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07761U - 头戴式治疗仪 - Google Patents

头戴式治疗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07761U
CN219307761U CN202223612431.2U CN202223612431U CN219307761U CN 219307761 U CN219307761 U CN 219307761U CN 202223612431 U CN202223612431 U CN 202223612431U CN 219307761 U CN219307761 U CN 2193077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
heat dissipation
fan
air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61243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艳强
史鸣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Lai'en Hass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Lai'en Hass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Lai'en Hass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Lai'en Hass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61243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077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077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077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adiation-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头戴式治疗仪,包括上壳体、位于上壳体下方并与上壳体连接的前壳体以及位于上壳体下方并与前壳体连接的后壳体,上壳体与前壳体、后壳体共同围设形成一头戴空间,上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若干第一散热孔与若干第二散热孔,上壳体内设有朝向头戴空间发射近红外光的若干光照组件、与相应的光照组件对应设置并用于对光照组件进行散热的风机组件以及设于相应的光照组件与风机组件之间的出风管,光照组件设于上壳体位于气流流经第一散热孔与第二散热孔的路径位置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头戴式治疗仪,可以通过散热风机将光照组件内的空气抽出并排放至外界,实现对光照组件的散热,从而避免光照组件的温度过高,利于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头戴式治疗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治疗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头戴式治疗仪。
背景技术
目前,阿尔茨海默症在临床上暂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没有任何药物被证明可以阻止阿尔茨海默症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开始研究利用光照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相关技术中,通常使用头戴式近红外光治疗仪对阿尔茨海默症的病人的脑部进行近红外光照射以实现治疗。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头戴式近红外光治疗仪无有效地进行内部散热,内部的高温会导致内部电子器件的损坏,并且温度会传递至患者的头部,增加患者的不适感,存在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头戴式治疗仪,可以通过风机组件将光照组件内的空气抽出并排放至外界,以实现对光照组件的散热,从而避免光照组件的温度过高,利于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头戴式治疗仪,包括上壳体、位于上壳体下方并与上壳体连接的前壳体以及位于上壳体下方并与前壳体连接的后壳体,所述上壳体与前壳体、后壳体共同围设形成一头戴空间,所述上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若干第一散热孔与若干第二散热孔,所述上壳体内设有朝向所述头戴空间发射近红外光的若干光照组件、与相应的光照组件对应设置并用于对光照组件进行散热的风机组件以及设于相应的光照组件与风机组件之间的出风管,所述光照组件设于上壳体位于气流流经第一散热孔与第二散热