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32848U - 面罩呼吸系统、呼吸面罩组件及用于其的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面罩呼吸系统、呼吸面罩组件及用于其的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32848U
CN219332848U CN202223601312.7U CN202223601312U CN219332848U CN 219332848 U CN219332848 U CN 219332848U CN 202223601312 U CN202223601312 U CN 202223601312U CN 219332848 U CN219332848 U CN 2193328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connector
connector according
frame
piv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60131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鹏
李二亮
周明钊
庄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MC Tianjin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MC Tianjin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MC Tianjin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BMC Tianjin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60131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328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328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328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气治疗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面罩呼吸系统、呼吸面罩组件及用于其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相互枢转连接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该第一基板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基板的第二夹持部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朝向另一者延伸的挡板,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连接有致动元件,以致动为使得所述挡板趋于抵接至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中的所述另一者。该连接器能够在较宽的范围内适配于多种型号的呼吸面罩的框架,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在使用过程中,仅需通过简单操纵即可完成连接和释放操作,对连接器自身及被连接的呼吸面罩的框架的尺寸精度要求较低,具有较好的使用便利性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面罩呼吸系统、呼吸面罩组件及用于其的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气治疗设备,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将头带连接至呼吸面罩的框架的连接器。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该连接器的呼吸面罩组件和面罩呼吸系统。
背景技术
基于呼吸机、制氧机等通气设备的面罩呼吸系统常被用于治疗各种呼吸道疾病和睡眠呼吸障碍。在使用中,患者通过呼吸面罩接收通气设备产生的呼吸气体,其中,呼吸面罩可通过环绕患者头部的头带而佩戴于患者面部,以密封地罩设于患者的鼻部和/或口部。然而,对于不同规格和型号的呼吸面罩,其用于连接头带的连接柱可能具有不同尺寸,为此需要在头带上附接有相应的快速释放结构。而为了保持呼吸面罩适当佩戴于患者面部,一种快速释放结构通常仅适配于某种特定型号的呼吸面罩,而对于具有不同尺寸的连接柱的其他呼吸面罩,则可能并不适用,进而导致患者失去使用呼吸面罩的顺从性,从而降低治疗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至少部分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将头带连接至呼吸面罩的框架的连接器,该连接器能够方便地将头带连接至多种型号的呼吸面罩,并具有较好的使用便利性、可靠性和通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将头带连接至呼吸面罩的框架的连接器,包括相互枢转连接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具有第