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67872U - 用于回风口的导风装置及空气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回风口的导风装置及空气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67872U
CN219367872U CN202320176015.8U CN202320176015U CN219367872U CN 219367872 U CN219367872 U CN 219367872U CN 202320176015 U CN202320176015 U CN 202320176015U CN 219367872 U CN219367872 U CN 2193678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ventilation
guiding device
baffle
r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7601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德昌
赵强
王宁
张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7601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678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678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678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回风口的导风装置,包括:框架,设于所述回风口,且构造有多个通风部;挡板,滑动连接于所述框架,且构造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镂空部和遮挡部;其中,在所述镂空部与所述通风部相对应的情况下开启所述回风口,在所述遮挡部与所述通风部相对应的情况下关闭所述回风口。通过挡板沿框架往复滑动以使镂空部和遮挡部分别与通风部对应设置,在通风部与镂空部对应的情况下气流流通,在通风部与遮挡部对应的情况下阻断气流流通,这样,通过导风装置控制回风口处的气流通断,不仅结构简单易操作,且整体结构占用空间小。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Description

用于回风口的导风装置及空气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回风口的导风装置及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人们生活工作的室内环境中,打开窗户通风会使室外的污染严重的空气进入室内,对人体健康不利;而不打开窗户通风,会使室内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室内空气的含氧量会逐渐降低,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升高,不利于人体健康。
相关技术中通过净化窗机,将开窗通风自动化,以调节室内空气质量。但是在进风口通过百叶摆动进风,百叶在开启进风口的情况下,占用空间大,在避免与窗机内安装的其它零部件的情况下,导致窗机尺寸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回风口的导风装置及空气处理装置,通过导风装置控制回风口处的气流通断,不仅结构简单易操作,且整体结构占用空间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于回风口的导风装置,包括:
框架,设于所述回风口,且构造有多个通风部;
挡板,滑动连接于所述框架,且构造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镂空部和遮挡部;
其中,在所述镂空部与所述通风部相对应的情况下开启所述回风口,在所述遮挡部与所述通风部相对应的情况下关闭所述回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挡板连接,用以驱动所述挡板滑动,以开启或关闭所述回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板包括:
齿条部,设于所述挡板的一侧,且其长度方向与所述挡板的滑动方向相一致;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
齿轮部,与所述齿条部啮合连接;
第一电机,与所述齿轮部传动连接,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所述齿轮部转动,带动所述齿条部移动,以驱动所述挡板相对所述框架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板还包括:
延长部,自所述挡板的一侧沿长度方向延伸构造形成;
其中,所述齿条部设于所述延长部一侧,且所述延长部的顶部高于所述齿条部的顶部,以在所述齿轮部与所述齿条部啮合连接的情况下,所述延长部限定所述齿轮部的安装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齿条部位于所述齿轮部的下方,所述齿轮部的端面贴合或靠近所述延长部的板面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安装壳,凹陷形成一安装腔,以安装所述第一电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架的边缘向内弯折构造有凹槽,所述挡板的边缘构造有滑动部,所述滑动部嵌入所述凹槽内以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架的内侧壁构造有凸出设置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的顶部与所述凹槽限定出一L型结构;
其中,所述挡板的滑动部弯折设置以与L型结构相适配,且搭接于所述凸出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风部呈长条状,多个所述通风部竖向且间隔均匀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机壳,所述机壳构造有回风口;还包括如前述实施例中提供的用于回风口的导风装置,所述导风装置设于所述机壳,且所述框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机壳的回风口处。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回风口的导风装置及空气处理装置,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挡板沿框架往复滑动以使镂空部和遮挡部分别与通风部对应设置,在通风部与镂空部对应的情况下气流流通,在通风部与遮挡部对应的情况下阻断气流流通,这样,通过导风装置控制回风口处的气流通断,不仅结构简单易操作,且整体结构占用空间小。