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44789U - 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 - Google Patents

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44789U
CN219344789U CN202320539420.1U CN202320539420U CN219344789U CN 219344789 U CN219344789 U CN 219344789U CN 202320539420 U CN202320539420 U CN 202320539420U CN 219344789 U CN219344789 U CN 2193447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hydraulic
support sleeve
piston
screw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3942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立峰
李克旭
王秀强
李树素
马峰山
迟名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fang Lichua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fang Lichua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fang Lichua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fang Lichua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3942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447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447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447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包括支撑套,支撑套内设有活塞和螺旋轴,螺旋轴上设有螺旋油槽,支撑套上设有第一进油口和第一泄油口,活塞和螺旋轴之间设有液压腔;还包括蓄能结构,蓄能结构包括蓄能套和蓄能活塞,蓄能套内设有蓄油腔和第一复位弹簧,蓄能套上设有第二进油口和第二泄油口,第二进油口与第一泄油口连通,蓄油腔与第一进油口连通,蓄油腔上的第二泄油口与发动机机油底壳连通。可见,本实用新型增加了存储机油的蓄油腔,解决了发动机冷启动初期油路无油状态的启动问题;取消了螺旋轴和活塞上的凸台,扩大了用于调节气门升程的螺旋轴旋转范围,使螺旋油槽更加平缓,有利于气门升程平缓变化。

Description

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变气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CN111075531A,名称为全可变电液气门系统的实用新型,通过在螺旋轴和活塞端面增加凸台,来实现液压腔无油情况下的正常工作。由于凸台的存在,减小了螺旋轴用于改变气门升程的旋转范围。
图1a是为初始状态,螺旋轴凸台30与活塞凸台20正对,刚性连接,气门升程不变;图1b为螺旋轴凸台30与活塞凸台20刚脱离连接状态,此时可以改变气门升程,旋转角度超过角度A,则螺旋轴凸台30与活塞凸台20处于连接状态,不能起到改变气门升程的作用;图1c为螺旋轴旋转极限状态;即螺旋轴用于调节气门升程的旋转角度范围为A。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该机构增设了用于存机油的蓄油腔,解决了发动机冷启动初期无油状态的启动问题,且扩大了螺旋油槽的旋转范围,有利于气门升程平缓变化。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包括支撑套,所述支撑套内设置有分别与其滑动密封连接的活塞和螺旋轴,所述螺旋轴上设置有螺旋油槽,所述支撑套上设置有第一进油口和第一泄油口,所述活塞和所述螺旋轴之间设置有液压腔,所述液压腔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油口和所述第一泄油口连通,所述第一进油口与发动机机油管路连通,还包括蓄能结构,所述蓄能结构包括蓄能套及与所述蓄能套滑动密封连接的蓄能活塞,所述蓄能套内设置有蓄油腔,所述蓄能套上设置有第二进油口和第二泄油口,所述第二进油口与所述第一泄油口连通,所述蓄油腔与所述第一进油口连通;且所述蓄能套内还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与所述蓄油腔分设在所述蓄能活塞的两侧。
优选方式为,所述蓄油腔与发动机机油管路连通。
优选方式为,所述支撑套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支撑套和第二支撑套,所述第一支撑套内设置所述活塞,所述第二支撑套内设置所述螺旋轴;所述第一支撑套内设有第一液压腔,所述第一液压腔内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一支撑套上设置所述第一进油口;所述第二支撑套内设有第二液压腔,所述第二液压腔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液压腔连通形成所述液压腔,所述第二支撑套上设置所述第一泄油口。
