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27578U -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 - Google Patents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27578U
CN219327578U CN202223427517.8U CN202223427517U CN219327578U CN 219327578 U CN219327578 U CN 219327578U CN 202223427517 U CN202223427517 U CN 202223427517U CN 219327578 U CN219327578 U CN 2193275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liquid
exhaust gas
collecting channel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2751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芳芳
叶金杭
邵夏勇
王建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2751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275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275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275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xhaust-Gas Circula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气集流通道、多层气流通道层以及出气集流通道,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还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液集流通道、多层液流通道层以及出液集流通道,气流通道层和液流通道层交替层叠设置;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设有分流部,分流部设于进液集流通道和液流通道层的连通处,以使进液集流通道能够通过分流部连通多层液流通道层,并且,从靠近进液集流通道起始端至远离进液集流通道起始端的方向,分流部和多层液流通道层的连通面积呈减小的趋势。本申请提供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解决了废气再循环冷却器换热不均匀,特别是靠近进水接管处的通气管道内的废气的热量无法被快速带走的问题。

Description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废气再循环冷却器。
背景技术
在汽车技术领域,为了降低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需要将一部分废气返回到发动机气缸内,由于废气温度较高,因此在废气进入发动机系统之前,需要通过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对废气进行冷却。
冷媒通过进水接管进入通气管道之间,以与通气管道内的废气进行热交换,并通过出水接管流出废气再循环冷却器。但是,由于液体惯性的存在,冷媒具有保持原来运动方向不变的趋势,从而导致冷媒容易聚集在远离进水接管的端部聚集,而靠近进水接管处冷媒分布较少,并进一步导致进入靠近进水接管处的通气管道之间冷媒较少,如此,将导致废气再循环冷却器换热不均匀,特别是靠近进水接管处的通气管道内的废气的热量无法被快速带走,从而降低了换热芯体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及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以解决废气再循环冷却器换热不均匀,特别是靠近进水接管处的通气管道内的废气的热量无法被快速带走,从而降低了换热芯体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一种储液器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气集流通道、多层气流通道层以及出气集流通道,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还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液集流通道、多层液流通道层以及出液集流通道,气流通道层和液流通道层交替层叠设置;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设有分流部,分流部设于进液集流通道和液流通道层的连通处,以使进液集流通道能够通过分流部连通多层液流通道层,并且,从靠近进液集流通道起始端至远离进液集流通道起始端的方向,分流部和多层液流通道层的连通面积呈减小的趋势。
在一实施例中,分流部设有多个分流孔,分流孔与液流通道层一一对应设置,并且,沿着冷媒在进液集流通道内的流动方向,多个分流孔的流通面积呈减小趋势。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通过改变每个分流孔的流通面积,即能实现便从靠近进液集流通道起始端至远离进液集流通道起始端的方向,分流部和多层液流通道层的连通面积呈减小的趋势。
在一实施例中,分流孔为长形孔,定义预设方向为冷媒在进液集流通道内的流动方向,分流孔的宽度方向与预设方向相同,分流孔的宽度均大于液流通道层沿着预设方向的宽度。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废气再循环冷却器整体的散热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沿着预设方向,多个分流孔的宽度不变,且分流孔的长度呈减小的趋势。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降低了多个分流孔的加工难度。
在一实施例中,沿着预设方向,多个分流孔的长度不变,且分流孔的宽度呈减小的趋势。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降低了多个分流孔的加工难度。
在一实施例中,分流部设有单个进水孔,定义预设方向为冷媒在进液集流通道内的流动方向,进水孔的宽度方向与预设方向相同,沿着预设方向,进水孔的长度呈减小的趋势。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使得分流部的结构更加简单。
在一实施例中,进水孔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多个气流通道层的沿着预设方向的最大间距。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废气再循环冷却器整体的散热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进水孔整体呈梯形,且沿着预设反向,进水孔的长度逐渐减小。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降低了进水孔加工难度。
