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87188U - 一种对拉紧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对拉紧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87188U
CN219387188U CN202320112474.XU CN202320112474U CN219387188U CN 219387188 U CN219387188 U CN 219387188U CN 202320112474 U CN202320112474 U CN 202320112474U CN 219387188 U CN219387188 U CN 2193871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rod
vertical
cross rod
tens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1247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慕兴隆
伊新东
郭永宁
任永杰
张�林
申张鹏
曹雪峰
吴帅
刘一锋
苏锐
徐嘉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1247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871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871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871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对拉紧固装置,涉及建筑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叠合板施工时,叠合板与铝模板之间存在缝隙,拆模后的现浇板带与叠合板交界处产生错台、漏浆的技术问题。所述对拉紧固装置包括:横杆;竖向支撑杆,竖向支撑杆的一端与横杆连接;横杆可沿着竖向支撑杆的轴向相对竖向支撑杆移动调节;卡紧部件,卡紧部件设置于竖向支撑杆,横杆和卡紧部件用于加紧待紧固物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对拉紧固装置用于建筑技术领域中对铝模板和叠合板之间的紧固。

Description

一种对拉紧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拉紧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住宅采用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的支撑体系多采用更为方便的铝模快拆系统。在铝模铝模快拆系统的叠合板的施工过程中,叠合板与铝模板之间往往会存在间隙,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会存在漏浆,从而导致拆模后的现浇板带与叠合板交界处产生错台、漏浆等质量问题,在浇筑完成后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工进行打磨,还会产生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拉紧固装置,用于解决现有叠合板施工时,叠合板与铝模板之间存在缝隙,拆模后的现浇板带与叠合板交界处产生错台、漏浆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对拉紧固装置,包括:
横杆;
竖向支撑杆,所述竖向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横杆连接;所述横杆可沿着所述竖向支撑杆的轴向相对所述竖向支撑杆移动调节;
卡紧部件,所述卡紧部件设置于所述竖向支撑杆,所述横杆和所述卡紧部件用于加紧待紧固物体。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支撑和第二支撑;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分别设置于所述横杆两端的下表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的靠近所述横杆的一端均设置有螺杆,所述横杆的两端均开设有调节孔,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均通过所述螺杆与所述调节孔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为圆台型支撑;所述圆台型支撑中较大一端与所述横杆连接。
优选地,所述调节孔为沿着横杆长度方向延伸的腰形孔;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均可在所述调节孔中沿着横杆的长度方向移动调节。
优选地,所述横杆的中部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竖向支撑杆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横杆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竖向支撑杆包括第一竖向支撑杆和第二竖向支撑杆;所述第一竖向支撑杆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横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一竖向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竖向支撑杆的一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竖向支撑杆上设置有所述卡紧部件。
优选地,所述卡紧部件的中部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卡紧部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竖向支撑杆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卡紧部件为山形卡、垫片或其他可用于卡紧的杆状部件。
优选地,还包括支撑管,所述支撑管通过所述卡紧部件水平设置于所述竖向支撑杆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对拉装置适用于铝模快拆系统,在铝模快拆系统中,铝模板的上表面放置有两块叠合板,两块叠合板之间存在间距;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对拉紧固装置中,竖向支撑杆在两块叠合板之间穿过铝模板,将横杆搭接于两块叠合板之间,并将横杆与竖向支撑杆连接,在铝模板下部的竖向支撑杆设置卡紧部件,通过调节横杆在竖向支撑杆的轴向移动,将卡紧部件卡紧于铝模板的底部,可实现铝模板和叠合板之间的紧固,有效消除铝模板与叠合板之间的缝隙,有效避免拆模后的现浇板带与叠合板交界处产生错台和漏浆的技术问题,并提高建筑物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对拉紧固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对拉紧固装置的横杆、第一支撑和第二支撑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撑管的对拉紧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对拉紧固装置的第一支撑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横杆;2、竖向支撑杆;201、第一竖向支撑杆;202、第二竖向支撑杆;3、卡紧部件;4、第一支撑;5、第二支撑;6、调节孔;7、第一连接孔;8、螺杆;9、第二连接孔;10、支撑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对拉紧固装置,包括:横杆1、竖向支撑杆2和卡紧部件3。其中,竖向支撑杆2的一端与横杆1连接;横杆1可沿着竖向支撑杆2的轴向相对竖向支撑杆2移动调节;卡紧部件3设置于竖向支撑杆2,横杆1和卡紧部件3用于加紧待紧固物体。
