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06844U - 医用装置及医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医用装置及医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06844U
CN219306844U CN202320644818.1U CN202320644818U CN219306844U CN 219306844 U CN219306844 U CN 219306844U CN 202320644818 U CN202320644818 U CN 202320644818U CN 219306844 U CN219306844 U CN 2193068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turing
mesh
capturing unit
net
medica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4481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耿康康
周奇
武金田
黄海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icroport Medica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icroport Medic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icroport Medica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icroport Medic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4481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068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068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068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用装置及医用系统。医用系统包括医用装置、输送装置和抽吸装置,医用装置包括支撑构件和网状捕获装置,网状捕获装置装配于支撑构件的远端外周上,网状捕获装置的多个捕获单元沿支撑构件的轴向依次间隔地布置,多个捕获单元中的第一捕获单元比第二捕获单元更远离支撑构件的近端,第一捕获单元具有沿自身周向整体向外翻转并朝近端弯曲的第一捕获网面,第二捕获单元具有在自身部分周向上沿径向向外突伸的第二捕获网面,相邻两个第二捕获单元的第二捕获网面在支撑构件的周向上能够呈现出周向完整布置的捕获网面,以此兼顾柔顺性和支撑性的性能,同时,有效清除管腔中具有陈旧性以及强附着性特点的阻塞物,并阻止阻塞物逃逸。

Description

医用装置及医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医用装置及医用系统。
背景技术
栓塞是指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出现于循环血液中,并随血液流动,进而阻塞血管管腔的现象,而肺栓塞是指由脱落的血栓或其他物质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肺循环障碍,其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复发性高、漏诊性高的特点。当肺动脉或其分支被堵塞后,由于机械性堵塞和神经体液因素的作用,会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进而引起右心功能不全和体循环血压减低、淤血、严重的低氧血症等一系列改变,严重者可发生肺梗死、肺萎陷,损害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甚至发生猝死。
治疗血栓栓塞和/或肺栓塞的常规方法包括减少和/或去除异常物质,主要包括抗凝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微创伤介入治疗等。对于症状轻的患者,可使用抗凝药物进行保守治疗;但是对于症状较重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必须采取必要的手术。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相比,微创伤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因此成为治疗急性栓塞或肺栓塞的极具前景的技术。
微创伤介入治疗常采用溶解、旋磨、抽吸、网篮或支架或球囊取栓的方式清除血栓等异常物质,从而恢复管腔内血液流动,其中支架或网篮血栓清除装置的临床效果得到了患者及医生的认可,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通过建立鞘管通道,将取栓组件或网篮送入血管内的血栓位置,通过释放取栓组件或网篮嵌入血栓中并通过鞘管通道导出体内。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网状捕获装置的径向支撑力较小,遇到血栓时容易被血栓压变形,且在回撤过程中,捕捉到的血栓容易从网状捕获装置的表面脱落或从网状捕获装置的孔隙逃走,血栓抓取率低,增加了血栓破碎堵塞远端的风险,此外,对于一些硬度较大的血栓,网状捕获装置在回撤过程中可能无法将其带走。还有一些医用装置虽然径向支撑力强,但是这种刚性也减弱了医用装置的柔顺性,尤其装置在回撤入导管的过程中,由于导管内腔空间小,装置在回撤入导管时可能会卡住产生堆积现象,影响装置顺利撤回至导管中,同时也可能会导致捕获的血栓脱落逃向远支。现有方案中,也存在一些呈圆筒网纹状的远端封闭的取栓组件,这种结构柔顺性较差,在迂曲血管中工作时可能会塌陷,从而增加了捕获的血栓逃逸或破裂的几率,同时由于与血管的接触面积大,因此对血管的损伤几率也有所上升,而且对于一些紧密附着于血管壁的血栓,这种结构很难将附壁血栓刮除、抓捕和转移。在此,除了清除血栓外,现有技术在清除胆管或输尿管等结石时也会存在同样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公开于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用装置及医用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在治疗血栓、结石等阻塞物时存在的治疗效率低、治疗成功率低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医用装置,用于从目标管腔中取出阻塞物,其包括:支撑构件;以及网状捕获装置,所述网状捕获装置装配于所述支撑构件的远端外周上;
所述网状捕获装置包括多个捕获单元,多个所述捕获单元沿所述支撑构件的轴向依次间隔地布置,多个所述捕获单元中包括第一捕获单元和多个第二捕获单元,所述第一捕获单元比所述第二捕获单元更远离所述支撑构件的近端,所述第一捕获单元具有沿自身周向整体向外翻转并朝向近端弯曲的第一捕获网面,所述第二捕获单元具有在自身部分周向上沿径向向外突伸的第二捕获网面,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捕获单元的所述第二捕获网面在所述支撑构件的周向上能够呈现出周向完整布置的捕获网面。
可选地,所述第二捕获网面由网管周向局部地向外翻转并朝向近端弯曲形成,或者,所述第二捕获网面由网管周向局部地沿径向向外突伸形成。
可选地,多个所述捕获单元中还包括第三捕获单元,所述第一捕获单元比所述第三捕获单元更远离所述支撑构件的近端,所述第三捕获单元具有在自身整个周向上沿径向向外突伸的第三捕获网面。
可选地,所述第三捕获网面由网管周向整体沿径向向外突伸而成,和/或,所述第三捕获网面向近端或远端偏转。
可选地,多个所述捕获单元相互连接为一体,或者,多个所述捕获单元之间不连接而形成分体。
可选地,当多个所述捕获单元相互连接为一体时,所述网状捕获装置由一根网管制备成型,相邻的所述捕获单元间通过平直装载段连接,最远端的所述捕获单元的近端与所述支撑构件连接并形成远端连接点,最近端的所述捕获单元的近端与所述支撑构件连接并形成近端连接点,所述网状捕获装置位于所述近端连接点和所述远端连接点之间的平直装载段与所述支撑构件不连接。
可选地,当多个所述捕获单元形成分体时,所述网状捕获装置由多根网管制备成型,多根所述网管一一对应地制备多个所述捕获单元,每个所述捕获单元还具有平直装载段,所述平直装载段固定套设于所述支撑构件的远端外周面上。
可选地,所述第二捕获网面由网管周向局部地向外翻转并朝近端弯曲形成,所述第一捕获网面和/或所述第二捕获网面包括在自身轴向上相对设置的头端和尾端,所述头端向近端弯曲,所述尾端向所述头端方向弯曲,所述尾端的网孔密度相比所述头端的网孔密度更为稀疏。