一枢转连接部以及分别从该第一枢转连接部彼此相背离地延伸的第一操纵部和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基板具有枢转连接至所述第一枢转连接部的第二枢转连接部以及分别从该第二枢转连接部彼此相背离地延伸的第二操纵部和第二夹持部,以能够由所述第一操纵部和第二操纵部操纵为使得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彼此远离,其中,所述第一操纵部和第二操纵部中的至少一者能够连接至所述头带,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朝向另一者延伸的挡板,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设有致动部,并且/或者,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连接有致动元件,以致动为使得所述挡板趋于抵接至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中的所述另一者。
优选地,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彼此相对布置,以能够通过相对地挤压所述第一操纵部和第二操纵部而使得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彼此远离。
优选地,所述第一枢转连接部的两侧分别具有朝向所述第二枢转连接部延伸的第一侧板,该第一侧板上形成有枢转孔;所述第二枢转连接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枢转连接部延伸的一对第二侧板,各个所述第二侧板分别形成有枢转安装至所述枢转孔内的枢转轴。
优选地,在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所述第一侧板的轴向内侧,且该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对应地相互贴合。
优选地,所述第二侧板的轴向内侧形成有定位凸起,该定位凸起上安装有作为所述致动元件的扭簧,该扭簧两端的扭臂分别在朝向所述第一操纵部和所述第二操纵部的一侧对应地弹性抵靠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内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内侧分别形成有用于限定所述扭臂的抵靠位置的凹槽。
优选地,沿远离枢转连接位置的方向,所述第一基板的从所述第一枢转连接部延伸至所述第一操纵部的部分与所述第二基板的从所述第二枢转连接部延伸至所述第二操纵部的部分之间的间距递增。
优选地,所述第一操纵部和第二操纵部的彼此背离的一侧分别形成有防滑条。
优选地,所述第一操纵部和第二操纵部之间安装有两端分别弹性抵靠至该第一操纵部和第二操纵部彼此相对的一侧以作为所述致动元件的压簧和/或弹性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中的一者上设有作为所述致动部的一部分的磁性元件,另一者上设有由该磁性元件磁性吸引的作为所述致动部的另一部分的磁吸元件。
优选地,所述挡板设置为由磁性材料制成,以作为所述磁性元件。
优选地,所述第二操纵部上形成有用于所述头带穿过的穿绳孔,且沿远离枢转连接位置的方向,该第二操纵部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操纵部的延伸长度。
优选地,所述挡板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上的第一挡板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夹持部上的沿远离枢转连接位置的方向彼此间隔的第二挡板和第三挡板,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挡板延伸至所述第二挡板和第三挡板之间的空隙中。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呼吸面罩组件,包括呼吸面罩和头带,所述呼吸面罩包括框架和连接至该框架的衬垫,所述头带的至少一端通过上述连接器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框架。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面罩呼吸系统,包括通气设备和连通至该通气设备的上述呼吸面罩组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能够将第一操纵部或第二操纵部连接至头带,并可操纵为使得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彼此远离,以允许将呼吸面罩的框架的连接柱进入该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的空间,进而在致动部和/或致动元件的作用下使得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中的至少一者上的挡板复位为抵接至另一者,从而由该挡板阻挡框架的连接柱从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的空间脱离,实现头带与呼吸面罩的框架之间的有效连接。