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03993U - 密封塞及计量表具 - Google Patents

密封塞及计量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03993U
CN219303993U CN202223576091.2U CN202223576091U CN219303993U CN 219303993 U CN219303993 U CN 219303993U CN 202223576091 U CN202223576091 U CN 202223576091U CN 219303993 U CN219303993 U CN 2193039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ling plug
wire
outlet
line segment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7609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勝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ka Wat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ka Wat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ka Wat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ka Wat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7609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039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039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039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ing Fluid Pressure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密封塞及计量表具,涉及密封装置技术领域,用于解决密封工艺繁琐、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的技术问题。该密封塞具有弹性,密封塞设置在壳体的出线口中,且与出线口过盈配合;密封塞设置有供线缆穿过的过线孔,过线孔贯穿密封塞,且连通壳体的内部与外部,过线孔与线缆过盈配合。密封塞与出线口过盈配合,且线缆与过线孔过盈配合,实现密封塞与出线口,以及实现线缆与过线孔之间的密封,无需涂胶,节约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密封塞可以弹性变形,密封塞在挤压作用下与出线口、线缆均紧密接触,从而保证密封塞与出线口之间,以及过线孔与线缆之间密封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密封塞及计量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密封塞及计量表具。
背景技术
计量表具等器件包括设置在壳体的内部的电路或者电子器件(例如控制器),这些电路或者电子器件通常需要与壳体的外部的电路或者器件(例如传感器)通过线缆进行电连接。壳体开设口出线口,以供线缆穿过。壳体的出线口通常需要进行密封处理,以实现壳体的内部防水防尘。当壳体内部灌封有结构胶时,壳体的出线口进行密封还可以避免壳体内部的结构胶由出线口溢出。
壳体的出线口的密封时,通常将线缆穿过于出线口中,并通过密封胶将出线口与线缆之间的缝隙密封。然而,上述密封方式工艺繁琐、生产效率低、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密封塞及计量表具,用于简化出线口的密封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密封塞,所述密封塞具有弹性,所述密封塞设置在壳体的出线口中,且与所述出线口过盈配合;
所述密封塞设置有供线缆穿过的过线孔,所述过线孔贯穿所述密封塞,且连通所述壳体的内部与外部,所述过线孔与所述线缆过盈配合。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过线孔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过线段和第二过线段,所述线缆与所述第一过线段和所述第二过线段中的一者过盈配合,且与所述第一过线段和所述第二过线段中的另一者间隙配合。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线段为变截面段,且所述第二过线段的截面面积逐渐变化;
所述第二过线段的大孔端位于所述密封塞的表面,所述第二过线段的小孔端与第一过线段的第一端相连,且所述第二过线段的小孔端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过线段的第一端的尺寸。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线段为圆台体、椭圆台体或者梯形体。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线段为等截面段。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线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过线段的小孔端相适配,所述第二过线段位于所述第一过线段远离所述壳体的内部的一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塞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端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一过线段与所述凹槽连通。