可选地,所述第二捕获网面由网管周向局部地向外翻转并朝向近端弯曲形成,所述第一捕获网面和/或所述第二捕获网面的尾端向外卷曲形成防损伤端部,所述防损伤端部被柔软物所包裹。
可选地,所述第二捕获网面由网管周向局部地沿径向向外突伸形成,所述第二捕获网面由球状、盘状、圆柱状、网兜状和网篮状中的至少一种形状的部分形状限定而成。
可选地,所述第三捕获网面由球状、盘状、圆柱状、网兜状和网篮状中的至少一种形状限定而成。
可选地,所述医用装置还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至少一个所述捕获单元完全展开后的径向尺寸大于或等于目标管腔的直径;
至少部分所述捕获单元上的捕获网面的网孔密度由中心向边沿逐渐稀疏;
所述网状捕获装置的网孔密度由远及近逐渐稀疏;
所述网状捕获装置的径向尺寸由近及远逐渐增大或减小;
所述第一捕获网面上设置有覆膜,所述覆膜覆盖所述第一捕获网面的部分网孔。
可选地,所述支撑构件包括中空内芯和远端导向头,所述远端导向头设置在所述中空内芯的远端,所述中空内芯具有轴向上由近及远设置的刚性区和弹性区,所述网状捕获装置设置在所述弹性区上。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医用系统,其包括:任一项所述的医用装置;输送装置,用于装载所述医用装置,以将所述医用装置递送至目标管腔内;以及抽吸装置,用于与所述输送装置连接,并通过所述输送装置施加抽吸力以抽吸所述目标管腔内的阻塞物。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医用装置用于从目标管腔中取出阻塞物,包括:支撑构件;以及网状捕获装置,所述网状捕获装置装配于所述支撑构件的远端外周上;所述网状捕获装置包括多个捕获单元,多个所述捕获单元沿所述支撑构件的轴向依次间隔地布置,多个所述捕获单元中包括第一捕获单元和多个第二捕获单元,所述第一捕获单元比所述第二捕获单元更远离所述支撑构件的近端,所述第一捕获单元具有沿自身周向整体向外翻转并朝向近端弯曲的第一捕获网面,所述第二捕获单元具有在自身部分周向上沿径向向外突伸的第二捕获网面,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捕获单元的所述第二捕获网面在所述支撑构件的周向上能够呈现出周向完整布置的捕获网面。以介入血管清理血栓为例:
首先,多个捕获单元依次排布能够分段将血栓带出体外,取栓效率高,取栓效果好,特别地,捕获单元为网状结构,具有足够的径向支撑力,在遇到血栓时不容易变形以更好的刮除、抓捕和转移具有陈旧性以及强附着性特点的血栓,因此,取栓效果好,同时网状结构可提供足够密度的网孔来捕获和拦截血栓,捕获到的血栓不容易从捕获网面脱落或从网孔中逃逸,血栓的抓捕成功率高。
其次,多个捕获单元中的第二捕获单元采用周向局部向外突伸的第二捕获网面,这种结构设计增加了整个装置在迂曲血管和变径血管中的柔顺性和适应性,减小了网状结构在迂曲血管和变径血管中过度变形和向内塌陷的可能性,使得医用装置可适用于各种管腔,同时还可以降低装置回撤收纳进入输送装置的阻力,与此同时,相邻两个第二捕获单元的第二捕获网面还能组成周向完整布置的捕获网面以有利于抓捕和转移血栓,又考虑到血栓存在从第二捕获网面脱落和逃逸的风险,因此,在医用装置的最远端还布置了第一捕获单元,使第一捕获单元自身实现血栓抓捕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拦截近端处逃逸的血栓,提高血栓的抓捕成功率。此外,第一捕获单元采用向外翻转弯曲的结构设计,使得第一捕获网面与血管的接触面积小,进而在刮除血栓时对血管壁的损伤小,而且在回撤过程中,便于顺利地导向收纳进入输送装置中且不会导致捕获的血栓脱落逃逸。总之,第一捕获单元和多个第二捕获单元的组合设计,既能够分段将血栓带出体外,提高取栓效率,又能够兼顾整个装置的柔顺性、支撑性、对血管的损伤和回撤阻力,特别地,能有效清除血管中具有陈旧性以及强附着性特点的血栓,并有效的阻止血栓逃逸,提高血栓的抓捕成功率。
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医用系统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医用装置属于同一实用新型构思,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医用系统具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医用装置的所有优点,故在此不再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医用系统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一一进行赘述。
附图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提供的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定。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医用系统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医用装置完全展开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医用装置完全展开时的主视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医用装置完全展开时相邻第二捕获单元的局部示意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医用装置完全展开时的侧视图,该侧视图是从图4a的主视图的右边向左边看或者从左边向右边看;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最远端的第一捕获单元完全展开后的立体示图6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二捕获单元完全展开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6b是图6a中第二捕获单元的侧视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手术时将导丝送入至目标病变处时的示意图;
图7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手术过程中将鞘管、输送导管先后沿着导丝送至血栓处的示意图;
图7c至图7d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手术时输送导管后撤释放多个捕获单元的示意图;
图7e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手术过程中所有的捕获单元完全释放展开后嵌入血栓时的示意图;
图7f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手术过程中医用装置回撤转移清除血栓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含覆膜的第一捕获单元的主视图;
图9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含显影元件的第一捕获单元的主视图;
图9b是图9a中第一捕获单元的局部示意图;
图10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卷曲角度更大的第一种捕获单元的示意图;
图10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卷曲角度更大的第二种捕获单元的示意图;
图11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第一种捕获单元的另一种示范性结构,其中第一捕获网面的尾端采用折线形网面,头端采用弧形网面;
图11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第二种捕获单元的另一种示范性结构,其中第二捕获网面的尾端采用折线形网面,头端采用弧形网面;
图12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第一种捕获单元的又一种示范性结构,其中第一捕获网面的尾端卷曲;
图12b是图12a中第一种捕获单元的局部示意图;
图12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第二种捕获单元的又一种示范性结构,其中第二捕获网面的尾端卷曲;
图13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第一种捕获单元的其他示范性结构,其中第一捕获网面的头端和尾端均采用折线形网面,并由弧形过渡网面连接头端和尾端;
图13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第二种捕获单元的其他示范性结构,其中第二捕获网面的头端和尾端均采用折线形网面,并由弧形过渡网面连接头端和尾端;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中医用装置的主视图,其中网状捕获装置完全展开后的径向尺寸从远端到近端逐渐减小;
