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67848U - 加湿净化器 - Google Patents

加湿净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67848U
CN219367848U CN202320161189.7U CN202320161189U CN219367848U CN 219367848 U CN219367848 U CN 219367848U CN 202320161189 U CN202320161189 U CN 202320161189U CN 219367848 U CN219367848 U CN 2193678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humidification
air
water inlet
purif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6118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高源
康瑞祥
麦剑章
曾庆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6118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678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678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678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加湿净化器,包括壳体、净化集尘结构和加湿件;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限定出送风通道,净化集尘结构位于送风通道内;壳体内设置有容水腔,壳体上开设有用于与外部水源连通的进水口,且进水口与容水腔连通;加湿件伸入至容水腔中,且加湿件的部分位于送风通道内,以对送风通道内的空气进行加湿;进水口处设置有控制阀,控制阀用于控制进水口处的进水速率。这样使得需要加水时,外部水源的水通过进水口即可进入至容水腔内,即,用户可以通过进水口直接往容水腔内加水,实现了对加湿净化器的加水操作,无需拆装加湿净化器,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感。

Description

加湿净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湿净化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用户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用户对居住环境的质量和要求越来越高,加湿净化器已经被用户广泛使用。
为了确保加湿净化器的加湿功能的正常使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加湿净化器进行频繁加水。然而在加水时,通常需要用户将水箱等从加湿净化器内部取出,在水箱等装满水后,再将水箱等装入至加湿净化器内,如此导致操作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湿净化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湿净化器,包括壳体、净化集尘结构和加湿件;
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限定出送风通道,所述净化集尘结构位于所述送风通道内;
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容水腔,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用于与外部水源连通的进水口,且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容水腔连通;所述加湿件伸入至所述容水腔中,且所述加湿件的部分位于所述送风通道内,以对所述送风通道内的空气进行加湿;所述进水口处设置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进水口处的进水速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净化器,通过在壳体内设置容水腔,在壳体上开设与外部水源连通的进水口,且使进水口与容水腔连通,在需要加水时,外部水源的水通过进水口即可进入至容水腔内,即,用户可以通过进水口直接往容水腔内加水,实现了对加湿净化器的加水操作,无需拆装加湿净化器,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感。同时,通过在进水口处设置用于控制进水口处进水速率的控制阀,从而可根据实际需求对进水速率进行调整,使用灵活且方便,而且这样设置无需将容水腔做的较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容水腔的体积以及加湿净化器的体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加湿净化器的占用空间。另外,通过在壳体的送风通道内设置净化集尘结构,使加湿件伸入至容水腔内,且加湿件的部分位于送风通道内,从而通过净化集尘结构对空气进行过滤净化,通过加湿件对空气进行加湿,从而提升了加湿净化器对空气的处理效果。
可选的,所述容水腔位于所述净化集尘结构的下方;
所述进水口位于所述净化集尘结构的下方。
通过将容水腔设置在净化集尘结构的下方,可使容水腔尽可能地不占用送风通道的空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送风量和净化效果,而且这样设置可防止容水腔意外漏水而滴落至净化集尘结构上导致净化集尘结构损坏的情况出现。
