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21668U - 一种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21668U
CN219321668U CN202320216794.XU CN202320216794U CN219321668U CN 219321668 U CN219321668 U CN 219321668U CN 202320216794 U CN202320216794 U CN 202320216794U CN 219321668 U CN219321668 U CN 2193216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terminal
fixing
elastic contact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1679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志伟
罗自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Cosmx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Cosmx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Cosmx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Cosmx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1679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216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216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21668U/zh
Priority to PCT/CN2024/073510 priority patent/WO2024169534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包括:第一、第二连接器,第一、第二连接器均包括绝缘基座及端子;第一端子包括第一电源端子,第二端子包括和第一端子相配合的第二电源端子;电源端子为一体式结构,第一、第二电源端子包括至少两个电源子端子,第一电源子端子包括两个第一端子固定部和连接第一端子固定部的第一端子焊盘部,第一端子固定部的表面形成接触部;第二电源子端子包括第二端子焊盘部、和第二端子焊盘部相连的第二端子固定部以及和第二端子固定部相连的弹性接触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插接时端之间可以形成多点接触,能够降低端子间的接触阻抗,使得连接器承载大电流,且还有利于抑制高载荷下电流在导电端子引起的温度上升,减少发热量。

Description

一种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BTB连接器(board-to-board Connectors)。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子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3C电子产品不断更新迭代,性能大幅提升。性能的提升使得电子产品的耗电量巨增,以QC4.0、SUPERVOOC等为代表的快速充电技术应运而生。然而快速充电过程中,过大的电流会导致电流热效应加剧。BTB连接器是连接电池与主板用电端、进行能量输送的桥梁,连接器的电流传输能力(载流能力)是快速充电的关键影响因素。目前提升连接器载流能力的手段主要有以下两种:①使用高导电率的导体,以降低连接器的体阻抗;②设计合理的端子结构,增加连接器公母座的接触面积,以降低连接器的接触阻抗。受到材料技术的限制,高导电率的导体材料没有较大突破,因此,设计合理的端子结构是目前比较有效的解决手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减小接触阻抗、降低热效应、实现高载流的连接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连接器,包括:可插接在一起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基座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基座上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基座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基座上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包括第一电源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包括与所述第一端子相配合的第二电源端子;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电源子端子,所述第一电源子端子包括两个第一端子固定部和连接所述两个第一端子固定部的第一端子焊盘部,所述第一端子固定部的表面形成接触部;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包括至少两个第二电源子端子,所述第二电源子端子包括第二端子焊盘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焊盘部相连的第二端子固定部以及和所述第二端子固定部相连的弹性接触部;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时,所述弹性接触部和所述第一端子固定部上的接触部相接触。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将第一连接器上的电源子端子设置为双固定部,固定部上具有和第二连接器上的电源子端子相接触的接触部,从而两个连接器插接时电源端子之间可以形成多点接触,能够降低端子间的接触阻抗,使得连接器能够在紧凑的结构下承载大电流,而且多触点还有利于抑制高载荷下电流在导电端子引起的温度上升,减少发热量,保证连接器性能的可靠性。而且,电源端子采用一体式结构,端子的触点在一整体金属导体上,不仅实现了分流,有效均衡了电源端子的电流密度,而且一体式结构还使得连接器的正向夹持力得到了保证,能降低因插拔次数和温度变化产生端子回弹、导致夹持力变小和接触阻抗变大,实现降低接触阻抗、减少发热量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应用于3C行业的快充电池领域,可以在节省系统空间的前提下实现快充,并提升产品可靠性。
