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05034U - 一种振动装置及受话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振动装置及受话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305034U CN219305034U CN202223120189.7U CN202223120189U CN219305034U CN 219305034 U CN219305034 U CN 219305034U CN 202223120189 U CN202223120189 U CN 202223120189U CN 219305034 U CN219305034 U CN 21930503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mature
- elastic
- framework
- magnet
- vib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415 magnet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10000000988 bone and bo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39 Spring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DMFGNRRURHSENX-UHFFFAOYSA-N beryllium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Be].[Cu] DMFGNRRURHSEN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625 sku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6683 trans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361 transd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454 tympanic membra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5 wor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振动装置及受话器,该振动装置包括骨架、两组磁体组件、电枢、线圈和两组分别设于所述骨架两端的弹性件组。骨架设有收容通道。所述磁体组件包括沿着振动方向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磁体,两组所述磁体组件均分别设于所述收容通道内,且均与所述收容通道的内壁相连;电枢,所述电枢呈条状,两组所述磁体组件沿着所述电枢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磁体组件的两个磁体分别位于所述电枢的两侧,所述电枢和所述磁体之间具有间隔空间;线圈,环绕于所述电枢的外部,且位于两组所述磁体组件之间;所述弹性件组包括至少一个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电枢和所述骨架之间。本实用新型的振动装置振动灵敏、能耗低,且抗冲击能力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振动发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振动装置及受话器。
背景技术
振动装置是一种换能装置,能够将电信号转换成对应频率的机械振动。振动装置可以作为扬声器的振子,例如作为受话器的振子,通过驱动振膜振动,鼓动空气发声,也可以作为骨传导耳机的振子,通过骨传导的方式,将机械振动通过颅骨传递到听觉中枢,从而使人听到声音。
现有技术的振子常采用动圈式或者动铁式的振动结构。动圈结构的换能效率低,耗能高,且为了达到一定的灵敏度,需要采用尺寸较大的磁铁产生足够强的磁场,导致振子整体的体积较大。动铁式的振动结构,例如平衡电枢式受话器的振子,其体积相对较小,灵敏度相对较高,但是由于其结构的限制,通常只能驱动振膜发声,无法作为骨导振子使用,使用形式较为单一。
另外,现有技术中的振子通常使用片状的弹片作为复位元件,由于结构的限制,弹片的数量通常为一个,其具有外环体、位于外环体内的中心部件以及连接在外环体和中心部件之间的多个弹臂,通过弹臂提供复位的弹力。在受到冲击时(例如遇到撞击、摔落等情况时),弹片容易因变形过大而发生异常。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振动装置及受话器,该振动装置振动灵敏,能耗低,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振动装置,包括:
骨架,设有收容通道;
两组磁体组件,所述磁体组件包括沿着振动方向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磁体,两组所述磁体组件均设于所述收容通道内,且均与所述收容通道的内壁相连;
电枢,所述电枢呈条状,两组所述磁体组件沿着所述电枢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磁体组件的两个磁体分别位于所述电枢的两侧,所述电枢和所述磁体之间具有间隔空间;
线圈,环绕于所述电枢的外部,且位于两组所述磁体组件之间;以及,
两组分别位于所述骨架两端的弹性件组,所述弹性件组包括至少一个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电枢和所述骨架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采用非导磁材料制作,且通过弹片折弯制成;所述弹性件包括与所述骨架相连的两个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电枢相连的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弹性部。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部包括至少一个U形折弯。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的两个第一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电枢宽度方向或者厚度方向的两侧;或者,
所述弹性件呈具有缺口的环状,其包括两个相邻且不接触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沿着所述振动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骨架的端面内。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包括两个分别位于两端的第一连接部,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均设有呈片状的弹性部,两个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电枢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骨架内,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骨架外。
进一步地,两组所述弹性件组的弹性件的宽度方向均与所述电枢的长度方向一致;或者,
两组所述弹性件组的弹性件的宽度方向均与所述电枢的宽度方向一致;或者,