具体实施时:竖向支撑杆2在两块叠合板之间穿过铝模板,将横杆1搭接于两块叠合板之间,并将横杆1与竖向支撑杆2连接,在铝模板下部竖向支撑杆2设置卡紧部件3,通过调节横杆1在竖向支撑杆2的轴向移动,将卡紧部件3卡紧于铝模板底部,可实现铝模板和叠合板之间的紧固,有效消除铝模板与叠合板之间的间隙。
通过上述对拉紧固装置的结构和具体实施过程可知,通过调节横杆1在竖向支撑杆2的轴向移动,将卡紧部件3卡紧于铝模板的底部,可实现铝模板和叠合板之间的紧固,有效避免拆模后的现浇板带与叠合板交界处产生错台和漏浆的技术问题,并提高建筑物使用的安全性。
请参考图1,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对拉紧固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分别设置于横杆1两端的下表面。
具体实施时,将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分别设置于横杆1两端的下表面后,将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放置于两块叠合板上,将横杆1与竖向支撑杆2连接,在铝模板下部的竖向支撑杆2设置卡紧部件3,通过调节横杆1在竖向支撑杆2的轴向移动,通过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的支撑作用将卡紧部件3卡紧于铝模板底部。
通过上述对拉紧固装置的结构和具体实施过程可知,在横杆1两端的下表面设置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将横杆1撑起,使横杆1与混凝土浇筑面之间存在间隙,可避免横杆1在混凝土浇筑时被浇筑面淹没,方便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横杆1的取出,再次利用。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为橡胶材质,使用橡胶材质的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可增大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与叠合板之间的摩擦力,避免本实施例的对拉紧固装置产生错位。
请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的靠近横杆1的一端均设置有螺杆8,横杆1的两端均开设有调节孔6,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均通过螺杆8与调节孔6连接,以便于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从横杆1上的拆装更换。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通过螺杆8焊接于调节孔6内。
请参考图1和图4,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的结构相同,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为圆台型支撑;圆台型支撑中较大一端与横杆1连接。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为圆台型支撑,并且圆台型支撑中较大一端与横杆1连接,较小的一端支撑于叠合板上,可保证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易于将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拆卸,并回收第一支撑4、第二支撑5和横杆1,节约建筑成本。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为圆柱型支撑、棱锥型支撑或半球型支撑。
请参考图2,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调节孔6为沿着横杆1长度方向延伸的腰形孔;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均可在调节孔6中沿着横杆1的长度方向移动调节。通过将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在调节孔6中沿着横杆1的长度方向移动调节,可根据两块叠合板之间的间距调节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的间距,也可使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在两块叠合板上确定最佳平衡点,保证铝模板和叠合板之间结合的紧固性。
请参考图1和图2,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横杆1的中部开设有第一连接孔7,竖向支撑杆2通过第一连接孔7与横杆1螺纹连接。竖向支撑杆2通过第一连接孔7与横杆1螺纹连接,以便于横杆1和竖向支撑杆2的紧固操作。在另一实施例中,竖向支撑杆2为螺杆,通过螺母调节横杆1沿着竖向支撑杆2的轴向相对竖向支撑杆2移动,将卡紧部件3卡紧于铝模板的底部,实现铝模板和叠合板之间的紧固。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横杆1和竖向支撑杆2通过焊接连接,具体实施时,先将竖向支撑杆2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孔7穿过横杆1,调节横杆1在竖向支撑杆2轴向位置,然后在横杆1上部的竖向支撑杆2上部焊接铁板,实现横杆1和竖向支撑杆2的连接。
请参考图1,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竖向支撑杆2包括第一竖向支撑杆201和第二竖向支撑杆202;第一竖向支撑杆201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孔7与横杆1螺纹连接;第一竖向支撑杆201的另一端与第二竖向支撑杆202的一端螺纹连接;第二竖向支撑杆202上设置有卡紧部件3。
具体实施时,将第一竖向支撑杆201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孔7与横杆1螺纹连接,并将第一竖向支撑杆201的另一端穿过铝模板与第二竖向支撑杆202的一端螺纹连接,在第二竖向支撑杆202上设置卡紧部件3。
通过上述对拉紧固装置的结构和具体实施过程可知,将竖向支撑杆2分为第一竖向支撑杆201和第二竖向支撑杆202,可保证竖向支撑杆2的使用长度的同时,在混凝土浇筑后,将第二竖向支撑杆202和卡紧部件3拆卸后回收利用,节约建筑成本。
请参考图1,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卡紧部件3的中部开设有第二连接孔9;卡紧部件3通过第二连接孔9与竖向支撑杆2连接;将卡紧部件3通过第二连接孔9与竖向支撑杆2连接,可通过螺纹调节卡紧部件3在竖向支撑杆2的轴向相对竖向支撑杆2移动,在具体实施中,可通过调节横杆1在竖向支撑杆2的轴向相对竖向支撑杆2移动,以及通过调节卡紧部件3在竖向支撑杆2的轴向相对竖向支撑杆2移动,实现上下调节,以保证铝模板和叠合板之间的结合的紧固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卡紧部件3为山形卡、垫片或其他可用于卡紧的杆状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竖向支撑杆2为螺杆,将竖向支撑杆2通过卡紧部件3的第二连接孔9后,在卡紧部件3的下部连接螺母,通过螺母可在竖向支撑杆2的轴向上下调节卡紧部件3在竖向支撑杆2上的位置。
