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71469U - 板对板插头 - Google Patents
板对板插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371469U CN219371469U CN202222411655.0U CN202222411655U CN219371469U CN 219371469 U CN219371469 U CN 219371469U CN 202222411655 U CN202222411655 U CN 202222411655U CN 219371469 U CN219371469 U CN 2193714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ug
- board
- lateral
- peripheral wall
- outer 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板对板插头,包括插头本体、若干插头端子及插头加强件,所述插头本体包括顶壁、自所述顶壁纵向两侧向下延伸形成的一对插头侧壁、形成于所述插头本体横向两端的插头引导部及形成于所述顶壁、一对插头侧壁与插头引导部之间的岛部接收腔,所述插头端子一体成型于一对所述插头侧壁上,所述插头加强件一体成型于所述插头引导部上,所述插头加强件包括覆盖于所述插头引导部外周面上的外围壁、自所述外围壁下端折弯形成的覆盖于所述插头引导部底表面上的覆盖底部及自所述外围壁上端水平折弯形成的焊脚,所述外围壁与所述覆盖底部为一体无缝结构,所述覆盖底部位于所述岛部接收腔内侧部分折弯形成有引导弧面。本申请板对板插头导引效果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连接器领域,尤指一种板对板插头。
背景技术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当前智能手机及可穿戴设备均对空间要求极高,零组件的尺寸同样在缩减,一线板对板厂家的板对板插头与插座配合后的最低高度已经达到了0.6mm的超低高度,端子间距也达到了0.25mm的距离,如此微小的连接器,对于连接器结构强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且相较于传统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现有智能手机大规模的功能集成,对电流承载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02010176952.4号专利是申请人研发的一款可传输大电流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产品,该产品可满足10A的电流传输,但是该产品的插头加强件对于插座加强件及中央岛部的引导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同时,所述插头加强件的外包裹性仍不足,不满足强度要求,在插头与插座存在错位压力下,容易造成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板对板插头,使插头加强件对所述板对板插头的两端部实现更好的保护及更优的插入引导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板对板插头,包括插头本体、若干插头端子及插头加强件,所述插头本体包括顶壁、自所述顶壁纵向两侧向下延伸形成的一对插头侧壁、形成于所述插头本体横向两端的插头引导部及形成于所述顶壁、一对插头侧壁与插头引导部之间的岛部接收腔,所述插头端子一体成型于一对所述插头侧壁上,所述插头加强件一体成型于所述插头引导部上,所述插头加强件包括覆盖于所述插头引导部外周面上的外围壁、自所述外围壁下端折弯形成的覆盖于所述插头引导部底表面上的覆盖底部及自所述外围壁上端水平折弯形成的焊脚,所述外围壁与所述覆盖底部为一体无缝结构,所述覆盖底部位于所述岛部接收腔内侧部分折弯形成有引导弧面。
优选地,所述插头引导部的外周面包括横向外侧面及一对纵向外侧面,所述外围壁包括覆盖所述横向外侧面的横向外围壁及自覆盖所述纵向外侧面的一对纵向外围壁,所述覆盖底部包括自所述横向外围壁下端折弯形成的横向覆盖底部及自所述纵向外围壁下端折弯形成的纵向覆盖底部,所述横向覆盖底部与纵向覆盖底部是连接为整体。
优选地,所述纵向覆盖底部位于所述岛部接收腔一侧向上折弯延伸形成有第一引导部,所述横向覆盖底部位于所述岛部接收腔一侧向上折弯延伸形成有第二引导部,所述引导弧面形成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与第二引导部的折弯位置处。
优选地,所述第一引导部与第二引导部的角落处切除形成有切口,所述切口朝向所述岛部接收腔一侧呈开放状态。
优选地,所述切口呈蚕豆状形态。
优选地,所述横向外围壁与所述横向覆盖底部结合处开设有固定孔。
优选地,所述插头本体的插头引导部包括所述底表面、横向外侧面及一对连接所述横向外侧面与所述插头侧壁的纵向外侧面,所述横向外围壁覆盖于所述横向外侧面上,所述纵向外围壁覆盖于所述纵向外侧面上。
优选地,所述横向外侧面的内侧向上凹陷形成有收容所述第二引导部的内侧槽,所述底表面与所述横向外侧面结合处凸出形成有填充所述固定孔的填充卡块。
优选地,所述横向外侧面的顶部开设有逃料口,所述插头加强件的横向外围壁对应所述逃料口位置处开设有缺口。
优选地,所述底表面在所述横向外侧面与纵向外侧面的连接角处的内侧凸出形成有填充所述切口的填充凸起,所述填充凸起与所述引导弧面光滑衔接。
