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73819U -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73819U
CN219373819U CN202223408660.2U CN202223408660U CN219373819U CN 219373819 U CN219373819 U CN 219373819U CN 202223408660 U CN202223408660 U CN 202223408660U CN 219373819 U CN219373819 U CN 2193738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erosol
heating
generating device
heat
gen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0866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dway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dway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dway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filed Critical Wadway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0866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738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738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738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壳体;加热锅,设置于壳体中,并包括进气端以及与进气端相对的出气端;隔热罩,其设置于加热锅的外侧;密封垫,连接于出气端,并抵接于加热锅的外壁及隔热罩的内壁;以及电极支架,其与加热锅连接,并位于加热锅的底侧;其中,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电磁加热单元,加热锅的表面设有发热层或者红外辐射层。气溶胶产生系统包括气溶胶生成制品以及上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电磁感应及红外辐射复合加热方式或者电磁感应及电阻复合加热方式,提高热量利用率;同时隔热罩、密封垫和电极支架组成保温结构,可有效减少热量散失。

Description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
背景技术
雾化装置通常具有容纳基质的加热锅,加热锅在通电后能够发热并可以将基质加热以产生雾化气体。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单一的加热方式,例如采用电阻式周圈加热方式,其热量在每一步的传递路径中都会造成热量散失,传递路径长导致热量利用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
壳体;
加热锅,设置于所述壳体中,并包括进气端以及与进气端相对的出气端;
隔热罩,其设置于所述加热锅的外侧;
密封垫,连接于所述出气端,并抵接于所述加热锅的外壁及所述隔热罩的内壁;以及
电极支架,其与所述加热锅连接,并位于所述加热锅的底侧;
其中,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电磁加热单元,所述加热锅的表面设有发热层或者红外辐射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磁加热单元包括电磁感应线圈,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围绕于所述加热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层包括电阻丝,所述电阻丝设置于所述加热锅的外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层或者所述红外辐射层设置于所述加热锅的外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热罩的内壁与所述加热锅的外壁留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保温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进气管道,所述进气管道设置于所述壳体中,并界定出一个第一进气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极支架上设有导气孔,所述导气孔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极支架上形成有第二进气通道,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电极连接件,所述电极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电极支架上,并与所述加热锅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连接件包括抵接部,所述电极连接件通过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加热锅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极连接件还包括导线连接部,所述导线连接部包括连接板、第一限位部以及第二限位部,所述连接板连接于所述电极支架的外壁上,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两侧,并向远离所述电极支架的外壁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板、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围合形成导线卡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用于在磁场作用下产生热量的发热件,所述发热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本实用新型还构造了一种气溶胶产生系统,包括气溶胶生成制品以及上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电磁加热单元,而且加热锅的表面设有发热层或者红外辐射层,通过采用电磁感应及红外辐射复合加热方式或者电磁感应及电阻复合加热方式,提高热量利用率;同时隔热罩、密封垫和电极支架组成保温结构,可有效减少热量散失。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气溶胶生成系统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气溶胶生成系统一种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极支架与电极连接件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极支架与电极连接件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极支架一种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前”、“后”、“上”、“下”、“左”、“右”、“纵”、“横”、“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能够“直接地”或“间接地”位于另一元件之上,或者也可能存在一个或更多个居间元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实用新型的描述。
图1至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的气溶胶产生系统,该气溶胶产生系统可包括气溶胶生成制品100以及用于收容并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的气溶胶产生装置200。
