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01248U - 一种介质自主排放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介质自主排放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301248U CN219301248U CN202222730359.7U CN202222730359U CN219301248U CN 219301248 U CN219301248 U CN 219301248U CN 202222730359 U CN202222730359 U CN 202222730359U CN 219301248 U CN219301248 U CN 2193012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ling system
- cooling
- medium
- pipeline
- storage ta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介质自主排放系统,其用于靶站的冷却系统或设备,该冷却系统具有冷却介质流通的冷却系统管道,该质自主排放系统包括安装在冷却系统管道上的排水阀、以及设置在冷却系统管道末端的贮存罐,该贮存罐安装在冷却系统管道的下方。本发明当冷却系统停机时,打开冷却系统管道上的排水阀,残留在冷却系统中的可流动的冷却介质依靠重力引流由排液管排放至贮存罐,直至贮存罐液位不再上升为止,此时界定为可流动的冷却介质已自主排放完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散裂中子源的靶站冷却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靶站水冷却系统的介质自主排放系统。
背景技术
在散裂中子源的靶站水冷却系统中,工作的环境或采用的冷却介质通常会有一定的放射性,冷却系统在运行、检修以及其他紧急情况需要维护时,都需要对冷却系统进行抽真空,目的是为了避免放射性介质或气体扩散到工作场所,造成工作人员受到内辐射和工作场所污染,以及保证冷却剂浓度和启动时充氮气纯度,所以每次检修前必须尽可能减小冷却系统内的冷却介质残留量。但是,目前的冷却系统冷却介质都是一次性使用的,减排完后就直接处理掉了,而且还会污染环境,也降低了冷却介质的循环利用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介质自主排放系统,旨在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介质自主排放系统,是用于靶站的冷却系统或设备。
进一步的,所述的冷却系统具有冷却介质流通的冷却系统管道。
进一步的,所述的质自主排放系统包括安装在冷却系统管道上的排水阀、以及设置在冷却系统管道末端的贮存罐。
进一步的,所述的贮存罐安装在冷却系统管道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的贮存罐上安装有排液管,并通过排液管与冷却系统管道末端相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排水阀设置在冷却系统与贮存罐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的排水阀与贮存罐之间安装有一波动箱。
进一步的,所述的贮存罐为一个或多个通过管道相通,并可拆卸式安装在冷却系统管道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的冷却系统还相通连接有常温氮气吹扫系统、高温氮气吹扫系统以及抽真空干燥系统。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介质自主排放系统,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介质自主排放系统,通过在冷却系统的下方安装有排水阀和贮存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冷却系统在运行、检修以及其他紧急情况需要维修时,都会遇到排水干燥的问题,以保证放射性气体不会扩散到工作场所,避免工作人员受到内辐射和工作场所污染,也保证了冷却介质浓度和启动时充氮气纯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将根据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介质自主排放系统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常温氮气吹扫系统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高温氮气吹扫系统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抽真空干燥系统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介质自主排放系统与常温氮气吹扫系统、高温氮气吹扫系统以及抽真空干燥系统组合成综合排水干燥系统的流程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单向阀、2-排水阀、3-排气露点仪、4-冷凝进气露点仪、5-冷凝出气露点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应当注意,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只用于举例说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发明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发明。在其他实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发明,未具体描述公知的电路、材料或方法。
