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12908U - 一种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12908U
CN219312908U CN202223512898.XU CN202223512898U CN219312908U CN 219312908 U CN219312908 U CN 219312908U CN 202223512898 U CN202223512898 U CN 202223512898U CN 219312908 U CN219312908 U CN 2193129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wheel body
connecting frame
controller
rob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1289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坤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351289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129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129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129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器人,包括连接架,在该连接架的底部设有电池,在该连接架上设有第一电动机与第二电动机,在所述连接架的左侧设有受所述第一电动机驱动的第一轮体,在所述连接架的右侧设有受所述第二电动机驱动的第二轮体;在所述连接架上还设有控制器与陀螺仪传感器,该陀螺仪传感器将所述连接架的倾斜角度数据传输给控制器,该控制器分别向所述第一电动机与第二电动机输出控制信号;还包括一行走控制系统,该行走控制系统将指令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所述电池为所述第一电动机、第二电动机、控制器、陀螺仪传感器提供电量。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布局合理、通过性好且行走稳定性好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器人,属于机器人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应用领域设备的智能化、趣味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装置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机器人不但可作为儿童玩具,培养儿童的兴趣与爱好,还可作为扫地、运输、陪跑等工具性使用。现有的机器人存在以下缺点:通过性差、行走稳定性差。
因此,亟需一种结构布局合理、通过性好且行走稳定性好的机器人。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布局合理、通过性好且行走稳定性好的机器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机器人,包括连接架,在该连接架的底部设有电池,在该连接架上设有第一电动机与第二电动机,在所述连接架的左侧设有受所述第一电动机驱动的第一轮体,在所述连接架的右侧设有受所述第二电动机驱动的第二轮体,该第一轮体与第二轮体的下侧均低于所述电池与连接架的最低位,所述第一轮体、第二轮体均旋转设于所述连接架的中上部;在所述连接架上还设有控制器与陀螺仪传感器,该陀螺仪传感器将所述连接架的倾斜角度数据传输给控制器,该控制器分别向所述第一电动机与第二电动机输出控制信号;还包括一行走控制系统,该行走控制系统将指令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所述电池为所述第一电动机、第二电动机、控制器、陀螺仪传感器提供电量。
进一步优化的,在所述连接架上设有第一减速机与第二减速机,该第一减速机被所述第一电动机驱动,该第二减速机被所述第二电动机驱动,所述第一轮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减速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轮体固定于所述第二减速机的输出轴上;在所述连接架上设有向后侧延伸的支撑杆,该支撑杆的后端伸出到所述第一轮体与第二轮体之外。
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第一电动机与第二电动机均为大扭矩电动机,所述第一电动机的输出轴直接与所述第一轮体相连接,所述第二电动机的输出轴直接与所述第二轮体相连接;在所述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上配置有编码器,所述电池为该编码器提供电量,该编码器将转速数据传输给所述控制器。