该气溶胶产生装置200可用于对插接于其中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00进行低温烘烤加热,以在不燃烧的状态下释放气溶胶生成制品100中的气溶胶提取物。该气溶胶生成制品100可呈圆柱状,其可包括固态片状、丝状或草叶状的雾化材料。可理解地,该气溶胶生成制品100不局限于呈圆柱状,其也可以呈椭圆形柱状、方形柱状等其他形状。该气溶胶产生装置200大致可呈椭圆柱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气溶胶产生装置200并不局限于呈椭圆柱状,其也可以呈圆柱状、方形柱等其他形状。
如图2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200可以包括壳体1、电池2、加热锅3、发热件4和保温结构,电池2、加热锅3、发热件4和保温结构均收容于壳体1内,且保温结构设置于加热锅3的外侧。
加热锅3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其包括进气端以及与进气端相对的出气端,并且其内形成有一个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100的容纳空间。发热件4设置于壳体1内,其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00配合,用于在变化的磁场作用下产生热量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发热件4可呈片状、棒状或其他形状。壳体1的顶壁上开设有插入口11,用于供气溶胶生成制品100插入容纳空间中,加热锅3能够在通电后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00进行烘烤加热。
加热锅3可以大致呈圆筒状、椭圆筒状、方筒状或其他形状。加热锅3的加热形式不受限制,例如,其可以为电阻加热、红外辐射加热、电磁感应加热或者复合加热等各种加热形式。
为了提高加热效果,气溶胶产生装置200还包括电磁加热单元,该电磁加热单元与发热件4配合,以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00进行加热。在一些实施例中,电磁加热单元可以包括电磁感应线圈9,电磁感应线圈9围绕于加热锅3的外周。设置在加热锅3外的感应线圈在变化的电流作用下产生交变的磁场,发热件4在变化的磁场作用下产生热量,从而将发热件4所产生的热量能够有效的传递到气溶胶生成制品100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电磁感应及红外辐射复合加热方式。除了在气溶胶产生装置200内设置电磁加热单元外,相应地,加热锅3的表面设有红外辐射层,用于产生红外热辐射。在一些实施例中,红外辐射层可以设置于加热锅3的外壁上,此时加热锅3可以采用高红外透过率的石英等材料制成。在一些实施例中,红外辐射涂层也可以设置于加热锅3的内壁上。此时加热锅3可采用低导热系数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以减少热量向外传导,减少热量损失。本实施例利用电磁感应以及红外的穿透性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形成立体加热场,能更好地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且热利用率更好,能降低能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电磁感应及电阻复合加热方式。除了在气溶胶产生装置200内设置电磁加热单元外,相应地,加热锅3的表面设有发热层,利用电流通过发热层的热效应,从而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00进行加热。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层可以设置于加热锅3的外壁上。发热层可以包括电阻丝。发热层在通电后产生热量,并将产生的热量从加热锅3的外壁传递给收容于加热锅3中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00,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00进行加热。加热锅3可采用具有较高导热系数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有利于热量的快速传递,且在快速升温下加热锅3的温度场均匀性较好。其中,该较高导热系数的金属材料可包括不锈钢、铝或铝合金。该较高导热系数的非金属材料可包括陶瓷,例如氧化铝、碳化硅、氮化铝、氮化硅等陶瓷。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罩5的内壁与加热锅3的外壁留有间隙,该间隙填充有空气,以形成保温层10。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锅3上可以设置有发热层或红外辐射涂层,该发热层或红外辐射涂层可以设置于加热锅3的外壁上,发热层可以包括电阻丝等等,红外辐射涂层可以涂覆于加热锅3上,电阻丝可以通过印刷的方式丝印于加热锅3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层或红外辐射涂层也可以设置于加热锅3的内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200还包括进气管道8,进气管道8设置于壳体1中,并界定出一个第一进气通道80。壳体1的底壁上设有至少一个通孔12,该通孔12与进气管道8连通,用于引入外界气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温结构包括隔热罩5、密封垫6和电极支架7,隔热罩5、密封垫6和电极支架7均位于加热锅3外围,三者围合形成一个保温结构,对加热锅3其保温作用,减少加热锅3的热量散失。隔热罩5设置于加热锅3的外侧。密封垫6连接于出气端,并抵接于加热锅3的外壁及隔热罩5的内壁,可密封部分位于加热锅3的外壁及隔热罩5的内壁之间的间隙,以形成的保温层10。
电极支架7与加热锅3连接,并位于加热锅3的底侧;进气管道8可连接于电极支架7。如图6所示,电极支架7包括支撑部71以及连接部72,支撑部71包括底部711以及围设于底部711的侧部712,底部711与侧部712之间形成一个安装空间,可供支撑件安装其中。底部711的中间位置设有导气孔713,该导气孔713与第一进气通道80连通,可作为主要的进气通道。连接部72沿该导气孔713的周缘向远离支撑件的一端延伸,进气管道8连接于该连接部72。
如图3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支架7上形成有第二进气通道70,该第二进气通道70可以作为辅助的进气通道,第一进气通道80和第二进气通道70相连通。电极支架7上设有进气孔73,该进气孔73贯通于连接部72以及外界,以形成第二进气通道70,使得外界气体可通过该进气孔73与第一进气通道80连通,并将气体引入至加热锅3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进气通道70内置有传感器,当该传感器感应到用户在执行抽吸动作时,则电磁加热单元、发热层等开始通电,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00进行加热。
如图3至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200还包括电极连接件74,电极连接件74设置于电极支架7上,并与加热锅3连接。该电极连接件74可以作为电源板与加热锅3电连接的媒介,以便于加热锅3在通电后能够发热升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连接件74可以包括导线连接部741,导线连接部741可以与电源板的导线进行电连接,例如导线连接部741可以与电源板的导线进行电连接,以便于电源板可以将电力传输至电极连接件74。
如图3至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连接件74还可以包括抵接部742,电极连接件74可以通过抵接部742与加热锅3进行接触并实现电连接,例如抵接部742可以抵接于加热锅3,使得电极连接件74可以与加热锅3进行电连接。由于抵接部742可以通过抵接的方式与加热锅3进行接触并实现电连接,从而可以代替相关技术的焊线方式,有利于加热锅3与电极连接件74之间易于进行拆装,从而方便用户更换不同的加热锅3或将加热锅3拆下清洗。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线连接部741包括连接板7411、第一限位部7412以及第二限位部7413,连接板7411连接于电极支架7的外壁上,第一限位部7412与第二限位部7413分别连接于连接板7411的两侧,并向远离电极支架7的外壁方向延伸;连接板7411、第一限位部7412与第二限位部7413分别围合形成导线卡槽7410。导线卡槽7410有助于提高导线连接部741与导线连接的稳定性,使得导线与导线连接部741之间不容易发生脱离。而且该导线卡槽7410形成于电极支架7的外侧,既不会影响电极支架7与加热锅3之间的配合,还能相对缩小电极支架7与加热锅3之间的间距,使得抵接部742与加热锅3之间接触良好。