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使用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另一视角的使用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第一通风模块的爆炸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第一通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第一通风模块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第三通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第三通风模块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第三通风模块的第一通风口开启的状态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用于回风口的导风装置或第一导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用于回风口的导风装置或第一导风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用于回风口的导风装置或第一导风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用于回风口的导风装置或第一导风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框架的侧视示意图;
图2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加湿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2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加湿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箱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箱盖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机壳;101:室内面板;102:室外面板;
20:第一通风模块;201:第一出风口;2012:折边部;202:第一回风口;203:第二回风口;204:第一风机;205:第一风道;
206:第一导风装置;2061:框架;2062:通风部;2063:凹槽;2064:凸出部;
2071:挡板;2072:镂空部;2073:遮挡部;2074:齿条部;2075:延长部;2076:滑动部;
2081:第一电机;2082:齿轮部;2083:安装壳;2084:安装腔;
2091:第一固定架;2092:净化模块;2093:筋条;
2101:第二固定架;2102:流通通道;2103:导风板;2104:导向件;
2111:第二电机;2113:齿条元件;
2121:安装架;2131:换热器;
30:加湿装置;301:箱体;3011:中空腔室;302:雾化组件;303:箱盖;304:出雾腔;305:进水腔;306:进水管;307:水雾通道组件;3071:出雾口;308:电磁阀;309:过滤件;310:水位检测器;
40:第二通风模块;401:第二出风口;402:第三回风口;403:第二风机;404:第二风道;
50:第三通风模块;501:第四回风口;502:第五回风口;503:全热交换芯体;504:第三风道;505:第一通风口;506:第二通风口;507:第一隔板;508:第一滑道;509:第一滑板;510:第一齿条结构;511:第一驱动组件;512:第二隔板;513:第二滑道;514:第二滑板;515:第二齿条结构;516:第二驱动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用以调节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洁净度等,提升室内空气质量,满足人们的舒适性要求。
示例性地,本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可安装于室内室外的隔离墙中,窗玻璃中,或,窗一侧。空气处理装置不仅可通过自身调节室内环境质量,而且还能够通过获取室外空气,来调节室内环境质量。
结合图1至图2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机壳10、第一通风模块20和第二通风模块40。第一通风模块20和第二通风模块40均设于机壳10内。通过第一通风模块20和第二通风模块40能够使得空气处理装置至少具有两种通风模式,提升用户体验。
机壳10,包括相对设置的室内面板101和室外面板102;室内面板101即面向室内的一侧,室外面板102即面向室外的一侧。
第一通风模块20,设于机壳10,包括于室内面板101构造的第一出风口201和第一回风口202,以及于室外面板102构造的第二回风口203;第一出风口201流出的气流可自第一回风口202流入和/或自第二回风口203流入。流入第一通风模块20的气流,均通过第一出风口201吹出至室内。第一通风模块20通过位于室内面板101的第一回风口202和位于室外面板102的第二回风口203,实现两种进风途径。即第一通风模块20的第一种进风途径为:将室外空气通过第二回风口203引入室内。第二种进风途径为:通过第一回风口202使得室内空气流入第一通风模块20进行处理,然后吹出至室内。这样,通过第一通风模块20,使得室内处理装置不仅具有调节室内空气的温湿度的功能,而且具有新风功能。
第二通风模块40,设于机壳10,包括于室内面板101构造的第三回风口402和于室外面板102构造的第二出风口401,第二通风模块40用以将室内的空气排出至室外。通过第二通风模块40,可将室内空气排出至室外,以对室内空气进行更新。尤其是,在室内有害气体浓度过高的情况下,可以在不打开窗户的情况下,及时排出室内有害气体。
其中,第一通风模块20和第二通风模块40并排且独立设置。第一通风模块20和第二通风模块40互不干涉,第一通风模块20与第二通风模块40可择一使用,也可配合使用。示例性地,在需要更换室内空气的情况下,通过第一通风模块20和第二通风模块40同时启用,不仅可以实现更换室内空气的目的,而且还能够保证室内气压稳定,避免影响用户的正常生活。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第一通风模块20和第二通风模块40能够使得空气处理装置至少具有两种通风模式,第一通风模块20与第二通风模块40可择一使用,也可配合使用,能够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另外,空气处理装置不仅可通过第一通风模块20即自身调节室内环境质量,而且还能够通过第二通风模块40获取室外空气,来调节室内环境质量。
可选地,第一通风模块20还包括第一风机204,第一风机204设于机壳10内且对应第一出风口201设置,和/或,第二通风模块40还包括第二风机403,第二风机403设于机壳10内且对应第二出风口401设置。
第一通风模块20通过第一风机204能够促进第一通风模块20的空气流动,以加快空气处理装置对室内环境的调节。第一风机204对应第一出风口201设置,有助于保证第一出风口201的出风量。
第二通风模块40通过第二风机403能够促进第二通风模块40的空气流动,以加快空气处理装置对室内环境的调节。第二风机403对应第二出风口401设置,有助于保证第二出风口401的出风量。
可选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导风装置206,设于第一回风口202、第二回风口203和/或第三回风口402,用以控制第一回风口202、第二回风口203和/或第三回风口402的气流通断。
