部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配置为在使用中穿过换热器的第一范围的风的风速大于穿过换热器的第二范围的风的风速。
13.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换热器的第一范围是换热器的中间部分,而换热器的第二范围是换热器的第一范围两侧的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与换热管的换热部所在的平面垂直的方向观看时,所述换热器具有三角形或梯形的形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配置成在使用中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大致水平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翅片,所述翅片设置在相邻的换热部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的所述同一侧是在换热部的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直接相连的部分的延伸方向上的同一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每一个所述换热管是一体的。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观看时,每一个换热管的多个换热部大致呈V形、N形、L形或沿着矩形延伸的非闭合线形成的形状。
20.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CN202223440729.XU 2022-12-20 2022-12-20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Active CN2193906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40729.XU CN219390603U (zh) 2022-12-20 2022-12-20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40729.XU CN219390603U (zh) 2022-12-20 2022-12-20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90603U true CN219390603U (zh) 2023-07-21

Family

ID=87167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40729.XU Active CN219390603U (zh) 2022-12-20 2022-12-20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906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832117A (en) Fin tube heat exchanger
EP2369285B1 (en) Heat exchanger
JP4989979B2 (ja) 熱交換器
US8276652B2 (en) High performance louvered fin for heat exchanger
US8167028B2 (en) Heat exchanger fin with planar crests and troughs having slits
WO2012071196A2 (en) Multiple tube bank flattened tube finned heat exchanger
JP7461719B2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US20180340746A1 (en) Heat exchanger
CN107830658B (zh) 换热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EP3062037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using said heat exchanger
JP2018105593A (ja) エバポレータ
CN219390603U (zh)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JP2017138085A (ja) 熱交換器
CN210128532U (zh) 多制冷系统空调机组
JP2016148480A (ja) 熱交換器
JP7001917B2 (ja) 伝熱管ユニットを有する熱交換器
KR100941706B1 (ko) 열 교환기
CN108344210B (zh) 提高换热效率的平行流换热系统
WO2022180823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8196646B2 (en)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JP2020190383A (ja) 熱交換器
CN112888911A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215598171U (zh) 一种新型翅片式换热器流路结构
CN216144206U (zh) 换热器
CN113915801B (zh) 换热组件和具有该换热组件的换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