通过将进水口设置在净化集尘结构的下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外部水源经进水口进入至容水腔内时经过净化集尘结构而破坏净化集尘结构的情况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净化集尘结构以及具有该净化集尘结构的加湿净化器的使用寿命。同时,这样设置,还能够使得外部水源由进水口进入容水腔内时,外部水源的流通路径尽可能地不占用送风通道的空间,使得进水路径更短,进水更快。
可选的,所述净化集尘结构为中空的环形结构,所述加湿件的部分伸入至所述净化集尘结构的内环腔中。
这样设置使得由进风口进入至壳体内的空气先经净化集尘结构过滤净化,再经加湿件加湿处理,从而使得加湿净化器对空气的加湿效果更好,同时可避免空气先加湿后过滤而破坏净化集尘结构的情况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净化集尘结构以及具有该净化集尘结构的加湿净化器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所述加湿件的伸入至所述净化集尘结构的内环腔中的部分的高度不小于所述净化集尘结构的高度的1/2。
这样设置能够进一步保证加湿效果。
可选的,所述加湿件为环形加湿滤网。
如此使得在加湿空气时,空气能经过环形加湿滤网并由环形加湿滤网的内环腔中流通,使得加湿件对空气的加湿效果更好,进一步提高了加湿净化器对空气的处理效果。
可选的,所述净化集尘结构为中空的环形净化滤网。
这样设置结构简单,净化过程简便。
可选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口朝向所述壳体的外侧,所述控制阀位于所述安装槽内;
所述进水口开设在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上,所述控制阀具有进水流道,所述进水流道的入口用于与外部水源连通,所述进水流道的出口与所述进水口连通。
通过在壳体上开设安装槽,并使安装槽的槽口朝向壳体的外侧,即,控制阀位于壳体的外侧,以在使用控制阀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控制阀上的控制部分(具体可设置在进水流道的外侧)等接触到水,控制阀使用时的安全性好。
可选的,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安装支架,所述控制阀通过所述安装支架连接在所述安装槽内;
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配合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通过设置安装支架,使得控制阀的安装方便,且控制阀在安装槽内的稳定性较高,外部水源进入容水腔内时流通更稳定。
可选的,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控制阀进行限位的限位槽。
通过设置限位槽,能够对控制阀在安装槽内的位置进行一定的限位,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控制阀在安装槽内的稳定性。此外,当安装槽内具有第一连接部,安装支架上具有第二连接部,并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匹配连接,以通过安装支架将控制阀连接在安装槽内的同时,在安装槽内设置限位槽,并使限位槽能够对控制阀进行限位,如此,控制阀在安装槽内的稳定性更高。
可选的,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排水结构,所述排水结构至少用于在所述加湿净化器处于非加湿状态时,将所述容水腔中的水由所述容水腔排出。
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水在容水腔中滋生细菌而导致伸入并浸泡在水里的加湿件发霉发臭的现象发生,进一步提升了对空气的处理效果。
可选的,所述排水结构包括水泵和开设在所述壳体上的排水孔,所述水泵的入水口与所述容水腔连通,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排水孔连通,所述水泵用于在加湿净化器处于非加湿状态时,将所述容水腔中的水由所述排水孔泵出。
这样设置结构简单,排水方便。
可选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水泵进行定位的定位结构。
如此设置,水泵在壳体内的稳定性好,进而保证了水泵的排水过程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容水腔的底壁上的定位槽,所述水泵位于所述定位槽内。
这样设置结构简单,对水泵进行定位时方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水泵在容水腔内发生移动。
可选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压设在所述水泵的顶部。
如此设置,在水泵位于容水腔内时,定位柱能够压设在水泵的顶部,从而对水泵进行定位,结构简单,定位方便。此外,也可以使定位结构包括位于容水腔的底壁上的定位槽以及位于壳体内的定位柱,且定位柱能够压设在水泵顶部,对水泵的定位效果更优,水泵的稳定性更好。
可选的,所述加湿净化器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容水腔内设置有水位检测装置,所述水位检测装置和所述控制阀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水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容水腔中的水位,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水位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水位信息控制所述控制阀对所述进水速率进行调整。
通过这样设置,实现了对容水腔内的水位的实时检测和控制,实现加湿净化器的智能加水,使用更加方便。
可选的,所述容水腔的顶部盖设有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