在第一回风口202、第二回风口203和/或第三回风口402设置有第一导风装置206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导风装置206开启或关闭相对应的回风口,从而控制相对应处的回风口的气流通断。
第一回风口202、第二回风口203和第三回风口402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安装第一导风装置206。
可选地,第一导风装置206包括:框架2061,构造有多个通风部2062;挡板2071,滑动连接于框架2061,且构造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镂空部2072和遮挡部2073;第一驱动装置,与挡板2071连接,用以驱动挡板2071滑动,以开启或关闭回风口;其中,在镂空部2072与通风部2062相对应的情况下开启回风口,在遮挡部2073与通风部2062相对应的情况下关闭回风口。
第一导风装置206的框架2061与所对应安装处的回风口的尺寸相适配。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挡板2071沿框架2061滑动,在挡板2071的镂空部2072与框架2061的通风部2062对应的情况下,气流可通过镂空部2072和通风部2062流出回风口,在遮挡部2073与通风部2062相对应的情况下,挡板2071通过遮挡部2073将框架2061的通风部2062全部遮挡,则气流无法通过通风部2062流出回风口。
可选地,框架2061可拆卸连接于机壳10的回风口处。如此,不仅便于更换第一导风装置206,而且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安装第一导风装置206。
图14至图1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回风口的导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4至图19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回风口的导风装置,包括框架2061,设于回风口,且构造有多个通风部2062;挡板2071,滑动连接于框架2061,且构造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镂空部2072和遮挡部2073;其中,在镂空部2072与通风部2062相对应的情况下开启回风口,在遮挡部2073与通风部2062相对应的情况下关闭回风口。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回风口的导风装置,通过挡板2071沿框架2061往复滑动以使镂空部2072和遮挡部2073分别与通风部2062对应设置,在通风部2062与镂空部2072对应的情况下气流流通,在通风部2062与遮挡部2073对应的情况下阻断气流流通,这样,通过导风装置控制回风口处的气流通断,不仅结构简单易操作,且整体结构占用空间小。
可选地,用于回风口的导风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与挡板2071连接,用以驱动挡板2071滑动,以开启或关闭回风口。
第一驱动装置位于挡板2071一侧,第一驱动装置与挡板2071连接,驱动挡板2071沿框架2061往复移动,从而实现对回风口的开启或关闭。另外,通过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挡板2071移动,还能够实现导风装置自动化操作。
可选地,挡板2071包括:齿条部2074,设于挡板2071的一侧,且其长度方向与挡板2071的滑动方向相一致;第一驱动装置包括:齿轮部2082,与齿条部2074啮合连接;第一电机2081,与齿轮部2082传动连接,第一电机2081驱动齿轮部2082转动,带动齿条部2074移动,以驱动挡板2071相对框架2061滑动。
齿条部2074位于挡板2071的滑动方向侧,齿条部2074的长度方向与挡板2071的滑动方向相一致,如此,在第一电机2081通过齿轮部2082与齿条部2074啮合,齿轮部2082转动,带动齿条部2074移动,从而驱动挡板2071相对框架2061滑动。
示例性地,通过第一电机2081正转和反转,驱动挡板2071相对框架2061往复移动,从而使得镂空部2072和遮挡部2073交替与通风部2062对应设置,进而实现回风口的开启和关闭。
可选地,挡板2071还包括:延长部2075,自挡板2071的一侧沿长度方向延伸构造形成;其中,齿条部2074设于延长部2075一侧,且延长部2075的顶部高于齿条部2074的顶部,以在齿轮部2082与齿条部2074啮合连接的情况下,延长部2075限定齿轮部2082的安装位置。
通过延长部2075能够加强齿条部2074的结构强度,并在齿轮和齿条部2074啮合的情况下,支撑齿条部2074及齿轮。
通过延长部2075的顶部高于齿条部2074的顶部,如此,在齿轮与齿条部2074啮合连接的情况下,不仅延长部2075的顶部边缘能够限定齿轮的安装位置,避免齿轮凸出,从而保证齿轮与齿条部2074啮合连接时的接触面积;而且在挡板2071的往复移动过程中,还可通过齿轮与延长部2075的相互配合,对挡板2071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可选地,延长部2075的板面与齿条部2074垂直设置。
可选地,齿条部2074位于齿轮部2082的下方,齿轮部2082的端面贴合或靠近延长部2075的板面设置。
齿条部2074位于齿轮的下方,在齿轮与齿条部2074啮合连接的情况下,通过齿条部2074能够对齿轮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保证齿轮的稳定性。
齿轮的端面贴合或靠近延长部2075的板面设置,如此,通过延长部2075能够止挡齿轮,避免齿轮凸出齿条部2074,影响啮合连接时的接触面积。另外,在挡板2071的往复移动过程中,还可通过齿轮的端面与延长部2075的板面平行且相互配合,对挡板2071的移动能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可选地,用于回风口的导风装置还包括:安装壳2083,凹陷形成一安装腔2084,以安装第一电机2081。
安装壳2083位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机壳10内,且与机壳10可拆卸连接。
安装壳2083凹陷形成一安装腔2084,将第一驱动装置的第一电机2081安装于安装腔2084内进行固定。优选地,安装腔2084的尺寸与第一电机2081相适配。
示例性地,在第一电机2081安装于安装腔2084内的情况下,第一电机2081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于安装腔2084内。且,第一电机2081与安装腔2084的侧壁尽量点接触,或者减少第一电机2081与安装腔2084侧壁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助于降低在第一电机2081工作过程中传递至安装壳2083的振动及产生的噪音。
可选地,框架2061的边缘向内弯折构造有凹槽2063,挡板2071的边缘构造有滑动部2076,滑动部2076嵌入凹槽2063内以滑动。
通过框架2061的凹槽2063及挡板2071的滑动部2076的结构设计,挡板2071通过滑动部2076嵌入框架2061的凹槽2063内滑动,不仅可以实现挡板2071与框架2061相对固定的目的,而且还能够限定挡板2071的位置及对挡板2071的滑动进行导向。
可选地,凹槽2063的形状构造与滑动部2076的形状构造相适配。
可选地,框架2061的内侧壁构造有凸出设置的凸出部2064,凸出部2064的顶部与凹槽2063限定出一L型结构;其中,挡板2071的滑动部2076弯折设置以与L型结构相适配,且搭接于凸出部2064。
