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27290U - 一种临边操作平台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临边操作平台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327290U CN219327290U CN202320235272.4U CN202320235272U CN219327290U CN 219327290 U CN219327290 U CN 219327290U CN 202320235272 U CN202320235272 U CN 202320235272U CN 219327290 U CN219327290 U CN 21932729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d
- main body
- frame
- frames
- movable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06010034701 Peroneal nerve pals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194 climb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Lad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设工程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临边操作平台;其包括框架、连接杆和踏板;所述框架为四边形框体结构,所述框架的数量有两个,两个所述框架通过连接杆连接固定,且两个所述框架所在的平面平行;所述踏板的两端分别搭设在两个框架中,且所述踏板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框架所在的平面垂直。该临边操作平台为模块化设计,其安装和拆卸较为简单、方便,在安装过程中将框架与连接杆配合快速且稳固的搭建在建筑物的临边处,并将踏板铺设在框架上,为工作人员提供支撑落脚点,使得二次结构的施工更加的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设工程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临边操作平台。
背景技术
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当主体框架部分施工完成后,爬架通常会往建筑物的上层爬升,以便于对建筑物的上层部分继续进行施工;
在一些二次结构(构造柱)施工时,则会遇到临边无支撑的问题,导致工作人员没有合适的支撑落脚点对二次结构进行施工,而采用将爬升至高层的爬架下降为工作人员提供支撑落脚点的方式较为费时费力。
现有技术中,大多都是通过搭设脚手架的方式为工作人员提供支撑落脚点,具体是将6根立杆以及8根横杆通过扣件连接,并悬挑出板边80cm,通过在悬臂上铺设挑板来建立工作面,为工作人员提供支撑落脚点,以解决的临边构造柱施工时无支撑落脚点的难题;但是,手脚架的搭设需要准备较长的时间,且经济性较差,导致二次结构的施工较为麻烦。因此,发明一种便于安装的操作平台,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临边操作平台,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搭设手脚架为工作人员提供支撑落脚点的方式需要准备较长的时间且经济性较差,导致二次结构的施工较为麻烦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具体实现:
一种临边操作平台,包括框架、连接杆和踏板;
所述框架为四边形框体结构,所述框架的数量有两个,两个所述框架通过连接杆连接固定,且两个所述框架所在的平面平行;
所述踏板的两端分别搭设在两个框架中,且所述踏板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框架所在的平面垂直。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结构中作进一步的优化,所述框架包括顶杆、底杆以及两个侧杆;所述侧杆为升降杆,所述底杆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所述侧杆与所述顶杆的两端连接固定,且所述底杆与所述顶杆平行;所述踏板搭设在所述底杆的上端面。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结构中作进一步的优化,所述侧杆包括主体杆A、活动杆A和锁紧装置A;所述活动杆A沿所述主体杆A的长度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主体杆A上,且所述主体杆A与所述活动杆A通过所述锁紧装置A锁紧固定。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结构中作进一步的优化,所述主体杆A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孔A,所有的所述第一定位孔A等间距的沿所述主体杆A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所述活动杆A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A,所述锁紧装置A依次穿过位置相对的所述第一定位孔A和所述第二定位孔A实现所述主体杆A与所述活动杆A的固定。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结构中作进一步的优化,所述框架还包括两个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为伸缩杆,两个所述固定杆交叉设置在框架内,且所述固定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框架的两个对角连接。