在一实施例中,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包括壳体、进液接管和出液接管,壳体内设有换热腔,进液接管和出液接管分别固定连接于壳体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面并连通换热腔,换热腔内设有换热芯体,气流通道层和液流通道层均设于换热芯体内,且换热芯体的两侧端面均与换热腔的内壁间隔设置,以分别与换热腔的内壁围设形成进液集流通道和出液集流通道。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便于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连接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的其他装置。
在一实施例中,分流部呈板状,分流部包括弯折成型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进液集流通道通过第一板体连通多层液流通道层,分流部通过第二板体搭接于换热芯体。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降低了分流部在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内的装配难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通过设置分流部,增大了进入靠近进液集流通道起始端处的液流通道层处冷媒的流量,且减小了进入远离集流通道起始端处的液流通道层处冷媒的流量,从而使得冷媒能够更加均匀地分布在各个液流通道层。又由于气流通道层和液流通道层交替层叠设置,因此本申请提供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使得靠近集流通道起始端处的气流通道层内废气的热量能够及时被液流通道层内的冷媒带走,从而提高了废气再循环冷却器整体的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在A-A处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分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实施例的分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实施例的分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再一实施例的分流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再一实施例的分流部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1、壳体;11、换热腔;12、进液集流通道;13、出液集流通道;2、换热芯体;21、气流通道层;22、液流通道层;23、分隔板;3、进液接管;4、出液接管;5、分流部;51、第一板体;511、分流孔;512、进水孔;52、第二板体;521、第一通孔;522、第二通孔;6、进气室;7、出气室;8、预设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汽车技术领域,为了降低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需要将一部分废气返回到发动机气缸内,由于废气温度较高,因此在废气进入发动机系统之前,需要通过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对废气进行冷却。冷媒通过进水接管进入通气管道之间,以与通气管道内的废气进行热交换,并通过出水接管流出废气再循环冷却器。但是,由于液体惯性的存在,冷媒具有保持原来运动方向不变的趋势,从而导致冷媒容易聚集在远离进水接管的端部聚集,而靠近进水接管处冷媒分布较少,并进一步导致进入靠近进水接管处的通气管道之间冷媒较少,如此,将导致废气再循环冷却器换热不均匀,特别是靠近进水接管处的通气管道内的废气的热量无法被快速带走,从而降低了换热芯体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1-图3,为了解决废气再循环冷却器换热不均匀,特别是靠近进水接管处的通气管道内的废气的热量无法被快速带走,从而降低了换热芯体的使用寿命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具体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气集流通道、多层气流通道层21以及出气集流通道,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还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液集流通道12、多层液流通道层22以及出液集流通道13,气流通道层21和液流通道层22交替层叠设置。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设有分流部5,分流部5设于进液集流通道12和液流通道层22的连通处,以使进液集流通道12能够通过分流部5连通多层液流通道层22,并且,从靠近进液集流通道12起始端至远离进液集流通道12起始端的方向,分流部5和多层液流通道层22的连通面积呈减小的趋势。
通过设置分流部5,且从靠近进液集流通道12起始端至远离进液集流通道12起始端的方向,分流部5和多层液流通道层22的连通面积呈减小的趋势,增大了进入靠近进液集流通道12起始端处的液流通道层22处冷媒的流量,且减小了进入远离集流通道起始端处的液流通道层22处冷媒的流量,从而使得冷媒能够更加均匀地分布在各个液流通道层22。又由于气流通道层21和液流通道层22交替层叠设置,因此本申请提供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使得靠近进液集流通道12起始端处的气流通道层21内废气的热量能够及时被液流通道层22内的冷媒带走,从而提高了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的散热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包括壳体1、进液接管3和出液接管4壳体1内设有换热腔11,进液接管3和出液接管4分别固定连接于壳体1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面并连通换热腔11,换热腔11内设有换热芯体2,气流通道层21和液流通道层22均设于换热芯体2内,且换热芯体2的两侧端面均与换热腔11的内壁间隔设置,以分别与换热腔11的内壁围设形成进液集流通道12和出液集流通道13。
冷媒在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内的流通路径如下:
冷媒通过进液接管3进入进液集流通道12;然后通过分流部5进入换热芯体2内部的多个液流通道层22并与气流通道层21内的废气进行热交换;接着汇集至出液集流通道13;最后通过出液接管4流出废气再循环冷却器。
通过设置进液接管3和出液接管4,便于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连接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的其他装置。通过设置换热芯体2,降低了气流通道层21和液流通道层22的加工难度。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还包括进气室6和出气室7,进气室6和出气室7固定连接于壳体1的两侧端面并连通换热芯体2的气流通道层21,且进气集流通道和出气集流通道分别设于进气室6和出气室7。