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加热锅,设置于所述壳体中,并包括进气端以及与进气端相对的出气端;
隔热罩,其设置于所述加热锅的外侧;
密封垫,连接于所述出气端,并抵接于所述加热锅的外壁及所述隔热罩的内壁;以及
电极支架,其与所述加热锅连接,并位于所述加热锅的底侧;
其中,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电磁加热单元,所述加热锅的表面设有发热层或者红外辐射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加热单元包括电磁感应线圈,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围绕于所述加热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层包括电阻丝,所述电阻丝设置于所述加热锅的外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层或者所述红外辐射层设置于所述加热锅的外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的内壁与所述加热锅的外壁留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保温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进气管道,所述进气管道设置于所述壳体中,并界定出一个第一进气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支架上设有导气孔,所述导气孔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支架上形成有第二进气通道,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电极连接件,所述电极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电极支架上,并与所述加热锅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极连接件包括抵接部,所述电极连接件通过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加热锅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连接件还包括导线连接部,所述导线连接部包括连接板、第一限位部以及第二限位部,所述连接板连接于所述电极支架的外壁上,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两侧,并向远离所述电极支架的外壁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板、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围合形成导线卡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用于在磁场作用下产生热量的发热件,所述发热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13.一种气溶胶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气溶胶生成制品以及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02223408660.2U 2022-12-16 2022-12-16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 Active CN2193738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08660.2U CN219373819U (zh) 2022-12-16 2022-12-16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08660.2U CN219373819U (zh) 2022-12-16 2022-12-16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73819U true CN219373819U (zh) 2023-07-21

Family

ID=87165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08660.2U Active CN219373819U (zh) 2022-12-16 2022-12-16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738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29068B2 (ja) 大領域の薄膜を有する抵抗発熱体
CN203757994U (zh) 水电分离电磁加热的热水器
CN208096015U (zh) 一种发热体及电子烟
WO2023000855A1 (zh) 加热器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2212699U (zh) 一种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A3189793A1 (en) Heating body and aerosol-generation device
CN219373819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气溶胶产生系统
CN115067565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加热组件
CN216147265U (zh) 加热组件和电子雾化器
CN212545566U (zh) 发热体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WO2023019797A1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7065416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发热组件和发热体
CN216568394U (zh) 一种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7065415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发热组件和发热体
CN217771448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以及加热组件
CN115553507A (zh) 一种气流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4190604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发热组件和发热体
CN210203382U (zh) 加热仓组件和电子烟
CN215455435U (zh) 气溶胶形成装置
CN211146873U (zh) 一种壁挂式电磁加热器
CN210492643U (zh) 雾化器
CN217771503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CN217136844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CN218889296U (zh)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958771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加热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