所述盖板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加湿件穿过以伸入至所述送风通道内的第一通孔。
通过在容水腔的顶部设置盖板,并使盖板与壳体可拆卸式连接在一起,如此若壳体和盖板中的一者有损坏需要更换时,将两者拆卸分离,只需对损坏的部件进行更换即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盖板和壳体的维修成本本。另外,这样也便于容水腔内加湿件等部件的装配和维修。同时,由于盖板位于容水腔的顶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容水腔的相对密封,以在盖板与壳体盖合时,能够避免加湿净化器内的部件或其他杂物由容水腔的顶部掉落在容水腔中,确保了容水腔内的清洁度和加湿净化器使用时的安全性。
可选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位于所述容水腔的上方,所述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所述净化集尘结构;
所述支撑结构上具有用于供所述加湿件穿过以伸入至所述送风通道内的第二通孔。
通过在壳体内设置支撑结构,并将支撑结构设置在容水腔的上方,且将净化集尘结构设置在支撑结构上,如此便于净化集尘结构的安装,有助于提高净化集尘结构在壳体内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壳体包括下壳体和可分离的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方的上壳体;
所述上壳体内设置有风机组件;所述净化集尘结构位于所述上壳体内;所述下壳体内形成有所述容水腔;
至少部分所述进风口开设在所述上壳体的侧壁上,至少部分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所述上壳体的顶部。
通过将净化集尘结构设置在上壳体内,使下壳体内形成有容水腔,通过将风机组件安装在上壳体内,从而在拆卸分离上壳体和下壳体时,使得净化集尘结构以及风机组件等和上壳体可以一同拆离,且容水腔和加湿件可以与下壳体一同拆离,使得拆装方便快捷。通过在上壳体上形成用于进风的进风口和用于出风的出风口,从而使得空气经进风口进入,并经净化集尘结构过滤净化、经加湿件进行加湿后再经出风口将净化加湿后的空气排出,对空气的处理效果较好。
同时,由于上壳体可分离的设置在下壳体的上方,一方面,在下壳体和上壳体中的一者有损坏需要更换时,将两者拆卸分离,只需更换其中损坏的部件即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下壳体和上壳体的维修成本。另外,如此设置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风机组件、净化集尘结构、容水腔以及加湿件等进行装配和维修的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加湿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加湿净化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加湿净化器中下壳体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加湿净化器中下壳体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加湿净化器中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加湿净化器中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壳体;11、下壳体;12、上壳体;121、进风口;122、出风口;123、排水孔;124、出风格栅;13、安装槽;131、第一连接部;132、限位槽;14、支撑结构;15、风机组件;151、电机;152、风轮;153、风道;154、电机支架;2、净化集尘结构;3、加湿件;4、送风通道;5、容水腔;51、进水口;52、定位槽;53、水位检测装置;6、控制阀;7、安装支架;71、第二连接部;72、固定柱;8、水泵;81、出水口;9、盖板;91、定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加湿净化器,该加湿净化器包括壳体1、净化集尘结构2和加湿件3。
其中,壳体1上开设有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22,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22之间限定出送风通道4,净化集尘结构2位于送风通道4内。具体实现时,壳体1内设置有风机组件15,外部的空气在风机组件15的作用下经进风口121进入至送风通道4内,净化集尘结构2对进入的空气进行净化过滤,净化过滤后的空气经出风口122排出。
同时,壳体1内设置有容水腔5,壳体1上开设有用于与外部水源连通的进水口51,且进水口51与容水腔5连通。加湿件3伸入至容水腔5中,且加湿件3的部分位于送风通道4内,以对送风通道4内的空气进行加湿。这样从进风口121进入至送风通道4中的空气经过加湿件3时,空气能够将加湿件3上的部分水带走,从而起到了对空气进行加湿的作用,从而增加了空气的湿度。
其中,进水口51处设置有控制阀6,控制阀6用于控制进水口51处的进水速率。其中,控制阀6具体可以为电磁阀。
通过在壳体1内设置容水腔5,在壳体1上开设与外部水源连通的进水口51,且使进水口51与容水腔5连通,在需要加水时,外部水源的水通过进水口51即可进入至容水腔5内,即,用户可以通过进水口51直接往容水腔5内加水,实现了对加湿净化器的加水操作,无需拆装加湿净化器,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感。