图15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中医用装置的一种示范性结构,其中各个捕获单元连接为一体;
图15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中医用装置的另一种示范性结构,其中各个捕获单元的网孔密度由远及近逐渐稀疏;
图15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中医用装置的其他示范性结构,其中增加了网篮形状的第三捕获单元。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医用装置;110-支撑构件;111-远端导向头;130-网状捕获装置;131-捕获单元;131a-平直装载段;131b-尾端;131c-头端;131d-近端;131e-网孔;131f-网孔支杆;131g-防损伤端部;131h-柔软物;1311-第一捕获单元;1311a-第一捕获网面;1312-第二捕获单元;1312a-第二捕获网面;1313-第三捕获单元;1313a-第三捕获网面;1313b-突伸杆;1314-覆膜;1315-显影元件;13151-安装杆;13152-可显影本体;120-显影环;A1-第一网面;A2-第二网面;A3-过渡网面;300-输送装置;301-鞘管;302-输送导管;500-抽吸装置;501-抽吸管;502-连接座;503-止血密封阀;504-单向阀;10-导丝;20-血管;30-血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未按比例绘制,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此外,附图所展示的结构往往是实际结构的一部分。特别的,各附图需要展示的侧重点不同,有时会采用不同的比例。还应当理解的是,除非特别说明或者指出,否则说明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描述仅仅用于区分说明书中的各个组件、元素、步骤等,而不是用于表示各个组件、元素、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顺序关系等。
在本申请文件中,“近端”和“远端”是从使用医疗器械的医生角度来看相对于彼此的元件或动作的相对方位、相对位置、方向,尽管“近端”和“远端”并非是限制性的,但是“远端”通常是指医疗器械在正常操作过程中首先进入患者体内的一端,而“近端”通常是指医疗器械在正常操作过程中靠近医生的一端。本申请文件中的“远端”和“近端”并不指向结构的端部,而是相对位置,例如捕获单元的远端并不是捕获单元的端部,而是相对靠近捕获单元端部的位置。本文中“轴向”通常指沿着中心轴线的方向,如沿着捕获单元或支撑构件的中心轴线方向,“径向”通常指垂直于轴向的方向,“周向”是指围绕中心轴线的方向;“内”是指靠近捕获单元的中心轴线的位置;“外”是指远离捕获单元的中心轴线的位置:“头端”是靠近翻转弯曲处的位置,捕获单元的头端相当于远端;“尾端”是相比“头端”更远离翻转弯曲处的位置。本文中,目标管腔可以是血管,也可以是胆管或输尿管等非血管管腔。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在于,提供一种医用装置及医用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在清理血栓、结石等阻塞物时存在的效率低、效果不好的问题。以血栓为例,本申请可提高装置嵌入及抓捕血栓的能力,降低回撤过程中碎化血栓逃逸风险,还能够在转移过程中有效刮除和收集附壁的血栓,并可减少回撤入导管时的难度等。
以下参考附图进行描述。以下描述中,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首先以血管内清理血栓为例进行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够修改以下描述,在细节上作适当修改后将所述描述用于清理结石或其他阻塞物的情况。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医用系统,其包括医用装置100、输送装置300和抽吸装置500。医用装置100包括支撑构件110和网状捕获装置130。网状捕获装置130装配于支撑构件110的远端外周上,并用于捕捉、转移和导出血栓。支撑构件110通常为细长管状结构,其内部可以通入导丝10(参见图7a至图7f)。支撑构件110的主要作用是支撑安装网状捕获装置130,还可通过对支撑构件110的操纵,释放和回收网状捕获装置130。
网状捕获装置130包括多个捕获单元131,多个捕获单元131沿支撑构件110的轴向依次间隔布置,可以等距离布置或非等距离布置。在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目标管腔及阻塞物具体因素,设定捕获单元131间的距离,一般的,相邻捕获单元131的间距越大,医用装置100的柔顺性越好。
所示的实施例中,多个捕获单元131为分体式设置,也即所有的捕获单元131在支撑构件110上独立地与支撑构件110连接,而不是相互连接为一体,以此形成分体式的网状捕获装置130。当网状捕获装置130为分体式时,各个捕获单元131可由单独的一根网管制备成型,再将所有的捕获单元131独立地装配于支撑构件110上。本申请所采用的网管可以是切割型网管或编织型网管,优选为切割型网管,以进一步提高捕获单元的径向支撑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捕获单元131相互连接为一体,从而形成整体或一体式的网状捕获装置130。当网状捕获装置130为整体或一体式时,只需要一根网管,便可制备形成多个捕获单元131。
无论是分体还是整体或一体,捕获单元131的数量不少于三个。多个捕获单元131中应包括第一捕获单元1311以及多个第二捕获单元1312,第一捕获单元1311相比于所有的第二捕获单元1312更远离支撑构件110的近端。第一捕获单元1311的数量通常只需设置一个,使一个第一捕获单元1311在最远端处破碎、捕获、拦截和转移血栓。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数量可以是两个或更多个。至少两个第二捕获单元1312在近端破碎、捕获、拦截和转移血栓。
进一步的,多个捕获单元131中还可包括第三捕获单元1313(参见图15a至图15c),第一捕获单元1311相比于所有的第三捕获单元1313更远离支撑构件110的近端。第三捕获单元1313与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相对位置没有特殊要求。第三捕获单元1313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第一捕获单元1311的结构不同于第二捕获单元1312和第三捕获单元1313,第三捕获单元1313的结构不同于第二捕获单元1312。所有的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结构相同或不相同。进一步的,当第三捕获单元1313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三捕获单元1313的结构相同或不相同。本文中所述的结构包括形状和尺寸,如形状不同、尺寸不同或者形状和尺寸均不同。
参照图5、图6a~图6b,无论第一捕获单元1311还是第二捕获单元1312,这些捕获单元131完全展开后均具有轴向一体连接的平直装载段131a和捕获网面(对应第一捕获网面1311a和第二捕获网面1312a),平直装载段131a可外套在支撑构件110的外周面上,捕获网面向外翻转布置在平直装载段131a的外围并朝捕获单元131的近端方向弯曲。如图5所示,完全展开后,第一捕获单元1311具有沿自身周向整体向外翻转并朝第一捕获单元1311的近端方向弯曲的第一捕获网面1311a,第一捕获网面1311a为完整的伞面。如图6a和图6b所示,完全展开后,第二捕获单元1312具有沿自身周向局部地向外翻转并朝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近端方向弯曲的第二捕获网面1312a,第二捕获网面1312a为不完整的伞面。
可采用不同的网管制备第一捕获单元1311和第二捕获单元1312。制备第一捕获单元1311时,将网管的一部分结构整体向网管的外部翻转后形成第一捕获网面1311a,网管未翻转的另一部分结构作为平直装载段131a。制备第二捕获单元1312时,将另一根网管的一部分结构局部地向网管的外部翻转后形成第二捕获网面1312a,网管未翻转的另一部分结构作为平直装载段131a。每个捕获单元的捕获网面与平直装载段131a的过渡区尽量平滑,防止应力集中,例如,第一捕获单元1311的第一捕获网面1311a与平直装载段131a为弧形或线性过渡连接,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第二捕获网面1312a与平直装载段131a亦为弧形或线性过渡连接。