孔的路径位置处且呈靠近第一散热孔与第二散热孔两者其中之一设置,所述风机组件呈靠近第一散热孔与第二散热孔两者其中另一个设置并通过出风管对相应光照组件内部进行散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头戴式治疗仪,所述光照组件具有靠近第一散热孔与第二散热孔两者其中之一的进风口、与进风口连通的收容空间以及同时连通收容空间与出风管的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头戴式治疗仪,所述上壳体包括靠近所述头戴空间的上内壳以及盖设于上内壳上的上外壳,所述上壳体还具有形成于上内壳与上外壳之间的安装空间,所述第一散热孔与第二散热孔均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所述出风管一端与所述光照组件的出风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头戴式治疗仪,所述光照组件包括架设于上内壳上并部分穿过所述上内壳的灯罩以及组设于灯罩上并具有若干灯珠的灯板,所述灯罩罩设在所述灯珠上,所述收容空间由所述灯罩与所述灯板围设形成,所述灯珠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灯罩具有设于其一侧壁上的缺口,所述进风口是由所述灯罩设于侧壁上的缺口与所述灯板相应部位围设形成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头戴式治疗仪,所述灯罩还具有一设于其侧壁上并与所述出风管的一端连接的接口部,所述接口部呈中空状设置并与所述收容空间连通,所述出风口是由所述接口部形成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头戴式治疗仪,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设于所述上内壳上并与相应光照组件抵接的风机支架以及组设于风机支架上的散热风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头戴式治疗仪,所述风机支架包括中空状主体、由主体底部相对两侧分别延伸设置的连接部以及由主体朝外延伸设置的接口管,所述出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接口管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头戴式治疗仪,所述风机支架具有由主体围设形成的风道部与安装腔,所述风道部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散热风机组设于所述主体上并收容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接口管呈中空状设置并形成有连通所述出风管与所述风道部的进风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头戴式治疗仪,所述风机支架还具有一与所述主体一体设置并与所述安装腔侧向连通的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呈靠近所述第一散热孔与第二散热孔两者其中另一个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头戴式治疗仪,所述散热风机具有相对设置的进风端与出风端,所述出风端朝向所述风机支架的导向部,所述进风端朝向所述主体的风道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头戴式治疗仪,所述风机支架的接口管呈比所述散热风机的进风端更靠近相应的所述光照组件状设于所述主体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头戴式治疗仪,所述风机支架还具有由所述主体的底端朝向所述灯板凸伸设置的止抵凸起,所述止抵凸起与所述光照组件的灯板抵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头戴式治疗仪,所述第一散热孔与第二散热孔两者其中之一设于所述上外壳靠近所述后壳体的部位两侧,另一个设于所述上内壳靠近所述前壳体的部位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头戴式治疗仪,所述第一散热孔与所述第二散热孔在竖直方向上具有不同的高度,所述上内壳具有供光照组件安装的底壁以及环绕底壁周侧并朝向所述上外壳延伸的侧壁,所述第二散热孔设于所述侧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头戴式治疗仪,所述上壳体上还设有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的若干第三散热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头戴式治疗仪,在上壳体的光照组件工作时,可以通过风机组件对光照组件进行抽气,且将抽出的空气排出至外界,以实现对光照组件的有效降温,避免光照组件温度过高而烫伤患者,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且降低了光照组件的故障率,提高了光照组件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维修成本。
