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68073U - 一种制冰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68073U
CN219368073U CN202320630642.4U CN202320630642U CN219368073U CN 219368073 U CN219368073 U CN 219368073U CN 202320630642 U CN202320630642 U CN 202320630642U CN 219368073 U CN219368073 U CN 2193680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ce
gear
block
proximity switch
fu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3064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兆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Aifusen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Aifusen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Aifusen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Aifusen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3064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680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680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680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80Food processing, e.g. use of renewable energies or variable speed drives in handling, conveying or stacking
    • Y02P60/85Food storage or conservation, e.g. cooling or drying

Landscapes

  • Production, Working, Storing, Or Distribution Of 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冰机领域,提供了一种制冰机,包括:用于制冰的制冰盘,制冰盘的上方转动设置有排冰器,排冰器用于将冰块排出至制冰盘外;驱动组件,其设置在制冰盘的一侧,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设置有齿轮I,齿轮I与排冰器同轴设置,制冰盘上设有传感器,齿轮I上设有与传感器对应的检测块,且齿轮I靠近制冰盘的一侧设置有凸起部与凹陷部,凸起部与凹陷部呈环形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检测块与传感器相互配合,确保排冰器在每次排冰后均可复位至初始位置,同时齿轮I设置的凸起部与凹陷部可实现冰满检测臂的复位,并接近开关实现对冰满的检测,冰满检测较为准确,可有效防止冰块出现溢出的现象。

Description

一种制冰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冰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冰机。
背景技术
制冰机是一种将水通过蒸发器由制冷系统制冷剂冷却后生成冰的制冷机械设备,采用制冷系统,以水载体,在通电状态下通过某一设备后制造出冰。
现有技术中的制冰机对于冰满的检测大多采用发射源与接收源,利用发射源与接收源之间的配合,对冰满的程度进行检测,但这种检测方式较为单一,且检测完成后的结果不能及时反应到用于将冰块排出制冰盘外的排冰器中,进而导致冰块容易出现溢出的现象,同时,对于将冰块排出制冰盘的排冰器,往往因此多次转动使用下初始位置发生严重偏移,进而影响排冰器正常进行排冰作业。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通过在制冰盘上设置传感器,利用于排冰器同轴设置的齿轮I上设置的检测块与传感器相互配合进行检测,确保排冰器在每次排冰后均可复位至初始位置,同时齿轮I设置的凸起部与凹陷部可实现冰满检测臂的复位,进而通过接近开关实现对冰满的检测,冰满检测臂与接近开关同步运动完成检测任务,冰满检测较为准确,可有效防止冰块溢出的制冰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制冰机,包括:用于制冰的制冰盘,所述制冰盘的上方转动设置有排冰器,所述排冰器用于将冰块排出至所述制冰盘外;