两组所述弹性件组中,一组的弹性件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电枢的长度方向一致,另一组的弹性件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电枢的宽度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组包括两个弹性件,两个所述弹性件间隔设置在所述电枢宽度方向的两侧或者厚度方向的两侧。
进一步地,两组所述磁体组件均沿着振动方向充磁,且两组所述磁体组件的充磁方向相反或者相同;所述线圈与所述骨架相对固定或者与所述电枢相对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骨架和所述电枢均采用软磁材料制成,所述线圈通电后,所述电枢位于两组所述磁体组件内的部分被极化为极性相反的两极,并通过所述骨架形成磁回路;
所述磁体组件的两个磁体均与所述骨架相连,且通过所述骨架形成磁回路。
进一步地,所述磁体组件的两个磁体均呈板状,且平行设置;所述电枢呈板状,且与所述磁体平行设置,所述电枢的厚度方向与所述振动方向一致。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受话器,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振动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受话器包括外壳和设于所述外壳内的振膜组件;
所述振动装置的骨架与所述外壳相对固定,通过所述电枢驱动所述振膜组件振动;或者,
所述振动装置的电枢与所述外壳相对固定,通过所述骨架驱动所述振膜组件振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振动装置设有两组磁体组件,且线圈环绕在电枢外部,电枢被线圈极化的效率高,且能够在两组磁体组件的磁力作用下相对骨架振动,其振动更为灵敏,对磁场的利用效率更高,有利于降低能耗,提高应用有该振动装置的电子设备的续航能力。同时,电枢通过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组弹性件组与骨架相连,且两组弹性件组位于骨架的两端,能够更好的弹性支撑电枢的端部,有力的保障了电枢回到平衡位置(复位)的可靠性,提高了振动装置的抗冲击性能。另外,振动装置的使用方式多样,例如,可以固定骨架,使电枢振动驱动振膜组件振动实现气传导,也可以固定电枢,使骨架振动,能够作为骨导振子传声。
2.作为改进,弹性件采用非导磁材料制作,通过弹片折弯制成,能够有效的抵抗沿着弹性件宽度方向的变形,防止电枢沿着弹性件的宽度方向发生位移或扭摆。另外,通过调整弹片数量和弹性系数能够实现丰富的产品性能,更好地满足对续航、抗摔性能、小型化和性能多样化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振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振动装置的立体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振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的磁体组件通过骨架构成磁回路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振动装置中电枢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的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的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的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的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所示的振动装置的弹性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弹性件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振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振动装置的立体剖视图。
图14是图12所示的振动装置的爆炸图。
图15是图12所示的振动装置的侧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6是图12所示的振动装置的弹性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振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振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9是图18所示的振动装置的弹性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振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1是图12所示的振动装置的侧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振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3是图22所示的振动装置的骨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振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5是图24所示的振动装置的侧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26是图24所示的振动装置的弹性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中振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8是图27所示的振动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中振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0是图29所示的振动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31是图29所示的振动装置的弹性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0中振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3是图32所示的振动装置的侧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3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中振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5是图34所示的振动装置的立体剖视图。
图36是图34所示的振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37是图34所示的振动装置的弹性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38是图37所示的弹性件的侧视图。
图39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剖视图,图中保护垫设于电枢上。
图4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中受话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41是图40所示的受话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42是图40所示的受话器的振膜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43是图41中I部的放大图。