进一步优化的,在所述连接架的左侧设有第一旋转轴,在所述连接架的右侧设有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一轮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轴上,所述第二轮体设置于所述第二旋转轴上;所述第一电动机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下方,该第一电动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旋转轴之间通过皮带或齿轮传动,所述第二电动机设置于所述第二旋转轴的下方,该第二电动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之间通过皮带或齿轮传动。
进一步优化的,所述连接架为“T”字形,包括一横杆与一竖杆,所述电池固定于该连接架的竖杆的最低端;在该竖杆的中下部还设有载物框。
进一步优化的,所述连接架为桶体状,所述第一电动机、第二电动机、控制器与陀螺仪传感器均固定于所述连接架的桶体壁上,所述电池固定于所述连接架的桶体底部。
进一步优化的,所述行走控制系统包括信号线、以及与该信号线相连接的遥控器,该信号线将控制信号传输给所述控制器。
进一步优化的,所述行走控制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架上的遥控信号接收器、以及发送遥控信号的无线遥控器,该遥控信号接收器将控制信号传输给所述控制器。
进一步优化的,所述支撑杆包括外管、以及可滑动的插设于该外管中的内管,在所述外管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弧形凸脊,该第一弧形凸脊沿所述外管的轴线方向排布,在该第一弧形凸脊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卡孔,在所述内管的侧壁上设有一可伸缩的卡凸,该卡凸的外端呈弧形,该卡凸的底部通过第一伸缩弹簧与所述内管的内壁连接,在所述外管的后端管口处沿周向设有第二弧形凸脊,该第二弧形凸脊与所述第一弧形凸脊相连接,在所述第二弧形凸脊上开设有第二卡孔,该第二卡孔周向排布于所述第二弧形凸脊上;在所述内管的后端固连一环体,该环体所处平面平行于所述支撑杆,当所述卡凸置于所述第一弧形凸脊或第一卡孔内时,所述环体呈竖直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取左右两个轮体的结构设计,增强了本实用新型的行走稳定性;所述第一轮体与第二轮体的下侧均低于所述电池与连接架的最低位,可见本实用新型采取大直径的轮体设计,从而保证了本实用新型在复杂路况下具有较好的通过性。所述电池设于连接架的底部,所述第一轮体、第二轮体的安装位置则位于所述连接架的上部,如此设计,使得所述连接架与电池固定在一起的整体重心,位于所述第一轮体、第二轮体的安装位置以下,如此实现了:首先,连接架并不会随着第一轮体、第二轮体的转动而旋转;其次,当所述第一电动机、第二电动机转动并驱动本机器人向前移动时,所述连接架会向前侧倾斜,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重心位于第一轮体、第二轮体的地面支撑点前侧,从而使得本机器人向前侧移动;如果所述第一电动机、第二电动机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所述连接架会向后侧倾斜,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重心位于第一轮体、第二轮体的地面支撑点后侧,实现本机器人向后侧移动。
由于本机器人设置有第一轮体、第二轮体两个轮子,当需要转弯时,通过控制第一轮体、第二轮体向不同的方向转动或差速转动,即可实现本机器人的转弯,操作便捷。为便于对本机器人进行操控,还配置有行走控制系统。
所述陀螺仪传感器将所述连接架的倾斜角度数据传输给控制器,从而便于控制器分析本机器人的加减速度情况,从而进一步根据指令向所述第一电动机、第二电动机发出控制信号。
综上,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布局合理、通过性好且行走稳定性好的优点,适于广泛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部分结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部分结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部分结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部分结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杆的截面图。
图中:1为连接架,2为电池,3为第一电动机,4为第二电动机,5为第一轮体,6为第二轮体,7为支撑杆,8为控制器,9为陀螺仪传感器,10为行走控制系统,11为第一减速机,12为第二减速机,13为第一旋转轴,14为第二旋转轴,15为皮带,16为载物框,17为信号线,18为遥控器,19为遥控信号接收器,20为外管,21为内管,22为第一弧形凸脊,23为第一卡孔,24为卡凸,25为第一伸缩弹簧,26为第二弧形凸脊,27为第二卡孔,28为环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技术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实施例1
一种机器人,包括连接架1,在该连接架1的底部设有电池2,在该连接架1上设有第一电动机3与第二电动机4,在所述连接架1的左侧设有受所述第一电动机3驱动的第一轮体5,在所述连接架1的右侧设有受所述第二电动机4驱动的第二轮体6,该第一轮体5与第二轮体6的下侧均低于所述电池2与连接架1的最低位,所述第一轮体5、第二轮体6均旋转固定于所述连接架1的中上部;在所述连接架1上还设有控制器8与陀螺仪传感器9,该陀螺仪传感器9将所述连接架1的倾斜角度数据传输给控制器8,该控制器8分别向所述第一电动机3与第二电动机4输出控制信号;还包括一行走控制系统10,该行走控制系统10将指令信号传输给控制器8;所述电池2为所述第一电动机3、第二电动机4、控制器8、陀螺仪传感器9提供电量。