请参考图3,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还包括支撑管10,支撑管10通过卡紧部件3水平设置于竖向支撑杆2上。将支撑管10通过卡紧部件3水平设置于竖向支撑杆2上,可保证支撑管10与铝模板底部支撑平衡,实现铝模板和叠合板之间结合的紧固性。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管10为钢管、塑料管和其他适用于卡紧部件3的管材。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对拉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横杆;
竖向支撑杆,所述竖向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横杆连接;所述横杆可沿着所述竖向支撑杆的轴向相对所述竖向支撑杆移动调节;
卡紧部件,所述卡紧部件设置于所述竖向支撑杆,所述横杆和所述卡紧部件用于加紧待紧固物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拉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支撑和第二支撑;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分别设置于所述横杆两端的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拉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的靠近所述横杆的一端均设置有螺杆,所述横杆的两端均开设有调节孔,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均通过所述螺杆与所述调节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拉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为圆台型支撑;所述圆台型支撑中较大一端与所述横杆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拉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孔为沿着横杆长度方向延伸的腰形孔;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均可在所述调节孔中沿着横杆的长度方向移动调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拉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的中部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竖向支撑杆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横杆螺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对拉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支撑杆包括第一竖向支撑杆和第二竖向支撑杆;所述第一竖向支撑杆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横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一竖向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竖向支撑杆的一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竖向支撑杆上设置有所述卡紧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拉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紧部件的中部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卡紧部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竖向支撑杆螺纹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对拉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紧部件为山形卡、垫片或可用于卡紧的杆状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对拉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管,所述支撑管通过所述卡紧部件水平设置于所述竖向支撑杆上。
CN202320112474.XU 2023-01-18 2023-01-18 一种对拉紧固装置 Active CN2193871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2474.XU CN219387188U (zh) 2023-01-18 2023-01-18 一种对拉紧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2474.XU CN219387188U (zh) 2023-01-18 2023-01-18 一种对拉紧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87188U true CN219387188U (zh) 2023-07-21

Family

ID=87165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12474.XU Active CN219387188U (zh) 2023-01-18 2023-01-18 一种对拉紧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871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387188U (zh) 一种对拉紧固装置
CN211499816U (zh) 钢混组合梁悬臂支架浇筑施工用装置
CN210524329U (zh) 防黏连的高频管焊接夹具
CN217253886U (zh) 一种起重机端梁与横梁的拼装平台
CN211229736U (zh) 一种用于角钢塔主柱角钢的加固装置
CN213038848U (zh) 一种用于梁柱节点铝模板角模加固装置
CN211396612U (zh) 一种混凝土梁模板支撑装置
CN210738088U (zh) 一种建筑模板的夹紧装置
CN214144711U (zh) 一种设置有吊模加固装置的建筑用铝模板
CN215716077U (zh) 一种钢结构砼基预埋螺栓定位装置
CN220978810U (zh) 一种排气道筑洞支模固定装置
CN110593559A (zh) 一种混凝土梁模板支撑装置及其施工工艺
CN220747635U (zh) 一种二沉池溢流槽施工模板
CN220580553U (zh) 一种模板刚度调整装置
CN214879776U (zh) 一种便于固定安装的塔吊支撑底座
CN220666930U (zh) 一种柱模板用加固装置
CN219825581U (zh) 一种梁柱连接节点构造
CN217167165U (zh) 一种钢箱梁隔板临时支撑装置
CN220790562U (zh) 一种脚手架辅助安装固定器
CN211597718U (zh) 一种便于拆卸建筑用模板
CN215716046U (zh) 一种用于固定悬挑架立杆的可调节式卡扣
CN217079678U (zh) 一种可调式牛角叉梁加固装置
CN220889457U (zh) 一种叠合板后浇板带固定结构
CN216810987U (zh) 一种可调节安装的建筑铝模模板支座
CN215055365U (zh) 一种新型建筑节能模板支撑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