这样,通过凸出部2064与凹槽2063限定出一L型结构,在滑动部2076嵌置于凹槽2063内,凸出部2064对滑动部2076进行支撑,能够避免滑动部2076自凹槽2063内沿垂直于滑动方向移出。
凸出部2064横向设置。滑动部2076顶部弯折后与挡板2071垂直设置,且搭接于凸出部2064上。通过凸出部2064止挡滑动部2076自凹槽2063掉落移出。
可选地,通风部2062呈长条状,多个通风部2062竖向且间隔均匀设置。
通风部2062呈长条状,多个通风部2062竖向且间隔均匀设置,如此有助于回风口的出风气流均匀,另外,还有助于保证回风口处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三通风模块50,设于机壳10,包括于室内面板101构造的第四回风口501和于室外面板102构造的第五回风口502;其中,第三通风模块50内设有全热交换芯体503,且与第一通风模块20和第二通风模块40可选择性连通,以使与全热交换芯体503换热后的气流自第一通风模块20流出或自第二通风模块40流出。
第三通风模块50通过第四回风口501,可将室内的空气吸入,并通过全热交换芯体503对吸入的室内空气进行换热调节,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第一通风模块20或第二通风模块40流出。这样,实现对室内空气的温湿度调节,且在第一通风模块20或第二通风模块40作用的情况下,通过第三通风模块50进行叠加使用,以提高对空气的处理效果,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第三通风模块50通过第五回风口502,将室外的空气引入,并通过全热交换芯体503对吸入的室外空气进行换热调节,然后,通过第一通风模块20或第二通风模块40吹出至室内,以实现借助室外环境对室内空气的温湿度调节,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机壳10,包括相对设置的室内面板101和室外面板102;第一通风模块20,设于机壳10,包括于室内面板101构造的第一出风口201和第一回风口202,以及于室外面板102构造的第二回风口203;第一出风口201流出的气流可自第一回风口202流入和/或自第二回风口203流入;第三通风模块50,设于机壳10,包括于室内面板101构造的第四回风口501和于室外面板102构造的第五回风口502,第三通风模块50内设有全热交换芯体503,全热交换芯体503用以与自第四回风口501和第五回风口502流入的气流进行换热;其中,第一通风模块20与第三通风模块50可选择性连通。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第一通风模块20和第三通风模块50使得空气处理装置至少具有两种通风模块,并通过第三通风模块50引入室内空气或室外空气,且与第一通风模块20配合使用的情况下,不仅能够满足用户的多种通风需求,而且还能够提高对室内环境的调节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第三通风模块50包括:第三风道504组件,设于机壳10内,且与机壳10围限出第三风道504;全热交换芯体503位于第三风道504内并可拆卸连接于第三风道504组件;第三风道504组件构造有第三风道504的通风口;滑板,与第三风道504组件滑动连接,以开启或关闭第三风道504的出风口;驱动组件,与滑板连接,用以驱动滑板沿第三风道504组件滑动。
第三通风模块50通过滑板滑动开启或关闭第三风道504的通风口,从而实现第三通风模块50与第一通风模块20的选择性连通。即,在驱动组件驱动滑板向上滑动的情况下,开启第三风道504的通风口,从而实现第三通风模块50与第一通风模块20的连通,第三风道504的气流流入第一通风模块20,并经第一通风模块20的第一出风口201流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通风模块50与第二通风模块40选择性连通。即滑板滑动开启第三风道504的通风口,从而实现第三通风模块50与第二通风模块40的连通,第三风道504的气流流入第二通风模块40,并经第二通风模块40的第二出风口401流出。
可选地,第三风道504组件还包括:第一隔板507,竖向设于机壳10内,且面向第一通风模块20设置;第一隔板507构造有第三风道504的通风口,第一隔板507的边缘构造有滑道,滑道用以与第一滑板509滑动连接;第一滑板509的板面设有齿条结构,第一驱动组件511设于第一隔板507,第一驱动组件511通过齿轮齿条啮合连接,驱动第一滑板509于滑道内上下滑动,以开启或关闭第三风道504的通风口。
这样,通过第一隔板507不仅可以分隔第一通风模块20的第一风道205和第三通风模块50的第三风道504,而且还可用以安装第一驱动组件511及第一滑板509,以便第一滑板509在第一驱动组件511的驱动下,沿第一隔板507于滑道内上下滑动,从而开启或关闭第三风道504的通风口,进而实现第一通风模块20和第三通风模块50之间的选择性连通。
可选地,第三风道504的通风口位于第一隔板507的下侧,且第四回风口501和第五回风口502均位于第三风道504的通风口的上方。这样,以便气流自第四回风口501或第五回风口502进入第三风道504后,流经第三风道504内的全热交换芯体503,然后自第三风道504的通风口流出。
另外,将第三风道504的通风口设于第一隔板507的下侧,如此,有助于第三风道504内的气流流入第一通风模块20时,与第一通风模块20内流入的气流混合后,经第一风机204自第一出风口201吹出;或者,有助于第三风道504内的气流流入第二通风模块40时,与第二通风模块40内流入的气流混合后,经第二风机403自第二出风口401吹出。
可选地,第一回风口202和第二回风口203对应设置,且第一出风口201位于第一回风口202的上方;第一通风模块20还包括:第一风机204,对应第一回风口202设置;其中,第一回风口202和第二回风口203均设有第一导风装置206,第一导风装置206用以开启或关闭回风口。
第一回风口202和第二回风口203对应设置,且位于第一出风口201的下方,一方面有助于空气处理装置结构对称设置,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便于空气自低端流入,自高端吹出,加强室内空气的流通性,从而提高对室内环境的调节效果。
第一风机204对应第一回风口202设置,有助于加强气流自第一回风口202吹出后的吹出距离,扩大气流的覆盖范围。
通过第一回风口202和第二回风口203分别设置第一导风装置206,这样,实现第一回风口202和第二回风口203的分别控制,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开启或关闭相应的回风口,从而实现多种通风及空气调节模式的控制。示例性地,通过第一回风口202流入第一通风模块20的气流来自室内,即第一通风模块20对室内空气自身进行调节。示例性地,通过第二回风口203流入第一通风模块20的气流来自室外,即第一通风模块20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对室内空气进行调节。示例性地,可同时将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引入第一通风模块20。上述三种调节模式,可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第一通风模块20还包括:第二导风装置,设于第一回风口202和第二回风口203的上方,用以打开或关闭第一回风口202和第二回风口203与第一风机204之间的流通通道2102;在第一通风模块20与第三通风模块50连通的情况下,第二导风装置关闭,第三通风模块50的气流流入第一通风模块20,经第一风机204,从第一出风口201吹出。