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的提及意味着: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含在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实施例中”、“一个示例”或“示例”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可以以任何适当的组合和/或子组合将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组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应当理解,当称元件“耦接到”或“连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是直接耦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称元件“直接耦接到”或“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时,不存在中间元件。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元件。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出的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如图1至5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介质自主排放系统是用于靶站的冷却系统或设备及其相连通的管道,该冷却系统还相通连接有常温氮气吹扫系统、高温氮气吹扫系统以及抽真空干燥系统,由此可见,本实施例过程中介质自主排放系统与常温氮气吹扫系统、高温氮气吹扫系统以及抽真空干燥系统组合成综合排水干燥系统,该综合排水干燥系统是作用于靶站的冷却系统或设备及其相连通的管道。
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的介质自主排放系统,主要是为了自主排放冷却系统中可流动的冷却介质,由于靶站中冷却系统所采用的冷却介质具有一定的放射性,所以每次检修前,必须尽可能减小冷却系统内的冷却介质残留量。首先要排干冷却系统内的冷却介质,本发明中的介质自主排放系统主要是冷却系统利用重力排水,包括安装在冷却系统管道上的排水阀,以及设置在冷却系统管道末端的贮存罐,该贮存罐上安装有排液管,并通过排液管与冷却系统管道末端相通连接,且该贮存罐设置在冷却系统管道的下方,排水阀设置在冷却系统与贮存罐之间,当冷却系统停机时,打开冷却系统管道上的排水阀,残留在冷却系统中的可流动的冷却介质依靠重力引流由排液管排放至贮存罐,直至贮存罐液位不再上升为止,此时界定为可流动的冷却介质已自主排放完毕,但仍有附着在冷却系统的壁上残留的冷却介质。
另外贮存罐是可拆卸式安装的,具有较好的可替换性,贮存罐为一个或多个通过管道相通;当贮存罐装满时,可以拆卸下来随时更换。
当然,本实施例过程中的介质自主排放系统不限于冷却系统中使用,也可以用于与冷却系统相通的设备及管道;
以及,本实施例过程中的介质自主排放系统,排水阀与贮存罐之间还可以安装一波动箱,用以补偿冷却系统、设备、管道中由温度变化或泄涌引起的水体积变化。
参考图2,在本实施例的常温氮气吹扫系统,在介质自主排放系统完成重力自主排放可流动的冷却介质后介入,主要是解决还残存在冷却系统、设备、管道壁上的液态冷却介质的问题。本发明中的常温氮气吹扫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采用常温氮气吹扫残存在冷却系统、设备、管道壁上的冷却介质,该常温氮气吹扫系统设置在介质自主排放系统的前端,且常温氮气吹扫系统包括供氮装置、前端加热器和用于稳定气压的缓冲罐,缓冲罐与供氮装置之间通过氮气传输管道相通连接,前端加热器安装在供氮装置与缓冲罐之间的氮气传输管道上,缓冲罐通过管道与冷却系统的前端相通连接,且该缓冲罐与冷却系统前端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单向阀,供氮装置包括有至少一氮气瓶组、液氮泵、减压阀和保护层。首先,氮气瓶里的液氮通过液氮泵或其他自增压装置将液氮输出,液氮经减压阀减压后,由氮气传输管道传输到前端加热器进行加热,使得液氮汽化到氮气(10~15Mpa),然后氮气经氮气传输管道进入缓冲罐,缓冲罐将通过的氮气减压至正常工作范围(0.05~0.4Mpa),然后按照设定的流量依靠压差分段吹向冷却系统、设备、管道内,使得壁上的残留液态冷却介质被常温氮气吹扫掉落或汽化吹干,被吹扫掉落的液态冷却介质,最终由排液管引流至贮存罐,直至贮存罐液位不再上升为止,此时,此时界定为残留在壁上的液态冷却介质已被常温氮气吹扫系统吹扫完毕,但冷却系统、设备、管道壁上仍残留有附着力更强的冷却介质。