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塞的外周面上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将所述密封塞分成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部分,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外的第二部分,所述环形槽的槽底与所述出线口的内壁过盈配合。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的至少部分外周面为缓冲斜面,沿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方向,所述缓冲斜面的尺寸减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密封塞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密封塞与出线口过盈配合,且密封塞的过线孔与线缆过盈配合,实现密封塞与出线口之间,以及线缆与过线孔之间的密封连接。一方面可以防止外部的尘土、水汽等从密封塞与出线口之间,以及线缆与过线孔之间进入壳体内,并防止内部的结构胶等从密封塞与出线口之间,以及线缆与过线孔之间溢出。另一方面,密封塞与出线口之间,以及过线孔与线缆之间无需再进行涂胶,节约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生产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密封塞可以弹性变形,密封塞在挤压作用下与出线口、线缆均紧密接触,从而保证密封塞与出线口之间,以及过线孔与线缆之间密封的可靠性。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量表具,包括:具有出线口的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出线口中如上所述的密封塞。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计量表具包括密封塞,因而至少具有出线口的密封工艺简化,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的优点,具体效果参照上文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密封塞及计量表具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和密封塞的组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密封塞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M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密封塞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
11-出线口;
20-密封塞;
21-过线孔;
22-第一过线段;
23-第二过线段;
24-凹槽;
25-环形槽;
26-缓冲斜面;
31-第一部分的第一端面;
32-第二部分的第一端面;
33-中间部分的外周面。
具体实施方式
相关技术中存在出线口的密封工艺繁琐、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经发明人研究发现,其原因在于:无论是将线缆穿过于出线口中,还是在出线口中设置橡胶塞,线缆穿过于与橡胶塞的过线孔中,都需要对线缆与出线口之间,或者线缆与过线孔之间的缝隙进行涂胶密封。上述密封方式需要额外涂覆密封胶,工艺繁琐;密封胶的成本较高,使得生产成本增加;密封胶硬化需要一定的时间,使得生产效率较低。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密封塞,密封塞设置在出线口中,且密封塞设有供线缆穿出的过线孔,通过密封塞与出线口过盈配合,以及过线孔与线缆过盈配合,实现密封塞与出线口之间的密封连接,以及实现线缆与过线孔之间的密封连接,无需涂胶,节约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密封塞可以弹性变形,密封塞在挤压作用下与出线口、线缆均紧密接触,从而保证密封塞与出线口之间,以及过线孔与线缆之间密封的可靠性。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密封塞20,该密封塞20具有弹性,密封塞20设置在壳体10的出线口11中,且与出线口11过盈配合;密封塞20设置有供线缆穿过的过线孔21,过线孔21贯穿密封塞20,且连通壳体10的内部与外部,过线孔21与线缆过盈配合。
参阅图1,壳体10具有出线口11,密封塞20设置在出线口11中,且与出线口11过盈配合,实现密封塞20与出线口11之间的密封连接。如此设置,可以防止外部的尘土、水汽等从密封塞20和出线口11之间进入壳体10的内部,并防止壳体10的内部的结构胶等从密封塞20和出线口11之间溢出。此外,密封塞20与出线口11之间无需涂胶,节约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
再参阅体1,密封塞20设置有过线孔21,过线孔21贯穿密封塞20,过线孔21的一端连通壳体10的内部,过线孔21的另一端连通壳体10的外部,以使壳体10的内部与外部相连通。线缆穿设于过线孔21中,以连接壳体10的内部和壳体10的外部的器件或者电路。
线缆与过线孔21过盈配合,实现线缆与过线孔21之间的密封连接。如此设置,可以防止外部的尘土、水汽等从线缆与过线孔21之间进入壳体10的内部,并防止壳体10的内部的结构胶等从线缆与过线孔21之间溢出。此外,过线孔21与线缆之间无需涂胶,进一步节约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