在第一通风模块20与第三通风模块50连通的情况下,通过第二导风装置关闭第一回风口202和第二回风口203与第一风机204之间的流通通道2102,如此,使得第三通风模块50的气流流入第一通风模块20后,可经第一风机204自第一出风口201吹出,即经第三通风模块50调节的空气自第一通风模块20直接吹出,或者经第一通风模块20再次调节后吹出。如此,进一步扩大了空气处理装置的调节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通风模块20与第三通风模块50连通的情况下,可通过关闭第一回风口202处的第一导风装置206和关闭第二回风口203处的第二导风装置,以此阻止外界气流流入,与来自第三通风模块50的气流混合。在实际应用中,通过第二导风装置关闭流通通道2102,不仅可以避免外界气流流入与来自第三通风模块50的气流混合,而且还能够避免来自第三通风模块50的部分气流向下流动并储存在第一回风口202和第二回风口203之间的风道,进而影响自第一出风口201吹出的气流流量。
可选地,机壳10还包括:第一风道205,连通第一出风口201、第一回风口202和第二回风口203;第二风道404,连通第二出风口401和第三回风口402;其中,第三风道504位于第一风道205和第二风道404之间,且可选择性地连通第一风道205和第二风道404。
第一风道205为第一通风模块20的风道,第二风道404为第二通风模块40的风道,第三风道504为第三通风模块50的风道。第三风道504位于第一风道205和第二风道404之间,便于第三风道504与第一风道205和第二风道404可选择性连通,实现多种空气调节模式。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机壳10,构造有并排设置的第一风道205、第二风道404和第三风道504;第一风机204,设于第一风道205内,用以将第一风道205内的空气吹出;第二风机403,设于第二风道404内,用以将第二风道404内的空气吹出;全热交换芯体503,设于第三风道504内;其中,第三风道504与第一风道205可选择性连通,第三风道504与第二风道404可选择性连通。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第三风道504与第一风道205和第二风道404可选择性连通,使得空气处理装置具有多种通风调节模式,并通过全热交换芯体503,对流经的空气进行调节,如此,不仅能够满足用户的多种通风需求,而且还能够提高对室内环境的调节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第三风道504的回风口高于第一风道205的回风口,和/或,第三风道504的回风口高于第二风道404的回风口。
这样,便于第三风道504内的气流流入第一风道205或第二风道404,避免与第一风道205的回风口或与第二风道404的回风口发生气流干涉,然后自第一风道205的第一出风口201或第二风道404的第二出风口401吹出。
可选地,第三风道504的回风口低于第一风道205的第一出风口201和第二风道404的第二出风口401。这样,便于空气自低端流入,自高端吹出,加强室内空气的流通性,从而提高对室内环境的调节效果。
可选地,机壳10包括室内面板101和室外面板102;第三风道504至少包括两个回风口,两个回风口分别设于室内面板101和室外面板102,以使室内的空气或室外的空气流入第三风道504内。
这样,第三风道504通过位于室内面板101的回风口,能够将室内空气引入第三风道504进行空气调节,实现对室内空气自身的调节目的。通过位于室外面板102的回风口,将室外空气引入第三风道504进行调节,对室内空气进行调节。另外,利用室外空气对室内空气进行调节,有助于提高效率,节省资源。
示例性地,两个回风口分别为位于室内面板101的第四回风口501和位于室外面板102的第五回风口502。
可选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隔板507,竖向设于机壳10内,且面向第一风道205设置;第一隔板507构造有第一通风口505;第一滑板509,滑动连接于第一隔板507,用以开启或关闭第一通风口505;第一驱动组件511,与第一滑板509连接,用以驱动第一滑板509沿第一隔板507滑动。
通过第一驱动组件511驱动第一滑板509沿第一隔板507滑动,从而实现开启第一通风口505即连通第一风道205和第三风道504,或关闭第一通风口505即阻断第一风道205和第三风道504连通的目的,进而实现第一通风模块20和第三通风模块50的可选择性连通。
可选地,第一通风口505位于第一隔板507的底部。这样,便于第三风道504内的空气自第一通风口505流入第一风道205内,且便于流入第一风道205的气流自底部向上流动至第一风机204,经第一风机204自第一出风口201吹出。
可选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隔板512,竖向设于机壳10内,且面向第二风道404设置;第二隔板512构造有第二通风口506;第二滑板514,滑动连接于第二隔板512,用以开启或关闭第二通风口506;第二驱动组件516,与第二滑板514连接,用以驱动第二滑板514沿第二隔板512滑动。
通过第二驱动组件516驱动第二滑板514沿第二隔板512滑动,从而实现开启第二通风口506即连通第二风道404和第三风道504,或关闭第二通风口506即阻断第二风道404和第三风道504连通的目的,进而实现第二通风模块40和第三通风模块50的可选择性连通。
可选地,第二通风口506位于第二隔板512的底部。这样,便于第三风道504内的空气自第二通风口506流入第二风道404内,且便于流入第二风道404的气流自底部向上流动至第二风机403,经第二风机403自第二出风口401吹出。
可选地,第一通风口505与第二通风口506相对且错位设置。即第一通风口505和第二通风口506分别位于全热交换芯体503的两侧。这样,不论是第三通风模块50与第一通风模块20还是与第二通风模块40连通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流入第三通风模块50的空气经过全热交换芯体503处理后,再流出至相应的通风模块。
可选地,第一隔板507的边缘构造有第一滑道508,第一滑板509滑动设于第一滑道508内;其中,第一滑板509的板面设有第一齿条结构510,第一驱动组件511设于第一隔板507,第一驱动组件511通过齿轮齿条啮合连接,驱动第一滑板509于第一滑道508内上下滑动,以开启或关闭第一通风口505。
通过第一滑道508不仅可以限定第一滑板509的位置,而且在第一驱动组件511驱动第一滑板509滑动的情况下,还可对第一滑板509起到导向作用。
可选地,第一驱动组件511可为电机和齿轮,齿轮与第一齿条结构510啮合连接,电机驱动齿轮转动,从而驱动第一齿条结构510直线运动,进而驱动第一滑板509滑动。第一驱动组件511可通过电机的正转和反转,驱动第一滑板509向上滑动和向下滑动,开启或关闭第一通风口505。
可选地,第一齿条结构510竖向设置,以适配第一滑板509上下滑动。
可选地,第二隔板512的边缘构造有第二滑道513,第二滑板514滑动设于第二滑道513内;其中,第二滑板514的板面设有第二齿条结构515,第二驱动组件516设于第二隔板512,第二驱动组件516通过齿轮齿条啮合连接,驱动第二滑板514于第二滑道513内上下滑动,以开启或关闭第二通风口506。
通过第二滑道513不仅可以限定第二滑板514的位置,而且在第二驱动组件516驱动第二滑板514滑动的情况下,还可对第二滑板514起到导向作用。
可选地,第二驱动组件516可为电机和齿轮,齿轮与第二齿条结构515啮合连接,电机驱动齿轮转动,从而驱动第二齿条结构515直线运动,进而驱动第二滑板514滑动。第二驱动组件516可通过电机的正转和反转,驱动第二滑板514向上滑动和向下滑动,开启或关闭第二通风口506。
