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27579U -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及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及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27579U
CN219327579U CN202223457204.7U CN202223457204U CN219327579U CN 219327579 U CN219327579 U CN 219327579U CN 202223457204 U CN202223457204 U CN 202223457204U CN 219327579 U CN219327579 U CN 2193275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gas
liquid inlet
gas recirculation
liquid
collecting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5720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芳芳
叶金杭
邵夏勇
王建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5720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275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275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275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xhaust-Gas Circula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及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气集流通道、多层气流通道层以及出气集流通道,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还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液集流通道、多层液流通道层以及出液集流通道,气流通道层和液流通道层交替层叠设置;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还设有引流板,多个引流板沿着冷媒在进液集流通道内的流动方向依次分布于进液集流通道内,且每个引流板均设于相邻液流通道层之间,引流板设有进液孔,以使引流板能够通过进液孔连通相邻两层液流通道层,且沿着预设方向,多个进液孔的流通面积层呈减小的趋势。本申请提供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及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解决了废气再循环冷却器换热不均匀的问题。

Description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及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及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在汽车技术领域,为了降低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需要将一部分废气返回到发动机气缸内,由于废气温度较高,因此在废气进入发动机系统之前,需要通过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对废气进行冷却。
冷媒通过进水接管进入通气管道之间,以与通气管道内的废气进行热交换,并通过出水接管流出废气再循环冷却器。但是,由于液体惯性的存在,冷媒具有保持原来运动方向不变的趋势,从而导致冷媒容易聚集在远离进水接管的端部聚集,而靠近进水接管处冷媒分布较少,并进一步导致进入靠近进水接管处的通气管道之间冷媒较少,如此,将导致废气再循环冷却器换热不均匀,特别是靠近进水接管处的通气管道内的废气的热量无法被快速带走,从而降低了换热芯体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及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以解决废气再循环冷却器换热不均匀,特别是靠近进水接管处的通气管道内的废气的热量无法被快速带走,从而降低了换热芯体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一种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气集流通道、多层气流通道层以及出气集流通道,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还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液集流通道、多层液流通道层以及出液集流通道,气流通道层和液流通道层交替层叠设置;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还设有引流板,定义冷媒在进液集流通道内的流动方向为预设方向,多个引流板沿着预设方向依次分布于进液集流通道内,且每个引流板均设于相邻液流通道层之间,引流板设有进液孔,以使引流板能够通过进液孔连通相邻两层液流通道层,且沿着预设方向,多个进液孔的流通面积层呈减小的趋势。
在一实施例中,沿着预设方向,多个进液孔的流通面积呈阶梯式减小的趋势,或者,沿着预设方向,多个进液孔的流通面积均匀减小。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降低多个进液孔的设置难度,或者,有利于精确控制沿着预设方向,多个进液孔的流通面积减小的幅度。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进液孔的中心线重合。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便于冷媒从进液孔进入下一级的进液孔,进而,便于冷媒在进液集流通道内流动。
在一实施例中,进液孔为长形孔,沿着预设方向,多个进液孔的长度不变,且进液孔的宽度逐渐减小;或者,沿着预设方向,多个进液孔的宽度不变,且进液孔的长度逐渐减小。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降低了进液孔的加工难度。
在一实施例中,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包括壳体和换热芯体,壳体设有换热腔,换热芯体设于换热腔内,且换热芯体的两侧端面均与换热腔的内壁间隔设置,以分别与换热腔的内壁围设形成进液集流通道和出液集流通道。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降低了液集流通道和出液集流通道的设置难度。