在所述连接架1上设有第一减速机11与第二减速机12,该第一减速机11被所述第一电动机3驱动,该第二减速机12被所述第二电动机4驱动,所述第一轮体5固定于所述第一减速机11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轮体6固定于所述第二减速机12的输出轴上。所述连接架1为“T”字形,包括一横杆与一竖杆,所述电池2固定于该连接架1的竖杆的最低端;在该竖杆的中下部还设有载物框16。所述第一电动机3、第一减速机11、第二电动机4、第二减速机12均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一电动机3和第二电动机4上配置有编码器(图中未示出),所述电池2为该编码器(图中未示出)提供电量,该编码器(图中未示出)将转速数据传输给所述控制器8。
所述行走控制系统10包括信号线17、以及与该信号线17相连接的遥控器18,该信号线17将控制信号传输给所述控制器8。所述行走控制系统10也可为: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架1上的遥控信号接收器19、以及发送遥控信号的无线遥控器(图中未示出),该遥控信号接收器19将控制信号传输给所述控制器8。
所述支撑杆7包括外管20、以及可滑动的插设于该外管20中的内管21,在所述外管20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弧形凸脊22,该第一弧形凸脊22沿所述外管20的轴线方向排布,在该第一弧形凸脊22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卡孔23,在所述内管21的侧壁上设有一可伸缩的卡凸24,该卡凸24的外端呈弧形,该卡凸24的底部通过第一伸缩弹簧25与所述内管21的内壁连接,在所述外管20的后端管口处沿周向设有第二弧形凸脊26,该第二弧形凸脊26与所述第一弧形凸脊22相连接,在所述第二弧形凸脊26上开设有第二卡孔27,该第二卡孔27周向排布于所述第二弧形凸脊26上;在所述内管21的后端固连一环体28,该环体28所处平面平行于所述支撑杆7,当所述卡凸24置于所述第一弧形凸脊22或第一卡孔23内时,所述环体28呈竖直状态。
实施例2
在所述连接架1的左侧设有第一旋转轴13,在所述连接架1的右侧设有第二旋转轴14,所述第一轮体5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轴13上,所述第二轮体6设置于所述第二旋转轴14上;所述第一电动机3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轴13的下方,该第一电动机3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旋转轴13之间通过皮带15传动(也可通过齿轮传动),所述第二电动机4设置于所述第二旋转轴14的下方,该第二电动机4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14之间通过皮带15传动(也可通过齿轮传动),其他结构均有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所述连接架1为桶体状,所述第一电动机3、第二电动机4、第一减速机11、第二减速机12、支撑杆7、控制器8与陀螺仪传感器9均固定于所述连接架1的桶体壁上,所述电池2固定于所述连接架1的桶体底部。所述第一电动机3位于所述第一减速机11的下方,所述第二电动机4位于所述第二减速机12的下方,所述第一轮体5设置于所述第一减速机11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轮体6设置于所述第二减速机12的输出轴上。其他结构均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动机3与第二电动机4均为大扭矩电动机,由于其转速低、扭力大,所以没有配置第一减速机11、第二减速机12,所述第一电动机3的输出轴直接与所述第一轮体5相连接,所述第二电动机4的输出轴直接与所述第二轮体6相连接。其他结构均与实施例3相同。
工作原理:上述四个实施例中,其中实施例2、实施例3采取将第一电动机3与第二电动机4设置于所述第一轮体5、第二轮体6的安装轴以下的结构设计,该设计进一步实现了所述连接架1的整体重心下移的效果,保证了本机器人的行走稳定性。此外,实施例3与实施例4中的连接架1采取的是桶体结构,该结构设计,使得其在发挥连接骨架作用的同时,可以承载物品,具有更好的合理性。除此之外,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所实现的技术效果与实施例1基本相似。所述第一轮体5、第二轮体6均旋转设于所述连接架1的中上部,该句话的含义为第一轮体5、第二轮体6通过一轴体与所述连接架连接,该轴体可以是第一电动机3、第二电动机4的输出轴,也可以是第一减速机11、第二减速机12的输出轴,还可以是第一旋转轴13、第二旋转轴14等结构。