参考图3,在本实施例的高温氮气吹扫系统,在常温氮气吹扫系统完成常温氮气吹扫掉落残留壁上的冷却介质后介入,主要是解决冷却系统、设备、管道壁上仍残留有附着力更强的冷却介质的问题。由于冷却系统、设备中的管道直径不同,存在差异,常温氮气对于小管径的吹扫排水效果不明显,导致冷却管道壁上仍残留有附着力更强的冷却介质。本发明中的高温氮气吹扫系统主要是采用热氮气吹扫附着力更强的冷却介质的方法,该高温氮气吹扫系统,还包括后端加热器,该后端加热器安装在缓冲罐与冷却系统前端之间的管道上(当然也包括了与冷却系统相通连接的设备及管道),并设置在单向阀的前端,同时,贮存罐相通连接有冷凝器,当贮存罐经常温氮气吹扫排水之后液位不再上升时,界定为残留在壁上的液态冷却介质已被常温氮气吹扫系统吹扫完毕,此时,保持常温氮气正常输出的前提下,高温氮气吹扫系统启动,更具体的是:启动后端加热器,将缓冲罐按照设定流量分段吹出的氮气加热至40~50℃,这样热氮气依靠压差吹向冷却系统、设备、管道内,使得残留在冷却管道壁上的冷却介质加速汽化,热氮气携载气态的冷却介质,由波动箱经冷却系统的排液管排至贮存罐,贮存罐的排液管入口处设置有排气露点仪,当测量排气露点温度小于-20℃时,即可界定为仍残留在冷却系统、设备、管道壁上附着力更强的冷却介质已被热氮气吹扫系统完成热氮气吹扫,另外,气态的冷却介质则由贮存罐排至冷凝器进行冷凝回收,最后排放至高效过滤器系统,此时,冷却系统、设备及管道壁上仍残留有热氮气、气态的冷却介质以及沸点较高难以汽化的冷却介质。
参考图4,在本实施例的抽真空干燥系统,在高温氮气吹扫系统完成热氮气吹扫冷却介质完毕之后介入,主要是解决冷却系统、设备的管道壁上仍残留有热氮气、气态的冷却介质以及沸点较高难以汽化的冷却介质。本发明中的抽真空干燥系统采用抽真空降压的方式将冷却系统、设备的管道壁上仍残留有热氮气、气态的冷却介质以及沸点较高难以汽化的冷却介质抽出,包括真空泵和气体捕捉冷阱设备,气体捕捉冷阱设备是可拆卸式安装在冷却系统管道的末端,且该气体捕捉冷阱设备与冷却系统和真空泵之间均采用真空软管相通连接,同时该气体捕捉冷阱设备与冷却系统之间设置有冷凝进气露点仪,根据水的三相图数据,冷却系统的真空度低于600Pa时,冷却系统里存留的冷却介质吸热会变成固态,因此应该维持冷却系统、设备、管道的真空度高于600Pa,需要引入热氮气体保证冷却系统的真空度高于600Pa(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高温氮气吹扫系统停止之后,冷却系统、设备及管道壁上是残留有热氮气的,或者,启动高温氮气吹扫系统引入热氮气使之冷却系统的真空度高于600Pa),首先,启动真空泵逐步抽真空至4kPa~1kpa,其原理是水的沸点随压力降低而降低,此时在室温下,沸点较高难以汽化的冷却介质已达沸腾状态,经真空泵抽气吹扫,由热氮气携载死角残余的冷却介质到气体捕捉冷阱设备内回收,而氮气则由真空泵抽出排放,气态的冷却介质在气体捕捉冷阱设备内凝固成固态的冷却介质,当气体捕捉冷阱设备回收满时,可以拆卸下来随时替换,具有较好的可替换性,或者,气体捕捉冷阱设备为一个或多个通过管道相通的,可以提高回收效率,另外,通过冷凝进气露点仪测量的露点温度小于-20℃时,可以确定冷却系统、设备、管道中的冷却介质存留情况和引入热氮气的流量,从而界定仍残留在冷却系统、设备、管道壁上的热氮气、气态的冷却介质以及沸点较高难以汽化的冷却介质已全部被抽出完毕,此时,工作人员可以对冷却系统进行检修、维护或者更换新的加冷却介质。
在本实施例过程中的抽真空干燥系统,气体捕捉冷阱设备与冷却系统、设备的管道之间也安装有排水阀,并设置在冷凝进气露点仪的前端,当然,在本实施例过程中的抽真空干燥系统介入时,排水阀是打开的。
在本实施例过程中不限于所采用的氮气和液氮,也可以采用其它惰性元素气体及其液态的物理状态,例如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等等,有效拓展气源的使用,满足不同环境的使用需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介质自主排放系统,通过在冷却系统的下方安装有排水阀和贮存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冷却系统在运行、检修以及其他紧急情况需要维修时,都会遇到排水干燥的问题,以保证放射性气体不会扩散到工作场所,避免工作人员受到内辐射和工作场所污染,也保证了冷却介质浓度和启动时充氮气纯度。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介质自主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介质自主排放系统是用于靶站的冷却系统或设备;所述的冷却系统具有冷却介质流通的冷却系统管道;所述的质自主排放系统包括安装在冷却系统管道上的排水阀、以及设置在冷却系统管道末端的贮存罐;所述的贮存罐上安装有排液管,并通过排液管与冷却系统管道末端相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质自主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贮存罐安装在冷却系统管道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