本申请的头戴式治疗仪的上壳体上设置连通安装空间并远离头戴空间的第一散热孔和第二散热孔,使得安装空间内的散热对头戴空间的影响最小化;由第二散热孔流入安装空间的部分空气在散热风机的作用下流经光照组件的收容空间和出风管并朝向第一散热孔快速排出上壳体,部分空气在安装空间内流经光照组件的灯板和其它发热的电控元件并通过第一散热孔快速排出上壳体,使得安装空间内部快速散热,提高佩戴治疗的舒适性,并提高光照组件和电控元件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头戴式治疗仪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照组件的立体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上壳体的爆炸图,其中未显示上转接板与主控板;
图4是图3中所示上内壳在散热风机运行时散热途径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所示上外壳在散热风机运行时散热途径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所示上内壳在散热风机停止时散热途径的示意图;
图7是图3中所示上外壳在散热风机停止时散热途径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所示的后壳体的立体图;
图9是图1中所示的前壳体的立体图;
图10是图3中所示的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3中所示的风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所示的风机支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3所示的散热风机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头戴式治疗仪100,头戴空间101,高度间隙102,宽度间隙103,安装空间104,收容空间105,
前壳体1,前外壳11,前内壳12,
上壳体2,上外壳21,第一散热孔211,第三散热孔212,上内壳22,第二散热孔221,通孔222,底壁223,侧壁224,
后壳体3,后外壳31,后内壳32,
光照组件4,灯板41,灯珠42,灯罩43,接口部431,进风口432,出风口433,缺口434,
风机组件5,风机支架51,主体510,安装腔511,导向部512,风道部513,进风通道5131,接口管514,止抵凸起515,连接部516,线槽517,散热风机52,出风端53,进风端54,
出风管6,
上转接板7,
高度调节装置8,
宽度调节装置9,
主控板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头戴式治疗仪100。
具体地,参考图1-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头戴式治疗仪100包括上壳体2、位于上壳体2下方的前壳体1和后壳体3,其中前壳体1和后壳体3相对设置。前壳体1、上壳体2和后壳体3共同围合出下部敞开的头戴空间101。光照组件4分别设于上壳体2、前壳体1和后壳体3内并朝向头戴空间101,以保证上壳体2、前壳体1和后壳体3的光照能量密度大于等于10mW/cm2。上壳体2至少覆盖患者头部的头顶区域,前壳体1至少覆盖患者头部的额头、眼睛、左右太阳穴等面部区域,后壳体3至少覆盖患者头部的后脑区域。光照组件4包括具有若干灯珠42的灯板41及罩住灯珠42的灯罩43。灯珠42产生治疗所需波长和脉冲频率的近红外光,近红外光穿过灯罩43进入头戴空间101内,以近距离照射患者头部。
上壳体2罩设在头戴空间101的上方,大致呈拱形盖状设置并适配患者头部的头顶形状。上壳体2与前壳体1之间以及上壳体2与后壳体3之间均具有高度间隙102。上壳体2包括靠近头戴空间101的上内壳22和设于上内壳22外侧并与上内壳22盖合的上外壳21。上内壳22和上外壳21之间设有若干前述光照组件4,光照组件4设于上内壳22并部分穿过上内壳22对患者头部处于头戴空间101的头顶区域进行光照治疗。上壳体2内还设有若干电控元件(未图示)以及对光照组件4、电控元件(未图示)进行散热的风机组件5,电控元件(未图示)包括控制所有光照组件4工作的主控板10、分别与主控板10和位于上壳体2中的光照组件4电性连接的上转接板7。主控板10组设于上外壳21的内侧,其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上转接板7与风机组件5的上方。上转接板7和风机组件5安装在上外壳21的内侧,并与安装在上内壳22上的光照组件4间隔设置。上壳体2内还设有应急开关(未图示),应急开关(未图示)可以是集成在主控板10上的,也可以是与主控板10电性连接的独立单元。上壳体2上设有与应急开关(未图示)对应的插口(未图示),方便患者或医护人员在找不到与头戴式治疗仪100配对的遥控器(未图示)时可以透过插口(未图示)按下应急开关(未图示)启动治疗。
前壳体1罩设于头戴空间101的前方,大致呈弧形以适配患者头部的面部形状。前壳体1整体U形设置,以保证前部能将患者面部需光照治疗的区域完全覆盖、后部罩设患者的耳朵等非光照治疗区域。前壳体1包括靠近头戴空间101的前内壳12和设于前内壳12外侧并与前内壳12盖合的前外壳11。前内壳12和前外壳11之间也设有若干前述光照组件4,光照组件4设于前内壳12并部分穿过前内壳12对患者头部处于头戴空间101的额头、眼睛及太阳穴等区域进行光照治疗。