可选地,第二齿条结构515竖向设置,以适配第二滑板514上下滑动。
可选地,机壳10、第一隔板507和第二隔板512围限出第三风道504;第二隔板512与第一隔板507平行且相对设置。第一隔板507面向第一通风模块20,第二隔板512面向第二通风模块40。第一隔板507和第二隔板512平行且相对设置,有助于安装,且能够提高第三通风模块50及第三风道504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可选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净化装置,可升降的设于第一风道205内,且位于第一风机204的进风侧;第二导风装置,设于第一回风口202和第二回风口203的上方,用以打开和关闭第一回风口202和第二回风口203与第一风机204之间的流通通道2102;在第一风道205与第三风道504连通的情况下,净化装置可下降,并驱动第二导风装置关闭,下降后的净化模块2092与第一风机204限定出一流通空间,第三风道504的空气流入流通空间,经第一风机204,从第一出风口201吹出。
在第一风道205与第三风道504连通的情况下,通过净化模块2092下降,并驱动第二导风装置关闭,这样,来自第三风道504的气流直接通过流通空间,流入第一风机204,然后从第一出风口201吹出。如此,一方面能够避免来自第三风道504的气流流经净化装置时降低风量,另一方面来自第三风道504的气流于第三风道504内已经过全热交换芯体503的过滤层进行净化,无需再次经过净化装置。
另外,通过第二导风装置关闭第一回风口202和第二回风口203与第一风机204之间的流通通道2102,能够避免来自第三风道504的气流流动至第一回风口202和第二回风口203处,使得流入第一风机204的气流流量减少。
可选地,净化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架2091,设有净化模块2092,第一固定架2091包括多个竖向设置的筋条2093,筋条2093位于第一固定架2091的一侧;第二导风装置包括:第二固定架2101,设于机壳10,并围限出流通通道2102,自第一回风口202和第二回风口203流入第一通风模块20的气流流经流通通道2102,被第一风机204自第一出风口201吹出;第二固定架2101位于第一回风口202和第一风机204之间,且位于第一固定架2091下方;导风板2103,转动连接于第二固定架2101内侧;导向件2104,转动连接于第二固定架2101外侧,且与导风板2103联动设置;其中,导向件2104与筋条2093相抵触设置,在筋条2093向下移动的情况下,导向件2104逆时针转动,并带动导风板2103转动以关闭流通通道2102,阻止来自第一回风口202和第二回风口203的气流流入第一风机204;在筋条2093向上移动的情况下,导向件2104顺时针转动,并带动导风板2103转动以开启流通通道2102。这样,通过第一固定架2091的筋条2093上下移动,从而带动第二导风装置的导风板2103开启或关闭流通通道2102,且还能够通过第一固定架2091带动净化模块2092上下移动。
可选地,第一通风模块20还包括:净化模块2092,设于第一固定架2091,且与第一固定架2091同步运动;在第一固定架2091上升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二导风装置开启流通通道2102,第一回风口202和/或第二回风口203的空气可经流通通道2102流入净化模块2092,净化后的空气经第一风机204吹出;在第一固定架2091下降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二导风装置关闭流通通道2102,净化模块2092与第一风机204限定出一流通空间,第三通风模块50的空气流入流通空间,经第一风机204吹出。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位置可为一个具体的位置,也可为一个范围。即,第一位置可以理解为第二导风装置的导风板2103刚刚打开时的位置及高于该位置的区域均可为第一位置。或者,第一位置可以理解为第二导风装置的导风板2103完全打开时的位置。其中,在第一位置为第二导风装置的导风板2103完全打开时的位置的情况下,第一位置贴合或靠近第一风机204设置。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二位置为一个具体的位置。即,第二位置为第二导风装置的导风板2103完全关闭时的位置。
可选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与第一固定架2091相连,用以驱动第一固定架2091上升或下降。如此,通过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固定架2091上升下降,实现自动化控制。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通风模块,用于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安装架2121,用以安装风机;第一固定架2091,位于安装架2121的下方,且可相对安装架2121升降运动;第二固定架2101,位于第一固定架2091的下方,且顶部围限出一流通通道2102,第二导风装置,设于第二固定架2101的顶部,用以开启或关闭流通通道2102;其中,第二导风装置与第一固定架2091联动设置,在第一固定架2091位于靠近安装架2121的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二导风装置开启;在第一固定架2091下降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二导风装置关闭。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通风模块,通过第一固定架2091的上下移动驱动第二导风装置的开闭,使得通风模块具有多种通风模式,不仅能够满足用户的多种通风需求,而且机械式的联动设置有助于保证通风模式调节过程中的准确度,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在第二导风装置关闭的情况下,第一固定架2091与安装架2121限定出一流通空间,气流可自流通空间流入风机。
可选地,还包括:净化模块2092,设于第一固定架2091内,用以净化空气;其中,在第二导风装置开启的情况下,气流流经净化模块2092后,流入风机;在第二导风装置关闭的情况下,气流自净化模块2092上方的流通空间流入风机。
可选地,第一固定架2091构造有多个竖向设置的筋条2093,第二导风装置包括:导风板2103,转动连接于第二固定架2101内侧;导向件2104,转动连接于第二固定架2101外侧,且与导风板2103联动设置;其中,导向件2104与筋条2093相抵触设置,在筋条2093向下移动的情况下,导向件2104逆时针转动,并带动导风板2103转动以关闭流通通道2102;在筋条2093向上移动的情况下,导向件2104顺时针转动,并带动导风板2103转动以开启流通通道2102。
可选地,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设于安装架2121的外侧,且与第一固定架2091相连,用以驱动第一固定架2091升降运动。
可选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电机2111,设于安装架2121;齿轮元件,与第二电机2111传动连接;齿条元件2113,与齿轮元件啮合连接,且与第一固定架2091相连;在第二电机2111正转的情况下,第二电机2111通过齿轮元件,驱动齿条元件2113向下移动,带动第一固定架2091下降;在第二电机2111反转的情况下,第二电机2111通过齿轮元件,驱动齿条元件2113向上移动,带动第一固定架2091上升。
