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71159U - 电池及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电池及电池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371159U CN219371159U CN202320463647.2U CN202320463647U CN219371159U CN 219371159 U CN219371159 U CN 219371159U CN 202320463647 U CN202320463647 U CN 202320463647U CN 219371159 U CN219371159 U CN 21937115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tab
- shell
- winding
- p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电池及电池组。电池包括:电池壳体,长度为L,300mm≤L≤800mm;电芯,设于电池壳体内,且电芯为卷绕式电芯,以在电芯的相对两端形成卷绕开口端,卷绕开口端所在平面与电池壳体长度方向所在的表面相对设置,电芯的同一端引出有极性相反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间隔设置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沿着同一卷绕开口端引出;第一极柱,设于电池壳体与电池壳体高度方向相平行的表面上,且与第一极耳电连接;电池壳体与高度方向相平行的表面上设置有注液孔,引出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的一个卷绕开口端与注液孔之间的距离大于另一个卷绕开口端与注液孔之间的距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及电池组。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长度较长的电池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利用率不高,从而导致现有的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及电池组,以改善电池的使用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
电池壳体,电池壳体具有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电池壳体的长度为L,300mm≤L≤800mm;
电芯,电芯设置于电池壳体内,且电芯为卷绕式电芯,以在电芯的相对两端形成卷绕开口端,卷绕开口端所在平面与电池壳体长度方向所在的表面相对设置,电芯的同一端引出有极性相反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间隔设置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沿着同一卷绕开口端引出;
第一极柱,第一极柱设置于电池壳体与电池壳体高度方向相平行的表面上,且与第一极耳电连接;
其中,电池壳体与高度方向相平行的表面上设置有注液孔,引出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的一个卷绕开口端与注液孔之间的距离大于另一个卷绕开口端与注液孔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括电池壳体和电芯,电芯设置于电池壳体内,而电池壳体具有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电池壳体的长度为L,300mm≤L≤800mm,即电池为长高比较大的电池,且电芯为卷绕式电芯,电芯的卷绕开口端所在平面与电池壳体长度方向所在的表面相对设置,以此使得卷绕电芯的卷绕开口端与电池长度方向的表面相对设置,显著增加电解液的浸润速率,同时可以保证电池的整体能量密度,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并且有利于缩短电子传输路径,从而改善电池的使用性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还包括第一极耳、第二极耳和第一极柱,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由电芯的同一端引出并间隔设置,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沿同一卷绕开口端引出,第一极柱设置于电池壳体与电池壳体高度方向相平行的表面上,从而能够避免第一极柱占用电池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从而提高了电池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利用率,以此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电池还包括注液孔,注液孔设置在电池壳体与高度方向相平行的表面上,能够避免注液孔占用电池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池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利用率,以此进一步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引出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的一个卷绕开口端与注液孔之间的距离大于另一卷绕开口端与注液孔之间的距离,以此能够对第一极柱进行避让,防止注液孔对第一极柱产生干扰。