图44是图40所示的受话器的骨架与第二壳体相连的示意图。
图4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3中受话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46是图45所示的受话器的爆炸图。
图4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4中受话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48是图46所示的受话器的爆炸图。
图4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5中受话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5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5中受话器另一剖面的剖视示意图。
图5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5中受话器的爆炸图。
图5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6中受话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53是图52所示的受话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54是图52所示的受话器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如图1至图3所示,对应于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的振动装置,其包括骨架1、两组磁体组件、电枢4、线圈6和两组沿着电枢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弹性件组。
两组磁体组件沿着电枢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两组磁体组件均包括两个沿着振动方向相对间隔设置的磁体,振动方向为电枢4和骨架1相对振动的方向,即沿着图3中的振动轴线4a的方向(在图示的情形下也可理解为竖直方向)。为叙述方便起见,以下将两组磁体组件分别称为第一磁体组件2和第二磁体组件3。
第一磁体组件2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磁体20,第二磁体组件3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磁体30,两个第一磁体20和两个第三磁体30均与骨架1相对固定,例如可以通过胶粘或者焊接等方式与骨架1相连以实现相对固定。两个第一磁体20的充磁方向相同,两个第二磁体30的充磁方向也相同,也就是说,两组磁体组件各自的两个磁体均是异极相对设置的,图3中,两个第一磁体20均为S极在上,N极在下,两个第二磁体30均为N极在上,S极在下。
第一磁体组件2和第二磁体组件3形成同轴通道,电枢4穿设在该同轴通道内,即电枢4穿设在两个第一磁体20和两个第二磁体30之间,磁体组件的两个磁体分别位于电枢4的两侧。两个第一磁体20和两个第二磁体30均沿着振动方向间隔设置。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磁体20和第二磁体30均采用永磁材料制成。
电枢4不与第一磁体20和第二磁体30接触,其与第一磁体20和第二磁体30之间具有间隔空间40,以提供电枢4相对磁体往复运动的空间。
线圈6环绕在电枢4的外部,且位于两组磁体组件之间,其用于极化电枢4以使电枢4在第一磁体组件2和第二磁体组件3的磁场作用下与骨架1发生相对振动。具体的,电枢4采用软磁材料制成,在线圈6通电后,电枢4能够在线圈6的磁场作用下被极化,从而产生磁性。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线圈6位于第一磁体组件2和第二磁体组件3之间,且环绕在电枢4的外部,电枢4的两端延伸至线圈6的外部,且分别伸入至两个第一磁体20和两个第二磁体30之间,当线圈6通电后,电枢4位于第一磁体组件2和第二磁体组件3内的部分将被分别极化为极性相反的两极(N极和S极),从而在与磁体的磁场作用下发生振动。具体的,参考图3,当电枢4的左端被极化为N极,右端被极化为S极时,位于电枢4上方的第一磁体20和第二磁体30均与电枢4同极相对,两者对电枢4施加磁斥力,而电枢4下方的第一磁体20和第二磁体30则均对电枢4施加磁吸力,这样,当骨架1与外界相对固定时,电枢4整体受到向下的力而向下移动。显然的,当电枢4的左端被极化为S极,右端被极化为N极时,电枢4两端将受到向上的磁力,从而向上移动。通过交替的改变通入线圈6的电流方向(例如通入交流电),即可交替改变电枢4两端的极性,从而使电枢4受到交替变化的驱动力,相对骨架1沿振动方向平移振动。可以理解的是,运动是相对的,当应用时使骨架1与外界物体相对固定,在线圈6通交流电后,电枢4将上下平移振动;反之,当应用时使电枢4与外界物体相对固定,在线圈6通交流电后,骨架1和磁体组件将一起相对电枢4进行上下平移振动。
第一磁体20和第二磁体30的充磁方向除了像图3示出的实施例那样设置成相反的之外,还可以设置成充磁方向相同。如图53所示,图53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磁体20和第二磁体30的充磁方向相同,均为S极在下,N极在上(也可以N极在下,S极在上),当电枢4被极化成左端为N极,右端为S极时(即图53示出的情形),其左端将受到向上的磁场力,右端将受到向下的磁场力,反之,当电枢4被极化成左端为S极,右端为N极时,其左端将受到向下的磁场力,右端将受到向上的磁场力,这样,当电枢4两端的极性交替变化时,其两端总是反向运动,电枢4整体在振动轴线方向上发生摇摆振动。
两组弹性件组沿着电枢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分别位于骨架1两端,这样,两组弹性件组能够对电枢4的两端部施加弹力,能够减少电枢4悬臂的长度,提高抗冲击性能。弹性件组包括至少一个弹性件5,弹性件5用于实现电枢4和骨架1之间的弹性连接,以驱动电枢4复位(回到平衡状态),其连接在骨架1和电枢4之间。弹性件5使得电枢4穿设在同轴通道内,且能够相对骨架1沿着振动轴线4a运动,当电枢4和骨架1相对运动时,弹性件5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提供驱使电枢4复位的弹性力。
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件组的数量不限于是两组,也可以是三组或更多组。
通过设置两组位于骨架1两端的弹性件组,使得电枢4的两端部能够得到支撑和连接,这样,弹性件组对电枢4的弹性支撑效果更好,在发生摔落、撞击等情况时,电枢4不易发生弯曲、扭摆,有利于提高振动装置的抗冲击能力。另外,本实施例的振动装置整体体积小巧,拥有更小的横截面。线圈6环绕在电枢4外部,其对电枢4的极化效率高,通过两组磁体组件共同驱动电枢4,有利于提高驱动效率,振动灵敏度更高,能耗更低。从而更好的满足对续航、小型化和性能的多样化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骨架1采用软磁材料制成,线圈6通电后,电枢4的N极和S极通过骨架1形成磁回路,图3中,通过带箭头的虚线示意出了磁回路,从电枢4N极发出的磁感线,沿着骨架1传递至S极。通过骨架1的导磁作用,能够大幅提升导磁效率,线圈6通电产生的磁场利用率更高,能够进一步提高振动的灵敏度和驱动效率,提高产品性能。