该连接器能够在较宽的范围内适配于不同尺寸的连接柱,因而能够匹配于多种型号的呼吸面罩的框架,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在使用过程中,仅需通过对第一操纵部和第二操纵部进行挤压等简单操纵即可完成连接和释放操作,对连接器自身及被连接的呼吸面罩的框架的尺寸精度要求较低,可以很好地保证呼吸面罩被密封佩戴,具有较好的使用便利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呼吸面罩组件被佩戴于患者头部时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呼吸面罩组件的头带与快速释放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图1中呼吸面罩组件的快速释放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图3中的快速释放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的快速释放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7是图6中连接器的第一基板的立体图;
图8是从另一视角观察的图7中的第一基板的立体图;
图9是图6中连接器的第二基板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另一视角观察的图9中的第二基板的立体图;
图11是图6中的连接器在连接至框架的连接柱时的主视图;
图12是图6中的连接器在从框架的连接柱释放时的主视图;
图13是连接器在连接至框架的连接柱时的受力分析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5是用于替换图14中连接器的压簧的弹性体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框架;11-连接柱;2-衬垫;3-头带;31-头带主体;32-上头带;33-下头带;4-弯管;5-快速释放结构;51-基板;52-头带连接部;53-钩部;54-连接柱容纳槽;55-开口;
6-连接器;61-第一基板;61a-第一夹持部;61b-第一枢转连接部;61c-第一操纵部;611-第一挡板;612-第一侧板;613-枢转孔;614-防滑条;615-凹槽;62-第二基板;62a-第二夹持部;62b-第二枢转连接部;62c-第二操纵部;621a-第二挡板;621b-第三挡板;622-第二侧板;623-枢转轴;624-穿绳孔;625-防滑条;626-定位凸起;627-凹槽;63-扭簧;64-压簧;65-弹性体;66-磁性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清楚地区别表述,并不代表相应技术特征必然在结构、组成和材质方面存在差异。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的优势,以下首先对呼吸面罩的通常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呼吸面罩可通过环绕患者头部的头带3而佩戴于患者面部,以密封地罩设于患者的鼻部和/或口部。
具体地,呼吸面罩通常包括框架1、衬垫2和弯管3等,其中,框架1为一刚性外壳;衬垫2包括彼此相连的面部接触单元和支撑单元,并固定于框架1的朝向患者面部的一侧;弯管3可转动地连接至框架1的另一侧,并能够通过通气管路连接至通气设备。框架1与衬垫2限定有可容纳患者的鼻部和/或口部的腔体,并能够通过连接至框架1的头带3固定在患者的面部。通气设备通气时,由患者面部的面罩腔内的压力将衬垫2的面部接触单元吹向患者面部,衬垫2的支撑单元提供有支撑力,并利用头带3的固定作用而使患者的面部跟呼吸面罩之间形成足够好的密封,从而保证腔体内的压力稳定。
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一种头带组件的结构,其包括用于如图1所示地包裹于患者的头部的头带3,该头带3通常包含两条或四条延伸带,各条延伸带从患者的后脑部分延伸到患者脸部,以便分别与框架1连接。该头带组件还包括一对用于将头带3连接至框架1的快速释放结构5,当患者需要临时暂停治疗或者其他情况时,能够通过该快速释放结构5将头带3与框架1分离。为了更好的使呼吸面罩与患者脸部密封配合,图示头带3包括头带主体31以及延伸通过患者耳朵上侧的上头带32和通过患者耳朵下侧的下头带33。为了方便患者佩戴和取下呼吸面罩,下头带33和框架1之间的快速释放结构5可设置为钩挂式结构。结合图3至图5所示,该快速释放结构5的一端可与下头带33连接,一端与框架1连接,并具有基板51,该基板51尾部上方设有用于与头带3(即下头带33)连接的头带连接部52,且该基板51的另一端则形成有钩部53,该钩部53形成为具有一开口55和连接柱容纳槽54,从而能够钩挂至与框架1的连接柱11。当患者需要取下呼吸面罩时,只需将快速释放结构5从框架1的连接柱11取下即可,而无需在每次佩戴呼吸面罩时调整头带3的长度。
然而,上述快速释放结构5存在缺陷。参照图4和图5所示,该快速释放结构5中钩部53的开口55尺寸h1需小于连接柱容纳槽54的相应尺寸h2,且框架1的连接柱11的相应尺寸(直径)h4应设置为介于h1和h2之间,由此在连接状态下可以允许快速释放结构5相对框架1旋转,以适应不同患者的脸型并形成密封,同时快速释放结构5不会轻易的从连接柱11脱落。为此,需要根据连接柱11的尺寸、相关材质等合理设置h1和h2各自的绝对值及其差值h3,否则,若h3过大,则需要患者施加更多的力将快速释放结构5连接到连接柱11或者从连接柱11取下;若h3过小,则快速释放结构3容易从连接柱11脱落,导致呼吸面罩密封失效,这些都会影响治疗效果。此外,快速释放结构5的连接柱容纳槽54的相应尺寸h2是固定的,仅适配于对于某种特定型号的呼吸面罩,而对于具有不同尺寸的连接柱的其他呼吸面罩,则可能并不适用,进而导致患者失去使用呼吸面罩的顺从性,从而降低治疗效果。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用于将头带连接至呼吸面罩的框架的连接器,该连接器能够方便地将头带连接至多种型号的呼吸面罩,并具有较好的使用便利性、可靠性和通用性。具体地,参照图6至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6,可用于将头带连接至呼吸面罩的框架,例如连接至该框架的连接柱11。该连接器6包括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该第一基板61与第二基板62相互枢转连接,以能够被操纵为在图11所示的闭合位置和图12所示的打开位置之间相对枢转。