在此,本申请利用第一捕获单元1311和多个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组合设计,在提高治疗效率和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能增加医用装置100在迂曲血管以及变径血管内的柔顺性和适应性,尤其是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部分卷曲设计能进一步增强装置的柔顺性和适应性,进而减小了装置在迂曲血管和变径血管中过度变形及向内塌陷的可能性,同时便于捕获单元131导向收纳进入输送装置300中,降低回撤入导管时的阻力,以便于输送和回收。还可理解的,这种外翻卷曲的结构设计,不仅使得捕获单元131与血管壁的接触面积较小,对血管的损伤几率也降低,并且在刮除血栓时对血管壁的损伤较小,因此在治疗时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小。
更详细的,当捕获单元131自膨展开时,血栓可被收集在弯曲的捕获网面内,随后可以通过抽吸装置500吸出,尤其当捕获网面与血管内壁紧密接触时,在回撤过程中,捕获单元131还可以通过捕获网面有效刮除附着在血管上的血栓,那么,对于一些紧密附着于血管的血栓,容易在回撤过程中将附壁血栓刮除、抓捕和转移,就此进一步增加了去除血栓的几率。捕获单元131的作用不仅于此,捕获单元131自膨胀展开时,捕获网面能在外翻卷曲过程中切割和破碎大块血栓,以便抽吸装置500抽吸碎化血栓,提高清除血栓的效率。
还应当认识到,捕获单元131完全展开后形成三维网状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较为致密的网孔,径向支撑性好,在取栓过程中,遇到血栓时不但不容易被血栓挤压变形,而且能够有效的切割和破碎血栓并捕获血栓,并且在回撤过程中,捕捉到的血栓也不容易从捕获单元131的表面脱落或从捕获单元131的网孔逃走,提升了血栓的抓取效率,也降低了血栓封堵血管远端的风险,尤其对于一些硬度较大的血栓,因捕获单元131不易变形而容易在回撤过程中将血栓带走导出体内,从而增加了血栓的抓捕成功率。
此外,第一捕获单元1311和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尾端131b均是不封闭的,因而柔顺性好,在迂曲血管和变径血管中工作时不容易塌陷,就此降低了捕获的血栓逃逸或破裂的几率。另外,多个捕获单元131依次排列的结构设计,还能将血栓收容在相邻捕获单元131的捕获网面之间,更不容易向远端逃逸,同时还能对血栓进行多次破碎,从而达到更佳的血栓破碎效果。
返回参照图6a和图6b,并结合图3,也是因为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这种周向局部向外翻转弯曲的结构设计,进一步提升了整个装置的柔顺性,使其能够更好的在迂曲血管和变径血管中工作。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具体数量不作限定,虽然图中显示了四个第二捕获单元1312,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包括多于或少于四个第二捕获单元1312(例如两个第二捕获单元1312、三个第二捕获单元1312、五个第二捕获单元1312或六个第二捕获单元1312等)。第二捕获单元1312最好两两一组地布置,以使得相邻两个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第二捕获网面1312a在支撑构件110的周向上能够呈现出周向完整布置的状态,即周向完整的伞面,这样布置可以更好的拦截和破碎血栓,提高血栓的清除效果,具体参见图4a和图4b。
如图4a和图4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相邻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第二捕获网面1312a在支撑构件110的周向上错位设置,以使得两个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第二捕获网面1312a在支撑构件110的周向上可组合形成完整的伞面,不仅可有效的拦截和捕获血栓,还能增加装置在迂曲血管以及变径血管内的柔顺性和适应性,减少了网状捕获单元131在弯曲血管中过度变形及向内塌陷的可能性,同时还可以降低回撤入导管时的阻力,便于输送和回收。
然后参照图6b,若将第二捕获单元1312由远端向近端做正投影,在一实施例中,可以看到,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第二捕获网面1312a的最外侧投影线L相对于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中心所呈现的圆弧角度为180°,但圆弧角度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捕获网面1312a的最外侧投影线L的圆弧角度还可以大于或小于180°,只需要满足两个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第二捕获网面1312a在支撑构件110的周向上能够呈现出一整周的伞面即可。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第二捕获网面1312a的弯曲角度可以是任意合适的角度,总之,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第二捕获网面1312a的最外侧投影线L的圆弧角度小于360°。
进一步的,手术过程中,医用装置100需要借助于输送装置300进入体内,因此,采用输送装置300装载医用装置100,并将医用装置100压缩携带递送至目标病变处。当然输送装置300的功能除了递送医用装置100外,还能兼具其他功能如控制医用装置100释放和回收等。在取栓过程中,经常需要配合抽吸装置500将血栓吸入并导出体内,确保取栓效率和取栓效果。为此,抽吸装置500用来抽吸被医用装置100捕获的血栓,抽吸装置500可与输送装置300可拆卸或不可拆卸地连接,抽吸装置500适用于通过输送装置100施加抽吸力以抽吸目标病变处的血栓。在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根据现有技术理解输送装置300和抽吸装置500的结构和功能,本申请对此不作详细的描述。
所示的实施例中,网状捕获装置130为分体式设计,此时,各个捕获单元131的平直装载段131a大体呈圆筒状,这些平直装载段131a均可套设在支撑构件110的远端外周面上,再将平直装载段131a与支撑构件110固定相连即可。平直装载段131a与支撑构件11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有许多,可选择至少一种来执行。下面示范性地进行说明,
捕获单元131的平直装载段131a与支撑构件110可采用热熔连接、胶水粘接或机械连接等连接方式,这里的机械连接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认识到的任意一种连接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焊接。本实施例中,捕获单元131的平直装载段131a与支撑构件110之间采用显影环120固定连接,显影环120套设于平直装载段131a的外部,进而将平直装载段131a的近端包覆固定在支撑构件110的外周面上。显影环120由不透射线的材料制成,具体材料不作要求。显影环120用于标识捕获单元131的近端131d所在位置。
捕获单元131为自膨式网状结构,其在外力作用下呈压缩状态,并在撤去外力作用后由压缩状态自动转变为展开状态。捕获单元131在无外力作用时处于自然状态,自然状态下的捕获单元131即为展开形状。捕获单元131被压缩装载于输送装置300中递送而呈现压缩状态,一般地,捕获单元131被压缩成大致线性的并且大致平行于支撑构件110延伸的压缩形状,也就是说,捕获单元131在压缩时伞面被倒转基本上与平直装载段131a处于共线的位置,这样的输送尺寸小。脱离输送装置300的约束后,捕获单元131又能自动膨胀为展开状态。捕获单元131可在压缩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转换。
捕获单元131常由金属材料制成,如由金属或合金材料制成,特别优选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金属材料,包括但不仅限于镍钛合金。在此,可以通过本领域已知的各种方式制备金属网管,然而将金属网管定型处理形成平直装载段131a和捕获网面集成在一起的捕获单元131。如热定型领域中熟知的,模具可用于将金属网管保持在其期望的最终构造并经适当的热处理,使得捕获单元131定型为期望的构造。
在一些实施例中,捕获单元131由金属管材一体切割制成,切割方式不限于激光切割。在其他实施例中,捕获单元131由多根金属丝一体编织而成,编织方法没有特殊限制。本实施例中,第一捕获单元1311和第二捕获单元1312均由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金属管材切割热处理定型而成,以使得这些捕获单元131具有较好的径向支撑性,同时外翻弯曲的捕获网面进一步保证捕获单元131的柔顺性和适应性,既减小对血管壁的损伤,又能较好的刮除、捕获和转移血栓,还能减小收纳进入输送装置时的回撤阻力。