本申请的插头加强件的外围壁与所述覆盖底部为一体冲压为无缝结构,使其对所述插头本体的插头引导部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而在所述覆盖底部内侧折弯形成所述第一导引部与第二导引部并借此形成所述引导弧面,使插头加强件的导引性能更好。同时在无缝结构的覆盖底部的边角处切除形成切口,以此来避免需要在边角处冲压引导面,降低了产品的制造难度。同时,所述缺口与所述固定孔的设置可以增加散热能力。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申请板对板插头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申请板对板插头的插头本体的立体图;
图3为本申请板对板插头的插头加强件的立体图;
图4为本申请板对板插头的插头加强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5为本申请板对板插座的立体组合图;
图6为本申请板对板插座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
图7为本申请板对板插座的插座本体的立体图;
图8为本申请板对板插座的插座加强件与保护盔甲的立体图;
图9为本申请板对板插座的插座加强件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图10为本申请板对板插座的插座加强件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图11为本申请板对板插座的插座加强件实施例二的立体图;
图12为本申请板对板插座的插座加强件实施例二的俯视图;
图13为本申请板对板插座的保护盔甲的立体图;
图14为图7所示虚线圈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插头-A;插座-B;插头本体-10;顶壁-11;插头侧壁-12;岛部接收腔-13;插头引导部-14;底表面-141;横向外侧面-142;纵向外侧面-143;内侧槽-144;逃料口-145;填充凸起-146;填充卡块-147;插头端子-20;插头加强件-30;外围壁-31;横向外围壁-311;纵向外围壁-312;覆盖底部-32;横向覆盖底部-321;纵向覆盖底部-322;第一导引部-323;自由端部-324;第二导引部-325;切口-326;引导弧面-327;固定孔-328;焊脚-33;缺口-331;插座本体-40;底壁-41;插座侧壁-42;插头侧壁接收腔-43;插座引导部-44;横向外周壁-441;第一延伸槽-4411;第二延伸槽-4412;纵向外围壁-442;支撑肩部-4421;薄壁部-4422;厚壁部-4423;弹性避让部-4424;安装台阶部-4425;连通空隙-4426;第三延伸槽-4428;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顶针孔-444;凹边-445;岛部-45;被保护端部-451;插座端子-50;插座加强件-60;主体部-61;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2;纵向外周遮盖部-64;焊脚-641;内圆角-63;内弧引导面-631;下延部-632;保护部-633;弹性臂部-65;拉紧部-651;弹性主体臂-652;接触凸部-653;顶面遮盖部-66;覆盖基部-661;保护边缘-662;遮盖端部-663;保护盔甲-70;贴装部-71;贴装主体-711;第一焊接脚-712;避让部-713;盔甲部-72;横向盔甲-721;盔甲顶部-722;纵向盔甲-723;倒钩部-72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申请的方向定义以图1、图5所示X方向为左右方向的右方(或横向方向),以Y方向为前后方向的前方(或纵向方向),以Z方向为上下方向的上方(或垂直方向)。
请参阅图1、图5所示,本申请板对板插头A与板对板插座B相互插配结合成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实施例一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板对板插头A包括插头本体10、一体成型于所述插头本体10上的插头端子20及插头加强件30。
所述插头本体10包括顶壁11、自所述顶壁11纵向两侧向下延伸形成的一对插头侧壁12、形成于所述插头本体10横向两端的插头引导部14及形成于所述顶壁11、一对插头侧壁12与插头引导部14之间的岛部接收腔13。
所述插头端子20在横向方向上呈两排一体成型于一对插头侧壁12上,所述插头引导部14包括底表面141、横向外侧面142及一对连接所述横向外侧面142与所述插头侧壁12的纵向外侧面143。所述横向外侧面142的内侧向上凹陷形成有内侧槽144,所述横向外侧面142的顶部开设有逃料口145。所述底表面141与所述横向外侧面142结合处凸出形成有填充卡块147,所述底表面141在所述横向外侧面142与纵向外侧面143的连接角处的内侧凸出形成有填充凸起146。
所述插头加强件30包括包裹所述插头引导部14纵向外侧面142与横向外侧面143外的外围壁31、自所述外围壁31底端垂直折弯形成的覆盖底部32、自所述外围壁31外周向外折弯形成的焊脚33及自所述覆盖底部32内侧朝向所述岛部接收腔13内折弯形成的引导弧面327。所述焊脚33还可以是直接形成于所述外围壁31的顶端,而无需折弯。
所述外围壁31包括覆盖于所述横向外侧面142外的横向外围壁311及自所述横向外围壁311纵向两端垂直折弯并覆盖于所述纵向外侧面143外的纵向外围壁312。所述覆盖底部32包括自一对所述纵向外围壁312底部相对垂直折弯延伸形成的纵向覆盖底部322及自所述横向外围壁311底部垂直折弯延伸形成于一对所述纵向覆盖底部322之间的横向覆盖底部321。所述纵向覆盖底部322与所述横向覆盖底部321之间无缝衔接。一对所述纵向覆盖底部322的横向自由端分别向上折弯形成有第一导引部323,所述横向覆盖底部321内侧向上折弯形成有第二导引部325。所述第一导引部323的自由端部324拍薄或朝向所述纵向外围壁312外折,使所述自由端部324在垂直投影方向上不会超出所述第一导引部323。所述引导弧面327设于所述第一导引部323与所述第二导引部325的折弯位置处。所述第二导引部325插入所述插头本体10内侧槽144内。所述横向覆盖底部321与所述横向外围壁311的折弯处开设有固定孔328,所述横向覆盖底部321与所述纵向覆盖底部322内侧切除形成有切口326。所述切口326位于所述第一导引部323与所述第二导引部325之间,所述切口326呈弧形切面,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导引部323与所述第二导引部325,且所述切口326内侧开放,大致呈蚕豆状。