其中,图7和图8示出了第一基板61的具体结构,其具有第一夹持部61a、第一枢转连接部61b和第一操纵部61c;图9和图10示出了第二基板62的具体结构,相应于第一基板61,该第二基板62具有第二夹持部62a、第二枢转连接部62b和第二操纵部62c。第一基板61的第一枢转连接部61b枢转连接至第二基板62的第二枢转连接部62b,第一夹持部61a和第一操纵部61c分别从第一枢转连接部61b彼此相背离地延伸,第二夹持部62a和第二操纵部62c分别从第二枢转连接部62b彼此相背离地延伸。在连接至头带和呼吸面罩的框架的状态下,第一操纵部61c或第二操纵部62c中的一者连接至头带,第一夹持部61a和第二夹持部62a朝向呼吸面罩的框架并能够可释放地连接至该框架的连接柱11(如图11和图12所示)。通过操纵第一操纵部61c和第二操纵部62c,例如在图示优选实施方式中,通过相向地挤压该第一操纵部61c和第二操纵部62c,可以使得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绕其枢转连接轴线相对枢转,以使得第一夹持部61a和第二夹持部62a彼此远离,由此在该第一夹持部61a和第二夹持部62a的远离枢转连接位置的一端形成开口,以允许连接至框架的连接柱11或从该连接柱11脱离,实现头带与呼吸面罩的框架之间的连接或释放。
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形成为其第一夹持部61a和第二夹持部62a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朝向另一者延伸的挡板,例如在图示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部61a上设有第一挡板611,该第一挡板611朝向第二夹持部62a延伸;第二夹持部62a上设有第二挡板621a和第三挡板621b,其朝向第一夹持部61a延伸。在连接至框架的连接柱11的情形下,这些挡板能够阻挡该连接器6与连接柱11分离。
为了使得挡板保持在阻挡位置(连接器保持在闭合位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6还可以在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之间连接有致动元件,以致动为使得挡板趋于抵接至第一夹持部61a和第二夹持部62a中的所述另一者。在图6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致动元件设置为连接在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之间的扭簧63,其两个扭臂分别在朝向第一操纵部61c和第二操纵部62c的一侧对应地弹性抵靠于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的内侧,以利用其储存的弹性势能使得连接器趋于保持在闭合位置。
由此,该连接器6能够将第一操纵部61c或第二操纵部62c连接至头带,并可操纵为使得第一夹持部61a和第二夹持部62a彼此远离,以允许将呼吸面罩的框架的连接柱11进入该第一夹持部61a和第二夹持部62a之间的空间,进而在致动元件的作用下使得第一夹持部61a和第二夹持部62a中的至少一者上的挡板复位为抵接至另一者,从而由该挡板阻挡框架的连接柱11从第一夹持部61a和第二夹持部62a之间的空间脱离,实现头带与呼吸面罩的框架之间的有效连接。
由于第一夹持部61a和第二夹持部62a之间具有相对较大的空间,该连接器6在连接至框架的状态下能够允许其相对旋转,以适应不同患者的脸型并在呼吸面罩和患者面部之间形成良好密封,同时能够在较宽的范围内适配于不同尺寸的连接柱11,因而能够匹配于多种型号的呼吸面罩的框架,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在使用过程中,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6仅需通过对第一操纵部61c和第二操纵部62c进行挤压等简单操纵即可完成连接和释放操作,对连接器自身及被连接的呼吸面罩的框架的尺寸精度要求较低,可以很好地保证呼吸面罩被密封佩戴,具有较好的使用便利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在图示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彼此相对布置,由此,第一基板61的第一夹持部61a、第一枢转连接部61b和第一操纵部61c分别位于与第二基板62的第二夹持部62a、第二枢转连接部62b和第二操纵部62c相对的同一侧。例如,在图11所示的视角中,第一夹持部61a、第一枢转连接部61b和第一操纵部61c分别对应地位于第二夹持部62a、第二枢转连接部62b和第二操纵部62c的上方,并将枢转连接轴线设置于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之间的部分,由此,通过相向地挤压第一操纵部61c或第二操纵部62c,即可使得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相对枢转,以使得第一夹持部61a和第二夹持部62a彼此远离。