捕获单元131的数量可以根据病灶长度(如血栓长度)以及捕获单元131的取栓长度等确定。以血栓示例性地说明,若要实现大量血栓的快速清除,一般设置一个第一捕获单元1311和多于两个第二捕获单元1312,各个捕获单元131能够分段将血栓带出体外;若适用于少量血栓的清除,可仅设置一个第一捕获单元1311和两个第二捕获单元1312。捕获单元131的长度、径向尺寸可以相同或不相同。
本申请对捕获单元131的网孔131e形状不作限定,网孔131e可呈任意合适的形状,诸如:菱形、类菱形、矩形、圆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一些实施例中,平直装载段131a的网孔131e大致呈菱形或类菱形,捕获网面的网孔131e形状不受限制,作为一些选择,捕获网面的网孔131e可以为矩形、圆形、菱形、椭圆形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平直装载段131a的网孔密度基本一致,而捕获网面的网孔密集程度会在其向外翻转弯曲过程中逐渐改变,这使得捕获网面的网孔密度由中心向边沿逐渐稀疏,在捕获网面上形成了靠近中心的网孔密集区和远离中心的网孔稀疏区。参照图6b,以第二捕获单元1312为示意说明,自中心向边沿的方向R上,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第二捕获网面1312a的网孔密度逐渐稀疏。网孔密集区的网孔数量大于网孔稀疏区的网孔数量,网孔密集区的网孔尺寸(孔径)小于网孔稀疏区的网孔尺寸。网孔密集区有利于收集血栓并减少血栓向远支逃逸的概率,而网孔稀疏区有利于在捕获单元131外翻膨胀弯曲的过程中或回撤过程中破碎大块血栓,同时这种中心密集、边沿稀疏的网孔的设置,既可以较好地兜住血栓,还可以降低收鞘阻力。
实际使用时,至少一个捕获单元131完全展开的径向尺寸大于或等于病变所处血管的直径,这使得捕获单元131的捕获网面能够有效刮除和收集附着在管壁的血栓,还可以沿血管内壁移动,从而在回撤过程中能将碎化血栓收集入伞状的捕获网面内,同时血流还可通过捕获单元131的捕获网面,也确保了血流的畅通,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当捕获单元131完全展开后,可以是捕获网面上的最大直径或其他位置的直径大于或等于病变所在血管处的直径。
参见图1至图3,支撑构件110的远端设有远端导向头111,远端导向头111的远端表面光滑,几乎不损伤周围组织。远端导向头111的存在便于在管腔内推进医用装置100。远端导向头111可以是远端为球形端面的中空锥形帽,锥形帽和支撑构件110的交界处形成台阶,该台阶可抵靠于输送装置300的输送导管302的远端端面处而不进入输送导管302的内腔。实际中,可操作支撑构件110,将医用装置100推送出输送装置300进行释放,若医用装置100的释放位置不合适,则重新将医用装置100回收入输送装置300,调整好位置后,再次释放医用装置100。取栓完毕后,又可操作支撑构件110,将医用装置100回收入输送装置300,进而将血栓从体内导出。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构件110还包括中空内芯。中空内芯优选地具有轴向上由远及近设置的弹性区和刚性区,弹性区相比刚性区更为柔软。弹性区用于安装网状捕获装置100。弹性区和刚性区可以是一体或分体成型后组装连接,如分体连接,刚性区的远端与弹性区的近端之间可通过热焊接、卡接或其它已知方式相连接,本申请对此不限定。刚性区有利于力的传递,而弹性区能够随着捕获单元131的弯曲而自由伸缩弯曲,从而提高了医用装置100在迂曲血管和变径血管中的柔顺性和适用性。在其他实施例中,中空内芯整体也可采用刚性区。
如图1至图3所示,输送装置300一般包括由外到内同轴设置的鞘管301和输送导管302。支撑构件110延伸穿过输送导管302。输送导管302能将所有的捕获单元131压缩携带至病变部位。输送导管302还需延伸穿过鞘管301,并在鞘管301中推送。取栓完毕后,医用装置100可被回收进入鞘管301中。鞘管301的近端需要通过密封阀片进行密封,以防止血液从鞘管301的近端渗出。
如图1所示,抽吸装置500包括抽吸管501以及连接座502。进一步的,抽吸装置500还包括抽吸设备(未图示)。连接座502可拆卸地安装在输送导管302的近端,连接座502的近端开口处通常设有柔性的止血密封阀503,以通过止血密封阀503密封连接座502的近端。输送导管302的近端与连接座502相连从而形成主通道,医用装置100穿过此主通道进出输送导管302。抽吸管501设置在连接座502的侧面,抽吸管501的远端与连接座502的侧孔连接。抽吸管501的近端常设置有单向阀504,单向阀504用于连接抽吸设备,抽吸设备通过抽吸管501对输送导管302施加抽吸力。抽吸设备可选自任意可能的流体输送装置,例如真空泵等。
鉴于一些血栓比较陈旧,与血管的黏附比较紧,捕获单元131在刮除或者嵌入血栓时比较费力。针对这个问题,在一实施例中,输送导管302上设置有多个微孔,可通过多个微孔释放溶栓药液,使溶栓药液从微孔中喷出溶解血栓。多个微孔在输送导管302的轴向上均匀或非均匀地设置,或者,多个微孔在输送导管302的周向上均匀或非均匀地设置,又或者,多个微孔在输送导管302的轴向和周向上均有分布。此时,溶栓药液能够将接触到的血栓部分溶解或使其变软,以增加捕获单元131刮除和嵌入血栓的效率,进而提高陈旧性血栓的取栓成功率。在其他实施例中,捕获单元131的捕获网面上喷涂一些溶栓类的药物,药物可以药物结晶的形态覆盖在捕获网面上以便于快速释放药物,进而捕获单元131在展开过程中,外翻弯曲的捕获网面包住血栓,并且捕获网面与血管壁接触,静待一段时间,使溶栓药物将接触的血栓部分溶解或使其柔软,从而增加捕获网面刮除和嵌入血栓的效率,随后回撤医用装置,提高陈旧血栓的取栓成功率。在此,微孔释放溶栓药液与捕获单元131上喷涂溶栓类药物可以同时执行或择一执行。
接下去结合图7a至图7f进一步说明医用系统100的使用过程,并且以血管内取出血栓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7a所示,需要从血管的病变位置清除血栓时,首先将导丝10沿着血管20推送至血栓30处,继续推送导丝10使其完全穿过血栓30。
如图7b所示,将鞘管301沿着导丝10推送到靠近血栓30的位置,随后保持鞘管301的位置不变,将携带医用装置100的输送导管302也沿着导丝10推送直至支撑构件110远端处的远端导向头111完全穿过血栓30。
如图7c至图7e所示,随后保持支撑构件110不动,逐渐向后回撤输送导管302,直到多个捕获单元131依次先后地完全膨胀展开,此时,各个捕获单元131的捕获网面会充分嵌入并破碎血栓30。进而启动抽吸设备,即可将鞘管301的远端开口处301a的血栓吸入输送导管302的腔内,并到达抽吸管501。
如图7f所示,所有的捕获单元131展开后,向近端回撤支撑构件110,使得所有的捕获单元131也朝着近端缓慢移动,血栓30逐渐被刮除、挤压、切割破碎并被阻拦在捕获单元131的捕获网面和相邻捕获单元131之间,并逐步移动到鞘管301的远端开口301a附近,在此过程中,使用抽吸设备对血栓30持续抽吸,直至远端最后一个捕获单元131收回至鞘管301中,此时有一部分血栓会被收集在鞘管301中,最后随着医用装置100一起撤出体外。
优选地,多个捕获单元131的网孔密度由远端及近端逐渐稀疏,这使得近端的捕获单元131具有相对稀疏的网孔131e,有利于破碎大块血栓,而更远端的捕获单元131具有相对致密的网孔131e,有利于拦截细小血栓逃向远支。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多个捕获单元131的网孔密度可以相同。
<实施例二>
请参考图8,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捕获单元131的结构与实施例一提供捕获单元131的结构基本相同,对于相同部分不再叙述,以下仅针对不同点进行描述。
如图8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一捕获单元1311中,第一捕获单元1311的第一捕获网面1311a上设有覆膜1314,覆膜1314覆盖第一捕获网面1311a的部分网孔131e。优选地,覆膜1314仅覆盖第一捕获网面1311a的网孔稀疏区,而第一捕获网面1311a的网孔密集区未被膜覆盖。覆膜1314的存在,可以使第一捕获单元1311更好的收集并阻拦逃逸的破碎血栓,提高取栓效果,同时还能保持管腔内血流通畅。覆膜1314可设置于第一捕获网面1311a的内表面或外表面。覆膜1314可缝合固定在第一捕获网面1311a上,或者以其他可能合适的方式固定在第一捕获网面1311a上。
<实施例三>
请参考图9a和图9b,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捕获单元131的结构与实施例一提供捕获单元131的结构基本相同,对于相同部分不再叙述,以下仅针对不同点进行描述。
如图9a和图9b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实施例三提供的捕获单元131中,捕获单元131的捕获网面的网孔支杆131f上或网孔支杆131f附近设置有显影元件1315,显影元件1315可在X射线下显影。从而在手术过程中,操作者可以实时根据显影元件1315观察捕获单元131在管腔中的位置及展开情况。图示的实施例中,以第一捕获单元1311为示意说明,但实际上第二捕获单元1312也可同样地设置显影元件1315。