密封塞20可以弹性变形,密封塞20与出线口11之间过盈配合时,密封塞20发生弹性变形,其在挤压作用下与出线口11的内周面紧密接触,保证了密封塞20与出线口11之间密封的可靠性。密封塞20的过线孔21与线缆过盈配合时,密封塞20发生弹性变形,其在挤压作用下与线缆的外周面紧密接触,其紧紧包覆线缆的外周面,保证了过线孔21与线缆之间密封的可靠性。可选的,橡胶塞的材质可以为橡胶或者硅胶。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阅图2和图3,密封塞20的外周面上开设有环形槽25,环形槽25将密封塞20分成位于壳体10内的第一部分,以及位于壳体10外的第二部分,环形槽25的槽底与出线口11的内壁过盈配合。其中,第一部分如图2中A处所示,第二部分如图2中C处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还设置有中间部分,中间部分如图2中B处所示,第一部分、中间部分和第二部分依次相连。第一部分位于壳体10的内部,中间部分位于出线口11中,第二部分位于壳体10的外部。其中,中间部分的第一端面与第一部分的第一端面31相接触,中间部分的第二端面与第二部分的第一端面32相接触,中间部分的第一端面与中间部分的第二端面相对设置。如图3所示,中间部分的第一端面与中间部分的第二端面沿水平方向(X方向)相对设置。
第一部分的第一端面31的面积大于中间部分的第一端面的面积,且中间部分的第一端面位于第一部分的第一端面31范围内。第二部分的第一端面32的面积大于中间部分的第二端面的面积,且中间部分的第二端面位于第二部分的第一端面32范围内。
如此设置,第一部分、中间部分和第二部分围合形成环形槽25,第一部分的第一端面31未被中间部分的第一端面覆盖的部分形成环形槽25的一个侧壁,第二部分的第一端面32未被中间部分的第二端面覆盖的部分形成环形槽25的另一个侧壁,中间部分的外周面33形成环形槽25的槽底。中间部分与出线口11过盈配合,以实现出线口11与密封塞20之间的密封,并将密封塞20相对出线口11固定。第一部分的第一端面31和第二部分的第一端面32可以进一步防止密封塞20从出线口11脱落。
可选的,中间部分的形状与出线口11的形状相适配。例如,出线口11的形状为圆柱,相应的,中间部分的形状也为圆柱。或者如图4所示,以垂直于中间部分的轴线的平面为截面,中间部分的截面形状可以包括矩形,以及设置在矩形的长边上的三角形。矩形的长边与三角形的底边相重合,矩形与三角形的各边之间圆角过渡。当然,中间部分的形状不是限定的,还可以是立方体等。
进一步地,以垂直于出线口11的轴线的平面为截面,中间部分的截面尺寸大于出线口11的截面尺寸,以使中间部分与出线口11之间实现较好的周向密封。
可选的,第一部分、中间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轴线可以相重合,以提高密封塞20的对称性。以垂直于轴线的平面为截面,第一部分的截面形状、第二部分的截面形状可以均与中间部分的截面形状相同或者相近。
可选的,第一部分的第一端面31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二部分的第一端面32的面积,由较小的第二部分穿过出线口11,方便将密封塞20安装在出线口11中。较大的第一部分具有较好的限位作用,其不易穿过出线口11。同时,也便于密封塞20由第二部分从出线口11中拆卸下来。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密封塞20的安装,第二部分的至少部分外周面为缓冲斜面26。以垂直于第二部分的轴线的平面为截面,沿远离第一部分的方向,缓冲斜面26的截面尺寸连续且逐渐减小。
缓冲斜面26还延伸至第二部分背离第一部分的端面。如图4所示,第二部分远离第一部分的端面为第二部分的第二端面。即第二部分的左端面为第二部分的第二端面,第二部分的右端面为第二部分的第一端面32。缓冲斜面26还延伸至第二部分的第二端面,且可以与第二部分的第一端面32间隔设置。沿第二部分的第二端面至第二部分的第一端面32的方向,缓冲斜面26的截面尺寸增大,其在密封塞20安装时用于导向,方便于密封塞20的安装,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环形槽25的两个侧壁可以分别与壳体10的内壁和壳体10的外壁相接触,即第一部分的第一端面31与壳体10的内壁相接触,第二部分的第一端面32与壳体10的外壁相接触,以进一步使密封塞20相对壳体10固定,减少密封塞20的径向窜动。
进一步地,环形槽25的宽度可以小于与环形槽25适配的壳体10的厚度。如此设置,环形槽25的两个侧壁受到壳体10的挤压而紧密贴附壳体10,从而使得壳体10的壁面与环形槽25的侧壁之间密封,使得密封塞20的密封效果进一步提高。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环形槽25的两个侧壁的一个侧壁与壳体相接触,例如第一部分的第一端面31与壳体10的内壁相接触,或者第二部分的第一端面32与壳体10的外壁相接触。
参阅图2至图4,过线孔21可以包括第一过线段22和第二过线段23,第一过线段22与第二过线段23连通,线缆与第一过线段22和第二过线段23中的一者过盈配合,且与第一过线段22和第二过线段23中的另一者间隙配合。
示例性的,线缆与第一过线段22过盈配合,与第二过线段23间隙配合。线缆的形状与第一过线段22的形状相适配。例如,第一过线段22的形状为椭圆柱,相应的,线缆的形状也为椭圆柱。以垂直于第一过线段22的轴线的平面为截面,线缆的截面尺寸大于第一过线段22的截面尺寸,以使线缆与第一过线段22之间实现较好的周向密封。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过线段23为变截面段,且第二过线段23的截面面积逐渐变化,第二过线段23的大孔端位于密封塞20的表面,第二过线段23的小孔端与第一过线段22的第一端相连,且第二过线段23的小孔端的尺寸大于第一过线段22的第一端的尺寸。
也就是说,第二过线段23的孔径逐渐变化,且沿远离第一过线段22的方向,孔径逐渐增大,第二过线段23可以为线缆进行导向和定位,以便于线缆的安装。第一过线段22的第一端完全暴露,避免第二过线段23的小孔端对第一过线段22的第一端遮掩,方便线缆的通过第一过线段22与第一过线段22之间的交界处。
