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43709U - 一种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343709U CN219343709U CN202222568398.1U CN202222568398U CN219343709U CN 219343709 U CN219343709 U CN 219343709U CN 202222568398 U CN202222568398 U CN 202222568398U CN 219343709 U CN219343709 U CN 2193437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uss
- layer
- grid
- dimensional space
- superimposed she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包括:内部铺设有第一网架层的预制混凝土底板;垂直设于预制混凝土底板上方的支承构件,支承构件的下端与第一网架层连接;垂直设置于支承构件上方的第二网架层,第二网架层平行于第一网架层,第二网架层与支承构件的上端连接。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的第二网架层增大了两个方向叠合板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可以降低叠合板开裂、变形、扭曲的风险,减少工地现场的支撑,且桁架筋的上弦筋未增大截面,为穿设管线提供了更多空间余量,提高水电工穿管线的施工效率。当采用半空间网架叠合板或全空间网架叠合板时,能够改善工序,节约工期,体现装配式工业化、少人化的优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
背景技术
混凝土叠合板是预制混凝土板和现浇混凝土相结合的一种楼面结构形式。叠合板的预制混凝土板表面上一般具有多个或多条间隔排列的钢筋肋(如,钢筋桁架)或混凝土肋(砼肋)以增强叠合板的刚度。为简化施工工艺,叠合板的预制混凝土板常在工厂内预先浇筑而成,由工人将预制的叠合板相邻铺设成基本楼面,再于楼面上按照施工需求铺设管线之后,将钢筋网搭接在叠合板的预制混凝土板的肋上,最后往叠合板的预制混凝土板上浇筑混凝土后制成等同现浇叠合板。
现有混凝土叠合板可减少工地现场模板用量,因此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现有混凝土叠合板,常见桁架筋为上弦杆(1φ10)、斜腹杆(φ6)和下弦杆(2φ8)组成的桁架,在生产、运输、吊装过程中,处于受压区的上弦杆仅为一根直径为10mm的钢筋,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差,导致叠合板刚度较低,较易开裂、变形。常见方法是改变桁架筋上弦杆构造来增大叠合板刚度,(1)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桁架叠合板及其制作方法(201610198541.9专利申请)中桁架筋上弦杆是圆筒形的钢管;(2)一种混凝土肋叠合板构件(见201620265614.7专利申请)混凝土肋的横截面积为长方形,长度为100毫米-250毫米,宽度为30毫米-60毫米。(3)多钢筋桁架混凝土翼缘组合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见202123039271.2专利申请),每个上部结构均包括多个钢筋桁架和一个混凝土翼缘。以上三种处理方式增大了平行桁架筋方向的叠合板刚度,但是垂直桁架筋方向的叠合板刚度依然很低,而且容易导致平行桁架筋方向和垂直桁架筋方向叠合板刚度差距较大,容易产生扭曲变形。
二是现有混凝土叠合板,垂直桁架筋方向叠合板刚度较小,一种双向带肋钢筋桁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见202121785996.3专利申请),有益效果:抗弯刚度大、承载力高,吊装运输方便,方案一中横向钢筋桁架可以作为吊点,无需再另设吊点,吊装不会损坏;方案二中混凝土翼缘形成一个整体,增强板的刚度;施工阶段无需设临时支撑,有效降低施工阶段的人工费、模板费以及措施费。以上处理方式,方案一中横向钢筋桁架仅为吊点用,并未从根本解决横向刚度小的问题;方案二中混凝土翼缘形成一个整体,增大了叠合板横向刚度,但是同时也增大了构件厂的生产难度,实用性较差。
三是现有混凝土叠合板,在解决叠合板刚度问题的同时,因为加大了桁架筋上弦杆的截面,解决了刚度问题又增加了穿管问题;在本就拥挤的桁架筋空间,挤占了穿水、电管线的空间,加大了工地现场穿水、电管线的难度。
四是现有混凝土叠合板,《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6.6.2条第1款规定:叠合板的预制板厚度不宜小于60mm,(JGJ1-2014)6.6.2条第1款条文说明规定:预制板最小厚度的规定考虑了脱模、吊装、运输、施工等因素,在采取可靠的构造措施的情况小,增加了预制板刚度时,可以考虑将其厚度适当减小。因为常见的叠合板没有采取可靠的构造措施,叠合板的预制板厚度取为60mm,预制板厚度较大,穿管线空间小的问题普遍存在。
五是现有混凝土叠合板,《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8-2021)是全文强制性条文,自2022年4月1日开始实施,4.4.4条第5款规定:“预制钢筋混凝土实心叠合楼板的预制底板不应小于50mm”,常见结构楼板厚度为120~130mm,在规范强制性条文限定预制底板厚度最小50mm的前提下,仅仅加大桁架筋上弦杆截面,会导致穿管线困难,以往的相关专利不具备实用性。