如上所述的连接器,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源子端子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固定部、第一焊盘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为所述第一端子固定部,所述第一焊盘部为所述第一端子焊盘部;所述第二电源子端子包括第三焊盘部、和所述第三焊盘部相连的第五固定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五固定部上的第一弹性接触部,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从其与第五固定部的连接处向外延伸后、再向靠近所述第五固定部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五固定部为所述第二端子固定部,所述第三焊盘部为所述第二端子焊盘部;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时,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和所述第一固定部及所述第二固定部相接触。
如上所述的连接器,可选的,所述第一绝缘基座的顶面设置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为环绕于所述第一凹槽外围的环形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之间形成第一凸筋,所述第二凹槽的外壁形成第二凸筋,所述第一凸筋和所述第二凸筋用于固定所述第一端子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凸筋上,所述第二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凸筋上,所述第一焊盘部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并露出于所述第一绝缘基座的底面;所述第二绝缘基座的顶面设置有环形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内形成一凸部,所述第三凹槽的外壁形成第三凸筋,所述第三凸筋用于固定所述第二端子固定部,所述第五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三凸筋上,所述第三焊盘部位于所述第五固定部的外侧;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时,所述凸部插入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凸筋插入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第三凸筋插入所述第二凹槽内。
如上所述的连接器,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呈U形,所述第二固定部呈钩形,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相对的表面形成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和所述第一固定部相对的表面形成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固定部的远离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表面形成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五固定部呈U形;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时,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容纳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并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相接触。
如上所述的连接器,可选的,所述第二电源子端子还包括第二弹性接触部,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和所述第五固定部相连,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从其与所述第五固定部的连接处水平延伸后,向上向内弯折,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的开口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插接的方向相反;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和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五固定部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时,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和所述第三接触部相接触。
如上所述的连接器,可选的,在所述第五固定部的和第二弹性接触部相对的表面设置有第五接触部,所述第五接触部从所述第五固定部向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突出,所述第五接触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顶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顶面之间的距离。
在以上实施例中,在第五固定部上设置刚性的第五接触部,且第五接触部比第二弹性接触部更靠近第二连接器的顶面,从而插接时第五接触部会比第二弹性接触部先和第一固定部相接触,由于第五接触部为刚性触点,其不具有形变的特性,主要终于提供保持力,从而形成一种段落式接触,端子在插接扣合过程中刚性触点相接触,弹性触点后接触,避免了端子接触时产生的电弧击打弹性触点而产生碳化斑,影响接触阻抗。
如上所述的连接器,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源子端子通过和所述第一固定部相连的第一连接部连为一体,所述第二电源子端子通过和所述第五固定部相连的第二连接部连为一体。
如上所述的连接器,可选的,所述第一端子还包括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固定部、第二焊盘部和第四固定部,所述第三固定部和所述第四固定部为所述第一端子固定部,所述第二焊盘部为所述第一端子焊盘部,所述第三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凸筋上,所述第四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凸筋上,所述第二焊盘部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并露出于所述第一绝缘基座的底面;所述第二端子还包括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相配合的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焊盘部、第六固定部和第三弹性接触部,所述第六固定部为所述第二端子固定部,所述第四焊盘部为所述第二端子焊盘部,所述第六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三凸筋上,所述第四焊盘部位于所述第六固定部的外侧,所述第三弹性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三凹槽内。