在一实施例中,换热芯体设有多个分隔板,多个分隔板层叠设置并将换热芯体内部分隔呈多个交替层叠设置的气流通道层和液流通道层,引流板一端连接分隔板,另一端朝向进液集流通道内延伸。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使得芯体内部结构较为简单,从而降低了换热芯体的加工难度。
在一实施例中,分隔板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罩设于第二隔板的周侧并与第二隔板围设形成气流通道层,引流板一端连接第一隔板的端部,另一端朝向进液集流通道内延伸。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降低了气流通道层的装配难度,且降低了引流板的设置难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隔板与引流板为一体成型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增强第一隔板和引流板连接的牢固程度。
在一实施例中,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还包括进液接管和出液接管,进液接管固定连接于壳体的一侧端面并连通进液集流通道,出液接管固定连接于壳体另一侧端面并连通出液集流通道。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便于冷媒通过进液接管流入废弃再循环冷却器,且便于冷媒通过出液接管流出废气再循环冷却器。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该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包括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通过设置引流板,使得冷媒在进液集流通道内流动的过程中,冲击到引流板的表面,冷媒被引流板分成两路,其中,一部分冷媒沿着引流板进入对应的液流通道层,另一部分冷媒通过进液孔穿过引流板继续向前流动,直到这部分冷媒冲击到下一级引流板的表面。接着这部分冷媒在下一级引流板和对应的进液孔的引导作用下重复上述分流过程。如此,使得冷媒能够更加均匀地流入每层液流通道层。又由于沿着预设方向,多个进液孔的流通面积层呈减小的趋势,如此,能够避免冷媒在远离进液激流通道起始端处聚集的问题,从而使得靠近进液激流通道起始端处的液流通道层内有足够的冷媒流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在A-A处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1、壳体;11、换热腔;12、进液集流通道;13、出液集流通道;2、换热芯体;21、气流通道层;211、内翅片;22、液流通道层;23、分隔板;231、第一隔板;232、第二隔板;3、进液接管;4、出液接管;5、引流板;51、进液孔;6、进气室;7、出气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汽车技术领域,为了降低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需要将一部分废气返回到发动机气缸内,由于废气温度较高,因此在废气进入发动机系统之前,需要通过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对废气进行冷却。
冷媒通过进水接管进入通气管道之间,以与通气管道内的废气进行热交换,并通过出水接管流出废气再循环冷却器。但是,由于液体惯性的存在,冷媒具有保持原来运动方向不变的趋势,从而导致冷媒容易聚集在远离进水接管的端部聚集,而靠近进水接管处冷媒分布较少,并进一步导致进入靠近进水接管处的通气管道之间冷媒较少,如此,将导致废气再循环冷却器换热不均匀,特别是靠近进水接管处的通气管道内的废气的热量无法被快速带走,从而降低了换热芯体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1-图3,为了解决废气再循环冷却器换热不均匀,特别是靠近进水接管处的通气管道内的废气的热量无法被快速带走,从而降低了换热芯体的使用寿命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具体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气集流通道、多层气流通道层21以及出气集流通道,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还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液集流通道12、多层液流通道层22以及出液集流通道13,气流通道层21和液流通道层22交替层叠设置。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还设有引流板5,定义冷媒在进液集流通道12内的流动方向为预设方向,多个引流板5沿着预设方向依次分布于进液集流通道12内,且每个引流板5均设于相邻液流通道层22之间,引流板5设有进液孔51,以使引流板5能够通过进液孔51连通相邻两层液流通道层22,且沿着预设方向,多个进液孔51的流通面积层呈减小的趋势。
冷媒在进液集流通道12内流动的过程中,冲击到引流板5的表面,冷媒被引流板5分成两路,其中,一部分冷媒沿着引流板5进入对应的液流通道层22,另一部分冷媒通过进液孔51穿过引流板5继续向前流动,直到这部分冷媒冲击到下一级引流板5的表面。接着这部分冷媒在下一级引流板5和对应的进液孔51的引导作用下重复上述分流过程。如此,使得冷媒能够更加均匀地流入每层液流通道层22。又由于沿着预设方向,多个进液孔51的流通面积层呈减小的趋势,如此,能够避免冷媒在远离进液激流通道起始端处聚集的问题,从而使得靠近进液激流通道起始端处的液流通道层22内有足够的冷媒流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包括壳体1和换热芯体2,壳体1设有换热腔11,换热芯体2设于换热腔11内,且换热芯体2的两侧端面均与换热腔11的内壁间隔设置,以分别与换热腔11的内壁围设形成进液集流通道12和出液集流通道13。
如此,降低了液集流通道和出液集流通道13的设置难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还包括进液接管3和出液接管4,进液接管3固定连接于壳体1的一侧端面并连通进液集流通道12,出液接管4固定连接于壳体1另一侧端面并连通出液集流通道13。
通过设置进液接管3和出液接管4,便于冷媒通过进液接管3流入废弃再循环冷却器,且便于冷媒通过出液接管4流出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并且,如此设置便于废气再循环冷却器通过进液接管3和出液接管4连接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中的其他结构。