上述四个实施例中,当本机器人需要前行时,可通过无线遥控器(图中未示出)向所述遥控信号接收器19发送指令,之后该指令被送入控制器8中,或者通过遥控器18输入操控指令,经信号线17传输入所述控制器8中,经控制器8处理后,向所述第一电动机3、第二电动机4发出动作信号,此时所述连接架1会向前侧倾斜,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重心位于第一轮体5、第二轮体6的地面支撑点前侧,从而使得本机器人向前侧移动。相反,当需要本机器人后退时,则需控制所述第一电动机3、第二电动机4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所述连接架1会向后侧倾斜,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重心位于第一轮体5、第二轮体6的地面支撑点后侧,实现本机器人向后侧移动。由于本机器人设置有第一轮体5、第二轮体6两个轮子,当需要转弯时,通过控制第一轮体5、第二轮体6向不同的方向转动或差速转动,即可实现本机器人的转弯,操作便捷。
所述陀螺仪传感器9将所述连接架1的倾斜角度数据传输给控制器8,从而便于控制器8分析本机器人的加减速情况,从而进一步根据指令向所述第一电动机3、第二电动机4发出控制信号。此外,所述编码器(图中未示出)可检测对应第一电动机3和/或第二电动机4的转动方向与速度,并将该数据传输给控制器8,控制器8据此判断出本机器人的行走速度与方向。更进一步的,如果在所述第一电动机3与第二电动机4上均配置有编码器(图中未示出),控制器8可据此分析出本机器人的转弯状态。
所述载物框16或者桶状结构的连接架1设计,便于放置物品,提高了本机器人的实用性,本机器人也可作为搬运车使用,即使将本机器人关闭电源,操作者也可人工拖拽着所述支撑杆7进行行走,从而实现搬运功能,可将其作为买菜、载物的工具。除此之外,本机器人也可作为儿童玩具、陪跑工具等使用。
所述支撑杆7的后端伸出到所述第一轮体5与第二轮体6之外,该结构设计提高了本机器人爬坡、爬楼梯时的稳定性与攀爬能力。本机器人在爬坡、上楼梯,甚至跨越障碍物时,当出现超越即使连接架1转至水平状态也无法克服的阻力时,所述连接架1会出现“空转”状态,为避免此类情形的发生,本机器人中的支撑杆7可阻挡按压在地面、楼梯面上,从而避免了连接架1“空转”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本机器人的爬坡能力与稳定性。优选的,该支撑杆7可与所述连接架1垂直,效果最佳。进一步的,为降低该支撑杆7与楼梯、地面的摩擦力,本实施例采取了“环体28”的结构设计。
本机器人在作为运载工具使用时,可关闭其电源,此时,所述信号线17与遥控器18可固定到所述支撑杆7上,以避免信号线17缠绕进第一轮体5、第二轮体6中。所述外管20与内管21的结构设计,使得所述支撑杆7具备了伸缩功能,当操作者拖拽本机器人买菜、载物时,可按压卡凸24使其进入第一弧形凸脊22内,然后将所述内管21自所述外管20中拉出至合适的长度,所述卡凸24会在所述第一伸缩弹簧25的弹力下,再次卡入所述第一卡孔23中,从而实现内管21与外管20之间的固定。所述第一弧形凸脊22的结构设计,使得所述卡凸24在其中滑动,从而避免了内管21在外管20中周向转动。如果所述环体28始终处于竖直状态,在拖拽时,操作者可能不便于抓取,为此,所述第二弧形凸脊26的设计,则实现了所述内管21在所述外管20中的周向转动,但该转动只能限定在特定的位置上,当卡凸24进一步插入所述第二卡孔27中时,从而将所述环体28锁死在特定的角度。
综上,本实施例具有结构布局合理、通过性好且行走稳定性好的优点,适于广泛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9)

1.一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架,在该连接架的底部设有电池,在该连接架上设有第一电动机与第二电动机,在所述连接架的左侧设有受所述第一电动机驱动的第一轮体,在所述连接架的右侧设有受所述第二电动机驱动的第二轮体,该第一轮体与第二轮体的下侧均低于所述电池与连接架的最低位,所述第一轮体、第二轮体均旋转设于所述连接架的中上部;在所述连接架上还设有控制器与陀螺仪传感器,该陀螺仪传感器将所述连接架的倾斜角度数据传输给控制器,该控制器分别向所述第一电动机与第二电动机输出控制信号;还包括一行走控制系统,该行走控制系统将指令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所述电池为所述第一电动机、第二电动机、控制器、陀螺仪传感器提供电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架上设有第一减速机与第二减速机,该第一减速机被所述第一电动机驱动,该第二减速机被所述第二电动机驱动,所述第一轮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减速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轮体固定于所述第二减速机的输出轴上;在所述连接架上设有向后侧延伸的支撑杆,该支撑杆的后端伸出到所述第一轮体与第二轮体之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动机与第二电动机均为大扭矩电动机,所述第一电动机的输出轴直接与所述第一轮体相连接,所述第二电动机的输出轴直接与所述第二轮体相连接;在所述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上配置有编码器,所述电池为该编码器提供电量,该编码器将转速数据传输给所述控制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架的左侧设有第一旋转轴,在所述连接架的右侧设有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一轮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轴上,所述第二轮体设置于所述第二旋转轴上;所述第一电动机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