驱动组件,其设置在所述制冰盘的一侧,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设置有齿轮I,所述齿轮I与所述排冰器同轴设置,所述制冰盘上设有传感器,所述齿轮I上设有与所述传感器对应的检测块,且所述齿轮I靠近所述制冰盘的一侧设置有凸起部与凹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凹陷部呈环形设置;
检测组件,其设置在所述齿轮I的一侧,所述检测组件包括接近开关和冰满检测臂,所述接近开关与所述驱动组件电连接,所述接近开关与所述冰满检测臂连接,所述冰满检测臂靠近所述齿轮I的端部抵靠在所述凸起部上,且所述冰满检测臂通过所述齿轮I转动从所述凸起部落入至所述凹陷部内并进行复位,通过所述接近开关对冰满程度进行检测。
在上述的一种制冰机中,所述检测组件还包括:
壳体,其内部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形成有圆弧槽,所述冰满检测臂转动设置在所述圆弧槽内;
感应块,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感应块与所述接近开关相对应设置;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冰满检测臂靠近所述齿轮I的一端。
在上述的一种制冰机中,所述冰满检测臂包括:
转动部,所述转动部上设有转轴,所述转轴活动设置在所述圆弧槽内;
延伸部,其设置在所述转轴远离所述齿轮I的端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转动部同轴设置,且所述延伸部的端部设置有位于所述感应块一侧的安装块,所述接近开关连接在所述安装块内;
检测部,其连接在所述延伸部上且与所述转轴同轴设置,所述检测部延伸至所述制冰盘的一侧,且所述检测部用于检测冰满程度。
在上述的一种制冰机中,所述转轴靠近所述齿轮I的端部还设有复位块,所述复位块抵靠于所述凸起部,且所述复位块上设有连接块,所述弹性件远离所述壳体的端部连接在所述连接块上。
在上述的一种制冰机中,所述检测部上设有延伸板与连接孔,所述延伸板用于检测冰满程度,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延伸部通过固定件连接在所述转轴上。
在上述的一种制冰机中,所述驱动组件上还设置有位于所述壳体内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接近开关电连接,且所述驱动件的驱动端连接有齿轮II,所述齿轮I与所述齿轮II啮合。
在上述的一种制冰机中,还包括加热器与加热管,所述加热器与所述加热管连接,且所述加热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加热管呈U型设置并位于所述制冰盘的底部。
在上述的一种制冰机中,所述壳体上还连接有延伸至所述制冰盘上方的防尘板,所述防尘板上形成有注水口,所述注水口与所述制冰盘联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一种制冰机通过在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设置齿轮I,齿轮I与制冰盘中的排冰器同轴设置,而在齿轮I上设有检测块,制冰盘上设有传感器,在齿轮I转动过程中检测块与排冰器同步转动,而通过检测块与传感器之间的配合确保齿轮I转动后能够复位到初始位置,即排冰器可恢复到未进行排冰时的位置,确保排冰器出现位置偏差而影响其正常进行排冰任务,与此同时,利用检测组件上的接近开关与冰满检测臂,接近开关与冰满检测臂连接,其中冰满检测臂抵靠在齿轮I上的凸起部,在驱动组件带动齿轮I转动的情况下,使得冰满检测臂转动,在齿轮I上的凹陷部靠近冰满检测臂上时,因两者存在间隙使得冰满检测臂落入凹陷部内并完成复位功能,此时可根据接近开关去判断冰满程度,进而保证在冰满的情况下驱动组件可及时停止带动齿轮I以及排冰器继续工作,避免冰块出现溢出的现象,提升了该制冰机的稳定性。
(2)齿轮I上的凸起部与凹陷部呈环形分布,且冰满检测臂靠近齿轮的端部与壳体之间连接有弹性件,在齿轮I转动时冰满检测臂在凸起部上转动,此时弹性件开始伸张,在凹陷部位于冰满检测臂上时两者存在间隙,加上弹性件的弹性复位将冰满检测臂复位至初始状态,即可确保排冰器在每次排冰后,冰满检测臂均可完成一次复位动作并通过接近开关检测冰满程度,确保该制冰机正常进行制冰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一种制冰机的立体图;
图2是冰满检测臂中转动部、延伸部以及检测部的安装结构视图;
图3是冰未满状态下检测部、延伸部以及弹性件之间的状态图;
图4是冰满状态下冰满检测臂与齿轮I之间的结构视图;
图5是壳体、连接块以及弹性件之间的安装结构视图;
图6是驱动组件的结构视图;
图7是传感器与检测块、加热管与制冰盘之间的安装结构视图。