在替代实施方式中,连接器6可以由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形成为剪叉式枢转连接结构,由此需要通过操纵为使得第一操纵部和第二操纵部相对远离而使得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彼此远离。在此情形下,若仍以扭簧作为致动元件,其两端的扭臂需分别在朝向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一侧对应抵靠于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的内侧,以提供使得该连接器趋于保持在闭合位置的作用力。
根据上述,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具有基本上彼此对应的组成部分。其中,该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可以通过多种适当的方式枢转连接在一起,例如,可以利用穿过该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的销轴等部件实现枢转连接。在图示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枢转连接部61b的两侧分别具有朝向第二枢转连接部62b延伸的第一侧板612,并在该第一侧板612上形成有枢转孔613;相应地,第二枢转连接部62b具有朝向第一枢转连接部61b延伸的一对第二侧板622,各个第二侧板622分别形成有枢转安装至枢转孔613内的枢转轴623,由此,该连接器6无需设置额外的连接件,而将枢转孔613和枢转轴623一体形成在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上,避免了组成部件较多导致的结构和组装复杂化,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
其中,在安装状态下,沿相对枢转轴线方向,第二侧板622位于第一侧板612的轴向内侧,且该第一侧板612与第二侧板622对应地相互贴合,由此,例如随后所述的用于扭簧63安装基础的定位凸起626等可以设置于第二侧板622的背离相应的第一侧板612的一侧(即轴向内侧),而使得第一侧板612设置为仅具有枢转孔613的板状,从而该第一侧板612具有一定柔性,能够方便地将组装至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组装在一起。其中,通过设置为使得第一侧板612与第二侧板622以零配合或间隙配合方式相互贴合,可以防止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的相对轴向运动,由此具有较好的产品质感。
在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中,枢转轴623的长度可以设置为未穿过枢转孔613而从第一侧板612的轴向外侧伸出,以避免意外触碰到患者面部造成划伤等风险。在替代实施方式中,第二侧板622也可以设置为位于第一侧板612的轴向外侧,由此枢转轴623轴向向内的延伸至第一侧板612上的枢转孔内,同样可以较好地避免枢转轴623意外触碰到患者面部造成划伤风险。在此情形下,随后所述的用于扭簧63安装基础的定位凸起626需要设置于第一侧板612的轴向内侧。
如图10所示,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二侧板622的轴向内侧形成有定位凸起626,该定位凸起626可以形成为大体呈圆柱状,并安装有作为致动元件的扭簧63,该扭簧63两端的扭臂分别在朝向第一操纵部61c和第二操纵部62c的一侧对应地弹性抵靠于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的内侧。通过设置为定位凸起626的形式,可以有利于方便地安装扭簧63,并能够使得连接器的整体结构简化。在替代实施方式中,可以利用连接至两个第二侧板622之间的定位轴作为扭簧63安装的基础。
进一步地,沿从第一夹持部61a向第一操纵部61c方向,第一基板61的从第一枢转连接部61b延伸至第一操纵部61c的部分(大体对应于第一枢转连接部61b)可以设置为相对第二基板62远离延伸的倾斜结构。类似地,沿从第二夹持部62a向第二操纵部62c方向,第二基板62的从第二枢转连接部62b延伸至第二操纵部62c的部分(大体对应于第二枢转连接部62b)可以设置为相对第一基板61远离延伸的倾斜结构。由此,在靠近第一操纵部61c和第二操纵部62c的一侧,沿远离枢转连接位置的方向,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之间的间距递增,这不仅有利于操作人员在第一操纵部61c和第二操纵部62c施加操纵力,还能够便于使得扭簧63的扭臂分别以线接触方式抵靠在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的内侧,由此能够可靠地施加致动力,有效地将连接器保持在闭合位置。
另外,分别如图8和图10所示,第一基板61的内侧可以形成有用于限定扭簧63的一个扭臂的抵靠位置的凹槽615,第二基板62的内侧也可以形成有用于限定另一个扭臂的抵靠位置的凹槽627。通过这种设置,可以稳定地保持扭簧63与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的相对位置,这有利于保证施力稳定和连接可靠性。