显影元件1315优选设置在捕获网面展开后的最大径向位置处,以便于观察捕获网面的贴壁情况。显影元件1315优选为多个,多个显影元件1315在同一圆周上布置。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显影元件1315实际上可设置在捕获网面上的任意合适位置,而且可在捕获网面上不同位置分布,本申请对此不限定。本申请对捕获网面上设置显影元件1315的方式也没有特殊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选择至少一种结构来执行。下面示范性地进行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b所示,显影元件1315包括安装杆13151和设置在安装杆13151上的可显影本体13152。安装杆13151设置在网孔131e中,安装杆13151的一端与网孔支杆131f连接,安装杆13151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可显影本体13152可采用任意可能的显影结构来实现,例如,显影丝、显影环等。图示的实施例中,可显影本体13152采用显影丝,显影丝螺旋地缠绕在安装杆13151上。安装杆13151可与网管一体制作成型,如一体切割成型,制造方便。制备可显影本体13152的材料为常规的不透射线材料,包括但不仅限于铂铱合金、钨等。可显影本体13152能以多种方式与安装杆13151固定相连,举例来说,采用焊接、胶水粘接或卡接等方式与安装杆13151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显影元件1315可被替换为由复合芯丝(如DFT)制成的显影结构,复合芯丝包括镍钛套管和被镍钛套管包覆的显影芯丝。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施例是以安装杆13151和可显影本体13152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理解的,这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显影元件1315还可以直接由显影套管或显影丝制备,只需直接套设或缠绕在网孔支杆131f上。
<实施例四>
请参考图10a~图10b、图11a~图11b、图12a~图12c以及至图13a~图13b,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捕获单元131的结构与实施例一提供捕获单元131的结构基本相同,对于相同部分不再叙述,以下仅针对不同点进行描述。需说明的是,图中均为捕获单元131的简易示意图,仅仅示意了捕获单元131的轮廓而没有详细地显示网状形态。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实施例四提供的捕获单元131中,捕获网面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弯曲角度和弯曲形状。
本实施例中,第一捕获网面1311a和第二捕获网面1312a均包括在自身轴向上相对设置的头端131c和尾端131b,头端131c向近端弯曲,尾端131b向头端131c方向弯曲。
如图10a所示,在一示范性实施例中,第一捕获单元1311的第一捕获网面1311a包括从内到外依次布置的第一网面A1和第二网面A2,第一网面A1和第二网面A2直接相连,这里的第一网面A1构成第一捕获网面1311a的头端131c,第二网面A2构成第一捕获网面1311a的尾端131b。当第一捕获单元1311完全展开时,第一网面A1朝向第一捕获单元1311的近端131d弯曲,第二网面A2朝向第一网面A1弯曲,这使得第一捕获单元1311的尾端131b的端部被收入在伞状的第一捕获网面1311a内,并朝向第一网面A1。此时,在回撤过程中,第二网面A2分担了相当一部分的回撤阻力,从而降低了由于血栓过多而导致的卷曲网面向远端翻起的可能性,使第一捕获单元1311的第一捕获网面1311a更不容易变形。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捕获单元1311的第一网面A1为弧形网面,第一捕获单元1311的第二网面A2也为弧形网面,第一网面A1和第二网面A2在取栓方向上相对地设置,取栓方向对应于第一捕获单元1311的轴向。
如图10b所示,与第一捕获单元1311类似,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第二捕获网面1312a亦可包括从内到外依次布置的第一网面A1和第二网面A2,第一网面A1和第二网面A2直接相连,此时,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头端131c由第一网面A1构成,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尾端131b由第二网面A2构成。当第二捕获单元1312完全展开时,第一网面A1朝向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近端131d弯曲,第二网面A2朝向第一网面A1弯曲,这使得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尾端131b的端部被收入在伞状的第二捕获网面1312a内,并朝向第一网面A1。相应地,在回撤过程中,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第二网面A2分担了相当一部分的回撤阻力,从而降低了由于血栓过多而导致的卷曲网面向远端翻起的可能性,使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第二捕获网面1312a更不容易变形。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第一网面A1为弧形网面,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第二网面A2也为弧形网面,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第一网面A1和第二网面A2在取栓方向上相对地设置。
如图11a所示,在另一示范性实施例中,第一捕获单元1311的第一捕获网面1311a由弧形网面和折线形网面组合而成。具体地,第一捕获单元1311的第一网面A1为弧形网面,而第二网面A2为折线形网面。第一网面A1与第二网面A2平滑地过渡连接。如图11b所示,与第一捕获单元1311类似,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第二捕获网面1312a亦可由弧形网面和折线形网面组合而成,其中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第一网面A1为弧形网面,第二网面A2为折线形网面,第一网面A1与第二网面A2平滑地过渡连接。
需理解的,第二网面A2的主要作用在于提升捕获网面的支撑性和拦截性能,此时,捕获单元131的支撑性和拦截性更好,从而具有更好的清除效果。尾端131b的网孔密度和头端131c的网孔密度可以相同或不相同。优选地,尾端131b相比于头端131c具有更稀疏的网孔密度,使尾端131b在捕获网面的近侧切割破碎和拦截血栓,头端131c在捕获网面的远侧进一步拦截血栓,进而在回撤过程中,尾端131b较大的网孔131e可以将大块血栓切割和破碎,同时头端131c较为致密的网孔131e可以拦截细小血栓逃离。
如图12a和图12b所示,完全展开后,第一捕获单元1311的尾端131b优选向外卷曲以形成防损伤端部131g(不限于圆环)。防损伤端部131g的卷曲程度可根据需要设定,如可卷绕一圈或多圈或小于一圈。防损伤端部131g的设置能减小第一捕获单元1311在自膨胀展开过程中或回收进鞘管301过程中尾端131b对血管的损伤。优选地,防损伤端部131g的端面处设置有柔软物131h。柔软物131h由较柔软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可进一步降低尾端131b对血管的损伤风险。如图12c所示,第二捕获单元1312可以相同的方式设置,使得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尾端131b向外卷曲形成防损伤端部131g,进一步在防损伤端部131g上设置柔软物131h。
如图13a所示,在其他示范性实施例中,第一捕获单元1311中,第一网面A1和第二网面A2均为折线形网面,第一网面A1和第二网面A2间通过过渡网面A3相连,过渡网面A3为弧形网面。过渡网面A3实现了折线形网面间的平滑过渡。此时,由折线形的第一网面A1作为头端131c使用,同时由折线形的第二网面A2构成尾端131b,而弧形的过渡网面A3与血管内壁接触支撑。这种捕获网面的支撑性能较好,并且过渡网面A3与血管的接触面积较小,可进一步降低清除血栓过程中对血管造成的损伤。如图13b所示,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第二捕获网面1312a亦可类似设置,具体不再详细描述。