进一步地,两组磁体组件各自也通过骨架1实现磁回路,如图4所示,图4中,以带箭头的虚线示出了两个第一磁体20通过骨架1构成的磁回路,可以大幅提高对磁体的磁场的利用率,提高导磁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振动装置的灵敏度和驱动效率。两个第二磁体20的磁回路可以参考两个第一磁体20的磁回路,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磁体均呈平板状,每一磁体组件的两个磁体平行相对设置,优选两组磁体组件的两个磁体之间的间距是相同的。进一步优选的,磁体呈矩形的板状。在其他实施例中,磁体还可以是其他的形状。骨架1的两个管体均呈矩形管状,以便于连接磁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枢4也呈平板状,其与第一磁体20和第二磁体30均平行设置,平板状的电枢4厚度更小,宽度更大,图5中,X轴为电枢4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Y轴为电枢4的宽度方向(前后方向),Z轴为电枢4的厚度方向(上下方向)。一方面,电枢4较小的厚度可以缩小两个相对设置的磁体之间的间隔距离,使得振动装置整体更为扁平化,体积更为小巧。另一方面,电枢4与磁体相对的部分的面积更大,有利于充分利用磁体的磁场,提高驱动力,显然的,由于电枢4沿着Z轴振动,因此,其在振动过程中与磁体相对部分的面积始终不变,驱动力更为稳定。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枢还可以是其他的形状,例如圆柱状。
正如上文所述,弹性件5可以连接在骨架1和电枢4之间以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来驱动电枢4复位。弹性件5采用非导磁材料制作,以免影响线圈6对电枢4的极化作用,保证振动装置的可靠工作。弹性件5的材料优选为铍铜或者不锈钢弹簧钢片等,拥有优异的抗疲劳强度和抗摔性能。弹性件5的结构不限,例如可以是弹簧、弹簧钢丝或者弹片等。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弹性件5采用弹片折弯制成,其弹性好,可通过面贴合的方式粘接或焊接,安装方便,使用更为可靠。
弹性件5包括第一连接部50、第二连接部51以及位于第一连接部50和第二连接部51之间的弹性部52。其中第一连接部50用于与骨架1相连,例如连接在骨架1的侧面100或者端面103上,第二连接部51用于与电枢4相连。弹性件5整体采用弹片折弯制成,优选的,弹性部52被折弯成U型凸起的形状,在振动时,有利于弹性部52发生弹性变形以提供弹力。优选的,弹性部52包括一个或多个的U形折弯。
弹性件5的结构可以多样化,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5包括两个第一连接部50,两个第一连接部50分别用于连接位于电枢4厚度方向两侧的骨架1或者连接电枢4宽度方向两侧的骨架1,这样,可以提高弹性件5连接的稳定性,同时减少需要的弹性件5的数量,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以下以若干实施例对振动装置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为叙述方便起见,如图3和图4所示,本文中,骨架1沿X轴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外侧表面被称为端面103。骨架1沿Y轴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外侧表面被称为侧面100。骨架1沿Z轴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外侧表面分别称为上表面101和下表面102。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振动装置的骨架1包括基板1a和连接在基板1a两端的两个U形的连接架1b,两个连接架1b和基板1a相连后,形成两个封闭环状的管体,分别为第一管体14和第二管体15,两个第一管体14和第二管体15内的通道配合形成骨架1的收容通道10。第一磁体组件2和第二磁体组件3设置在收容通道10内,具体的,两组磁体组件分别设置在第一管体14和第二管体15内。两个管体均呈方管状,两组磁体组件均有一个磁体与基板1a相连,另一个磁体与连接架1b相连。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管体14和第二管体15不必须在连接架1b与基板1a的配合下才能形成,例如,如图6至图9示出的几种骨架1结构,骨架1本身即包括封闭环状的管体,该管体连接在基板1a上。另外,骨架1不必须是分体式的结构,由多个零件连接而成,其也可以是一体式的结构,例如图6所示的结构。
两个管体和基板1a之间形成安装槽11,线圈6设置在安装槽11内,线圈6的两端面与连接架1b的暴露于安装槽11内的端面相连,其底面与基板1a相连,连接方式例如可以是胶粘连接。电枢4呈长条的平板状,其穿设在第一管体14、线圈6和第二管体15内,且电枢4两端的端面41上设置有外凸的凸台42,凸台42宽度小于电枢4其他部分的宽度,且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至骨架1和弹性件5的外部。
振动装置包括两组对称设置在骨架1两端的弹性件组,每组弹性件组均包括两个沿着电枢4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弹性件5,两个弹性件5是对称设置的。如图10和图11所示,弹性件5采用弹片折弯制成,其包括两个位于两端的第一连接部50和位于中间的第二连接部51,第一连接部50和第二连接部51平行设置。显然的,由于第一连接部50和第二连接部51之间通过弹性部52相连,因此,弹性件5具有两个弹性部52,每个弹性部52包括一个U形折弯,图11中以矩形框示意出了弹性部52的位置。每组弹性件组的两个弹性件5分别位于凸台42的两侧,且弹性件5的两个第一连接部50均与骨架1的端面103相连,第二连接部51则与电枢4的端面41相连。
本实施例中,电枢4的宽度方向与弹性件5的宽度方向一致,当骨架1固定电枢4振动时,电枢4不易发生沿着宽度方向的位移、扭摆或振动。
实施例2
如图12至图16所示,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组仅包括一个弹性件5,且弹性件5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如图16所示,弹性件5采用弹片折弯制成,其包括两个位于两端的第一连接部50和位于中间的第二连接部51,显然的,由于第一连接部50和第二连接部51之间通过弹性部52相连,因此,弹性件5具有两个弹性部52。弹性部52包括三个U形折弯,且其中一个深度较浅。如图15和图16所示,弹性件5的两个第一连接部50均与第二连接部51垂直,且沿着弹性件5的宽度方向延伸。两个第一连接部50分别连接在骨架1的前后两个侧面100上,其第二连接部51则连接在电枢4的上表面43上。显然的,第二连接部51也可以设置在电枢4的下方,与其下表面44相连。
由于弹性件5的宽度方向与电枢4的长度方向一致,因此,当骨架1固定电枢4振动时,电枢4不易在长度方向上发生振动、扭动或摆动。
实施例3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每组弹性件组均包括两个弹性件5,弹性件5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类似,但是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5其弹性部52包括三个等深度的U形折弯。两个弹性件5对称设置于电枢4的上下两侧,其中一个弹性件5的第二连接部51与电枢4的第二上表面43相连,另一个弹性件5的第二连接件51与电枢4的第二下表面44相连。
通过设置上下对称的两个弹性件5,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体弹性件5的弹力,并提高振动装置的抗摔性能,显然的,弹性件5数量的改变,对振动装置的产品性能也能够予以调整,从而实现更丰富的产品性能。
实施例4