同时,由于进水口51处具有控制阀6,使得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对进水速率进行调整,使用灵活且方便,而且这样设置无需将容水腔5做的较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容水腔5的体积以及加湿净化器的体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加湿净化器的占用空间。
示例性的,外部水源比如可以为水龙头,进水口51比如可以通过进水管路与水龙头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净化器,通过在壳体1内设置容水腔5,在壳体1上开设与外部水源连通的进水口51,且使进水口51与容水腔5连通,在需要加水时,外部水源的水通过进水口51即可进入至容水腔5内,即,用户可以通过进水口51直接往容水腔5内加水,实现了对加湿净化器的加水操作,无需拆装加湿净化器,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感。同时,通过在进水口51处设置用于控制进水口51处进水速率的控制阀6,从而可根据实际需求对进水速率进行调整,使用灵活且方便,而且这样设置无需将容水腔5做的较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容水腔5的体积以及加湿净化器的体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加湿净化器的占用空间。另外,通过在壳体1的送风通道4内设置净化集尘结构2,使加湿件3伸入至容水腔5内,且加湿件3的部分位于送风通道4内,从而通过净化集尘结构2对空气进行过滤净化,通过加湿件3对空气进行加湿,从而提升了加湿净化器对空气的处理效果。
参照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湿净化器还包括控制装置。同时,容水腔5内设置有水位检测装置53,水位检测装置53和控制阀6分别与控制装置电连接。其中,水位检测装置53用于检测容水腔5中的水位,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水位检测装置53检测到的水位信息控制控制阀6对进水速率进行调整。具体实现时,水位检测装置53比如可以为重力传感器、水位计等。
示例性的,控制阀6控制进水口51处的进水速率比如可以是减小进水速率、增大进水速率等。控制阀6比如可以根据加湿净化器所设定的加湿度、加湿件3浸入在容水腔5中的高度等调整进水速率。
比如,当水位检测装置53检测到容水腔5内的水位低于预设高度时,可以将该水位信息传递给控制装置,此时控制装置通过控制控制阀6以对进水速率进行调整,比如相应提高进水速率。此处的预设高度可根据实际需求预先设定。
再比如,当水位检测装置53检测到容水腔5内的水位达到上述预设高度时,控制装置比如可以控制控制阀6相应减小进水速率,以使容水腔5内的水位至少维持在该预设高度处。
通过控制装置、水位检测装置53以及控制阀6之间的电连接,实现了对容水腔5内水位的实时检测和控制,实现加湿净化器的智能加水,使用更加方便。
示例性的,控制装置具体可设置在壳体内,此外,可以相应在壳体上设置操控界面,并使操控界面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用户可以通过操控界面上的按键,至少对进水速率进行控制。当然,也可以设置匹配的遥控器,将控制装置设置在遥控器内,比如使控制装置与控制阀6无线连接,以对进水速率进行控制。
此外,操控界面和控制装置还可以对加湿净化器的加湿状态(比如:开始加湿、停止加湿等)、加湿净化器的开机、加湿净化器的关机等进行调整。
参照图1以及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容水腔5位于净化集尘结构2的下方。进水口51位于净化集尘结构2的下方。
通过将容水腔5设置在净化集尘结构2的下方,可使容水腔5尽可能地不占用送风通道4的空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送风量和净化效果,而且这样设置可防止容水腔5意外漏水而滴落至净化集尘结构2上导致净化集尘结构2损坏的情况出现。
示例性的,净化集尘结构2可先对进入至送风通道4的空气进行过滤净化,过滤空气中的漂浮物等杂质,保证经过加湿件3的空气是比较洁净的空气,从而尽可能地降低漂浮物等杂质残留在加湿件3的表面,进而对加湿件3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助于提高加湿件3的使用寿命。
通过将进水口51设置在净化集尘结构2的下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外部水源经进水口51进入至容水腔5内时经过净化集尘结构2而破坏净化集尘结构2的情况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净化集尘结构2以及具有该净化集尘结构2的加湿净化器的使用寿命。
同时,这样设置,还能够使得外部水源由进水口51进入容水腔5内时,外部水源的流通路径尽可能地不占用送风通道4的空间,使得进水路径更短,进水更快。
参照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净化集尘结构2为中空的环形结构,加湿件3的部分伸入至净化集尘结构2的内环腔中。
这样设置使得由进风口121进入至壳体1内的空气先经净化集尘结构2过滤净化,再经加湿件3加湿处理,从而使得加湿净化器对空气的加湿效果更好。
同时,还可以避免空气先加湿后过滤而破坏净化集尘结构2的情况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净化集尘结构2以及具有该净化集尘结构2的加湿净化器的使用寿命。
其中,外部空气在加湿净化器的送风通道4内的流通路径具体可参考图1所示的直线箭头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湿件3的伸入至净化集尘结构2的内环腔中的部分的高度不小于净化集尘结构2的高度的1/2。其中,上述部件的高度具体是指对应的部件在图2所示的Y-Y方向上的尺寸。这样设置能够进一步保证加湿效果。
参照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湿件3为环形加湿滤网。