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结构中作进一步的优化,所述固定杆包括主体杆B、活动杆B以及锁紧装置B;所述活动杆B沿所述主体杆B的长度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主体杆B上,且所述主体杆B与所述活动杆B通过所述锁紧装置B锁紧固定。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结构中作进一步的优化,所述主体杆B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孔B,所有的所述第一定位孔B等间距的沿所述主体杆B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所述活动杆B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B,所述锁紧装置B依次穿过位置相对的所述第一定位孔B和所述第二定位孔B实现所述主体杆B与所述活动杆B的固定。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结构中作进一步的优化,所述主体杆A为8号槽钢,所述活动杆A为6.5号槽钢,所述活动杆A滑动设置在所述主体杆A的凹槽内;所述主体杆B为3号角钢,所述活动杆B为2.5号角钢,所述活动杆B滑动设置在所述主体杆B内。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结构中作进一步的优化,所述框架还包括加强杆,所述加强杆为伸缩杆,所述加强杆设置在两个所述侧杆之间,且所述加强杆与所述侧杆平行,所述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杆以及所述顶杆连接。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结构中作进一步的优化,所述框架的顶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和报警装置,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报警装置电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该临边操作平台为模块化设计,其安装和拆卸较为简单、方便,在安装过程中将框架与连接杆配合快速且稳固的搭建在建筑物的临边处,并将踏板铺设在框架上,为工作人员提供支撑落脚点,使得二次结构的施工更加的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临边操作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临边操作平台处于安装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临边操作平台中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框架;11、底杆;12、顶杆;13、侧杆;131、主体杆A;132、活动杆A;133、锁紧装置A;14、固定杆;141、主体杆B;142、活动杆B;143、锁紧装置B;15、加强杆;
2、连接杆;
3、踏板;
41、压力传感器;42、报警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
一种临边操作平台,其包括框架1、连接杆2和踏板3;其中,
框架1为四边形框体结构,框架1的数量有两个,两个框架1通过连接杆2连接固定,且两个框架1所在的平面平行;
踏板3的两端分别搭设在两个框架1中,且踏板3所在的平面与框架1所在的平面垂直。
该临边操作平台为模块化设计,其安装和拆卸较为简单、方便,在安装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将框架1与连接杆2连接配合快速且稳固的搭建在建筑物的临边处,并将踏板3铺设在框架1上,为工作人员提供支撑落脚点,使得二次结构的施工更加的方便。
具体安装方式如下:
工作人员可以将两个框架1竖直的放置在楼层中,使框架1的一侧悬挑出板,且使框架1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别抵接在楼层的顶面和底面,并使待施工的二次结构的位置位于两个框架1之间;
随后,便可以将两个框架1通过连接杆2连接固定,并将踏板3的两端分别搭设在两个框架1上形成支撑面,为工作人员施工时提供可站立的落脚点,使得二次结构的施工更加的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安装方式不是唯一的安装方式,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环境以及需求或者习惯等改变部件的安装顺序,即能够将该临边操作平台固定在楼层中的方式均可。
优化的,上述的框架1包括顶杆12、底杆11以及两个侧杆13;其中,
侧杆13为升降杆,底杆11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侧杆13与顶杆12的两端连接固定,且底杆11与顶杆12平行,使得底杆11与顶杆12之间的距离能够根据楼层的高度进行调整,使得该临边操作平台的使用更加的方便;
上述的踏板3搭设在底杆11的上端面。
优化的,上述的侧杆13包括主体杆A131、活动杆A132和锁紧装置A133;其中,
活动杆A132沿主体杆A131的长度方向滑动设置在主体杆A131上,使得侧杆13的长度能够随意的调整,以使底杆11与顶杆12之间的距离的调整更加的方便;
且当侧杆13的长度调整完成后,主体杆A131与活动杆A132通过锁紧装置A133锁紧固定,以使侧杆13的结构更加的稳固。
优选的,上述的主体杆A131为8号槽钢,活动杆A132为6.5号槽钢,活动杆A132滑动设置在主体杆A131的凹槽内,以减小侧杆13的重量以及占用的空间,使得框架1的搬运更加的方便,从而有效的减少该临边操作平台安装时的准备时间。
优化的,上述的主体杆A13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孔A,所有的第一定位孔A等间距的沿主体杆A131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
活动杆A132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A,锁紧装置A133依次穿过位置相对的第一定位孔A和第二定位孔A并进行锁紧固定,以实现主体杆A131与活动杆A132的固定;
