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03729U - 锂电池电芯结构 - Google Patents
锂电池电芯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303729U CN219303729U CN202320212129.3U CN202320212129U CN219303729U CN 219303729 U CN219303729 U CN 219303729U CN 202320212129 U CN202320212129 U CN 202320212129U CN 219303729 U CN219303729 U CN 21930372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thium battery
- shell
- cell structure
- battery cell
-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锂电池电芯结构,包括外壳、在外壳上设置的密封组件、蓄电模块及限位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凸起件和凹槽,所述密封组件设在外壳的闭合处,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设有穿孔,所述蓄电模块包括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和隔离板,所述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设有穿孔,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柱状件和限位夹,所述限位夹设在所述柱状件的两端;本实用新型锂电池电芯结构,锂电池通过柱状件将蓄电模块与锂电池外壳相连接且便于拆卸,方便对锂电池进行检修且可择一替换损坏的电极片,降低维修成本,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为锂电池电芯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锂电池已经成为电力供给的常用器件,目前,所使用的锂电池电芯结构,电芯主体主要由正极片、隔离膜及负极片连续卷绕而成;其中,正极片上焊接正极极耳,而负极片上焊接负极极耳,当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分别通过导线与外界电路相连接时,即可通过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以分别输出正电和负电;锂电池在组装时,是将电芯结构与锂电池外壳相连接,连接过程较为麻烦,且不便于拆卸,影响对锂电池进行检修,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锂电池电芯结构。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锂电池电芯结构,能有效的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锂电池电芯结构,包括外壳、在外壳上设置的密封组件、蓄电模块及限位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凸起件和凹槽,所述密封组件设在外壳的闭合处;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设有穿孔;所述蓄电模块包括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和隔离板;所述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设有穿孔;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柱状件和限位夹,所述限位夹设在所述柱状件的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组件还包括涂层,所述涂层设在所述凸起件与凹槽连接处的接触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的穿孔恰好能通过柱状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的穿孔恰好能通过柱状件。
进一步地,所述柱状件为导电率小于0.0200Ωm的导电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交替堆叠且两电极片之间夹着隔离板,所述隔离板的厚度为2.2毫米到3.8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件的凸起高度与凹槽的凹陷深度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穿孔与柱状件的横截面为圆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锂电池通过柱状件将蓄电模块与锂电池外壳相连接且便于拆卸,方便对锂电池进行检修且可择一替换损坏的电极片,降低维修成本,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密封组件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柱状件放大图;
图中标号:
1-第一壳体,2-第二壳体,3-第一电极片,4-第二电极片,5-隔离板,6-凸起件,7-穿孔,8-柱状件,9-涂层,10-限位夹,11-凹槽,12-外壳,13-密封组件,14-蓄电模块,15-限位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锂电池电芯结构,包括外壳12、在外壳12上设置的密封组件13、蓄电模块14及限位组件15;所述密封组件13包括凸起件6和凹槽11,所述密封组件13设在外壳12的闭合处;所述外壳12包括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所述第二壳体2设有穿孔7;所述蓄电模块14包括第一电极片3、第二电极片4和隔离板5;所述第一电极片3与第二电极片4设有穿孔7;所述限位组件15包括柱状件8和限位夹10,所述限位夹10设在所述柱状件8的两端。
所述密封组件13还包括涂层9,所述涂层9设在所述凸起件6与凹槽11连接处的接触面上,所述第二壳体2的穿孔7恰好能通过柱状件8,所述第一电极片3与第二电极片4的穿孔7恰好能通过柱状件8,所述柱状件8为导电率小于0.0200Ωm的导电材料,所述第一电极片3与第二电极片4交替堆叠且两电极片之间夹着隔离板5,所述隔离板5的厚度为2.2毫米到3.8毫米,所述凸起件6的凸起高度与凹槽11的凹陷深度一致,所述穿孔7与柱状件8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限位组件15的限位夹10为导电率小于0.0400Ωm的导电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锂电池电芯结构,包括外壳12、在外壳12上设置的密封组件13、蓄电模块14及限位组件15;所述密封组件13包括凸起件6和凹槽11,所述密封组件13设在外壳12的闭合处;所述外壳12包括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所述第二壳体2设有穿孔7;所述蓄电模块14包括第一电极片3、第二电极片4和隔离板5;所述第一电极片3与第二电极片4设有穿孔7;所述限位组件15包括柱状件8和限位夹10,所述限位夹10设在所述柱状件8的两端,锂电池通过柱状件8将蓄电模块14与锂电池外壳12相连接且便于拆卸,方便对锂电池进行检修且可择一替换损坏的电极片,降低维修成本,实用性强。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8)
1.锂电池电芯结构,包括外壳、在外壳上设置的密封组件、蓄电模块及限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凸起件和凹槽,所述密封组件设在外壳的闭合处,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设有穿孔,所述蓄电模块包括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和隔离板,所述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设有穿孔,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柱状件和限位夹,所述限位夹设在所述柱状件的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电池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还包括涂层,所述涂层设在所述凸起件与凹槽连接处的接触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电池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穿孔恰好能通过柱状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锂电池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的穿孔恰好能通过柱状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电池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件为导电率小于0.0200Ωm的导电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锂电池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交替堆叠且两电极片之间夹着隔离板,所述隔离板的厚度为2.2毫米到3.8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锂电池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件的凸起高度与凹槽的凹陷深度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锂电池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与柱状件的横截面为圆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12129.3U CN219303729U (zh) | 2023-02-11 | 2023-02-11 | 锂电池电芯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12129.3U CN219303729U (zh) | 2023-02-11 | 2023-02-11 | 锂电池电芯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303729U true CN219303729U (zh) | 2023-07-04 |
Family
ID=86949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212129.3U Active CN219303729U (zh) | 2023-02-11 | 2023-02-11 | 锂电池电芯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303729U (zh) |
-
2023
- 2023-02-11 CN CN202320212129.3U patent/CN21930372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880566B (zh) | 电池 | |
CN112864534B (zh) | 电芯组件、电芯模组、电池及使用电池的装置 | |
CN114899415B (zh) | 集流盘组件、圆柱型锂离子电池及装配工艺 | |
CN219303729U (zh) | 锂电池电芯结构 | |
CN214625305U (zh) | 电芯组件、电芯模组、电池及使用电池的装置 | |
CN218274636U (zh) | 一种负极极片、电芯及二次电池 | |
CN217485674U (zh) | 一种圆柱电池 | |
CN212848718U (zh) | 一种圆柱电池 | |
CN212874628U (zh) | 一种电池模组和动力电池 | |
CN114361661B (zh) | 一种方壳电芯及电池模组 | |
CN107681094B (zh) | 一种圆柱电池结构 | |
CN221379661U (zh) | 多卷芯电池 | |
CN212625828U (zh) | 锂离子电池 | |
CN221596536U (zh) | 一种极片组件、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221176298U (zh) | 电芯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 |
CN218333920U (zh) | 卷绕式电芯结构、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18783207U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 | |
CN216750227U (zh) | 一种极耳连接件及二次电池 | |
CN219610584U (zh) | 一种提高纵向空间利用率的叠片式纽扣电池 | |
CN221747303U (zh) | 一种极片组件、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219534817U (zh) | 电芯及电池 | |
CN220628120U (zh) | 电池包以及电子设备 | |
CN220585433U (zh) | 电池、电池装置 | |
CN220042191U (zh) | 导电排、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 |
CN221708902U (zh) | 一种圆柱电芯集成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