六是现有混凝土叠合板,楼面施工时现浇层存在大量绑扎钢筋的工作量、工序阶段较多、工期较长。使用现有混凝土叠合板浇筑楼面通常需要四个阶段,第一天(第一阶段)吊装工吊装叠合板,第二天(第二阶段)是水电工在铺设后的叠合板上按施工需求铺设管线,第三天(第三阶段)是钢筋工在铺设好管线的桁架筋上方排布及绑扎整个楼面现浇层钢筋网,第四天(第四阶段)是瓦工在叠合板上的现浇层浇筑混凝土。上述四个阶段涉及4个工种,包括吊装工(吊装叠合板)、水电工(铺设管线)、钢筋工(绑扎现浇层钢筋网)、瓦工(浇筑现浇层混凝土);钢筋工只能等水电工铺设管线完成后才能绑扎现浇层钢筋网,工序是先后排序,两个工种之间不能穿插施工,导致工期较长,无法体现装配式的工期优势。
鉴于现有叠合板具有上述问题,亟需一种新的叠合板,在解决现有叠合板所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推动装配式技术的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所述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包括:
内部铺设有第一网架层的预制混凝土底板;
垂直设于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上方的支承构件,所述支承构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网架层连接;
垂直设置于所述支承构件上方的第二网架层,所述第二网架层平行于所述第一网架层,所述第二网架层与所述支承构件的上端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网架层是由一个钢筋网架平铺组成;所述钢筋网架包括一层等距排布的横向钢筋及等距排布的纵向钢筋固定制成的钢筋网构成;所述钢筋网架与所述支承构件的上端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网架层面积为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面积的100~120%,组成全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网架层面积为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面积的30~60%,组成半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支承构件包括支承于所述第一网架层与所述第二网架层之间的至少一组支承单元;所述支承单元采用包括三角形桁架筋、矩形梁钢筋笼之中的至少一种或多种任意组合构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的厚度h满足:h=5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的第二网架层增大了两个方向叠合板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可以降低叠合板开裂、变形、扭曲的风险,减少工地现场的支撑,体现装配式的优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的预制混凝土底板厚度为50mm,相比常见叠合板的预制混凝土底板厚度60mm,预留了更多的立体空间高度,且桁架筋的上弦筋未增大截面,为穿设管线提供了更多空间余量,提高水电工穿管线的施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当采用半空间网架叠合板时,钢筋工和水电工可同时穿插施工,避免以前钢筋工必须等水电工铺设管线完成后再绑扎现浇层钢筋网片的工序问题,节约工期,体现装配式工厂化生产的优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当采用全空间网架叠合板时,钢筋工的工种可以取消,水电工铺设水、电管线后,瓦工可直接浇筑混凝土,体现装配式工业化、少人化的优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1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的立体图;
图2为实施例1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的一方向的侧视图;
图3为实施例1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的另一方向的侧视图;
图4为实施例1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的俯视图;
图5为实施例1使用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制造的楼面的俯视图;
图6为实施例2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的立体图;
图7为实施例2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的一方向的侧视图;
图8为实施例2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的另一方向的侧视图;
图9为实施例2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的俯视图;
图10为实施例2使用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制造的楼面的俯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第一网架层;
20-支承构件;
30-第二网架层;
40-预制混凝土底板;
50-连接钢筋;
60-半空间网架叠合板;