如上所述的连接器,可选的,所述第三固定部呈U形,所述第三固定部的远离所述第四固定部的表面形成第四接触部,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和所述第三弹性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第三焊盘部位于所述第三凸筋的外侧;和/或;所述第六固定部呈U形,所述第三弹性接触部从其与所述第六固定部的连接处水平延伸后,向上向内弯折,所述第三弹性接触部的开口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插接的方向相反
在以上实施例中,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采用呈S型的端子结构,在空间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了端子的触点,从而在有限体积下实现了触点数量及接触面积最大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未插接在一起时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未插接在一起时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未插接在一起时沿图9中A-A线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未插接在一起时沿图9中B-B线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未插接在一起时沿图10中C-C线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插接过程中沿图9中A-A线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插接过程中沿图9中B-B线的剖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插接过程中沿图10中C-C线的剖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插接时沿图9中A-A线的剖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插接时沿图9中B-B线的剖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插接时沿图10中C-C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附图会不依一般比例做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附图采用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清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同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术语“正”、“反”、“底”、“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无线连接,也可以是有线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包括可以插接在一起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相对设置,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插接在一起时,两个连接器上的端子相互接触,从而实现电流的传输。第一连接器1包括第一绝缘基座1-1以及设置于第一绝缘基座1-1上的第一端子1-2,第二连接器2包括第二绝缘基座2-1以及设置于第二绝缘基座2-1上的第二端子2-2,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插接在一起时,第一端子1-2和第二端子2-2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连接器端子结构进行改进,来改善连接器的电连接性能。连接器上的端子包括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位于公座连接器上的第一端子和位于母座连接器上的第二端子相互配合,以实现电流的传输。位于公座连接器上的第一端子包括第一电源端子、第一信号端子,第一电源端子包括两个以上的第一电源子端子,以下实施例的第一电源子端子、第一信号端子都包括两个第一端子固定部和位于第一端子固定部之间的第一端子焊盘部,第一端子焊盘部将两个第一端子固定部连接在一起。第一端子固定部的表面可以形成接触部,以和母座连接器上的端子相接触。位于母座连接器上的第二端子包括第二电源端子、第二信号端子,第二电源端子包括两个以上的第二电源子端子,以下实施例的第二电源子端子、第二信号端子都包括第二端子焊盘部、第二端子固定部以及和第二端子固定部相连的弹性接触部。当公座连接器和母座连接器插接在一起时,母座连接器上端子的弹性接触部和公座连接器上端子的固定部接触在一起,从而实现电流的传输。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可以是电源端子和/或信号端子。
本实用新型将公座连接器上的端子设置为双固定部,且两个固定部均具有和母座连接器上端子相接触的接触部,形成内、外多触点结构,不仅结构紧凑,可有效利用空间,而且多点接触,内、外双侧触点共同协调可以降低端子的接触阻抗,使得连接器能够在紧凑的结构下承载大电流,实现快充。
下面以第一连接器1为公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为母座连接器为例,对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结构进行说明。结合图1至图5,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1包括第一绝缘基座1-1,第一绝缘基座1-1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端子1-2,第一端子1-2包括第一电源端子1-21和第一信号端子1-22,本实施例在第一绝缘及做1-1上共设置有两个第一电源端子1-21和四个信号端子1-22。为了便于说明,将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插接时,第一绝缘基座1-1的和第二连接器2相对的表面定义为第一绝缘基座1-1的顶面,第一绝缘基座1-1的另一表面则为底面。第一绝缘基座1-1的顶面设置有第一凹槽1-1a和第二凹槽1-1b,第一凹槽1-1a位于第一绝缘基座1-1的中间位置,第二凹槽1-1b为环绕于第一凹槽1-1a外围的环形槽。第一凹槽1-1a和第二凹槽1-1b之间形成第一凸筋1-1c,第二凹槽1-1b的外壁形成第二凸筋1-1d。凸筋可作为端子的固定部,对端子起到固定的作用,即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基座作为端子的绝缘支架,起固定的作用,绝缘基座可采用塑胶树脂制成,端子可采用铜合金或其他电通流能力好的材料制成。