冷媒在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内的流通路径如下:
冷媒通过进液接管3进入进液集流通道12;然后进入换热芯体2内部的多个液流通道层22并与气流通道层21内的废气进行热交换;接着汇集至出液集流通道13;最后通过出液接管4流出废气再循环冷却器。
更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还包括进气室6和出气室7,进气室6和出气室7固定连接于壳体1的两侧端面并连通换热芯体2的气流通道层21,且进气集流通道和出气集流通道分别设于进气室6和出气室7内。
废气在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内的流通路径如下:
高温废气通过进气室6进入芯体内部的气流通道层21,在换热芯体2内与冷媒发生热交换后,低温废气通过出气室7排出废气再循环冷却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每个气流通道层21内设有内翅片211,内翅片211将气流通层分隔成多个进气通道。
如此,便于废气更加均匀地分布于气流通道层21内,从而有利于提升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的散热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换热芯体2设有多个分隔板23,多个分隔板23层叠设置并将换热芯体2内部分隔呈多个交替层叠设置的气流通道层21和液流通道层22,引流板5一端连接分隔板23,另一端朝向进液集流通道12内延伸。
通过设置多个分隔板23层叠设置并将换热芯体2内部分隔呈多个交替层叠设置的气流通道层21和液流通道层22,使得芯体内部结构较为简单,从而降低了换热芯体2的加工难度。
更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分隔板23包括第一隔板231和第二隔板232,第一隔板231罩设于第二隔板232的周侧并与第二隔板232围设形成气流通道层21,引流板5一端连接第一隔板231的端部,另一端朝向进液集流通道12内延伸。
由于第一隔板231罩设于第二隔板232的周侧并与第二隔板232围设形成气流通道层21,因此,如此设置降低了气流通道层21的装配难度,又由于引流板5一端连接第一隔板231的端部,另一端朝向进液集流通道12内延伸。如此,降低了引流板5的设置难度。
再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隔板231与引流板5为一体成型设置。如此,增强了第一隔板231和引流板5连接的牢固程度。
具体地,引流板5可以由第一隔板231通过弯折成型加工而成,或者引流板5和第一隔板231可以通过浇铸成型加工而成。
但不限于此,再其他实施例中,引流板5也可以与第一隔板231焊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沿着预设方向,多个进液孔51的流通面积呈阶梯式减小的趋势。
多个进液孔51的流通面积呈阶梯式减小的趋势,使得多个进液孔51的流通面积沿着预设方向的减小趋势较为简单,因此,如此设置降低了多个进液孔51的设置难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沿着预设方向,多个进液孔51的流通面积均匀减小。
如此,能够精确控制沿着预设方向,多个进液孔51的流通面积减小的幅度。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进液孔51的中心线重合。
如此,便于冷媒从进液孔51进入下一级的进液孔51,进而,便于冷媒在进液集流通道12内流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进液孔51为长形孔,沿着预设方向,多个进液孔51的长度不变,且进液孔51的宽度逐渐减小。
长形孔的结构较为简单,通过将进液孔51设置为长形孔,降低了进液孔51的加工难度。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沿着预设方向,多个进液孔51的长度不变,且进液孔51的宽度逐渐减小,只需改变每个进液孔51的宽度大小,即可实现沿着预设方向,多个进液孔51的流通面积呈减小的趋势,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进液孔51的加工难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进液孔51为长形孔,沿着预设方向,多个进液孔51的宽度不变,且进液孔51的长度逐渐减小。
同样地,长形孔的结构较为简单,通过将进液孔51设置为长形孔,降低了进液孔51的加工难度。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沿着预设方向,多个进液孔51的宽度不变,且进液孔51的长度逐渐减小,只需改变每个进液孔51的长度大小,即可实现沿着预设方向,多个进液孔51的流通面积呈减小的趋势,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进液孔51的加工难度。
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进液孔51也可以是圆形孔、椭圆形孔或者梯形孔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该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包括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气集流通道、多层气流通道层(21)以及出气集流通道,所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还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液集流通道(12)、多层液流通道层(22)以及出液集流通道(13),所述气流通道层(21)和所述液流通道层(22)交替层叠设置;
所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还设有引流板(5),定义冷媒在所述进液集流通道(12)内的流动方向为预设方向,多个所述引流板(5)沿着所述预设方向依次分布于所述进液集流通道(12)内,且每个所述引流板(5)均设于相邻所述液流通道层(22)之间,所述引流板(5)设有进液孔(51),以使所述引流板(5)能够通过所述进液孔(51)连通相邻两层所述液流通道层(22),且沿着所述预设方向,多个所述进液孔(51)的流通面积层呈减小的趋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预设方向,多个所述进液孔(51)的流通面积呈阶梯式减小的趋势,或者,沿着所述预设方向,多个所述进液孔(51)的流通面积均匀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进液孔(51)的中心线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孔(51)为长形孔,沿着所述预设方向,多个所述进液孔(51)的长度不变,且所述进液孔(51)的宽度逐渐减小;