所述插头加强件30、插头端子20一体注塑成型于所述插头本体10上,具体地,所述填充凸起146填充于所述切口326内,且所述填充凸起146的表面与所述引导弧面327保持一致。所述填充卡块147填充于所述固定孔328内。
本申请的插头加强件30的外围壁31与所述覆盖底部32为一体冲压为无缝结构,使其对所述插头本体10的插头引导部14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而在所述覆盖底部32内侧折弯形成所述第一导引部323与第二导引部325并借此形成所述引导弧面327,使插头加强件30的导引性能更好。同时在无缝结构的覆盖底部32的边角处切除形成切口326,以此来避免需要在边角处冲压引导面,降低了产品的制造难度。同时,所述缺口331与所述固定孔328的设置可以增加散热能力。
请继续参阅图5至图10、图13、图14所示,本申请板对板插座B包括插座本体40、一体成型于所述插座本体40内的保护盔甲70及安装于所述插座本体40上的插座端子50与插座加强件60。
所述插座本体40包括底壁41、自所述底壁41纵向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一对插座侧壁42、自所述底壁41位于一对所述插座侧壁42之间向上凸出形成的岛部45、形成于所述插座本体40横向两端的插座引导部44及形成于所述岛部45与一对所述插座侧壁42之间的插头侧壁接收腔43。
重点参阅图7、图14所示,所述岛部45的横向两端朝向所述插座引导部44处设有被保护部451。
所述插座引导部44包括外周壁及位于所述外周壁之间的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所述外周壁包括横向外周壁441及连接于所述横向外周壁441两端的一对纵向外周壁442,所述纵向外周壁442与所述插座侧壁42连接。
所述横向外周壁441的横向外侧与内侧分别设有第一、第二延伸槽4411,4412。所述纵向外周壁442中间形成有支撑肩部4421,在所述支撑肩部4421的外周分别设有位于所述支撑肩部4421纵向外侧且沿横向方向延伸的安装台阶部4425、隔断所述支撑肩部4421与所述插座侧壁42的连通空隙4426及位于所述支撑肩部4421纵向内侧且沿横向方向延伸的弹性避让部4424。所述安装台阶部4425、连通空隙4426及弹性避让部4424相互连通。所述支撑肩部4421包括靠近所述横向外周壁441一侧的薄壁部4422及自所述薄壁部4422沿横向方向朝向所述插座侧壁42方向延伸形成的厚壁部4423。所述弹性避让部4424位于所述薄壁部4422的内侧。所述安装台阶部4425部分在垂直方向上贯穿形成第三延伸槽4428。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中间位置处设有顶针孔444,所述外围壁靠近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一侧向下凹陷形成有凹边445。
请继续参阅图7至图10、图14所示,所述插座加强件60包括沿纵向方向覆盖于所述横向外周壁441顶面的主体部61、自所述主体部61横向外端向下折弯延伸入所述第一延伸槽4411的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2、自所述主体部61纵向两端延伸至所述支撑肩部4421顶面上的顶面遮盖部66、自所述顶面遮盖部66纵向外侧向下折弯延伸于所述安装台阶部4425上的纵向外周壁遮盖部64、自所述纵向外周壁遮盖部64或顶面遮盖部66远离所述主体部61的自由端折弯并通过所述连通空隙4426延伸至所述弹性避让部4424上的弹性臂部65及自所述主体部61与所述顶面遮盖部66内侧朝向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弯折形成的内圆角63。
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2底端或底端弯折形成焊脚固定至印刷电路板上,所述纵向外周壁遮盖部64的底端或底端弯折形成焊脚641通过所述第三延伸槽4428延伸至印刷电路板上焊接固定。
所述内圆角63在包括在所述主体部61与顶面遮盖部66内侧折弯形成无缝内弧引导面631,所述内弧引导面631包括在所述主体部61与所述顶面遮盖部66内侧折弯的部分及在所述主体部61与所述顶面遮盖部66衔接处形成的部分,使所述内弧引导面631无缝隙引导所述插头A的插入。所述内圆角63在所述主体部61部分继续向下延伸形成有下延部-632,所述下延部632容纳于所述插座本体40的第二延伸槽4412内。所述内圆角63在所述顶面遮盖部位置处继续向下延伸形成有保护部633,所述保护部633的下端靠近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一侧向纵向外侧拍薄。所述顶面遮盖部66包括覆盖基部-661、形成于所述覆盖基部661纵向内侧的保护边缘662及形成于所述覆盖基部661横向端缘的遮盖端部663。
所述弹性臂部65包括自所述纵向外周壁遮盖部64的自由端反向折弯形成的拉紧部651、自所述拉紧部651在横向方向延伸于所述弹性避让部4424上的弹性主体臂652及自所述弹性主体臂652朝向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凸出的接触凸部653。所述拉紧部651穿越所述连通空隙4426,而所述弹性主体臂652则通过所述厚壁部4423并延伸至所述薄壁部4422处的弹性避让部4424处。所述弹性避让部4424在所述薄壁部4422位置处具有沿纵向方向更多的形变空间,所述接触凸部653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内。在所述插头A未插入所述插座B内时,即所述插座B处于自然状态下,从上往下观察(即图10所示),所述顶面遮盖部66的保护边缘662至少部分遮盖所述弹性主体臂652。所述遮盖端部663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拉紧部651上侧以保护所述拉紧部651。