图中,1、制冰盘;2、排冰器;3、驱动组件;4、齿轮I;5、传感器;6、检测块;7、凸起部;8、凹陷部;9、检测组件;10、接近开关;11、冰满检测臂;12、壳体;13、固定块;14、圆弧槽;15、感应块;16、弹性件;17、转动部;18、转轴;19、延伸部;20、安装块;21、检测部;22、复位块;23、连接块;24、延伸板;25、连接孔;26、驱动件;27、齿轮II;28、加热器;29、加热管;30、防尘板;31、注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制冰机,包括:用于制冰的制冰盘1,制冰盘1的上方转动设置有排冰器2,排冰器2用于将冰块排出至制冰盘1外;驱动组件3,其设置在制冰盘1的一侧,驱动组件3的输出端设置有齿轮I4,齿轮I4与排冰器2同轴设置,制冰盘1上设有传感器5,齿轮I4上设有与传感器5对应的检测块6,且齿轮I4靠近制冰盘1的一侧设置有凸起部7与凹陷部8,凸起部7与凹陷部8呈环形设置;检测组件9,其设置在齿轮I4的一侧,检测组件9包括接近开关10和冰满检测臂11,接近开关10与驱动组件3电连接,接近开关10与冰满检测臂11连接,冰满检测臂11靠近齿轮I4的端部抵靠在凸起部7上,且冰满检测臂11通过齿轮I4转动从凸起部7落入至凹陷部8内并进行复位,通过接近开关10对冰满程度进行检测。
本方案具体通过在驱动组件3的输出端设置齿轮I4,将齿轮I4与制冰盘1中的排冰器2同轴设置,即驱动组件3驱动齿轮I4转动时,齿轮I4与排冰器2同步转动,因此在齿轮I4上设置检测块6,在制冰盘1上设有传感器5,在驱动组件3驱动齿轮I4转动后,利用检测块6与传感器5之间的配合,确保齿轮转动后可以停留在转动前的位置,即初始位置,这样也就意味着排冰器2相对于制冰盘1转动并完成排冰任务后,排冰器2可以确保复位到初始位置,进而保证排冰器2下一次的正常排冰作业,避免了排冰器2在多次排冰后停留的位置出现偏差而导致无法正常排冰,另外,在检测组件9中设置接近开关10与冰满检测臂11,由于冰满检测臂11抵靠于齿轮I4的凸起部7,所以当驱动组件3带动齿轮I4转动时,凸起部7与冰满检测臂11之间的摩擦力驱使冰满检测臂11转动,在齿轮I4上的凹陷部8靠近冰满检测臂11上时,凹陷部8与冰满检测臂11之间存在间隙,使得冰满检测臂11落入至凹陷部8内并完成复位功能,因为冰满检测臂11与接近开关10连接,实现了排冰器2在完成排冰任务后,接近开关10可依靠冰满检测臂11复位时产生的位移来判断冰满程度,如果此时处于冰满状态,冰满检测臂11落入凹陷部8内时,冰满检测臂11因冰满并不会转动,再加上接近开关10与驱动组件3电连接,所以接近开关10可以给予驱动组件3停止信号,即齿轮I4以及排冰器2停止运作,避免了冰块出现溢出的现象,但此时如果为冰未满的状态,冰满检测臂11在转动的同时落入至凹陷部8内,进而实现在排冰器2完成一次排冰任务后依靠冰满检测臂11转动时产生的位移,通过接近开关10判断冰满的程度,进而反应到驱动组件3内,确保在冰未满的情况下,制冰机继续制冰,且排冰器2继续排冰作业,确保该制冰机的正常工作。
检测组件9还包括:壳体12,其内部连接有固定块13,固定块13上形成有圆弧槽14,冰满检测臂11转动设置在圆弧槽14内;感应块15,其设置在壳体12内,感应块15与接近开关10相对应设置;弹性件16,弹性件16的一端连接在壳体12上,弹性件16的另一端连接在冰满检测臂11靠近齿轮I4的一端。
如图2至图6所示,冰满检测臂11转动设置在固定块13上形成的圆弧槽14内,从图4中可以看出,齿轮I4沿竖直方向放置,且冰满检测臂11与齿轮I4平行设置,为确保冰满检测臂11在转动后可以进行复位,依靠在壳体12与冰满检测臂11之间连接弹性件16,且弹性件16沿左上方倾斜设置,当冰满检测臂11在齿轮I4上的凸起部7驱动下转动时,冰满检测臂11沿图3的逆时针方向向制冰盘1靠近,弹性件16也逐渐开始扩张,而在齿轮I4的凹陷部8转动到冰满检测臂11时两者之间存在空隙,在弹性件16的复位作用下,将冰满检测臂11拉入凹陷部8内并完成复位功能,如果冰满检测臂11在复位过程中未出现转动,那么接近开关10与壳体12上感应块15之间的距离并未发生改变,同时也意味着处于冰满状态,接近开关10给予驱动组件3停止工作的信号,此时排冰器2将不会继续排冰,防止了冰块出现溢出的现象,而在冰满检测臂11复位过程中发生转动时,冰满检测臂11的转动还带动接近开关10远离壳体12上的感应块15,因此就说明冰还处于未满的状态,接近开关10给予驱动组件3信号,排冰器2可继续排冰作业,并在排冰器2排冰任务再一次完成后,冰满检测臂11再次复位对冰满进行检测,所以每一个冰满检测臂11的复位均在排冰器2完成后进行,确保对制冰机的冰满程度进行实时检测,避免出现冰块溢出的现象,提升客户的使用体验感。
如图5至图6所示,弹性件16连接在壳体12上的一端是沿冰满检测臂11复位时转动的方向设置,确保冰满检测臂11依靠弹性件16顺利的完成复位功能,且齿轮I4中的凸起部7与凹陷部8呈环形设置,凸起部7所占比例远大于凹陷部8的所占比例,同时齿轮I4上的检测块6位于凸起部7的一侧,这也使得排冰器2转动过程中将冰拨出制冰盘1外时,紧接着冰满检测臂11在转动过程中落入凹陷部8并完成复位功能,此时排冰器2还在复位的过程,依靠接近开关10检测冰满程度并通过驱动组件3完成对排冰器2复位完成后是否机械排冰进行控制,因此排冰器2完成一次排冰后实施冰满的检测,确保该制冰机正常稳定的进行制冰作业。
如图2所示,冰满检测臂11包括:转动部17,转动部17上设有转轴18,转轴18活动设置在圆弧槽14内;延伸部19,其设置在转轴18远离齿轮I4的端部,延伸部19与转动部17同轴设置,且延伸部19的端部设置有位于感应块15一侧的安装块20,接近开关10连接在安装块20内;检测部21,其连接在延伸部19上且与转轴18同轴设置,检测部21延伸至制冰盘1的一侧,且检测部21用于检测冰满程度。