废气在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内的流通路径如下:
高温废气通过进气室6进入芯体内部的气流通道层21,在换热芯体2内与冷媒发生热交换后,低温废气通过出气室7排出废气再循环冷却器。
通过设置进气室6和出气室7,便于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连接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的其他装置。
再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换热芯体2内设有多个分隔板23,多个分隔板23层叠设置并将换热芯体2内部分隔成多个交替层叠设置的气流通道层21和液流通道层22。
如此,进一步降低了气流通道层21和液流通道层22的设置难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分流部5呈板状,分流部5包括弯折成型第一板体51和第二板体52,进液集流通道12通过第一板体51连通多层液流通道层22,分流部5通过第二板体52搭接于换热芯体2。
通过设置第一板体51和第二板体52降低了分流部5在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内的装配难度。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分流部5可以由钢板通过弯折成型加工而成。如此,增强了分流部5的结构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6所示,分流部5设有多个分流孔511,分流孔511与液流通道层22一一对应设置,并且,沿着冷媒在进液集流通道12内的流动方向,多个分流孔511的流通面积呈减小趋势。
通过改变每个分流孔511的流通面积,即能实现便从靠近进液集流通道12起始端至远离进液集流通道12起始端的方向,分流部5和多层液流通道层22的连通面积呈减小的趋势。在本实施例中,分流孔511设于第一板体51。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6所示,第二板体52设有第一通孔521,第一通孔521连通靠近进液集流通道12起始端的分流孔511。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6所示,分流孔511为长形孔,定义预设方向8为冷媒在进液集流通道12内的流动方向,分流孔511的宽度方向与预设方向8相同,分流孔511的宽度均大于液流通道层22沿着预设方向8的宽度。
如此,能够保证每一层液流通道层22内均有足够多地冷媒流入,从而有利于提高废气再循环冷却器整体的散热效果。
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分流孔511也可以是圆形孔、方形孔或者椭圆孔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一实施例中,沿着预设方向8,多个分流孔511的宽度不变,且分流孔511的长度呈减小的趋势。
通过设置沿着预设方向8,多个分流孔511的宽度不变,且分流孔511的长度呈减小的趋势,只需改变分流孔511相对于相邻分流孔511的长度,即可实现沿着预设方向8,多个分流孔511的流通面积呈减小的趋势,从而降低了多个分流孔511的加工难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也可以是沿着预设方向8,多个分流孔511的长度不变,且分流孔511的宽度呈减小的趋势。
同样地,如此设置,只需改变分流孔511相对于相邻分流孔511的宽度,即可实现沿着预设方向8,多个分流孔511的流通面积呈减小的趋势,从而降低了多个分流孔511的加工难度。
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也可以是沿着预设方向8,多个分流孔511的长度和宽度均呈减小的趋势。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分流部5设有单个进水孔512,定义预设方向8为冷媒在进液集流通道12内的流动方向,进水孔512的宽度方向与预设方向8相同,沿着预设方向8,进水孔512的长度呈减小的趋势。
如此,只需设置一个进水孔512,并且通过设置沿着预设方向8,进水孔512的长度呈减小的趋势,即可实现沿着预设方向8,多个分流孔511的流通面积呈减小的趋势,从而使得分流部5的结构更加简单。在本实施例中,进水孔512设于第一板体51。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第二板体52设有第二通孔522,第二通孔522连通靠进水孔512。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进水孔512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多个气流通道层21的沿着预设方向8的最大间距。
如此,能够保证每一层液流通道层22内均有足够多地冷媒流入,从而有利于提高废气再循环冷却器整体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进水孔512整体呈梯形,且沿着预设反向,进水孔512的长度逐渐减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进水孔512的长度”指的是梯形进水孔512俩腰之间的宽度。
由于梯形结构简单,并且只需沿着预设方向8减小梯形进水孔512俩腰之间的宽度,即可实现沿着预设方向8,多个分流孔511的流通面积呈减小的趋势,从而降低了进水孔512加工难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气集流通道、多层气流通道层(21)以及出气集流通道,所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还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液集流通道(12)、多层液流通道层(22)以及出液集流通道(13),所述气流通道层(21)和所述液流通道层(22)交替层叠设置;