如图18和图19所示,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5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呈具有缺口53的环状,且弹性件5整体呈扁平的环状。
如图19所示,弹性件5的两端被折弯至相邻且不接触,从而形成缺口53。弹性件5的中间部分和两端部均呈平板状,且中间部分和弹性件5的端部平行相对设置,在中间部分和端部之间为U形的弹性部52。中间部分和两端部其中之一为用于与骨架1相连的第一连接部50,另一为与电枢4相连的第二连接部51。图19中,弹性件5的端部为第一连接部50,中间部分为第二连接部51。
为了便于安装弹性件5,骨架1的两个端面103均设有两个外凸的外凸板180,同一端的两个外凸板180上下间隔设置,两个外凸板180分别位于电枢4厚度方向的两侧,且与其平行设置。
振动装置包括两组弹性件组,每组弹性件组均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两个弹性件5,为了使得受力更为对称,两个弹性件5是对称设置的。弹性件5的第二连接部51通过胶粘或者焊接等方式连接在电枢4的凸台42上,其两个第一连接部50则连接在骨架1的外凸板180上。每组弹性件组的两个弹性件5分别连接在上方的外凸板180和电枢4之间以及下方的外凸板180和电枢4之间。
实施例5
如图20和图21所示,本实施例中,振动装置的骨架1呈管状,骨架1为分体式的结构,其包括半管状的上骨架16和下骨架17,上骨架16和下骨架17对称设置,相互连接形成管状的骨架1,管状骨架1的通道即为其收容通道10。两组磁体组件均设于骨架1的收容通道10内,且磁体组件的两个磁体分别与上骨架16和下骨架17相连。
在骨架1上开设有安装孔12,安装孔12贯穿骨架1的前后侧面100,线圈6设置在骨架1的安装孔12内,线圈6的底部与上下两侧的两个基板1a连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电枢4的呈长条的平板状,且整体呈矩形板。
骨架1两端均设置有两个外凸的外凸板180,同一端的两个外凸板180分别位于电枢4厚度方向的两侧,且相对平行间隔设置。
振动装置包括两组分别连接在骨架1两端的弹性件组,每组弹性件组包括沿着电枢4的宽度方向对称设置的两个弹性件5。弹性件5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类似。如图21所示,弹性件5的两个第一连接部50分别与上下的两个外凸板180的侧面1800相连,第二连接部51则与电枢4的侧面45相连。
由于弹性件5的宽度方向与电枢4的长度方向一致,因此,工作时,电枢4不易在长度方向上发生振动、扭动或摆动。
实施例6
如图22和图23所示,与实施例5相比,本实施例中的骨架1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骨架1包括两个截面呈L形的连接件1g,两个连接件1g相连形成管状的骨架1,该骨架1上开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101、102的安装孔12。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5的安装方式和位置可以参考实施例5。
实施例7
参考图24至图26,与实施例5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5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的结构与实施例4中的弹性件5的结构类似,区别在于,实施例4中,弹性部52两个相对设置的弹臂520是倾斜设置的,而本实施例中,弹性部52的两个弹臂520是平行设置的,且与第一连接部50和第二连接部51均平行。
本实施例中,位于振动装置同一端的两个弹性件5分别位于电枢4的上下两侧。具体的,上侧的弹性件5的中间部分(第二连接部51)与电枢4的上表面43相连,两端(第一连接部50)与上方的外凸板180的下表面相连;下侧的弹性件5的中间部分(第二连接部51)则与电枢4的下表面44相连,两端(第一连接部50)与下方的外凸板180的上表面相连。
实施例8
参考图27和图28,与实施例5相比,本实施例中的骨架1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本实施例中,骨架1为分体式的结构,其包括半管状的上骨架16和下骨架17,上骨架16和下骨架17连接形成管状的骨架1。骨架1包覆在线圈6的外部,其对线圈6的保护效果更为全面。在骨架1的侧面100还开设有供线圈6走线的走线孔13,优选的,在骨架1的前后两个侧面100均设有一个走线孔13。
本实施例中,骨架1全包围设置在线圈6的外部,骨架1两端均设置有两个外凸的外凸板180,同一端的两个外凸板180分别位于电枢4厚度方向的两侧,且相对平行间隔设置。
两组磁体组件均设置在骨架1的收容通道10内,且分别位于线圈6的两侧。
弹性件5连接在外凸板180和电枢4之间,其连接结构可以参考实施例5中的连接结构。
实施例9
如图29至图31所示,与实施例3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5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包括两个位于两端的第一连接部50和位于中间的第二连接部51,第一连接部50沿着弹性件5的宽度方向延伸。弹性部52包括两个U形折弯,且第一连接部50沿着弹性件5的宽度方向延伸。
振动装置包括两组分别连接在骨架1两端的弹性件组,每组弹性件组均包括两个沿着电枢4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弹性件5,且两个弹性件5对称设置在电枢4的两侧。
如图30所示,弹性件5的两个第一连接部50分别连接在骨架1的上、下表面上101、102上,第二连接部51则与电枢4的侧面45相连。
实施例10
如图32和图33所示,与实施例9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5的结构和安装位置发生了变化,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的结构可以参考实施例1。
振动装置包括两组弹性件组,每组弹性件组均包括两个对称设置在电枢4厚度方向两侧的两个弹性件5,弹性件5是水平设置的。
骨架1前后的两个端面103上均开设有第二凹槽182,第二凹槽182包括两个相对平行设置的安装平面183。位于上侧的弹性件5的第一连接部50位于第二凹槽182内且与上方的安装平面183相连,位于下侧的弹性件5的第一连接部50位于第二凹槽182内且与下方的安装平面183相连,上下侧的弹性件5的第二连接部51分别与电枢4的上表面43和下表面44相连。上下两个弹性件5的弹性部52均向着远离电枢4的方向外凸。
本实施例中,由于弹性件5嵌入于骨架1的端面103内,因此,振动装置沿着长度方向的尺寸能够做的更小,能够进一步小型化。
实施例11
如图34至图38所示,本实施例中,骨架1呈管状,其为分体式的结构,包括半管状的上骨架16和下骨架17,上骨架16和下骨架17连接形成管状的骨架1。两组磁体组件均设于骨架1的收容通道10内,且磁体组件的两个磁体分别与上骨架16和下骨架17相连。
骨架1设有贯穿其上表面101和下表面102的安装孔12,线圈6安装在安装孔12内,并与骨架1固定连接。
振动装置包括两组沿着电枢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弹性件组,每组弹性件组均包括两个分别连接在电枢4的上下两侧的弹性件5,且两个弹性件5对称设置。
如图37和图38所示,弹性件5近似呈片状,其沿着厚度方向的起伏较小。弹性件5两端设有两个第一连接部50,中间为第二连接部51,第一连接部50和第二连接部51在弹性件5的厚度方向上平行间隔设置,在第一连接部50和第二连接部51之间通过片状的弹性部52相连。弹性部52呈L形,其向着第二连接部51的宽度方向延伸,这样,从俯视方向看,弹性件5整体呈U形。需要指出的是,片状的弹性件5可以是平的,即在厚度方向没有起伏,同时弹性部52除了L形还可以是Z形等其他的形状,在此不一一列举。上骨架16和下骨架17相连的连接端面104上,均开设有通槽105,通槽105用于固定弹性件5的第一连接部50,弹性件5的第二连接部51则与电枢4相连,如图36所示,位于上侧的弹性件5与电枢4的上表面43相连,位于下侧的弹性件5与电枢4的下表面44相连。上下两个骨架相连后,两个通槽105相对准,形成通孔。