如此使得在加湿空气时,空气能经过环形加湿滤网并由环形加湿滤网的内环腔中流通,使得加湿件3对空气的加湿效果更好,进一步提高了加湿净化器对空气的处理效果。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加湿件3还可以是加湿柱体。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加湿件3采用吸水效果较好的材料制成,比如无纺布、炭布、植物纤维、玻璃纤维等,吸水性能优良,自洁能力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净化集尘结构2为中空的环形净化滤网。这样设置结构简单,净化过程简便。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净化集尘结构2还可以是电极片结构,电极片结构包括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通过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之间形成电场,从而实现对空气的净化。
参照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上设置有安装槽13,安装槽13的槽口朝向壳体1的外侧,控制阀6位于安装槽13内。其中,进水口51开设在安装槽13的槽壁上,控制阀6具有进水流道,进水流道的入口用于与外部水源连通,进水流道的出口与进水口51连通。
通过在壳体1上开设安装槽13,并使安装槽13的槽口朝向壳体1的外侧,即,控制阀6位于壳体1的外侧,以在使用控制阀6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控制阀6上的控制部分(具体可设置在进水流道的外侧)等接触到水,控制阀6使用时的安全性好。
具体地,控制阀包括进水流道以及位于进水流道外侧的控制部分,控制部分用于对进水速率进行调整。
参照图2、图5以及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槽13内设置有安装支架7,控制阀6通过安装支架7连接在安装槽13内。其中,安装槽13内设置有第一连接部131,安装支架7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一连接部131配合连接的第二连接部71。
通过设置安装支架7,使得控制阀6的安装方便,且控制阀6在安装槽13内的稳定性较高,外部水源进入容水腔5内时流通更稳定。
具体实施时,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比如可以均为安装孔,且安装支架7通过伸入至对应的安装孔内的螺钉与安装槽13匹配连接,从而将控制阀6安装在安装槽13内。
当然,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的其中一者也可以为第一卡扣,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的其中另一者为可供第一卡扣伸入并与第一卡扣匹配卡合的第一卡孔。
参照图6所示,安装支架7上还设置有固定柱72,固定柱72用于在控制阀6位于安装槽13内时,对控制阀6的底部进行固定支撑。示例性的,还可以在安装支架7上开设用于供控制阀6的进水流道通过的避让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槽13内设置有用于对控制阀6进行限位的限位槽132。
通过设置限位槽132,能够对控制阀6在安装槽13内的位置进行一定的限位,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控制阀6在安装槽13内的稳定性。
此外,当安装槽13内具有第一连接部131,安装支架7上具有第二连接部71,并使第一连接部131和第二连接部71匹配连接,以通过安装支架7将控制阀6连接在安装槽13内的同时,在安装槽13内设置限位槽132,并使限位槽132能够对控制阀6进行限位,如此,控制阀6在安装槽13内的稳定性更高。
参照图5所示,安装槽13的槽壁上设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U形凸起,两个U形凸起分别围设在控制阀6的外围,且围合形成限位槽132。当然,也可以直接在安装槽13的槽壁上开设限位槽132。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上还设置有排水结构,排水结构至少用于在加湿净化器处于非加湿状态时,将容水腔5中的水由容水腔5排出。
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水在容水腔5中滋生细菌而导致伸入并浸泡在水里的加湿件3发霉发臭的现象发生,进一步提升了对空气的处理效果。
具体实现时,加湿净化器处于非加湿状态时,通过排水结构可以将容水腔5中的水排出,此时,虽然加湿件3伸入在容水腔5中,但不会继续从容水腔5中吸收到水。
也就是说,通过排水结构将容水腔5中的水排出就阻断了加湿件3的水源,从而避免了在加湿净化器处于非加湿状态时,加湿件3长期浸泡在水里而引起水在加湿件3上滋生细菌导致加湿件3发霉发臭的现象发生,提高了加湿件3后续使用的健康环保性。
示例性的,加湿净化器处于非加湿状态时,当容水腔5内的水被排走后,加湿件3上之前吸附的水通常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在气流的作用下吹干。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加湿净化器处于加湿状态时,可以不启动排水结构,此时,容水腔5中的水不会排出、以保留在预设高度,使得加湿件3处于吸水状态,以使加湿件3持续对经过它的气流进行加湿处理。
当然,在另一些实现方式中,加湿净化器处于加湿状态时,也可以启动排水结构,此时,若容水腔5中的水位超过预设高度,容水腔5中多余的水就可以通过排水结构排出,以使容水腔5内的水位保持在预设高度处。
参照图1至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水结构包括水泵8和开设在壳体1上的排水孔123,水泵8的入水口与容水腔5连通,水泵8的出水口81与排水孔123连通,水泵8用于在加湿净化器处于非加湿状态时,将容水腔5中的水由排水孔123泵出。这样设置结构简单,排水方便。