后壳体3罩设于头戴空间101的后方,大致呈弧形以适配患者的头部后侧形状。后壳体3与前壳体1相对设置并与前壳体1之间具有宽度间隙103。后壳体3包括靠近头戴空间101的后内壳32及设于后内壳32外侧并与后内壳32盖合的后外壳31。后内壳32和后外壳31之间也设有若干前述光照组件4,光照组件4设于后内壳32并部分穿过后内壳32对患者头部处于头戴空间101的后脑区域进行光照治疗。
头戴式治疗仪100还包括高度调节装置8和宽度调节装置9。高度调节装置8固定于上壳体2并部分与前壳体1连接,用于调节上壳体2与前壳体1之间以及上壳体2与后壳体3之间的高度间隙102。宽度调节装置9固定于后壳体3并部分与前壳体1连接,用于调节后壳体3与前壳体1之间的宽度间隙103。患者佩戴该头戴式治疗仪100时,调节高度调节装置8以及宽度调节装置9直到患者的头部分别贴合前壳体1、后壳体3及上壳体2后即可启动该头戴式治疗仪100,光照组件4通电后朝向头戴空间101内的患者头部发射近红外线,可深入脑部至少5cm的区域作用于淀粉样蛋白,治疗阿尔茨海默症。
见图3,上壳体2的上内壳22和上外壳21盖合安装形成安装空间104,安装空间104内设有四块前述光照组件4和两个风机组件5。四块光照组件4呈两行两列的阵列状排布且呈部分穿过上内壳22的通孔222状设置在上内壳22上,两个风机组件5架设在相应的光照组件4上并与对应的光照组件4抵接。
见图4至图7,上壳体2具有连通安装空间104与外部的若干散热孔(211,221,212),散热孔包括设于上外壳21上的若干第一散热孔211以及设于上内壳22上的若干第二散热孔221。上壳体2的安装空间104通过第一散热孔211和第二散热孔221与头戴式治疗仪100的外部连通。第一散热孔211用于朝外部排气,第二散热孔221用于从外部进气。第一散热孔211设置在上外壳21的后部并靠近后壳体3,第二散热孔221设置在上内壳22的前部并靠近前壳体1,上下错开设置的第一散热孔211和第二散热孔221在安装空间104内形成了自然对流的散热通道,使得安装空间104内的热空气可以远离头戴空间101排出。在自然对流或风机组件5的强制散热对流作用下,外部空气自上内壳22前部的第二散热孔221流入安装空间104,并自上外壳21后部的第一散热孔211流出安装空间104,为上壳体2内部的光照组件4和电控元件(未图示)进行散热。风机组件5靠近第一散热孔211设置,可以将安装空间104内的热空气快速排出。上壳体2上的第一散热孔211设置在头戴空间101的外侧以减少散热产生的流动热气流对头戴空间101的影响。
对应于安装空间104内设的四块光照组件4,第一散热孔211位于上外壳21后部的左右两侧,并分别与靠近上壳体2后部的两块光照组件4对应设置,第二散热孔221设位于上内壳22前部的左右两侧,并分别与靠近上壳体2前部的两块光照组件4对应设置。分散设置的第一散热孔211和第二散热孔221可以拓宽安装空间104内的散热通道,提升位于收容空间105边角处的空气流动,且自第二散热孔221流向第一散热孔211的气流必然会经过光照组件4而对光照组件4进行散热。
见图2至图4,风机组件5安装于上内壳22上,并与相应的光照组件4抵接,以增强光照组件4的结构稳定性。光照组件4的灯板41位于安装空间104内,可选地,灯板41设于上内壳22位于空气由第二散热孔221流向第一散热孔211的流经路径上,灯珠42设有多个,多个灯珠42间隔分布于灯板41朝向头戴空间101的一侧,灯珠42用于朝向头戴空间101内照射近红外线光,进而实现对患者的治疗。
光照组件4的灯板41和灯罩43固定安装以形成收容灯珠42的收容空间105,灯罩43的一侧壁上设有缺口434,缺口434与灯板41共同围设形成一连通收容空间105的进风口432。收容空间105通过进风口432与安装空间104连通,以从安装空间104分流部分空气。灯罩43的另一相邻或相对侧壁上设有中空外凸的接口部431,接口部431呈中空装设置形成有一个与收容空间105连通的出风口433。收容空间105通过出风口433将位于收容空间105内的灯珠42产生的热量带出收容空间105。在风机组件5的强制排风作用下,安装空间104内的空气通过与收容空间105连通的进风口432流入收容空间105后,再从与收容空间105连通的出风口433流出收容空间105。由此,可以对光照组件4中的灯珠42进行有效降温,避免因光照组件4内部温度过高而致使安装空间104内的温度升高导致上壳体2内的电子元器件损坏、用户受热不适。
头戴式治疗仪100还包括设于上壳体2的安装空间104内的若干中空的出风管6,用于连通光照组件4的收容空间105与风机组件5。每一根出风管6的一端均套设在灯罩43的接口部431上,另一端与风机组件5相应部位对应连接,使得与收容空间105连通的出风口433与风机组件5连通,以便风机组件5通过出风管6对收容空间105内的空气进行快速抽取。在本实施例中,一个风机组件5通过两根出风管6分别连接两块光照组件4的收容空间105。出风管6可以采用耐高温的软管,方便连接光照组件4和风机组件5,并减少弯曲的软管连接对抽气的影响。可以将风机组件5呈朝向第一散热孔211对应出风状设置。这样,在风机组件5的驱动下,空气可以沿图4和图5所示的方向流动,即从第二散热孔221流入安装空间104的外部空气,大部分流向收容空间105,并通过出风管6被风机组件5抽出,风机组件5可以将空气从第一散热孔211排出,从而进一步将位于收容空间105中的灯珠42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