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分别如图7和图9所示,第一操纵部61c和第二操纵部62c的彼此背离的一侧分别可以形成有防滑条614、625,该防滑条614、625可以为凸起或凹槽结构,以在连接和释放操作时增加手指与该第一操纵部61c和第二操纵部62c之间的摩擦力。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6可以通过适当方式连接至头带,为此,可以在第一操纵部61c或第二操纵部62c上设置相应的连接结构。在图示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二操纵部62c上形成有用于头带穿过的穿绳孔624。并且,为了便于将头带连接至该穿绳孔624,第二操纵部62c可以设置为相对枢转连接位置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一操纵部61c相对枢转连接位置的延伸长度,由此在将头带穿过穿绳孔624的过程中不会受到第一操纵部61c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在连接状态下直接与框架的连接柱11接触的挡板可以设置于第二基板62(即第二夹持部62a)上,由此,头带和连接柱11施加的相反方向的拉力均作用于该第二基板62上,可有利于防止因产生与致动元件(如扭簧63)的扭矩方向相反的扭矩而导致的连接失效。在图示优选实施方式中,正如前述,第一夹持部61a上设有第一挡板611,第二夹持部62a上设有沿远离枢转连接位置的方向彼此间隔的第二挡板621a和第三挡板621b,在自然状态下,第一挡板611延伸至所述第二挡板621a和第三挡板621b之间的空隙中,其中,第三挡板621b直接接触并阻挡框架的连接柱11从第一夹持部61a和第二夹持部62a之间的空间中脱出,并形成为咬合结构,减小框架的连接柱11从该连接器6脱离的风险。
通过上述设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6在第一夹持部61a和第二夹持部62a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可以连接到框架上的连接柱11上。当需要连接或者脱离时,只需用手按压第一操纵部61c和第二操纵部62c,即可使得第一夹持部61a和第二夹持部62a分开,从而患者能够方便快捷地连接或取下呼吸面罩。
图13对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在连接状态下的受力情况进行了简单分析。其中,该连接器受到来自头带的拉力F1、来自框架的连接柱的拉力F2以及扭簧产生的扭矩对应的扭力F3。可以看出,F1和F2的方向垂直于F3的方向,在使用中可以保持连接器处于闭合状态,且其开闭不受头带和连接柱产生的拉力影响,由此能够实现稳定可靠的连接。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其优选和可选结构与前述结合图6至图12所示的第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因此对其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通过分别弹性抵靠至其第一操纵部61c和第二操纵部62c的压簧64作为致动元件,该压簧64储存的弹性势能使得第一操纵部61c和第二操纵部62c具有相对远离的趋势,由此其第一夹持部61a和第二夹持部62a趋于相互靠近,使得该连接器趋于保持在闭合位置。相比于前述扭簧的结构形式,将致动元件设置为压簧64能够有效减小组装难度和降低产品成本。其中,第一操纵部61c和第二操纵部62c彼此相对的位置可以设置有用于安装压簧64的定位凸起或定位凹槽。
作为一种替代方式,图14中的压簧64可以替换为图15所示的弹性体65,该弹性体65可以有例如为弹性硅胶的弹性材质制成,由此利用其材质本身的弹性属性而产生使得连接器保持在闭合位置的致动力。
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又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其优选和可选结构与前述结合图6至图12所示的第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因此对其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其不同之处在于,该连接器省去了扭簧等致动元件,而是在第一夹持部61a和第二夹持部62a上设有致动部,该致动部设置为使得第一夹持部61a和第二夹持部62a趋于相互靠近。具体地,在图示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基板61的第一夹持部61a上设有作为致动部的一部分的磁性元件66,第二基板62的第二夹持部62a上设有相应的另一磁性元件或能够被磁性元件66吸引的铁磁元件(如铁块),以通过磁吸力将连接器保持在闭合位置。