对于冰满检测臂11的设计,其主要由转动部17、延伸部19以及检测部21组成,且三者同轴设置并连接一起,其中转轴18转动设置在固定块13上的圆弧槽14内,且转轴18是沿平行于齿轮I4的方向设置,而延伸部19是沿远离制冰盘1的方向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上述中的感应块15沿竖直方向设置,又因为接近开关10连接在延伸部19上的安装块20内,所以安装块20与感应块15平行设置,即均沿竖直方向设置,确保延伸部19转动时可通过接近开关10与感应块15之间发生的距离实施对冰满程度进行检测,而检测部21与延伸部19的连接,确保了检测部21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位移可以及时通过延伸部19上的接近开关10与感应块15之间的距离变化来完成冰满的检测,具体的,当检测部21在转动过程中处于最低位置时,此时接近开关10与感应块15之间的距离最大,接近开关10给予驱动组件3冰未满的信号,那么制冰机可以继续制冰,排冰器2也可以继续排冰工作,而当检测部21在转动过程中处于最高位置时,即位于制冰机内时,接近开关10靠近感应块15,且两者之间的距离最小,此时接近开关10即可给予驱动组件3停止运作的信号,那么在排冰器2复位完成后齿轮I4与排冰器2将不会继续工作,进而确保该制冰机停止排冰作业,避免冰满情况下排冰器2继续工作排冰而导致冰块溢出的现象。
如图2至图5所示,转轴18靠近齿轮I4的端部还设有复位块22,复位块22抵靠于凸起部7,且复位块22上设有连接块23,弹性件16远离壳体12的端部连接在连接块23上。
针对于检测部21在排冰器2排冰后如何实现复位,具体的,在转轴18靠近齿轮I4的端部设置复位块22,从图4可以看出,复位块22与齿轮I4上的呈环形设置的凸起部7与凹陷部8近似于相切的位置,且复位块22所能转动的半径大小远大于转轴18的轴心线到齿轮之间垂线的距离,这样复位块22在由初始的抵靠凸起部7,在齿轮I4转动时带动复位块22转动,进而带动检测部21向制冰机方向靠近,而此时接近开关10靠近感应块15,弹性件16开始被拉伸,在齿轮I4上的凹陷部8转动至复位块22的左侧时,凹陷部8与复位块22之间存在间隙,再加上弹性件16复位过程中对复位块22的拉力,使得复位块22在转动过程中落入至凹陷部8内,同时带动转轴18转动并使得检测部21转动复位,最终检测部21根据冰满情况发生的转动角度反映到接近开关10,通过接近开关10与感应块15之间的变化,即可判断对冰满程度进行判断,确保该制冰机正常制冰作业,防止冰满时排冰器2继续排冰导致冰块溢出的现象。
检测部21上设有延伸板24与连接孔25,延伸板24用于检测冰满程度,连接孔25与延伸部19通过固定件连接在转轴18上。
延伸板24的设计增加了该检测部21与冰块的接触面积,确保检测部21通过复位块22转动至凹陷部8实现复位时,延伸板24可确保的位于冰块的上方,避免检测部21落入冰块之间的缝隙而造成检测误差,而连接孔25与延伸部19通过固定件连接在转轴18上,保证复位块22复位时通过转轴18带动检测部21同步复位,在复位过程中延伸部19的转动也是的其端部的接近开关10与感应块15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进而判断冰满程度,利用复位块22使得检测部21、接近开关10以及感应块15在排冰器2转动进行一次排冰后立刻进行冰满检测,通过接近开关10反应到驱动组件3内,保证制冰机正常进行制冰作业,避免出现冰满情况下排冰器2继续排冰的现象,进一步,文中所述的固定件可以为螺钉等其它固定件均可。
如图6所示,驱动组件3上还设置有位于壳体12内的驱动件26,驱动件26与接近开关10电连接,且驱动件26的驱动端连接有齿轮II27,齿轮I4与齿轮II27啮合。
驱动件26与接近开关10电连接,在复位块22复位过程中带动检测部21发生位移时,接近开关10与感应块15之间的距离同样发生变化,进而通过接近开关10反应到驱动件26内,确保检测部21在冰满情况下为发生转动时,即接近开关10始终与感应块15处于最近距离时即可给予驱动件26停止转动的信号,避免驱动件26通过齿轮I4、齿轮II27之间的传动继续带动排冰器2转动而导致冰块溢出,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影响了客户的使用体验感,另外,对于两个齿轮的啮合进行传动,齿轮传动的瞬时传动比更加恒定,且传动效率高,可延长该制冰的使用寿命,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述的驱动件26可以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其它驱动装置均可。
如图7所示,该制冰机还包括加热器28与加热管29,加热器28与加热管29连接,且加热器28设置在壳体12内,加热管29呈U型设置并位于制冰盘1的底部。
在该制冰机将制冰盘1内的水转化为冰块后,冰块常常与制冰盘1黏结一起而导致不易取出,因此通过设置加热器28与加热管29,在制冰完成后,加热器28开启使得加热管29温度提高,进而将制冰盘1内的冰块在受热后脱离制冰盘1,通过驱动件26带动排冰器2转动,即可顺利的将冰块排出至制冰机下方放置的用于储存冰块的储冰室(图中未示出)内。
壳体12上还连接有延伸至制冰盘1上方的防尘板30,防尘板30上形成有注水口31,注水口31与制冰盘1联通。