两个第一电源端子1-21相对设置,分别位于第一凹槽1-1a长度方向的两侧。第一信号端子1-22设置于两个第一电源端子1-21之间,且两两相对设置,即四个第一信号端子1-22两两成对,分别设置于第一凹槽1-1a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第一电源端子包括至少一个电源子端子,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源端子1-21包括三个第一电源子端子,每一个第一电源子端子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固定部1-21a、第一焊盘部1-21b和第二固定部1-21c,固定部用于将端子固定在绝缘基座上,焊盘部用于实现端子和外部电路的电连接。本实施例的第一固定部1-21a呈U形,第一固定部1-21a固定在第一凸筋1-1c上,第二固定部1-21c呈钩形,第二固定部1-21c固定在第二凸筋1-1d上。第一固定部1-21a和第二固定部1-21c之间的第一焊盘部1-21b位于第二凹槽1-1b内,第二凹槽1-1b处具有可露出第一焊盘部1-21b的镂空,即第一焊盘部1-21b露出于第一绝缘基座1-1的底面,以方便焊盘部和外部电路的焊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凹槽1-1b可为通槽,第一凸筋1-1c和第二凸筋1-1d通过端子连接在一起。第一固定部1-21a的和第二固定部1-21c相对的表面形成第一接触部1-21d,第二固定部1-21c的和第一固定部1-21a相对的表面形成第二接触部1-21e,第一固定部1-21a的远离所述第二固定部1-21a(即朝向第一凹槽1-1a中心)的表面形成第三接触部1-21f。第一电源端子具有多接触部,可以实现触点接触。
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源端子1-21为一体式结构,三个第一电源子端子一体成型,各第一电源子端子的第一固定部1-21a通过第一连接部1-23一体相连。第一电源端子可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制成,第一电源端子1-21采用一体式结构,不仅可以有效增加电源端子的结构强度,同时三个第一电源子端子通过第一连接部1-23连接在一起后,可以使电流密度更均匀。电源端子的结构强度得到保证后,连接器的正向夹持力(接触部的法向上的力)也可以得到保证,从而能够避免因插拔次数、温度变化产生应力回弹导致正向夹持力变小、接触阻抗变大,以降低接触阻抗,减少发热量。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信号端子1-2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固定部1-22a、第二焊盘部1-22b和第四固定部1-22c,其中,第三固定部1-22a固定在第一凸筋1-1c上,第四固定部1-22c固定在第二凸筋1-1d上,第二焊盘部1-22b位于第二凹槽1-1b内,并露出于第一绝缘基座1-1的底部。本实施例的第三固定部1-22a呈U形,第四固定部1-22c呈钩形。四个第一信号端子的结构均一样,两两对称设置于第一凹槽1-1a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第三固定部1-22a的远离第四固定部1-22c(朝向第一凹槽1-1a中心)的表面形成第四接触部1-22d。本实施例的第一固定部1-21a、第二固定部1-21c、第三固定部1-22a、第四固定部1-22c均为第一端子固定部,第一焊盘部1-21b和第二焊盘部1-22b均为第一端子焊盘部。
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2为母座连接器,参照图6、图7和图8,第二连接器2包括第二绝缘基座2-1,第二绝缘基座2-1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二端子2-2,第二端子2-2包括第二电源端子2-21和第二信号端子2-22,第二电源端子2-21的数量和第一电源端子1-21的数量相对应,第二信号端子2-22的数量和第一信号端子1-21的数量相对应。第二绝缘基座2-1的和第一连接器1相对的表面定义为第二绝缘基座2-1的顶面,第二绝缘基座2-1的另一表面则为底面。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插接在一起时,第一电源端子1-21和第二电源端子1-21、第一信号端子1-22和第二信号端子2-22接触在一起。
本实施例的第二绝缘基座2-1的顶面设置有环形的第三凹槽2-1a,从而在第二绝缘基座2-1的中间位置形成凸部2-1b,即第三凹槽2-1a位于凸部2-1b的外围。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插接在一起时,凸部2-1b插入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凹槽1-1a内,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凸筋1-1c插入第二连接器2的第三凹槽2-1a内,第二连接器2的第三凹槽2-1a的外壁形成第三凸筋2-1c,第三凸筋2-1c插入第一连接器1的第二凹槽1-1b内。
和第一连接器1上第一电源端子1-21及第一信号端子1-22相对应的,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2上同样共设置有两个第二电源端子2-21及四个第二信号端子2-22。其中,两个第二电源端子2-21相对设置,位于第三凹槽2-1a长度方向的两侧,第二信号端子2-22设置于两个第二电源端子2-21之间,且两两成对,分别设置于第三凹槽2-1a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电源端子2-21也包括三个第二电源子端子,每一个第二电源子端子均包括第三焊盘部2-21a、第五固定部2-21b及第一弹性接触部2-21c,第五固定部2-21b和第三焊盘部2-21a相连,第一弹性接触部2-21c设置于第五固定部2-21b上。第五固定部2-21b固定在第三凸筋2-1c上,第三焊盘部2-21a位于第五固定部2-21b的外侧(第五固定部的远离第三凹槽的一侧)。本实施例的第五固定部2-21b呈U形,可以扣在第三凸筋2-1c上。第一弹性接触部2-21c从其与第五固定部2-21b的连接处向外(远离第五固定部的方向)延伸后,再向靠近第五固定部2-21b的方向弯折,形成给一个弯折形状的弹片。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插接在一起后,第一弹性接触部2-21c容纳于第一固定部1-21a和第二固定部1-21c之间(图17),并和第二固定部1-21c上的第二接触部1-21e相接触,实现两个连接器的电源端子之间的电连接。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第二电源端子2-21还包括第二弹性接触部2-21d。第二弹性接触部2-21d和第五固定部2-21b相连,并位于第三凹槽2-1a内。第二弹性接触部2-21d从其与第五固定部2-21b的连接处水平延伸后,向上向内弯折(靠近第二连接器的顶面的方向为上,靠近第二连接器的底面的方向为下),形成一个呈钩形的弹性接触部,第二弹性接触部2-21d的开口向下,即开口和第二连接器2与第一连接器1插接的方向相反。第二弹性接触部2-21d和第一弹性接触部2-21c分别位于第五固定部2-21b的两侧,第一弹性接触部2-21c位于第五固定部2-21b的外侧,第二弹性接触部2-21d位于第五固定部2-21b的内侧。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插接在一起后,第二弹性接触部2-21d和第一固定部1-21a上的第三接触部1-21f相接触(图17)。