优选方式为,所述气门升程机构还包括凸轮和气门,所述活塞在轴向上受控于所述凸轮,所述螺旋轴的外侧端部顶靠于所述气门。
优选方式为,所述支撑套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支撑套和第二支撑套,所述第一支撑套内设置所述螺旋轴,所述第二支撑套内设置所述活塞;所述第一支撑套内设有第一液压腔,所述第一液压腔内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一支撑套上设置所述第一进油口和第一泄油口;所述第二支撑套内设有第二液压腔,所述第二液压腔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液压腔连通形成所述液压腔。
优选方式为,所述气门升程机构还包括凸轮和气门,所述螺旋轴在轴向上受控于所述凸轮,所述活塞的外侧端部顶靠于所述气门。
优选方式为,所述第一液压腔的容积大于和/或等于所述第二液压腔的容积,且所述第二液压腔的容积大于所述蓄油腔的容积。
优选方式为,所述气门升程机构还包括凸轮和气门,所述螺旋轴在轴向上受控于所述凸轮,所述活塞的外侧端部顶靠于所述气门;或;所述活塞在轴向上受控于所述凸轮,所述螺旋轴的外侧端部顶靠于所述气门。
优选方式为,所述螺旋轴的外侧设置有控制轴。
优选方式为,所述第一进油口和所述蓄油腔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单向阀;所述第二进油口和所述第一泄油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单向阀;和/或;所述第一进油口和发动机机油管路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单向阀。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包括支撑套,支撑套内设置有分别与其滑动密封连接的活塞和螺旋轴,螺旋轴上设置有螺旋油槽,支撑套上设置有第一进油口和第一泄油口,活塞和螺旋轴之间设置有液压腔,液压腔分别与第一进油口和第一泄油口连通,第一进油口与发动机机油管路连通;还包括蓄能结构,蓄能结构包括蓄能套及与蓄能套滑动密封连接的蓄能活塞,蓄能套内设置有蓄油腔,蓄能套上设置有第二进油口和第二泄油口,第二进油口与第一泄油口连通,蓄油腔与第一进油口连通,蓄油腔第二泄油口与发动机机油底壳连通;且蓄能套内还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第一复位弹簧与蓄油腔分设在蓄能活塞的两侧。可见,本实用新型增加了存机油的蓄油腔,从而解决了发动机冷启动初期油路无油状态的启动问题;取消了螺旋轴和活塞上的凸台,扩大了用于调节气门升程的螺旋轴旋转范围,使螺旋油槽更加平缓,有利于气门升程平缓变化。
附图说明
图1a是现有技术中螺旋轴凸台和活塞凸台正对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是现有技术中螺旋轴凸台和活塞凸台刚脱离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c是现有技术中螺旋轴旋转极限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活塞和螺旋轴分设在两个支撑套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活塞和螺旋轴对换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活塞和螺旋轴设在一个支撑套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螺旋轴和活塞位置对换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凸轮,2-活塞,20-活塞凸台,3-螺旋轴,30-螺旋轴凸台,31-螺旋油槽,4-液压腔,40-第一液压腔,41-第二液压腔,42-蓄油腔,5-支撑套,50-第一支撑套,51-第二支撑套,6-控制轴,7-气门,8-发动机机油管路,9-蓄能活塞,110-第一泄油口,111-第二泄油口,120-第一进油口,121-第二进油口,122-第三进油口,130-第一复位弹簧,131-第二复位弹簧,14-蓄能套,140-出油口,15-蓄能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且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2至图5共同所示,一种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包括支撑套5,支撑套5内设置有分别与其滑动密封连接的活塞2和螺旋轴3,螺旋轴3上设置有螺旋油槽31,支撑套5上设置有第一进油口120和第一泄油口110,活塞2和螺旋轴3之间设置有液压腔4,液压腔4分别与第一进油口120和第一泄油口110连通,第一进油口120与发动机机油管路8连通。
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还包括蓄能结构15,蓄能结构15包括蓄能套14及与蓄能套14滑动密封连接的蓄能活塞9,蓄能套14内设置有蓄油腔42,蓄能套14上设置有第二进油口121和第二泄油口111,第二进油口121与第一泄油口110连通,蓄油腔42与第一进油口120连通,蓄油腔42与发动机机油管路8连通;且蓄能套14内还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130,第一复位弹簧130与蓄油腔42分设在蓄能活塞9的两侧,第一复位弹簧130用于保持蓄能腔42中有一定的油压。