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装置为两个,对称设于安装架2121的两侧,如此在驱动第一固定架2091上升下降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够保证第一通风模块20的结构的稳定性。
可选地,还包括:换热器2131,设于安装架2121内,且位于风机的进风侧,以与流入风机的空气进行换热。
通过换热器2131,与流入第一风机204的空气进行换热,从而实现对空气进行温湿度调节的目的,进而使得空气处理装置能够满足不同的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安装架2121、第一固定架2091和/或第二固定架2101均为框架2061结构,且第一固定架2091与第二固定架2101相适配。
安装架2121、第一固定架2091和/或第二固定架2101均为框架2061结构,便于安装第一电机2081、净化模块2092及第三驱动装置。另外,通过第一固定架2091与第二固定架2101相适配,不仅有助于通风模块整体美观,而且在第一固定架2091下降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即第一固定架2091下降至第二固定架2101,通过第二固定架2101可对第一固定架2091起到一定的承接作用。
可选地,安装架2121的侧部构造有与风机出风侧相适配的出风部;和/或,第二固定架2101的侧部构造有进风格栅。
安装架2121的出风部与机壳10的出风口相对应且适配,用以输出自风机吹出的气流。
第二固定架2101的侧部构造有进风格栅,以便气流自外部流入通风模块。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机壳10和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通风模块,通风模块均设于机壳10内,且机壳10构造有与通风模块的出风部及进风格栅相适配的出风口和回风口。
本实施例中的通风模块可为空气处理装置中的第一通风模块20。
结合图20至图2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加湿装置30,用于空气处理装置,包括:箱体301,内设有雾化组件302,雾化组件302用以雾化箱体301内的水;箱盖303,盖设于箱体301顶部,且构造有出雾腔304,出雾腔304与雾化组件302对应设置,以使雾化组件302雾化后的水雾进入出雾腔304并自出雾腔304流出。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装置30,通过雾化组件302将箱体301内的水雾化,雾化后的水雾可存储在出雾腔304,以便与箱体301内的水分离,出雾腔304内的水雾流出以对空气进行加湿,从而实现空气处理装置调节空气湿度的目的。
可选地,箱盖303还构造有进水腔305,进水腔305用以与进水管306连接以向箱体301内进水;其中,进水腔305和出雾腔304独立设置且均与箱体301连通。
进水管306外接水源,以实现向箱体301内进水的目的。
通过进水腔305与出雾腔304独立设置,可以避免进水水流影响经雾化组件302雾化后的水雾,从而有助于保证加湿装置30的出雾量,进而提高自出风口吹出的气流的加湿效果。
可选地,出雾腔304的顶部高于进水腔305的顶部,以使雾化后的水雾储存在出雾腔304顶部并自出雾腔304顶部排出。
出雾腔304与进水腔305均与箱体301连通,通过出雾腔304的顶部高于进水腔305的顶部,一方面有一定的空间储存水雾,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加湿装置30内的水位上涨对水雾产生影响。
另外,雾化后的水雾向上运动至出雾腔304,有助于水雾自出雾腔304的顶部排出。
可选地,还包括:水雾通道组件307,与出雾腔304连通,用以将出雾腔304内的水雾导出。
通过水雾通道组件307可将水雾导出至设定位置,例如出风口处。另外,通过水雾通道组件307可以使得加湿装置30于机壳10内的安装位置不受限制,从而提高加湿装置30安装的灵活性,进而避免基于安装加湿装置30对空气处理装置还需进行较大的结构调整。
另外,加湿装置30可位于机壳10的底部,通过水雾通道组件307将水雾导出至位于机壳10上部的出风口。这样,不仅实现加湿功能,而且还能够避免加湿装置30安装于机壳10顶部悬置,提高了加湿装置30的稳定性。
可选地,水雾通道组件307为管状结构,例如,方管、圆管;且出雾口3071位于第一出风口201的侧部,以使自出雾口3071排出的水雾经第一出风口201流出的气流,吹出至室内进行加湿。
出雾口3071位于第一出风口201的侧部,在气流自第一出风口201吹出时,与自出雾口3071流出的水雾混合,并将水雾吹出是室内,进行加湿。另外,将出雾口3071设于第一出风口201的侧部,还能够避免水雾于风道内形成潮湿环境,影响其他的零部件。
可选地,第一出风口201的边缘构造有折边部2012,水雾通道组件307的出雾口3071贯穿折边部2012以固定设置并连通第一出风口201。这样,有助于安装出雾口3071,并固定水雾通道组件307。尤其是在气流流经出雾口3071的情况下,水雾通道组件307的出雾口3071贯穿折边部2012,使得第一出风口201与出雾口3071呈类似的一体设计,提高了水雾通道组件307的出雾口3071的稳定性。
可选地,水雾通道组件307的出雾口3071所在平面与第一出风口201所在平面垂直设置。这样,有助于提高出雾口3071与第一出风口201之间安装的稳定性。
可选地,还包括:电磁阀308,位于进水腔305,且与进水管306连通,用以控制水流的通断。这样,通过电磁阀308能够控制水流的通断,提高自动化程度。
可选地,还包括:过滤件309,位于进水腔305内,且与电磁阀308的出水口连接,用以过滤流入进水腔305内的水流。这样,通过过滤件309对流入的水流进行过滤,以提高雾化后的水雾洁净度,不仅能够避免水雾流出至室内对环境质量造成不利影响,而且还能够避免水流中的杂质对加湿装置30的其它零部件造成的不利影响。
可选地,过滤件309包括:容置框,为框架2061结构,可拆卸连接于电磁阀308;过滤体,设于容置框内,且可拆卸。
通过容置框可拆卸连接于电磁阀308以及过滤体可拆卸连接于容置框,不仅有助于拆装,而且便于更换、维护容置框和过滤体中的一个部件,有助于降低使用成本,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还包括:水位检测器310,设于箱盖303,且位于进水腔305侧,用以检测水位。
通过水位检测器310检测箱体301内水位,在水位低于第一预设水位的情况下,发送信号,通过电磁阀308开启进水管306的水流,进行加水。在水位高于第二预设水位的情况下,发送信号,通过电磁阀308断开进水管306的水流,避免箱体301内的水溢出或影响其他零部件的使用及水雾腔内的水雾。
可选地,水位检测器310可拆卸连接于箱盖303,且安装于电磁阀308一侧。
可选地,箱体301底部构造有一中空腔室3011,中空腔室3011内设有电控板,电控板用以与电磁阀308和水位检测器310连接。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加湿装置30的整体美观,另一方面还能够在安装电控板的情况下,避免电控板受到水及水雾的影响。电控板与电磁阀308和水位检测器310连接,且还与空气处理装置的电控系统连接,以实现自动化控制加湿装置30的运行,提升用户体验。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装置30。具体的,包括:机壳10,构造有第一出风口201;加湿装置30,设于机壳10内,包括水箱和水雾通道组件307,水雾通道组件307连通水箱和第一出风口201,用以将水箱内雾化后的水雾输送至第一出风口201以吹出。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水雾通道组件307不仅将水箱内形成的水雾导出至第一出风口201吹出,而且还能够使得加湿装置30于机壳10内的安装位置不受限制,从而提高加湿装置30安装的灵活性,进而提高安装效率,降低成本。