参考图35,弹性件5的第一连接部50位于骨架1内,第二连接部51位于骨架1的外部,两个弹性部52则位于电枢4宽度方向的两侧,且位于电枢4和骨架1的间隙中,通过将弹性部52设置成沿着电枢4的长度方向延伸,可以使弹性部52的长度做的更长,从而能够发生更大幅度的变形,增大电枢4的振幅。另外,骨架1两端的弹性件5与电枢4的端部更为接近,能够对电枢4的两端形成更稳定的支撑。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仅为若干种振动装置的结构示例,振动装置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基础上还可以有其他的具体实施例
可以理解是,不同组的弹性件组,其弹性件5的宽度方向不必须是一致的,例如,可以一组弹性件组的弹性件5的宽度方向沿着电枢4的宽度方向设置,另一组的弹性件5沿着电枢4的长度方向设置,从而在电枢4振动时,能够对电枢4的长度和宽度方向进行更好的限位,减少电枢4沿其长度和宽度方向的振动、摆动或扭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磁体和电枢4之间还设置有保护垫7,通过保护垫7隔开电枢4和磁体,防止电枢4与磁体直接接触,从而起到保护作用。保护垫7采用非导磁材料制作,例如可以是铝、铜、不锈钢等,能够防止在某些极端状态下因为电枢4和磁体接触导致吸死。保护垫7可以采用硬质材料或者柔性材料制成,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保护垫7采用柔性材料制成,例如硅胶、橡胶等,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防止电枢4在极端状态下与磁体直接撞击,造成电枢4或者磁体的损坏。通过设置保护垫7,能够使得振动装置在跌落、受到撞击或者工作异常时,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提高了振动装置的可靠性。
保护垫7可以设置在电枢4上或者磁体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8所示,在两个第一磁体20和两个第二磁体30朝向电枢4的表面上均设置有保护垫7,这样,在发生异常情况时,例如跌落、冲击等情形,即使电枢4发生较大程度的位移,也只会与保护垫7接触,不会和磁体吸合,从而有效的保护了磁体和电枢4,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防摔性能。
保护垫7除了设置在磁体上之外,还可以设置在电枢4上,如图39所示,电枢4上表面43和下表面44与磁体对应的区域均设置有保护垫7,同样能够起到防吸死的保护功能。
显然的,保护垫7还可以同时设置在磁体和电枢4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线圈6与骨架1相对固定,此时,其可以与骨架1和磁体其中之一相连以实现与骨架1的相对固定。线圈6环绕在电枢4外部且不与其接触,以防止其阻碍电枢4的振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线圈6和电枢4相对固定,此时,线圈6缠绕在电枢4外部,与电枢4相连,与骨架1及磁体保留一定间隙,能够随着电枢4振动。线圈6与骨架1连接和线圈6与电枢4连接的两种方式能实现不同的频响曲线,应用时固定骨架1或固定电枢4的使用方式也能实现不同的响应曲线,使产品具有更丰富的性能,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受话器,其包括上文所述的振动装置83,受话器包括外壳80和振膜组件81,振膜组件81和振动装置83均设于外壳80内。振动装置83使用时,可以将其骨架1与外壳80相固定,通过其电枢4带动振膜组件81振动发声,也可以将其电枢4与外壳80相固定,通过其骨架1带动振膜组件81振动。以下以若干实施例对受话器作进一步地详细介绍。
实施例12
如图40至图44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受话器包括外壳80、振膜组件81、驱动杆82和振动装置83。
外壳80包括第一壳体800和第二壳体801,第一壳体800和第二壳体801均为一端开口的壳状结构,两者的开口端相连,从而形成用于收容振膜组件81、驱动杆82和振动装置83的内腔。
第一壳体800位于第二壳体801的上方。振膜组件81包括与第一壳体800的内壁相连的环形框810、活动设置在环形框810内的活动板816以及连接环形框810和活动板816的薄膜812。活动板816的尺寸小于环形框810的尺寸,其外周和环形框810之间具有间隙,从而能够在环形框810的内孔区域振动。薄膜812覆盖该间隙,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薄膜812连接并覆盖在环形框810的上表面,活动板816连接在薄膜812的上表面上。
振膜组件81将外壳80的内腔分隔成前腔80a和后腔80b,第一壳体800的端面开设有与前腔80a相通的出声孔802,当活动板816振动后,其鼓动前腔80a内的空气振动,并通过出声孔802发声。
振动装置83设置在后腔80b内,其固定在第二壳体801上。本实施例中,振动装置83的骨架1包括两个沿着电枢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管体14和第二管体15。第一管体14和第二管体15均与第二壳体801相连,第二壳体801采用软磁材料制成,以实现两个管体之间的导磁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将第二壳体801理解为骨架1的一部分,其由上文所述的基板1a变形而成。
第一磁体组件2和第二磁体组件3分别设置在第一管体14和第二管体15内,本实施例中,两组磁体组件的充磁方向相反,这样,电枢4两端能够同步上下振动。线圈6与骨架1相连,用于驱动电枢4振动,骨架1两端设有与骨架1和电枢4相连的弹性件5,以提供复位力。
电枢4两端穿出至骨架1的外部,驱动杆82则连接在电枢4的端部和活动板816之间。驱动杆82的数量为两个,电枢4的两端均连接有一个驱动杆82。当电枢4在线圈6的驱动下振动时,电枢4通过驱动杆82带动活动板816上下平移振动,从而鼓动空气发声。
弹性件5的第二连接部51连接于电枢4的下方,且位于驱动杆82的正下方,两者位置对应设置,这样,弹性件5能够更为直接的对驱动杆82提供弹力,电枢4与驱动杆82相连的部分和与第二连接部51相连的部分之间几乎重合,悬空部分小,不易发生弯曲,同时占用空间小,有利于小型化。
实施例13
如图45和图4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2的主要区别在于,骨架1的结构不同。本实施例中,骨架1包括上骨架16和基板1a,上骨架16与基板1a相连,且设有供线圈6安装的安装孔12。基板1a的外缘延伸至上骨架16的外部。外壳80包括第一壳体800,第一壳体800与基板1a的外缘相连,从而形成用于收容其他部件的内腔。
本实施例中,外壳80不包括第二壳体801,当然,也可以将基板1a理解为第二壳体801。
实施例14
如图47和图48所示,本示例与实施例13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振膜组件81的结构以及驱动杆82的安装位置和数量发生了变化。
本示例中,振膜组件81包括与第一壳体800的内壁相连的环形框810、振动板811以及连接环形框810和振动板811的薄膜812。薄膜812覆盖连接在环形框810上,振动板811与薄膜812的上表面相连。振动板811包括环形的外框815、设于外框815内的活动板816和设置在活动板816一端的铰链813。振动板811的外框815对应设置在环形框810的上方,两者之间夹持有薄膜812的外边缘。活动板816的尺寸小于环形框810的尺寸,其一端通过两个铰链813与外框815相连,另一端相对外框815和环形框810悬空,能够通过铰链813的弹性变形相对环形框810振动。除通过铰链813连接的部分外,活动板816外周和外框815之间具有间隙,薄膜812覆盖该间隙。