同时,还能够使得电解液通过注液口进入电池内部后,可以迅速流入另一卷绕开口端与电池壳体之间形成的电解液通道内,从而能够实现快速浸润电芯的目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包括上述电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组包括电池,电池包括电池壳体和电芯,电芯设置于电池壳体内,而电池壳体具有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电池壳体的长度为L,300mm≤L≤800mm,即电池为长高比较大的电池,且电芯为卷绕式电芯,电芯的卷绕开口端所在平面与电池壳体长度方向所在的表面相对设置,以此使得卷绕电芯的卷绕开口端与电池长度方向的表面相对设置,显著增加电解液的浸润速率,同时可以保证电池的整体能量密度,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并且有利于缩短电子传输路径,从而改善电池的使用性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还包括第一极耳、第二极耳和第一极柱,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由电芯的同一端引出并间隔设置,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沿同一卷绕开口端引出,第一极柱设置于电池壳体与电池壳体高度方向相平行的表面上,从而能够避免第一极柱占用电池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从而提高了电池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利用率,以此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电池还包括注液孔,注液孔设置在电池壳体与高度方向相平行的表面上,能够避免注液孔占用电池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池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利用率,以此进一步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引出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的一个卷绕开口端与注液孔之间的距离大于另一卷绕开口端与注液孔之间的距离,以此能够对第一极柱进行避让,防止注液孔对第一极柱产生干扰。同时,还能够使得电解液通过注液口进入电池内部后,可以迅速流入另一卷绕开口端与电池壳体之间形成的电解液通道内,从而能够实现快速浸润电芯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公开,可参考在下面的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的部件未必是按比例的,并且相关的元件可能省略,以便强调和清楚地说明本公开的技术特征。另外,相关要素或部件可以有如本领域中已知的不同的设置。此外,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在各个附图中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图1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电池壳体;11、注液孔;12、第一表面;13、第二表面;14、第三表面;20、电芯;21、卷绕开口端;22、第一极耳;23、第二极耳;30、第一极柱;40、第一转接片;41、第一段;42、第二段;50、第二极柱;60、第二转接片;61、第三段;62、第四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示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示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本文中的描述的示例实施例仅仅是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因此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示例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联列出项目的任何组合和所有组合。特别地,提到“该/所述”对象或“一个”对象同样旨在表示可能的多个此类对象中的一个。
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或信号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进一步地,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上”、“下”、“内”、“外”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定。还需要理解的是,在上下文中,当提到一个元件或特征连接在另外元件(一个或多个)“上”、“下”、或者“内”、“外”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请参考图1至图3所示,电池包括:电池壳体10,电池壳体10具有长度方向A和高度方向B,电池壳体10的长度为L,300mm≤L≤800mm;电芯20,电芯20设置于电池壳体10内,且电芯20为卷绕式电芯20,以在电芯20的相对两端形成卷绕开口端21,卷绕开口端21所在平面与电池壳体10长度方向A所在的表面相对设置,电芯20的同一端引出有极性相反的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间隔设置的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沿着同一卷绕开口端21引出;第一极柱30,第一极柱30设置于电池壳体10与电池壳体10高度方向B相平行的表面上,且与第一极耳22电连接;其中,电池壳体10与高度方向B相平行的表面上设置有注液孔11,引出有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的一个卷绕开口端21与注液孔11之间的距离大于另一个卷绕开口端21与注液孔11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包括电池壳体10和电芯20,电芯20设置于电池壳体10内,而电池壳体10具有长度方向A和高度方向B,电池壳体10的长度为L,300mm≤L≤800mm,即电池为长高比较大的电池,且电芯20为卷绕式电芯20,电芯20的卷绕开口端21所在平面与电池壳体10长度方向A所在的表面相对设置,以此使得卷绕电芯20的卷绕开口端21与电池长度方向A的表面相对设置,显著增加电解液的浸润速率,同时可以保证电池的整体能量密度,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并且有利于缩短电子传输路径,从而改善电池的使用性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还包括第一极耳22、第二极耳23和第一极柱30,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由电芯20的同一端引出并间隔设置,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沿同一卷绕开口端21引出,第一极柱30设置于电池壳体10与电池壳体10高度方向B相平行的表面上,从而能够避免第一极柱30占用电池在高度方向B上的空间,从而提高了电池在高度方向B上的空间利用率,以此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电池还包括注液孔11,注液孔11设置在电池壳体10与高度方向B相平行的表面上,能够避免注液孔11占用电池在高度方向B上的空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池在高度方向B上的空间利用率,以此进一步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引出有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的一个卷绕开口端21与注液孔11之间的距离大于另一卷绕开口端21与注液孔11之间的距离,以此能够对第一极柱30进行避让,防止注液孔11对第一极柱30产生干扰。