70-全空间网架叠合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中心”、“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相连”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者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示例性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该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包括:内部铺设有第一网架层10的预制混凝土底板40、垂直设于预制混凝土底板40上方的支承构件20、以及垂直设置于所述支承构件20上方的第二网架层30;所述支承构件20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网架层10连接,所述支承构件20的上端与所述第二网架层30连接,第一网架层10平行于第二网架层20。预制混凝土底板40与所述第一网架层10、所述支承构件20、所述第二网架层30之间形成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
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网架层30是由一个钢筋网架平铺组成;所述钢筋网架包括一层等距排布的横向钢筋及等距排布的纵向钢筋固定制成的钢筋网构成;所述钢筋网与所述支承构件20的上端连接。
优选的,第二网架层30是由一个钢筋网架平面铺设而成,该钢筋网架与现有钢筋网相似,仅包含一层纵横交错排布的横向钢筋与纵向钢筋,改进之处在于:横向钢筋与纵向钢筋等距排布,构成一张网孔均匀的钢筋网架;且钢筋网架与支承构件20的上端连接,从而杜绝了在钢筋网架和支承构件20之间产生空隙进而发生翘曲与反拱的可能性。此外除了支承构件20为第一网架层10提供X方向的刚度,连接的第二网架层30也为第一网架层10同时提供了X方向和Y方向的刚度,从而增强了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的整体刚度。
示例性的,该支承构件20包括一列横向或纵向支承于该第一网架层10与该第二网架层30之间的支承单元;该支承单元采用包括三角形桁架筋、矩形梁钢筋笼之中的至少一种或多种任意组合构成。
优选的,该支承构件20的下端与该第一网架层10连接并一体预先浇筑成预制混凝土底板40,该预制混凝土底板40的厚度h满足:h=50mm。
具体实施例1
详细参阅图1至图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半空间网架叠合板60,半空间网架叠合板60是指第二网架层30的面积覆盖于部分第一网架层10之上的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该半空间网架叠合板60包括:内部铺设有第一网架层10的预制混凝土底板40、垂直设于预制混凝土底板40上方的支承构件20、以及垂直设置于所述支承构件20上方的第二网架层30;所述支承构件20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网架层10连接,所述支承构件20的上端与所述第二网架层30连接,第一网架层10平行于第二网架层20。预制混凝土底板40与所述第一网架层10、所述支承构件20、所述第二网架层30之间形成半空间网架叠合板60。
其中,预制混凝土底板40的厚度h为50mm,为穿设管线提供了更多余量以满足实际工程穿管线的需求。支承构件20采用桁架筋构成。第一网架层10的钢筋可进一步施加预应力制成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
具体的,第二网架层30是由一个钢筋网架平面铺设而成,该钢筋网架与现有钢筋网相似,仅包含一层纵横交错排布的横向钢筋与纵向钢筋,改进之处在于:横向钢筋与纵向钢筋等距排布,构成一张网孔均匀的钢筋网架;且钢筋网架与支承构件20的上端连接,从而杜绝了在钢筋网架和支承构件20之间产生空隙进而发生翘曲与反拱的可能性。本实施例中,第二网架层30面积为预制混凝土底板40面积的40%。所述第二网架层30面积可为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40面积的30~60%,该覆盖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施工需求。
为清楚展示利用半空间网架叠合板60铺设楼面的施工方式,图4和图5所展示的半空间网架叠合板的俯视图中均省略了从预制混凝土底板40中伸出的部分第一网架层10。
当采用半空间网架叠合板60进行楼面铺设时,利用连接钢筋50将相对应的横向钢筋进行搭接,并对其余纵向钢筋进行拼接。这两种拼接方式可参照现有钢筋搭接或拼接方式进行,便能给楼面提供受力均匀的第二网架层30。
第二网架层30的钢筋网架与桁架筋连接。固定方式包括焊接、钢丝捆扎、固定件夹接等任意方式。
在利用本实施例1的半空间网架叠合板60制造楼面时,首先将该的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60平铺后拼接,拼接之后的半空间网架叠合板中形成了一层由支承构件20所构建的立体空间,工人能在该第一网架层10与该第二网架层30的立体空间之间快速穿设管线。之后按需在多块该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之间搭接或拼接有连接钢筋50,搭接完毕后浇筑混凝土直至没过该第二网架层30,形成混凝土现浇层。待混凝土层硬化后,便制成了该楼面。
利用半空间网架叠合板60可将钢筋工的绑扎钢筋工作在工厂内通过机器预制完成,节省了工地当天钢筋工的工作量的60%,仅需搭接连接钢筋50之后便可开始混凝土浇筑作业,几乎节省了半天的工期,提高了工地现场的施工效率。