此外,第二过线段23的孔径大于或者等于第一过线段22的孔径,使得至少部分第二过线段23与线缆间隙配合,相较于整个过线孔21均与线缆过盈配合,设置第二过线段23可以减少过盈配合的长度。在保证第一过线段22与线缆密封接触具有一定的长度,保证第一过线段22与线缆的密封效果,第二过线段23通过变截面段的结构设置,与线缆之间存在间隙,方便在排布线缆时灵活的改变线缆的布置方向。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过线段23的第一端与第一过线段22的小孔端相适配。即第二过线段23的第一端与第一过线段22的小孔端的形状相同,尺寸也相同,第二过线段23的第一端与第一过线段22的小孔端重合。如此设置,第一过线段22和第二过线段23的截面面积逐渐过渡,第二过线段23可以为线缆进行导向。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过线段23可以为圆台体、椭圆台体或者梯形体,以使第二过线段23的截面面积逐渐且连续过渡。其中,圆台体、椭圆台体或者梯形体的上底面为第二过线段23的小孔端,圆台体、椭圆台体或者梯形体的下底面为第二过线段23的大孔端。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过线段22为等截面段,即沿第一过线段22的轴线方向,第一过线段22的截面卖家相等。以垂直于第一过线段22的轴线的平面为截面,第一过线段22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正方形或者长方形。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过线段23位于第一过线段22靠近壳体10的内部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二过线段23的一端设置在密封塞20位于壳体10的内部的端面上,第二过线段23的另一端与第一过线段22的一端连通,第一过线段22的另一端设置在密封塞20位于壳体10的外部的端面上。
在第二过线段23为变截面段的实施例中,第二过线段23的大孔端设置在密封塞20位于壳体10的内部的端面上,第二过线段23的小孔端与第一过线段22的第一端连通,第一过线段22的第二端设置在密封塞20位于壳体10的外部的端面上,第一过线段22的第二端与第一过线段22的第一端相对设置。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过线段23位于第一过线段22远离壳体10的内部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一过线段22的一端设置在密封塞20壳体10的内部的端面上,第一过线段22的另一端与第二过线段23的一端连接,第二过线段23的另一端设置在密封塞20位于壳体10的外部的端面上。
在第二过线段23为变截面段的实施例中,第二过线段23的大孔端设置在密封塞20位于壳体10的外部的端面上,第二过线段23的小孔端与第一过线段22的第一端连通,第一过线段22的第二端设置在密封塞20位于壳体10的内部的端面上,第一过线段22的第二端与第一过线段22的第一端相对设置。如此设置,壳体10的内部有结构胶时,第一过线段22与线缆之间过盈配合,可以避免或减少结构胶溢至第二过线段23。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一些可能的示例中,密封塞20位于壳体10内的端面上设置有凹槽24,第一过线段22与凹槽24连通。也就是说,密封塞20的端面向内凹陷,形成凹槽24,第一过线段22的一端位于凹槽24的槽底。如此设置,凹槽24内便于进行灌胶,进一步保证密封效果。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过线孔2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过线孔21的尺寸也可以不一致,以与线缆的尺寸进行配合。如图4所示,密封塞20设置有五个小过线孔,两个中过线孔,以及一个大过线孔。这些过线孔21的各第一过线段22的长度相等,且各第二过线段23的长度相等。
设置多个过线孔21,可以使得每根线缆穿设在一个过线孔21,从而避免多根线缆位于同一个过线孔21的情况,从而可以避免线缆之间的缝隙,从而保证密封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过线孔21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线缆的数量,以使每个线缆穿设在一个过线孔21内。当过线孔21的数量大于线缆的数量时,没有设置的线缆的过线孔21需要进行密封,例如采用单独的线缆过盈密封。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密封塞20与出线口11过盈配合,且线缆与密封塞20的过线孔21过盈配合,实现密封塞20与出线口11之间,以及线缆与过线孔21之间的密封连接。一方面可以放在可以防止外部的尘土、水汽等从密封塞20和出线口11之间,以及线缆与过线孔21之间进入壳体10的内部,并防止壳体10的内部的结构胶等从密封塞20和出线口11之间,以及线缆与过线孔21之间溢出。另一方面,密封塞20与出线口11之间,以及过线孔21与线缆之间无需涂胶,节约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生产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密封塞20可以弹性变形,密封塞20在挤压作用下与出线口11、线缆均紧密接触,从而保证密封塞20与出线口11之间,以及过线孔21与线缆之间密封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量表具,例如水表、气表等,该计量表具包括具有出线口壳体,以及设置在出线口中的密封塞。密封塞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上文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计量表具包括密封塞,因而至少具有出线口的密封工艺简化,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的优点,具体效果参照上文,在此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密封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塞具有弹性,所述密封塞设置在壳体的出线口中,且与所述出线口过盈配合;
所述密封塞设置有供线缆穿过的过线孔,所述过线孔贯穿所述密封塞,且连通所述壳体的内部与外部,所述过线孔与所述线缆过盈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塞,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孔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过线段和第二过线段,所述线缆与所述第一过线段和所述第二过线段中的一者过盈配合,且与所述第一过线段和所述第二过线段中的另一者间隙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线段为变截面段,且所述第二过线段的截面面积逐渐变化;