示例性的,可以使水泵8和控制装置电连接,以对水泵8的运行状态进行调整。其中,上述水泵8的运行状态包括打开水泵8、关闭水泵8等,且水泵8至少可以在加湿净化器处于非加湿状态时,将容水腔5内的水排出,比如排出至下水道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用户手动清理积水,提高了容水腔5内积水排出的便捷性。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排水结构也可以包括排水孔以及可分离连接在该排水孔处的塞柱,排水孔比如可以靠近容水腔5的底部设置。具体实施时,在需要将容水腔5内的水排出时,比如可以将塞柱从排水孔处分离,以使排水孔与外界和容水腔5连通,此时容水腔5内的水比如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由排水孔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内设置有用于对水泵8进行定位的定位结构。如此设置,水泵8在壳体1内的稳定性好,进而保证了水泵8的排水过程的稳定性。
参照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容水腔5的底壁上的定位槽52,水泵8位于定位槽52内。这样设置结构简单,对水泵8进行定位时方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水泵8在容水腔5内发生移动。
具体实现时,参照图4所示,容水腔5的底壁上设置有多个凸筋,且多个凸筋分别围设在水泵8的周向外围,多个凸筋共同围合形成定位槽52。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的定位柱91,定位柱91压设在水泵8的顶部。如此设置结构简单,定位方便。
此外,也可以使定位结构包括位于容水腔5的底壁上的定位槽52以及位于壳体1内的定位柱91,且定位柱91能够压设在水泵8顶部,对水泵8的定位效果更优,水泵8的稳定性更好。
当然,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定位结构也可以包括至少两个位于水泵8外围的定位夹爪,至少两个定位夹爪之间围合形成定位空间,且各定位夹爪可朝向远离定位空间的方向移动,以使水泵8进入至定位空间内,或者朝向靠近定位空间的方向移动,以使水泵8由定位空间取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水腔5的顶部盖设有盖板9,盖板9与壳体1可拆卸连接。其中,盖板9上开设有用于供加湿件3穿过以伸入至送风通道4内的第一通孔。
通过在容水腔5的顶部设置盖板9,并使盖板9与壳体1可拆卸式连接在一起,如此若壳体1和盖板9中的一者有损坏需要更换时,将两者拆卸分离,只需对损坏的部件进行更换即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盖板9和壳体1的维修成本。
另外,这样也便于容水腔5内加湿件3等部件的装配和维修。同时,由于盖板9位于容水腔5的顶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容水腔5的相对密封,以在盖板9与壳体1盖合时,能够避免加湿净化器内的部件或其他杂物由容水腔5的顶部掉落在容水腔5中,确保了容水腔5内的清洁度和加湿净化器使用时的安全性。
参照图2、图3以及图7所示,当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的定位柱91,且定位柱91压设在水泵8的顶部时,定位柱91具体设置在盖板9上。
具体实施时,可以在盖板9和壳体1上分别设置装配孔,且盖板9通过穿设在对应装配孔内的螺钉等与壳体1可拆卸式的连接在一起。当然,也可以在盖板9和壳体1的其中一者上设置第二卡扣,盖板9和壳体1的其中另一者上设置可供第二卡扣伸入并与第二卡扣匹配卡合的第二卡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内设置有支撑结构14,支撑结构14位于容水腔5的上方,支撑结构14用于支撑净化集尘结构2。支撑结构14上具有用于供加湿件3穿过以伸入至送风通道4内的第二通孔。
通过在壳体1内设置支撑结构14,并将支撑结构14设置在容水腔5的上方,且将净化集尘结构2设置在支撑结构14上,如此便于净化集尘结构2的安装,有助于提高净化集尘结构2在壳体1内的稳定性。
具体实施时,支撑结构14具体为设置在壳体1内的支撑隔板,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支撑隔板比如可以是单独的隔板,即支撑隔板与壳体1分别单独制作,然后两者后续再装配在一起。
在另一些实现方式中,支撑隔板也可以与壳体1一体成型,这样设置可以提高支撑隔板与壳体1这个整体的结构强度,且对净化集尘结构2的承载性能更好,从而提高了净化集尘结构2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加湿净化器的工作性能。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支撑结构14也可以为支撑柱,具体实施时,支撑柱可以设置在净化集尘结构2的底部并对净化集尘结构2进行承托支撑。
参照图1以及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下壳体12和可分离的设置在下壳体12上方的上壳体11。上述的风机组件15和净化集尘结构2均位于上壳体11内;下壳体12内形成有容水腔5。
同时,至少部分进风口121开设在上壳体11的侧壁上,至少部分出风口122开设在上壳体11的顶部。
通过将净化集尘结构2设置在上壳体11内,使下壳体12内形成有容水腔5,通过将风机组件15安装在上壳体11内,从而在拆卸分离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时,使得净化集尘结构2以及风机组件15等和上壳体11可以一同拆离,且容水腔5和加湿件3可以与下壳体12一同拆离,使得拆装方便快捷。
通过在上壳体11上形成用于进风的进风口121和用于出风的出风口122,从而使得空气经进风口121进入,并经净化集尘结构2过滤净化、经加湿件3进行加湿后再经出风口122将净化加湿后的空气排出,对空气的处理效果较好。