具体实施例2
详细参阅图6至图1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全空间网架叠合板70,全空间网架叠合板70是指第二网架层30的面积覆盖于整体第一网架层10之上或超出第一网架层10面积的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该全空间网架叠合板70包括:内部铺设有第一网架层10的预制混凝土底板40、垂直设于预制混凝土底板40上方的支承构件20、以及垂直设置于所述支承构件20上方的第二网架层30;所述支承构件20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网架层10连接,所述支承构件20的上端与所述第二网架层30连接,第一网架层10平行于第二网架层20。预制混凝土底板40与所述第一网架层10、所述支承构件20、所述第二网架层30之间形成全空间网架叠合板。
其中,预制混凝土底板40的厚度h为50mm,为穿设管线提供了更多余量以满足实际工程穿管线的需求。支承构件20采用桁架筋构成,第一网架层10的钢筋可进一步施加预应力制成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
具体的,第二网架层30是由一个钢筋网架平面铺设而成,该钢筋网架与现有钢筋网相似,仅包含一层纵横交错排布的横向钢筋与纵向钢筋,改进之处在于:横向钢筋与纵向钢筋等距排布,构成一张网孔均匀的钢筋网架;且钢筋网架与支承构件20的上端连接,从而杜绝了在钢筋网架和支承构件20之间产生空隙进而发生翘曲与反拱的可能性。第二网架层30面积为预制混凝土底板40面积的110%。所述第二网架层30面积可为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40面积的100~120%,该覆盖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施工需求。
其中,当所述第二网架层30面积为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40面积的100%时,相邻全空间网架叠合板70之间需额外利用连接钢筋50进行搭接。其具体搭接方法参照具体实施例1,本实施例2中不再赘述。当第二网架层30面积大于预制混凝土底板40面积(即,面积>100%)时,相邻全空间网架叠合板之间可利用相邻的第二网架层30相互搭接,节省了额外使用的连接钢筋50。
为清楚展示利用全空间网架叠合板70铺设楼面的施工方式,图9和图10所展示的全空间网架叠合板的俯视图中均省略了从预制混凝土底板40中伸出的部分第一网架层10。
第二网架层30的钢筋网架与桁架筋连接。固定方式包括焊接、钢丝捆扎、固定件夹接等任意方式。
在利用本实施例2的全空间网架叠合板70制造楼面时,首先将该的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70平铺后拼接,拼接之后的全空间网架叠合板中形成了一层由支承构件20所构建的立体空间,工人能在该第一网架层10与该第二网架层30的立体空间之间快速穿设管线。搭接完毕后浇筑混凝土直至没过该第二网架层30,形成混凝土现浇层。待混凝土层硬化后,便制成了该楼面。
利用全空间网架叠合板可将钢筋工的绑扎工作在工厂内通过机器预制完成,100%全部节省了工地当天钢筋工的工作量,仅需在铺设管线之后便可开始混凝土浇筑作业,几乎节省了一整天的工期,提高了工地现场的施工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的第二网架层增大了两个方向叠合板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可以降低叠合板开裂、变形、扭曲的风险,减少工地现场的支撑,体现装配式的优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的预制混凝土底板厚度为50mm,相比常见叠合板的预制混凝土底板厚度60mm,预留了更多的立体空间高度,且桁架筋的上弦筋未增大截面,为穿设管线提供了更多空间余量,提高水电工穿管线的施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当采用半空间网架叠合板时,钢筋工和水电工可同时穿插施工,避免以前钢筋工必须等水电工铺设管线完成后再绑扎现浇层钢筋网片的工序问题,节约工期,体现装配式工厂化生产的优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当采用全空间网架叠合板时,钢筋工的工种可以取消,水电工铺设水、电管线后,瓦工可直接浇筑混凝土,体现装配式工业化、少人化的优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改进、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包括:
内部铺设有第一网架层(10)的预制混凝土底板(40);
垂直设于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40)上方的支承构件(20),所述支承构件(20)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网架层(10)连接;