质自主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阀设置在冷却系统与贮存罐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介质自主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阀与贮存罐之间安装有一波动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质自主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贮存罐为一个或多个通过管道相通,并可拆卸式安装在冷却系统管道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质自主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系统还相通连接有常温氮气吹扫系统、高温氮气吹扫系统以及抽真空干燥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730359.7U CN219301248U (zh) | 2022-10-14 | 2022-10-14 | 一种介质自主排放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730359.7U CN219301248U (zh) | 2022-10-14 | 2022-10-14 | 一种介质自主排放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301248U true CN219301248U (zh) | 2023-07-04 |
Family
ID=86986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730359.7U Active CN219301248U (zh) | 2022-10-14 | 2022-10-14 | 一种介质自主排放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301248U (zh) |
-
2022
- 2022-10-14 CN CN202222730359.7U patent/CN21930124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189881A (en) | Refrigerant recovery apparatus and method | |
CN111145921A (zh) | 一种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一回路热试系统及方法 | |
CN108915810B (zh) | 超临界二氧化碳系统非旋转设备部分的工质置换装置及方法 | |
CN106918458A (zh) | 一种火箭发动机试验用煤油高低温换热系统及加注方法 | |
CN103531258B (zh) | 核电站一回路的排气方法 | |
CN219301248U (zh) | 一种介质自主排放系统 | |
CN219305097U (zh) | 一种常温氮气吹扫系统 | |
CN220039034U (zh) | 一种高温氮气吹扫系统 | |
CN114739055B (zh) | 一种基于液氧冷量的液氧/液甲烷综合过冷系统及方法 | |
CN115574538A (zh) | 一种综合排水干燥的方法 | |
CN218913091U (zh) | 一种抽真空干燥系统 | |
CN218915554U (zh) | 一种综合排水干燥系统 | |
CN211289568U (zh) | 一种具有冷量回收利用系统的氧气充装生产线 | |
CN208650933U (zh) | 超临界二氧化碳系统非旋转设备部分的工质置换装置 | |
CN218833613U (zh) | 一种气体捕捉冷阱设备 | |
CN109399540B (zh) | 一种氨水回收系统及回收方法 | |
CN218248601U (zh) | 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 | |
RU2350860C1 (ru) |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осушки газопровода | |
CN115628399A (zh) | 一种低压安全充氢系统及充氢方法 | |
CN2208204Y (zh) | 制冷剂回收、再生、再充注装置 | |
CN115451646A (zh) | 一种冷却系统或设备的排水干燥系统 | |
CN115420435A (zh) | 一种火电机组凝汽器换热管在线检漏装置及方法 | |
CN210860658U (zh) | 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增压设备 | |
RU2403517C1 (ru) |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осушки газопровода | |
CN202237397U (zh) | 一种疏水自动加压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