所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设有分流部(5),所述分流部(5)设于所述进液集流通道(12)和所述液流通道层(22)的连通处,以使所述进液集流通道(12)能够通过所述分流部(5)连通多层所述液流通道层(22),并且,从靠近所述进液集流通道(12)起始端至远离所述进液集流通道(12)起始端的方向,所述分流部(5)和多层所述液流通道层(22)的连通面积呈减小的趋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部(5)设有多个分流孔(511),所述分流孔(511)与所述液流通道层(22)一一对应设置,并且,沿着冷媒在所述进液集流通道(12)内的流动方向,多个所述分流孔(511)的流通面积呈减小趋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孔(511)为长形孔,定义预设方向(8)为冷媒在所述进液集流通道(12)内的流动方向,所述分流孔(511)的宽度方向与所述预设方向(8)相同,所述分流孔(511)的宽度均大于所述液流通道层(22)沿着所述预设方向(8)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预设方向(8),多个所述分流孔(511)的宽度不变,且所述分流孔(511)的长度呈减小的趋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预设方向(8),多个所述分流孔(511)的长度不变,且所述分流孔(511)的宽度呈减小的趋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部(5)设有单个进水孔(512),定义预设方向(8)为冷媒在所述进液集流通道(12)内的流动方向,所述进水孔(512)的宽度方向与所述预设方向(8)相同,沿着所述预设方向(8),所述进水孔(512)的长度呈减小的趋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孔(512)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多个所述气流通道层(21)的沿着所述预设方向(8)的最大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孔(512)整体呈梯形,且沿着所述预设方向(8),所述进水孔(512)的长度逐渐减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进液接管(3)和出液接管(4),所述壳体(1)内设有换热腔(11),所述进液接管(3)和所述出液接管(4)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1)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面并连通所述换热腔(11),所述换热腔(11)内设有换热芯体(2),所述气流通道层(21)和所述液流通道层(22)均设于所述换热芯体(2)内,且所述换热芯体(2)的两侧端面均与所述换热腔(11)的内壁间隔设置,以分别与所述换热腔(11)的内壁围设形成所述进液集流通道(12)和所述出液集流通道(1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部(5)呈板状,所述分流部(5)包括弯折成型的第一板体(51)和第二板体(52),所述进液集流通道(12)通过所述第一板体(51)连通多层液流通道层(22),所述分流部(5)通过所述第二板体(52)搭接于所述换热芯体(2)。
CN202223427517.8U 2022-12-21 2022-12-21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 Active CN2193275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27517.8U CN219327578U (zh) 2022-12-21 2022-12-21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27517.8U CN219327578U (zh) 2022-12-21 2022-12-21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27578U true CN219327578U (zh) 2023-07-11

Family

ID=87067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27517.8U Active CN219327578U (zh) 2022-12-21 2022-12-21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275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20686B2 (en) Water-cooled charge air cooler with integrated multi-stage cooling
US9038609B2 (en) Charge air cooler, and intake manifold including the same
US7992628B2 (en) Multi-passing liquid cooled charge air cooler with coolant bypass ports for improved flow distribution
US8844504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293077B2 (ja) 熱交換器
US8393384B2 (en) Stacked-plate heat exchanger, in particular charge-air cooler
US20080087402A1 (en) Apparatus for cooling charge air for a combustion engine, system with an apparatus for cooling charge air
KR20190111773A (ko) 액체 냉각식 프리쿨러와 공기 냉각식 메인 쿨러로 이루어진 인터쿨러
US20080185130A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extruded cooling tubes
GB2406164A (en) Improved cooling performance of an automotive heat exchanger
CN111347929B (zh) 集成式换热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327578U (zh)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
US20180149433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Cooling a Flow of Heated Air
KR101611096B1 (ko) 배기가스 열교환기
US20170114710A1 (en) Variable air fin geometry in a charge air cooler
CN219061869U (zh)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及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
EP3872435B1 (en) A heat exchanger
AU2017208218A1 (en) Cooling module
CN211177506U (zh) 一种采用帕尔贴效应的导风器
CN219327579U (zh)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及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
CN109520353B (zh) 应用于联合收割机的新型板翅式冷却器
CN219303756U (zh) 换热器及热管理模块
CN219876612U (zh) 直冷板
CN113661370A (zh) 通用热交换器
CN113366277B (zh) 增压空气冷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