同时,还能够使得电解液通过注液口进入电池内部后,可以迅速流入另一卷绕开口端21与电池壳体10之间形成的电解液通道内,从而能够实现快速浸润电芯20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包括电芯20和电解质,能够进行诸如充电/放电的电化学反应的最小单元。电芯20是指将堆叠部卷绕形成的单元,该堆叠部包括第一极片、分隔物以及第二极片。当第一极片为正极片时,第二极片为负极片。其中,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的极性可以互换。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涂布活性物质。
如图3所示,卷绕式电芯20是将第一极片、与第一极片电性相反的第二极片以及设置在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片在卷针上进行卷绕,得到卷绕式电芯20。当然,在某些实施例中,不排除可以去除隔膜片。
结合图1和图2所示,电池壳体10的长度为L,300mm≤L≤800mm,即电池壳体10的长度较大,电池壳体10内设置有电芯20,当沿着电池壳体10的长度方向A上,电池壳体10内仅设置有一个电芯20时,电芯20的长度会较大,考虑到电芯20的卷绕开口端21所在平面与电池壳体10长度方向A所在的表面相对设置,此时,大尺寸的卷绕式电芯20可以是沿着电芯20的长度方向A卷绕,并且卷针变粗设计,卷绕后压缩实现电芯20的成型。
卷绕式电芯20在通过卷针进行卷绕后,将卷针取下后形成一个卷芯孔,而对电芯20进行压缩后,会使得卷芯孔被压缩,此时,原有卷芯孔的上下两端可以认为是形成了相对的两个卷绕开口端21,而在将电芯20装入到电池壳体10之后,卷绕开口端21所在平面与电池壳体10长度方向A所在的表面相对设置,即卷绕开口端21朝向电池壳体10沿着长度方向A延伸的壁面,例如,电池为四棱柱型电池时,沿着长度方向A延伸的壁面可以是四个,而相对的两个卷绕开口端21可以分别朝向相对的两个壁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卷绕开口端21所在平面平行于长度方向A,从而可以获得一个结构较为齐整的电芯20,提高电芯20的使用性能。
图1和图2中示出的电池壳体10和电芯20,电芯20为卷绕式电芯20,卷绕式电芯20可以形成有卷绕开口端21。
电池壳体10具有长度方向A和高度方向B,电池壳体10的长度可以表示为L,电池壳体10的高度可以表示为W,而300mm≤L≤800mm,80mm≤W≤150mm,从而可以使得电池为长高比较大的电池,不仅可以保证电池的容量,并且也可以方便后续电池的成组,以此改善电池的使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电池壳体10基本为矩形体,电池壳体10包括相对的两个第一表面12、两个第二表面13以及两个第三表面14,第一表面12的面积大于第二表面13的面积,第二表面13的面积大于第三表面14的面积,长度方向A垂直于第三表面14,高度方向B垂直于第二表面13,厚度方向垂直于第一表面12,从而可以使得电池为长度和高度之比相对较大的电池,进而来提高电池的容量,并且可以方便后续电池的成组,以此提高电池的成组能力,从而来提高电池组的空间利用率。
电芯20的相对的两个卷绕开口端21可以朝向相对的两个第二表面13。在一个实施例中,电芯20的卷绕开口端21所在平面平行于第二表面13,从而可以获得一个结构较为齐整的电芯20,提高电芯20的使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芯20的同一端引出有极性相反的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可以间隔设置,并且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沿着同一卷绕开口端21引出,即电芯20的一个卷绕开口端21可以引出有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从而可以降低电池壳体10的高度空间,由此提高电池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可以沿电池壳体10长度方向A间隔设置,并且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可以分别位于卷绕开口端21的中心线的相对两侧。
如图2所示,电池还包括第一极柱30,第一极柱30可以设置于电池壳体10与电池壳体10高度方向B相平行的表面上,从而第一极柱30可以位于电池的侧面,可以节省电池在高度方向B上的空间,提供电池在高度方向B上的空间利用率,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还可以便于后续第一极柱30与其他电池结构的连接,也便于后续电池成组。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极柱30设置于电池壳体10与电池壳体10长度方向A相垂直的一个表面上,即:第一极柱30可以设置于一个第三表面14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极柱30与第一极耳2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极柱30与第二极耳23之间的距离,即:第一极柱30可以设置于靠近第一极耳22的第三表面14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极柱30可以直接与第一极耳22连接,从而能够简化电池的内部结构,减小电池的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还包括第一转接片40,第一极柱30通过第一转接片40与第一极耳22相连接,从而能够提高第一极柱30和第一极耳22的连接稳定性,并且能够根据需要任意改变第一极柱30和第一极耳22之间的相对位置,提高电池内部结构的设置灵活性。