同时,由于上壳体11可分离的设置在下壳体12的上方,一方面,在下壳体12和上壳体11中的一者有损坏需要更换时,将两者拆卸分离,只需更换其中损坏的部件即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下壳体12和上壳体11的维修成本。另外,如此设置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风机组件15、净化集尘结构2、容水腔5以及加湿件3等进行装配和维修的效率。
其中,参照图1以及图3所示,风机组件15靠近出风口122设置。风机组件15包括电机151、风轮152和风道153。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风道153内具有安装腔,风道153上开设有与安装腔分别连通的入风口和排风口,风道153的入风口与加湿件3的出风侧连通,风道153的排风口与壳体1上的出风口122连通。
风轮152和电机151的至少部分位于风道153的安装腔内,且风轮152安装在电机151的输出端,电机151可带动风轮152转动,使得空气通过风道153的入风口进入到风道153的安装腔内,并依次经排风口和出风口122吹出。其中,电机151通过电机支架154安装在风道153的安装腔内。
净化时,外部空气在风轮152形成的负压的作用下经上壳体11侧壁上的进风口121进入送风通道4内,经净化集尘结构2过滤净化、经加湿件3进行加湿净化,净化后湿润干净的空气则在风轮152的作用下向出风口122流动并排出,以实现空气的加湿净化,净化效果较佳。
其中,进风口121可以开设在上壳体11的一侧侧壁、两侧侧壁、三侧侧壁上,对应的,在上壳体11上形成单面进风、双面进风、三面进风。当然,进风口121也可以沿上壳体11的周向间隔开设在上壳体11的四个侧壁上,形成环周进风。
参照图3所示,上壳体11的顶壁比如可以由出风格栅124构成,以在上壳体11的顶部形成若干出风口122,以增大出风量。
示例性的,本实施例中的加湿净化器对加湿净化空气的流程为:加湿净化器开机后,开启加湿净化器的加湿功能(比如按压操控界面上的开始加湿按键,并选定所需的加湿度),此时控制阀6根据所选定的加湿度的大小控制进水速率。同时,水位检测装置53实时动态检测容水腔5内的水位高度,在水位高度达到预设高度时,控制装置控制控制阀6减小进水速率,以实现对空气的稳定加湿。当加湿功能关闭时(比如按压操控界面上的停止加湿按键),控制装置控制水泵8将容水腔5内剩余的积水排出,待容水腔5内的积水排完后,再使加湿净化器关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加湿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净化集尘结构和加湿件;
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限定出送风通道,所述净化集尘结构位于所述送风通道内;
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容水腔,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用于与外部水源连通的进水口,且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容水腔连通;所述加湿件伸入至所述容水腔中,且所述加湿件的部分位于所述送风通道内,以对所述送风通道内的空气进行加湿;所述进水口处设置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进水口处的进水速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水腔位于所述净化集尘结构的下方;
所述进水口位于所述净化集尘结构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集尘结构为中空的环形结构,所述加湿件的部分伸入至所述净化集尘结构的内环腔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件的伸入至所述净化集尘结构的内环腔中的部分的高度不小于所述净化集尘结构的高度的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件为环形加湿滤网;
和/或,所述净化集尘结构为中空的环形净化滤网。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口朝向所述壳体的外侧,所述控制阀位于所述安装槽内;
所述进水口开设在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上,所述控制阀具有进水流道,所述进水流道的入口用于与外部水源连通,所述进水流道的出口与所述进水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安装支架,所述控制阀通过所述安装支架连接在所述安装槽内;
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配合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和/或,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控制阀进行限位的限位槽。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排水结构,所述排水结构至少用于在所述加湿净化器处于非加湿状态时,将所述容水腔中的水由所述容水腔排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结构包括水泵和开设在所述壳体上的排水孔,所述水泵的入水口与所述容水腔连通,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排水孔连通,所述水泵用于在所述加湿净化器处于非加湿状态时,将所述容水腔中的水由所述排水孔泵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湿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水泵进行定位的定位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湿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容水腔的底壁上的定位槽,所述水泵位于所述定位槽内;