所述第二过线段的大孔端位于所述密封塞的表面,所述第二过线段的小孔端与第一过线段的第一端相连,且所述第二过线段的小孔端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过线段的第一端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线段为圆台体、椭圆台体或者梯形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线段为等截面段。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线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过线段的小孔端相适配,所述第二过线段位于所述第一过线段远离所述壳体的内部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密封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塞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端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一过线段与所述凹槽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密封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塞的外周面上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将所述密封塞分成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部分,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外的第二部分,所述环形槽的槽底与所述出线口的内壁过盈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密封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至少部分外周面为缓冲斜面,沿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方向,所述缓冲斜面的尺寸减小。
10.一种计量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出线口的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出线口中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密封塞。
CN202223576091.2U 2022-12-30 2022-12-30 密封塞及计量表具 Active CN2193039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76091.2U CN219303993U (zh) 2022-12-30 2022-12-30 密封塞及计量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76091.2U CN219303993U (zh) 2022-12-30 2022-12-30 密封塞及计量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03993U true CN219303993U (zh) 2023-07-04

Family

ID=86950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76091.2U Active CN219303993U (zh) 2022-12-30 2022-12-30 密封塞及计量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039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61292B1 (en) Electronic control apparatus
CN204118373U (zh) 电连接器
CN202259360U (zh) 太阳能光伏接线模块
CN219303993U (zh) 密封塞及计量表具
CN105742861A (zh) 一种射频连接器的防水连接结构
CN105742885B (zh) 开孔面板密封防护的连接器
CN210637609U (zh) 可拆卸穿舱水密结构
CN201904495U (zh) 一种防爆电连接器
CN204805733U (zh) 弹性密封件和密封组件
CN217845478U (zh) 压力传感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06992864U (zh) 一种电子换向电机线缆接头
CN113853087B (zh) 一种防爆箱
CN211061111U (zh) 一种深水压力传感器封装结构
CN211291703U (zh) 一种用于称重传感器的防水接头
CN108232707A (zh) 小型化矩形高压电连接器
CN210389260U (zh) 一种机器人的密封结构
CN207732180U (zh) 小型化矩形高压电连接器
CN202617547U (zh) 一种封闭或狭窄操作空间之间的密封、防爆的引线结构
CN107087371B (zh) 一种新型引出导线密封结构
CN207994799U (zh) 压缩机接线盒盖及压缩机
CN205355484U (zh) 一种机载光电吊舱及穿壁线缆气密连接装置
CN206864746U (zh) 一种新型低成本射频连接器
CN219938740U (zh) 一种驱动电源防水结构及驱动电源
CN105655796A (zh) 电连接器
CN214045938U (zh) 一种麦克风密封结构及智能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