第一转接片40包括第一段41和第二段42,第一段41和第二段42相连接,并且第一段41和第二段42分别连接第一极耳22和第一极柱30。其中,第一段41与卷绕开口端21所在平面相平行,第二段42与卷绕开口端21所在平面相垂直,即:第一转接片40可以为L型结构,由此可以尽量减小第一转接片40所占的空间,提高电池的空间利用率,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但不限于此,第一段41与卷绕开口端21所在平面也可以不平行,第二段42与卷绕开口端21所在平面也可以不垂直,只要实现第一极耳22和第一极柱30的连接即可。
如图2所示,电池还包括第二极柱50,第二极柱50可以设置于电池壳体10与电池壳体10高度方向B相平行的表面上,从而第二极柱50可以位于电池的侧面,以进一步节省电池在高度方向B上的空间,进一步提供电池在高度方向B上的空间利用率,以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还可以便于后续第二极柱50与其他电池结构的连接,也便于后续电池成组。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极柱30和第二极柱50可以分别位于电池壳体10的相对两个表面上,从而使得第一极柱30和第二极柱50从电池壳体10的两侧引出,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便于后续电池成组。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极柱50也可以设置于电池壳体10与电池壳体10长度方向A相垂直的一个表面上,即:第二极柱50可以设置于电池壳体10的另一个第三表面14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极柱50与第二极耳23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极柱50与第一极耳22之间的距离,即:第二极柱50可以设置于靠近第二极耳23的第三表面14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极柱50可以与第二极耳23直接连接,从而能够进一步简化电池的内部结构,进一步减小电池的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还包括第二转接片60,第二极柱50通过第二转接片60与第二极耳23相连接,从而能够提高第二极柱50和第二极耳23的连接稳定性,还能够根据需要任意改变第二极柱50和第二极耳23之间的相对位置,进一步提高电池内部结构的设置灵活性。
第二转接片60包括第三段61和第四段62,第三段61和第四段62相连接,并且第三段61和第四段62分别连接第二极耳23和第二极柱50。其中,第三段61与卷绕开口端21所在平面相平行,第四段62与卷绕开口端21所在平面相垂直,即:第二转接片60可以为L型结构,由此可以尽量减小第二转接片60所占的空间,进一步提高电池的空间利用率,以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但不限于此,第三段61与卷绕开口端21所在平面也可以不平行,第四段62与卷绕开口端21所在平面也可以不垂直,只要实现第二极耳23和第二极柱50的连接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实施例中,不排除第一极柱30和第二极柱50可以设置于同一个表面上,例如,第一极柱30和第二极柱50可以均设置于第一表面1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壳体10与高度方向B相平行的表面上设置有注液孔11,通过注液孔11可以向电池内部注入电解液,从而能够避免注液孔11占用电池在高度方向B上的空间,也就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在高度方向B上的空间利用率,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注液孔11的形状可以为空心圆柱状,其一端可以伸出电池壳体10外,另一端可以向靠近电芯20的方向延伸。但不限于此,注液孔11还可以其他形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极柱30和注液孔11设置于电池壳体10的同一表面上,或者第二极柱50和注液孔11设置于电池壳体10的同一表面上。由于,第一极柱30或者第二极柱50已经占用了电池在长度方向A上的空间,所以将注液孔11与第一极柱30或第二极柱50设置在同一表面上时也不会对电池在长度方向A上的空间利用率产生影响,从而能够保证电池具有较大的能量密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注液孔11设置于电池壳体10与电池壳体10长度方向A相垂直的一个表面上,即:注液孔11可以设置于第三表面14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引出有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的一个卷绕开口端21与注液孔11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另一个卷绕开口端21与注液孔11之间的距离,以此能够对第一极柱30进行避让,防止注液孔11对第一极柱30产生干扰。
同时,另一个卷绕开口端21与电池之间可以具有间隙,从而在另一个卷绕开口端21与电池壳体10之间可以形成电解液通道。通过使得引出有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的一个卷绕开口端21与注液孔11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另一个卷绕开口端21与注液孔11之间的距离,还能够使得电解液通过注液口进入电池内部后,可以迅速流入另一卷绕开口端21与电池壳体10之间形成的电解液通道内,从而能够实现快速浸润电芯20的目的。