和/或,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压设在所述水泵的顶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净化器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容水腔内设置有水位检测装置,所述水位检测装置和所述控制阀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水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容水腔中的水位,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水位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水位信息控制所述控制阀对所述进水速率进行调整。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水腔的顶部盖设有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
所述盖板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加湿件穿过以伸入至所述送风通道内的第一通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位于所述容水腔的上方,所述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所述净化集尘结构;
所述支撑结构上具有用于供所述加湿件穿过以伸入至所述送风通道内的第二通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下壳体和可分离的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方的上壳体;
所述上壳体内设置有风机组件;所述净化集尘结构位于所述上壳体内;所述下壳体内形成有所述容水腔;
至少部分所述进风口开设在所述上壳体的侧壁上,至少部分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所述上壳体的顶部。
CN202320161189.7U 2023-01-17 2023-01-17 加湿净化器 Active CN2193678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61189.7U CN219367848U (zh) 2023-01-17 2023-01-17 加湿净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61189.7U CN219367848U (zh) 2023-01-17 2023-01-17 加湿净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67848U true CN219367848U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49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61189.7U Active CN219367848U (zh) 2023-01-17 2023-01-17 加湿净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678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54001A (zh) 一种净化加湿器
CN219367848U (zh) 加湿净化器
CN113203155A (zh) 一种空气加湿净化器
CN212619291U (zh) 电热水器
CN112728684A (zh) 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一体式加湿器
CN112283805A (zh) 空气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CN208588027U (zh) 一种具有净化功能的加湿机
CN113339928A (zh) 一种具有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CN212566064U (zh) 一种净化加湿器
CN219283551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12252948U (zh) 一种净化除湿一体机
CN108006837B (zh)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0417566U (zh) 多功能空气加湿净化器
JP2014070859A (ja) 送風機
CN219300926U (zh) 一种具有多重消杀结构的无雾加湿器
CN221076693U (zh) 一种净化加湿一体机
CN215765550U (zh) 新风加湿装置
CN111735128A (zh) 一种加湿净化器
CN210532598U (zh) 一种空气净化型加湿机
CN219735533U (zh) 滤网快拆结构
CN218328470U (zh) 可用于蒸发加湿器的滤芯安装结构
CN211903205U (zh) 一种新型热交换新风机
CN204717854U (zh) 空气净化加湿设备的风道和空气净化加湿设备
CN217383236U (zh) 一种除湿消毒型空气净化器
CN214841360U (zh) 空气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