本实用新型的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取消了活塞2和螺旋轴3上的凸台,扩大了用于调节气门7升程的螺旋轴3旋转范围,使螺旋油槽31更加平缓,有利于气门7升程平缓变化。
所增设的蓄能结构15,可在初装发动机上时,在蓄油腔42内充满油,发动机启动时,发动机机油压力建立滞后,此时蓄油腔42内的机油可进入液压腔4内,以维持液压腔4油压建立,实现启动,解决了发动机冷启动初期油路无油状态的启动问题。
工作时,当螺旋油槽31与第一泄油口110接通时,液压腔4泄油,且经过第一泄油口110和第二进油口121之间的管路,将油泄至蓄油腔42内。当液压腔4内油压减小后,活塞2和螺旋轴3回位后,蓄能腔内的机油经过第一进油口120充入液压腔4内,而蓄油腔42内的油压减小到低于发动机机油管路8中油压时,机油会补充进蓄油腔42。当蓄油腔42内油量过多时,蓄能活塞9移动,使第二泄油口111与蓄油腔42导通,机油从第二泄油口111泄油。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包括凸轮1、气门7和支撑套5,支撑套5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支撑套50和第二支撑套51,第一支撑套50内设置活塞2,活塞2在轴向上受控于凸轮1,第二支撑套51内设置螺旋轴3,螺旋轴3的外侧端部顶靠于气门7,螺旋轴3的外侧设置有控制轴6,控制轴6用于带动螺旋轴3旋转,从而改变螺旋油槽31和第一泄油口110的距离H,实现不同的气门7升程。
第一支撑套50内设有第一液压腔40,第一液压腔40内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131,第一支撑套50上设置第一进油口120,第一进油口120分别与蓄油腔42和发动机机油管路8连通,且第一进油口120与第二进油口121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单向阀,第一进油口120和发动机机油管路8之间的管路上也设置有单向阀。
第二支撑套51内设有第二液压腔41,第二液压腔41通过管路与第一液压腔40连通,即本实施例中液压腔4分为第一液压腔40和第二液压腔41,第二支撑套51上设置第一泄油口110,第一泄油口110与第二进油口121之间的管路上也设置有单向阀。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工作过程为:
活塞2在凸轮1和第二复位弹簧131作用下做往复运动;螺旋轴3在机油作用下推动气门7开启,在气门弹簧作用下回位;蓄能活塞9在油压和第一复位弹簧130作用下往复运动。
活塞2在凸轮1作用下压缩第一液压腔40中的机油产生压力,通过管路、第二液压腔41传递到螺旋轴3上,推动螺旋轴3下行,从而推动气门7打开。
当螺旋轴3上的螺旋油槽31与第一泄油口110接通时,第二液压腔41泄油,具体是通过第一泄油口110和第二进油口121之间的管路,将油泄到蓄油腔42中,此时气门7不再继续打开。通过控制轴6旋转螺旋轴3,可改变螺旋油槽31与第一泄油口110的距离H,实现不同的气门升程。
当第一泄油口110与螺旋油槽31接通时,油压推动蓄能活塞9移动,在第一复位弹簧130作用下储能,当蓄能活塞9运动到第二泄油口111打开位置时,蓄能达到最高值。
当凸轮1转过顶点以后,活塞2在第二复位弹簧131作用下回落,螺旋轴3在气门弹簧作用下回位,关闭第一泄油口110,在油压和第二复位弹簧131作用下,活塞2回位。当活塞2回位到第一液压腔40中的油压低于蓄油腔42油压时,油从蓄油腔42充入第一液压腔40和第二液压腔41,当蓄油腔42油量不足以补充第一液压腔40和第二液压腔41时,发动机机油管路8内的机油推开单向阀补充机油。此处补充机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动机机油管路8内的机油补充到第一液压腔40内,另一种是发动机机油管路8内的机油补充到蓄油腔42内。
一种优选方案,第一液压腔40的容积可大于第二液压腔41的容积,第一液压腔40的容积也可等于第二液压腔41的容积,可根据气门升程和凸轮升程的之间关系设置。另外,可设置第二液压腔41大于蓄油腔42,此结构可令蓄油腔42内的机油可得到更换,减小老化风险。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支撑套50内设置螺旋轴3,第二支撑套51内设置活塞2,即螺旋轴3和活塞2互换位置;此时螺旋轴3在轴向上受控于凸轮1,活塞2的外侧端部顶靠于气门7。
第一支撑套50内设有第一液压腔40,第一液压腔40内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131,第一支撑套50上设置第一进油口120和第一泄油口110。
第二支撑套51内设有第二液压腔41,第二液压腔41通过管路与第一液压腔40连通形成液压腔。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螺旋轴3可在凸轮1和第二复位弹簧131作用下做往复运动;活塞2在机油作用下推动气门7开启,在气门弹簧作用下回位。
螺旋轴3在凸轮1作用下压缩第一液压腔40中的机油产生压力,通过管路、第二液压腔41传递到活塞2上,推动活塞2下行,从而推动气门7打开。
当螺旋轴3上的螺旋油槽31与第一泄油口110接通时,第一液压腔40的机油泄压,通过管路将油泄到蓄油腔42中,此时气门7不再继续打开。
当凸轮1转过顶点以后,螺旋轴3在第二复位弹簧131作用下回落,关闭第一泄油口110,活塞2在气门弹簧作用下回位,在油压和第二复位弹簧131作用下,螺旋轴3回位。
实施例三: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活塞2和螺旋轴3设在一个支撑套内,对应的活塞2和螺旋轴3之间为液压腔4,即本实施例中设置一个液压腔4。