出风管6的一端与灯罩43的接口部431连通,进而通过接口部431实现出风管6与收容空间105的连通。可以设置接口部431的内径与出风管6的外径大致相同,出风管6可以插接至接口部431中以与收容空间105连通;或者,可以设置接口部431的外径与出风管6的大致内径相同,出风管6可以套设在接口部431的外侧以与收容空间105连通。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出风管6与收容空间105的连接稳定可靠。
见图4、图10至图13,风机组件5包括设于上内壳22上并与相应光照组件4抵接的风机支架51以及组设于风机支架51上并具有相对设置的进风端54与出风端53的散热风机52。散热风机52通过出风管6与两块相应的光照组件4的收容空间105连通。风机支架51架设在靠近第一散热孔211的相应光照组件4上,且朝向第一散热孔211出风设置。
风机支架51安装于上壳体2的上内壳22上并位于安装空间104内,其具有与上内壳22或光照组件4固定连接的连接部516。连接部516与上内壳22或光照组件4通过连接螺栓可拆卸地相连,当然,连接部516与上内壳22或光照组件4也可通过卡接、插接等其它连接方式相连,在此不做限定。
如图12所示,风机支架51还具有一大致呈倒凸字状设置的中空主体510,所述主体510呈一端开口状设置,所述连接部516是由主体510的底部相对两侧朝远离主体510延伸设置。所述主体510围设形成有一用于收容散热风机52的安装腔511。散热风机52安装于安装腔511内,利于节省散热风机52所需的安装空间104,且通过风机支架51位于安装腔511周侧的侧壁对散热风机52进行限位,便于增强散热风机52的结构稳定性。
如图10-图12所示,风机支架51还具有与主体51一体设置的导向部512,导向部512与安装腔511连通且导向部512朝向第一散热孔211延伸以将空气引导至第一散热孔211。
导向部512与风机支架51为一体成型件,且导向部512朝向第一散热孔211的方向延伸,通过导向部512对空气进行导向,避免气流分散而出现乱流的现象,保证空气能够沿第一散热孔211吹出,进而保证散热风机52的散热效果。
如图10和图12所示,导向部512与第一散热孔211正对的表面形成为弧形面。可选地,导向部512构造为弧形板状结构,以便于在导向部512对气流进行导向时,空气能够沿弧形面朝向第一散热孔211流动,进而通过弧形面对气流起到缓冲和导向的作用,避免气流的流速过大而损坏导向部512,同时,利于气流能够更好地由第一散热孔211吹出。
当然,导向部512与第一散热孔211正对的表面也可根据气流的流动规律进行适应性设计,在此不做限定。
导向部512止抵于上外壳21,第一散热孔21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导向部512限定的空间内。
具体而言,导向部512与上外壳21的内侧相抵,以便于上外壳21对导向部512起到支撑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风机支架51的结构稳定性,且第一散热孔211的至少一部分与导向部512和上外壳21的内侧之间的空间连通。可选地,第一散热孔211设有多个,多个第一散热孔211中至少一个散热孔位于上外壳21的内侧与导向部512正对的区域。
由此,便于保证散热风机52的出风端53处的气流能够沿导向部512朝向第一散热孔211流动,从而通过第一散热孔211将热气流吹出至头戴式治疗仪100的外侧,进而实现对灯板41以及安装空间104内的其它电器元件(未图示)的散热。
如图12所示,风机支架51还包括由其主体510围设形成的风道部513。风道部513与安装腔511连通且位于散热风机52的进风端54所在的一侧。所述风机支架51还具有由主体510朝外延伸设置并与出风管6的另一端连接的接口管514。接口管514呈中空状设置并形成有连通出风管6与风道部513的进风通道5131,来自光照组件4的空气通过接口管514流向进风通道5131。
如图12所示,风道部513形成于风机支架51内部,且风道部513在散热风机52的进风端54与安装腔511连通。换言之,风道部513与散热风机52的进风端54正对,以便于在将散热风机52安装于安装腔511后,来自光照组件4的空气由接口管514进入风道部513内,然后在散热风机52的抽气作用下,该空气依次沿散热风机52的进风端54和出风端53朝向第一散热孔211流动,进而吹出至头戴式治疗仪100的外侧。
由此,通过设置风道部513,使得风机支架51可以与多个光照组件4的收容空间105同时连通,减少散热风机52的数量且提高了散热风机52的效率。
如图12所示,风机支架51位于安装腔511的一侧壁上设有线槽517,线槽517用于对散热风机52的电源线或其它连接线进行固定和避让,便于降低其走线难度。
如图4和图10所示,散热风机52固定至风机支架51,且如图12所示,散热风机52呈其进风端54朝向风机支架51的风道部513、出风端53朝向风机支架51的导向部512状固定安装在风机支架51的安装腔511内。
可以理解的是,散热风机52固定至风机支架51后,散热风机52朝向上外壳21的一侧且可直接抵压于上外壳21上。
由此,便于将散热风机52固定于风机支架51与上外壳21之间,从而增强散热风机52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利用上外壳21直接对散热风机52的外侧进行遮挡,从而不需单独设置其它遮挡结构,利于降低风机支架51的重量,实现头戴式治疗仪100的轻量化设计。