下方,该第一电动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旋转轴之间通过皮带或齿轮传动,所述第二电动机设置于所述第二旋转轴的下方,该第二电动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之间通过皮带或齿轮传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为“T”字形,包括一横杆与一竖杆,所述电池固定于该连接架的竖杆的最低端;在该竖杆的中下部还设有载物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为桶体状,所述第一电动机、第二电动机、控制器与陀螺仪传感器均固定于所述连接架的桶体壁上,所述电池固定于所述连接架的桶体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控制系统包括信号线、以及与该信号线相连接的遥控器,该信号线将控制信号传输给所述控制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控制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架上的遥控信号接收器、以及发送遥控信号的无线遥控器,该遥控信号接收器将控制信号传输给所述控制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包括外管、以及可滑动的插设于该外管中的内管,在所述外管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弧形凸脊,该第一弧形凸脊沿所述外管的轴线方向排布,在该第一弧形凸脊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卡孔,在所述内管的侧壁上设有一可伸缩的卡凸,该卡凸的外端呈弧形,该卡凸的底部通过第一伸缩弹簧与所述内管的内壁连接,在所述外管的后端管口处沿周向设有第二弧形凸脊,该第二弧形凸脊与所述第一弧形凸脊相连接,在所述第二弧形凸脊上开设有第二卡孔,该第二卡孔周向排布于所述第二弧形凸脊上;在所述内管的后端固连一环体,该环体所处平面平行于所述支撑杆,当所述卡凸置于所述第一弧形凸脊或第一卡孔内时,所述环体呈竖直状态。
CN202223512898.XU 2022-12-28 2022-12-28 一种机器人 Active CN2193129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12898.XU CN219312908U (zh) 2022-12-28 2022-12-28 一种机器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12898.XU CN219312908U (zh) 2022-12-28 2022-12-28 一种机器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12908U true CN219312908U (zh) 2023-07-07

Family

ID=87034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12898.XU Active CN219312908U (zh) 2022-12-28 2022-12-28 一种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129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66552B (zh) 轮足变形式机器人行走机构
CN202180886U (zh) 自平衡智能交通机器人
JPH09501630A (ja) 関節付腕に取り付けられる牽引手段を備えた万能地上車に適用されるべきシステム
CN219312908U (zh) 一种机器人
CN110615048B (zh) 一种基于泥泞地域快速移动的越野机器人
US20070131465A1 (en) Drive wheel assembly for golf bag carts
CN111717315A (zh) 一种三角轮系爬楼车
Hunt et al. A rapidly reconfigurable robot for assistance in urban search and rescue
CN208760749U (zh) 一种轮履复合式行走机器人
CN210592195U (zh) 一种多功能通用型机器人底盘
CN115871811A (zh) 一种机器人
CN114179929B (zh) 一种轮腿式爬楼机器人
CN213921217U (zh) 底盘装置及自移动设备
CN202098475U (zh) 核化侦察机器人的运动关节机构
CN212087766U (zh) 一种三轮喷雾装置
CN113548122A (zh) 一种果园内沟渠斜面用遥控行走机器人
CN213057347U (zh) 一种三角轮系爬楼车
CN211568141U (zh) 一种轮式越障爬楼送货车
CN211493672U (zh) 一种两轮高尔夫球包车导航平衡控制系统及球包车
CN109367641B (zh) 一种八足爬行机器人
CN115771393A (zh) 一种轮毂电机式机器人
CN220483445U (zh) 一种行走机器人
CN218698875U (zh) 一种陪跑机器人
CN220374665U (zh) 一种用于爬壁机器人的履带行走系统装置
CN215097049U (zh) 一种能够四轮转向的儿童接送机器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