如上可知,第一捕获单元1311和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头端131c均可以是弧形网面或折线形网面,尾端131b也可以是弧形网面或折线形网面。
但是,捕获单元131的弯曲角度和弯曲形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列举的情况,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捕获单元131的弯曲角度和弯曲形状。捕获单元131的捕获网面的弯曲角度及弯曲形状均可以通过不同的热处理定型模具实现,网状捕获装置130可以为上述多种类型捕获单元131的一种或多种组成。
<实施例五>
请参考图14,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医用装置100的结构与实施例一提供医用装置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对于相同部分不再叙述,以下仅针对不同点进行描述。需说明的是,图14均为简易示意图,仅仅示意了所有的捕获单元131的轮廓而没有详细地显示网状形态。
如图14所示,实施例五提供的医用装置100中,支撑构件110的远端依次布置有多个捕获单元131,其中第一捕获单元1311为一个,第二捕获单元1312为四个,并且第二捕获单元1312两两能呈现出完整的伞面,此外,网状捕获装置130的径向尺寸(对应于完全展开后的直径)从远端到近端逐渐变小,此时,最远端的第一捕获单元1311的径向尺寸优选地大于或等于病变血管的直径,使最远端的第一捕获单元1311与血管内壁紧密接触。所应理解的是,以相邻两个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第二捕获网面1312a所呈现的完整伞面的径向尺寸为整体考虑,使相邻两个第二捕获单元1312所限定的径向尺寸在支撑构件110的轴向上产生变化。
这种径向尺寸渐变的结构设计,有利于减小回撤过程中血栓对近端的捕获单元131的阻力,减少了近端的捕获单元131在回撤过程中由于血栓阻力过大而造成的过度变形或塌陷等问题,同时在撤回时,近端的捕获单元131的收缩变形能够得到很好的缓冲,减少了回收过程中血栓的流失。不止这些,径向尺寸渐变的网状捕获装置130还能进一步增加其在弯曲血管以及变径血管中的柔顺性以及适应性。
然而在其他示范性实施例中,网状捕获装置130的径向尺寸从远端到近端逐渐变大,此时,最近端的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径向尺寸优选地大于或等于病变血管的直径,使最近端的第二捕获单元1312与血管内壁紧密接触。以这样的方式布置时,也能增加网状捕获装置130在迂曲血管以及变径血管中的柔顺性以及适应性,尤其远端的第一捕获单元131可以深入到直径较小的血管(如双肺支脉)中进行血栓清除,降低了血管损伤的概率。
<实施例六>
请参考图15a至图15c,本申请实施例六提供的医用装置100的结构与实施例一提供医用装置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对于相同部分不再叙述,以下仅针对不同点进行描述。
如图15a至图15c所示,实施例六提供的医用装置100中,网状捕获装置130为整体或一体式设计,使得多个捕获单元131相互连接为一体,也即网状捕获装置130作为一个整体装配在支撑构件110上。该网状捕获装置130可以采用一根网管制备成型,如整体编织热处理定型而成,或者整体切割后热处理定型而成。
本实施例中,相邻捕获单元131之间通过平直装载段131a直接相连,相当于相邻捕获单元131共用平直装载段131a,此时,第二捕获网面1312a是直接由网管周向局部地沿径向向外突伸形成的,使得第二捕获网面1312a类似于网状的凸峰。这种情形下,优选地,两个相邻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第二捕获网面1312a能够呈现出周向完整的非弯曲的捕获网面。这种径向局部突出的第二捕获网面1312a可以增加装置的柔顺性,减少装置在弯曲血管中过度变形及向内塌陷的可能性,从而使之适用于迂曲血管以及变径血管。此外,这种设计还可以降低回撤入导管时的阻力,便于输送和回收。
本实施例中,第二捕获网面1312a可具有各种合适形状,例如由球状、盘状(包括类盘状)、圆柱状、网篮状和网兜状中的至少一种形状的部分形状限定而成。进一步的,当相邻两个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第二捕获网面1312a能够呈现出圆形或近似圆形的完整捕获网面时,其支撑性更好,可以有效清除血管中或刮除附着在血管壁上的血栓,还可以减少回撤过程中由于血栓过多而造成的捕获单元131过度变形或塌陷的概率。进一步的,当相邻两个第二捕获单元1312的第二捕获网面1312a能够呈现出网篮或网兜状的完整捕获网面时,可以更好的收集并阻拦血栓向远端逃逸。
与实施例一类似,本实施例的第二捕获网面1312a的圆弧角度小于360°即可,优选为180°。
参照图15a至图15c所示,网状捕获装置130可进一步包括第三捕获单元1313,第三捕获单元1313具有在自身整个周向上沿径向向外突伸的第三捕获网面1313a。这种周向全部突出的第三捕获网面1313a可以增加装置的支撑性和拦截性能。这种第三捕获网面1313a可由网管周向整体沿径向向外突伸形成。第三捕获网面1313a亦可具有各种合适形状,由球状、盘状、圆柱状、网兜状和网篮状中的至少一种形状限定而成。进一步的,第三捕获网面313a向近端或远端偏转,可以降低将第三捕获单元1313回撤入鞘管302时的阻力。
第一捕获单元1311至第三捕获单元1313均存在十分致密的网孔131e,至少一个捕获单元131完全展开后的径向尺寸大于或等于病变血管的直径,可以较好的刮除、收集和转移细小破碎血栓。第一至第三捕获单元的形状、数量和展开直径等可以根据使用场景及管腔内情况设定,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15a所示,在一示范性实施例中,第二捕获单元1312和第三捕获单元1313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二捕获单元1312位于两个第三捕获单元1313之间,但实际不限于此。其中,第二捕获单元1312由圆盘状(具有圆形截面)的部分形状限定形成,但是两个第二捕获单元13122可呈现完整的圆盘状捕获网面,而第三捕获单元1313采用圆盘,第二捕获单元1312和第三捕获单元1313的网孔密度相同。展开后,最近端的第三捕获单元1313的径向尺寸小于其他捕获单元131的径向尺寸,最远端的第一捕获单元1311可与血管壁紧密接触。
与图15a相比,图15b中的第二捕获单元1312和第三捕获单元1313的网孔密度不相同,且各个捕获单元131的网孔密集程度由远及近逐渐稀疏,近端稀疏的网孔可以更好的破碎大块血栓,远端密集的网孔可以减少血栓向远支逃逸的概率。
如图15c所示,在其他示范性实施例中,第三捕获单元1313可采用网篮,网篮的位置不限于图中所示。网篮状的第三捕获单元1313可进一步设置有突伸杆1313b,突伸杆1313b位于第三捕获网面1313a的近端侧,突伸杆1313b在回撤时可以切割大块血栓,同时将血栓收集到第三捕获网面1313a的内部空间中。这种设计综合了各捕获单元131的优点,提高了取栓效果。
参照图15a至图15c所示,相邻的捕获单元131间通过平直装载段131a连接,最远端的捕获单元131(对应第一捕获单元1311)的近端与支撑构件110连接并形成远端连接点,最近端的捕获单元(对应第二捕获单元1312或第三捕获单元1313)的近端与支撑构件110连接并形成近端连接点,网状捕获装置位于近端连接点和远端连接点之间的平直装载段131a与支撑构件110不连接以便于血流的畅通。图示的实施例中,最近端的第二捕获单元1312或第三捕获单元1313的近端通过显影环104固定,最远端的第一捕获单元131的近端通过另一个显影环104固定。
<实施例七>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本实施例提供的医用装置100适用于胆管或输尿管取石,但是取石原理与取栓原理基本类似。
本实施例中,捕获单元131展开后,其捕获网面能够与结石部位的管腔内壁贴合,从而在手术过程中,通过取石用的捕获单元131在管腔内移动,能够将管道内的结石拉出并收集在捕获网面中,捕获网面中致密的网孔可以有效阻止小结石穿过网孔。此外,多个捕获单元131同轴排布形成多层的取石结构,能够对管腔重复清理,避免了结石遗漏,提高取石的效率。另一方面在取石过程中配合外部抽吸设备,可以将远端的小结石抽吸入导管中,从而提高结石的取尽率。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医用装置和医用系统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首先,第一捕获单元和第二捕获单元采用远端开口向外卷曲的伞状形态,与管腔接触面积小,在刮除血栓、结石等阻塞物时,对管腔壁的损伤小,且在回收过程中,能更好的收集阻塞物,避免阻塞物脱落或逃逸,也能够更好地将捕获单元导向收纳进入输送装置中。
其次,最远端的第一捕获单元的远端开口整体向外卷曲,主要用于拦截破碎的阻塞物,而其余的第二捕获单元的远端开口部分向外卷曲,这种结构设计增加了装置在迂曲血管以及变径血管中的柔顺性和适应性,进而减少了装置在迂曲血管内或变径血管内塌陷的可能性,同时还可以降低回撤导管时的阻力,便于输送和回收。