垂直设置于所述支承构件(20)上方的第二网架层(30),所述第二网架层(30)平行于所述第一网架层(10),所述第二网架层(30)与所述支承构件(20)的上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架层(30)是由一个钢筋网架平铺组成;所述钢筋网架包括一层等距排布的横向钢筋及等距排布的纵向钢筋固定制成的钢筋网构成;所述钢筋网与所述支承构件(20)的上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架层(30)面积为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40)面积的100~120%,组成全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7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架层(30)面积为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40)面积的30~60%,组成半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6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构件(20)包括支承于所述第一网架层(10)与所述第二网架层(30)之间的至少一组支承单元;所述支承单元采用包括三角形桁架筋、矩形梁钢筋笼之中的至少一种或多种任意组合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40)的厚度h满足:h=50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568398.1U CN219343709U (zh) | 2022-09-28 | 2022-09-28 | 一种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568398.1U CN219343709U (zh) | 2022-09-28 | 2022-09-28 | 一种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343709U true CN219343709U (zh) | 2023-07-14 |
Family
ID=87098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568398.1U Active CN219343709U (zh) | 2022-09-28 | 2022-09-28 | 一种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343709U (zh) |
-
2022
- 2022-09-28 CN CN202222568398.1U patent/CN21934370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360721B (zh) | 预制混凝土超薄型双向受力装配式钢筋桁架叠合楼板 | |
CN108222347B (zh) | 一种带平面桁架临时支撑的装配式大模块焊接叠合梁板 | |
CN108301545B (zh) | 一种带立体桁架临时支撑的装配式大模块叠合梁板结构 | |
CN212957170U (zh) | 集成桁架钢筋及预应力钢丝网的预制混凝土底板 | |
CN102877646B (zh) | 灌芯叠合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及其建造方法 | |
CN108360723B (zh) | 一种带立体桁架临时支撑的装配式大模块半焊接叠合梁板结构 | |
CN108360722B (zh) | 一种带平面桁架临时支撑的装配式大模块半焊接叠合梁板结构 | |
CN100424298C (zh) | 用上支承构架制作叠合楼板的施工方法 | |
CN111851825A (zh) | 一种装配式免拆模预制钢筋桁架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3026965A (zh) | 预制梁与免支撑预制板连接节点及施工方法 | |
CN104895231B (zh) | 一种装配式组合楼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1705987A (zh) | 一种大跨度预制带肋预应力空心双向叠合板 | |
CN113123506B (zh) | 一种基于uhpc的预制免拆模钢筋桁架楼承板及使用方法 | |
CN214785337U (zh) | 一种预制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及其建筑 | |
CN110644662A (zh) | 一种基于受力的预制无梁楼盖叠合板及其拆分方法 | |
CN108301546B (zh) | 一种带平面桁架临时支撑的装配式大模块叠合梁板结构 | |
CN212670968U (zh) | 叠合楼板和建筑物 | |
CN211143440U (zh) | 一种装配式双向钢筋桁架楼板 | |
CN108412099A (zh) | 全厚度后埋钢筋连接式混凝土预制板及连接方法 | |
CN219343709U (zh) | 一种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 | |
CN218643645U (zh) | 一种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连接的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 | |
CN214785185U (zh) | 一种楼板下承式钢-混凝土组合扁梁楼盖结构及其建筑 | |
CN215976824U (zh) | 一种预制桥面无模板现浇湿接缝结构 | |
CN112900949B (zh) |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及其施工方法 | |
CN212802185U (zh) | 一种装配式免拆模预制钢筋桁架楼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