在需要调整侧杆13的长度时,仅需将锁紧装置A133取出,并调整主体杆A131与活动杆A132的相对位置即可,然后再将锁紧装置A133依次穿过位置相对的第一定位孔A和第二定位孔A,以完成侧杆13的长度的调整,使得侧杆13的长度的调整更加的方便。
优化的,上述的框架1还包括两个固定杆14;其中,
固定杆14为伸缩杆,两个固定杆14交叉设置在框架1内,且固定杆14的两端分别与框架1的两个对角连接,以进一步提高框架1的结构的稳定性。
优化的,上述的固定杆14包括主体杆B141、活动杆B142以及锁紧装置B143;其中,
活动杆B142沿主体杆B141的长度方向滑动设置在主体杆B141上,且主体杆B141与活动杆B142通过锁紧装置B143锁紧固定,使得固定杆14的长度能够随着侧杆13的长度一同调整,以使该临边操作平台的使用更加的方便。
优化的,上述的主体杆B14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孔B,所有的第一定位孔B等间距的沿主体杆B141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
活动杆B142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B,锁紧装置B143依次穿过位置相对的第一定位孔B和第二定位孔B实现主体杆B141与活动杆B142的固定;
在需要调整固定杆14的长度时,仅需将锁紧装置B143取出,并调整主体杆B141与活动杆B142的相对位置即可,然后再将锁紧装置B143依次穿过位置相对的第一定位孔B和第二定位孔B,以完成固定杆14的长度的调整,使得固定杆14的长度的调整更加的方便。
优选的,上述的主体杆B141为3号角钢,活动杆B142为2.5号角钢,活动杆B142滑动设置在主体杆B141内,以减小侧杆13的重量以及占用的空间,使得框架1的搬运更加的方便。
优化的,上述的框架1还包括加强杆15;其中,
加强杆15设置在两个侧杆13之间,且加强杆15与侧杆13平行,加强杆15的两端分别与底杆11以及顶杆12连接,从而有效的提高框架1的结构的稳定性。
优选的,加强杆15也为伸缩杆,使得加强杆15的长度能够随着侧杆13的长度一同调整,以使该临边操作平台的使用更加的方便。
优化的,上述的框架1的顶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41和报警装置42,压力传感器41与报警装置42电连接;
在安装该临边操作平台时,压力传感器41位于顶杆12与楼层的顶面之间;将压力传感器41的额定值设置为该临边操作平台的最大承载力;
当该临边操作平台所承载的重力超过压力传感器41的额定值时,压力传感器41便会向报警装置42发送电信号,报警装置42在接收到压力传感器41发出的电信号后便会发出警报声,站立在踏板3上的工作人员便可以及时由临边操作平台退出至楼层内部,以保证人身安全。
优选的,上述的报警装置42为蜂鸣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临边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1)、连接杆(2)和踏板(3);
所述框架(1)为四边形框体结构,所述框架(1)的数量有两个,两个所述框架(1)通过连接杆(2)连接固定,且两个所述框架(1)所在的平面平行;
所述踏板(3)的两端分别搭设在两个框架(1)中,且所述踏板(3)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框架(1)所在的平面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边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包括顶杆(12)、底杆(11)以及两个侧杆(13);所述侧杆(13)为升降杆,所述底杆(11)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所述侧杆(13)与所述顶杆(12)的两端连接固定,且所述底杆(11)与所述顶杆(12)平行;所述踏板(3)搭设在所述底杆(11)的上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临边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杆(13)包括主体杆A(131)、活动杆A(132)和锁紧装置A(133);所述活动杆A(132)沿所述主体杆A(131)的长度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主体杆A(131)上,且所述主体杆A(131)与所述活动杆A(132)通过所述锁紧装置A(133)锁紧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临边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杆A(13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孔A,所有的所述第一定位孔A等间距的沿所述主体杆A(131)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所述活动杆A(132)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A,所述锁紧装置A(133)依次穿过位置相对的所述第一定位孔A和所述第二定位孔A实现所述主体杆A(131)与所述活动杆A(132)的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临边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还包括两个固定杆(14),所述固定杆(14)为伸缩杆,两个所述固定杆(14)交叉设置在框架(1)内,且所述固定杆(1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框架(1)的两个对角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临边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14)包括主体杆B(141)、活动杆B(142)以及锁紧装置B(143);所述活动杆B(142)沿所述主体杆B(141)的长度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