如图11所示,风机支架51还具有由其主体510底端朝向灯板41凸伸设置的若干止抵凸起515,止抵凸起515止抵于灯板41上。可以理解的是,止抵凸起515设有多个,且多个止抵凸起515设于风机支架51背离散热风机52的一侧,且止抵凸起515朝向灯板41的方向延伸,以使止抵凸起515的端部止抵于灯板41的外侧。由此,便于通过止抵凸起515对灯板41起到抵接的作用,进而增强灯板41的结构稳定性,且止抵凸起515能够将风机支架51与灯板41间隔开,以避免灯板41与风机支架51直接接触,进而允许灯板41背面在安装空间104内自然散热。
优选地,如图11所示,止抵凸起515设有两个,两个止抵凸起515均构造为十字立柱,从而便于增强止抵凸起515的支撑稳定性。当然,止抵凸起515也可设有其它数量,以及止抵凸起515也可构造为其它形状,在此不做限定。
这样,在散热风机52的驱动下,外部空气可以从第二散热孔221流入安装空间104并部分分流至收容空间105内,在流经收容空间105后,可以通过出风管6流入风机支架51内并被散热风机52引导至第一散热孔211排出。另有部分气流在安装空间104内流动,带走灯板41和其它电控元件(未图示)散发的热量并从第一散热孔211排出。由此,实现了对光照组件4和电控元件(未图示)的有效降温,降低了上壳体2的内部温度,并提高了上壳体2内的光照组件4和电控元件(未图示)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4所示,上内壳22具有底壁223和环绕底壁223周侧并朝向上外壳21延伸的侧壁224,底壁223用于固定光照组件4,侧壁224可以使得安装空间104可以沿上下方向具有足够的厚度,以使光照组件4和风机组件5进行堆叠安装,利于减小上内壳22沿前后方向的尺寸,实现合理化布局。第二散热孔221设于侧壁224的前部并靠近前壳体1,以避开底壁223上光照组件4的光照区域,使得外部空气通过第二散热孔221时对头戴空间101的影响最小化,进而提升患者的舒适度。可以将第二散热孔221与位于侧壁224的前排光照组件4对应设置。在自然对流或风机组件5的强制对流作用下,外部空气流入安装空间104后可以直接流向对应的光照组件4。由此,可以减少外部空气在安装空间104内的流动阻碍,利于降低风机组件5的功率和噪音,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参照图4所示,可以将第二散热孔221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二散热孔221间隔设置在侧壁224上,使得外界空气可以从多个位置流入安装空间104内,增大了流入安装空间104的空气的流量,利于提高对光照组件4的散热效果,从而有效降低了光照组件4工作时的温度,提高了光照组件4的可靠性。
参照图4-图5所示,可以将第一散热孔211设于靠近上壳体2的上外壳21上并与位于底壁223后排的光照组件4对应设置。通过将第一散热孔211设于上外壳21靠近后壳体3的区域,在自然对流或风机组件5的强制对流作用下,安装空间104或收容空间105内的空气通过第一散热孔211排出至上壳体2的后部,以减少高温空气与上壳体2接触的时间,且通过将第一散热孔211与靠近后壳体3的光照组件4对应设置,利于减少对应的光照组件4内的高温空气的流动行程,利于降低上壳体2的温度,提高了用户舒适度。
可选地,光照组件4的进风口432和出风口433间隔开设置,如可以将进风口432和出风口433分别设置在收容空间105相对的两侧壁处,或是设置在收容空间105相邻的两侧壁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其中,可以在灯罩43的侧壁处形成有多个接口部431,多个接口部431间隔开设置,可以将多个接口部431中的一个作为出风口433,且将其余接口部431设置为进风口432。这样,可以通过多个接口部431分别实现收容空间105与安装空间104、风机组件5的稳定连通,且通过设置多个进风口432,增大了收容空间105与安装空间104的连通通道,利于增大收容空间105内的进风量,提高降温效果,利于提升用户的舒适度。
可选地,上壳体2还可以设置第三散热孔212。参照图6-图7所示,可以在上外壳21设置第三散热孔212,第三散热孔212用于将安装空间104和头戴式治疗仪100的外侧连通,第三散热孔212的高度位置高于第二散热孔221的高度位置。当灯板41因工作发热时,利用热空气上浮特性,安装空间104内的空气也可以从第二散热孔221流向第三散热孔212。这样,空气可以沿图6和图7所示的方向流动,即当空气从第二散热孔221流入安装空间104,并在安装空间104内向第三散热孔212流动时,空气可以流经灯板41或其它电控元件(未图示)以进行散热。进一步地,通过将第三散热孔212和第一散热孔211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使得收容空间105内的空气和安装空间104内的空气可以从不同位置排出头戴式治疗仪100,以避免上外壳21的局部温度过高,减小了头戴式治疗仪100整体的温差,利于提高头戴式治疗仪100的可靠性。
其中,如图6所示,可以在上壳体2的安装空间内设有设有上转接板7,上转接板7固定在上内壳22且与分别与光照组件4及风机组件5电性连接,上转接板7用于控制光照组件4和风机组件5的工作,且还可以为头戴式治疗仪100配置主控板10,主控板10用于存储有治疗数据,主控板10与上转接板7可拆卸电连接,主控板10可以根据治疗数据对上转接板7发出对应的控制指令,如增大近红外线光的照射强度或加大风机组件5的功率,使得上转接板7可以对应控制光照组件4和风机组件5执行对应的动作,以实现对患者的治疗。
通过上述设置,用户可以将治疗数据预先导入至主控板10中,当患者将头部伸至头戴空间101内以进行治疗时,主控板10可以直接根据治疗数据控制上转接板7,以使上内壳22中光照组件4和风机组件5可以执行对应的动作,利于提高头戴式治疗仪100的集成化设计,减少了头戴式治疗仪100的使用限制。