或者,沿着所述预设方向,多个所述进液孔(51)的宽度不变,且所述进液孔(51)的长度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包括壳体(1)和换热芯体(2),所述壳体(1)设有换热腔(11),所述换热芯体(2)设于所述换热腔(11)内,且所述换热芯体(2)的两侧端面均与所述换热腔(11)的内壁间隔设置,以分别与所述换热腔(11)的内壁围设形成所述进液集流通道(12)和所述出液集流通道(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芯体(2)设有多个分隔板(23),多个所述分隔板(23)层叠设置并将所述换热芯体(2)内部分隔呈多个交替层叠设置的所述气流通道层(21)和所述液流通道层(22),所述引流板(5)一端连接所述分隔板(23),另一端朝向所述进液集流通道(12)内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23)包括第一隔板(231)和第二隔板(232),所述第一隔板(231)罩设于所述第二隔板(232)的周侧并与所述第二隔板(232)围设形成气流通道层(21),所述引流板(5)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隔板(231)的端部,另一端朝向所述进液集流通道(12)内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231)与所述引流板(5)为一体成型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液接管(3)和出液接管(4),所述进液接管(3)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1)的一侧端面并连通所述进液集流通道(12),所述出液接管(4)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1)另一侧端面并连通所述出液集流通道(13)。
10.一种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9任意一项所述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
CN202223457204.7U 2022-12-21 2022-12-21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及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 Active CN2193275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57204.7U CN219327579U (zh) 2022-12-21 2022-12-21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及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57204.7U CN219327579U (zh) 2022-12-21 2022-12-21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及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27579U true CN219327579U (zh) 2023-07-11

Family

ID=87062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57204.7U Active CN219327579U (zh) 2022-12-21 2022-12-21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及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275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365996B1 (ko) 열교환기
EP1099847B1 (en) Egr and oil cooling system
US6273184B1 (en) Parallel-disposed integral heat exchanger
US6755158B2 (en) Vehicle charge air cooler with a pre-cooler
KR20140089529A (ko) 열교환기용 플레이트 및 이러한 플레이트를 구비한 열교환기
KR20190111773A (ko) 액체 냉각식 프리쿨러와 공기 냉각식 메인 쿨러로 이루어진 인터쿨러
KR20140116419A (ko) 컬렉터를 포함하는 적층 플레이트형 열교환기
CN115176120A (zh) 热交换器
CN219327579U (zh)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及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
JP6372343B2 (ja) インタークーラ制御装置
US20140318754A1 (en) Plate For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r Equipped With Such Plates
JP6460281B2 (ja) インタークーラ
JP6405983B2 (ja) インタークーラ制御装置
KR20090103405A (ko) 자동차용 egr 쿨러
KR20190143353A (ko) 자동차 내에서 배기가스를 냉각시키기 위한 열 교환기
KR101458352B1 (ko) 인버터 냉각 일체형 라디에이터
JP6372342B2 (ja) インタークーラ制御装置
CN219061869U (zh)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及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
CN219327578U (zh)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
US20160326948A1 (en) Intake air cooling devic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KR20100027324A (ko) 통합형 라디에이터
JP6372341B2 (ja) インタークーラ制御装置
CN113366277B (zh) 增压空气冷却器
KR100469201B1 (ko) 평행유동형 열교환기
CN215982871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