进一步可选的,本实施例在第五固定部2-21b的和第二弹性接触部2-21d相对的表面设置有第五接触部2-21e,第五接触部2-21e从第五固定部2-21b向第二弹性接触部2-21d突出。第五接触部2-21e比第二弹性接触部2-21d更靠近第二连接器2的顶面(第二连接器2的和第一连接器1相对的表面为顶面,另一侧表面则为底面),即第五接触部2-21e和第二连接器2的顶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弹性接触部2-21d和第二连接器2的顶面之间的距离。第二弹性接触部2-21d从第五固定部2-21b延伸出来,不是固定部件,可以发生一定的弹性形变,因此其为弹性接触部,和第二弹性接触部2-21d不同的是,由于第五固定部2-21b固定在第三凸筋2-1c上,第五固定部2-21b无法发生弹性形变,因此第五接触部2-21e为刚性接触部。第二电源端子通过设置多个接触部(第四接触部和第二弹性接触部),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端子的接触面积,降低接触阻抗,分流承载电源电流。而且对于电源端子来说,电源端子在接触瞬间会产生电弧腐蚀,由于第五接触部2-21e和第二连接器2的顶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弹性接触部2-21d和第二连接器2的顶面之间的距离,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插接过程中,刚性的第五接触部2-21e先于第二弹性接触部2-21d和第一固定部1-21a相接触,实现导向和电弧击打受体作用,从而可以有效避免电弧击打弹性接触部而产生碳化斑、增大接触阻抗。
本实施例的第二电源端子2-21也为一体式结构,三个第二电源子端子一体成型,各第二电源子端子的第五固定部2-21b通过第二连接部2-23一体相连。第二电源端子可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制成,第二电源端子2-21为一体式结构,不仅可以有效增加电源端子的结构强度,同时三个第二电源子端子通过第二连接部2-23连接在一起后,可以使电流密度更均匀。电源端子的强度得到保证后,连接器的正向夹持力(接触位置的法向上的力)也可以得到保证,从而能够避免因插拔次数、温度变化产生应力回弹导致正向夹持力变小、接触阻抗变大,以降低接触阻抗,减少发热量。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信号端子2-2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焊盘部2-22a、第六固定部2-22b和第三弹性接触部2-22c,其中,第四焊盘部2-22a位于第六固定部2-22b(第三凸筋2-1c)的外侧,第六固定部2-22b呈U形,第六固定部2-22b固定于第三凸筋2-1c上。第三弹性接触部2-22c位于第三凹槽2-1a内。第三弹性接触部2-22c从其与第六固定部2-22b的连接处水平延伸后,向上向内弯折(靠近第二连接器的顶面的方向为上,靠近第二连接器的底面的方向为下),形成给一个呈钩形的弹性接触部,第三弹性接触部2-22c的开口向下,即开口和第二连接器2与第一连接器1插接的方向相反。本实施例的第五固定部2-21b和第六固定部2-22b均为第二端子固定部,第三焊盘部2-21a和第四焊盘部2-22a均为第二端子焊盘部。
下面结合图9至图19对本实施例的连接器从未插接到相互插接在一起时,各个端子的相互接触的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9、图10、图11、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未插接时,第一连接器1上的第一电源端子1-21、第一信号端子1-22和第二连接器2上的第二电源端子2-21、第二信号端子2-22均不接触。
如图14和图16所示,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插接时,第一电源端子1-21的第一固定部1-21a插入第二弹性接触部2-21d和第五固定部2-21b之间,与此同时,第五固定部2-21b也会插入第一固定部1-21a和第二固定部1-21c之间,插接过程中,第五接触部2-21e(刚性接触部)会先与第一固定部1-21a相接触。如图15所示,第一信号端子1-22的第三固定部1-22a插入第六固定部2-22b和第三弹性接触部2-22c之间,与此同时,第六固定部2-22b也会插入第三固定部1-22a和第四固定部1-22c之间。
如图17和图19所示,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插接到底时,第一弹性接触部2-21c和第二固定部1-21c上的第二接触部1-21e相接触,此时,第五接触部2-21e已和与第一固定部1-21a上的第一接触部1-21d相接触;第二弹性接触部2-21d和第一固定部1-21a上的第三接触部1-21f相接触。如图18所示,第一信号端子1-22的第三固定部1-22a插入第六固定部2-22b和第三弹性接触部2-22c之间,第六固定部2-22b插入第三固定部1-22a和第四固定部1-22c之间,第三弹性接触部2-22c和第三固定部1-22a相接触,从而实现两个连接器之间的电流传输。
本实用新型对连接器的端子进行改进,第一连接器的端子(电源端子、信号端子)的端子固定部、焊盘部依次连接呈S形,第二连接器的端子(电源端子、信号端子)的弹性接触部、端子固定部、焊盘部依次连接呈S形,两个连接器上的端子插接时,相互间形成内外多个触点(弹性接触点及刚性接触点),在连接器有限的空间体积下实现了触点数量及接触面积最大化,从而降低接触阻抗,减少发热量,提升了连接器的可靠性。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包括:可插接在一起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基座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基座上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基座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基座上的第二端子;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包括第一电源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包括与所述第一端子相配合的第二电源端子;
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电源子端子,所述第一电源子端子包括两个第一端子固定部和连接所述两个第一端子固定部的第一端子焊盘部,所述第一端子固定部的表面形成接触部;
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包括至少两个第二电源子端子,所述第二电源子端子包括第二端子焊盘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焊盘部相连的第二端子固定部以及和所述第二端子固定部相连的弹性接触部;
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时,所述弹性接触部和所述第一端子固定部上的接触部相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子端子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固定部、第一焊盘部和第二固定部;