主体杆B(141)上,且所述主体杆B(141)与所述活动杆B(142)通过所述锁紧装置B(143)锁紧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临边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杆B(14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孔B,所有的所述第一定位孔B等间距的沿所述主体杆B(141)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所述活动杆B(142)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B,所述锁紧装置B(143)依次穿过位置相对的所述第一定位孔B和所述第二定位孔B实现所述主体杆B(141)与所述活动杆B(142)的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临边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杆A(131)为8号槽钢,所述活动杆A(132)为6.5号槽钢,所述活动杆A(132)滑动设置在所述主体杆A(131)的凹槽内;所述主体杆B(141)为3号角钢,所述活动杆B(142)为2.5号角钢,所述活动杆B(142)滑动设置在所述主体杆B(141)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临边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还包括加强杆(15),所述加强杆(15)为伸缩杆,所述加强杆(15)设置在两个所述侧杆(13)之间,且所述加强杆(15)与所述侧杆(13)平行,所述加强杆(1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杆(11)以及所述顶杆(12)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临边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的顶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41)和报警装置(42),所述压力传感器(41)与所述报警装置(42)电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35272.4U CN219327290U (zh) | 2023-02-06 | 2023-02-06 | 一种临边操作平台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35272.4U CN219327290U (zh) | 2023-02-06 | 2023-02-06 | 一种临边操作平台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327290U true CN219327290U (zh) | 2023-07-11 |
Family
ID=87061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235272.4U Active CN219327290U (zh) | 2023-02-06 | 2023-02-06 | 一种临边操作平台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327290U (zh) |
-
2023
- 2023-02-06 CN CN202320235272.4U patent/CN21932729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U2010346421B2 (en) | Scaffold and methods for installing or removing such a scaffold | |
CN106437130A (zh) | 一种用于超高层建筑施工的内顶外爬式模架施工平台 | |
CN112814370A (zh) | 一种模板支设防护装置的施工方法 | |
CN208867149U (zh) | 一种墙板堆架 | |
CN111206768A (zh) | 一种轻型梁板结构平台及其施工方法 | |
CN213626572U (zh) | 一种工具式外悬挑操作平台 | |
WO2024077879A1 (zh) | 一种斜墙外翻爬升式钢平台施工装置及方法 | |
CN219327290U (zh) | 一种临边操作平台 | |
EP3159461A1 (en) | Edge protection system | |
CN211257740U (zh) | 适合高空施工的小跨度作业平台 | |
CN214739896U (zh) | 一种超高层的超高构架层框架梁支模体系 | |
CN213952912U (zh) | 一种悬挑式脚手架 | |
CN210369895U (zh) | 一种房建室内超高大模板贝雷梁支撑体系 | |
CN213174700U (zh) | 一种积木式拼接操作架 | |
CN109537868B (zh) | 一种用于装配式主梁吊装的便捷式操作平台 | |
CN202081639U (zh) | 钢桁架工具式砼框架工业厂房模板支撑结构 | |
CN219100689U (zh) | 一种适用于超高楼层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附着结构 | |
CN206581578U (zh) | 用于悬挑式脚手架的双层吊篮施工装置 | |
CN216840490U (zh) | 一种装配式建筑楼梯间多功能平台 | |
CN221031305U (zh) | 一种悬挑操作平台装置 | |
CN215594920U (zh) | 一种回顶式悬挑结构模板支撑体系 | |
CN211622697U (zh) | 一种建筑施工用防坠落装置 | |
CN210798239U (zh) | 一种桁架移动操作平台 | |
CN215484487U (zh) | 一种装配式建筑用便于安装的骨架 | |
CN220319075U (zh) | 一种牵索挂篮拼装平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