如图47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磁体组件2和线圈6间隔设置,驱动杆82设置在第一磁体组件2和线圈6之间。驱动杆82的数量为一个,其竖直设置,一端与电枢4相连,另一端穿过骨架1设置的通孔19与振动板811的活动板816相连,在电枢4振动时,驱动杆82带动活动板816振动,从而鼓动空气发声。优选的,相对铰链813,驱动杆82与活动板816的连接处更为靠近活动板816的悬空端。
实施例15
在振动装置83使用时,不限于固定骨架1,使电枢4振动,也可以固定电枢4,使骨架1振动。
如图49至图51所示,本实施例中,受话器包括外壳80、振膜组件81和振动装置83。
外壳80采用非导磁材料制作,其包括第一壳体800和第二壳体801,第一壳体800和第二壳体801均为一端开口的壳状结构,两者的开口端相连,从而形成用于收容振膜组件81和振动装置83的内腔。
第一壳体800位于第二壳体801的上方。振膜组件81的结构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12中的振膜组件的结构,其包括与第一壳体800的内壁相连的环形框810、活动设置在环形框810内的活动板816以及连接环形框810和活动板816的薄膜812。活动板816的尺寸小于环形框810的尺寸,从而能够在环形框810的内孔区域振动。活动板816外周和环形框810之间具有间隙,薄膜812覆盖该间隙,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薄膜812连接并覆盖在环形框810的上表面,活动板816连接在薄膜812的上表面上。
振膜组件81将外壳80的内腔分隔成前腔80a和后腔80b,第一壳体800的端面开设有与前腔80a相通的出声孔802,当活动板816振动后,其鼓动前腔80a内的空气振动,并通过出声孔802发声。
振动装置83的结构可以参考实施例8。本实施例中,电枢4的两端部延伸至骨架1外部,且固定连接在第一壳体800和第二壳体801之间。这样,在线圈6通电时,由于电枢4固定,因此,骨架1、磁体组件和线圈6构成的整体将相对电枢4振动。
活动板816和薄膜812设置有向着振动装置83凸出的凸起814,该凸起814与骨架1的上表面101相连,在骨架1振动后,其带动活动板816振动,从而鼓动空气振动发声。
本实施例所述的受话器,其骨架1、磁体和线圈6相对外壳80进行振动,振动质量大,能产生更强烈的震感,实现高质量的骨导传声。也就是说,受话器可以同时通过骨传导和气传导的方式传播声音,能同时满足正常听力人群和耳膜受损人群使用。
实施例16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具有双振膜的受话器。
如图52至图54所示,受话器包括外壳80、两个振膜组件81、两个驱动杆82和振动装置83。
外壳80包括第一壳体800和第二壳体801,第一壳体800和第二壳体801均为一端开口的壳状结构,两者的开口端均与振动装置83的基板1a相连,从而形成用于收容振膜组件81、驱动杆82和振动装置83的内腔。
第一壳体800位于第二壳体801的上方,两个振膜组件81分别与第一壳体800和第二壳体801的内壁相连。振膜组件81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实施例14。
两个振膜组件81将外壳80的内腔分隔成两个前腔80a和一个位于两个前腔80a之间的后腔80b,前腔80a形成于振膜组件81和外壳80之间,后腔80b形成于两个振膜组件81之间。第一壳体800的端面开设有与位于上方的前腔80a相通的出声孔802,第二壳体801的端面开设有与下方的前腔80a相通的出声孔802,当两个振动板811振动后,其鼓动上下两个前腔80a内的空气振动,并通过两个出声孔802发声。两个出声孔802开设在外壳80的同一端面上,外壳80还包括罩设在该端面上的出声管803,出声管803同时罩设住两个出声孔802,其一端设有出声口804,两个出声孔802发出的声音在出声管803内汇聚后,从出声口804发出。
两个振膜组件81中心对称设置,两个振膜组件81的两个铰链813分别位于两端,本实施例中,上方振膜组件81的铰链813位于右端,下方振膜组件81的铰链81位于左端。
振动装置83设置在后腔80b内,其与外壳80相固定。本实施例中,振动装置83的骨架1可以参考实施例1中的骨架1,其包括基板1a和两个U形的连接架1b,两个连接架1b均开口向下与基板1a相连。基板1a向外延伸至与外壳80相连,如图52和图53所示,第一壳体800和第二壳体801分别连接在基板1a上下两个表面上。
振动装置83的第一磁体组件2和第二磁体组件3的充磁方向相同,图53示出的实施例中,两个第一磁体20和两个第二磁体30均为N极在上,S极在下。在线圈5通交流电时,电枢4的两端将受到相反方向的电磁力,从而进行摇摆振动。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第一磁体20和两个第二磁体30可以设置成S极在上,N极在下。
线圈6套设在电枢4上,且与骨架1相对固定。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基板1a上与线圈6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避让孔190,避让孔190容纳部分的线圈6,这样,线圈6的体积能够做的更大,从而增大驱动力。
电枢4的两端延伸至骨架1的外部,两根驱动杆82分别连接在电枢4的两端,并且,其中一个驱动杆83向上延伸与上方振膜组件81的活动板816相连,另一个驱动杆83向下穿过基板1a上的通孔19与下方振膜组件81的活动板816相连。驱动杆83连接于活动板816远离铰链813的端部,从而便于驱动活动板816以铰链为中心振动。
由于电枢4的两端总是做反向运动,因此,由其驱动的两个活动板816的振动方向总是相反的。由于两个振膜组件81的振动方向相反,因此,其传递至外壳80的震动被抵消,能够大幅减小受话器工作时产生的震动,工作更为平稳可靠,有利于提高受话器的声学效果,减少因震动影响产品的性能和使用体验。另外,两个振膜组件81同时振动发声,能够有效的增大受话器的声压级。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仅为若干种受话器的结构示例,受话器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基础上还可以有其他的具体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中,振动装置和受话器可以应用在助听器、智能头盔、智能眼镜等可穿戴电子设备上,当然,其应用场景不限于此。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它基于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做出的任何改进都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骨架(1),设有收容通道(10);
两组磁体组件,所述磁体组件包括沿着振动方向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磁体,两组所述磁体组件均设于所述收容通道(10)内,且均与所述收容通道(10)的内壁相连;
电枢(4),所述电枢(4)呈条状,两组所述磁体组件沿着所述电枢(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磁体组件的两个磁体分别位于所述电枢(4)的两侧,所述电枢(4)和所述磁体之间具有间隔空间(40);
线圈(6),环绕于所述电枢(4)的外部,且位于两组所述磁体组件之间;以及,