其中,磁性元件66和铁磁元件应尽可能地设置在靠近连接至框架的一端,其可以设置于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的内侧或外侧。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用于止挡框架的连接柱的挡板设置为由磁性材料制成,以作为前述磁性元件66,由此可以进一步简化连接器的结构。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部61a上设置的第一挡板611为磁性元件,第二夹持部62a上设置的第二挡板621a和第三挡板621b为能够与第一挡板611能够形成磁吸的磁吸元件(例如,可以为与第一挡板极性相反能够相吸的磁性材料,也可以是可被第一挡板磁吸的铁磁材料),从而有利于第一挡板611牢固闭合在第二挡板621a和第三挡板621b之间的间隙中,从而阻挡框架的连接柱11从第一夹持部61a和第二夹持部62a之间的空间中脱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呼吸面罩组件,该呼吸面罩组件包括呼吸面罩和头带,其中,呼吸面罩包括框架和连接至该框架的衬垫,头带的至少一端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连接器6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框架。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面罩呼吸系统,该呼吸系统包括通气设备和连通至该通气设备的前述呼吸面罩组件。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用于将头带连接至呼吸面罩的框架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枢转连接的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其中,所述第一基板(61)具有第一枢转连接部(61b)以及分别从该第一枢转连接部(61b)彼此相背离地延伸的第一操纵部(61c)和第一夹持部(61a),所述第二基板(62)具有枢转连接至所述第一枢转连接部(61b)的第二枢转连接部(62b)以及分别从该第二枢转连接部(62b)彼此相背离地延伸的第二操纵部(62c)和第二夹持部(62a),以能够由所述第一操纵部(61c)和第二操纵部(62c)操纵为使得所述第一夹持部(61a)和第二夹持部(62a)彼此远离,
其中,所述第一操纵部(61c)和第二操纵部(62c)中的至少一者能够连接至所述头带,所述第一夹持部(61a)和第二夹持部(62a)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朝向另一者延伸的挡板(611,621a,621b),
所述第一夹持部(61a)和第二夹持部(62a)设有致动部,并且/或者,所述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之间连接有致动元件,以致动为使得所述挡板(611,621a,621b)趋于抵接至所述第一夹持部(61a)和第二夹持部(62a)中的所述另一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彼此相对布置,以能够通过相对地挤压所述第一操纵部(61c)和第二操纵部(62c)而使得所述第一夹持部(61a)和第二夹持部(62a)彼此远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转连接部(61b)的两侧分别具有朝向所述第二枢转连接部(62b)延伸的第一侧板(612),该第一侧板(612)上形成有枢转孔(613);所述第二枢转连接部(62b)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枢转连接部(61b)延伸的一对第二侧板(622),各个所述第二侧板(622)分别形成有枢转安装至所述枢转孔(613)内的枢转轴(62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二侧板(622)位于所述第一侧板(612)的轴向内侧,且该第一侧板(612)与第二侧板(622)对应地相互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622)的轴向内侧形成有定位凸起(626),该定位凸起(626)上安装有作为所述致动元件的扭簧(63),该扭簧(63)两端的扭臂分别在朝向所述第一操纵部(61c)和所述第二操纵部(62c)的一侧对应地弹性抵靠于所述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的内侧分别形成有用于限定所述扭臂的抵靠位置的凹槽(615,627)。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沿远离枢转连接位置的方向,所述第一基板(61)的从所述第一枢转连接部(61b)延伸至所述第一操纵部(61c)的部分与所述第二基板(62)的从所述第二枢转连接部(62b)延伸至所述第二操纵部(62c)的部分之间的间距递增。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操纵部(61c)和第二操纵部(62c)的彼此背离的一侧分别形成有防滑条(614,625)。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操纵部(61c)和第二操纵部(62c)之间安装有两端分别弹性抵靠至该第一操纵部(61c)和第二操纵部(62c)彼此相对的一侧以作为所述致动元件的压簧(64)和/或弹性体(6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61a)和第二夹持部(62a)中的一者上设有作为所述致动部的一部分的磁性元件(66),另一者上设有由该磁性元件磁性吸引的作为所述致动部的另一部分的磁吸元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611,621a,621b)设置为由磁性材料制成,以作为所述磁性元件(66)。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操纵部(62c)上形成有用于所述头带穿过的穿绳孔(624),且沿远离枢转连接位置的方向,该第二操纵部(62c)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操纵部(61c)的延伸长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611,621a,621b)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夹持部(61a)上的第一挡板(611)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夹持部(62a)上的沿远离枢转连接位置的方向彼此间隔的第二挡板(621a)和第三挡板(621b),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挡板(611)延伸至所述第二挡板(621a)和第三挡板(621b)之间的空隙中。