另外,加湿装置30可位于机壳10的底部,通过水雾通道组件307将水雾导出至位于机壳10上部的第一出风口201。这样,不仅实现加湿功能,而且还能够避免加湿装置30安装于机壳10顶部悬置,提高了加湿装置30的稳定性。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用于回风口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设于所述回风口,且构造有多个通风部;
挡板,滑动连接于所述框架,且构造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镂空部和遮挡部;
其中,在所述镂空部与所述通风部相对应的情况下开启所述回风口,在所述遮挡部与所述通风部相对应的情况下关闭所述回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挡板连接,用以驱动所述挡板滑动,以开启或关闭所述回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包括:
齿条部,设于所述挡板的一侧,且其长度方向与所述挡板的滑动方向相一致;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
齿轮部,与所述齿条部啮合连接;
第一电机,与所述齿轮部传动连接,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所述齿轮部转动,带动所述齿条部移动,以驱动所述挡板相对所述框架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还包括:
延长部,自所述挡板的一侧沿长度方向延伸构造形成;
其中,所述齿条部设于所述延长部一侧,且所述延长部的顶部高于所述齿条部的顶部,以在所述齿轮部与所述齿条部啮合连接的情况下,所述延长部限定所述齿轮部的安装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条部位于所述齿轮部的下方,所述齿轮部的端面贴合或靠近所述延长部的板面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安装壳,凹陷形成一安装腔,以安装所述第一电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的边缘向内弯折构造有凹槽,所述挡板的边缘构造有滑动部,所述滑动部嵌入所述凹槽内以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的内侧壁构造有凸出设置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的顶部与所述凹槽限定出一L型结构;
其中,所述挡板的滑动部弯折设置以与L型结构相适配,且搭接于所述凸出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风部呈长条状,多个所述通风部竖向且间隔均匀设置。
10.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机壳,所述机壳构造有回风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回风口的导风装置,所述导风装置设于所述机壳,且所述框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机壳的回风口处。
CN202320176015.8U 2023-01-31 2023-01-31 用于回风口的导风装置及空气处理装置 Active CN2193678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76015.8U CN219367872U (zh) 2023-01-31 2023-01-31 用于回风口的导风装置及空气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76015.8U CN219367872U (zh) 2023-01-31 2023-01-31 用于回风口的导风装置及空气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67872U true CN219367872U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529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76015.8U Active CN219367872U (zh) 2023-01-31 2023-01-31 用于回风口的导风装置及空气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678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28078B1 (ko) 환기시스템
KR101250062B1 (ko) 환기장치
KR102079212B1 (ko) 대용량 필터가 구비된 전열교환기
CN215260129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6953357U (zh) 空调器的换气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22165999A1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9367872U (zh) 用于回风口的导风装置及空气处理装置
CN219367820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19243786U (zh) 加湿装置及空气处理装置
CN209819795U (zh) 一种空气调节用风机
CN111237879A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675489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6066906A (zh) 通风模块及空气处理装置
KR101555199B1 (ko) 공기조화기
CN217109804U (zh) 空调器
CN214619822U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KR20060098281A (ko) 환기시스템
CN211822733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292081U (zh) 空调室内机
KR102630811B1 (ko) 외기의 선택적 필터링이 가능한 창문형 복합기
CN110578970A (zh) 一种室内空气调节器
CN218599868U (zh) 具有进风调节结构的新风空调
KR102663779B1 (ko) 창문형 복합기를 적용한 IoT 기반의 공기청정 시스템
KR100674277B1 (ko) 환기 청정 장치
CN215260464U (zh) 转动阀门、通风组件和具有其的空气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