所述第二电源子端子包括第三焊盘部、和所述第三焊盘部相连的第五固定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五固定部上的第一弹性接触部,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从其与第五固定部的连接处向外延伸后、再向靠近所述第五固定部的方向弯折;
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时,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和所述第一固定部及所述第二固定部相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基座的顶面设置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为环绕于所述第一凹槽外围的环形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之间形成第一凸筋,所述第二凹槽的外壁形成第二凸筋,所述第一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凸筋上,所述第二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凸筋上,所述第一焊盘部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并露出于所述第一绝缘基座的底面;
所述第二绝缘基座的顶面设置有环形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内形成一凸部,所述第三凹槽的外壁形成第三凸筋,所述第五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三凸筋上,所述第三焊盘部位于所述第五固定部的外侧;
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时,所述凸部插入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凸筋插入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第三凸筋插入所述第二凹槽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呈U形,所述第二固定部呈钩形,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相对的表面形成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和所述第一固定部相对的表面形成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固定部的远离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表面形成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五固定部呈U形;
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时,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容纳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并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相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源子端子还包括第二弹性接触部,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和所述第五固定部相连,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从其与所述第五固定部的连接处水平延伸后,向上向内弯折,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的开口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插接的方向相反;
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和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五固定部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时,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和所述第三接触部相接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五固定部的和第二弹性接触部相对的表面设置有第五接触部,所述第五接触部从所述第五固定部向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突出,所述第五接触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顶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顶面之间的距离。
7.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子端子通过和所述第一固定部相连的第一连接部连为一体,所述第二电源子端子通过和所述第五固定部相连的第二连接部连为一体。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还包括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固定部、第二焊盘部和第四固定部,所述第三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凸筋上,所述第四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凸筋上,所述第二焊盘部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并露出于所述第一绝缘基座的底面;
所述第二端子还包括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相配合的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焊盘部、第六固定部和第三弹性接触部,所述第六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三凸筋上,所述第四焊盘部位于所述第六固定部的外侧,所述第三弹性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三凹槽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固定部呈U形,所述第三固定部的远离所述第四固定部的表面形成第四接触部,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和所述第三弹性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第三焊盘部位于所述第三凸筋的外侧;
和/或;所述第六固定部呈U形,所述第三弹性接触部从其与所述第六固定部的连接处水平延伸后,向上向内弯折,所述第三弹性接触部的开口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插接的方向相反。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两个第一电源端子和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包括两个第二电源端子和至少两个第二信号端子;