支撑套5上同时设置有第一进油口120和第一泄油口110,蓄能套14上分别设有第二进油口121、第三进油口122、第二泄油口111和出油口140;其中第一进油口120通过管路与出油口140连通,且管路上设置有单向阀;其中第一泄油口110通过管路与第二进油口121连通,同上管路上亦设置有单向阀;第三进油口122与发动机机油管路8连通。当然,发动机机油管路8亦可直接与第二进油口121或出油口140连接。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活塞2可在凸轮1和机油作用下做往复运动;螺旋轴3在机油作用下推动气门7开启,在气门弹簧作用下回位。
活塞2在凸轮1作用下压缩液压腔4中的机油产生压力,压力作用到螺旋轴3上,推动螺旋轴3下行,从而推动气门7打开。
当螺旋轴3上的螺旋油槽31与第一泄油口110接通时,液压腔4的机油泄压,通过第一泄油口110、管路和第二进油口121,将油泄到蓄油腔42中,此时气门7不再继续打开。
当凸轮1转过顶点以后,螺旋轴3在气门弹簧作用下回位,关闭第一泄油口110,液压腔4内泄压活塞2回位。当活塞2回位到液压腔4中的油压低于蓄油腔42油压时,油从蓄油腔42的出油口140、管路和第一进油口120充入液压腔4,当蓄油腔42油量不足以补充液压腔4时,发动机机油管路8内的机油推开单向阀、经过第三进油口122补充到蓄油腔42。
实施例四: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螺旋轴3和活塞2互换了位置,即螺旋轴3位于上面,其在轴向上受控于凸轮1,而活塞2位于下面,且活塞2的外侧端部顶靠于气门7。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与实施例三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螺旋轴3可在凸轮1和液压油作用下做往复运动;活塞2在液压油作用下推动气门7开启,在气门弹簧作用下回位。
螺旋轴3在凸轮1作用下压缩液压腔4中的机油产生压力,压力作用到活塞2上,推动活塞2下行,从而推动气门7打开。
当凸轮1转过顶点以后,活塞2在气门弹簧作用下回位,液压腔4内泄压螺旋轴3回位,关闭第一泄油口110,当螺旋轴3回位到液压腔4中的油压低于蓄油腔42油压时,油从蓄油腔42的出油口140、管路和第一进油口120充入液压腔4,当蓄油腔42油量不足以补充液压腔4时,发动机机油管路8内的机油推开单向阀、经过第三进油口122补充到蓄油腔42。
以上仅为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一种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包括支撑套,所述支撑套内设置有分别与其滑动密封连接的活塞和螺旋轴,所述螺旋轴上设置有螺旋油槽,所述支撑套上设置有第一进油口和第一泄油口,所述活塞和所述螺旋轴之间设置有液压腔,所述液压腔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油口和所述第一泄油口连通,所述第一进油口与发动机机油管路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蓄能结构,所述蓄能结构包括蓄能套及与所述蓄能套滑动密封连接的蓄能活塞,所述蓄能套内设置有蓄油腔,所述蓄能套上设置有第二进油口和第二泄油口,所述第二进油口与所述第一泄油口连通,所述蓄油腔与所述第一进油口连通;
且所述蓄能套内还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与所述蓄油腔分设在所述蓄能活塞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油腔与发动机机油管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套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支撑套和第二支撑套,所述第一支撑套内设置所述活塞,所述第二支撑套内设置所述螺旋轴;
所述第一支撑套内设有第一液压腔,所述第一液压腔内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一支撑套上设置所述第一进油口;
所述第二支撑套内设有第二液压腔,所述第二液压腔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液压腔连通形成所述液压腔,所述第二支撑套上设置所述第一泄油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门升程机构还包括凸轮和气门,所述活塞在轴向上受控于所述凸轮,所述螺旋轴的外侧端部顶靠于所述气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套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支撑套和第二支撑套,所述第一支撑套内设置所述螺旋轴,所述第二支撑套内设置所述活塞;
所述第一支撑套内设有第一液压腔,所述第一液压腔内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一支撑套上设置所述第一进油口和第一泄油口;
所述第二支撑套内设有第二液压腔,所述第二液压腔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液压腔连通形成所述液压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门升程机构还包括凸轮和气门,所述螺旋轴在轴向上受控于所述凸轮,所述活塞的外侧端部顶靠于所述气门。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任一项所述的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压腔的容积大于和/或等于所述第二液压腔的容积,且所述第二液压腔的容积大于所述蓄油腔的容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门升程机构还包括凸轮和气门,所述螺旋轴在轴向上受控于所述凸轮,所述活塞的外侧端部顶靠于所述气门;或;