自然状态下,所述弹性主体臂652位于所述弹性避让部4424朝向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一侧,且与所述薄壁部4422的内侧面之间存在形变间隙,在所述弹性臂部65的接触凸部653被纵向挤压时,所述弹性主体臂652在所述形变间隙内产生形变。而所述厚壁部4423的内侧则与所述拉紧部651抵持以形成形变支点。所述顶面遮盖部66内侧的内弧引导面631及保护部633相较于所述保护边缘662更靠近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
请继续参阅图8、图13所示,所述保护盔甲70包括贴敷于印刷电路板上的贴装部71及自所述贴装部71折弯延伸形成的包裹于所述岛部45的被保护部451外的盔甲部72。所述贴装部71暴露于所述插座本体40的底壁41下表面,所述贴装部71包括沿纵向延伸形成的贴装主体711、自所述贴装主体711纵向两端沿横向外侧延伸形成的一对第一焊接脚712及形成于一对所述第一焊接脚712之间的避让部713。所述避让部713以避让所述插座加强件60的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2及其上的焊脚。所述盔甲部72包括自所述贴装主体711中间向上折弯形成的横向盔甲721、自所述横向盔甲721顶部水平折弯形成的盔甲顶部722及自所述盔甲顶部722纵向两侧向下折弯延伸形成的一对纵向盔甲723。所述纵向盔甲723的底端相对折弯形成有倒钩部724。所述保护盔甲70与所述插座本体40是一体注塑成型,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表面的顶针孔444用于定位所述保护盔甲70的贴装主体711以避免保护盔甲70受力移位或变形。所述盔甲部72紧紧包裹于所述岛部45的被保护部451上,所述横向盔甲721保护所述被保护部451横向外侧面,所述盔甲顶部722保护所述被保护部451的顶面,所述纵向盔甲723保护所述被保护部451的纵向两侧面,所述纵向盔甲723底端的倒钩部724嵌入所述被保护部451内以增强二者的结合力。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11、图12所示,实施例二相较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所述插座加强件60的结构。实施例二的插座加强件60将所述内圆角63延伸至所述弹性主体臂652上方,直接通过所述内圆角63来遮盖所述弹性主体臂652,此时所述内圆角63完全遮盖所述弹性主体臂652。
本申请板对板插座B通过将所述插座加强件60与所述保护盔甲70分体设计,将所述保护盔甲70通过一体注塑成型于所述插座本体40内以使所述盔甲部72更好地保护所述岛部45的被保护部451,同时,所述插座加强件60组装于所述插座本体40以保持弹性。
本申请板对板插座B的内圆角63设置成无缝结构,使其具有更好的引导所述插头A的性能。所述主体部61、顶面遮盖部66及其二者的结合处均形成有内圆角63,使所述插座加强件60在对应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的三面形成无缝的内弧引导面631,使其具有更好的引导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板对板插头,包括插头本体、若干插头端子及插头加强件,所述插头本体包括顶壁、自所述顶壁纵向两侧向下延伸形成的一对插头侧壁、形成于所述插头本体横向两端的插头引导部及形成于所述顶壁、一对插头侧壁与插头引导部之间的岛部接收腔,所述插头端子一体成型于一对所述插头侧壁上,所述插头加强件一体成型于所述插头引导部上,所述插头加强件包括覆盖于所述插头引导部外周面上的外围壁、自所述外围壁下端折弯形成的覆盖于所述插头引导部底表面上的覆盖底部及自所述外围壁上端水平折弯形成的焊脚,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围壁与所述覆盖底部为一体无缝结构,所述覆盖底部位于所述岛部接收腔内侧部分折弯形成有引导弧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引导部的外周面包括横向外侧面及一对纵向外侧面,所述外围壁包括覆盖所述横向外侧面的横向外围壁及自覆盖所述纵向外侧面的一对纵向外围壁,所述覆盖底部包括自所述横向外围壁下端折弯形成的横向覆盖底部及自所述纵向外围壁下端折弯形成的纵向覆盖底部,所述横向覆盖底部与纵向覆盖底部是连接为整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对板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覆盖底部位于所述岛部接收腔一侧向上折弯延伸形成有第一引导部,所述横向覆盖底部位于所述岛部接收腔一侧向上折弯延伸形成有第二引导部,所述引导弧面形成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与第二引导部的折弯位置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对板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与第二引导部的角落处切除形成有切口,所述切口朝向所述岛部接收腔一侧呈开放状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对板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呈蚕豆状形态。