本申请的头戴式治疗仪100的上壳体2上设置连通安装空间104并远离头戴空间101的第一散热孔211和第二散热孔221,使得安装空间104内的散热对头戴空间105的影响最小化;由第二散热孔221流入安装空间104的部分空气在风机组件5的作用下流经光照组件4的收容空间105和出风管6并朝向第一散热孔211快速排出上壳体2,部分空气在安装空间104内流经光照组件4的灯板41和其它发热的电控元件(未标号)并通过第一散热孔211快速排出上壳体2,使得安装空间104内部快速散热,提高佩戴治疗的舒适性,并提高光照组件4和电控元件(未标号)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头戴式治疗仪,包括上壳体、位于上壳体下方并与上壳体连接的前壳体以及位于上壳体下方并与前壳体连接的后壳体,所述上壳体与前壳体、后壳体共同围设形成一头戴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若干第一散热孔与若干第二散热孔,所述上壳体内设有朝向所述头戴空间发射近红外光的若干光照组件、与相应的光照组件对应设置并用于对光照组件进行散热的风机组件以及设于相应的光照组件与风机组件之间的出风管,所述光照组件设于上壳体位于气流流经第一散热孔与第二散热孔的路径位置处且呈靠近第一散热孔与第二散热孔两者其中之一设置,所述风机组件呈靠近第一散热孔与第二散热孔两者其中另一个设置并通过出风管对相应光照组件内部进行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照组件具有靠近第一散热孔与第二散热孔两者其中之一的进风口、与进风口连通的收容空间以及同时连通收容空间与出风管的出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式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包括靠近所述头戴空间的上内壳以及盖设于上内壳上的上外壳,所述上壳体还具有形成于上内壳与上外壳之间的安装空间,所述第一散热孔与第二散热孔均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所述出风管一端与所述光照组件的出风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戴式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照组件包括架设于上内壳上并部分穿过所述上内壳的灯罩以及组设于灯罩上并具有若干灯珠的灯板,所述灯罩罩设在所述灯珠上,所述收容空间由所述灯罩与所述灯板围设形成,所述灯珠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灯罩具有设于其一侧壁上的缺口,所述进风口是由所述灯罩设于侧壁上的缺口与所述灯板相应部位围设形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戴式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罩还具有一设于其侧壁上并与所述出风管的一端连接的接口部,所述接口部呈中空状设置并与所述收容空间连通,所述出风口是由所述接口部形成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戴式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设于所述上内壳上并与相应光照组件抵接的风机支架以及组设于风机支架上的散热风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头戴式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支架包括中空状主体、由主体底部相对两侧分别延伸设置的连接部以及由主体朝外延伸设置的接口管,所述出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接口管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头戴式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支架具有由主体围设形成的风道部与安装腔,所述风道部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散热风机组设于所述主体上并收容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接口管呈中空状设置并形成有连通所述出风管与所述风道部的进风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式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支架还具有一与所述主体一体设置并与所述安装腔侧向连通的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呈靠近所述第一散热孔与第二散热孔两者其中另一个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戴式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机具有相对设置的进风端与出风端,所述出风端朝向所述风机支架的导向部,所述进风端朝向所述主体的风道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头戴式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支架的接口管呈比所述散热风机的进风端更靠近相应的所述光照组件状设于所述主体上。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头戴式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支架还具有由所述主体的底端朝向所述灯板凸伸设置的止抵凸起,所述止抵凸起与所述光照组件的灯板抵接。