所述活塞在轴向上受控于所述凸轮,所述螺旋轴的外侧端部顶靠于所述气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轴的外侧设置有控制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油口和所述蓄油腔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单向阀;所述第二进油口和所述第一泄油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单向阀;和/或;所述第一进油口和发动机机油管路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单向阀。
CN202320539420.1U 2023-03-15 2023-03-15 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 Active CN2193447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39420.1U CN219344789U (zh) 2023-03-15 2023-03-15 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39420.1U CN219344789U (zh) 2023-03-15 2023-03-15 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44789U true CN219344789U (zh) 2023-07-14

Family

ID=87112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39420.1U Active CN219344789U (zh) 2023-03-15 2023-03-15 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4478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71460A (zh) * 2023-08-17 2023-09-19 潍坊力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71460A (zh) * 2023-08-17 2023-09-19 潍坊力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系统
CN116771460B (zh) * 2023-08-17 2023-11-07 潍坊力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344789U (zh) 液压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
US7331323B2 (en) Lubricating oil supplying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1871477B (zh) 中压控制二位变量轴向柱塞液压马达
EP1529160A1 (en) Piston-in-piston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engine
JP2004156465A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圧縮比装置
US11111825B1 (en) Hydraulic valve mechanism with variable valve opening time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8590799A (zh) 一种液压驱动的全可变配气机构
CN108240244B (zh) 柴油机进气门可变系统及柴油机
CN204984843U (zh) 具备能量回收功能的柱塞泵
CN102788150B (zh) 一种液压换档压力调节阀
CN108661744B (zh) 一种发动机进气门连续可变系统以及发动机
CN205823772U (zh) 一种平衡阀
CN111058916A (zh) 压缩释放式发动机缸内制动系统
CN2697347Y (zh) 杠杆平衡式液压泵恒功率控制装置
JP5950583B2 (ja) ポンプ装置
CN214171258U (zh) 一种静液压传动装置
CN210152749U (zh) 一种液压气门升程和进气相位调节装置
CN108533545B (zh) 液压变量泵机械比例控制器及液压变量泵
CN106949170A (zh) 用于高转速湿式离合器的顺序启闭的排油阀及使用方法
CN112283312A (zh) 一种静液压传动装置
CN208123147U (zh) 一种适用于非对称闭式回路的流量匹配阀
JPH0127244B2 (zh)
CN208294593U (zh) 柴油机进气门可变系统及柴油机
CN208594984U (zh) 一种直推式单腔增压变排机油泵的控制系统
CN215804761U (zh) 先导阀及其二级变排量机油泵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