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对板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外围壁与所述横向覆盖底部结合处开设有固定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对板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本体的插头引导部包括所述底表面、横向外侧面及一对连接所述横向外侧面与所述插头侧壁的纵向外侧面,所述横向外围壁覆盖于所述横向外侧面上,所述纵向外围壁覆盖于所述纵向外侧面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板对板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外侧面的内侧向上凹陷形成有收容所述第二引导部的内侧槽,所述底表面与所述横向外侧面结合处凸出形成有填充所述固定孔的填充卡块。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对板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外侧面的顶部开设有逃料口,所述插头加强件的横向外围壁对应所述逃料口位置处开设有缺口。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板对板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表面在所述横向外侧面与纵向外侧面的连接角处的内侧凸出形成有填充所述切口的填充凸起,所述填充凸起与所述引导弧面光滑衔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411655.0U CN219371469U (zh) | 2022-09-09 | 2022-09-09 | 板对板插头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411655.0U CN219371469U (zh) | 2022-09-09 | 2022-09-09 | 板对板插头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371469U true CN219371469U (zh) | 2023-07-18 |
Family
ID=87118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411655.0U Active CN219371469U (zh) | 2022-09-09 | 2022-09-09 | 板对板插头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371469U (zh) |
-
2022
- 2022-09-09 CN CN202222411655.0U patent/CN21937146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397423B2 (en) | Board-to-board connector | |
KR20050013948A (ko) | 커넥터 조립체 | |
CN111740252B (zh) | 板对板插座 | |
JP5587714B2 (ja) | シールドケース、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 |
CN111613921B (zh) | 板对板插座 | |
CN111613920B (zh) | 板对板插座 | |
JP5444285B2 (ja)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
CN111769388B (zh) | 板对板插座 | |
JP6978956B2 (ja)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組立体 | |
CN219371469U (zh) | 板对板插头 | |
CN217468872U (zh) | 板对板插头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 |
CN217468871U (zh) | 插头加强件及板对板插头 | |
CN114498128B (zh) | 板对板插头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 |
JP5444283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
CN212626148U (zh) | 板对板插座 | |
CN218632563U (zh) | 板对板插座 | |
CN218513740U (zh) | 板对板插座 | |
JP7430273B2 (ja) | 基板対基板ソケット及び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組立体 | |
CN111613922B (zh) | 板对板插座 | |
CN212571429U (zh) | 板对板插座 | |
CN212412242U (zh) | 板对板插座 | |
CN111355060B (zh) | 板对板插座 | |
WO2021208518A1 (zh) | 板对板插座 | |
CN217239801U (zh) | 插头加强件、板对板插头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 |
CN212968137U (zh) | 板对板插座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