电芯20与电池壳体10设置有注液孔11的第一内表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电芯20与电池壳体10与第一内表面相对的第二内表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隙,从而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可以形成电解液通路,便于电解液在电池内部进行循环。同时,设置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能够防止电芯20与电池壳体10直接接触,避免电池壳体10发生形变时挤压损坏电芯20。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间隙大于第二间隙,从而能够使得靠近注液孔11一侧的间隙较大,以便于电解液的注入。同时,较大的间隙可以给予电解液较大的流动空间,从而可以加快电解液进入另一卷绕开口端21与电池壳体10之间形成的电解液通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电解液浸润电芯20的速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沿长度方向A上,第一间隙的宽度大于第二间隙的宽度,从而便于注液孔11的设置,防止注液孔11与电芯20发生接触而损坏电芯20,以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可以为方形电池,即电池可以为四棱柱型电池,四棱柱型电池主要是指外形为棱柱形状,但不严格限定棱柱每条边是否一定为严格意义的直线,边与边之间的拐角不一定为直角,可以为圆弧过渡。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包括上述的电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包括电池,参考图1至图3所示,电池包括电池壳体10和电芯20,电芯20设置于电池壳体10内,而电池壳体10具有长度方向A和高度方向B,电池壳体10的长度为L,300mm≤L≤800mm,即电池为长高比较大的电池,且电芯20为卷绕式电芯20,电芯20的卷绕开口端21所在平面与电池壳体10长度方向A所在的表面相对设置,以此使得卷绕电芯20的卷绕开口端21与电池长度方向A的表面相对设置,显著增加电解液的浸润速率,同时可以保证电池的整体能量密度,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并且有利于缩短电子传输路径,从而改善电池的使用性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还包括第一极耳22、第二极耳23和第一极柱30,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由电芯20的同一端引出并间隔设置,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沿同一卷绕开口端21引出,第一极柱30设置于电池壳体10与电池壳体10高度方向B相平行的表面上,从而能够避免第一极柱30占用电池在高度方向B上的空间,从而提高了电池在高度方向B上的空间利用率,以此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电池还包括注液孔11,注液孔11设置在电池壳体10与高度方向B相平行的表面上,能够避免注液孔11占用电池在高度方向B上的空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池在高度方向B上的空间利用率,以此进一步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引出有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的一个卷绕开口端21与注液孔11之间的距离大于另一卷绕开口端21与注液孔11之间的距离,以此能够对第一极柱30进行避让,防止注液孔11对第一极柱30产生干扰。同时,还能够使得电解液通过注液口进入电池内部后,可以迅速流入另一卷绕开口端21与电池壳体10之间形成的电解液通道内,从而能够实现快速浸润电芯20的目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组为电池模组或电池包。
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电池可以是方形电池,电池模组还可以包括端板和侧板,端板和侧板用于固定多个电池。
电池包包括多个电池和电池箱体,电池箱体用于固定多个电池。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包包括电池,电池可以为多个,多个电池设置于电池箱体内。其中,多个电池可以形成电池模组后安装于电池箱体内。或者,多个电池可以直接设置在电池箱体内,即无需对多个电池进行成组,利用电池箱体对多个电池进行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组还包括底板,电池设置于底板上,电池的长度方向A平行底板大面设置,电池的高度方向B垂直底板大面设置,从而可以将电池可靠地设置于底板上,由此提高电池组的安全稳定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为多个,多个电池沿电池的厚度方向堆叠,从而可以使得各个电池的大表面形成堆叠,以此提高电池的成组效率,并且可以提高电池组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组还包括电池箱体,多个电池设置于电池箱体内,从而实现对多个电池的可靠固定,电池组可以安装于车辆上,或者,电池组可以用于储能等等。底板可以是电池箱体的底部结构,或者,底板可以是用于在电池箱体内分隔出用于放置电池的第一空间和用于排气的第二空间的分隔结构,此处不作限定,最终电池都是设置在底板上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实施例中,不排除电池箱体可以仅包括底板,例如,电池组用于储能时。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创造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示例实施方式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2)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壳体(10),所述电池壳体(10)具有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所述电池壳体(10)的长度为L,300mm≤L≤800mm;
电芯(20),所述电芯(20)设置于所述电池壳体(10)内,且所述电芯(20)为卷绕式电芯,以在所述电芯(20)的相对两端形成卷绕开口端(21),所述卷绕开口端(21)所在平面与所述电池壳体(10)长度方向所在的表面相对设置,所述电芯(20)的同一端引出有极性相反的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极耳(22)和所述第二极耳(23)沿着同一所述卷绕开口端(21)引出;
第一极柱(30),所述第一极柱(30)设置于所述电池壳体(10)与所述电池壳体(10)高度方向相平行的表面上,且与所述第一极耳(22)电连接;