两组分别设于所述骨架(1)两端的弹性件组,所述弹性件组包括至少一个弹性件(5),所述弹性件(5)连接于所述电枢(4)和所述骨架(1)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5)采用非导磁材料制作,且通过弹片折弯制成;所述弹性件(5)包括与所述骨架(1)相连的两个第一连接部(50)、与所述电枢(4)相连的第二连接部(51)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50)和所述第二连接部(51)之间的弹性部(5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52)包括至少一个U形折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5)的两个第一连接部(50)分别位于所述电枢(4)宽度方向或者厚度方向的两侧;或者,
所述弹性件(5)呈具有缺口(53)的环状,其包括两个相邻且不接触的第一连接部(50),所述第一连接部(50)和所述第二连接部(51)沿着所述振动方向间隔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5)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骨架(1)的端面(103)内。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5)包括两个分别位于两端的第一连接部(50),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50)和所述第二连接部(51)之间均设有呈片状的弹性部(52),两个所述弹性部(52)位于所述电枢(4)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部(50)位于所述骨架(1)内,所述第二连接部(51)位于所述骨架(1)外。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弹性件组的弹性件(5)的宽度方向均与所述电枢(4)的长度方向一致;或者,
两组所述弹性件组的弹性件(5)的宽度方向均与所述电枢(4)的宽度方向一致;或者,
两组所述弹性件组中,一组的弹性件(5)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电枢(4)的长度方向一致,另一组的弹性件(5)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电枢(4)的宽度方向一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组包括两个弹性件(5),两个所述弹性件(5)间隔设置在所述电枢(4)宽度方向的两侧或者厚度方向的两侧。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磁体组件均沿着振动方向充磁,且两组所述磁体组件的充磁方向相反或者相同;所述线圈(6)与所述骨架(1)相对固定或者与所述电枢(4)相对固定。
10.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1)和所述电枢(4)均采用软磁材料制成,所述线圈(6)通电后,所述电枢(4)位于两组所述磁体组件内的部分被极化为极性相反的两极,并通过所述骨架(1)形成磁回路;
所述磁体组件的两个磁体均与所述骨架(1)相连,且通过所述骨架(1)形成磁回路。
11.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组件的两个磁体均呈板状,且平行设置;所述电枢(4)呈板状,且与所述磁体平行设置,所述电枢(4)的厚度方向与所述振动方向一致。
12.一种受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振动装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受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受话器包括外壳(80)和设于所述外壳(80)内的振膜组件(81);
所述振动装置的骨架(1)与所述外壳(80)相对固定,通过所述电枢(4)驱动所述振膜组件(81)振动;或者,
所述振动装置的电枢(4)与所述外壳(80)相对固定,通过所述骨架(1)驱动所述振膜组件(81)振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120189.7U CN219305034U (zh) | 2022-11-23 | 2022-11-23 | 一种振动装置及受话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120189.7U CN219305034U (zh) | 2022-11-23 | 2022-11-23 | 一种振动装置及受话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305034U true CN219305034U (zh) | 2023-07-04 |
Family
ID=86957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120189.7U Active CN219305034U (zh) | 2022-11-23 | 2022-11-23 | 一种振动装置及受话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305034U (zh) |
-
2022
- 2022-11-23 CN CN202223120189.7U patent/CN21930503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842701B (zh) | 屏幕振动发声装置和电子产品 | |
CN112243183B (zh) | 磁势扬声器及其电子设备 | |
CN109068244B (zh) | 电磁激励器以及屏幕发声装置 | |
CN110049416B (zh) | 振动发声装置以及电子产品 | |
US11206492B2 (en) | Screen sounding excit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208821081U (zh) | 电磁激励器以及屏幕发声装置 | |
CN111800714B (zh) | 扬声器及电子设备 | |
CN112203199B (zh) | 换能器振动悬挂系统、换能器及电子设备 | |
WO2024109426A1 (zh) | 一种振动装置、受话器及电子设备 | |
KR102631328B1 (ko) | 듀얼 진동 장치 | |
CN109195718B (zh) | 振动致动器 | |
US3766332A (en) |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 |
CN219304997U (zh) | 一种振动装置、受话器及电子设备 | |
CN209982301U (zh) | 一种激励器及电子产品 | |
CN115314812A (zh) | 一种双振膜受话器及电子设备 | |
CN111355826B (zh) | 屏幕振动发声装置和电子产品 | |
CN115767381A (zh) | 一种振动发声单元及可穿戴设备 | |
WO2023222002A1 (zh) | 一种骨传导振动发声装置、骨传导眼镜及可穿戴设备 | |
CN107404679B (zh) | 一种受话器及其装配工艺 | |
CN219305034U (zh) | 一种振动装置及受话器 | |
CN112203198B (zh) | 换能器振动悬挂系统与驱动系统组件及其电子设备 | |
CN219304999U (zh) | 一种振动装置及受话器 | |
CN108055630B (zh) | 一种受话器及其装配方法 | |
CN219304998U (zh) | 一种受话器及电子设备 | |
CN219305033U (zh) | 一种双振膜受话器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