再者,各个捕获单元的捕获网面与管内壁紧密接触时,在回撤过程中可以有效清除附着在管壁上的阻塞物,尤其针对一些具有陈旧性以及强附着性特点的阻塞物,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此外,阻塞物还可被收集在卷曲的伞状捕获网面内,尤其相邻捕获单元间的空间能够容纳更多的阻塞物,提高清除阻塞物的效率。进一步的,各个捕获单元的网孔密集程度由远及近逐渐稀疏,使远端相对致密的网孔可以收集并减少阻塞物向远支逃逸的风险,而近端相对稀疏的网孔会在医用装置回撤的过程中破碎大块阻塞物,同时包裹阻塞物转移输送到抽吸管内,这样的清除效果好,清除效率高。
此外还应该认识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上述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对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医用装置,用于从目标管腔中取出阻塞物,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构件;以及
网状捕获装置,所述网状捕获装置装配于所述支撑构件的远端外周上;
所述网状捕获装置包括多个捕获单元,多个所述捕获单元沿所述支撑构件的轴向依次间隔地布置,多个所述捕获单元中包括第一捕获单元和多个第二捕获单元,所述第一捕获单元比所述第二捕获单元更远离所述支撑构件的近端,所述第一捕获单元具有沿自身周向整体向外翻转并朝向近端弯曲的第一捕获网面,所述第二捕获单元具有在自身部分周向上沿径向向外突伸的第二捕获网面,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捕获单元的所述第二捕获网面在所述支撑构件的周向上能够呈现出周向完整布置的捕获网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捕获网面由网管周向局部地向外翻转并朝向近端弯曲形成,或者,所述第二捕获网面由网管周向局部地沿径向向外突伸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捕获单元中还包括第三捕获单元,所述第一捕获单元比所述第三捕获单元更远离所述支撑构件的近端,所述第三捕获单元具有在自身整个周向上沿径向向外突伸的第三捕获网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捕获网面由网管周向整体沿径向向外突伸而成,和/或,所述第三捕获网面向近端或远端偏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捕获单元相互连接为一体,或者,多个所述捕获单元之间不连接而形成分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多个所述捕获单元相互连接为一体时,所述网状捕获装置由一根网管制备成型,相邻的所述捕获单元间通过平直装载段连接,最远端的所述捕获单元的近端与所述支撑构件连接并形成远端连接点,最近端的所述捕获单元的近端与所述支撑构件连接并形成近端连接点,所述网状捕获装置位于所述近端连接点和所述远端连接点之间的平直装载段与所述支撑构件不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多个所述捕获单元形成分体时,所述网状捕获装置由多根网管制备成型,多根所述网管一一对应地制备多个所述捕获单元,每个所述捕获单元还具有平直装载段,所述平直装载段固定套设于所述支撑构件的远端外周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捕获网面由网管周向局部地向外翻转并朝近端弯曲形成,所述第一捕获网面和/或所述第二捕获网面包括在自身轴向上相对设置的头端和尾端,所述头端向近端弯曲,所述尾端向所述头端方向弯曲,所述尾端的网孔密度相比所述头端的网孔密度更为稀疏。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捕获网面由网管周向局部地向外翻转并朝向近端弯曲形成,所述第一捕获网面和/或所述第二捕获网面的尾端向外卷曲形成防损伤端部,所述防损伤端部被柔软物所包裹。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捕获网面由网管周向局部地沿径向向外突伸形成,所述第二捕获网面由球状、盘状、圆柱状、网兜状和网篮状中的至少一种形状的部分形状限定而成。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捕获网面由球状、盘状、圆柱状、网兜状和网篮状中的至少一种形状限定而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装置还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至少一个所述捕获单元完全展开后的径向尺寸大于或等于目标管腔的直径;
至少部分所述捕获单元上的捕获网面的网孔密度由中心向边沿逐渐稀疏;
所述网状捕获装置的网孔密度由远及近逐渐稀疏;
所述网状捕获装置的径向尺寸由近及远逐渐增大或减小;
所述第一捕获网面上设置有覆膜,所述覆膜覆盖所述第一捕获网面的部分网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构件包括中空内芯和远端导向头,所述远端导向头设置在所述中空内芯的远端,所述中空内芯具有轴向上由近及远设置的刚性区和弹性区,所述网状捕获装置设置在所述弹性区上。
14.一种医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医用装置;
输送装置,用于装载所述医用装置,以将所述医用装置递送至目标管腔内;
以及,
抽吸装置,用于与所述输送装置连接,并通过所述输送装置施加抽吸力以抽吸所述目标管腔内的阻塞物。
CN202320644818.1U 2023-03-28 2023-03-28 医用装置及医用系统 Active CN2193068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44818.1U CN219306844U (zh) 2023-03-28 2023-03-28 医用装置及医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44818.1U CN219306844U (zh) 2023-03-28 2023-03-28 医用装置及医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06844U true CN219306844U (zh) 2023-07-07

Family

ID=87028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44818.1U Active CN219306844U (zh) 2023-03-28 2023-03-28 医用装置及医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068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78422B2 (ja) 血流制限を伴う塞栓除去装置及び方法
US11246611B2 (en) Clot removal device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US10695084B2 (en)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thrombus treatment
CN111904675B (zh) 取栓支架及血栓抓捕器
JP7059187B2 (ja) 医療デバイス
JP6363957B2 (ja) 生体管における閉塞を除去するための装置
JP2021526445A (ja) 統合血栓除去術及びフィルタデバイス並びに使用方法
JP2015107301A (ja) 血管内異物除去用カテーテル
CN213641088U (zh) 一种血管内血栓抓捕器
CN113180781A (zh) 一种卷绕式网盘支架及其输送装置
CN112888384A (zh) 用于从血管中提取血栓的装置和血栓切除设备
US11399854B2 (en) Clot retrieval system
CN219306844U (zh) 医用装置及医用系统
CN116350305A (zh) 医用装置及医用系统
WO2022152262A1 (zh) 一种血栓取出装置
CN219763478U (zh) 取物支架、取物装置及取物系统
US20170348015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removing tissue from body cavities
CN116327317A (zh) 取物支架、取物装置及取物系统
CN214966301U (zh) 一种卷绕式网盘支架及其输送装置
US20220370088A1 (en) Clot retrieval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