防尘板30位于制冰盘1的上方,可以防止制冰机安装或制冰时杂质掉落至制冰盘1内而影响冰块的质量,同时防尘板30上的注水口31与制冰盘1联通,在制冰机需要制冰时,外部的水管通过注水口31将水注入至制冰盘1内,进而确保该制冰机的正常制冰作业,另外,在防尘板30的上方可设置一些安装部位,有利于使用者通过这些安装部位将该制冰机快速准确的安装在所需的位置。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制冰机的工作原理具体如下:
如图3所示,此时检测部21位于远离制冰盘1的位置,即冰块未满的状态,当驱动件26驱动齿轮I4与排冰器2转动时,由于检测部21、延伸部19与转动部17连接,且转动部17上的复位块22抵靠在齿轮I4的凸起部7上,所以齿轮I4的转动带动排冰器2转动进行排冰作业时,齿轮I4会同步带动复位块22进行转动,此时检测部21在图3的位置绕着逆时针方向缓慢转动至图4所示的位置,在此过程中,检测部21在接近图4所示位置之前,排冰器2已将制冰盘1中的冰块排入至制冰盘1下方的冰块储存室内,复位块22上的连接块23同检测部21同步逆时针转动,因此在转动过程中会将弹性件16逐渐拉伸,而当检测部21位于图4所示位置时,齿轮I4上的凹陷部8位于复位块22的左侧,且复位块22与凹陷部8之间存在间隙,如图4所示,两者之间存在的间隙使得复位块22没有凸起部7的抵靠,在弹性件16收缩复位的情况下,弹性件16可以拉动连接块23并使得复位块22转动过程中落入凹陷部8内,这也使得复位块22在转动过程中,如果冰未满的情况下,检测部21会复位至图3与图4之间的任意位置处,而检测部21位移的变化反应到同步转动的延伸部19上,延伸部19上的接近开关10在检测部21发生位移后向感应块15远离,即接近开关10根据检测部21发生的位移反应出冰未满的信号,紧接着接近开关10给予驱动件26继续工作的信号,排冰器2即可在驱动件26的转动下继续排冰作业,同理,当复位块22在弹性件16复位作用下落入凹陷部8内时,复位块22以及检测部21都未发生转动时,此时如图4所示,接近开关10处于最靠近感应块15的位置,且检测部21位于冰满时的位置,那么接近开关10根据检测部21未发生转动而给予驱动件26停止工作的信号,避免驱动件26继续带动排冰器2转动实施排冰作业,确保冰满情况下停止继续排冰以及制冰工序,提升该制冰机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述的弹性件16可以为压缩弹簧,复位弹簧等其它弹性件16均可。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一”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制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制冰的制冰盘,所述制冰盘的上方转动设置有排冰器,所述排冰器用于将冰块排出至所述制冰盘外;
驱动组件,其设置在所述制冰盘的一侧,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设置有齿轮I,所述齿轮I与所述排冰器同轴设置,所述制冰盘上设有传感器,所述齿轮I上设有与所述传感器对应的检测块,且所述齿轮I靠近所述制冰盘的一侧设置有凸起部与凹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凹陷部呈环形设置;
检测组件,其设置在所述齿轮I的一侧,所述检测组件包括接近开关和冰满检测臂,所述接近开关与所述驱动组件电连接,所述接近开关与所述冰满检测臂连接,所述冰满检测臂靠近所述齿轮I的端部抵靠在所述凸起部上,且所述冰满检测臂通过所述齿轮I转动从所述凸起部落入至所述凹陷部内并进行复位,通过所述接近开关对冰满程度进行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还包括:
壳体,其内部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形成有圆弧槽,所述冰满检测臂转动设置在所述圆弧槽内;
感应块,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感应块与所述接近开关相对应设置;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冰满检测臂靠近所述齿轮I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冰满检测臂包括:
转动部,所述转动部上设有转轴,所述转轴活动设置在所述圆弧槽内;
延伸部,其设置在所述转轴远离所述齿轮I的端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转动部同轴设置,且所述延伸部的端部设置有位于所述感应块一侧的安装块,所述接近开关连接在所述安装块内;