其中,所述电池壳体(10)与所述高度方向相平行的表面上设置有注液孔(11),引出有所述第一极耳(22)和所述第二极耳(23)的一个所述卷绕开口端(21)与所述注液孔(11)之间的距离大于另一个所述卷绕开口端(21)与所述注液孔(11)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30)和所述注液孔(11)设置于所述电池壳体(10)的同一个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孔(11)设置于所述电池壳体(10)与所述长度方向相垂直的一个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20)与所述电池壳体(10)设置有所述注液孔(11)的第一内表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电芯(20)与所述电池壳体(10)与所述第一内表面相对的第二内表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大于所述第二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另一个所述卷绕开口端(21)与所述电池壳体(10)之间具有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
第一转接片(40),所述第一极柱(30)通过所述第一转接片(40)与所述第一极耳(22)相连接;
第二极柱(50),所述第二极柱(50)设置于所述电池壳体(10)与所述电池壳体(10)高度方向相平行的表面上;
第二转接片(60),所述第二极柱(50)通过所述第二转接片(60)与所述第二极耳(23)相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极耳(22)和所述第二极耳(23)沿所述电池壳体(10)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极耳(22)和所述第二极耳(23)分别位于所述卷绕开口端(21)的中心线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极柱(30)和所述第二极柱(50)分别位于所述电池壳体(10)的相对两个表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壳体(10)还具有厚度方向,所述电池壳体(10)包括相对的两个第一表面(12)、两个第二表面(13)以及两个第三表面(14),所述第一表面(12)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表面(13)的面积,所述第二表面(13)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三表面(14)的面积,所述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三表面(14),所述高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表面(13),所述厚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12);
其中,所述注液孔(11)设置于所述第三表面(14)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为四棱柱型电池。
11.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池沿所述电池的厚度方向堆叠。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463647.2U CN219371159U (zh) | 2023-03-10 | 2023-03-10 | 电池及电池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463647.2U CN219371159U (zh) | 2023-03-10 | 2023-03-10 | 电池及电池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371159U true CN219371159U (zh) | 2023-07-18 |
Family
ID=87116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463647.2U Active CN219371159U (zh) | 2023-03-10 | 2023-03-10 | 电池及电池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371159U (zh) |
-
2023
- 2023-03-10 CN CN202320463647.2U patent/CN21937115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4672874U (zh) | 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EP4277013A1 (en) | Battery cell, battery and electric device | |
WO2023115744A1 (zh) | 一种便于成组的锂离子电池 | |
KR20080023376A (ko) | 우수한 펄스 방전 특성의 전극조립체 | |
CN220324497U (zh) | 电池 | |
CN219371159U (zh) | 电池及电池组 | |
EP4300670A1 (en) | Battery | |
CN217589344U (zh) | 电池 | |
CN219371158U (zh) | 电池及电池组 | |
CN219371157U (zh) | 电池及电池组 | |
CN219086091U (zh) | 电池 | |
CN218632184U (zh) | 电池及电池组 | |
CN219759877U (zh) | 电池组 | |
CN219203390U (zh) | 电池组 | |
CN218448193U (zh) | 电池装置 | |
CN218769979U (zh) | 电池包 | |
CN221226524U (zh) | 一种电池及电池组 | |
CN220106621U (zh) | 一种电芯、电池及电池模组 | |
CN217691551U (zh) | 电池 | |
CN218005208U (zh) | 电池 | |
CN219436110U (zh) | 电池 | |
CN219717207U (zh) | 四棱柱型电池 | |
CN221201492U (zh) | 电池 | |
CN219371166U (zh) | 电池 | |
CN221708847U (zh) | 电池组件、电池包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