14.一种呼吸面罩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呼吸面罩和头带,所述呼吸面罩包括框架和连接至该框架的衬垫,所述头带的至少一端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6)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框架。
15.一种面罩呼吸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通气设备和连通至该通气设备的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呼吸面罩组件。
CN202223601312.7U 2022-12-29 2022-12-29 面罩呼吸系统、呼吸面罩组件及用于其的连接器 Active CN2193328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1312.7U CN219332848U (zh) 2022-12-29 2022-12-29 面罩呼吸系统、呼吸面罩组件及用于其的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1312.7U CN219332848U (zh) 2022-12-29 2022-12-29 面罩呼吸系统、呼吸面罩组件及用于其的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32848U true CN219332848U (zh) 2023-07-14

Family

ID=87104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601312.7U Active CN219332848U (zh) 2022-12-29 2022-12-29 面罩呼吸系统、呼吸面罩组件及用于其的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328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66512B (zh) 用于佩戴呼吸器面罩的头带部件和包括所述头带部件的头架
KR102146709B1 (ko) 호흡기 부압 적합성 검사 장치 및 방법
TWI486185B (zh) 呼吸用鼻罩系統及使用於該系統之連結解除機構
US10010728B2 (en) Respiratory protection device
EP3300759B1 (en) Face mask assembly
US6371110B1 (en) Automatic release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respirator devices
KR100526272B1 (ko) 여과용 안면 마스크, 이를 포함하는 여과용 안면 마스크 세트 및 여과용 안면 마스크 사용 방법
KR20150111363A (ko) 청정 공기 입구 챔버를 갖는 호흡 마스크
JP2018126547A (ja) ラッチ機構を備える呼吸器アセンブリ
KR20200141071A (ko) 마스크 장치들 및 접근법
BRPI0709433A2 (pt) arnês para fixar um conjunto de vedação facial à cabeça de um usuário e dispositivo de protação respirtória
TW200840604A (en) Respiring nose mask system
BRPI0614288A2 (pt) mecanismo de montagem de máscara
WO2013187278A1 (ja) 呼吸用保護具
CN219332848U (zh) 面罩呼吸系统、呼吸面罩组件及用于其的连接器
EP0925800B1 (en) Resuscitator device with self closing valve
JPH114900A (ja) Nbcの脅威に対する防衛のための個人用防護具
US20210138174A1 (en) Patient interface with convertible connector
US4648138A (en) Retention and quick release mechanism
JP2019516429A (ja) レスピレータ適合チェック密封デバイス及び方法
JP4976478B2 (ja) 呼吸補助マスク
CA1285101C (en) Gas mask nose occluder
CN211024649U (zh) 一种气管导管
WO2015030495A1 (ko) 조립이 용이한 호흡기의 압력조절기
JPH0710770Y2 (ja) 吸収缶取付アダプ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