13.根据权利要求3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戴式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孔与第二散热孔两者其中之一设于所述上外壳靠近后壳体的部位的两侧,另一个设于所述上内壳靠近前壳体的部位两侧。
14.根据权利要求3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戴式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孔与所述第二散热孔在竖直方向上具有不同的高度,所述上内壳具有供光照组件安装的底壁以及环绕底壁周侧并朝向所述上外壳延伸的侧壁,所述第二散热孔设于所述侧壁上。
15.根据权利要求3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戴式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上还设有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的若干第三散热孔。
CN202223612431.2U 2022-12-30 2022-12-30 头戴式治疗仪 Active CN2193077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12431.2U CN219307761U (zh) 2022-12-30 2022-12-30 头戴式治疗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12431.2U CN219307761U (zh) 2022-12-30 2022-12-30 头戴式治疗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07761U true CN219307761U (zh) 2023-07-07

Family

ID=87021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612431.2U Active CN219307761U (zh) 2022-12-30 2022-12-30 头戴式治疗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077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65385B (zh) 液冷式led照明装置
CN103383069A (zh) 灯具
KR101516356B1 (ko) 심부체온 상승용 적외선램프모듈
KR20170009386A (ko) 원적외선을 이용한 실내공기 정화기능을 갖는 엘이디조명장치
CN219307761U (zh) 头戴式治疗仪
CN219307760U (zh) 头戴式治疗仪
CN219307758U (zh) 头戴式治疗仪
CN219307759U (zh) 头戴式治疗仪
CN219501863U (zh) 头戴式治疗仪
CN115212468B (zh) 光治疗装置以及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光治疗设备
JP6057675B2 (ja) 照明器具
CN211215012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tdp治疗器
CN212204210U (zh) 设有散热装置的追光灯
CN220938807U (zh) 一种管式光治疗装置
CN220385640U (zh) 一种作用于前额的近红外光头戴结构
CN219815045U (zh) 一种led光治疗仪灯头散热结构及led光治疗仪灯具
CN219251440U (zh) 头戴式治疗仪
CN219700845U (zh) 一种腰背疼痛光能治疗仪
KR20170062195A (ko) 방열 장치 및 이 방열 장치를 포함하는 차량용 램프
CN219251451U (zh) 头盔式治疗仪
CN219071848U (zh) 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实验平台
CN219071849U (zh) 一种具有热管理的阿尔兹海默症治疗装置
KR101883170B1 (ko) 방열성능을 향상시킨 의료용 간이 조명장치
CN219251442U (zh) 头盔式治疗仪
CN219662277U (zh) 一种基于动态红外的热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