两个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相对设置,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凹槽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信号端子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之间,所述第一凹槽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一信号端子;
两个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相对设置,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凹槽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二信号端子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之间,所述第三凹槽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二信号端子。
CN202320216794.XU 2023-02-13 2023-02-13 一种连接器 Active CN2193216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16794.XU CN219321668U (zh) 2023-02-13 2023-02-13 一种连接器
PCT/CN2024/073510 WO2024169534A1 (zh) 2023-02-13 2024-01-22 一种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16794.XU CN219321668U (zh) 2023-02-13 2023-02-13 一种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21668U true CN219321668U (zh) 2023-07-07

Family

ID=87023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16794.XU Active CN219321668U (zh) 2023-02-13 2023-02-13 一种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21668U (zh)
WO (1) WO202416953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69534A1 (zh) * 2023-02-13 2024-08-22 珠海冠宇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72061Y (zh) * 2005-02-04 2006-04-12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CN204407560U (zh) * 2015-02-26 2015-06-17 昆山科信成电子有限公司 母接触端子、端子组合及扣合式电连接器
KR20170045627A (ko) * 2015-10-19 2017-04-27 몰렉스 엘엘씨 기판 대 기판 커넥터
CN208874006U (zh) * 2018-10-24 2019-05-17 深圳市亚奇科技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
CN211858943U (zh) * 2019-09-18 2020-11-03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一种连接器及终端设备
CN216413329U (zh) * 2020-07-08 2022-04-29 瑞声精密制造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多极连接器
CN113594731B (zh) * 2021-07-26 2024-08-20 珠海冠宇电源有限公司 连接器及电池组件
CN219321668U (zh) * 2023-02-13 2023-07-07 珠海冠宇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69534A1 (zh) * 2023-02-13 2024-08-22 珠海冠宇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169534A1 (zh) 2024-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321668U (zh) 一种连接器
WO2023123623A1 (zh) 接触端子、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208690543U (zh) 一种pcb连接器用双鱼眼端子
CN113314870B (zh) 一种适配不同接口的异型端子
CN101901995A (zh)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连接件
CN216389799U (zh) 大电流多鱼眼连接端子
CN212934863U (zh) 一种燃料电池连接器端子
CN210576595U (zh) 充电插头、充电线及充电器
CN208862215U (zh) 一种分体式内导体连接器
CN209641888U (zh) 一种车用连接端子
CN206211160U (zh) 插头电连接器、插座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CN214849306U (zh) 一种大电流的小型连接器
CN220605133U (zh) 一种大电流的usb连接器结构
CN216720329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21614223U (zh) 一种3PIN结构的Type_C连接器
CN221305010U (zh) 一种隐藏式自锁连接器结构
CN221282535U (zh) 一种用电组件连接装置和电池系统
CN211700646U (zh) 电连接器、数据线、连接器母座和充电头
CN210779086U (zh) 电池包连接插头及电池包
CN215184630U (zh) 一种适用于大电流的立式电源连接器
CN213753212U (zh) 新型易拔插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
CN220753800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8300323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7881983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6903602U (zh) 电连接器的端子接地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