检测部,其连接在所述延伸部上且与所述转轴同轴设置,所述检测部延伸至所述制冰盘的一侧,且所述检测部用于检测冰满程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靠近所述齿轮I的端部还设有复位块,所述复位块抵靠于所述凸起部,且所述复位块上设有连接块,所述弹性件远离所述壳体的端部连接在所述连接块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部上设有延伸板与连接孔,所述延伸板用于检测冰满程度,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延伸部通过固定件连接在所述转轴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上还设置有位于所述壳体内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接近开关电连接,且所述驱动件的驱动端连接有齿轮II,所述齿轮I与所述齿轮II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制冰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热器与加热管,所述加热器与所述加热管连接,且所述加热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加热管呈U型设置并位于所述制冰盘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还连接有延伸至所述制冰盘上方的防尘板,所述防尘板上形成有注水口,所述注水口与所述制冰盘联通。
CN202320630642.4U 2023-03-28 2023-03-28 一种制冰机 Active CN2193680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30642.4U CN219368073U (zh) 2023-03-28 2023-03-28 一种制冰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30642.4U CN219368073U (zh) 2023-03-28 2023-03-28 一种制冰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68073U true CN219368073U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51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30642.4U Active CN219368073U (zh) 2023-03-28 2023-03-28 一种制冰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680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66559B1 (ko) 냉장고용 제빙기의 만빙 감지 구조
KR101645356B1 (ko) 냉장고용 제빙기
US5768900A (en) Ice maker having stops for controlling the position of a rotary ice-making tray
CA2671953C (en) Ice maker for refrigerator and method of testing the same
KR100565381B1 (ko) 무접촉 방식의 자동제빙기용 구동장치
CN219368073U (zh) 一种制冰机
US9528741B2 (en) Energy saving icemaker system and control module
CN102261780B (zh) 一种自动制冰机及具有该自动制冰机的冰箱
US20110000233A1 (en) Control module for automatic ice makers
US11530861B2 (en) Refrigerato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20160370081A1 (en) Refrigera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ice maker therefor
CN100398945C (zh) 自动制冰装置
US11486623B2 (en) Ice making assembly for receiving interchangeable mold assemblies
KR101306578B1 (ko) 캠 교체 방식의 제빙기 이빙 장치
CN115342580B (zh) 冰箱及其控制系统
CN219368803U (zh) 一种制冰机检测板
EP4140389A1 (en) Dispensing apparatus of dishwasher and dishwasher
KR20200087112A (ko) 냉장고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US3563050A (en) Automatic ice maker
CN217744127U (zh) 一种食品加工机用转阀组件
CN104961167A (zh) 净水设备的水袋组件及具有其的净水设备
CN103712393B (zh) 制冰装置
CN101349491B (zh) 自动制冰机脱冰和探冰驱动装置
CN219063900U (zh) 一种供水装置和冰箱
CN216924852U (zh) 一种结构简单的容积定量式分冰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